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冲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冯俊祥[1](2021)在《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癫痫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神经系统电-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在机体诸多生理活动乃至病理活动中都发挥着生物学作用。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外,还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等神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癫痫作用,然而他汀类药物治疗与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相关性及对大鼠癫痫模型各时期的影响均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动物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可能机制。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V)对SD大鼠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癫痫模型的行为学影响,以及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的相关性,探讨ATV对LI-PILO诱导的癫痫模型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分析其相关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使用24小时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记录实验组(10mg/kg ATV组和50mg/kg ATV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SD大鼠在急性期不同时间点(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癫痫发作程度评分,潜伏时间和潜伏期,以及自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等行为学变化。2.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应用ELISA方法检测ATV组及对照组SD大鼠在慢性期血清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3.通过腹腔注射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使用尼氏染色方法检测ATV组及对照组SD大鼠在慢性期神经元损伤情况。4.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来统计分析数据,t检验评估两组间的显着性;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Bonferroni后检验来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急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在不同时间点(20min、30min、40min),癫痫发作级别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1)。在急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明显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在潜伏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5)。在慢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组均能减少自发性癫痫的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2.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慢性期,相比对照组,应用10mg/kg ATV组和50mg/kg ATV实验组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3.在LI-PILO诱导癫痫模型的慢性期,相比对照组,10mg/kg和50mg/kg ATV实验组有更多神经元存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减轻LI-PILO诱导癫痫模型中癫痫发作。
王江红[2](2021)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学习记忆及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化浊解毒疏肝方为治疗药物,观察戊四氮致痫大鼠经药物治疗后行为学表现、学习记忆改善情况、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及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化浊解毒疏肝方进行深入研究及改善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0只SPF级SD大鼠,随机抽取空白组10只,其余60只建立大鼠慢性癫痫模型(PTZ 35 mg/kg/隔日),造模14次后,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将剩余50只癫痫大鼠纳入实验研究,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丙戊酸钠组、化浊低剂量组、化浊中剂量组、化浊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组后次日开始进行灌胃治疗,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疏肝方的高、中、低剂量和丙戊酸钠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共28天。造模及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记录癫痫发作等级和潜伏期。治疗结束次日,应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进行测试,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和发作潜伏期结果(1)发作等级:各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在治疗前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8天后,各治疗组癫痫发作等级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发作潜伏期:各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在治疗前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8天后,癫痫发作潜伏期在丙戊酸钠组、化浊中、高剂量组是长于模型组的(P<0.01),在化浊高剂量组是长于化浊低剂量组的(P<0.01),在化浊高剂量组与丙戊酸钠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结果(1)定位航行实验: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在第一天比较无差异(P>0.05)。大鼠逃避潜伏期在模型组是长于空白组的(第二、三、四天)(P<0.05),在丙戊酸钠组是短于模型组的(第二、四天)(P<0.05),在化浊高剂量组是短于模型组的(第二、三、四天)(P<0.05),在化浊高剂量组是短于化浊低剂量组的(第三、四天)(P<0.05)。(2)空间探索实验: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在模型组是少于空白组的(P<0.01),在丙戊酸钠组、化浊中剂量组和化浊高剂量组是多于模型组的(P<0.01),在丙戊酸钠组和化浊高剂量组是多于化浊低剂量组的(P<0.01),在化浊高剂量组与丙戊酸钠组之间无差异(P>0.05)。3.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数目较多,细胞形态饱满,细胞之间排列规整、致密。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明显神经元胞体固缩深染。各治疗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的细胞形态变化较模型组均有所改善,以化浊高剂量组和丙戊酸钠组最为明显。4.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p-AKT、p-GSK3β表达水平均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化浊高剂量组、丙戊酸钠组大鼠海马CA1、CA3区p-AKT、p-GSK3β表达水平均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浊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CA3区p-AKT、p-GSK3β表达水平均增多,与化浊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浊高剂量组与丙戊酸钠组大鼠海马CA1、CA3区p-AKT、p-GSK3β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印迹法结果:各组大鼠海马组织AKT和GSK3β总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海马组织p-AKT、p-GSK3β蛋白表达在模型组是少于空白组的(P<0.01),在丙戊酸钠组、化浊中、高剂量组是多于模型组的(P<0.01),在化浊高剂量组、丙戊酸钠组是多于化浊低剂量组的(P<0.01)。结论:1.应用戊四氮化学点燃法可成功建立大鼠慢性癫痫模型,导致海马神经元出现病理学变化,引起学习记忆障碍。化浊解毒疏肝方可降低癫痫发作等级,延长发作潜伏期,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改善学习记忆,以化浊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与丙戊酸钠组疗效相当。2.戊四氮诱导的癫痫模型中,AKT及GSK3β总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活化形式p-AKT及失活形式p-GSK3β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癫痫反复发作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及海马神经元损伤,引起学习记忆障碍。化浊解毒疏肝方通过激活AKT,活化形式的AKT可能抑制了GSK3β的活性而使其失活,能抵抗脑组织缺血缺氧及海马神经元损伤,从而阻止神经元的凋亡,对神经元的保护及改善学习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王旻述[3](2021)在《慢性迷走神经电刺激改变了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部分细胞因子的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慢性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大鼠的影响,以期对临床工作中癫痫发作的预测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 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纳入实验,分为对照组(Ctr组)、VNS组(VNS组)、癫痫组(Epi组)、癫痫+VNS组(Epi+VNS组)。在 36 只大鼠中,有 20 只大鼠通过 MSD(technology of Meso Scale Discovery)和行为数据采集技术用于评估9个细胞因子的水平。其他16只大鼠用于脑电图EEG记录和行为学数据采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3.0软件包处理。[结 果]Epi+VNS组大鼠的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明显高于Epi组大鼠(P=0.042和0.013)。在海马组织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四组细胞因子IL-1 β、IL-6、KC/GRO和TNF-α水平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002、0.005、0.003和0.012)。用邦弗朗尼事后检验法发现,Epi组大鼠海马IL-1 β、IL-6、KF/GRO和TNF-α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P=0.005、0.008、0.007 和 0.023),而 Epi+VNS 组大鼠 IL-1 β、IL-6 和 KC/GRO 水平显着低于Epi大鼠(分别为P=0.015、0.036、0.042)。单因素方差分析还发现四组间IL-13水平差异显着(P=0.002),Epi组大鼠海马IL-13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5),而Epi+VNS组明显高于Epi组(P=0.041)。在下丘脑中,四组细胞因子 IFN-γ、IL-10、IL-13、IL-1 β、IL-4、IL-5、IL-6、KC/GRO 和 TNF-α 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外周血中,四组大鼠细胞因子KC/GRO和TNF-α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结 论](1)行为学上,癫痫+VNS组大鼠比癫痫组大鼠的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显着降低,提示VNS对癫痫大鼠具有抗癫痫作用。(2)癫痫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1 β、IL-6、TNF-α、KC/GRO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大鼠,提示癫痫模型大鼠海马的神经元损伤,炎性水平提高。(3)癫痫+VNS组大鼠海马IL-1β、IL-6、KC/GRO水平低于癫痫组大鼠,提示VNS作用2周可改善癫痫灶内的炎性水平,可能是改善癫痫发作的原因。(4)IL-1β、IL-6、KC/GRO因子和IL-13因子相反的变化趋势提示VNS可能是通过促进胶质细胞M2极化降低炎症反应。
董笑克[4](2021)在《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癫痫是第四大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约有900万以上癫痫患者,约30%的癫痫患者服用目前的抗痫西药无法有效的控制癫痫发作,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均参与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柴贝止痫汤治疗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经验方,对难治性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但目前对其抗痫机制研究尚不充分。研究发现柴贝止痫汤中柴胡、浙贝母、天麻、半夏、石菖蒲均有一定的抗炎、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因此推测柴贝止痫汤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抗癫痫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药物进入机体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通过免疫途径调控神经中枢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是否参与柴贝止痫汤对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目前尚无相关论述。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单一通路和靶点很难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新兴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其综合了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药物、单一靶点、单一疾病的研究模式。因此,借助网络药理学,对柴贝止痫汤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准确的挖掘其潜在的抗痫作用机制,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丰富了柴贝止痫汤的抗痫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贝止痫汤的抗痫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肠道菌群及神经炎症的调控作用。其次,借助于高效液相色谱(UPLC)-串联质谱(MS/MS)技术以及气相色谱(GC)-MS/MS技术分析柴贝止痫汤可能存在的主要吸收入血成分。对柴贝止痫汤入血吸收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利用动物实验对该结果进行验证。方法:1、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侧脑室注射海人酸诱导慢性自发性癫痫大鼠模型,筛选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假手术组大鼠侧脑室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中药组大鼠给予柴贝止痫汤配方颗粒水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干预4周。留取大鼠新鲜粪便组织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新鲜海马组织进行细胞因子检测,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制作海马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GFAP及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选取Wistar大鼠,予中药柴贝止痫汤灌胃,分别于灌胃前及灌胃后各时间点眶静脉取血,检测17种单体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柴胡皂苷A和D、柴胡皂苷C、对羟基苯甲醛、天麻苷元(对羟基苯甲醇)、天麻素、香草醛、原儿茶醛、胡芦巴碱、柠檬醛、茴香脑、α-细辛醚、β-细辛醚、细辛醛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液中的浓度。3、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治疗癫痫的靶点以及柴贝止痫汤已鉴定的15个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柴贝止痫汤入血成分治疗癫痫的靶点网络图,并检索靶点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分析网络。并将共有靶点使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4、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柴贝止痫汤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调节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侧脑室注射海人酸,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中药组,假手术组侧脑室注射0.9%生理盐水。中药组给予柴贝止痫汤配方颗粒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干预5周后检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以及p-Tau及Tau蛋白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Iba-1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因子 G-CSF、GM-CSF、IFN-γ、IL-1α、IL-1β、IL-18、IL-6、M-CSF、MIP-3α、TNF-α 表达显着下调(P<0.05),IL-13、IL-4、IL-5 表达上调(P<0.05)。海人酸致痫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低于正常大鼠,在菌群组成上,中药组与假手术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较为接近,与模型组有较大差别。2、大鼠血浆中检测出15种单体成分,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胡芦巴碱、天麻苷元、原儿茶醛、柴胡皂苷A、香草醛、细辛醛、贝母素乙、α-细辛醚、茴香脑、β-细辛醚、柴胡皂苷C、贝母素甲、贝母辛。柠檬醛及柴胡皂苷D未检测出。3、柴贝止痫汤中的入血成分具有125个治疗癫痫的靶点,AKT是治疗癫痫的关键靶点之一。柴贝止痫汤可能机制在于调节神经元突触和神经元胞体,在氧化应激、神经细胞死亡、神经递质反应等中发挥治疗作用。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PI3K、AKT蛋白表达下降,p-Tau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显着提高(P<0.01,P<0.05),海马组织相对完整,神经元缺失减少,PI3K、AKT蛋白表达增加,p-Tau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1、柴贝止痫汤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神经炎症,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抑制癫痫发作。2、柴贝止痫汤还有助于恢复海人酸致痫大鼠紊乱的肠道菌群,其对癫痫治疗的贡献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柴贝止痫汤成分复杂,现已发现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胡芦巴碱、天麻苷元、原儿茶醛、柴胡皂苷A、香草醛、细辛醛、贝母素乙、α-细辛醚、茴香脑、β-细辛醚、柴胡皂苷C、贝母素甲、贝母辛均可吸收入血。4、柴贝止痫汤还可以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p-Tau蛋白表达,改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卓叶雯[5](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程鹤鸣[6](2021)在《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耐药性癫痫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传统癫痫发病理论聚焦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系统平衡的失调。临床和动物研究发现,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系统也密切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中,但其功能存在多方相悖的报道。中脑中缝核(Raphe nuclei,RN)是向前脑发出投射的5-HT能神经元胞体主要聚集的核团,主要包括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ues,DR)和中缝正中核(Median raphe nuclues,MR),由于缺乏选择性的调控方式,不同亚群5-HT能神经元如何精确参与颞叶癫痫的发病依旧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探究中脑中缝核不同5-HT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在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中,利用光遗传学等特异性调控技术,结合钙信号光纤记录系统、病毒上下游追踪、药理学、深部脑刺激等多学科手段,对中缝核中不同的5-HT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首先,钙信号光纤显示MR中5-HT能神经元在小鼠海马电点燃模型癫痫发作中的胞体钙活动既存在上升也存在下降,且这种活动的分离主要发生在全身性发作阶段;进一步的轴突钙信号记录显示投射到不同下游脑区的5-HT能轴突在癫痫中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投射到癫痫灶点vCA3、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和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5-HT能轴突钙活动在全身性发作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投射到僵核(Habenula,Hb)的5-HT能轴突钙活动表现为下降,提示MR中投射特异的5-HT能神经元亚群在癫痫中的活动存在多样性。其次,通过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或抑制MR的5-HT能神经元胞体均对癫痫的形成无作用。但有趣的是,激活MR-vCA3的5-HT能通路显着抑制癫痫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在全身性发作阶段抗癫痫效果显着;而激活MR-Hb的5-HT能通路却加重了癫痫发作,以及激活投射到MS或LH的5-HT能通路则对癫痫发作无明显作用。同时,细胞特异性的病毒逆向追踪结果显示投射到Hb和投射到vCA3的是MR中两群几乎完全分离的5-HT能神经元亚群。这些结果提示5-HT能神经元亚群参与癫痫发作具有环路投射特异性。而顺向和逆向跨单突触病毒追踪又进一步发现MR的5-HT能神经元对位于vCA3颗粒细胞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而非GABA能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且通过药理学手段在vCA3局部给与5-HT1A或5-HT3受体拮抗剂可以部分逆转光照MR-vCA3的5-HT能通路产生的抗癫痫作用。除MR外,DR的5-HT能神经元也参与了癫痫发作中。我们发现在癫痫发作中DR的5-HT能神经元钙活动显着增加。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DR的5-HT能神经元对癫痫形成无明显作用,而选择性抑制DR的5-HT能神经元可以对癫痫的形成尤其是形成的后期发挥抑制作用。同时,1-Hz(而非20-Hz和100-Hz)深部脑刺激DR区可以达到类似的抗癫痫作用,且这种作用可以被选择性激活DR的5-HT能神经元所逆转。结论:中脑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存在多个投射和分布不同的亚群,它们在颞叶癫痫中的活动和功能存在多样性。只有精准激活MR-vCA3的5-HT能通路或抑制DR的5-HT能神经元才会产生理想的抗癫痫作用,而调控其他亚群则可能对癫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本研究解析了中脑中缝核的多个5-HT能亚群在癫痫中的功能,为临床癫痫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李华霞[7](2020)在《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滞痰凝型颞叶癫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滞痰凝型颞叶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辨证分型符合气滞痰凝型的颞叶癫痫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予卡马西平的基础上配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两组分别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比较两组的癫痫发作频次变化、持续时间的变化、脑电图变化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中医证候、血清IL-1β和IL-6含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所得出的数据均用Excel输入,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1)两组癫痫发作次数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癫痫发作次数均较前降低,而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的程度更显着(P<0.01),且治疗组控制癫痫发作的总疗效(93.3%)较对照组(83.9%)优势显着;(2)两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1);(3)两组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常脑电图在治疗后都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脑电图的优势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4)两组生活质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P<0.01);(5)两组中医证候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中医临床疗效(90%)较对照组(80.6%)明显改善;(6)两组血清IL-1β、IL-6含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β、IL-6含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治疗组降低炎性因子的优势比对照组明显(P<0.05);(7)两组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期间少数患者出现了胃肠道不适及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经观察或对症处理后改善,未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滞痰凝型颞叶癫痫患者,可显着降低癫痫发作频率,缩减发作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和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IL-1β、IL-6含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
平鑫[8](2020)在《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和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本方对癫痫模型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低剂量组(化低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中剂量组(化中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化高组)。采用戊四氮化学点燃法诱导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期间观察大鼠的痫性发作情况及行为学表现。建立模型后给予化浊解毒疏肝方和西药丙戊酸钠进行分组对照治疗,治疗周期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痫性发作行为学变化。治疗结束后通过认知行为学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光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细胞表达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正常组大鼠发育良好,体重增长迅速。造模周期结束,与正常组比较,癫痫模型大鼠均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缓、体重下降(P<0.01)、脱毛且光泽变差等现象。经治疗的各组大鼠饮食饮水量较前有所增加,被毛光泽较前改善,脱毛现象得到减轻,但在体重方面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仍较少(P<0.01)。西药组、化中组、化高组大鼠经治疗后的体重增长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2.癫痫发作情况:在治疗第21天时,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的痫性发作情况均表现为等级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在治疗第28天时,化中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痫性发作等级较低、潜伏期较长(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水迷宫测试:(1)定位航行实验:实验的前两天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之后两天正常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实验第4天,化中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空间探索实验: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少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化中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较多(P<0.05),而西药组和化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八臂迷宫测试: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工作记忆错误(WME)、参考记忆错误(RME)和总错误(TE)三项数值均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化高组大鼠的WME、RME和TE三项数值均明显减少(P<0.05,P<0.01),化中组仅有RME、TE明显减少(P<0.05,P<0.01)。5.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细胞丰富,排列结构规整,层次清晰分明。模型组神经细胞数量骤减,排列凌乱,胞核固缩,胞质颜色加深,出现较多凋亡小体和变性、坏死细胞。经治疗后的西药组和化浊解毒疏肝方组的神经细胞排列较为规整,层次较清晰,数量回升,轻微核固缩,胞质颜色略深。6.免疫组化检测:正常组、西药组、化中组、化高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的cAMP-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细胞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1.戊四氮化学点燃法可成功诱导建立癫痫大鼠模型,且模型稳定可靠。癫痫模型大鼠可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2.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显着的抗癫痫作用,并且能够明显提升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化浊解毒疏肝方提升癫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可能是上调cAMP-PKA-CREB通路信号,提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产生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行为表现的效应。
杨靖[9](2017)在《阵列式皮层电刺激对局灶性皮层梗死后神经重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应用柔性电极阵列半植入大鼠的大脑硬膜外,建立皮层电刺激通路并进行运动皮层绘图,初步评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8只,建立硬膜外植入电极阵列的动物模型及皮层电刺激通路。植入术后第2,5,8,11,14天大脑的电极阵列覆盖区的运动皮层绘图并纵向比较不同时间点测量值的统计学差别,同时第14天后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其安全性及可靠性。结果:8只参与实验大鼠均能进行皮层电刺激程序并顺利完成运动皮层绘图测定,在植入术后的第2,5,8,11,14天,大鼠前肢的运动皮层映射面积分别为11.88±1.25mm2,12.25±0.89mm2,11.13±1.64mm2,12.13±0.99mm2和11.25±1.16mm2,平均刺激阈值分别为 1103.88 ± 129.37μA,1126.31 ±95.43μA,1062.71±99.11μA,1151.58±76.55μA 和 1121.91±32.31μA。对不同时间点的测定结果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纵向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F=1.415,P=0.249;F=0.874,P=0.490),同时第14天后的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损伤。结论:植入式柔性电极阵列能够完成皮层电刺激通路的构建,同时能够应用于大鼠大脑运动皮层绘图研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目的:应用植入式电极阵列进行皮层电刺激治疗,研究阵列式皮层电刺激对局灶性皮层脑梗死后神经重建过程中前肢运动皮层电生理和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20只进行单肢抓取实验训练2月,选取符合实验要求(单肢抓取正确率>70%)的大鼠16只,随机分为无刺激对照组(NS)和刺激实验组(CS),每组8只。所有大鼠均进行电极阵列的植入和优势侧局灶性皮层梗死模型的制作。刺激实验组大鼠(CS)在术后每天给予50 Hz,30%MT(Motor Thresholds)的电刺激治疗1小时,持续14天。两组大鼠在术后第2,5,8,11,14天均进行单肢抓取实验的行为学评价及优势侧前肢运动皮层区绘图,14天后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两组大鼠电极阵列覆盖下的梗死周边皮层区抗神经元核抗体(neuronalnucleiantigen,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差别。结果:行为学评价对比显示两组大鼠的单肢抓取准确率存在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F=5.204,P=0.002)。在术后的第8,11,14日,CS组大鼠的抓取成功率明显显着高于 NS 组(t=2.969,P=0.01;t=2.427,P=0.029;t=4.919,p<0.001)。优势侧前肢运动皮层区绘图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的M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2.861,P<0.001),CS组大鼠经过14天的电刺激治疗后,MT从1125.63±64.23μA降至961.85±56.27μA,明显低于NS组。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CS组大鼠电极阵列覆盖下的梗死周边皮层区的MAP-2和laminin的表达高于NS组(P<0.05),同时GFAP的表达低于NS组(P<0.05),而两组的NeuN和GAP43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硬膜外植入柔性电极阵列,进行阵列式皮层电刺激治疗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皮层梗死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梗死周边区皮层的电生理功能的重组、神经树突的增生和血管的新生相关。
张舒岩,李树蕾,杨立彬,张现娥[10](2011)在《脉冲电刺激颈舌咽神经对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颈舌咽神经脉冲电刺激对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的影响,阐明脉冲电刺激颈舌咽神经抗大鼠惊厥的有效性。方法: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颈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和颈舌咽神经电刺激观察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只行左侧颈部切开消毒处理,颈迷走神经电刺激组行左颈部迷走神经分离后脉冲电刺激,颈舌咽神经电刺激组行左颈部舌咽神经分离后脉冲电刺激。各组动物分别给予双侧耳缘电刺激,记录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颈舌咽神经电刺激组大鼠嘶叫和发生强直阵挛的最小刺激电压显着提高(P<0.01),颈舌咽神经电刺激组与颈迷走神经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舌咽神经电刺激能提高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
二、脉冲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冲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他汀类药物和癫痫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学习记忆及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学习记忆及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主要溶液及药物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癫痫模型制作 |
2.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3 灌胃药物的配比及给药量 |
2.2.4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2.5 取材、组织固定及石蜡切片制作 |
2.2.6 HE染色步骤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结果 |
2.4.1 各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表现 |
2.4.2 治疗前后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和发作潜伏期的结果 |
2.4.3 Morris迷宫结果 |
2.4.4 HE染色结果 |
2.5 讨论 |
2.5.1 浊伏脑络与癫痫的关系 |
2.5.2 化浊解毒疏肝方的组方及药物解析 |
2.5.3 癫痫模型的选择及癫痫发作严重程度评价 |
2.5.4 西药对照药物的选择 |
2.5.5 水迷宫测试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选择 |
2.5.6 脑组织的部位选择及HE染色结果 |
2.6 小结 |
第三章 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药品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癫痫模型制作、分组及给药方法 |
3.2.2 免疫组织化学法 |
3.2.3 免疫印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 |
3.4.2 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 |
3.5 讨论 |
3.5.1 化浊解毒疏肝方对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第五章 综述 癫痫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5.1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5.1.1 中医对癫痫的病因病机认识 |
5.1.2 癫痫的中医治疗 |
5.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5.2.1 癫痫的病因 |
5.2.2 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 |
5.2.3 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与癫痫 |
5.2.4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治疗 |
5.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慢性迷走神经电刺激改变了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部分细胞因子的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联合抗癫痫西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柴贝止痫汤复方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 柴贝止痫汤单药抗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神经炎症与难治性癫痫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
2 神经胶质诱发癫痫发作的机制 |
3 小胶质细胞的抗癫痫作用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展望 |
1 肠道菌群与难治性癫痫的相关性 |
2 肠道菌群治疗癫痫的途径 |
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癫痫的潜在机制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基于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探讨柴贝止痫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UPLC-MS/MS及GC-MS/MS技术分析柴贝止痫汤主要入血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柴贝止痫汤的入血成分的潜在抗痫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柴贝止痫汤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讨论 |
1 癫痫的中医认识及柴贝止痫汤方药解析 |
2 柴贝止痫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 |
3 海人酸诱导的癫痫模型特点 |
4 柴贝止痫汤对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炎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柴贝止痫汤物质基础研究及其潜在药理机制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4 课题假说 |
5 课题创新点 |
6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虑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基本情况 |
1.1 研究完成情况 |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
2.4 疲劳状况比较 |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立体定位手术 |
2.3 小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 |
2.4 钙信号光纤记录与分析 |
2.5 光遗传学干预 |
2.6 药理学干预 |
2.7 DBS干预 |
2.8 抑郁样行为检测 |
2.9 顺向和逆向病毒追踪 |
2.10 免疫组织化学 |
2.11 统计检验 |
3 实验结果 |
3.1 中缝正中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钙活动存在多样性 |
3.2 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下游投射情况及其下游在癫痫全身性发作后的c-fos表达 |
3.3 中缝正中核中投射特异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钙活动存在多样性 |
3.4 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或抑制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对颞叶癫痫的形成过程无作用 |
3.5 光遗传学激活中缝正中核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环路显着抑制颞叶癫痫的形成和全身性发作 |
3.6 光遗传学激活中缝正中核到僵核的五羟色胺能环路显着促进海马电点燃癫痫形成过程并加重全身性发作,而激活中缝正中核到内侧隔核或到外侧下丘脑的五羟色胺能环路对小鼠海马快速电点燃癫痫无作用 |
3.7 中缝正中核特异性投射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的下游投射情况和解剖学分布 |
3.8 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与腹侧CA3谷氨酸能神经元存在直接的投射结构联系 |
3.9 中缝正中核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环路通过5-HT_(1A)和 5-HT_3受体发挥抗癫痫作用 |
3.10 中缝背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在颞叶癫痫发作中活动显着增加 |
3.11 光遗传学选择性抑制中缝背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显着延缓颞叶癫痫的形成 |
3.12 中缝背核 1-Hz深部脑刺激通过抑制其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显着延缓颞叶癫痫的形成 |
3.13 中缝背核 1-Hz深部脑刺激不影响小鼠抑郁样行为 |
3.14 小结 |
4 讨论 |
5 结论和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缝核在癫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中缝核 |
3 癫痫对中缝核的影响 |
3.1 中缝核RN在癫痫后的易损性 |
3.2 中缝核RN神经元在癫痫中的活动 |
3.3 癫痫对中缝核 5-HT能神经系统的影响 |
4 中缝核RN在癫痫中的功能 |
4.1 损毁和移植研究 |
4.2 脑部电刺激研究 |
4.3 药理学研究 |
4.4 光遗传学研究 |
5 中缝核RN在癫痫共患病中的作用 |
5.1 中缝核RN在癫痫猝死中的作用 |
5.2 中缝核RN在癫痫抑郁共患病中的作用 |
5.3 中缝核RN在癫痫其他共患病中的作用 |
6 中缝核RN在癫痫中的研究展望 |
6.1 癫痫如何传播到中缝核RN? |
6.2 中缝核RN不同亚区在不同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如何? |
6.3 中缝核通过什么下游环路调控癫痫及其共患病?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滞痰凝型颞叶癫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颞叶癫痫的认识 |
1.1 西医概述 |
1.2 发病机制 |
1.3 炎性因子与颞叶癫痫的关系 |
1.4 颞叶癫痫的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治疗的优势 |
3 中医对颞叶癫痫的认识 |
3.1 中医概述 |
3.2 病因病机 |
3.3 颞叶癫痫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情况 |
2.3 观察及疗效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3.2 基数比较 |
3.3 发作频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的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图情况比较 |
3.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3.8 两组血清炎性指标的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1 加味柴胡疏肝汤立论依据 |
4.2 加味柴胡疏肝汤的方药分析 |
4.3 结果疗效分析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颞叶癫痫的中医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癫痫发作行为观察 |
2.1.6 学习记忆行为学观察 |
2.1.7 标本取材及处理 |
2.1.8 HE染色观察 |
2.1.9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IHC) |
2.1.10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2 癫痫发作情况 |
2.2.3 HE染色观察结果 |
2.2.4 学习记忆行为学检测结果 |
2.2.5 IHC检测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从中医学角度讨论 |
3.1.1 浊毒与癫痫及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 |
3.1.2 化浊解毒疏肝方之组方要义 |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讨论 |
3.2.1 癫痫模型的选择 |
3.2.2 癫痫与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 |
3.2.3 癫痫及学习记忆与海马的联系 |
3.2.4 学习记忆与cAMP-PKA-CREB通路的关系 |
3.2.5 对照西药丙戊酸钠的选择 |
3.3 药物干预对癫痫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
3.3.1 对痫性发作行为学影响 |
3.3.2 对学习记忆行为学影响 |
3.3.3 对病理形态学影响 |
3.3.4 对cAMP-PKA-CREB通路表达水平影响 |
3.4 课题创新点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综述 |
5.1 中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5.1.1 中医学对癫痫病机的概括 |
5.1.2 中医药对癫痫的治疗 |
5.2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
5.2.1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机的概括 |
5.2.2 现代医学治疗癫痫的方法总结 |
5.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阵列式皮层电刺激对局灶性皮层梗死后神经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汇 |
第一部分 柔性电极阵列在大鼠脑皮层绘图中的应用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阵列式皮层电刺激对大鼠局灶性皮层梗死后神经重建的影响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脉冲电刺激颈舌咽神经对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脉冲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托伐他汀对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中炎性因子及癫痫发作的影响[D]. 冯俊祥.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学习记忆及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D]. 王江红. 河北大学, 2021(09)
- [3]慢性迷走神经电刺激改变了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部分细胞因子的水平[D]. 王旻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柴贝止痫汤抗痫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 董笑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D]. 卓叶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D]. 程鹤鸣. 浙江大学, 2021(01)
- [7]加味柴胡疏肝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气滞痰凝型颞叶癫痫的临床观察[D]. 李华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cAMP-PKA-CREB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D]. 平鑫. 河北大学, 2020(08)
- [9]阵列式皮层电刺激对局灶性皮层梗死后神经重建的影响[D]. 杨靖. 武汉大学, 2017(06)
- [10]脉冲电刺激颈舌咽神经对大鼠的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的影响[J]. 张舒岩,李树蕾,杨立彬,张现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