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作用腔和分布作用速调管

分布作用腔和分布作用速调管

一、分布作用腔与分布作用速调管(论文文献综述)

韦莹[1](2014)在《速调管宽带输出回路的设计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真空微波器件中,速调管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功率放大器件,速调管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增益及工作稳定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雷达系统、微波通信、气象研究、电视广播、微波遥感、空间技术等多个领域。随着微波技术的进步和雷达系统性能的提高,传统结构的速调管带宽较窄,已不能完全满足使用的需要,对更高功率、更宽带宽的速调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提高功率、扩展带宽是速调管的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经过两年的研究,研制了一支C波段高功率宽带速调管,在150kW的脉冲功率输出水平上,实现11%的相对带宽。该管应用多电子注技术、分布作用腔技术和滤波器加载输出回路技术实现了宽带输出,本文以该宽带速调管为例,介绍了该管输出腔和滤波器输出电路的设计过程,同时简单介绍了该管输出功率和带宽的实测结果。设计过程包括:首先,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如Inventor,实现输出腔和滤波器加载输出回路的快速建模,生成可导入电磁分析软件的模型文件。其次,利用HFSS三维电磁分析软件,实现了谐振腔和宽带输出回路的模拟计算,得到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场分布和R/Q等重要参数的准确计算结果;模拟输出回路的输出带宽特性。分析计算结果并以此为据完成输出腔和宽带输出回路的设计。再次,参数和数据输入小信号程序和大信号程序AJDISK,得到速调管的增益—带宽特性的计算结果。最后,以设计和模拟结果指导制管,制成整管并测试,将测试结果和设计模拟值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沙广武[2](2014)在《W波段片状注EIK的电子注聚焦与注波互作用》文中指出毫米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和远红外波相交叠的位置,它具有这两种波谱的特点,在军事通信、雷达、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具有高功率、高效率、宽频带和小型化等特点的新型毫米波辐射源。片状电子注相比于传统圆柱状或环形电子注具有更大的功率容量、适合在毫米波段工作的优点;扩展互作用速调管兼有行波管和速调管的优点,是一种典型的高功率、高效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微波器件。因此,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是一种满足当前需求的毫米波辐射源。本文主要对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电子注聚焦与注波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系统地分析了速调管的电子注群聚理论和分布作用腔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W波段的哑铃状矩形分布作用腔。结合CAD技术,对该分布作用腔内的场分布进行了分析。2、虽然片状电子注较传统圆柱状和环形电子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片状电子注的聚焦困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粒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轴向均匀磁场、PCM聚焦系统和PCM-PQM聚集系统对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电子注聚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轴向均匀磁场为0.45T时,能够确保电子注稳定传输,较好地抑制了“Diocotron”不稳定性;选择合适的周期和磁场大小,PCM聚焦系统和PCM-PQM聚焦系统对器件中片状电子注窄边具有良好的聚焦效果,但是,在器件的末尾位置电子注宽边发散较为严重。3、利用负载等效的方法确定了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输入输出耦合口的尺寸。在三维PIC粒子模拟软件中建立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双腔结构和三腔结构模型,模拟得到:EIK双腔结构的互作用长度约为1.3cm,工作频率为94.55GHz,工作电压为19.5kV,电子注电流为3.5A,小信号增益大于30dB,饱和输出功率接近9kW,最大电子效率为13.2%,小信号-3dB带宽约为150MHz;EIK三腔结构的互作用长度约为2.2cm,在与双腔结构相同电气参数条件下,小信号增益大于40dB,饱和输出功率接近8kW,最大电子效率为11.7%,小信号-3dB带宽约为150MHz。

盛兴,韦莹,孙福江,王瑞海,冯海平,胡晓斌[3](2012)在《Ka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Ka波段分布作用多注速调管的设计思路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分布作用技术和多电子注技术在Ka波段速调管的应用;采用CAD技术对毫米波速调管设计的模拟研究,以及毫米波速调管制造技术的研究。文中将模拟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郑建一[4](2015)在《C波段多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系统及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速调管作为真空电子器件的一种,凭借着自身高功率、高增益、高效率、宽带宽等特点,在雷达导航、探测辐照、微波通信、电视广播、空间探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速调管理论基础研究的发展,分布作用技术、输出腔加载滤波器技术、参差调谐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速调管正在向着更大功率、更宽带宽、更高稳定性方面发展,也在用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推动着这些行业前进。速调管根据电子注数目划分为单注速调管和多注速调管。多注速调管由于在降低电压、展宽带宽等方面的优势,这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高频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作为多注速调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特性对整管的输出功率、效率、带宽和增益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制管需求,围绕着在200kW峰值功率电平上实现500MHz输出带宽的技术指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工作,并最终制作样管进行了测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以C波段基次模式的矩形谐振腔为研究对象,以HFSS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为工具,给出了工作模式的场分布、谐振频率及特性阻抗值,分析了谐振腔体积、电子数目、间隙距离、端头面积对谐振频率及特性阻抗值的影响,得出了C波段基次模式矩形谐振腔的最优结构。依据C波段基次模式矩形谐振腔的优化规律,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别对TM210和TM220模式的矩形谐振腔进行了结构尺寸设计。分析要实现的指标参数,结合现有工艺水平、研发周期,选定工作模式及谐振腔尺寸。利用分布作用腔技术和滤波器加载技术,在计算机模拟的帮助下实现500MHz的输出带宽,并在氧化铍输出窗的保障下对200kW的微波能量进行输出。运用小信号和大信号程序模拟确定谐振腔数目、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实现群聚带宽。以设计和模拟结果指导制管,制成整管并测试,将测试结果和设计模拟值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李松柏,陈汝淑,刘盛纲[5](1973)在《国外微波电子管及其应用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一、微波管发展简况微波管自出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见表1)。最初,微波管主要用于雷达设备和现形加速器,特别是二次大战末期,各中新型微波管

韦莹,杨继涛,周军,李冬凤,欧阳佳佳,窦钺[6](2020)在《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一种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和模拟结果,并给出了该管的测试结果。该管采用大压缩比圆柱电子枪和永磁聚焦系统,阴极电压17 kV,阴极电流0.78 A;高频系统由5间隙和11间隙(输出腔)的分布作用腔组成,采用长短槽梯形结构。样管实现了脉冲输出功率大于2 kW、带宽500 MHz、增益40 dB、工作比5%等指标。

黄雅婷[7](2014)在《W波段片状注EIK的高频结构及输能结构》文中指出速调管是一种高功率微波器件,它具有高增益、高输出功率和工作频率稳定等优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速调管是应用率最高的微波器件之一。速调管通过调制电子速度和密度,将电子的动能交给高频场,实现高频段微波能量的放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伴随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防需求的不断增大,速调管在性能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乔多罗和威瑟尔-贝格首次提出了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概念。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是以速调管理论为基础,加入慢波结构,在高频段获得高功率、高效率和宽频带的紧凑型微波电真空器件。相比于其它真空器件,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满足集成化的发展要求。所以,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研究对大功率装备的应用与发展,尤其是国家信息化建设有非常显着的意义。首先,本文总结了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其次,系统地介绍了速调管的速度调制、密度调制和能量交换等理论。最后,利用谐振腔的基本特性及高频场耦合理论,对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高频结构与输能结构做了系统地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优化仿真。本文主要对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高频结构和输能结构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软件仿真三个方面。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谐振腔的基本特性和慢波结构,设计了一定长度的矩形栅双栅短路耦合腔作为高频结构。利用电磁模拟软件进行冷腔仿真,谐振腔内高频场分布均匀且对称。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的工作频率是94.75GHz、固有品质因数为948.38、特性阻抗是51.8.?。2.在输能结构中加入带有调谐钉的负载波导,这样方便调节谐振腔中的高频场分布。通过计算输出谐振腔的群时延得到它的外观品质因数。输出谐振腔工作在2?模式下的带宽是0.50GHz。3.对谐振腔的击穿和多模式竞争问题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谐振腔中高频场的幅值不超过击穿阀值,其它工作模式不会影响谐振腔的2?工作模式。

孙振海[8](2020)在《S波段多注速调管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速调管是一种基于周期性调制电子注速度实现振荡或放大的微波电子器件。相对于单注速调管,在结构方面多注速调管拥有更多的电子注数目,而在性能方面多注速调管具有更高的输出功率和增益、更高的电子转换效率,同时可以实现低电压情况下更宽频带内的能量转化。多注速调管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引起更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雷达导航、探测辐照、直线对撞机等领域。本文分别对多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和粒子模拟仿真研究,旨在实现一种S波段宽带100k W量级微波能量输出的多注速调管。多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系统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电子注的速度调制与群聚、空间电荷波理论、一维电子圆盘模型、二维电子圆环模型以及速调管自激振荡机理的分析展开。随后,据空间电荷波理论和速调管大信号理论等计算出S波段的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最初结构参数,通过仿真设计优化出相应多注速调管的工作参数。其中结构参数设计主要包括各谐振腔尺寸、漂移管长度、损耗的面积和厚度以及输入输出系统的尺寸等,同时为了多注速调管能够在更宽频带内和更大输出功率下的稳定工作,其输入和输出系统分别采用同轴和波导滤波器加载结构设计。而工作参数设计主要包括在获得稳定单模输出情况下的加速电压,电子束流和工作磁场等。多注速调管输出窗的研究分别从输出窗材料、结构及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微波输出窗采用“哑铃”型结构输出窗,其不仅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可以起到抑制“鬼模”振荡作用,最终在2.75GHz-3.05GHz宽带频率范围内驻波比小于1.12,保证其在额定功率前提下微波能量的稳定传输。最终利用多注速调管初始结构参数和初始工作参数,结合多注速调管机理研究结果,对S波段大功率多注速调管进行整管建模和优化仿真设计,实现S波段宽带百千瓦级微波能量输出。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多注速调管在加速电压24k V,总电子束流21.4A,输入信号功率为28.13W时,电子注经过输入腔、4个中间腔和输出腔实现与高频场的高效互作用,多注速调管输出微波信号功率最大可达149k W,其转换效率大于29%,功率增益大于37d B,输出功率大于100k W的带宽超过100MHz,满足速调管设计要求,验证了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韦莹,殷亮,杨继涛,周军,李冬凤,欧阳佳佳,窦钺,钟勇[9](2018)在《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进展、主要技术指标和研制方案,并给出了该管目前的测试结果。目前该管已实现脉冲输出功率大于1.5kW、-3dB带宽大于1GHz,等激励功率下-3dB带宽大于800MHz,工作比大于1%。产品的研制成功,为国内首只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盛兴,孙福江,韦莹,王瑞海,冯海平,胡晓斌[10](2009)在《Ka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文中认为主要介绍了一支Ka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进展;该设计方案在毫米波段采用了多注技术和分布作用腔技术,给出了采用CAD技术对各部分分析计算的结果,包括总体设计、电子光学设计、高频互作用段设计,最后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给出了改进方向。

二、分布作用腔与分布作用速调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作用腔与分布作用速调管(论文提纲范文)

(1)速调管宽带输出回路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速调管概述
        1.1.1 速调管的发明
        1.1.2 速调管的应用
        1.1.3 速调管的发展趋势
    1.2 速调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1.2.1 速调管的基本原理
        1.2.2 速调管的结构
    1.3 宽带速调管的技术和现状
        1.3.1 宽带速调管发展现状
        1.3.2 宽带速调管技术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谐振腔和滤波器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分析
        2.1.1 谐振腔理论分析
        2.1.2 输出腔理论分析
        2.1.3 滤波器加载输出回路理论分析
    2.2 软件介绍
第三章 输出腔和输出回路设计
    3.1 输出腔分析
    3.2 矩形谐振腔理论分析
    3.3 多注重入式矩形谐振腔
        3.3.1 多电子注对带宽的影响
        3.3.2 谐振腔对带宽的影响
    3.4 分布作用腔
        3.4.1 分布作用原理和分布作用腔的优点
        3.4.2 分布作用腔的设计
        3.4.3 单间隙腔和分布作用腔分析
        3.4.4 分布作用输出腔与波导的耦合
        3.4.5 非工作模式的振荡抑制
    3.5 滤波器加载输出回路
        3.5.1 滤波器电路设计
        3.5.2 多节滤波器电路
    3.6 整管模拟
    3.7 小结
第四章 速调管宽带输出的测试结果
    4.1 宽带输出段的冷测结果
    4.2 样管的测试结果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

(2)W波段片状注EIK的电子注聚焦与注波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产生和发展
    1.3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分布作用腔的设计
    2.1 速调管的基本理论分析
        2.1.1 电子注的速度调制和群聚
        2.1.2 电子注与互作用间隙的耦合系数
    2.2 分布作用腔的基本理论分析
        2.2.1 分布作用腔的谐振条件
        2.2.2 分布作用腔的特性阻抗
    2.3 分布作用腔的设计
        2.3.1 输入输出腔的设计
        2.3.2 中间腔的设计
    2.4 W波段片状注EIK工作点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电子注聚焦
    3.1 矩形电子注的空间电荷场
    3.2 均匀场中片状电子注稳定传输理论与粒子模拟
        3.2.1 均匀场中片状电子注稳定传输理论
        3.2.2 均匀磁场聚束片状电子注的粒子模拟
    3.3 周期磁场聚束片状电子注的理论分析与粒子模拟
        3.3.1 PCM聚焦系统聚束片状电子注的理论分析
        3.3.2 PCM-PQM聚焦系统结构分析
        3.3.3 PCM和PCM-PQM聚焦系统聚束片状电子注的粒子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W波段片状注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注波互作用
    4.1 W波段片状注EIK双腔结构注波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4.1.1 输入输出结构
        4.1.2 EIK双腔结构漂移管长度的选择
    4.2 W波段片状注EIK双腔结构注波互作用结果分析
    4.3 W波段片状注EIK三腔结构的注波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C波段多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系统及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速调管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原理
    1.3 速调管的结构
        1.3.1 电子枪
        1.3.2 高频互作用系统
        1.3.3 收集极
        1.3.4 聚焦系统
    1.4 速调管的发展及现状
    1.5 速调管的应用
    1.6 速调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8 所用软件介绍
第二章 方案选择
    2.1 谐振腔的选择
        2.1.1 谐振腔的基本参数
        2.1.2 矩形谐振腔
        2.1.3 电子注数目
        2.1.4 磁场电场分布
        2.1.5 谐振腔的优化
        2.1.6 谐振腔选择
    2.2 输出腔的选择
        2.2.1 基模矩形双间隙谐振腔
        2.2.2 TM220模矩形双间隙谐振腔
    2.3 滤波器的加载
    2.4 群聚带宽
    2.5 窗的选择
    2.6 方案总结
第三章 方案实现
    3.1 谐振腔的加工
    3.2 谐振腔的加载
    3.3 输出带宽的实现
        3.3.1 基模输出带宽
        3.3.2 TM220模式输出带宽
    3.4 输出窗的实现
第四章 整管测试
    4.1 基模速调管测试
    4.2 高次模式速调管测试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W波段片状注EIK的高频结构及输能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速调管的产生和发展
    1.3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产生及发展
        1.3.1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产生
        1.3.2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发展现状
        1.3.3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发展方向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速调管的原理
    2.1 速调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电子流的动态控制原理
    2.3 速度调制原理
    2.4 电子的漂移群聚理论
        2.4.1 电子群聚时空图
        2.4.2 电子群聚相位图
        2.4.3 群聚电流
    2.5 感应电流与场的能量交换
        2.5.1 能量交换
        2.5.2 作用场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波段扩展互作用速调管高频结构的研究
    3.1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的工作过程
    3.2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的设计
        3.2.1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结构的设计
        3.2.2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的小信号分析
        3.2.3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的参数计算
    3.3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的冷腔仿真
        3.3.1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内高频场分析
        3.3.2 扩展互作用谐振腔内高频场击穿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波段扩展互作用速调管输能结构的研究
    4.1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输入结构的设计
        4.1.1 谐振腔与波导的耦合方式
        4.1.2 输入谐振腔场形平衡法
        4.1.3 输入结构传输特性分析
    4.2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输出结构的设计
        4.2.1 输出结构的特性分析
        4.2.2 谐振腔多模式竞争问题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8)S波段多注速调管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注速调管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1.1 多注速调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2 多注速调管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多注速调管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2.1 多注速调管的基本结构
        1.2.2 多注速调管的工作原理
    1.3 多注速调管的研究方法与设计要求
    1.4 论文的组织形式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速调管的关键理论及自激振荡机理分析
    2.1 速调管工作的关键物理过程
        2.1.1 电子注的速度调制与群聚
        2.1.2 群聚电子注激励感应电流分析
    2.2 空间电荷波理论
    2.3 速调管的大信号理论
        2.3.1 一维电子圆盘模型
        2.3.2 二维电子圆环模型
    2.4 速调管的自激振荡机理分析
        2.4.1 单腔振荡
        2.4.2 腔间耦合
        2.4.3 回流电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S波段多注速调管高频系统与注波互作用研究
    3.1 多注速调管的高频系统设计
    3.2 多注速调管谐振腔参量的确定
        3.2.1 速调管谐振腔的选择
        3.2.2 速调管谐振腔的间隙距离分析
        3.2.3 速调管谐振腔的参差调谐分析
        3.2.4 速调管谐振腔的结构尺寸设计
    3.3 多注速调管谐振腔结构尺寸的优化分析
    3.4 多注速调管谐振腔的加载分析
    3.5 多注速调管中间谐振腔研究
        3.5.1 TM010模双重入式单间隙圆柱形中间谐振腔理论分析
        3.5.2 中间谐振腔的仿真模拟研究
    3.6 多注速调管输入系统研究
        3.6.1 输入谐振腔与外电路的耦合分析
        3.6.2 输入同轴窗的分析
        3.6.3 滤波器加载输入谐振腔分析
        3.6.4 输入系统的仿真模拟研究
    3.7 多注速调管输出系统研究
        3.7.1 TM010模双重入式双间隙圆柱形输出谐振腔理论分析
        3.7.2 输出谐振腔与外电路的耦合分析
        3.7.3 滤波器加载输出谐振腔分析
        3.7.4 输出系统的仿真模拟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波段多注速调管宽带输出窗研究
    4.1 微波圆柱盒型输出窗结构分析
    4.2 微波输出窗介质材料选择
    4.3 微波圆柱盒型输出窗的设计计算
    4.4 大功率微波输出窗中鬼模的危害性分析及消除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波段多注速调管整管的优化设计
    5.1 S波段多注速调管整管建模
    5.2 S波段多注速调管整管的优化设计
        5.2.1 单腔振荡的抑制
        5.2.2 腔间耦合自激振荡的抑制
        5.2.3 电子回流自激振荡的抑制
    5.3 S波段多注速调管整管的粒子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主要技术指标
3. 研制方案
    3.1 电子光学系统
    3.2 分布作用腔
    3.3 注波互作用
4. 测试结果
5. 结论

四、分布作用腔与分布作用速调管(论文参考文献)

  • [1]速调管宽带输出回路的设计和研究[D]. 韦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2]W波段片状注EIK的电子注聚焦与注波互作用[D]. 沙广武.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Ka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技术[J]. 盛兴,韦莹,孙福江,王瑞海,冯海平,胡晓斌. 真空电子技术, 2012(02)
  • [4]C波段多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系统及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郑建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国外微波电子管及其应用的新进展[J]. 李松柏,陈汝淑,刘盛纲. 电子管技术, 1973(06)
  • [6]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J]. 韦莹,杨继涛,周军,李冬凤,欧阳佳佳,窦钺.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10)
  • [7]W波段片状注EIK的高频结构及输能结构[D]. 黄雅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S波段多注速调管的关键技术研究[D]. 孙振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研制[A]. 韦莹,殷亮,杨继涛,周军,李冬凤,欧阳佳佳,窦钺,钟勇. 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10]Ka波段多注速调管的研制[J]. 盛兴,孙福江,韦莹,王瑞海,冯海平,胡晓斌. 真空电子技术, 2009(05)

标签:;  ;  ;  ;  ;  

分布作用腔和分布作用速调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