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校准实验的动态演示

热电偶校准实验的动态演示

一、热电偶标定实验的动态演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高精度绝对测量,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监测等相关地球物理科学问题,也可以用来获悉地球矿产资源分布和对飞行器进行导航与制导等。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绝对重力测量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着最终的测量结果,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固体潮汐、海洋潮汐、大气、水文、电磁场、温度等。为了保证绝对重力测量的精度,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背景环境的影响,并对背景环境进行科学分析。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潮汐、大气、水文、地球自转、电磁场、温度、重力垂直梯度等环境因素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理论模型、数字仿真和实际测量检验等方法对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定量化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大气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计算了大气重力格林函数,分析了不同温度模型、地面温度、干湿度、台站高程、周边地形对重力的影响,并首次讨论了台站湿度对比气体常数取值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湿度条件(40%-80%)造成的重力变化约0.1μGal左右,认为比气体常数的取值对结果没有影响。本文构建基于台站实际的格林函数求解式,通过格林函数法计算台站0.5°范围内大气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在10μGal以内。气压变化与大气对重力的影响呈负相关,由大气和大气重力影响经线性回归计算出的大气重力导纳值为-0.3826μGal/h Pa,与采用时间域、频率域导纳值方法得出的导纳值均值-0.3μGal/h Pa相差0.08μGal/h Pa,台站气压变化不超过10 h Pa时,由此造成的大气影响误差在1μGal以内,基本满足绝对重力测量精度需求。整个水文系统包含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前人只对地下水或土壤等单个水文因素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次就整个水文系统对重力测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计算。利用武汉地区超导重力仪2013年至2015年重力残差数据检验模拟计算结果。模拟计算整个水文系统的影响与实测重力残差长期变化存在1μGal的差别,证明了模拟计算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对重力测量影响较大的潜水和土壤水,在利用各期绝对重力测量值进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时需要扣除它们的影响。地球自转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包含极移、日长变化和科里奥利力。关于它们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根据相应公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极移对绝对重力测量的影响需要考虑,日长变化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误差传递的角度考虑了极移改正公式中潮汐因子、台站经纬度、地球半径、自转速率的参数取值误差对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潮汐因子取1.16或1.18时重力影响存在0.1μGal的误差,台站经纬度1°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01μGal的误差,地球半径存在8 km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01μGal的误差,自转速率存在10-8rad/s的误差时重力影响存在0.1μGal误差,存在上述参数取值误差时极移改正也基本满足绝对重力测量精度需求。讨论了变化磁场和静电场对重力测量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给出了变化磁场对重力测量的影响机理和影响量级,磁场变化时会对重力测量产生影响,而静电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讨论了实际环境中(高压输电线路下)存在变化磁场时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对我国220-1000 k V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区域磁场变化数据进行统计,输电线路下的磁场梯度最大约0.5μT/m,变电站磁场梯度若为5 0μT/m,计算结果表明它们对绝对重力测量的影响不超过0.2μGal。考虑了温度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给出了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温度变化对真空度,进而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理论计算方法。通过在北京白家疃实验室进行了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实验,得到了以下新的认识:温度从20℃升至30℃时,因激光波长变化使重力观测值增加6.2μGal,比理论计算结果(2.8μGal)偏大,温度变化与重力变化呈线性趋势;温度从25升至35℃即增高10℃时,因真空度变化使重力值减小10μGal;比理论计算10℃的温度变化产生3μGal重力变化偏大,且重力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呈线性变化。针对利用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不同类型绝对重力仪高度改正的精度问题,本文开展了不同点位、不同高度实际测量重力梯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利用实际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高度改正。除此之外,测量结果表明不同高度梯度结果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50 cm高差的归算差值最大约2.5μGal,影响绝对重力高度改正精度,在重力观测中需要测量不同高度处的重力垂直梯度值进行高度归算。通过对白家疃实验室不同点位垂直梯度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还需要考虑重力水平梯度的影响。

殷秋雨[2](2021)在《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的隧道火灾温度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丹阳[3](2021)在《温度静力触探的贯入-传热机理研究》文中指出

倪新秀[4](2021)在《不同电热采暖装置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及设计计算》文中研究表明

陶波[5](2021)在《低压双流体细水雾雾动量特性及其灭火效能研究》文中提出

许栗[6](2021)在《基于纳米加热器的生物医疗探针》文中指出

谭文阳[7](2021)在《基于快速原型的SCR模型预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灿[8](2020)在《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文中认为准确地测量流场中雾化液滴的多种关键参数,对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精细优化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优化作用。微小颗粒分散到不混溶的液体形成的含杂液滴广泛存在,却因表征测量难度大受到较少关注。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能很好地数学模型化液滴群蒸发中的液滴间相互作用,同样缺乏这方面的高精度实验研究。上述研究的难点在于面向含杂液滴和瞬态蒸发液滴串的先进测试手段缺乏。作为一种先进光学测量技术,彩虹折射技术能同时测量热力学参数(折射率、温度和组分等)和几何学参数(粒径),极具解决上述难点的潜力。同时对复杂多相流的测量要求,也促使测量技术朝着高维度等方向发展。提升待测场空间维度,极大利于雾化场液滴关键参数的演变测量,这促使了彩虹折射技术从1D“线”到2D“面”测量的研究。目前没有算法能同时处理标准和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同时还缺乏对基于不同迭代方法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表现的评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和实验验证结合等手段,开展了彩虹折射技术的二维化、含杂液滴表征、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及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包括设计配置简单可靠的二维彩虹测量系统,提出一种二维散射角面标定方法和标定系数高精度反演算法,搭建了液滴发生系统和二维彩虹测量系统。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二维散射角标定和在室温为8°C下测试了平面视场为130.5 mm×81.5 mm的去离子水气动喷雾。对一张典型二维彩虹实验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和定位等处理,通过彩虹信号轮廓获得了两个待测液滴的平面位置信息。结合二维散射角的标定,成功实现了二维彩虹折射法对二维平面雾化液滴的在线测量。来自算法和图像识别的误差综合导致折射率最大测量误差估算为7×10-4,粒径相对误差为1.4%。基于彩虹二阶折射信号的拟合反演和消光作用分别表征液相参数(宿主液滴折射率和粒径)和固相参数(内含物体积浓度和尺寸)的思路,提出二阶与零阶折射信号强度比方法消除强度随机的影响,并理论推导出计算公式。基于蒙特卡洛的光线追踪方法模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含杂液滴几何彩虹角附近光散射信号的影响。搭建单/双波长的标准彩虹测量系统和液滴发生系统,分别开展内含物尺寸已知和未知的系列实验。实验验证了消光彩虹折射法表征测量含纳米颗粒物液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相位彩虹折射法PRR和高速显微阴影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喷射到空气中的微米级运动乙醇液滴串的瞬态蒸发进行了定量研究。搭建带温控的液滴串发生和高速显微阴影成像系统,生成粒径、速度、间距参数和温度可控的乙醇液滴串。搭建简单紧凑的改进性PRR测量系统,记录不同激励频率、流量和初始加热温度下液滴串的PRR图像。实现了测量线范围内100~180 nm量级粒径减小的分辨和乙醇液滴串蒸发速率测量为(0.7~4.4)×10-8(m2/s)。通过测量的液滴串蒸发速率与由Abramzon&Sirignano模型预测的单液滴蒸发速率之比来量化液滴串中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统计大量实验测量数据归纳出了一种改进的经验关联式。针对标准/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最小的通用性反演算法。该算法基于带修正系数的CAM理论建立带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目标函数,并采用不同迭代方法进行迭代求解。对于标准彩虹信号,Active-set法在精度(折射率误差<2×10-4,粒径相对误差<1.3%)和速度(平均耗时0.45 s)上表现最佳;对于全场彩虹信号,采用Active-set方法作为对反演精度要求高且对速度不关注的反演迭代方法,折射率反演误差小于1×10-4,平均粒径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耗时13.2 s;反之采用Brent方法,其反演的折射率最大误差在3.5×10-4左右,粒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小于10%,但平均耗时不到1 s。

张北辰[9](2019)在《面向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的微小通道相变传热过程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面向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围绕微小通道内的相变传热过程开展研究。论文发现了微小通道相变传热的三种压力振荡类型,阐明了水相变传热过程中泡状/环状周期性变化的流型与振荡频率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液氮在微小通道中亚临界压力下的相变传热机理,提出了基于实验数据的相变传热修正关系式,阐明了液氮低温系统管路中的自维持振荡是一种热力型不稳定流动现象;建立了亚临界相变传热一维计算模型,提出了考虑亚临界相变传热过程的再生冷却通道传热计算方法。基于流型分析研究了微小通道中水的相变流动传热特性和机理,确定了微小通道相变传热的三种压力振荡类型,即低频振荡(f<2.0 Hz),中频振荡(2.0 Hz<f<10.0 Hz)以及高频振荡(f>10.0 Hz)。在低频振荡过程中发现了周期性的蒸汽弹射现象,分析认为泡状/环状流的周期性流型转变是引起周期性蒸汽弹射现象的原因。在周期性蒸汽弹射过程中,压降和壁面温度具有相似的振荡周期,这种一致性反映了泡状/环状流周期性流型转变对壁面温度和压降振荡的影响。中频振荡和高频振荡与不同周期的拉长气泡的通过有关。在中/高频波动的复合振荡中,压降振荡的振幅较低,并且在壁面温度与压降曲线之间没有发现同步振荡。针对较高亚临界压力下单个垂直小通道中液氮的相变传热特性开展实验研究,讨论并分析了热流密度、密流和入口压力对沸腾曲线和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对比发现,入口压力的增加在很宽的干度范围内提高了局部换热系数,直到局部蒸干的出现。在较高的入口压力下,液氮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低的蒸发潜热强化了核态沸腾对传热的贡献。但同时入口压力的增加也会导致较早出现局部蒸干,其原因与较高入口压力条件下液氮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从而引起环状流液膜的不稳定有关。在选择的五个实验关系式中,Klimenko和Tran关系式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综合考虑核态沸腾和局部蒸干两种主导传热机理,在Tran关系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液氮在微小通道中亚临界压力下相变传热的修正实验关系式(MAE=19.3%)。针对微小通道低温实验系统管路在调试时出现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开展分析,阐明了低温系统管路中流动不稳定的机理。分析认为液氮在系统管路中的不稳定流动是一种热力型不稳定。它由液氮在蒸发段中周期性出现的膜态沸腾触发,产生的大量气体影响到管路的流量和压降,当管路中的液氮流量、压降和热流密度满足一定的相位关系,上述过程会重复进行,形成自持振荡。发现在实验段前置文氏管能够有效抑制来自下游蒸发盘管的压力振荡。由于文氏管安装在实验段之前,液氮储箱之后,一旦文氏管中出现气蚀,可以有效抑制下游压力扰动的传播,使得液氮储箱压力与文氏管前压力的差值基本保持恒定,从而保证了实验管路中流量是恒定的,可以有效抑制蒸发盘管中的压力和流量不稳定。针对液氧/甲烷膨胀循环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低工况下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以燃烧室室压和冷却剂流量为变量,评估了燃气侧壁面热流并计算了冷却剂温升,获得了不同冷却方案对冷却剂温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亚临界相变传热一维计算模型,提出了考虑亚临界相变传热过程的再生冷却通道传热计算方法,详细研究了亚临界压力下冷却通道高宽比、变工况尤其是低工况条件下室压/流量对冷却通道传热特性的影响。发现增加冷却通道的高宽比可以降低燃气侧壁面最高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力室壁面的再生冷却;燃气侧最高壁温随着室压/流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低工况下甲烷流量减小导致冷却能力下降,因此在低工况下需要考虑膜冷却、辐射冷却等其他冷却方式。

王晓飞[10](2019)在《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激光光谱学和量子光学研究的发展,原子与激光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非线性光学现象被重新认识,利用这些新的物理现象实现的原子磁力计可对磁场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随着原子磁力计发展到飞特斯拉水平,作为一种可与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相媲美的超灵敏磁场探测器,原子磁力计已经应用到微弱磁场测量的研究中,并且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子磁力计基于极化原子自旋的相干进动来探测磁场,在医学、核磁共振、爆炸物探测和基础物理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能无损地探测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等信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传统的磁共振谱仪用射频感应线圈来获得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实验通常在高磁场中进行,为了获得高灵敏和高分辨的磁共振谱,磁共振谱仪通常向更高磁场方向发展。然而,为实现高磁场,传统核磁共振需要大的、不可移动的、昂贵的超导磁体,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使用。磁共振技术已经在高场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以使用原子磁力计替代传统射频感应线圈,将磁共振扩展到零场-低场领域。本论文提出了原子磁力计的设计实现方案,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零场-低场谱仪设计实现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文详细介绍了非偶合型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信号的获取方法,实验上对低场磁共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实现了基于低场磁共振的稳恒磁场测量。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设计实现了原子磁力计装置,并对其进行功能测试。研究过程中实现了基于铷原子的非线性磁光旋转(Nonlinear magneto-optical rotation,NMOR)磁力计和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 exchange relaxation free,SERF)磁力计。针对NMOR磁力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材料甄别的问题,以便为仪器搭建的选取材料。高灵敏的SERF磁力计是零场-低场谱仪的核心部件,其需要工作在“高温低场”的环境,针对“高温”设计制作了高性能的无磁加热系统,可实现加热精准控制(≤0.1℃)并经过高温221℃测试;针对“低场”设计制作了高性能的磁场屏蔽-补偿系统,包括磁屏蔽和磁场补偿线圈,其中磁屏蔽MS-S的磁噪声为17.3 fT/Hz1/2,磁屏蔽MS-L的磁噪声为6.7 fT/Hz1/2,掌握了原子磁力计的磁屏蔽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原子磁力计功能测试,获得了线宽为4.9 nT的特征信号,磁力计磁场灵敏度达到了 33 fT/Hz1/2。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噪声分析,以便评估仪器的性能。(2)设计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并对其进行功能测试。原子磁力计和进样装置联调应用,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的研制。具体来讲,使用SERF磁力计作磁场探头,为了扩展磁力计的应用范围,设计制作了多种进样装置,包括制作的侧位进样装置和流动进样装置,具有定向传送功能的定位进样装置,以及检测样品所产生磁化矢量的旋转进样装置。使用这些进样装置将样品送入磁屏蔽内的探测区域,进行探测。可实现样品的磁性鉴别、低场磁共振研究、原位稳恒磁场测量、磁共振样品的弛豫性能研究等,来获取一些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3)利用零场-低场谱仪,实现了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研究。在保证磁屏蔽性能的情况下,对磁屏蔽进行了特殊的开孔设计,以便将零场-低场谱仪应用于低场磁共振研究。独特的开孔结合螺线管线圈提供的进动磁场,使用侧位进样装置把磁共振样品送入磁敏感区域,从而实现样品微弱磁场探测。实验上实现了单次采样的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时域信号测量,时域信号的细节图接近震荡衰减信号。在施加~μT的进动磁场情况下,原子磁力计依然可以探测到磁共振的时域信号。测量不同进动磁场下,富含质子的样品的磁共振信号,根据进动磁场与拉莫尔进动频率成正比关系,确认此信号为SERF磁力计获取的磁共振时域信号。实验证明了利用螺线管提供进动磁场的优越性,而螺线管的应用得益于磁屏蔽的开孔设计,这也证明了磁屏蔽MS-S设计的合理性,从而间接印证磁屏蔽MS-L设计的有效性。鉴于质子和氟核的低场磁共振实验,还测量了丙酮与六氟苯混合溶液作为磁共振样品中的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时域信号。(4)稳恒磁场的测量,可以应用在检测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探测古岩石磁性,也可作为材料磁性甄别专利的扩展即进行材料的磁性定量测量。基于低场磁共振,开展了稳恒磁场测量的研究,通过测量核自旋进动频率来获得稳恒磁场强度。具体来讲,使用原子磁力计探头探测核自旋旋进产生的变化磁场,使用样品管内的样品“感知”稳恒磁场,通过这种间接方法可以用核自旋来测量静磁场,从而实现稳恒磁场测量。螺线管内部产生的磁场具有均匀性以及外部漏磁小的特点,使用螺线管提供进动磁场,对样品分别施加正向进动磁场和反向进动磁场分别获得磁共振信息。根据矢量场的叠加原理,内部剩余磁场与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在样品所在位置叠加,获得叠加磁场的磁共振信息,实现稳恒剩余磁场测量。使用这种方法测量了磁屏蔽内轴向剩余磁场的大小约为235 pT,方向为泵浦光传播方向。通过探测质子和氟核的核磁共振信号,实现了一种核自旋共磁力计,这也可以用于稳恒弱磁场测量。本论文还讨论了用小型化的原子磁力计传感器(MAMS)进行稳恒磁场测量的可能性。本文实现了基于铷(Rb)原子的SERF磁力计,其探测灵敏度为33 fT/Hz1/2,实现的SERF磁力计已经用于了磁共振样品的微弱磁场测量。原子磁力计与进样装置结合,完成了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信号测量,并且基于低场磁共振进行了稳恒磁场测量。从而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功能,为磁共振波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将磁共振研究从传统的高场扩充至低场甚至于零场范围。同时,本文实现的仪器也可为核磁共振陀螺仪以及无磁屏蔽的原子磁力计提供了研究平台,其中核磁共振陀螺仪可用于精密定位和导航,无磁屏蔽的原子磁力计可用于磁异常测量。

二、热电偶标定实验的动态演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电偶标定实验的动态演示(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重力测量环境影响研究发展动态
    2.1 潮汐影响
    2.2 气压影响
    2.3 水文影响
    2.4 地球自转影响
    2.5 电磁场影响
    2.6 温度影响
    2.7 重力垂直梯度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压影响
    3.1 大气对重力影响计算方法
        3.1.1 大气负荷弹性项格林函数的计算
        3.1.2 大气直接吸引项格林函数的计算
        3.1.3 大气对重力影响计算模型
    3.2 大气对重力的影响因素
        3.2.1 不同温度垂直分布模型的影响
        3.2.2 不同地面温度的影响
        3.2.3 湿度的影响
        3.2.4 台站高程的影响
        3.2.5 台站周围地形高的影响
    3.3 大气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实际计算
        3.3.1 积分区间的选择
        3.3.2 离散化网格取值
        3.3.3 气象资料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文影响
    4.1 台站数据介绍
        4.1.1 研究区域仪器介绍
        4.1.2 超导重力仪数据
        4.1.3 绝对重力观测结果
    4.2 地壳垂直形变与重力变化的关系
    4.3 水文对重力测量影响模拟计算
        4.3.1 地表水影响
        4.3.2 不饱和含水层水(土壤水)影响
        4.3.3 饱和含水层水影响
        4.3.4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重力残差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球自转影响
    5.1 极移影响
    5.2 日长变化影响
    5.3 科里奥利力影响
    5.4 参数取值误差的影响
        5.4.1 潮汐因子误差的影响
        5.4.2 台站经纬度误差的影响
        5.4.3 地球半径误差的影响
        5.4.4 自转速率误差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磁场影响
    6.1 变化磁场影响
        6.1.1 定量计算模型
        6.1.2 实验验证
        6.1.3 实际环境中的验证
    6.2 静电场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温度影响
    7.1 温度影响机理分析
    7.2 定量计算
        7.2.1 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的影响定量计算
        7.2.2 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影响定量计算
    7.3 温度变化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实验
        7.3.1 温度变化对激光波长的影响实验
        7.3.2 温度变化对真空度的影响实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重力垂直梯度影响
    8.1 重力垂直梯度理论计算
    8.2 重力垂直梯度实际测量结果
    8.3 水平梯度影响分析
        8.3.1 测量方案
        8.3.2 测量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研究成果总结
    9.2 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8)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杂液滴研究
        1.2.2 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
        1.2.3 液滴测量技术简述
        1.2.4 彩虹折射技术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单点彩虹与一维彩虹简介
        2.2.1 测量系统
        2.2.2 散射角标定
    2.3 二维彩虹折射法
        2.3.1 测量系统
        2.3.2 二维彩虹信号特征
        2.3.3 散射角面标定方法
        2.3.4 喷雾实验验证
        2.3.5 误差分析
        2.3.6 特点难点和应用展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杂液滴表征测量
    3.1 引言
    3.2 测量原理
        3.2.1 二阶折射信号衰减的测量原理
        3.2.2 内含物参数的测量原理
    3.3 含杂液滴光散射信号模拟
        3.3.1 模拟程序
        3.3.2 模拟结果
    3.4 含杂液滴表征实验
        3.4.1 单波长测量实验
        3.4.2 双波长测量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研究
    4.1 引言
    4.2 单组分单液滴蒸发模型
        4.2.1 Maxwell& Stefan–Fuchs模型
        4.2.2 Abramzon& Sirignano模型
        4.2.3 Yao,Abdel–Khalik& Ghiaasiaan模型
        4.2.4 经验关联式
        4.2.5 物性参数计算
    4.3 相位彩虹折射法测量原理
    4.4 实验装置
        4.4.1 液滴串发生和成像系统
        4.4.2 PRR测量系统
        4.4.3 标定
    4.5 结果和讨论
        4.5.1 液滴串的PRR信号特性
        4.5.2 反演的粒径、粒径变化和温度变化
        4.5.3 液滴串速的测定
        4.5.4 液滴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4.5.5 其它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局部最小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算法介绍
        5.2.1 CAM理论
        5.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5.2.3 迭代方法
        5.2.4 信号预处理
        5.2.5 反演算法流程
    5.3 数值验证
        5.3.1 高精度迭代方法对比
        5.3.2 快速迭代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附录 液滴串发生原理及装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面向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的微小通道相变传热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液氧/甲烷空间发动机及其再生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1.2.1 液氧/甲烷空间发动机发展现状
        1.2.2 液氧/甲烷空间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发展现状
    1.3 微小通道内常规工质相变传热研究进展
        1.3.1 常规通道与微小通道的判别准则
        1.3.2 微小通道中的相变传热特性
        1.3.3 微小通道中的两相流不稳定特性
        1.3.4 微小通道中基于流型的预测模型
    1.4 低温工质相变传热研究进展
        1.4.1 常规通道中低温工质相变传热特性和实验关系式
        1.4.2 微小通道中低温工质相变传热特性和实验关系式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数据处理方法
    2.1 微小通道常规工质实验系统
        2.1.1 实验系统
        2.1.2 实验标定
    2.2 微小通道低温工质实验系统
        2.2.1 实验系统
        2.2.2 实验标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有效热流密度
        2.3.2 平均换热系数
        2.3.3 局部换热系数与干度
    2.4 不确定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流型的微小通道中相变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3.1 微小通道中水的相变流动过程压力频谱分布及流型可视化
        3.1.1 压力频谱分析的方法验证
        3.1.2 压力频谱的参数影响规律
        3.1.3 压力振荡分区图
        3.1.4 低频振荡对应的流型与过程分析
        3.1.5 中频高频复合振荡对应的流型
    3.2 基于流型的微小通道中相变传热特性分析
        3.2.1 微小通道中水的基本流型与流型图
        3.2.2 微小通道中基于流型的水的局部换热特性
        3.2.3 微小通道中水的实验关系式评估
    3.3 小结
第四章 微小通道中液氮的相变传热特性
    4.1 微小通道中液氮的沸腾曲线
    4.2 微小通道中液氮的局部换热系数
        4.2.1 流型
        4.2.2 热流密度的影响
        4.2.3 密流的影响
        4.2.4 入口压力的影响
    4.3 微小通道中液氮的实验关系式评估与修正
    4.4 小结
第五章 微小通道中液氮的两相流不稳定特性
    5.1 低温实验系统管路流动不稳定抑制方法
        5.1.1 低温实验系统管路流动不稳定的现象
        5.1.2 文氏管后置对低温实验系统管路流动不稳定的影响
        5.1.3 文氏管前置对低温实验系统管路流动不稳定的影响
    5.2 微小通道中液氮两相流压力振荡特性
    5.3 小结
第六章 液氧/甲烷发动机再生冷却传热计算与分析
    6.1 燃气侧热流和冷却剂温升的评估
        6.1.1 计算方法
        6.1.2 计算流程
        6.1.3 壁面热流量和温升的分析
    6.2 再生冷却通道方案设计及传热特性分析
        6.2.1 再生冷却通道设计
        6.2.2 再生冷却方案传热特性
    6.3 再生冷却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6.3.1 高宽比对再生冷却特性影响
        6.3.2 燃烧室室压/流量对再生冷却特性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原子磁力计的研究进展
        1.1.2 原子磁力计简介
        1.1.3 原子磁力计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背景
    2.1 原子磁力计原理
        2.1.1 原子能级
        2.1.2 原子极化的建立
        2.1.3 原子极化的探测
        2.1.4 自旋弛豫
        2.1.5 原子磁力计的响应
        2.1.6 磁力计的基本灵敏度
        2.1.6.1 自旋投影噪声
        2.1.6.2 光子散粒噪声
        2.1.6.3 Light-Shift噪声
    2.2 核磁共振原理
        2.2.1 核自旋态
        2.2.2 算符
        2.2.3 密度矩阵
        2.2.4 磁共振相关的哈密顿量
        2.2.5 高场和零场能量本征态
        2.2.6 量子态演化
        2.2.7 零场和低场的定义
        2.2.8 磁共振信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子磁力计的设计与实现
    3.1 原子磁力计
        3.1.1 NMOR磁力计
        3.1.2 SERF磁力计
    3.2 无自旋交换弛豫机制
    3.3 原子蒸气泡加热
        3.3.1 原子蒸气密度与温度关系
        3.3.2 加热方法分类
        3.3.2.1 电加热
        3.3.2.2 气体加热
        3.3.2.3 激光加热
        3.3.3 加热系统的设计制作
    3.4 磁场屏蔽-补偿系统
        3.4.1 磁场被动补偿—磁屏蔽
        3.4.2 磁屏蔽的设计制作
        3.4.2.1 磁屏蔽MS-S的设计制作
        3.4.2.2 磁屏蔽MS-L的设计制作
        3.4.3 磁场主动补偿—磁场补偿线圈
        3.4.4 磁场补偿线圈的设计制作
    3.5 原子磁力计的选材方法
    3.6 原子磁力计的测试
    3.7 噪声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场-低场谱仪的设计与实现
    4.1 零场-低场谱仪简介
    4.2 进样装置
        4.2.1 侧位进样装置
        4.2.2 定位进样装置
        4.2.3 流动进样装置
        4.2.4 旋转进样装置
    4.3 脉冲线圈
    4.4 样品的预极化与绝热传送
    4.5 样品磁场的标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
    5.1 低场磁共振实验简介
    5.2 磁屏蔽开孔设计
    5.3 低场磁共振测量方法
    5.4 低场磁共振的测量及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低场磁共振的稳恒磁场测量
    6.1 稳恒磁场测量简介
    6.2 稳恒磁场测量方法
    6.3 稳恒磁场的测量及数据分析
    6.4 磁场分布的测量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零场-低场J偶合研究
        7.2.2 生物磁场研究
        7.2.3 核磁共振陀螺仪
        7.2.4 无磁屏蔽罩原子磁力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热电偶标定实验的动态演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测量的环境影响研究[D]. 张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
  • [2]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的隧道火灾温度分布特征研究[D]. 殷秋雨.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温度静力触探的贯入-传热机理研究[D]. 马丹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不同电热采暖装置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及设计计算[D]. 倪新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低压双流体细水雾雾动量特性及其灭火效能研究[D]. 陶波.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6]基于纳米加热器的生物医疗探针[D]. 许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7]基于快速原型的SCR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 谭文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8]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D]. 李灿. 浙江大学, 2020(03)
  • [9]面向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的微小通道相变传热过程研究[D]. 张北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D]. 王晓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9(02)

标签:;  ;  ;  ;  ;  

热电偶校准实验的动态演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