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治疗家兔螨病的有效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琪,程嘉奇,何先林,李龙娇,薛小腧[1](2020)在《中药驱螨软膏剂癣螨灵的制备及质量评价》文中认为为了研发安全性高、低残留的动物驱螨制剂,本研究选用大风子、苦参、百部、蛇床子、老鹮草5味中药,制备复方中药软膏剂癣螨灵。在前期正交试验及动物临床实验设计下,筛选出最优中药配比,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优选O/W乳剂型作为软膏基质,配制成25%浓度软膏。对中药软膏剂外观性状、稳定性、皮肤刺激性及毒副反应等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药软膏剂癣螨灵外观细腻、质地均匀、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未见毒副反应,具有良好研发前景。
梁悦[2](2020)在《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动物螨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该病主要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增加饲养和治疗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皮肤、眼结膜无刺激、符合经皮肤给药制剂要求,该制剂对离体兔痒螨具有显着杀螨活性。本研究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性临床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感染痒螨病兔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高、中、低剂量组(涂擦给药,每天分别4次、2次、1次,连用3 d),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10只健康兔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第4天时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第7、14天时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束时对试验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不同剂量治疗后,病兔耳部症状明显改善,痂皮脱落,螨虫数量明显减少,耳部皮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明显减轻。高、中剂量组感染程度及评分、虫体减少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效果相当(P>0.05),且治疗有效率和虫体转阴率100%。不同剂量组WBC、Lym、Gra、RBC、HGB等血液学指标,与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的ALT、AST、TP、ALB、CK、CRE等血液生化指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ALT、TP、CK、BUN、CRE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ALB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AST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BUN变化无规律。不同剂量组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脏器系数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剂量组的心脏系数、高剂量组的胃系数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组织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为: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2.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扩大性临床试验:自然感染痒螨病兔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组(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和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后第14天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从3.27±0.77降至0.51±0.71,有效率100%,虫体转阴率93.3%,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溶液相当(P>0.05),且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说明按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治疗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
王锦祥,桑雷,孙世坤,陈冬金,陈岩峰,谢喜平[3](2019)在《一起兔疥螨病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疥螨病是由疥螨引起的一种兔体外寄生虫病。临床上该病以患病部位异常发痒、被毛脱落、结节和结痂为特征[1,2]。该病病程较长,最终以患兔极度消瘦并死亡为转归。该病秋冬季节易发,具有传传染性,各品种和日龄的家兔均可感染发病,给养兔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3,4]。
尚小飞[4](2019)在《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虫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化学药物仍是控制农业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但其带来的药物残留、耐药性和再猖獗等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由于天然产物的高效、低毒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从中发现天然源农用药物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立枯丝核菌、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植物常见病原真菌及褐飞虱、东方粘虫等作物害虫和兔痒螨等动物外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对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醌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等天然产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发现安全、高效的先导化合物。1.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在前期对新白叶藤碱衍生物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基础上,对其母核结构的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立枯丝核菌和稻瘟病菌为研究对象,对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新白叶藤碱、白叶藤碱及异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研究时发现,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较好;进一步研究表明,新白叶藤碱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对立枯丝核菌毒力最强;应用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及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分子捕捉技术和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杀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新白叶藤碱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复合酶III的Fe-S蛋白亚基显着抑制其酶活性,阻断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代谢,进而造成菌丝死亡。同时,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也可能与细胞核功能的抑制有关。2.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简单苯丙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本文选取8种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对其杀菌、杀虫、杀螨活性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杀菌活性研究发现,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大部分苯丙素类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较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较弱。所测化合物中,异丁香酚的杀菌活性最好且杀菌谱较宽,浓度为50μg/mL时对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菌及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6.05%、78.67%和53.89%。杀虫活性研究发现,丁香酚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最好,LC50为89.22μg/mL;乙酸丁香酚酯对东方粘虫的杀虫活性较好,与阳性对照药物川楝素相当。杀螨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丁香酚具有良好的体外杀螨活性,且能有效治愈患螨病兔;应用转录组学和分子捕捉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首次发现,丁香酚通过作用于螨虫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链2的Phe198、Glu211和Lys288氨基酸残基抑制其酶活性,进而阻断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导致螨虫死亡,其对复合酶I链2的结合具有种属选择性,对昆虫更为敏感,毒性更大,但对哺乳动物较为安全。3.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醌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本文中我们对其杀菌、杀虫及杀螨生物活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大部分醌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毒力,其中蓝雪醌的杀菌活性最好且杀菌谱较广,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EC50值为2.84-10.53μg/mL,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嘧菌酯;蓝雪醌处理立枯丝核菌后导致菌丝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膜渗透性增加而引起内容物外流,线粒体肿胀且膜电位降低和活性氧簇发生富集,细胞核被破坏;蓝雪醌通过作用于立枯丝核菌的多个靶点而发挥其杀菌活性,对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影响较为显着。杀虫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醌类化合物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优于东方粘虫,其中,大黄素对褐飞虱和东方粘虫的杀虫活性最好,LC50分别为84.30μg/mL和548.74μg/mL;通过酶活性抑制实验对其杀虫机理研究初步发现,大黄素显着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且激活细胞色素P450s的活性,杀虫机理可能与通过诱导激活P450s而增加昆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通过抑制GST活性阻断II相代谢系统有关,神经系统和运动功能障碍也是导致昆虫死亡的重要原因。杀螨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胡桃醌和蓝雪醌的体外杀螨活性最好,能有效治愈患螨病兔,且无皮肤刺激性;两个化合物的杀螨活性可能与螨虫的神经传导和运动功能的破坏等有关。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蓝雪醌和大黄素对人正常肝细胞具有潜在的毒性,且前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较大,其临床使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胡桃醌的细胞毒性较弱。4.香豆素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和抗细菌等活性,本文中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活性进行研究。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所测试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中,4-甲氧基香豆素对立枯丝核菌的杀菌活性最好,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嘧菌酯,其能引起立枯丝核菌细胞膜破坏和渗透性增加,导致内容物的外泄,同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富集活性氧簇,引起菌丝死亡。4-甲氧基香豆素可能通过细胞膜和线粒体发挥作用而导致菌丝死亡。杀虫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6-甲氧基当归素的杀褐飞虱活性最好,LC50为122.7μg/mL,显着抑制AChE、GST活性和激活P450s活性,可作为I相代谢中P450诱导剂促使虫体对药物敏感,随后通过抑制虫体的解毒作用导致褐飞虱死亡;4-甲氧基香豆素对东方粘虫毒力较强。杀螨及细胞毒性研究发现,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螨活性最好;4-甲氧基香豆素和6-甲氧基当归素对人正常肝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较弱或无毒性,IC50均大于100μg/mL。本研究中首次发现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阐明了其杀菌作用机制;明确了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作物害虫及兔痒螨的毒力,发现丁香酚、大黄素、胡桃醌、蓝雪醌、6-甲氧基当归素、4-甲氧基香豆素等具有良好杀菌、杀虫和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初步研究了蓝雪醌、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菌作用机理,探讨了大黄素、胡桃醌、蓝雪醌、6-甲氧基当归素和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虫、杀螨作用方式,阐明了丁香酚杀螨作用靶点,为后续四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尹潇潇[5](2019)在《绵羊痒螨对新西兰兔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绵羊痒螨(Psoroptes ovis)寄生于羊、牛、兔等家养动物和麋鹿等野生动物皮肤表面导致以皮肤炎症、结痂、剧痒、消瘦和脱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外寄生虫病,给动物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炎症反应的触发主要依赖于固有免疫系统中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从而激活细胞内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最终调节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和释放来抵御病原的感染。目前,尚未见绵羊痒螨感染宿主后所激活的TLRs及其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从在体和离体模型去探究绵羊痒螨对新西兰兔TLRs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绵羊痒螨感染对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1痒螨病患兔耳部皮肤及外周血中TLRs转录水平的表达以健康新西兰兔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自然感染绵羊痒螨的新西兰兔TLRs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健康新西兰兔相比,感染痒螨的新西兰兔耳部皮肤中,TLR4、5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上调(P<0.01),TLR8、10、11、12 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而TLR1、6、9 mRNA表达量上调,但差异不显着(P>0.05);TLR3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TLR2表达量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健康新西兰兔相比,感染痒螨的新西兰兔外周血中,TLR1、2、4、10、12 mRNA表达量呈极显着上调(P<0.01),TLR 9 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但TLR 6表达量下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未检测到TLR3、5、8和11。上述结果表明,绵羊痒螨感染新西兰兔后可改变宿主皮肤和外周血各类TLRs的转录水平。2痒螨病患兔耳部皮肤及外周血中TLR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以健康新西兰兔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自然感染绵羊痒螨的新西兰兔的TLR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健康新西兰兔相比,感染痒螨的新西兰兔耳部皮肤中,TRIF、IL-8的mRNA表达量呈极显着上升(P<0.01),p38、ERK1/2和NF-κB mRNA表达量均表现出上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yD88 mRNA表达量下降,亦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新西兰兔相比,感染痒螨的新西兰兔外周血中,p38、ERK1/2和NF-κB mRNA表达量均呈极显着上升(P<0.01),IL-8 mRNA表达量上升(P<0.05),且TRIF、MyD88 mRNA表达量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痒螨感染新西兰兔后可改变宿主皮肤与外周血TLR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3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对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s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以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作为离体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对该细胞TLRs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刺激组相比,经痒螨抗原刺激后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1、2、3、4、6、12 mRNA表达量呈极显着上升(P<0.01),TLR5、8、9表达量上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TLR10和TLR11未检测到有效表达。痒螨抗原刺激后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较未刺激组细胞的TLRs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下游分子MyD88、TRIF、p38、ERK1/2、NF-κB、IL-8 mRNA表达量均呈极显着上升(P<0.01)。上述结果表明,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可改变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TLRs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6](2019)在《畜禽螨病防治研究》文中提出螨病是由疥螨、痒螨、蠕形螨、皮刺螨等螨类寄生于动物的表皮内或体表中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常引起动物发生严重瘙痒以及各种皮肤炎。该病通过接触感染,传播迅速,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常导致畜禽死亡。该文系统阐述了引起畜禽螨病的病原、国内外流行状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畜禽螨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
王柳杰[7](2018)在《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螨病是一种动物体表常见的慢性、接触性寄生虫病,在如今的养殖行业中疥螨科或者痒螨科的螨病寄生最为常见,治疗螨虫病的化学药物在目前临床上占主导地位,化学药物引来的高残留、抗性、对环境危害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作为外来物种之一,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来产地是美洲的墨西哥,随着人们对这种外来入侵植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它虽然对30个以上的国家带来了生态环境危害,但是利用从紫茎泽兰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却能是很好的杀灭很多农业害虫和畜牧寄生虫,尤其对疥螨病和痒螨病杀灭活性效果好,具有被开发为植物源杀螨剂的巨大潜力。为了开发新型治疗螨虫病的药物制剂,本课题对紫茎泽兰植物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提取出来的药液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得到透皮制剂,并对制剂的安全性、临床杀螨效果、毒理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如下:一、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工艺研究以杀螨活性成分9-羰基-10,11-去氢泽兰酮(EuptoxA)为测定指标,采用热回流提取法,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四个因素进行考察,设计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为:紫茎泽兰外用杀螨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5%,料液之比为1:20(g/ml),提取的时间时1h,提取的次数是3次。二、紫茎泽兰制剂皮肤安全性和临床杀螨效果评价采用急性毒性和刺激性试验,评价了紫茎泽兰透皮制剂体外用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制剂外用对动物没有急性毒性反应,经过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组皮肤的用药试验,给药72 h后没有出现刺激性。临床杀痒螨和疥螨效果评价试验中,设杀螨透皮剂A、B、C、D组(分别为加氮酮生药含量为1.0g·mL-1、0.5g·mL-1和不加氮酮生药含量为1.0g·mL-1、0.5g·mL-1,涂擦)、伊维菌素E阳性对照组(含伊维菌素0.2mg,注射)和0.9%生理盐水F空白对照组(涂擦),杀螨效果最好的是生药含量为1.0 g·mL-1加氮酮高剂量组。三、紫茎泽兰制剂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将昆明种小白鼠250只分成不同组,通过预试验确定出小白鼠给药剂量的大致范围,然后选取60只,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进行正式试验,试验在给小白鼠灌药之后,连续观察7d,每天要对小白鼠的中毒反应情况以及死亡情况进行记录,根据寇氏法计算出LD50和95%的可信限。试验结果为:紫茎泽兰透皮制剂的LD50为92.68g/kg,LD50的95%可信限87.02105.15g/kg,能够引起心、肝、脾、肺、肾和肠等病变。四、紫茎泽兰制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8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20只,通过灌胃的方法对大鼠进行施药,剂量大小分别是:1/10LD50高剂量组、1/25LD50中剂量组、1/50LD50低剂量组与0g/kg体重的对照组,连续灌胃28d。试验期间观察临床状况,称量每周大鼠体重并以此调整灌胃剂量。在试验结束后进行动物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并进行病理,解剖学观察,同时对每组动物的主要脏器进行湿重称量,根据称量结果来进行脏器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外用杀螨制剂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脏器指数有性别差异性,对大鼠的总体影响不明显,也没有规律性。
江岸[8](2018)在《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文中指出兔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所引起的一种以外耳道内形成卷纸样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导致患兔死亡,给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化学杀螨药物是当前痒螨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但化学药物的耐药性和在肉品中的残留等问题日益凸出,拟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控的高效、环保的生物杀虫剂。研究证实该昆虫病原真菌可感染绵羊痒螨,但缺乏对动物痒螨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市售球孢白僵菌粉剂,从离体和在体试验分析其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并进一步从螨虫的组织变化、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是否具有高效的致病性,本部分采用浸渍法评价了四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4.26×109、4.26×108、4.26×107、4.26×106 conidia/mL)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螨效应;以离体试验筛选出最佳致病的浓度(4.26×109 conidia/mL)、无菌水(阴性对照)对自然患痒螨病的新西兰兔进行喷涂治疗,同时伊维菌素(注射剂)作为阳性对照,评估其临床疗效。离体杀螨结果表明绵羊痒螨(兔亚种)对4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的敏感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9 d内4.26×109个分生孢子/mL的真菌悬浮液的杀螨效应达100%,LT50为2.65 d;从临床治疗试验可见该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在3 d内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率达100%,同期治愈率优于伊维菌素注射剂(62.21%),且30 d内无复发。由此可见,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致病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防治痒螨病的生物防控药。2.球孢白僵菌对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本部分以4.26×109conidia/mL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浸渍处理绵羊痒螨(兔亚种),收集处理后12d的螨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96孔微量法检测17 d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蛋白水平及qPCR法检测5种酶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感染球孢白僵菌第1 d、2 d后痒螨肠腔(LU)结构均被明显破坏,基底膜(MB)和围食膜(MP)断裂脱落,肠道内容物(CI)明显空泡;微量法和qPCR检测发现AchE、GSTs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SOD、POD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肠道结构对球孢白僵菌最易感,推测球孢白僵菌可能通过影响虫体的肠道消化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导致虫体死亡。
张娜[9](2018)在《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痒螨病是我国养兔业中的常见外寄生虫病,其感染率约11.11%70.00%。该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寄生于兔的外耳道皮肤表面,以形成卷纸样痂皮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导致患兔消瘦,降低肉品质,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随着杀螨化学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和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需要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痒螨病防控方法。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lpliae)是一种广泛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生物杀虫剂,已有研究证实其对痒螨具有离体致病能力,但是否对痒螨病具有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痒螨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从离体和在体试验评价了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同时进一步探讨其致病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研究为研究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是否具有致病能力。采用4种不同浓度(6.14×107、6.14×108、6.14×109、6.14×1010个孢子/m L)的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对活性较好的绵羊痒螨(兔亚种)进行离体杀螨观察;以离体试验中筛选出的最佳杀螨浓度(109个孢子/m L)喷涂痒螨病患兔,同时以伊维菌素皮下注射组和无菌水喷涂组分别为阳性和阴性对照,治疗后定期记录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有较高的离体杀虫活性,且离体杀虫效率与真菌悬浮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相关性;在金龟子绿僵菌作用的第9d,109、1010个孢子/m L浓度组的螨虫致死率分别是93.33%和100.00%。临床治疗试验发现,金龟子绿僵菌对兔痒螨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21d所有患兔全部治愈,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组相当。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的致病力。2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杀虫机理的初步探究为了探究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杀虫机理,本试验测定了经金龟子绿僵菌(109个孢子/m L)处理17d的绵羊痒螨(兔亚种)谷光氨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m RNA转录水平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组的GSTs、SOD、CAT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总体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D总体变化与对照组差异不大。综合4种酶m RNA转录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过程,说明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产生毒害作用,且随着金龟子绿僵菌侵染时间的增长,酶的合成逐渐受到抑制,虫体趋向死亡。且金龟子绿僵菌对GSTs和SOD影响较大,GSTs和SOD在对抗金龟子绿僵菌时所起作用更为重要;其对POD和CAT影响较小,POD和CAT在对抗金龟子绿僵菌侵染时起到的作用较小。
李燕方[10](2018)在《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线粒体12S、16S和ATP6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兔的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寄生于外耳道皮肤的表面,引起兔消瘦,耳内充满纸卷样痂皮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慢性接触性皮肤传染病,给养兔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线粒体基因因进化速度快,遗传稳定性好等特点常被用做分子标记,可以进行物种的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等研究。目前有关绵羊痒螨的线粒体基因种群遗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我国五个地区(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不同品种兔(獭兔和肉兔)痒螨虫株的线粒体12S、16S、ATP6基因全序列,并比较分析种群遗传变异情况,以揭示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的遗传结构特征,评估痒螨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12S和16S基因全序列对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了解我国痒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点,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我国5个地区(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的绵羊痒螨(兔亚种)单个虫体的线粒体12S和16S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基于12S、16S和联合12S+16S基因序列分析痒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共得到89条12S序列(657bp),83条16S序列(1025bp)和63条12S+16S序列(1682bp),分别存在50个(12S),52个(16S)和56个(12S+16S)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12S:0.93105和0.00559;16S:0.95827和0.00686;12S+16S:0.99130和0.00633)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可见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部(12S:95.77%;16S:71.03%;12S+16S:76.31%);基于遗传分化指数(Fst值:12S=0.04232;16S=0.28972;12S+16S=0.23685)分析可见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各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分化不明显,种群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Nm值:12S=5.65737;16S=1.2258;12S+16S=0.80552);基于单个基因和联合基因的中性检验结果都为不显着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暗示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由单个基因和联合基因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未形成明显的遗传结构,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聚类与地理来源、兔种类和温度带无关。2.基于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对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兔体痒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我们经PCR扩增测序得到我国5个地区绵羊痒螨(兔亚种)单个虫体的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88条ATP6基因全序列(672bp),包含4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2581和0.01494),可见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种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内部(97.92%)(AMOVA分析);经遗传分化指数(Fst=0.02081)分析可见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各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种群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Nm=11.7635);中性检验结果都为不显着的正值。结合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暗示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单倍型网络图和NJ树可知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并未形成以地理分布、兔品种、温度带划分的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较为频繁;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长时间内未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未形成以地理分布、兔品种和温度带相关的遗传结构。
二、一种治疗家兔螨病的有效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治疗家兔螨病的有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驱螨软膏剂癣螨灵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制备方法 |
2.1 中药组方比例 |
2.2 中药浸膏制备 |
2.3 中药软膏剂基质制备 |
2.4 中药软膏剂处方 |
3 质量检测评价 |
3.1 稳定性检查 |
3.1.1 离心试验 |
3.1.2 耐寒试验 |
3.1.3 耐热试验 |
3.1.4 加速试验 |
3.1.5 pH值检查 |
3.1.6 粒度检查 |
3.2 中药软膏剂安全性研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稳定性试验结果 |
4.2 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5 讨论与结论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丁香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 |
1.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
1.1.2 临床症状 |
1.1.3 病理变化 |
1.1.4 诊断 |
1.1.5 治疗 |
1.1.6 预防 |
1.2 丁香的研究进展 |
1.2.1 丁香的化学成分 |
1.2.2 丁香的药理作用 |
1.2.3 制剂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检测指标 |
2.1.4 疗效判定标准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2.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2.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3.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血液指标的影响 |
2.3.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脏腑器官组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扩大临床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检测指标 |
3.1.4 疗效判定标准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一起兔疥螨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诊断 |
3 治疗 |
4 小结和防治措施 |
4.1 兔舍和兔笼应保持卫生、干燥和通风。 |
4.2 该病具有传染性,一经发现患兔,必须隔离治疗或淘汰。 |
4.3 制定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
(4)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天然产物抗植物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
1.1.1 生物碱类 |
1.1.2 苯丙素类 |
1.1.3 醌类化合物 |
1.1.4 挥发油 |
1.1.5 萜类 |
1.1.6 黄酮类 |
1.1.7 其它化合物 |
1.2 天然产物抗植物害虫的研究进展 |
1.2.1 生物碱 |
1.2.2 苯丙素类 |
1.2.3 黄酮类 |
1.2.4 挥发油及萜烯类 |
1.2.5 其它化合物 |
1.3 天然产物抗动物螨虫的研究进展 |
1.4 源于天然产物的农药研究历程及进展 |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5.1 我国农业主要病虫害及目标病原的选择 |
1.5.2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技术及实验方法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2 实验药品及植物病原菌 |
2.3 实验方法 |
2.3.1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评价及杀菌谱的测定 |
2.3.2 基于组学技术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
2.3.3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验证 |
2.3.4 基于酶活性及分子捕捉技术的新白叶藤碱杀菌靶点研究 |
2.3.5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膜及细胞核的作用 |
2.3.6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菌核抑制作用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4.1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
2.4.2 新白叶藤碱杀菌活性评价及杀菌谱的测定 |
2.4.3 基于差异蛋白组学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
2.4.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
2.4.5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验证 |
2.4.6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靶点研究 |
2.4.7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膜及细胞核的影响 |
2.4.8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菌核抑制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4.结论 |
3.3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评价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4 结论 |
3.4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4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
4.1 引言 |
4.2 醌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结论 |
4.3 醌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评价及酶抑制活性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4 结论 |
4.4 醌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及酶抑制活性研究 |
4.4.1 实验材料 |
4.4.2 实验方法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4 结论 |
4.5 醌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
4.5.1 实验方法及材料 |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
5.1 引言 |
5.2 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和作用机理初探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4 结论 |
5.3 香豆素类的杀虫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4 结论 |
5.4 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 |
5.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香豆素类化合物细胞活性评价 |
5.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首次明确新白叶藤碱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
6.1.2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
6.1.3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
6.1.4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
6.2 工作展望 |
6.2.1 基于杀菌作用靶点的新白叶藤碱衍生物的衍生合成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
6.2.2 丁香酚等简单苯丙素类似物的杀菌、杀虫作用机制及制剂学研究 |
6.2.3 醌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作用机制及蓝雪醌衍生物的修饰、合成 |
6.2.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作用机制及4-甲氧基香豆素衍生物的修饰、合成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绵羊痒螨对新西兰兔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绵羊痒螨感染引发的宿主炎症反应 |
1.1 炎症介质的释放 |
1.2 白细胞渗出及炎性损伤 |
2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概况 |
3 动物寄生性螨类与尘螨对机体TLRs表达的影响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痒螨病患兔耳部皮肤及外周血中TLRs转录水平的表达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皮肤样品及血液样品的采集 |
1.2.2 新西兰兔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收集 |
1.2.3 新西兰兔皮肤样品、外周血白细胞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1.2.4 荧光定量PCR测定新西兰兔皮肤样品和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的表达 |
2 结果 |
2.1 TLRs和β-actin引物退火温度摸索 |
2.2 新西兰兔皮肤样品中TLRs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情况 |
2.3 新西兰兔外周血样品中TLRs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痒螨病患兔耳部皮肤及外周血中TLR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皮肤样品以及血液样品的采集 |
1.2.2 新西兰兔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收集 |
1.2.3 新西兰兔皮肤样品、外周血白细胞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1.2.4 荧光定量PCR测定新西兰兔皮肤样品、外周血白细胞中MyD88、TRIF、p38、ERK1/2、NF-κB和 IL-8 |
2 结果 |
2.1 MyD88、TRIF、p38、ERK1/2、NF-κB和 IL-8 引物退火温度摸索 |
2.2 新西兰兔皮肤样品中MyD88、TRIF、p38、ERK1/2、NF-κB、IL-8 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情况 |
2.3 新西兰兔外周血样品中MyD88、TRIF、p38、ERK1/2、NF-κB、IL-8 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对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s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培养、传代与鉴定 |
1.2.2 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的提取 |
1.2.3 绵羊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刺激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 |
1.2.4 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总RNA抽提以及逆转录成c DNA |
1.2.5 荧光定量PCR检测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s、MyD88、TRIF、p38、ERK1/2、NF-κB、IL-8 |
2 结果 |
2.1 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刺激后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s相对表达情况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痒螨排泄分泌抗原刺激后新西兰兔原代角质形成细胞TLRs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相对表达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畜禽螨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螨病病原 |
1.1 螨的分类及形态 |
1.2 螨寄生部位 |
2 流行病学 |
2.1 国外流行情况 |
2.2 国内流行情况 |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直接检查法 |
4.2 温水检查法 |
4.3 免疫学诊断法 |
5 预防和治疗 |
5.1 免疫防治 |
5.2 药物防治 |
5.2.1 化学类药物 |
5.2.2 植物源性药物 |
5.2.3 经皮给药制剂 |
6 结束语 |
(7)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开发简单史 |
1.2 植物源杀虫剂的分类 |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
2 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 |
2.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途径 |
2.2 植物源杀虫剂的应用 |
3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前景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紫茎泽兰外用杀螨液的生产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2 正交试验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 |
3.2 提取的溶剂 |
第二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皮肤安全性和临床杀螨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皮肤安全性试验 |
2.2 临床治疗试验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皮肤安全性试验 |
3.1.1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3.1.2 皮肤刺激性试验 |
3.2 临床治疗效果 |
3.2.1 痒螨病组 |
3.2.2 疥螨病组 |
4 讨论 |
4.1 紫茎泽兰的相关研究 |
4.2 辅料剂的选择 |
第三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供试药品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供试药品的制备 |
1.2.2 苦味酸的配制 |
1.2.3 预实验 |
1.2.4 正式实验 |
2 结果 |
2.1 预实验 |
2.2 正式实验 |
2.3 小白鼠中毒症状及死亡小白鼠的解剖病理变化 |
3 讨论 |
3.1 关于紫茎泽兰植株的毒性研究 |
3.2 关于从紫茎泽兰中提取单体的毒性研究 |
第四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供试药品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的分组和处理 |
2.2 测定指标 |
2.2.1 一般症状观察及体重测定 |
2.2.2 脏器系数测定 |
2.2.3 血常规指标检测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症状及体重变化 |
3.2 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紫茎泽兰叶片对大鼠的毒性作用研究 |
4.2 关于紫茎泽兰体中毒性的不确定性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2 球孢白僵菌侵染节肢昆虫的作用机理 |
3 球孢白僵菌防控螨类的研究进展 |
3.1 球孢白僵菌防控农业植物螨的研究进展 |
3.2 球孢白僵菌防治动物寄生螨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1.4 供试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 |
2.2.1.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1.2 球孢白僵菌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临床疗效评估 |
2.2.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2.2 临床治疗处理 |
2.2.2.3 螨虫计数与疗效判定 |
2.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3.2 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临床疗效评估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1.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1.2 虫体固定 |
2.2.1.3 制样与切片 |
2.2.1.4 HE染色与封片 |
2.2.1.5 镜检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2.2.2.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2.2 制备酶源 |
2.2.2.3 酶活性测定 |
2.2.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2.2.3.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3.2 设计引物 |
2.2.3.3 虫体总RNA的提取 |
2.2.3.4 反转录cDNA模板 |
2.2.3.5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3.1.1 形态观察 |
3.1.2 内部观察 |
3.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3.2.1 AchE活性测定 |
3.2.2 GSTs活性测定 |
3.2.3 CarE活性测定 |
3.2.4 SOD活性测定 |
3.2.5 POD活性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3.1 虫体总RNA提取结果 |
3.3.2 溶解曲线结果 |
3.3.3 球孢白僵菌对4种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3.1 AchE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2 GSTs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3 SOD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4 POD转录水平检测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4.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酶活力及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图(一)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1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附图(二)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2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9)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防治痒螨病的研究进展 |
1.1 化学药物防治研究现状 |
1.2 中药防治研究现状 |
1.3 生物防治现状 |
1.4 免疫方法防治现状 |
2 金龟子绿僵菌防治植物害虫和动物体外寄生虫的研究现状 |
2.1 金龟子绿僵菌对植物害虫防治的研究现状 |
2.2 金龟子绿僵菌对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研究现状 |
2.3 金龟子绿僵菌的杀虫机理 |
3 绿僵菌安全性的研究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研究 |
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虫效力 |
2.1 收集螨虫 |
2.2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2.3 试验方法 |
3 金龟子绿僵菌临床治疗绵羊痒螨(兔亚种)效果的初步评价 |
3.1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3.2 试验动物的选取 |
3.3 试验设计 |
4 数据统计处理 |
5 试验结果 |
5.1 金龟子绿僵菌对离体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好的致病力 |
5.2 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病患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6 讨论 |
6.1 金龟子绿僵菌对离体兽医节肢动物蜱螨杀虫效应的分析 |
6.2 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病患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杀虫机理的初步探究 |
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4种酶mRNA的转录水平的影响.. |
2.0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2.1 收集螨虫 |
2.2 试验设计 |
2.3 供试螨总RNA的提取 |
2.4 痒螨cDNA模板的制备 |
2.5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反应(qPCR) |
3 虫体内酶类活性的变化测定 |
3.1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3.2 收集螨虫 |
3.3 试验设计 |
3.4 酶活性的检测 |
4 数据统计 |
5 试验结果 |
5.1 金龟子绿僵菌可影响痒螨体内酶的mRNA转录水平 |
5.2 虫体内酶类活性的变化测定 |
6 讨论 |
6.1 金龟子绿僵菌影响痒螨4种酶mRNA转录水平的分析 |
6.2 金龟子绿僵菌影响痒螨酶活性变化的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结论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线粒体12S、16S和ATP6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线粒体基因在动物寄生性蜱螨中的研究进展 |
1.1 线粒体基因的组成及特点 |
1.2 线粒体基因在动物寄生性蜱螨中的应用 |
1.2.1 线粒体16SrRNA、12SrRNA基因及应用 |
1.2.2 线粒体COI、COII基因及应用 |
1.2.3 线粒体Cytb基因及应用 |
1.2.4 线粒体其他基因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12S和16S基因全序列分析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多样性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试验试剂 |
1.1.3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痒螨的处理 |
1.2.2 单个螨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引物设计 |
1.2.5 T-载体克隆与鉴定 |
1.2.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序列组成和单倍型分布 |
2.2 种群遗传多样性 |
2.3 种群遗传距离与核苷酸分歧度 |
2.4 种群分化和遗传结构 |
2.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2.6 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ATP6基因全序列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试验试剂 |
1.1.3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痒螨的处理 |
1.2.2 单个螨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引物设计 |
1.2.4 PCR扩增与产物纯化回收 |
1.2.5 T-载体克隆与鉴定 |
2 试验结果 |
2.1 序列组成和单倍型分布 |
2.2 种群遗传多样性 |
2.3 种群遗传距离与核苷酸分歧度 |
2.4 种群分化和遗传结构 |
2.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2.6 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结论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一种治疗家兔螨病的有效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驱螨软膏剂癣螨灵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 李思琪,程嘉奇,何先林,李龙娇,薛小腧. 中国兽药杂志, 2020(12)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D]. 梁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一起兔疥螨病的诊治[A]. 王锦祥,桑雷,孙世坤,陈冬金,陈岩峰,谢喜平. 第九届(2019)中国兔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9
- [4]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尚小飞. 兰州大学, 2019(02)
- [5]绵羊痒螨对新西兰兔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D]. 尹潇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畜禽螨病防治研究[J].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3)
- [7]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D]. 王柳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D]. 江岸.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D]. 张娜.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10]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线粒体12S、16S和ATP6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李燕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