一、警惕乳幼儿视力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赵丁慧[1](2016)在《学龄前儿童(3-6y)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城乡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与学习生活现状,知晓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青岛市城区幼儿园4所及吉林省公主岭市乡镇幼儿园11所。采用家长问卷和体格检查的方法,问卷主要内容:幼儿家庭一般情况、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用眼卫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起居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及行为习惯等。调查工作由幼儿园园长协调,保健医生与班级老师合作指导家长,根据孩子近期情况真实填写。专业人员统一进行体格检查和测量。城市幼儿园共回收有效完整数据1080份(男537,女543),乡镇幼儿园共回收有效完整数据371份(男216,女155)。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数据,后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习生活方面,有64.2%的幼儿参加一项或多项课外兴趣班。城乡幼儿参加比例分别为67.2%、55.3%。而在所有兴趣班中,女生选择舞蹈的最多(48%),绘画次之(36%),男生以绘画居首位(25%),英语次之(16.5%)。在学习知识方面,城市幼儿69.1%是通过生活中学习获得,乡镇幼儿74.1%是在幼儿园中学习。识字和算术水平整体分布随年龄增长逐渐提升。生活习惯培养情况:用眼卫生方面,城乡幼儿看电视的距离少于2m的比例分别为5.1%、19.1%,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超过2h的比例分别为35.5%、52.3%。有做眼保健操的比例分别为10.9%、6.7%。口腔卫生方面,城乡幼儿早晚均刷牙的比例分别为70.4%、40.2%。饭后漱口的比例分别为59.3%、33.2%。每天至少刷一次牙的比例分别为91.4%、73.9%。定期口腔检查的比例分别为51.0%、19.4%。父母重视幼儿口腔卫生的比例分别为94.4%、87.3%。饮食习惯方面,城乡幼儿中挑食偏食的比例分别为43.3%、59.0%。偏爱肉类的比例分别为43.3%、59.0%。每次用餐时间少于20分钟的比例分别为11.9%、43.7%。生活起居方面,城乡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比例分别为95.9%、85.2%。按时洗澡和修剪指甲的比例分别为98.2%、89.2%。能够帮大人做简单家务的比例分别为80.8%、57.4%。按时睡觉和起床的比例分别为81.2%、88.2%。行为习惯方面,城乡幼儿中多动和精神不集中的比例分别为31.9%、18.6%。常有孤僻胆怯等行为的幼儿比例分别为12.3%、17.0%。(p<0.05)城乡学龄前儿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8.8%和12.9%,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8%和7.2%,男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9.3%和15.2%(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15个潜在的相关因素,发现有6个与儿童超重/肥胖高度相关,包括父母亲超重/肥胖、每天看屏幕时间、偏爱肉类、每次用餐时间、每日活动时间。城乡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7.5%和6.2%(p<0.05),3岁、4岁、5岁、6岁四个组检出率分别为9.3%,11.0%,15.5%,19.8%(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相关因素包括: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参加兴趣班数量、每天看屏幕时间、每天活动时间、用眼姿势正确(p<0.05)。城乡龋齿检出率分别为18.4%和38.3%(p<0.05),3岁、4岁、5岁、6岁检出率分别为14.7%,15.8%,25.9%,33.1%(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相关因素包括: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父母重视幼儿口腔卫生(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学习生活安排欠合理,生活习惯方面也存在问题,尤其是乡镇儿童在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问题较多,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视力异常率和龋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学龄前儿童疾病发生与其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加强和促进学龄前儿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安排以及养成良好习惯在儿童常见疾病的早期预防中也起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实施和完善幼儿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从整体上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赵雨杭[2](2021)在《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12月,武汉卫健委通报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的确诊病例。由于该传染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和危害严重的特点,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月20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进行管理。随着疫情的不断暴发与蔓延,社会各行各业纷纷停工停产,学校停学,幼儿园也陷入了停摆状态。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所有人开始居家隔离。在这一期间,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本研究运用自由联想词法和访谈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市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这三个群体为调查对象。共计1395名被试,最终收集到的联想词的数量为10635。研究者通过对联想词出现的频率进行逐一统计、依次排序并加以概括,得出了三个群体主要面临的困境现状。幼儿家长主要面临幼儿教育问题、幼儿健康问题和亲子关系紧张三大困境;幼儿教师主要面临网络教学效果不佳、家园共育收效甚微、师幼关系维系困难、工作压力超出负荷和工资薪金待遇较低五大困境;幼儿园管理者主要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防疫准备仓促和开学准备工作繁重三大困境。随后,研究者对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面临的困境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以借鉴或参考的建议,以帮助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顺利的渡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导致的幼儿园停摆的困难时期。
张旭[3](2018)在《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姑苏区学龄前儿童(6月-4岁)视力发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促使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育。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姑苏区散居儿童进行视力筛查,2015年11217名儿童,其中男童5845人,女童5372人;2016年儿童12379名,其中男童6419人,女童5960人;2017年14619名儿童,其中男童7595人,女童7024人。由经过视力筛查培训并通过考试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儿保医生使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SureSight)进行屈光度筛查及眼位检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和方差分析,比较散居儿童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份左右眼近视、远视、散光患病率。结果1、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9%、0.14%,女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2%、0.08%,χ2=0.011,P=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远视患病率分别为24.82%、24.81%,女童右、左眼远视视患病率分别为24.87%、24.90%,χ2=0.008,P=0.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4%、25.01%,女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1%、25.02%,χ2=0.003,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散光和远视为主,患病率远高于近视患病率。5、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2015-2017年间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姑苏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值得相关部门重视。2、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远视和散光为主,近视的患病率较低,然而儿童视力发育存在着正视化的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近视的儿童在视力发育的过程中,近视的程度会加重。3、保护视力,预防视力不良要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卫生保健部门不仅仅要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以便早起发现儿童视力及屈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更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
孙雨雨[4](2019)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学界,是对外界变化较少敏感的学界,而学前教育界更是如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幼儿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的环境中,而正是因为太熟悉,我们不仅忽视了对童年生活进行批判性审视的需要,也忽视了对从批判性审视中所获得结果的反思。幼儿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未来便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无视时代发展的变化必将导致幼儿未来与时代的脱节。因此,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大热”之际,以辩证、系统和前瞻性的视角,准确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思考学前教育的应变之策,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保护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点面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多主体互证、多视角融合的运用,确保研究的信效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迅速进入幼儿的童年生活,成为幼儿童年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了解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成为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重要切入口。一是,通过文献法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特征,交代幼儿童年生活的时代背景。随后抽取C市2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发放共400份,回收345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编码、转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面”上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产品对幼儿童年生活渗入的基本情况;二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目的抽样,抽取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4名幼儿,通过对幼儿在园生活及家庭生活的观察和访谈,搜集幼儿童年生活的典型故事,对幼儿童年生活、学习与娱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收集,从“点”上深入描绘幼儿童年生活的具体情况;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对搜集的个案幼儿家长对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认识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笔者的调研结果,揭示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四是,从幼儿教育角度出发,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并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层面提出改善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思考与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与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相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运用,从工业生产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逐渐扩大、影响日渐加深,人类逐渐开始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表现出技术的大众化、信息的共享性、人机的交互性的时代特征;2.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产品的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电子产品成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几乎全部幼儿都有使用电子产品的经历,且多数幼儿从2岁起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幼儿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是电视机、手机、Ipad、电脑和智能机器人,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目的是看动画片,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也会使用一些教育类APP学习知识;周一到周五,绝大部分幼儿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而到了周末,绝大部分幼儿平均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市场需求增多及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除手机、平板电脑等传统的电子产品外,“海尔小帅”、“小智伴”等早教机器人、“小天才”电话手表、体感平衡车等一批新型智能化电子产品迅速兴起并进入幼儿的童年生活,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幼儿生活、学习与娱乐的方式;4.家长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认为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危害幼儿视力、导致幼儿运动能力变差、沉迷虚拟游戏、户外活动减少等;另一方面又觉得幼儿接触电子产品动手能力变强、利用教育类、益智类APP线上学习、利用智能机器人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学习英语普通话、能够让幼儿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知识等;5.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对幼儿发展来说,一方面存在积极的影响,体现在:(1)手指精细动作的超前发展;(2)获得知识的途径与内容增多;(3)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和方式扩展,这些都成为幼儿发展的新的时代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的影响,体现在:(1)视力及肥胖问题的风险增加;(2)感知经验的匮乏与失衡日渐显着;(3)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逐渐淡漠,带来了幼儿发展的潜藏危机;6.根据本次对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调查结果,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状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虚拟游戏取代了幼儿的现实游玩;(2)机器学习替代了幼儿的体验探索;(3)人机互动取代了幼儿的人际互动;7.为使幼儿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中与真实淳朴的自然中,成长为一个能够保持其生命自然属性的合格的地球村民,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保证幼儿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2)坚守幼儿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方式;(3)保障“生命在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际交往;(4)强调对幼儿有思想的、(5)“无用”的文雅知识教育内容;(6)“透明化”嵌入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与管理;(7)加强政府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立法监督。
樊丽娜[5](2017)在《0-6岁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结构、教育模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0-6岁的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总结了幼儿使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教育建议。该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0-6岁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从幼儿使用新媒体呈现低龄化趋势的研究背景出发,指出对此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主要从拥有新媒体设备、幼儿使用新媒体的情况、成人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认识及指导这四个层面进行调查。在拥有新媒体设备的层面从设备的数量和类型进行调查;在幼儿使用新媒体的层面,从使用设备和功能这两个方面调查;在成人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认识层面,主要对成人的态度、目的和成人认为新媒体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调查;在成人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指导层面,主要对成人指导的态度和困惑调查。第三部分:幼儿使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阐述了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常见场域里使用新媒体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教育建议。通过对家庭、幼儿园、政府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幼儿使用新媒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
陈倩[6](2019)在《社会转型中的大众媒介育儿话语变迁 ——基于《为了孩子》(1982-2018)的文本挖掘》文中研究说明育儿知识的生产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育儿建议及母亲角色是一种历史与社会的建构。大众媒介既参与社会建构,也是考察社会建构的文化橱窗。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妇联所创办之《为了孩子》杂志的文本挖掘(1982-2018),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育儿知识和母亲角色的话语建构及变迁。笔者发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均由不同话语主导建构了契合社会发展的育儿建议和母亲角色。20世纪80年代国家话语主导建构了家庭合力育儿的亲职角色,要求家庭合力为国家养育身体健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者;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素质话语主导建构了“高素质妈妈”形象,要求母亲提高素质以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孩子。进入21世纪后,国家话语和市场竞争素质话语依旧参与建构,日益发展的科学育儿话语和消费文化主导建构了密集母职,要求母亲密集投入育儿以培养出能够面对新时期社会竞争的孩子。本文弥补了既有母职研究中单一时点静态呈现所造成的不足,并推动大数据分析与母职研究的结合,以长时期杂志文本的变化考察关于母职的媒介话语变迁,对国内母职研究有一定的补充价值。本文强调当前母亲群体的焦虑感背后是一个漫长的话语变迁过程。
刘黎明[7](2002)在《儿童视觉发育的研究现状及检测技术》文中提出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8](2021)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文中认为国卫办妇幼发[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规范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量不足,及时转诊干预,控制和减少儿童可控性眼病及视力不良的发展,预防近视发生,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我们组织制定了《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石丽娜[9](2015)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文中研究表明残疾现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残疾者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当前,国际社会更以向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水平作为评判各国教育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整个残疾儿童教育体系中,学前阶段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残疾儿童的良好品行,而且可以使残疾儿童的身心缺陷及时得到补偿,为残疾儿童尽早融入正常同伴群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起步相比欧洲较晚,但却表现出异常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一举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水平领先的国家。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联邦政府政策的强大助推作用。因此,本研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历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划分了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阶段,总结了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作用,从而为我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概况。美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最初深受欧洲宗教思想的影响,由一些富有的商人和慈善团体开办收容聋、盲、智障儿童的教育机构。伴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受到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开始逐渐向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渗透。随后,一些致力于推动残疾儿童教育的社团组织开始纷纷组建,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主题进入公众视野。1965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并未关注学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任由各州自行裁定学前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及允许入学的残疾类型。各州在特殊教育立法中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规定参差不齐,不同地区间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处于零散、混乱的初级状态。第二章,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受其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长期存在的“隔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原则,教育政策也开始向残疾儿童倾斜。1965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向各州及地方行政区提供资金,扶持处境不利儿童(包括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1968年的《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定义了“残障儿童”,促成了第一个国家级“学前残障儿童教育项目”(HCEEP)的设立。1970年的《残障者教育法》将“学习障碍”正式定义为一种残疾类型,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被整合到全体残疾儿童教育项目之中,正式成为残疾人教育的起点。1972年的《经济机会法修正案》则把学前残疾儿童列为“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联邦政府在人数比例上对各州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通过拨款鼓励各州及地方探索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有效模式。第三章,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20世纪70至80年代,为追求平等,让每一名学前残疾儿童尽可能接收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美国联邦政府在政策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1975年的《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要求各州应为3-21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提出了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则,额外提供鼓励各州发展3-5岁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1983年的《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明确了早期干预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州将联邦提供的“刺激补助金”用于0-5岁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1986年联邦政府再次修订《残障者教育法》,要求各州为所有3-5岁具备申请“学前补助金”的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鼓励各州为0-2岁残疾婴儿和学步儿及其家庭开发并实施全州范围的、综合的、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的早期干预项目。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0-5岁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整个残疾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最终形成了“面向所有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框架。第四章,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在解决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又将目光转向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1990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不仅将“Handicapped”(残障)改为“Disabilities”(残疾),而且新增加了自闭症和创伤性脑损伤两个残疾类别,强调了早期干预与医疗护理、学前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服务之间的转衔。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安置学前残疾儿童,并要求各州政府必须将学前残疾儿童纳入到地方学区的评估方案中。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对教师资质和家长协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邦政府这一时期的政策不仅赋予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全纳”的内涵,而且赋予教师和家长更多的责任。最后一部分结语。纵观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对象向低龄延伸,残疾类别被不断细化,教育安置模式逐步优化,师资力量大幅加强,家长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借鉴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优化财政投入、重视多方合作等方面,构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江洋琳[10](2005)在《3~15岁儿童视力与屈光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ETDRS视力表检测,了解3~15岁儿童视力分布,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视力与屈光的关系,以及影响视力的相关因素。 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以人群为基础、整群随机抽样的1万人《天津市1~15岁少年儿童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15岁儿童1630人,其中男性825人、女性805人。 正式检查前,进行了工作人员的培训,向工作人员明确了调查的意义、目的、方法和详细步骤,熟悉各种表格填写,统一调查表中各变量的含义和内容,熟悉检查仪器及检查流程,参阅文献制定相关定义和标准,并进行了预试验。 检查人员对抽中所有儿童进行检录,采用自行设计的《少年儿童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调查表》对受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所在学校、年级、班级、以及父母或监护人姓名),父母相关眼病史、母亲年龄、妊娠史,儿童出生情况(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儿童既往眼病史,眼部检查(远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日常视力、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情况、立体视、视网膜对应、眼睑、结膜、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状态,玻璃体、视网膜情况等)。 现场调查人员由眼科医生、医生助理、验光师组成,由眼科医生担任现场工作监督员,保证质量。数据由专人审核、输机,数据录入两次,以保证输入数据准确无误。
二、警惕乳幼儿视力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乳幼儿视力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学龄前儿童(3-6y)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学龄前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学龄前儿童参加课外兴趣班数量 |
1.2.2 城乡学龄前儿童参加课外兴趣班现状 |
1.2.3 儿童参加课外兴趣班主要类型 |
1.2.4 儿童主要学习知识途径分布情况 |
1.2.5 儿童学习知识情况 |
1.3 讨论 |
第二章 学龄前儿童生活习惯培养情况调查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质量控制 |
2.1.4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用眼卫生现状 |
2.2.2 口腔卫生现状 |
2.2.3 饮食习惯现状 |
2.2.4 清洁和起居卫生现状 |
2.2.5 行为习惯现状 |
2.3 讨论 |
第三章 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2.1 问卷调查 |
3.1.2.2 体格检查 |
3.1.3 质量控制 |
3.1.4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
3.2.2 肥胖/超重检出情况 |
3.2.2.1 不同性别组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 |
3.2.2.2 不同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 |
3.2.2.3 城市与乡镇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 |
3.2.2.4 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 |
3.2.2.5 学龄前儿童个体因素对超重/肥胖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2.6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2.3 视力异常检出情况 |
3.2.3.1 不同性别组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 |
3.2.3.2 不同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 |
3.2.3.3 城市与乡镇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 |
3.2.3.4 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单因素分析 |
3.2.4 龋齿检出情况 |
3.2.4.1 不同性别组龋齿检出率比较 |
3.2.4.2 不同年龄组龋齿检出率比较 |
3.2.4.3 城市与乡镇龋齿检出率比较 |
3.2.4.4 学龄前儿童龋病单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基于幼儿园无法正常运转的现实情况 |
(二)相关群体面临的困境被疫情放大化 |
(三)已有研究不适用于新情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相关群体 |
(二)幼儿园停摆 |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四、文献综述 |
(一)亲子关系研究 |
(二)亲子活动研究 |
(三)师幼关系研究 |
(四)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
(五)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
(六)幼儿园管理研究 |
(七)疫情背景下的最新研究 |
五、已有研究的分析 |
六、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法 |
(二)自由联想词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设计与步骤 |
(一)联想词的收集 |
(二)联想词的频率统计 |
三、幼儿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面临困境”词汇频率统计 |
(一)相关群体回收联想词数 |
(二)回收联想词高频排序 |
第二章 幼儿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时期的困境现状 |
一、幼儿家长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幼儿教育问题 |
(二)幼儿健康问题 |
(三)亲子关系紧张 |
二、幼儿教师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网络教学效果不佳 |
(二)家园共育收效甚微 |
(三)师幼关系维系困难 |
(四)工作压力超出负荷 |
(五)工资薪金待遇较低 |
三、幼儿园管理者群体的困境现状 |
(一)资金周转困难 |
(二)防疫准备仓促 |
(三)开学准备工作繁重 |
第三章 幼儿相关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家长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父母责任意识薄弱 |
(二)忽视幼儿主体地位 |
(三)缺乏基本健康素养 |
(四)亲子关系处理不当 |
二、教师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非编制教师群体数量较多 |
(二)教师工作场域发生变化 |
(三)幼儿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
(四)教师信息素养较低 |
三、管理者群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民办教育的先天不足 |
(二)卫生管理存在欠缺疏漏 |
(三)园长不具备强大的领导力 |
第四章 幼儿相关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幼儿家长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
(二)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
(三)运用多种方式做好疫情防范 |
(四)调节情绪以改善亲子关系 |
二、幼儿教师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提升专业能力 |
(二)调整教育教学 |
(三)保持家园沟通 |
(四)维系师幼关系 |
(五)调节工作状态 |
三、幼儿园管理者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开发网络课程实施线上教育 |
(二)完善防控措施应对疫情反弹 |
(三)时刻做好准备应对幼儿园复学 |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园所管理 |
四、国家政策的帮扶 |
(一)保护幼儿健康 |
(二)缓解家长情绪 |
(三)提升教师薪酬满意度 |
(四)扶持民办幼儿园 |
五、社会各界的援助 |
(一)提供公益心理援助 |
(二)开放网络资源 |
(三)发行专业读物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教育启示 |
二、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所面临困境的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背景 |
2.2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2.7 研究对象 |
3、结果 |
3.1 2017年儿童各种视力构成情况 |
3.2 2017年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情况 |
3.3 2015-2017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变化情况 |
4、讨论 |
5、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冲击传统的童年生活 |
(二)童年生活的改变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亟需关注 |
(三)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已有研究和关注不足 |
(四)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研究兴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童年概念的研究 |
(二)不同学科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
(三)不同场域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
(四)不同时代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
(五)已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童年 |
(二)童年生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伦理 |
五、理论基础 |
(一)生活世界理论 |
(二)科学技术哲学 |
第一章 背景:滚滚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
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 |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 |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 |
(一)技术的大众化 |
(二)群智的共享性 |
(三)人机的交互性 |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童年生活的渗入 |
(一)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初始年龄下降 |
(二)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平均时间延长 |
(三)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种类内容增多 |
第二章 现状:人工智能时代幼儿的生活、学习与娱乐 |
一、涵涵的童年生活 |
(一)“我的‘小肉包’” |
(二)“我想把手机藏起来” |
(三)“我喜欢出去玩” |
二、荃荃的童年生活 |
(一)“‘海尔小帅’是我的老师” |
(二)“没人陪我玩玩具” |
(三)“小区里面朋友多” |
三、呈呈的童年生活 |
(一)“我一天玩一次Ipad” |
(二)“我一个人去下面玩” |
(三)“我对平衡车懂得很” |
四、希希的童年生活 |
(一)“我用‘宝宝巴士’学习” |
(二)“手机的光让我睡不着” |
(三)“爸爸妈妈玩手机不理我” |
第三章 机遇与危机:人工智能时代的幼儿发展 |
一、“盲人的拐杖”:人工智能时代幼儿发展的机遇初现 |
(一)手指精细动作的超前发展 |
(二)获得知识的途径与内容增多 |
(三)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和方式扩展 |
二、“惰性的温床”:人工智能时代幼儿发展的潜藏危机 |
(一)视力及肥胖问题的风险增加 |
(二)感知经验的匮乏与失衡日渐显着 |
(三)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逐渐淡漠 |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人工智能时代的幼儿教育 |
一、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调查结果的教育反思 |
(一)虚拟游戏取代了幼儿的现实游玩 |
(二)机器学习替代了幼儿的体验探索 |
(三)人机互动取代了幼儿的人际互动 |
二、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教育建议 |
(一)控制和参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过程 |
(二)保证幼儿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
(三)坚守幼儿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方式 |
(四)保障幼儿“生命在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际交往 |
(五)强调对幼儿有思想的、“无用”的文雅知识教育内容 |
(六)“透明化”嵌入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与管理 |
(七)加强政府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立法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5)0-6岁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二、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
(一)新媒体设备拥有情况 |
(二)幼儿新媒体使用情况 |
(三)成人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认识 |
(四)成人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指导 |
三、幼儿使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幼儿使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
(二)幼儿使用新媒体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教育建议 |
(一)家庭层面 |
(二)幼儿园层面 |
(三)政府和社会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社会转型中的大众媒介育儿话语变迁 ——基于《为了孩子》(1982-2018)的文本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概念厘清 |
2.2 西方关于母亲角色的研究 |
2.3 国内母亲角色议题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
3.1 文本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家庭合力育儿 |
4.1 育儿知识的建构 |
4.1.1 养育健壮聪明和生活习惯良好的孩子 |
4.1.2 家庭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
4.2 育儿角色的建构 |
4.2.1 家长合力育儿 |
4.2.2 祖辈协助育儿 |
4.3 小结 |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高素质儿童与高素质母亲 |
5.1 育儿知识的建构 |
5.1.1 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
5.1.2 培育全面素质的孩子 |
5.2 育儿角色的建构 |
5.2.1 母职扩展 |
5.2.2 提高母亲素质 |
5.3 小结 |
第六章 21世纪:密集育儿与密集母职 |
6.1 育儿知识的建构 |
6.1.1 亲密育儿 |
6.1.2 用“快乐”方法培育孩子 |
6.2 育儿角色的建构 |
6.2.1 母亲成为首要且最佳育儿者 |
6.2.2 密集母职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育儿知识与母亲角色的变迁 |
7.1.2 母亲角色的话语建构及变迁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儿童视觉发育的研究现状及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手段 |
1.1 传统视力检查 |
1.2 视觉诱发电位 |
1.3 选择观看法 |
1.3.1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PVEP) : |
1.3.2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1.4 图形视力表 |
1.5 字母匹配视力测试法 |
1.5.1测试方法: |
1.5.2测试时间: |
1.5.3评价标准: |
1.5.4注意事项: |
1.6 婴幼儿视力筛查法 |
2 儿童发育期疾病类型和诊断要点 |
2.1 屈光不正 |
2.1.1 近视眼: |
2.1.2 远视眼: |
2.1.3 散光: |
2.1.4 屈光参差: |
2.2 眼外肌病 |
2.2.1 斜视:主要有两类。 |
2.2.1.1 共同性斜视: |
2.2.1.2 非共同性斜视: |
2.2.2 弱视:也分为两类:中心注视性弱视及旁中心注视性弱视。 |
2.2.2.1 弱视的特点: |
2.2.2.2 弱视的预防治疗: |
3 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相关因素 |
3.1 父母因素 |
3.2 围产期因素 |
3.2.1 孕期营养素摄入: |
3.2.2 生产过程: |
3.2.3 出生时体重: |
3.3 饮食习惯 |
3.4 用眼卫生 |
3.5 活动爱好 |
3.6 其他因素 |
4 预防策略及建议 |
4.1 强调挖掘儿童的主体意识, 帮助儿童形成准确的认识 |
4.2 托幼机构要更新健康教育观 |
4.3 引导家长重视儿童视力教育 |
4.4 儿童视力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8)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 |
一、服务对象 |
二、服务时间及频次 |
三、服务内容 |
(一)健康教育。 |
(二)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 |
1.新生儿期(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 |
2.婴儿期(3、6、8、12月龄) |
3.幼儿期(18、24、30、36月龄) |
4.学龄前儿童(4、5、6岁) |
5.检查结果异常提示 |
(三)健康指导。 |
(四)转诊服务。 |
(五)建立儿童眼健康档案。 |
四、服务机构和人员技术要求 |
五、服务职能 |
(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
(三)省级和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
(四)其他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
六、工作要求 |
七、工作指标 |
八、名词解释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填表要求 |
一、基本要求 |
二、健康档案编码 |
三、其他 |
附件4 |
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健康指导要点 |
1.新生儿期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 |
(1)普遍性指导要点 |
(2)针对性指导要点 |
2.婴儿期(3、6、8、12月龄) |
(1)普遍性指导要点 |
(2)针对性指导要点 |
3.幼儿期(18、24、30、36月龄) |
(1)普遍性指导要点 |
(2)针对性指导要点 |
4.学龄前期(4~6岁) |
(1)普遍性指导要点 |
(2)针对性指导要点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9)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日益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
(二)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法规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
(三)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残疾儿童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三)美国联邦教育政策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
一、特殊教育学校中创设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聋儿学前教育的开端 |
(二)盲儿学前教育的缘起 |
(三)智障儿学前教育的初始 |
二、学前教育机构中依附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及发展 |
(二)学前教育机构接纳残疾儿童的尝试 |
三、日益壮大的残疾儿童教育维权组织 |
(一)残疾儿童教育团体的发起 |
(二)残疾儿童维权组织的成立 |
四、自相矛盾的各州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 |
(一)普及义务教育法与拒绝残疾儿童入学 |
(二)制定特殊教育法规与限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契机 |
(一)儿童发展观的变革 |
(二)“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破除 |
(三)联邦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溯源 |
(一)《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产生 |
(二)《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对残疾儿童教育的补充 |
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的探寻 |
(一)塞缪尔·柯克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贡献 |
(二)《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的颁布 |
(三)“残障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启动 |
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 |
(一)《残障者教育法》的生成 |
(二)《残障者教育法》的内容 |
(三)《残障者教育法》的特点 |
五、“开端计划”对学前残疾儿童的接纳 |
(一)“开端计划”的新成员 |
(二)“开端计划”的新规定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 |
一、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根基 |
(一)“最少受限制环境”观念的形成 |
(二)残疾儿童家长诉讼的胜利 |
二、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依据 |
(一)《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颁行 |
(二)“回归主流”教育的六原则 |
(三)满足不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
(四)专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 |
(五)《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影响 |
三、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低龄延伸 |
(一)“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理论的提出 |
(二)“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政策的初探 |
四、“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 |
(一)“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现实之需 |
(二)“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形成 |
(三)“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开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 |
一、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社会背景 |
(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 |
(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 |
二、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观念的转型 |
(一)《残疾人教育法》的全盘改造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全面落实 |
三、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体系的优化 |
(一)《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的全纳精神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纵深发展 |
四、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质量的提升 |
(一)《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问责机制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理性调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点 |
(一)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 |
(二)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 |
(三)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 |
(四)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 |
二、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影响 |
(一)服务对象的低龄延伸 |
(二)残疾类别的不断细化 |
(三)教育安置的优化升级 |
(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
(五)家长权利的有效保障 |
三、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地区间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明显 |
(二)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短缺 |
(三)残疾儿童的鉴定标准存在分歧 |
四、对我国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启示 |
(一)加快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进程 |
(二)重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术研究 |
(三)优化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 |
(四)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述情况 |
(10)3~15岁儿童视力与屈光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四、警惕乳幼儿视力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学龄前儿童(3-6y)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D]. 赵丁慧. 青岛大学, 2016(02)
- [2]相关群体在幼儿园停摆期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D]. 赵雨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D]. 张旭. 苏州大学, 2018(06)
- [4]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D]. 孙雨雨. 西南大学, 2019(12)
- [5]0-6岁幼儿使用新媒体的现状研究[D]. 樊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社会转型中的大众媒介育儿话语变迁 ——基于《为了孩子》(1982-2018)的文本挖掘[D]. 陈倩. 上海大学, 2019(03)
- [7]儿童视觉发育的研究现状及检测技术[J]. 刘黎明.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2(Z1)
- [8]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J].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1(06)
- [9]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D]. 石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10]3~15岁儿童视力与屈光的流行病学调查[D]. 江洋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