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酚醛—丁腈胶粘剂大气老化显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1](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杨思瑞[2](2019)在《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及杨木重组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制备出韧性更好的杨木重组木,本文对酚醛树脂进行增韧改性并对利用酚醛树脂制备的杨木重组木进行性能研究。先利用二乙二醇单乙醚、双酚A、氯化苄三种增韧剂对酚醛树脂进行增韧改性,对改性后的酚醛树脂进行基本性能分析并评估其对疏解杨木单板的浸润性和胶合性能,最终选择二乙二醇单乙醚、双酚A改性酚醛树脂做增韧剂的添加量优化。选择最佳添加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制备杨木重组木,并做老化前后杨木重组木的物理力学分析。最后利用数字散斑分析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分布情况。通过试验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普通酚醛树脂和二乙二醇单乙醚、双酚A、氯化苄三种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分别标记为:PF、M-PF、A-PF、L-PF。通过对酚醛树脂进行DSC、TG分析,可知A-PF固化所需温度最小。经FTIR和DMA分析,三种增韧改性剂在不同程度上对酚醛树脂接枝了柔性链段,使得改性后的酚醛树脂具有一定的韧性,其中L-PF的韧性最好,M-PF次之,A-PF韧性最小。利用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制备的拉伸试样其抗拉强度与普通酚醛树脂的相比均有下降,但仍满足GB/T9846.3-2004《胶合板第3部分:普通胶合板通用技术条件》对I类胶合板胶合强度的最低要求(≥0.70MPa)。虽然L-PF在三种增韧改性酚醛树脂中表现出的韧性最好,拉伸试样的胶合强度也符合标准,但由于其分子量大,混水倍数小,在疏解杨木单板上的浸润性差,因而不适合作为制备杨木重组木的浸渍类酚醛树脂,选用M-PF、A-PF作改性酚醛树脂不同添加量分析。(2)二乙二醇单乙醚添加量为2wt%、4wt%、6wt%的改性酚醛树脂分别标记为2M-PF、4M-PF、6M-PF;双酚A添加量为5wt%、10wt%、15wt%的改性酚醛树脂分别标记为5A-PF、10A-PF、15A-PF。试验表明:随着二乙二醇单乙醚添加量的增大,M-PF的混水倍数、游离甲醛含量均有降低,凝胶时间、粘度增大速率、游离苯酚含量有所提高;随着双酚A添加量的增大,A-PF的混水倍数、游离甲醛含量升高,凝胶时间和粘度增大速率降低,游离苯酚含量基本不变。在拉伸强度测试中,6M-PF和15A-PF的断裂伸长率最大,分别为8.23%、5.61%。4M-PF的断裂伸长率略小于6M-PF,但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8.77MPa、0.42MPa;15A-PF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17.25 MPa、0.70MPa。说明M-PF的拉伸塑性比A-PF好,但拉伸强度比A-PF小。最后选择综合性能较好的4M-PF、15A-PF用于杨木重组木的制备。(3)利用疏解杨木单板和四种酚醛树脂(PF、4M-PF、15A-PF、4M-PF+15APF(二者1:1共混))制备的杨木重组木分别标记为:Ps、Ms、As、MAs;未疏解杨木单板制备的重组木相应地标记为:P、M、A、MA。四种酚醛树脂制备的杨木重组木中MAs和MA的气干含水率最大,Ms、M的厚度吸水膨胀率最大。杨木重组木的粗糙度为1.002.50μm。疏解杨木重组木的气干含水率和厚度吸水膨胀率小于未疏解杨木重组木。老化后杨木重组木气干含水率降低,平均密度减小,粗糙度增大,其中As、A老化后的平均密度变化最大,Ms和MA粗糙度最大。疏解杨木重组木的MOR、MOE、冲击韧性比未疏解杨木重组木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制备的杨木重组木冲击韧性均比PF大,说明三种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对杨木重组木有增韧作用。疏解杨木重组木的硬度大小为:MAs>As>Ms>Ps;未疏解杨木重组木的硬度大小为:MA>P>A>M。老化后,杨木重组木的MOR、MOE、冲击韧性、硬度均有下降,其中老化后As、A的MOR、MOE、硬度最小。(4)对杨木重组木进数字散斑分析,在三点弯曲性能测试中,随着载荷的增加,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值增大。在相同载荷下,疏解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值比未疏解杨木重组木大。疏解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值由大到小依次为:Ps、Ms、As、MAs;未疏解杨木重组木应变值由大到小依次为:P、A、MA、M。增韧杨木重组木变形所消耗的能量比普通杨木重组木大,因而在受力相同的情况下,增韧改性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值比普通杨木重组木小。老化处理使得杨木重组木表面材质发生变化,应变分布不均匀,老化后Ps、A、MA的拉应变大于压应变。
李振华,曹有名,陈福林[3](2007)在《丁腈橡胶(NBR)胶粘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丁腈橡胶(NBR)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张春[4](2019)在《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结构胶粘剂面临着清洗困难、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很难满足胶粘剂施工过程中的短暂性定位或允许失误性定位,同时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发展绿色、可循环使用的胶粘剂对于新材料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可逆胶粘剂在生物器官搭接(尤其牙齿或骨连接)、电子元器件粘接、室内装饰及汽车装配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丙烯酸酯类高分子为基体,通过不同的反应方式将多酚结构、硼氧六环结构以及硼酸酯结构引入到丙烯酸树脂结构中制备出具有氢键自修复和共价键自修复的热可逆胶粘剂。其中多酚结构为没食子酸(GA)和咖啡酸(CA),苯硼酸为4-甲酰基-苯硼酸(FBA)。通过酯化方式在丙烯酸酯侧链上引入含多酚结构的没食子酸,制备出基于氢键交联可逆的丙烯酸酯胶粘剂GA-IBH*。GA的引入使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失效温度和内聚强度均升高,但初始降解温度由246o C降至200o C。GAIBH*胶粘剂的抗蠕变性和形变恢复率提升,对不锈钢持粘性由18.0 min增加至30.0 min。GA的引入使聚合物胶粘剂对45#钢粘接强度提升至5.2 MPa,对聚丙烯(PP)和聚四氟乙烯(PTFE)粘接强度也明显增加。GA-IBH*胶粘剂对45#钢的循环粘接强度最高可达6.1 MPa,其可逆粘接机理归因于酚羟基氢键的自修复。通过缩醛化反应将三甲酰基硼氧六环(TFBA)引入到丙烯酸酯支链中,制备出具有共价键自修复的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TFBA-IBH)。TFBA的引入使聚合物数均分子量呈现TFBA的单分子支链增长,但重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呈数量级增加。和IBH相比,TFBA-IBH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大,但化学稳定性和热降解稳定性均上升,初始降解温度提升49.1o C;TFBA-IBH兼具更高的内聚强度和初粘性,但抗蠕变性降低,表现为对不锈钢持粘性从18.9 min降低至1.3 min。TFBA-IBH对45#钢粘接强度约为IBH的4.6倍(可达5.86 MPa),对PP和PTFE的粘接强度分别可达0.85 MPa和0.3 MPa。此外,TFBA-IBH45#钢热可逆粘接10次,可逆粘接强度最高可达9.44 MPa,该胶粘剂的可粘接机理则归因于硼氧六环的自修复。通过自由基共聚改性可一步实现对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改性。但由于酚羟基具有较强的阻聚作用,很难使聚合单体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本文选用苯硼酸作为保护基团,制备出功能乙烯基单体(FBCA)。由于苯硼酸和儿茶酚脱水缩合的反应为动态可逆,得到的乙烯基单体为FBCA和CA的混合物,但二者均参与共聚反应制备出FBCA-IBH共聚物胶粘剂,其中FBCA含量0.46wt%,CA含量0.11wt%。和IBH相比,酚羟基的阻聚效应使FBCA-IBH的数均分子量略有降低,但自由基存在条件下酚羟基发生氧化交联,使FBCA-IBH的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都发生了阶跃式增加。FBCA-IBH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降解温度、内聚强度、形变恢复率和持粘性,其中热初始降解温度由214o C提升至263o C,持粘性由18.9 min可增加至212.0 min。FBCAIBH对45#钢粘接强度高达9.37 MPa,粘接性能远超于市售502胶粘剂,对PP和PTFE粘接强度分别可达1.15 MPa和0.47 MPa。FBCA-IBH表现出优异的可逆粘接性能,对45#钢循环粘接18次,可逆粘接强度最高可达14.36 MPa。其可逆粘接机理则归因于Fe3+/热作用下硼酸酯结构和氢键结构的自修复可逆行为。为了降低聚合过程酚羟基的影响,同时验证酚羟基在粘接过程中的作用,将共聚单体中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HPMA)更换为同摩尔量的丙烯酰胺(AM),制备出FBCA-IBA胶粘剂。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说明,N-B配位促进了硼酸酯的形成及稳定,使FBCA-IBA中不再有游离酚羟基。FBCA-IBA聚合物分子量和IBA(无FBCA的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相比均明显降低,说明聚合过程无交联结构。和IBA相比,FBCA-IB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上升,但其热化学稳定性和热降解温度均下降;FBCA-IBA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初粘性和抗蠕变性能均降低。粘接测试结果表明,FBCA的引入使IBA胶粘剂对45#钢粘接强度由5.08 MPa降低至2.92 MPa,对PP粘接强度也降低;但由于F-B界面增强的作用,对PTFE粘接强度稍有上升。FBCA-IBA粘接性能仅表现出常规的热熔胶粘接,无明显的粘接增强作用。综合对比,FBCA-IBH兼顾了酚羟基、硼酸酯及轻度的交联结构,使其具有最佳的耐热性及对多种基材优异的粘接性能,且循环可逆粘接强度最佳可达14.36 MPa,远超过了市售502的胶粘剂性能,甚至和环氧的粘接强度相媲美。
张春爱[5](2016)在《耐高温碳硼烷酚醛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酚醛树脂由于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耐高温胶粘剂,但是传统使用的酚醛树脂由于其使用温度不超过250℃,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粘接方面的使用收到大大限制。因此对于酚醛胶粘剂的耐高温改性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酚醛胶粘剂的改性主要包括使用经有机改性后的酚醛树脂作为胶粘剂基体树脂,使用橡胶对胶粘剂进行增韧改性,使用硼粉、硅粉、碳化硼等无机填料对其进行耐高温改性。这样制备的胶粘剂同时拥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本文分别以硼酚醛树脂和硅酚醛树脂作为耐高温胶粘剂基体树脂,在硼酚醛胶粘剂中使用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作为增韧改性剂,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添加量对硼酚醛胶粘剂室温粘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与硼酚醛树脂发生交联作用,提高胶粘剂的韧性;在100份胶粘剂体系中,加入12份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时,胶粘剂室温粘接强度达到最大值。以硼粉、硅粉、碳化硼(B4C)三种无机填料粉末作硼酚醛胶粘剂和硅酚醛胶粘剂的耐高温改性填料,探讨无机填料粒径对硼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探讨胶粘剂体系中无机填料总量与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对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探讨O-碳硼烷二苯酚的添加对硼酚醛胶粘剂和硅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酚醛胶粘剂中添加的无机填料粒径越小,胶粘剂表现出更好的耐高温性能;硼酚醛胶粘剂中无机填料总量与有机物总量最佳比例为0.9:1.0;硅酚醛胶粘剂中无机填料总量与有机物总量最佳比例为1.6:1.0;o-碳硼烷二苯酚的加入对提高硼酚醛胶粘剂和硅酚醛胶粘剂的耐高温性能效果十分明显。对硼酚醛胶粘剂分别只使用硼粉、硅粉、O-碳硼烷二苯酚一种填料进行改性,通过FT-IR, SEM, EDS,热重-红外联用等对其耐高温改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硼酚醛树脂在500℃以上会发生热分解,胶粘剂体系中添加的硼粉、硅粉等无机填料在高温下与硼酚醛树脂分解形成的C02、CO、H2O等小分子物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生成B2O3、SiO2等氧化物,同时还原出单质C,提高了硼酚醛胶粘剂在高温下的结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胶粘剂的耐高温性能。
樊幸[6](2014)在《橡胶金属热硫化用胶黏剂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寻求更好地解决橡胶与金属的粘接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就以致力于研究既成本低又能有很好的粘接性能,耐预固化性能和耐动态老化性能优异的溶剂型胶黏剂。本论文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在现有产品配方的基础上,以改性酚醛树脂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含量对胶黏剂体系的粘接效果、耐预固化性能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经过改性的酚醛树脂能有效的加强橡胶金属胶接接头的平均剥离强度,耐老化性能和耐预固化性能。其中剥离强度总体提高了10%以上,耐预固化性能提高20%以上,动态老化性能提高10%以上。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制作的新型橡胶金属热硫化用胶黏剂具有比原配方更好的粘接性能,耐热老化,耐预固化和耐动态老化性能,更适合作为胶黏剂用于橡胶金属粘接市场,提高橡胶金属制品的品质。
王新洲[7](2016)在《基于纳米尺度的木材胶合界面性能及改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材料界面在多相体系中起着载荷传递和应力分散等作用,其结构性能对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韧性以及耐久性存在重要影响。如何高效、精确、系统地评价界面结构与性能已成为界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针叶材南方松和阔叶材竹柳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纳米红外分析技术(AFM-IR)、纳米动态力学分析技术(Nano-DMA)和高温纳米压痕技术应用至木材科学研究领域,对木材胶合界面的物理结构、化学、力学等基本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旨在解释发生在纳米级水平的胶合现象,同时探讨界面老化、增强改性机制,为木材的有效利用、产品性能升级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基于纳米尺度水平对胶合界面结构、化学和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木材胶合界面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本论文中胶层树脂在南方松木材细胞壁中平均渗透深度达到1.3μm,渗透扩散至细胞壁S2层,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生化学交联反应,形成稳定的木材-树脂交互界面;树脂在细胞壁层形成纳米/亚微米级“指接”结构,与木材细胞壁形成机械互锁,进而产生界面胶接力;树脂渗透进入细胞壁层,显着提高木材细胞壁的弹性模量Er、硬度H和抗蠕变能力;在酚醛树脂胶合界面区域,南方松细胞壁的Er和H分别增加了7.2%和26.1%,竹柳细胞壁的Er和H增加了17.01%和25.4%。界面区域木材细胞壁的瞬时弹性模量增加,粘弹性模量以及粘性系数减小;Nano-DMA有效获取了胶合界面重要动态力学性能参数,木材细胞壁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耗散模量,表现出粘弹性,而树脂的储能模量和耗散模量较低,表现出脆性;经树脂渗透后,界面区域细胞壁的储能模量增加显着,但耗散模量变化不明显,且有下降趋势。然后,采用纳米压痕等技术研究温度、水热环境对木材胶合界面性能的影响,探讨胶合界面老化机制。研究表明,温度对胶合界面各相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热温度低于100oC时,材料内部水分子减少,水分子的“塑化”作用减弱,纯细胞壁和树脂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增加,纯南方松木材和竹柳木材细胞壁的弹性模量分别增加了12.2%和16.9%。温度高于100oC时,细胞壁中少量碳水化合物降解,木质素含量增加,引起纯细胞壁弹性模量和硬度增加,树脂力学性能稳定,而胶合界面区域细胞壁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值增加最为显着;温度环境使得木材细胞壁和树脂发生不同程度的尺寸收缩;高温测试后细胞壁的干缩率为1.91%和2.46%,而树脂的收缩率仅为0.39%和0.31%;正是由于温度作用下界面区域各相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变化不协调,使得胶合界面传递、分散应力的能力下降,对胶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高温处理后胶合试件的剪切强度显着下降。在水热处理过程中,木材中抽提物和少量碳水化合物溶出,少量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分子链段断裂,发生降解;水热处理后,木材细胞壁层结构疏松、胞间层间隙增加,树脂表面出现明显裂纹;而水热处理对胶合界面区域细胞壁结构影响较小,但界面区域细胞壁和树脂间由于内应力产生裂纹;水热处理对纯细胞壁和树脂的静态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南方松细胞壁的Er和硬H分别下降了7.2%和9.5%;竹柳细胞壁的Er和H值下降了12.7%和10.3%,胶合界面区域细胞壁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经过水热处理后,胶粘剂树脂的动态力学性能变化最为显着,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显着下降,脆性增强;而界面区域细胞壁的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界面区域各相材料之间的干缩、湿胀性不一致以及界面区域各相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不协调,导致胶合试件的宏观剪切强度显着降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选用无机纳米材料蒙脱土改性胶合界面,同时评价改性效果和探索改性机理。研究表明,纳米蒙脱土不仅能以物理形态均匀分布于树脂体系中,还与树脂体系中聚合物发生反应,形成弹性网络结构,对树脂具有增强、增韧作用;改性树脂的静态弹性模量、硬度以及动态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显着增加,有利于保持胶合界面各相材料之间力学性能的协调性,使得界面应力更均匀,减小了应力集中现象;改性树脂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阻水性,可以提高胶合界面的耐水热性能,进而改善了木质复合材料的耐久性。
陈玉峰,洪长青,胡成龙,胡平,李伶,刘家臣,刘玲,龙东辉,邱海鹏,汤素芳,张幸红,周长灵,周延春,朱时珍[8](2017)在《空天飞行器用热防护陶瓷材料》文中提出拓展现有热防护系统及相关热防护材料的耐极端环境能力、探索新的热防护材料体系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对空天飞行器用热防护材料的基本需求以及热防护材料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的介绍上,着重对陶瓷基热防护材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回顾,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更加高效、可靠的热防护材料提供参考。
王丁,江民涛,郑典模,程斌,黄朝[9](2006)在《耐温热固性树脂胶粘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耐温热固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几种性能优异的热固性树脂胶粘剂,提出现阶段耐温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应该加强改性剂以及新型功能填料的研究,使胶粘剂由通用型向专用型转化。
郭平军,梁国正,张增平[10](2009)在《胶粘剂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工业用胶粘剂的主要种类、特点、研究现状及其使用情况,并对航天工业用胶粘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酚醛—丁腈胶粘剂大气老化显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酚醛—丁腈胶粘剂大气老化显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2)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及杨木重组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酚醛树脂的研究现状 |
1.2.1 水溶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
1.2.2 酚醛树脂的增韧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重组木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2.1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及拉伸试样的制备 |
2.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2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性能测试 |
2.2.1 基本理化性能测试 |
2.2.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
2.2.3 热重(TG)分析 |
2.2.4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析 |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 |
2.2.6 接触角测定 |
2.2.7 胶合强度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增韧改性剂对PF理化性能的影响 |
2.3.2 DSC分析 |
2.3.3 TG分析 |
2.3.4 DMA分析 |
2.3.5 FTIR分析 |
2.3.6 接触角分析 |
2.3.7 胶合强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增韧剂不同添加量优化分析 |
3.1 不同添加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
3.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2.2 不同添加量醚化酚醛树脂(M-PF)的制备 |
3.1.2.3 不同添加量双酚A酚醛树脂(A-PF)的制备 |
3.2 不同添加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性能测试 |
3.2.1 基本理化性能测试 |
3.2.2 拉伸性能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添加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理化性能分析 |
3.3.2 不同添加量增韧改性酚醛树脂的拉伸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杨木重组木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4.1 重组木用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制备 |
4.2 杨木重组木的制备及老化处理 |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2 杨木单板的浸胶和干燥 |
4.2.3 杨木重组木热压工艺 |
4.2.4 杨木重组木的老化处理 |
4.3 物理力学性能测定 |
4.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3.2 物理性能测定 |
4.3.3 力学性能测定 |
4.4 胶合界面微观表征 |
4.4.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4.2 荧光显微分析 |
4.4.3 电镜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对杨木重组木物理性能的影响 |
4.5.2 增韧改性酚醛树脂对杨木重组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3 杨木重组木胶合界面微观表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杨木重组木的应力应变分析 |
5.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载荷下杨木重组木的应变变化特征 |
5.3.2 不同杨木重组木受弯曲应力时应变变化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4)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可逆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2.1 非共价键结合可逆胶粘剂 |
1.2.2 共价键结合可逆胶粘剂 |
1.2.3 其他作用方式的可逆胶粘剂 |
1.3 多酚结构在胶粘剂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
1.4 可逆胶粘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 丙烯酸酯共聚物胶粘剂的合成及改性 |
2.2.1 IBH*和GA-IBH*共聚物的合成 |
2.2.2 TFBA-IBH共聚物的合成 |
2.2.3 FBCA-IBH共聚物的合成 |
2.2.4 FBCA-IBA共聚物的合成 |
2.3 聚合物反应测试及结构表征 |
2.4 聚合物性能测试 |
2.4.1 聚合物热性能测试 |
2.4.2 聚合物流变性能测试 |
2.4.3 聚合物胶粘剂粘接性能测试 |
第3章 没食子酸酯化改性羟基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GA-IBH*聚合物胶粘剂的制备 |
3.3 GA-IBH*共聚物结构分析 |
3.4 GA-IBH*共聚物中没食子酸的定量分析及化学行为研究 |
3.5 GA-IBH*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
3.6 GA-IBH*共聚物的流变行为分析 |
3.7 G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和持粘性分析 |
3.8 GA-IBH*聚合物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
3.8.1 基材表面性能分析及GA-IBH*基材浸润性分析 |
3.8.2 G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的粘接性能分析 |
3.8.3 GA-IBH*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硼氧六环缩醛化改性羟基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4.1 TFBA和 TFBA-IBH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
4.2 TFBA-IBH中 TFBA的定量分析 |
4.3 TFBA-IBH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
4.4 TFBA-IBH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
4.5 TFB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分析及持粘性分析 |
4.6 TFBA-IBH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
4.6.1 TFB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及涂层剥离强度测试 |
4.6.2 TFBA-IBH聚合物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粘接强度分析 |
4.6.3 TFBA-IBH聚合物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苯硼酸酯自由基共聚改性羟基丙烯酸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5.1 苯硼酸酯(FBCA)的结构分析 |
5.2 FBCA-IBH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 |
5.3 FBCA-IBH紫外光谱定量分析及不同环境中化学行为分析 |
5.4 FBCA-IBH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
5.5 FBCA-IBH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
5.6 FBCA-IBH聚合物蠕变性能分析及持粘性分析 |
5.7 FBCA-IBH胶粘剂粘接性能分析 |
5.7.1 FBCA-IBH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及涂层剥离强度分析 |
5.7.2 FBCA-IBH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粘接强度分析 |
5.7.3 FBCA-IBH胶粘剂热循环可逆粘接性能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苯硼酸酯自由基共聚丙烯酸酯-丙烯酰胺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6.1 紫外光谱法研究丙烯酰胺对咖啡酸和苯硼酸相互作用 |
6.2 FBCA-IBA共聚物的结构及FBCA定量分析 |
6.3 FBCA-IBA聚合物热性能分析 |
6.4 FBCA-IBA聚合物流变性能分析 |
6.5 FBCA-IBA聚合物蠕变性能及持粘性分析 |
6.6 FBCA-IBA聚合物粘接性能分析 |
6.6.1 FBCA-IBA对不同基材浸润性和涂层剥离强度分析 |
6.6.2 FBCA-IBA胶粘剂粘接强度及循环粘接性能分析 |
6.7 丙烯酸循环可逆胶粘剂性能比较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耐高温碳硼烷酚醛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碳硼烷以及碳硼烷的衍生物 |
1.2.1 碳硼烷 |
1.2.2 碳硼烷的衍生物 |
1.3 耐高温酚醛树脂 |
1.3.1 硼改性酚醛树脂 |
1.3.2 硅改性酚醛树脂 |
1.4 耐高温酚醛胶粘剂的增韧改性 |
1.5 耐高温胶粘剂的耐高温改性 |
1.6 改性酚醛胶粘剂高温下的热转变机理研究 |
1.7 耐高温胶粘剂研究现状 |
1.8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概述 |
2.1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2.2 实验过程 |
2.2.1 耐高温碳硼烷酚醛胶粘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2.2.2 耐高温硼酚醛胶粘剂的制备步骤 |
2.3 分析与测试 |
2.3.1 高温老化试验 |
2.3.2 力学性能测试 |
2.3.3 粘度测试 |
2.3.4 扭矩测试 |
2.3.5 结构表征 |
2.3.6 热性能分析 |
2.3.7 热重-红外(TG-IR)联用 |
第三章 耐高温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 |
3.1 耐高温硼酚醛胶粘剂的增韧改性 |
3.1.1 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添加量对硼酚醛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1.2 耐高温硼酚醛胶粘剂的固化机理 |
3.1.3 固体羧基丁腈混炼胶对硼酚醛胶粘剂的增韧改性机理 |
3.2 耐高温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的耐高温改性 |
3.2.1 单一填料对硼酚醛胶粘剂高温粘接性的影响 |
3.2.2 无机填料与有机物不同添加比对硼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3.2.3 填料粒径对硼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3.2.4 o-碳硼烷二苯酚的加入对硼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3.3 耐高温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
3.3.1 耐高温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粘度测试 |
3.3.2 硼酚醛胶粘剂对不同材料的粘接试验结果 |
3.3.3 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对不同材料扭转试验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高温碳硼烷硼酚醛胶粘剂的耐高温改性机理 |
4.1 硼粉对硼酚醛胶粘剂体系耐高温机理分析 |
4.1.1 硼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红外谱图对比分析 |
4.1.2 硼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体系EDS能谱分析 |
4.1.3 硼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4.2 硅粉对硼酚醛胶粘剂体系耐高温机理分析 |
4.2.1 硅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红外谱图对比分析 |
4.2.2 硅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体系EDS能谱分析 |
4.2.3 硅粉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4.3 o-碳硼烷二苯酚对硼酚醛胶粘剂体系耐高温机理分析 |
4.3.1 o-碳硼烷二苯酚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红外分析 |
4.3.2 o-碳硼烷二苯酚改性硼酚醛胶粘剂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4.4 胶粘剂体系扫描电镜(SEM)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高温碳硼烷硅酚醛胶粘剂的制备 |
5.1 硅酚醛胶粘剂的改性 |
5.1.1 无机物与有机物添加比对硅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5.1.2 固化温度对硅酚醛胶粘剂室温粘接强度的影响 |
5.1.3 o-碳硼烷二苯酚的加入对硅酚醛胶粘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5.2 耐高温碳硼烷硅酚醛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
5.2.1 碳硼烷硅酚醛胶粘剂对不同材料的粘接试验结果 |
5.2.2 碳硼烷硅酚醛胶粘剂对不同材料扭转试验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6)橡胶金属热硫化用胶黏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橡胶用胶黏剂的现状 |
1.1.1 橡胶用胶黏剂工业存在的问题 |
1.1.2 橡胶用胶黏剂的发展方向 |
1.1.3 硅烷类胶黏剂在橡胶与金属粘接中的应用研究 |
1.1.4 溶剂型氯丁型胶黏剂工业用途研究 |
1.2 橡胶与金属粘接体系类型及其特点 |
1.2.1 胶黏剂体系 |
1.2.2 间甲白(间苯二酚-甲醛-白炭黑)体系 |
1.2.3 钴盐粘合体系 |
1.3 酚醛树脂胶黏剂概述 |
1.3.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发展历史 |
1.3.2 酚醛树脂胶黏剂改性研究进展 |
1.3.2.1 增韧改性的研究 |
1.3.2.2 耐热改性的研究 |
1.4 聚丙烯在胶黏剂中的应用与发展 |
1.4.1 氯化聚丙烯生产工艺 |
1.4.1.1 溶液法 |
1.4.1.2 水相悬浮法 |
1.4.2 氯化聚丙烯的特征 |
1.4.3 氯化聚丙烯改性及其在胶黏剂上的应用 |
1.4.4 氯化聚丙烯胶黏剂的市场前景 |
1.5 端羟基聚丁二烯 |
1.6 C5石油树脂 |
1.7 橡胶与金属的粘接原理 |
1.8 橡胶与金属胶接工艺技术 |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橡胶与金属热硫化用底涂胶黏剂的制备研究 |
2.1 橡胶与金属热硫化用底涂胶黏剂的制备研究 |
2.2 实验仪器和原材料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制备工艺 |
2.2.4 金属橡胶粘接样件的制作流程 |
2.2.5 胶黏剂配方设计 |
2.2.6 胶黏剂的初粘力测试 |
2.2.7 胶黏剂耐老化测试 |
2.2.8 用差示扫描量热测试对胶黏剂进行研究 |
2.2.8.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介绍 |
第三章 橡胶技术热硫化粘接用面涂胶黏剂的制备 |
3.1 橡胶与金属热硫化用面涂胶黏剂的制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制备工艺 |
3.1.4 橡胶金属粘接样件制作流程 |
3.1.5 胶黏剂配方设计 |
3.1.6 胶黏剂的初粘力测试 |
3.1.7 胶黏剂耐老化测试 |
3.1.8 橡胶金属热硫化用胶黏剂粘接力动态性能研究 |
3.1.8.1 实验元器件和检测设备 |
3.1.8.2 实验原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橡胶金属热硫化用底涂胶黏剂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1 不同酚醛树脂含量对于胶黏剂初始粘接力的影响 |
4.1.2 不同含量的酚醛树脂对胶黏剂预固化性能的影响 |
4.2 橡胶金属热硫化用双涂胶黏剂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不同底涂胶黏剂在双涂体系中对剥离粘接强度的影响 |
4.2.2 不同面涂Cover与底涂Primer_4 预固化测试后的平均剥离强度和附胶率 |
4.2.3 双涂体系胶黏剂的动态老化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4 DSC对胶黏剂在高温下的交联反应研究结果 |
第五章 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
5.1 金属表面处理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5.1.1 表面处理的种类 |
5.1.1.1 通用表面处理 |
5.1.2 胶黏剂的施工状况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5.1.2.1 胶黏剂的准备 |
5.1.2.2 涂胶工艺 |
5.1.2.3 胶黏剂预固化的温度和时间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于纳米尺度的木材胶合界面性能及改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界面形成机理 |
1.3.2 界面特性研究 |
1.3.3 界面失效研究 |
1.3.4 界面改性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木材细胞壁层树脂渗透及相互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纳米红外测试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2.5 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DSC图谱分析 |
2.3.2 微观结构形貌 |
2.3.3 界面微区化学结构 |
2.3.4 纳米红外成像 |
2.3.5 细胞壁层树脂渗透深度 |
2.3.6 界面微区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胶合界面微观力学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准静态纳米压痕测试 |
3.2.4 微观蠕变性能分析 |
3.2.5 Nano-DMA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弹性模量和硬度 |
3.3.2 蠕变特性 |
3.3.3 动态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胶合界面高温老化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高温纳米压痕测试 |
4.2.4 化学特性分析 |
4.2.5 形貌尺寸测量分析 |
4.2.6 剪切强度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温度作用对木材/树脂化学性质的影响 |
4.3.2 温度作用对界面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作用对木材树脂形貌结构的影响 |
4.3.4 温度作用对宏观剪切强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胶合界面水热老化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水热加速老化处理 |
5.2.4 质量损失测定 |
5.2.5 形貌结构观察 |
5.2.5 纳米压痕测试 |
5.2.6 剪切强度测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木材和树脂的质量损失 |
5.3.2 水热作用对界面形貌结构的影响 |
5.3.3 水热作用对界面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4 水热作用对宏观剪切强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胶合界面增强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树脂改性及胶合试件制备 |
6.2.4 树脂结构分析 |
6.2.5 树脂耐水热性能评价 |
6.2.6 纳米力学测试 |
6.2.7 胶合界面应变分布研究 |
6.2.8 胶合强度测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纳米蒙脱土对树脂结构的影响 |
6.3.2 纳米蒙脱土对树脂耐水热性能的影响 |
6.3.3 纳米蒙脱土对纳米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4 胶合界面剪切应变分布 |
6.3.5 纳米蒙脱土对宏观胶合强度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总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明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
英文部分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Literature reviews |
1.2.1 Formation of the interphase |
1.2.2 Interphase characteristics |
1.2.3 Interphase failure |
1.2.4 Interphase modification |
1.3 Objectives |
1.4 Innovat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2 INVESTIGATION OF THE MOLECULAR-SCALE PENETRATION ANDINTERACTIONS OF RESIN AND WOOD CELL WALLS |
2.1 Introduction |
2.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2.1 Materials |
2.2.2 Basic principles of AFM-IR |
2.2.3 Preparation of wood-resin bonds |
2.2.4 AFM-IR analysis |
2.2.5 SEM analysis |
2.2.6 DSC analysis |
2.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3.1 DSC analysis |
2.3.2 SEM analysis |
2.3.3 AFM-IR spectra |
2.3.4 AFM-IR imaging |
2.3.5 Penetration depth |
2.3.6 Mechanical response |
2.4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3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MECHANICS OF WOOD/RESININTERPHASE |
3.1 Introduction |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2.1 Materials |
3.2.2 Methods |
3.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3.3.1 Reduced elastic modulus and hardness |
3.3.2 Creep behavior |
3.3.3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
3.4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4 HIGH-TEMPERATURE AGING MECHANISM OF THE WOOD/RESININTERPHASE |
4.1 Introduction |
4.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4.2.1 Materials |
4.2.2 High-temperature nanoindentation |
4.2.3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
4.2.4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
4.2.5 Shear strength test |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3.1 Mass loss |
4.3.2 FTIR spectrum analysis |
4.3.3 DSC analysis |
4.3.4 Mechanical properties |
4.3.5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
4.3.6 Shear strength |
4.4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5 EVALUATION OF EFFECTS HOT-WATER ON THE WOOD/RESININTERPHASE |
5.1 Introduction |
5.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5.2.1 Materials |
5.2.2 Methods |
5.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3.1 Mass loss |
5.3.2 Microstructure |
5.3.3 Mechcanical properties |
5.3.4 Shear strength |
5.4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6 REINFORCMENT MODIFICATION OF THE WOOD/RESIN INTERPHASEUSING NANOCLAY |
6.1 Introduction |
6.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2.1 Materials |
6.2.2 Methods |
6.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6.3.1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lay-reinforced adhesives |
6.3.2 Micromechanics of the wood/adhesive bondline |
6.4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CHAPTER 7 GENERAL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
7.1 General conclusions |
7.2 Future work |
(8)空天飞行器用热防护陶瓷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序 |
1热防护技术发展历史 |
1.1激波防热及热沉防热 |
1.2烧蚀防热 |
1.3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 |
1.4新型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 |
2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
2.1 UHTCs防热材料体系的设计 |
2.2 UHTCs的制备 |
2.3 UHTCs的力学性能和抗热冲击性能 |
2.4 UHTCs的抗氧化烧蚀性能 |
3碳纤维增强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 |
3.1材料制备 |
3.2推进系统用难熔金属碳化物改性C/C复合材料 |
3.3飞行器用难熔金属碳化物改性C/Si C复合材料 |
3.4碳纤维增强硼化物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 |
3.5多功能碳纤维增强UHTC基复合材料的设计 |
3.6发展方向 |
4大面积隔热材料 |
4.1陶瓷纤维刚性隔热瓦 |
4.2陶瓷纤维柔性隔热毡 |
5冲压发动机被动热防护多层隔热材料 |
5.1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 |
5.2冲压发动机用多层隔热材料的设计 |
5.3冲压发动机用隔热材料的种类及制备 |
6防隔热涂层 |
6.1抗氧化烧蚀涂层的功能要求与结构设计 |
6.2抗氧化烧蚀涂层体系 |
6.3高发射隔热涂层设计要求 |
6.4陶瓷纤维刚性隔热瓦表面涂层体系 |
6.5陶瓷纤维柔性隔热毡表面涂层体系 |
6.6防隔热涂层的制备技术 |
6.7发展方向 |
7高温热密封材料 |
7.1高温胶粘剂 |
7.2高温静态密封材料 |
7.3高温动态密封组件 |
7.4发展方向 |
8结束语 |
补充材料A |
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
补充材料B |
PICA故事 |
补充材料C |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 |
(9)耐温热固性树脂胶粘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改性环氧胶粘剂 |
1.1.1 环氧-酚醛胶粘剂 |
1.1.2 丁腈改性环氧胶粘剂 |
1.1.3 有机硅改性环氧胶粘剂 |
1.1.4 聚酰亚胺改性环氧胶粘剂 |
1.2 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
1.3 有机硅胶粘剂 |
1.4 其他含氮芳杂环系列耐高温胶粘剂 |
2 功能材料在树脂中的应用 |
3 其他可能用于树脂的功能材料 |
4 耐温胶粘剂的总体发展趋势 |
(10)胶粘剂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胶粘剂在国内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
2 胶粘剂在国外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
2.1 EP型结构胶 |
2.1.1 双组分EP型结构胶 |
2.1.2 单组分EP型结构胶 |
2.2 酚醛树脂型结构胶 |
2.3 PU型结构胶 |
2.4 有机硅胶粘剂 |
2.5 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 |
2.6 无机胶粘剂 |
3 结语与展望 |
四、酚醛—丁腈胶粘剂大气老化显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2]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及杨木重组木性能研究[D]. 杨思瑞.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丁腈橡胶(NBR)胶粘剂的研究进展[J]. 李振华,曹有名,陈福林. 中国胶粘剂, 2007(04)
- [4]功能单体改性丙烯酸酯可逆胶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张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耐高温碳硼烷酚醛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春爱.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6]橡胶金属热硫化用胶黏剂的应用研究[D]. 樊幸.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7]基于纳米尺度的木材胶合界面性能及改性机制研究[D]. 王新洲.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2)
- [8]空天飞行器用热防护陶瓷材料[J]. 陈玉峰,洪长青,胡成龙,胡平,李伶,刘家臣,刘玲,龙东辉,邱海鹏,汤素芳,张幸红,周长灵,周延春,朱时珍. 现代技术陶瓷, 2017(05)
- [9]耐温热固性树脂胶粘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王丁,江民涛,郑典模,程斌,黄朝. 材料工程, 2006(S1)
- [10]胶粘剂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J]. 郭平军,梁国正,张增平. 中国胶粘剂,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