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19)在《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文中指出“诗味”是我国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影响深远的传统美学范畴之一。许多古代评诗者都曾用“味”来批评诗歌,这为我国诗歌形成特有的民族风格发挥过较大的作用。论文拟阐释传统“诗味”的概念,总结诗味的来源、构成、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尝试分析诗味在现代语境中的转型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诗味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等。正文分为四章,分别从诗味的历史溯源、构成与特征、形成机制和现代转型四个方面来探析这一范畴。第一章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诗味”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这一章分为两小节,主要阐释“味”是如何从生理感觉走进诗歌批评领域的,以及从文化和思维表达等方面探析诗味是如何逐渐被运用到诗歌批评当中的。第二章从诗味的构成要素和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论文从情感、语言、理趣和时空等四个要素来分析诗味的构成。我们认为诗歌的情感是诗味的灵魂生命,语言是诗味的想象空间,理趣是诗味的哲理因素,时空是诗味的生成场所;同时认为“味”在从生理感觉走进诗歌批评领域的过程中,将味觉感受转化为审美感受,具有含蓄蕴藉、主客互动性和审美延时性等特点。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诗味作出的进一步探索,主要从作者、文本和读者的角度来探析诗味的形成机制。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作家的内觉体验、审美知觉和超越性感觉是创作诗味的基本心理活动;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模糊的语言、贴切的意象、和谐的意境和平淡的风格是诗味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说,联觉体验、完形心理和高峰体验则是读者产生诗味的心理机制。第四章主要分析诗味的现代转型问题,讨论传统诗味所面临的语境,分析诗味转型的必要性,并尝试探析诗味转型的可能方向。结语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申诗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总之,诗味从饮食文化走来,在传统思维表达的影响下成为一种审美范畴,不仅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研究传统诗味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活动和批评活动,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语境中传统文论的转型之路。
焦文文[2](2017)在《《乡愁》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教学价值生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课例比较的研究日趋丰富,课例比较研究的价值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对名师公开课课例进行研究成为课例比较研究的主流,这类课例专业性和系统性更强,凝结着名师的教育智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同文本类型的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异彩纷呈。但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将关注点聚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对现代诗的教学关注较少。究其原因,许多语文教师认为现代诗不好教,考试涉及的也不多等等,种种类似的想法导致现代诗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现代诗的教学价值也并未被完全挖掘。所以,对现代诗的相关公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提炼出现代诗教学的艺术,感受现代诗歌的教学魅力,对提高现代诗教学的关注度和实现现代诗的教学价值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语文核心素养”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教学价值。所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教学价值生成的过程。基于上述理解,笔者选取洪镇涛、王君、余映潮、潘庆玉四位名师的公开课课例,从他们执教的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课例出发,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对四个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对四位名师在现代诗课堂中的教学价值生成进行个性的提炼和共性的概括,并从中得到对教师教学的启发。现代诗的教学价值可以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进行阐释,在对现代诗进行教学价值阐释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现代诗作品来加深理解。笔者认为现代诗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文学思维的教学价值,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文化陶冶的教学价值。通过阐释现代诗的教学价值,可以证实现代诗教学还存在许多潜在的教学价值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探究。就《乡愁》一诗来说,它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教学价值又是独具特色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提高学生诗歌语言赏析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思维多向训练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怡悦审美情趣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情结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展现《乡愁》的教学价值表达,而四位名师的课堂就从不同的层面对本诗的教学价值生成做出了很好的诠释。笔者对四位名师《乡愁》课例中的教学价值生成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依次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分别提炼出四位名师在这四方面所呈现的教学价值生成特色,并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部分,对他们共同的教学价值追求进行了概括。研究认为虽然四位名师在上述四方面的教学价值生成上各具特色,但他们在教学价值追求方面都体现出对语言运用训练和诗歌朗读训练的重视,也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最后,笔者结合研究成果阐述本研究对教师教学的启发,认为教师要合理开发教学价值,要精心进行教学预设,要敏锐把握教学生成,要灵活运用生成方法。
居荃培[3](2015)在《青春的岁月 闪亮的日子——台湾“校园民歌运动”40周年回顾与经典民歌赏析》文中指出台湾"校园民歌运动"自1975年6月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拉开序幕,距今已四十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民歌运动"被称为台湾流行乐坛的文艺复兴,对其后的整个中文流行音乐的创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台湾"校园民歌运动"自杨弦的"现代民歌"开其先,李双泽的"唱自己的歌"继其踵,陶晓清的宣传推介接其后,并在新格与海山两家唱片公司举办的民歌赛推动下达到高潮。期间,既有红极一时的民歌手蔡琴、齐豫、王海玲、李建复、刘文正、叶佳
翟霞,曹培[4](2013)在《对诗意语文课堂的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怎能不以诗意和美感来滋养祖国的幼苗呢?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闪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散发着诗的激情,语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语文本应是一首动人的诗!王玉强老师提倡"深度教学",我认为他绝不是提倡语文老师只要给每种类型的练习题找出规律性,语文教学就结束了。语文除了工具属性、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她自身独特的魅力。王老师写过课本诗,也提倡学生写诗解读课文,用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
陈玉英[5](2011)在《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形象、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运用比较法解读、鉴赏诗歌,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陈玉英[6](2011)在《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之国。诗歌闪耀着时代的精神,透露出审美的力量,感动一批批读者,影响一代代学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的学习
张漫[7](2010)在《论现代汉诗的美育价值及其实施途径》文中认为意识形态的一体化与“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教学中认知、记忆、复述等低效、重复的言语行为盛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创造活力,这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与打造青少年艺术、审美地驾驭母语的能力以提升汉语的品质与创造活力严重失调。本文以现代汉诗为研究对象,并联系中国诗教传统、现代汉诗创作的发展与当代诗歌教育的现状,论述现代汉诗的审美教育价值,包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塑造完美品格、养历言语生命激情的内涵之美与个性、活力、音韵等形式之美,它是不同于古典诗歌、外国诗歌、散文等文体的现代汉语的最佳载体,从而得出现代汉诗是语文教育的本体(基本内容)之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倡导美读、品读、作诗等现代汉诗教学的基本方法,从知识拓展与教学语言技能两个维度提高教师的现代汉诗教学素养,让学生在诗性汉语的语境中学会欣赏、品位、创生语言,并久而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不同于他人、又不可轻易被他人复制的言语风格。此外,为了更好得实施现代汉诗教学,结合现代汉诗发展的现状与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我们以打工诗歌为主题开发了一组校本课程,为现代汉诗教学提供了范式。
李道芳[8](2003)在《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文中指出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着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二、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诗味的内涵与外延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第一章 诗味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诗味的发展历程 |
一、感官之“味” |
二、哲学之“味” |
三、审美之“味” |
第二节 诗味的形成原因 |
一、“味”的诗学延伸 |
二、传统的思维表达 |
第二章 诗味的构成与特征 |
第一节 诗味的构成要素 |
一、情感:诗味的生命灵魂 |
二、语言:诗味的想象空间 |
三、理趣:诗味的哲理因素 |
四、时空:诗味的生成场所 |
第二节 诗味的审美特征 |
一、言外之意:含蓄蕴藉 |
二、天人合一:主客互动性 |
三、咀嚼不尽:审美延时性 |
第三章 诗味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诗味创作的主体条件 |
一、创作主体的内觉体验 |
二、创作主体的审美知觉 |
三、创作主体的超越性感觉 |
第二节 诗味生成的文本要求 |
一、模糊的语言 |
二、贴切的意象 |
三、和谐的意境 |
四、平淡的风格 |
第三节 诗味接受的途径 |
一、接受主体的通感体验 |
二、接受主体的完形心理 |
三、欣赏主体的高峰体验 |
第四章 诗味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语境 |
一、诗歌转型的影响 |
二、外来思想的冲击 |
第二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必要 |
一、现代新诗的发展 |
二、文学批评的诉求 |
第三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方向 |
一、传统“味”内涵的延伸 |
二、面向他者的阐发 |
三、传统诗味与现代诗味的结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乡愁》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教学价值生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乡愁》赏析的文献综述 |
(二)《乡愁》课堂实录与点评的文献综述 |
(三)教学价值、教学价值生成的文献综述 |
(四)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课例的概念界定 |
(二)教学价值的概念界定 |
(三)教学价值生成的概念界定 |
(四)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例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现代诗的教学价值阐释 |
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价值 |
(一)学习现代诗语言的凝练性 |
(二)学习现代诗语言的跳跃性 |
(三)学习现代诗语言的含蓄性 |
二、培养学生文学思维的教学价值 |
(一)注重文学思维的启发 |
(二)拨动文学思维的琴弦 |
三、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价值 |
(一)从现代诗的语言品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
(二)从现代诗的意象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性 |
(三)从现代诗的意蕴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
四、促进学生文化陶冶的教学价值 |
(一)感受现代诗的文化奥秘 |
(二)体验现代诗的文化风味 |
第二章 《乡愁》教学价值的系统分析 |
一、提高学生诗歌语言赏析的教学价值 |
(一)意象的巧妙选择 |
(二)情感的逐渐升华 |
二、促进学生思维多向训练的教学价值 |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
(二)发展想象,促进创新思维养成 |
三、培养学生怡悦审美情趣的教学价值 |
(一)朗读吟诵,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
(二)赏析感悟,领悟诗歌的画面美 |
四、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情结的教学价值 |
(一)魂牵梦绕的中国情 |
(二)诗歌里的文化寻根 |
第三章 《乡愁》课例教师简介与教学流程阐述 |
一、教师简介 |
(一)洪镇涛简介 |
(二)王 君简介 |
(三)余映潮简介 |
(四)潘庆玉简介 |
二、四位老师《乡愁》课堂的基本流程阐述 |
(一)洪镇涛教学过程 |
(二)王 君教学过程 |
(三)余映潮教学过程 |
(四)潘庆玉教学过程 |
第四章 《乡愁》课例教学价值生成比较研究 |
一、选取教学价值生成视角的意义 |
二、四位老师《乡愁》课例教学价值生成的比较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教学价值生成 |
1. 洪镇涛:美读感染中增强诗文语感 |
2. 王 君:反复“咀嚼”中深入诗的灵魂 |
3. 余映潮:语言细品里习得朗诵技巧 |
4. 潘庆玉:填词对比中把握语言特质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教学价值生成 |
1. 洪镇涛:辩证思维的激烈碰撞 |
2. 王 君:发散思维的巧妙运用 |
3. 余映潮:分析思维的合理使用 |
4. 潘庆玉: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激发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教学价值生成 |
1. 洪镇涛:由浅入深,加强学生审美陶冶 |
2. 王 君:沉入词语,促进学生审美理解 |
3. 余映潮:诱发感情,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
4. 潘庆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想象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教学价值生成 |
1. 洪镇涛:字斟句酌中感受诗歌魅力 |
2. 王 君:分析品读里弥散文化芬芳 |
3. 余映潮:熏陶感染中深化文化理解 |
4. 潘庆玉:情感陶冶里传递家国情怀 |
三、《乡愁》课例中共同的教学价值追求 |
(一)注重语言运用训练 |
(二)注重诗歌朗读训练 |
(三)注重学生思维启发 |
(四)注重进行审美陶冶 |
四、本研究对教师教学的启发 |
(一)教师要合理开发教学价值 |
(二)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预设 |
(三)教师要敏锐把握教学生成 |
(四)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成方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青春的岁月 闪亮的日子——台湾“校园民歌运动”40周年回顾与经典民歌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篇 |
二、赏析篇 |
(5)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让学生充分品味诗歌之美 |
二、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诗歌教学 |
(6)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让学生充分品味诗歌之美 |
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诗歌 |
(7)论现代汉诗的美育价值及其实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现代汉诗相关问题界说 |
(一) 现代汉诗概念界定 |
1. 诸家论诗歌 |
2. 从新诗到现代汉诗 |
(二) 现代汉诗与新诗的比较 |
1. 界定标准 |
2. 文学样式 |
3. 表达内容 |
(四) 现代汉诗与诸文体的区别 |
1. 现代对古典的批判继承 |
2. 中外诗歌的相互借鉴 |
3. 诗歌与散文的交错区别 |
二、现代汉诗教学的渊源、基础和现状 |
(一) 渊源:历史悠久的诗教传统 |
(二) 基础:百花齐放的发展规模 |
(三) 现状:欣欣向荣的教育现状 |
三、现代汉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
(一) 审美价值之一:内涵之美 |
1. 创造思维的培养 |
2. 完美品格的塑造 |
3. 言语激情的历练 |
(二) 审美价值之二:形式之美 |
1. 独特创新的个性美 |
2. 激情四射的活力美 |
3. 悦耳动听的音韵美 |
四、美育视野中的现代汉诗教学 |
(一) 美读——审美陶冶的内在升华 |
1. 美读的渊源与价值 |
2. 艺术巧妙的美读指导 |
3. 丰富多样的美读形式 |
(二) 品读——诗性语言的涵泳咀嚼 |
1. 意境优美的古今诗歌品读 |
2. "大海"题材的中外诗歌品读 |
(三) 作诗——言语训练的有效载体 |
1. 今译古诗:内外节奏的双方互补 |
2. 诗性表述:艺术表达的双向互动 |
3. 仿诗写作:语言形式的双层训练 |
(四) 诗歌校本课程——打工诗人郑小琼 |
五、现代汉诗教学与教师审美素养 |
(一) 完善的知识结构 |
(二) 精专的教学技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诗歌文本 |
附录二课堂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D]. 李媛媛. 江南大学, 2019(01)
- [2]《乡愁》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教学价值生成的视角[D]. 焦文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青春的岁月 闪亮的日子——台湾“校园民歌运动”40周年回顾与经典民歌赏析[J]. 居荃培. 词刊, 2015(08)
- [4]对诗意语文课堂的再思考[J]. 翟霞,曹培. 语文教学之友, 2013(06)
- [5]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 陈玉英. 丽水学院学报, 2011(04)
- [6]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 陈玉英. 教师, 2011(21)
- [7]论现代汉诗的美育价值及其实施途径[D]. 张漫.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8]含蓄隽永 情深意长——徐志摩《再别康桥》品赏[J]. 李道芳. 中学语文,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