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74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8)在《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插秧机的栽植质量、可靠性和作业效率等,针对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和参数优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和难点问题,开展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技术研究。采用颜氏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建立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机构拓扑构造特性,得出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设计要求与约束条件,通过一般化和数综合方法,针对分插机构高速作业伤秧增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案并建立了运动学模型,在相同作业条件下分插机构取秧线速度降低了33.3%。理论分析了变转速转动和插植臂数量对秧爪尖静动态轨迹、株距、取秧速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影响关系。按插植臂秧爪尖是否通过确定的约束坐标点,建立了2种类型的椭圆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模型,提出了以相邻插植臂和最易干涉点的插植臂运动干涉检查分析方法,构建了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和运动干涉人机交互平台。在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中提出遗传算法结合虚拟响应面回归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构建约束条件和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直接获得了满足求解精度要求的最优参数组合。优化求解和理论计算对比,推秧角度和轨迹高度误差小于0.3%,插秧穴口长度误差小于4.5%。在基于秧爪静态轨迹反求高速分插机构参数的设计方法中,采用三次非均匀B样条曲线描述了插植臂秧爪尖的静态轨迹,运用改进的牛顿-辛普森迭代求解方法解决了行星轮与太阳轮之间转角唯一性求解问题;构建了一种只与太阳轮向径相关的异形齿轮传动轮系的传动比方程,通过迭代平移求解算法解决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间传动比分配难题;介绍了异形齿轮齿廓设计方法,构建了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数字化模型,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对比分析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三插臂分插机构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对提出的轨迹反求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运用样条函数代替异形齿轮传动关系,实现了高速分插机构虚拟样机快速建模和模型参数化,解决了通过构建异形齿轮实体模型结合接触分析方法存在的模型重用率低、建模复杂的问题;运用瞬态动力学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了异形齿轮接触受力情况,通过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利用高速分插机构试验平台试验验证了基于虚拟回归模型建立的轨迹高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和常规分插机构进行了栽植质量对比试验,并运用正交试验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进行了分插机构工作参数与田间栽植质量之间影响关系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插机构转速对伤秧率的影响最大,降低分插机构转速可显着降低伤秧率,并能增加秧苗分蘖、提高产量。田间测产试验表明:在相同作业条件下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比二插臂分插机构平均增产4.63%,亩有效穗数平均增加 10.37%。
申承均,韩休海,于磊[2](2010)在《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0.263亿hm2,但机械化栽植水平还不到10%,水稻机收水平仅有20%左右,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在我国水稻插秧机产品进展缓慢的同时,生产水稻插秧机的国外企业已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日本久保田、洋马和井关,韩国东洋、大同工业等企业的产品已先后登陆我国市场,挤占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为此,对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高斌[3](2008)在《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应用与选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的激励刺激作用,以及跨区机插的伟大创举,加上在插秧机生产厂家、经销商以及各地农机部门大力推广下,水稻机插机械在鼎城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呈现出发展速度快、机插水平高的态势。由于鼎城区水田分布的地域性地理差别较大,在选型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投资平原地区的插秧机较多,在丘陵和丘陵山区的投资较少,出现了全区插秧机推广不平衡的现象。二是农民对不同型号的插秧机认识不足,要么是求简单便宜而达不到规模效益,要么是求新求大而忽视了插秧机的适应性。从而导致插秧机优势和利用率得不到充分体现,使得投资效益下降,影响了插秧机的推广,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本文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利用形态分析法,结合鼎城区对水稻插秧机性能的要求,选出了符合鼎城区对水稻机插要求的水稻插秧机;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线性规划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现有各种机型的优劣排序、提出了机插水稻所需机械的选型方案。并就鼎城区水稻机插机械的推广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一次深入调查和初步预测;最后结合鼎城区的实际情况,对其水稻插秧机的选型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久保田SPW-68C手扶式插秧机,东洋PF455S型手扶式插秧机,久保田SPU-68C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富来威2Z-455手扶式插秧机,洋马VP6乘坐式插秧机符合鼎城区水稻机插要求的水稻插秧机。
万家华[4](2006)在《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油菜水稻生产概况和机械化水平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得知,我国尽管油菜水稻总产量居世界之首,但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油菜水稻的机械化水平却比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低很多,所以本课题结合这一现实情况,开展了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的研究。 油稻连作是指油菜收获后在同一田块上移栽种植水稻的两熟制高效率种植模式。在该模式中水稻是主体粮食作物,油菜则是优质油料作物。油稻连作的特点是提高了土地养分利用率,并且利于抑制长期实行麦稻两熟制后形成的农田中的恶性杂草群落。为便于分析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油菜阶段,第二阶段为水稻阶段。两个阶段机械化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阶段,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耕整、开沟、栽植、深施化肥、排灌、植保、收获、干燥等机械化环节,根据每个环节的作业特点,文中列举了适应不同规模农场的农机动力和配套农机具,其中农机动力一般采用上海—50型拖拉机、上海—70型拖拉机或者黄鹤型拖拉机;第二阶段,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包括耕整地、施底肥、耖田、水稻机械插秧或直播、防病虫害、化学除草、水稻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烘干、脱粒清选、运输等机械化环节,在分析了各个环节的特点之后,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对水稻阶段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机具的选型配备。虽然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分成了两个阶段,但是两个阶段在配套动力环节、耕整地环节、植保环节以及运输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为机具的高效率利用提供了条件。笔者在吸收前人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两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借用系统工程这一有效工具,设计出了两条油稻连作机械化生产工艺方案。 最后,本文结合选定的工艺方案运用线性规划法,建立了适合油稻连作生产特点的机械化配备模型。并在案例分析中,以湖北省京山县10万亩水田为例进行机具的配备,最后应用lindo软件处理得到了机具配备的最终结果。此结果对于指导京山县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使用价值。
秦龙杰,白玉成[5](2005)在《浅析我国水稻插秧机现状和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3年底,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近135万hm2,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了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更低。今后几年将是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时期。1.国内水稻种植机械发展概况在我国,机械化种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最薄弱环节和最大难点,有的地区甚至还是空白。水稻种植机械
赵凤芹[6](2002)在《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插秧机的整机水平。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高速插秧机,其关键部件—旋转式分插机构,皆是采用日本设计的偏心齿轮分插机构或椭圆齿轮分插机构,日本已将其申报了专利。为了实现高速插秧机的国产化,设计和研制出新型的分插机构,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 论文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高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机理和结构参数研究”和浙江省重点课题“高速水稻插秧、深施肥联合作业机”等项目资助。本文以插秧机高速分插机构(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为研究对象,依据机构学的原理,利用CAA和CAD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分插机构的计算、分析、模拟、设计和试验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给出了该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分插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进而为新型的高速分插机构的设计及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机械设计图样和实用软件。其研究内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目前常用的曲柄摇杆分插机构和日本的高速插秧机旋转式分插机构的工作机理和运动特性的基础上,指出采用偏心齿轮或椭圆齿轮的非匀速比传动是旋转式分插机构的技术核心,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高速分插机构—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该机构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98245494.5。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了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根据行星系椭圆齿轮传动的角位移关系推导出的传动比函数可知:“适当改变椭圆齿轮的偏心率就能满足插秧要求的转角关系”。据此提出了由一级椭圆齿轮传动实现非匀速比传动,并由圆柱齿轮作为行星轮构成的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其工作原理与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相似,在结构上用四个圆柱齿轮代替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中的两个椭圆齿轮。通过优化结构参数,找出了适合南北方插秧的工作轨迹。 (2)开发出分插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在分析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椭圆齿轮副啮合的传动特性和分插机构的转角关系。推导出分插机构的运动学方程的解析形式,进而利用VB平台开发了分插机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便于设计者进行理论分析和参数优化,图形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 (3)给出了栽植臂上各点相对动、静两个坐标系的矩阵变换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求出栽植臂相对动、静两个坐标系的运动学参数与行星架转角之间的关系。 (4)在国内首次对旋转式分插机构进行了动力学理论研究。在总结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推秧装置的作用,驱动 摘 要力求解以及推秧装置对凸轮的反力矩等复杂问题,首次对旋转式分插机构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建立了动力学数学模型。利用方程的逐次求解法,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对机构上各点的受力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在推秧和碰撞过程中各个力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说明推秧和碰撞对机构各点的受力影响很大,是机器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忽略的;并且又为机构参数的二-级优化了提供理论基础。更重要的一点是,本文提出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也适用于其它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5)对分插机构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优化出结构参数。利用机构学的知识深入分析了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法对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在VB平台上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以适合南北方插秧的工作轨迹和秧爪角度变化作为目标函数优化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机构的设计。其创新之处在于高速分插机构本身硬件的先进性与先进的CAA和CAD技术的有机结合。 (6)对分插机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椭圆齿轮几何参数的设计计算,椭圆齿轮的加工方法,并重点指出了椭圆齿轮的齿数必须设计成奇数的原因;对取秧点和秧门位置的确定、栽植臂的设计与运动干涉问题、凸轮和拨叉的设计以及凸轮的初始安装位置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诀的方法。 ()对分插机构基于 MDT和 CAXA进行了计算机虚拟制造的研究。虚拟制造结果表明:分插机构的原理可行、结构合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采用MDT程设计软件对正齿行星轮式高速分插机构的零部件进行设计,使工程设计从二维的平面设计跨越到三维立体设计,整个机械设计过程变得更为直观、便捷和高效,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方法。虽然出于软硬件的原因未能进行虚拟样机的制造和试验,却对于以后的设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在国内首次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分插机构运动、推秧杆的推秧动作是否准确和适时、秧茵姿态等进行了三维动态检测。并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分析出分插机构秧针尖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以及秧针在整个插秧过程中的相对角位移和绝对角位移;通
包春江[7](2002)在《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部分,目的在于继承插秧有序和抛秧高产的优点,借鉴美国烟草生产空气整根育苗技术和日本钵苗机械化移栽方式,加以综合,开拓性地进行了适于我国国情的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300 万公顷,占谷物总面积34%,占谷物总产量44%。加入WTO 之后,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水稻有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对中国稻农将十分有利。水稻种植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因而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对插秧机研究了近50 年,至今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只有3.96%。因此,研究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稻种植机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日、韩三国水稻种植机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开发面临的问题,确立了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开发的技术策略,确定了在北方稻区兼顾插秧有序、抛秧浅植,发展有序移栽的方向以及开发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原则。从我国北方多年连续干旱,节水种稻的需要以及少耕节能的需要出发,根据对机械插秧技术发展趋势(免耕插秧、不耙地插秧、部分耕同时插秧、全面浅耕与部分耕同时插秧、浅耕不耙地插秧等)技术要点的研究分析,提出浅耕不耙地稻田耕作方法,既可节约用水,符合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现实需要,又减少了传统水田耕作法机器多次进地,过多的能源消耗与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分开式秧船和作业与运输两用驱动轮,解决了船板壅泥和直线行驶性问题。吸取专用机型一年使用时间较短、机器闲置浪费,由于作业成本高而制约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发展的经验教训,选择了用园田管理机作动力,研制与其配套的有序移栽机。一机多用,既为园田管理机增加了配套机具,又降低了水稻移栽机的成本。
包春江,李宝筏,王瑞丽[8](2002)在《中国水稻种植机械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全面论述我国从1953年研究插秧机开始到现在近50年插秧机、钵苗移栽机、抛秧机和直播机的研究历程,提出确定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种植模式,开发四轮驱动底盘,开发价格便宜、一机多用的水稻种植机械等技术策略,对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水稻种植机械具有重要意义。
魏中文,安龙哲,卢若葵[9](2001)在《黑龙江省水稻插秧机的现状及发展》文中提出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近几年有了快速的发展,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主产作物之一。由于插秧机的普及、推广以及育秧和配套技术水平的提高,机械插秧已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在水稻产区劳动力紧张的条件下,机械插秧因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而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黑龙江省水稻插秧的发展相对缓慢,直接影响到水稻机械化的进度与水平。
陶冶,温兆麟[10](1999)在《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与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实现插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通过对国内外插秧机研究过程的回顾,不难发现:在我国2010年全面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条件下,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又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赣-74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74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类型及分插机理 |
1.2.1 传统分插机构 |
1.2.2 高速分插机构 |
1.3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法 |
1.3.1 理论建模设计方法 |
1.3.2 轨迹反求设计法 |
1.4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与参数优化技术 |
1.4.1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技术 |
1.4.2 高速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技术 |
1.4.3 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技术 |
1.5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关键技术 |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方案设计 |
2.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及结构特性分析 |
2.1.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 |
2.1.2 分插机构拓扑结构分析 |
2.1.3 高速分插机构一般化 |
2.1.4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与约束 |
2.2 高速分插机构特定化 |
2.2.1 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
2.2.2 差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
2.3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方案设计与原理分析 |
2.3.1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结构 |
2.3.2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模型 |
2.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
2.4.1 插植臂个数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
2.4.2 变转速旋转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异形齿轮节曲线的分插机构参数设计 |
3.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
3.1.1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
3.1.2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分析 |
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
3.2.1 已知椭圆齿轮相位角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
3.2.2 秧爪尖通过已知坐标点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
3.3 秧爪运动干涉 |
3.3.1 秧爪运动干涉分析 |
3.3.2 秧爪动态干涉检测 |
3.4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软件编制 |
3.4.1 高速分插机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3.4.2 混合编程与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
4.1 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案 |
4.1.1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案 |
4.1.2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条件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寻优 |
4.2.1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 |
4.2.2 高速分插机构优化目标 |
4.2.3 遗传算法参数寻优 |
4.3 基于虚拟响应面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法 |
4.3.1 虚拟响应面分析优化原理及方案 |
4.3.2 虚拟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秧爪轨迹的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设计 |
5.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秧爪轨迹建立 |
5.1.1 秧爪尖静态轨迹构建 |
5.1.2 秧爪尖静态轨迹数学描述 |
5.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结构参数设计 |
5.2.1 回转半径和插植臂参数 |
5.2.2 太阳轮与行星轮间转动关系 |
5.3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
5.3.1 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
5.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间传动比求解 |
5.3.3 异形齿轮轮系间传动比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轨迹验证与仿真 |
6.1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技术方案设计 |
6.1.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6.1.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轨迹验证方案 |
6.2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参数快速验证 |
6.2.1 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模型建立 |
6.2.2 仿真参数设置 |
6.2.3 仿真结果求解 |
6.3 异形齿轮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建模 |
6.3.1 异形齿轮三维建模 |
6.3.2 三插臂分插机构关键零部件三维建模 |
6.4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运动仿真 |
6.4.1 模型导入与约束关系添加 |
6.4.2 分插机构虚拟仿真与分析 |
6.4.3 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与测试 |
7.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
7.1.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型建立 |
7.1.2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
7.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接触分析 |
7.2.1 异形齿轮接触受力理论分析 |
7.2.2 基于有限元的异形齿轮运动受力分析 |
7.3 插秧机试验平台及三插臂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试 |
7.3.1 三插臂分插机构试验平台 |
7.3.2 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定 |
7.4 基于高速摄影的分插机构运动分析试验 |
7.4.1 试验设备及步骤 |
7.4.2 运动学参数测试结果及分析比较 |
7.5 本章小结 |
8 变转速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性能试验 |
8.1 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
8.1.1 试验条件 |
8.1.2 试验机具 |
8.1.3 测试方法 |
8.1.4 试验方案 |
8.2 秧苗切块质量对比试验 |
8.2.1 常规二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
8.2.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
8.2.3 变转速三插臂和对照二插臂切块取苗质量对比分析 |
8.3 团间栽植质量对比试验 |
8.3.1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 |
8.3.2 栽植质量对比分析 |
8.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栽植质量试验 |
8.4.1 正交试验方案 |
8.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8.5 秧苗分蘖及产量对比 |
8.6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水稻种植机械发展概况 |
2 国外水稻种植业发展状况 |
3 我国水稻插秧机生产现状 |
4 国外插秧机生产现状 |
4.1 复合作业插秧机 |
4.1.1 施肥同时插秧 |
4.1.2 覆纸同时插秧 |
4.1.3 覆膜同时插秧 |
4.1.4 免耕插秧 |
4.1.5 部分耕同时插秧 |
4.1.6 全面浅耕与部分耕同时插秧 |
4.1.7 不耙地插秧 |
4.1.8 浅耕不耙地插秧 |
4.1.9 干田插秧技术 |
4.2 特殊形式插秧机 |
4.2.1 锯齿形密植插秧机 |
4.2.2 四方形排列插秧机 |
4.2.3 单株苗插秧机 |
4.2.4 折叠式插秧机 |
4.2.5 无人驾驶插秧机 |
5 结论 |
(3)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应用与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水稻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鼎城区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种植制度 |
1 鼎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 作物种植制度与栽培技术 |
3 鼎城水稻生产概况 |
第三章 鼎城区农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鼎城区农业生产机械发展现状 |
2 鼎城区水稻机插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鼎城区水稻生产与栽培工艺及对水稻插秧机性能要求 |
1 鼎城区水稻种植与生产工艺 |
2 水稻种植工艺 |
3 水稻机械直播工艺要点 |
4 机插水稻旱育秧技术及操作流程 |
5 水稻栽插对插秧机的性能要求 |
第五章 鼎城区水稻插秧机的推广研究 |
1 鼎城区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的趋势 |
2 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制约因素分析 |
3 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的前景 |
4 插秧机推广体系的建立 |
5 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的几点建议 |
第六章 鼎城区水稻插秧机的应用研究 |
1 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抛秧(插秧)对比调查分析研究 |
2 水稻插秧机生产作业效果综合测评与分析 |
第七章 鼎城水稻插秧机的选型研究 |
1 选型的原则 |
2 选型的目标 |
3 选型的方法 |
4 评价指标的设置 |
5 数据处理 |
6 求模糊评判矩阵 |
7 模糊综合评判 |
8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 |
2.1 油菜阶段 |
2.2 水稻阶段 |
2.3 油稻连作机械化工艺方案确定 |
第三部分 油稻连作机具选型和配套分析 |
3.1 机器选型配套原则 |
3.2 机器选型配套 |
第四部分 机具配备模型建立 |
4.1 配备方法的选择 |
4.2 机具配备模型的建立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
5.1 选用机型及变量设置 |
5.2 拖拉机与农具配套关系 |
5.3 参数确定 |
5.4 配备模型及计算结果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有关问题讨论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6)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
二、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 国内外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一) 国外插秧机发展概况 |
(二) 国内插秧机发展概况 |
(三) 机动水稻插秧机的发展动向 |
四、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概述 |
(一) 传统分插机构研究概述 |
(二) 高速分插机构研究概述 |
五、 常用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研究现状 |
(一) 曲柄摇杆分插机构 |
(二) 偏心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 |
(三)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 |
六、 常用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七、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 |
一、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 |
(一)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简图 |
(二)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特点 |
二、 椭圆齿轮传动的运动分析 |
(一) 椭圆齿轮传动角位移关系 |
(二) 相位相同的椭圆齿轮定轴轮系的转角关系及传动比 |
(三) 相位相同的椭圆齿轮行星轮系的转角关系及传动比 |
三、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运动学模型 |
(一) 几点约定 |
(二) 机构上各点的位移方程 |
(三) 速度分析 |
(四) 加速度分析 |
四、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运动过程的坐标转换 |
(一) 刚体平面运动的位移矩阵 |
(二) 刚体平面运动的速度矩阵和加速度矩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 |
一、 刚体相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规则 |
二、 力的坐标变换 |
三、 驱动力求解 |
(一) 链条传动 |
(二) 齿轮传动 |
(三) 椭圆齿轮传动 |
四、 分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一) 分插机构工作过程 |
(二) 动力学模型的符号说明 |
(三) 推秧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四) 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五) 栽植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
五、 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结构参数优化及运动特性分析 |
一、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结构参数优化及结果 |
(一) 结构参数优化的目标 |
(二) 结构参数优化的方法 |
(三) 结构参数优化的结果 |
二、 参数变化对分插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 |
(一) 参数对秧针运动轨迹的影响 |
(二) α_0和φ_0对取秧角、推秧角及其角度差的影响 |
三、 与现有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的对比 |
(一) 角位移比较 |
(二) 速度比较 |
(三) 加速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结构设计 |
一、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整体结构设计 |
二、 椭圆齿轮的设计与加工 |
(一) 椭圆齿轮节曲线弧长的计算 |
(二) 椭圆齿轮啮合的压力角及根切校验 |
(三) 椭圆齿轮的设计 |
(四) 椭圆齿轮的加工 |
三、 其它部件设计及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
(一) 栽植臂的设计与运动干涉 |
(二) 凸轮、拨叉的设计与凸轮安装位置的确定 |
(三) 取秧点和秧门位置的确定 |
四、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 |
(一) 齿轮的强度计算 |
(二) 轴的强度校核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计算机虚拟制造与仿真 |
一、 MDT特征 |
(一) 辅助特征 |
(二) 几何特征 |
二、 对产品进行剖析,确定主要特征和合理的建模顺序 |
三、 MDT环境下的三维参数化标准件库的建立 |
(一) 建立表驱动零件的必要性 |
(二) 三维参数化标准件库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内容 |
(三) 三维参数化标准件库的构造方法 |
四、 分插机构的装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CA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一、 系统概述 |
(一) 系统开发应用背景 |
(二) 系统开发与应用环境 |
(三) 系统总体结构 |
二、 系统特点 |
三、 系统的主要功能 |
(一) 椭圆齿轮参数计算模块 |
(二) 分插机构运动分析模块 |
(三) 秧针尖的运动特性模块 |
(四) 椭圆齿轮角位移分析模块 |
(五) 动力学分析模块 |
(六) 辅助功能模块 |
四、 优化实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试验研究 |
一、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二、 日本偏心齿轮分插机构试验结果分析 |
三、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试验结果分析 |
四、 秧苗姿态的检测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摘要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论文图表统计 |
附录 科技查新报告 |
(7)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我国水稻种植机械研究的历史、现状 |
三、国外水稻插秧机的发展动态 |
四、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发展的技术策略 |
五、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有序移栽机整机设计方案研究 |
一、有序移栽机开发的原则 |
二、动力部分研究 |
三、行走部分研究 |
四、秧苗、秧盘和行株距的研究 |
五、取秧方案研究 |
六、整机的总体配置与受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箱及投苗装置的研究 |
一、移箱装置的设计与方案选择 |
二、移箱装置主要部件的选择及设计 |
三、投苗装置结构 |
四、吸气活门的机械控制 |
五、投苗活门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箱及投苗的自动控制系统 |
一、移箱及落苗的工作过程 |
二、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 |
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序移栽机试验研究 |
一、投苗装置试验研究 |
二、整机试验与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 考 文 献 |
附 录 |
致谢 |
英文摘要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赣-74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D]. 张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申承均,韩休海,于磊. 农机化研究, 2010(12)
- [3]鼎城区水稻插秧机推广应用与选型研究[D]. 高斌.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4]油稻连作机械化体系的研究[D]. 万家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5]浅析我国水稻插秧机现状和发展前景[J]. 秦龙杰,白玉成. 农业机械, 2005(02)
- [6]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D]. 赵凤芹. 沈阳农业大学, 2002(02)
- [7]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D]. 包春江. 沈阳农业大学, 2002(06)
- [8]中国水稻种植机械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对策[A]. 包春江,李宝筏,王瑞丽. 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2
- [9]黑龙江省水稻插秧机的现状及发展[J]. 魏中文,安龙哲,卢若葵. 农机化研究, 2001(02)
- [10]水稻插秧机的研究与发展[J]. 陶冶,温兆麟. 农机化研究,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