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基础处理工程施工技术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聂爽冰[2](2019)在《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事故频发,说明目前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因其能够数字化承载建筑工程的物理和几何等特征,将项目的各种细节全方位的表达出来,使得项目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因此,鉴于现实需求,有必要将BIM技术引入传统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中,并对其进行适当优化,以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本文以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相关文献,对BIM技术和质量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界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定义,并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归纳梳理,找出传统模式的缺陷。其次,分析了BIM技术相关理论以及BIM技术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介绍了两种影响因素分析理论和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再次,基于建筑工程项目四大参与方(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找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16个因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质量管理模式的4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和质量管理专业技术理论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16个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优化工作需以业主方为核心的结论。最后,基于4个关键影响因素,利用BIM技术对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优化,(1)对于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构建了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和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2)对于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提出建立BIM专业技术团队,并改进传统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构建基于BIM的新型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3)对于质量管理专业技术理论因素,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BIM的PDCA循环体系;(4)对于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构建了3个管理流程,分别是基于BIM的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流程、基于BIM的施工过程阶段质量管理流程和基于BIM的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流程;(5)最终构建出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研究表明,BIM技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能为建筑企业优化自身质量管理模式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将传统的质量管理变为质量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志和[3](2019)在《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施工是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线通信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现代工程施工中的集成应用下所提出的全新施工理念。可以说,在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下,智慧施工中充斥着海量数据与信息,这些数据与信息不仅是智慧施工多目标信息源随工程施工进程推进而产生复杂交互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智慧施工多源信息融合应用必然需要挖掘的战略资源。在当前的科技发展背景下,无论是智慧施工管理职能发挥,还是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均要面对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择用、多源信息识别与关联应用问题。本文通过应用科学文献分析手段,跟踪国内外智慧施工、多源信息融合以及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现状,并充分定位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具备条件;然后,通过结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挖掘传统施工向智慧施工转变的本质,明确智慧施工的智慧内涵及其相关核心概念;对本文相关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信息融合理论、智能计算与识别理论、空间信息组织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等科学方法体系进行准备的同时,构建相关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协同体系,为后继研究准备好先决条件。通过信息融合理论中的统计推断和D-S证据源规则划分方法的指导,以形成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提取规则,同时分别立足于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构建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优选模型;在信息融合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协同下,结合实体物联实现原理,构建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物联接入体系;立足于信息源择用的基本原则,构建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择用效果评价模型。在对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识别体系进行研究时,通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融合和智能计算与识别三个理论间的协同,不仅对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感知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对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可感知性进行分析;另外,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已有信息融合理论的支持下,构建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预处理以及多源信息特征识别模型,从而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构建的多源信息识别模型进行应用分析。在信息融合理论与空间信息组织理论的协同下,从智慧施工工程造物所依赖的地学空间相关时空概念、维度及其要素构成出发,通过分析智慧施工时空交互状态及其剖分原理,挖掘智慧施工信息关联所依赖的时空条件及其中的信息交互状态;然后,立足于所挖掘出的智慧施工时空交互状态,构建智慧施工中的时空信息关联关系描述模型和信息关联UML领域模型;再结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智慧施工时空中特有的信息标识、编码、关联表达及其系统实现架构。本文还结合现实中的智慧施工工程项目实例,对文中所涉及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进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EITAM模型,分析当前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技术接受影响要素,并提出未来我国的智慧施工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推进策略。本文立足于多学科理论以及科学方法的指导:对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提取、优选及其物联应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对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可感知状态、预处理过程和特征识别方法进行构建;对智慧施工所依赖的时空及其相关交互状态、时空中的目标信息及其关联体系进行研究;对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智慧施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同时可促进智慧施工中的信息融合技术创新与发展。
田帅[4](2020)在《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飞速发展,但也面临当下资源环境、生产要素制约和“劳务荒”等问题,传统建造方式急需转型升级。适应当前社会的EPC装配式建筑俨然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承发包方缺乏对工程合同的科学有效管理,近年来有关工程合同的纠纷案例逐年增多,完善工程合同的管理与实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前两章通过仔细研读阅读与深入学习大量的有关EPC项目管理、国内外建筑合同示范文本、装配式建筑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打下良好铺垫。第三章大量且细致地比较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合同范本2017、EPC总承包合同范本2011、国外FIDIC2017范本等对有关具体重要条款的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当前各种工程合同范本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EPC装配式工程的特点,我国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困境以及装配式与EPC模式的适配性分析。依据调查问卷、实地调查、专家打分等方式梳理归纳出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基于专家打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模,科学分析了在合同策划阶段中,预付款及支付比例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引入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经典博弈理论模型及其对策。最后以某具体EPC装配式安置房工程项目案例,试图通过梳理案例中基本概况以及合同管理难点问题,基于FIDIC等合同范本的分析比较,对案例合同管理中的工程计量,价格调整,工程纠纷处理等重要条款问题提出对策。另通过前述相关理论研究,提出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解决了项目合同谈判初期对于预付款支付比例这一突出和关键问题,推导和实践了博弈模型在合同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收到了预期效果。该论文共有图21个,表65个,参考文献112篇。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詹朝曦[6](2019)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城市快速路因其能够提供大流量、长距离、快速的城市交通服务,而成为缓解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城市快速路建设的全过程中,也给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快速路建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建设工期,尽早发挥建设功能,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不仅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和建设质量,还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日常出行,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城市快速路具有投资大、涉及面广、交通干扰大、影响因素多和建设时序复杂等特点,给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项目建设工期难以合理确定和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城市快速路建设的标准工期定额,导致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缺乏标准和依据,项目建设工期目标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建设工期要么过长,要么不科学的压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迫在眉睫,亟需对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合理工期预测、工期合理性评价展开研究。本文基于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运用系统分析、回归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识别,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及合理性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工程建设工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等级全息模型理论,构建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初选集,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专家对工期风险效度的评估,采用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过滤、评级,剔除非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集;其次,本文综合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特点和施工条件,基于考虑工期影响因素的风险效度,通过熵权法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厦门气候特征和建设环境,借鉴广东省市政工程工期定额,采用线性回归法,进一步构建适合厦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预测模型;再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筛选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采用结构熵权法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最后,对厦门某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是有效的。同时,提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控制措施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来探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问题,扩宽了项目建设工期的理论研究范围,深化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内涵;其次,基于工期综合风险效度理论和专家证据理论,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并做了实证检验,丰富了项目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中,突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的特殊性和专家工程经验及类似工程经验在工期研究中的重要性,从系统内和系统外角度较全面、客观地识别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科学预测与合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做好项目时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与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吴光水[7](2019)在《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管理体制、施工方案、风险防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高速公路工程往往包含不同的子工程,如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其施工复杂,不安全因素多,容易出现工程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因此应加强对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目前,我国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安全风险控制法规,管理计划和相关技术。通过考虑专家的意见,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的指导,在技术、管理、文化、法规等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发布了“公路桥梁与隧道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并于2011年发布了“公路桥梁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形成了风险评估政策。指南为评估公路桥梁和隧道施工中的常见风险提供了详细可行的方法。本文在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结合石黔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及路堑高边坡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项目主要现状,地质环境和建设难点,结合工程施工技术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安全施工的因素进行识别,采用德尔菲法对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对各阶段量化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归纳,针对各阶段的施工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优化。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高速公路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包含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等,在对高速公路工程进行施工风险评价时应有针对性的分项进行。(2)总结了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分析了石黔高速公路工程中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施工安全风险特点。(3)基于上述项目特征分析,制定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4)依据工程施工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针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风险防控措施及管理方法。
邹磊[8](2019)在《基于BIM与价值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用研究 ——以CJ大楼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信息化低下、技术与管理模式滞后、成本控制概念不强等问题,导致建筑业长期存在低效率、高浪费等现象。因此,加强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十分必要。特别是施工阶段作为资源消耗的主要阶段,其成本控制影响着项目的盈利。价值工程直接影响建筑项目施工成本,因此,在施工阶段开展价值工程,可以降低成本、提升项目价值。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技术,其可视化、碰撞检测、施工模拟及信息平台等功能极大地促进价值工程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因此,引入BIM技术与价值工程来解决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为建筑业成本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本文将BIM技术与价值工程运用到建筑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优化方案、提高功能、最终控制施工成本。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了BIM技术、价值工程在建筑业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BIM技术、价值工程的概念、特点,施工成本控制的概念、方法,提出了目前国内施工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BIM技术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关联,将BIM技术与价值工程引入到建筑项目施工阶段解决成本控制问题。(2)构建了基于BIM与价值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在施工前,首先建立BIM模型,将各专业BIM模型整合后进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问题及施工难点,减少返工。在目标成本确定时,通过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求得各功能要素权重,将BIM模型导入BIM相关算量、计价软件得出成本数据,最终得到改进的价值工程,利用改进价值工程确定目标成本;在施工中,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材料采购方案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选,并运用BIM的虚拟施工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在施工后,建立企业BIM案例数据库,同时分析BIM技术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障碍并提出了建议,从而更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3)通过CJ大楼工程案例验证构建的BIM与价值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分别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分析了CJ大楼的成本控制效果,得出CJ大楼获得了较好的技术与经济效益。研究结果验证了BIM与价值工程在建筑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总结了本次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的展望。
左丽丽[9](2019)在《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绿色理念的兴起,绿色施工在高能耗的建筑业逐渐推广,对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模板工程具有工期长、成本高、能耗大但可控制性强的特点,实行绿色施工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关于模板工程阶段的绿色施工评价研究甚少。本文以提高模板工程施工阶段的绿色施工水平为目的,对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为:(1)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收集传统绿色施工常用的评价指标因素,对模板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挖掘模板工程施工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非绿色因素,初步建立模板工程施工评价指标集;再通过德尔菲法对模板工程领域专家和施工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两轮的指标合理性咨询,并借助SPSS软件分析获得的问卷数据,确定绿色施工在模板工程阶段的21个定量指标和9个定性指标;然后对指标来源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参考相关规范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经验,分别设定评价结果和指标各五个等级,以及指标各等级划分标准。(2)考虑到主客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改进的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对比常用的评价方法,分析模糊物元分析法对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的适用性,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体系进一步梳理,发现评价体系中有12个指标与建筑模板种类直接相关,且权重占总权重的60.37%,然后通过AHP-TOPSIS法将现阶段施工现场常用的四种建筑模板绿色性能进行方案排序,得出塑料模板绿色性能最优,胶合板最差。(3)实例分析。将本文建立的模糊物元分析评价模型应用在采用塑料模板施工的桃园一坊棚改项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板工程施工模糊物元分析评价模型可行,同时也证实了绿色理念下塑料模板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对类似工程的指导意义。
李佳琪[10](2020)在《基于BIM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文中指出综合管廊工程作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管廊工程具有附属节点结构复杂、开挖施工环境不确定、组织协调难度大等特点,对施工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着成本预见性低、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等缺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技术以其集成性、可视化、模拟性等优势,在房建工程等领域已初步应用于成本管理,但大多平台和软件仍局限于单机单条套定额的计算规则,在成本预测、动态控制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基于BIM技术研究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进行验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以Autodesk Revit软件为综合管廊BIM3D核心建模软件,在此基础上建立BIM3D模型构件与施工工序、成本价格信息间的编码自动关联机制,创建综合管廊工程BIM5D模型;针对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难点及BIM技术应用点,基于BIM5D模型建立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过程控制体系。2)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与BIM5D模型构建了事前成本预测模型,优化施工成本控制基线;基于改进挣得值法和BIM5D模型构建了事中成本控制模型,应用成本偏差参数进行成本动态调控,引入CV%对成本偏差程度进行事后成本量化分析,将所得分析结果反馈于成本控制过程;3)以西安某综合管廊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应用,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BCWPN相较实际预算成本BCWP更接近实际成本费用ACWP,相比之下CVN相较CV整体误差减少23.78%;结合改进挣得值法和BIM5D模型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对该工程18-20周的施工成本采取动态调控措施,使得21-25周施工成本控制状态良好,同时细化分析18-25周施工成本偏差原因,为选择相应纠偏措施提供分析依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究了BIM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体系和方法,研究成果为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方式由经验管理向决策管理升级提供参考,同时为国内相关BIM成本控制软件及平台开发提供借鉴思路。
二、国内外基础处理工程施工技术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基础处理工程施工技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 |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
1.1建设历程 |
1.2 建设现状 |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
1.4 展望 |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
2.1.1 设计理论 |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
2.1.1.3 新奥法理论 |
2.1.1.4能量支护理论 |
2.1.1.5 其他理论 |
2.1.2 设计模型 |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
(1)解析法 |
(2)数值法 |
2.1.3 设计方法 |
2.1.3.1 工程类比法 |
2.1.3.2 信息反馈法 |
2.1.3.3综合设计法 |
2.1.4 设计参数 |
2.1.5 小结 |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
2.2.2.1盾构主体设计 |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
2.2.2.4 盾构选型 |
2.2.3 开挖面稳定 |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2.2.5 小结 |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2.3.1 沉管管段设计 |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
2.3.3抗震设计 |
2.3.4 防灾研究 |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
2.4.3 设计模型 |
2.4.4 设计方法 |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
2.4.5 其他 |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隧道震害 |
(1)隧道震害的类型 |
(2)隧道震害原因 |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
2.5.2 抗震计算方法 |
2.5.2.1 静力法 |
2.5.2.2 反应位移法 |
2.5.2.3 时程分析法 |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
2.5.4 小结 |
3 隧道施工技术 |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
3.1.3 隧道支护技术 |
3.1.4 监控量测 |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
3.1.7 小结 |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
(1)盾构始发技术 |
(2)盾构到达技术 |
(3)端头加固 |
3.2.2盾构掘进技术 |
(1)开挖面稳定控制 |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3)刀具磨损检测 |
3.2.3 管片拼装技术 |
3.2.5 壁后注浆技术 |
3.2.5带压进仓技术 |
3.2.6 地中对接技术 |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刀具磨损问题 |
(2)管片上浮问题 |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
3.3.1 概述 |
3.3.2 TBM的工程应用 |
3.3.3 TBM制造技术 |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
3.3.7 TBM掘进技术 |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
(3)管片拼装技术 |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地基处理 |
3.4.2 管节制作 |
3.4.3 管节沉放对接 |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3.5.1 施工原则 |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
3.5.2.9 SMW施工技术 |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
4.1 运营环境 |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
(1)高海拔公路隧道 |
(2)沙漠隧道 |
(3)曲线隧道 |
(4)城市隧道 |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
4.2.1 隧道火灾 |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
4.2.2 隧道防爆 |
4.2.2.1 隧道内爆炸 |
4.2.2.2 隧道外爆炸 |
4.2.3 隧道防水 |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
4.2.4 隧道防冻 |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4.1 衬砌加固 |
4.4.2 套拱加固 |
4.4.3 注浆加固 |
4.4.4 换拱加固 |
4.4.5 裂缝治理 |
4.4.6 渗漏水治理 |
5 结语 |
(2)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述评 |
1.3 传统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缺陷 |
1.3.1 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中出现的缺陷 |
1.3.2 出现缺陷的原因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理论基础 |
2.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相关概念 |
2.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 |
2.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 BIM技术理论 |
2.2.1 BIM技术的概念 |
2.2.2 BIM技术的特点 |
2.2.3 BIM技术的实现手段 |
2.2.4 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
2.3 影响因素分析理论 |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
2.3.2 DEMATEL方法基本原理 |
2.4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本章小结 |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分析的意义 |
3.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1 基于业主方的影响因素 |
3.2.2 基于设计方的影响因素 |
3.2.3 基于施工方的影响因素 |
3.2.4 基于监理方的影响因素 |
3.2.5 影响因素总结 |
3.3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3.2 问卷数据的回收与初步整理 |
3.3.3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4 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5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
3.4 基于DEMATEL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DEMATEL方法的基本思路及实施步骤 |
3.4.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构建 |
4.1 基于BIM和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的模式优化 |
4.1.1 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集成 |
4.1.2 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流程 |
4.1.3 基于BIM的6D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 |
4.2 基于BIM和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的模式优化 |
4.2.1 BIM专业技术团队的建立 |
4.2.2 基于BIM的新型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建立 |
4.2.3 新模式中各参与方质量信息的收集任务界定 |
4.3 基于BIM的PDCA循环理论优化 |
4.3.1 基于BIM的PDCA循环体系 |
4.3.2 BIM技术在PDCA循环中的具体应用 |
4.4 基于BIM和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的模式优化 |
4.4.1 基于BIM的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4.2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4.3 基于BIM的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5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框架 |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的质量管理难点 |
5.2 新模式实际案例模拟 |
5.2.1 项目BIM技术的应用情况 |
5.2.2 新模式模拟运行 |
5.3 新模式模拟运行评价 |
5.3.1 新模式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新模式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3 新模式模拟运行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B |
致谢 |
(3)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智慧施工研究现状 |
1.3.2 多源信息融合研究现状 |
1.3.3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传统施工向智慧施工转变的本质分析 |
2.2 智慧施工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
2.2.1 智慧施工及其智慧概念 |
2.2.2 智慧施工管理内涵 |
2.2.3 智慧施工实践内涵 |
2.3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及其技术接受内涵界定 |
2.3.1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意义 |
2.3.2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内涵 |
2.3.3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接受内涵 |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4.2 信息融合理论 |
2.4.3 智能计算与识别理论 |
2.4.4 空间信息组织理论 |
2.4.5 技术创新理论 |
2.5 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间的协同体系 |
2.5.1 研究内容框架 |
2.5.2 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间的协同架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择用模型构建 |
3.1 智慧施工中的信息源内涵与特性分析 |
3.1.1 信息源的内涵界定 |
3.1.2 信息源的类型划分 |
3.1.3 信息源的性质分析 |
3.2 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提取规则 |
3.2.1 信息源多值映射 |
3.2.2 多值映射空间的概率计算 |
3.2.3 多目标信息源的提取规则 |
3.2.4 提取规则应用的对比分析 |
3.3 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优选模型 |
3.3.1 优选原因与策略 |
3.3.2 人为因素主导的多目标信息源优选 |
3.3.3 技术因素主导的多目标信息源优选 |
3.4 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物联接入体系构建 |
3.4.1 多目标信息源物联接入核心内容 |
3.4.2 多目标信息源物联接入编码原则 |
3.4.3 多目标信息源物联接入应用架构 |
3.5 智慧施工中的多目标信息源择用效果评价模型 |
3.5.1 多目标信息源择用标准与原则 |
3.5.2 多目标信息源择用效果评价模型 |
3.5.3 评价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识别体系构建 |
4.1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识别内涵界定 |
4.1.1 多源信息及其特性 |
4.1.2 多源信息识别概念 |
4.1.3 多源信息识别原则 |
4.2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可感知性分析 |
4.2.1 多源信息感知过程描述 |
4.2.2 多源信息感知算法构建 |
4.2.3 多源信息可感知状态估计模型 |
4.3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预处理 |
4.3.1 多源信息预处理原因 |
4.3.2 多源信息清洗方法 |
4.3.3 多源信息结构化处理 |
4.4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识别模型构建 |
4.4.1 多源信息识别实现原理 |
4.4.2 多源信息识别实现策略 |
4.4.3 多源信息初始特征描述模型 |
4.4.4 基于贝叶斯特征分类的多源信息识别模型 |
4.5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识别应用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模型构建 |
5.1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内涵界定 |
5.1.1 多源信息关联概念 |
5.1.2 多源信息关联内容 |
5.2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依存环境分析 |
5.2.1 时空维度划分 |
5.2.2 时空交互状态分析 |
5.2.3 多源信息交互状态估计方程 |
5.3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关系描述模型 |
5.3.1 实体辨识中的多源信息关联关系 |
5.3.2 施工管理中的多源信息关联关系 |
5.4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UML模型 |
5.4.1 多源信息的类划分 |
5.4.2 多源信息的类间关联关系分析 |
5.4.3 多源信息关联类图构建 |
5.5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关联实现技术架构 |
5.5.1 基于时空状态的多源信息关联实现技术元组 |
5.5.2 基于UML协同的多源信息关联实现系统规划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分析 |
6.1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案例 |
6.1.1 项目背景介绍 |
6.1.2 多目标信息源择用 |
6.1.3 多源信息识别 |
6.1.4 多源信息关联应用 |
6.1.5 本智慧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应用 |
6.2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EITAM模型 |
6.2.1 变量说明与相关假设 |
6.2.2 概念模型构建 |
6.2.3 数据获取与分析过程 |
6.2.4 模型优化与结果分析 |
6.3 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推进策略 |
6.3.1 应用政策导向 |
6.3.2 未来推进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5 技术路线 |
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发展现状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EPC装配式建筑工程概述 |
2.2 项目管理模式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2.3 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发展现状 |
2.4 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及合同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5 一般管理方法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建设工程相关合同示范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 |
3.1 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与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
3.2 FIDIC2017 与我国EPC工程合同范本2011 版比较分析 |
3.3 FIDIC2017与我国建施合同范本2017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
4.1 EPC装配式工程分析 |
4.2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分析 |
4.3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践 |
4.4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各阶段普遍问题与对策 |
4.5 EPC装配式工程合同管理AHP分析与博弈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5 某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案例分析 |
5.1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概况及合同关系分析 |
5.2 安置房EPC装配式项目合同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6)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依托课题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快速路研究现状 |
1.2.2 项目工期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快速路工程建设工期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城市快速路概述 |
2.1.1 城市快速路基本概念 |
2.1.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划分 |
2.1.3 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特点 |
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概念界定 |
2.2.1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内涵 |
2.2.2 工期概念及类别 |
2.2.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 |
2.3 建设工期预测方法 |
2.3.1 定额测算法 |
2.3.2 历史经验法 |
2.3.3 网络计划法 |
2.3.4 工期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
2.4 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及合理性评价方法 |
2.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2.4.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的问卷筛选、指标筛选 |
2.4.3 权重确定方法 |
2.4.4 合理性评价方法确定 |
2.4.5 工期风险效度估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
3.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风险识别原则及过程 |
3.1.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
3.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
3.2 基于HHM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
3.2.1 等级全息建模(HHM)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
3.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HHM辨识框架 |
3.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
3.3.1 基于决策者情景迭代过滤 |
3.3.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权重及三角模糊数计算 |
4.1.1 基于熵权法的建设工期影响因素权重计算模型 |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模型 |
4.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 |
4.2.1 模型假定 |
4.2.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3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 |
4.3.1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基本假设 |
4.3.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施工标准工期预测模型构建——以厦门为例 |
4.4 城市快速路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工期预测模型 |
4.5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5.1 基于熵权法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4.5.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 |
4.5.3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构建 |
5.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
5.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初选 |
5.1.3 问卷设计及发放 |
5.1.4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筛选 |
5.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2.1 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分析 |
5.2.2 基于结构熵权法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
5.2.3 基于熵权法指标层指标权重计算 |
5.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3 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
5.3.1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设定思路 |
5.3.2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
5.4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1 建设工期合理管控关键因素分析 |
6.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1 前期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2 施工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2.3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工程概况 |
7.2 项目建设工期预测 |
7.2.1 单位工程施工工期预测 |
7.2.2 建设工期预测及进度安排 |
7.2.3 建设工期预测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
7.3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 |
7.3.1 项目建设工期评价过程 |
7.3.2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结果 |
7.3.3 工程实际情况分析 |
7.3.4 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
7.3.5 项目建设工期有效管控经验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标准化评分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的相关方法 |
2.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2 熵权分析法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LEC评价法 |
2.5 德尔菲法 |
2.6 常用方法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概况及施工安全风险特征 |
3.1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3.1.1 项目设计概况 |
3.1.2 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
3.1.3 工程主要规模 |
3.2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4.1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1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1.2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1.3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2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1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2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3 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3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估等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5.1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2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3 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BIM与价值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用研究 ——以CJ大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价值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BI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BIM与价值工程集成应用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价值工程概述 |
2.1.1 价值工程的概念 |
2.1.2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
2.1.3 价值工程的实施程序 |
2.2 BIM技术概述 |
2.2.1 BIM定义及特点 |
2.2.2 BIM技术软件 |
2.2.3 BIM在建筑业的应用 |
2.3 施工成本控制概述 |
2.3.1 施工成本控制概念 |
2.3.2 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2.3.3 施工成本控制方法 |
2.4 价值工程与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与价值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
3.1 施工前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3.1.1 BIM模型的建立 |
3.1.2 BIM模型碰撞检查 |
3.1.3 改进价值工程确定目标成本 |
3.2 施工中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3.2.1 施工材料选择 |
3.2.2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选 |
3.3 施工后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与建议 |
3.3.1 企业BIM案例数据库 |
3.3.2 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阻碍与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4 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前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项目实施准备 |
4.2.1 BIM应用软硬件系统 |
4.2.2 项目BIM中心 |
4.3 BIM模型的建立 |
4.4 BIM模型碰撞检查 |
4.5 改进价值工程确定目标成本 |
4.5.1 选择研究对象 |
4.5.2 研究对象的功能分析 |
4.5.3 权重确定 |
4.5.4 成本系数的确定 |
4.5.5 价值系数的确定 |
4.5.6 改进措施与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中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5.1 施工材料选择 |
5.1.1 选择研究对象 |
5.1.2 功能权重计算 |
5.1.3 计算功能指数、成本指数、价值指数 |
5.1.4 确定材料采购方案 |
5.2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 |
5.2.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选择 |
5.2.2 基于BIM的虚拟施工进一步优化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6 施工后的应用与建议 |
6.1 企业BIM案例数据库 |
6.2 CJ大楼应用效果评价 |
6.3 BIM与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阻碍与建议 |
6.3.1 应用阻碍 |
6.3.2 应用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模板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
2.1 绿色理念 |
2.1.1 绿色理念兴起与发展 |
2.1.2 绿色理念内涵 |
2.2 绿色施工 |
2.2.1 绿色施工概念 |
2.2.2 绿色施工内容 |
2.2.3 绿色施工评价 |
2.3 模板工程 |
2.3.1 建筑模板分类 |
2.3.2 模板工程施工 |
2.4 本章小结 |
3 构建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和原则 |
3.1.1 指标筛选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2 评价指标筛选 |
3.2.1 绿色施工指标因素收集 |
3.2.2 现场调研施工现场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
3.3 德尔菲法指标筛选 |
3.3.1 专家咨询前期准备 |
3.3.2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3.4 评价标准设定 |
3.4.1 评价等级设定 |
3.4.2 指标等级标准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4 评价模型构建和优选决策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1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
4.1.2 模糊物元分析法 |
4.1.3 AHP-TOPSIS法 |
4.2 指标权重确定 |
4.2.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4.2.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4.2.3 熵权法 |
4.2.4 综合集成赋权法 |
4.3 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模糊物元分析法概念 |
4.3.2 评价模型构建的步骤 |
4.4 建筑模板绿色性能优选决策 |
4.4.1 AHP-TOPSIS法方案优选 |
4.4.2 建筑模板方案优选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应用 |
5.1 项目背景和模板施工方案 |
5.1.1 工程项目背景 |
5.1.2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
5.2 模糊物元分析法综合评价过程 |
5.2.1 经典域和评价值物元的确定 |
5.2.2 隶属度物元的确定 |
5.2.3 权重物元权重的确定 |
5.2.4 模糊物元的确定 |
5.2.5 综合评价结果 |
5.2.6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措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主要科研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1 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2 模板工程施工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 模板绿色性能排序模板调查问卷 |
(10)基于BIM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管廊项目管理 |
1.2.2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
1.2.3 BIM施工成本控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BIM应用现状 |
2.1 综合管廊工程 |
2.1.1 综合管廊概念 |
2.1.2 综合管廊分类 |
2.1.3 综合管廊特点 |
2.2 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控制 |
2.2.1 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构成 |
2.2.2 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控制流程 |
2.2.3 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控制方法 |
2.2.4 综合管廊施工成本控制难点 |
2.2.5 传统施工成本控制方式的不足 |
2.3 BIM概念及施工管理应用 |
2.3.1 BIM概念及内涵 |
2.3.2 BIM常用软件概述 |
2.3.3 基于BIM的施工管理应用 |
2.3.4 基于BIM的施工成本控制 |
2.3.5 基于BIM的施工成本控制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 5D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体系 |
3.1 综合管廊BIM 5D模型组成及构建流程 |
3.1.1 BIM 5D模型基本概念 |
3.1.2 BIM 5D模型基本组成 |
3.1.3 BIM 5D模型构建流程 |
3.2 综合管廊BIM 3D基础模型创建 |
3.2.1 BIM 3D模型建模精度 |
3.2.2 BIM 3D模型建模方式 |
3.2.3 BIM 3D模型建立开发 |
3.3 综合管廊BIM 5D模型创建 |
3.3.1 BIM 3D模型搭载信息 |
3.3.2 工程系统结构分解 |
3.3.3 施工工作结构分解 |
3.3.4 模型与扩展信息关联 |
3.4 基于BIM 5D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 |
3.4.1 施工成本控制BIM 5D应用分析 |
3.4.2 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构建原则 |
3.4.3 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及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 5D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过程控制 |
4.1 施工成本事前预测 |
4.1.1 施工成本预测过程 |
4.1.2 BP神经网络算法基本原理 |
4.1.3 BP神经网络单价预测步骤 |
4.1.4 BIM工程量提取流程 |
4.1.5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2 施工成本事中控制 |
4.2.1 传统挣得值法 |
4.2.2 结合成本预测的改进挣得值法 |
4.2.3 改进挣得值法与传统挣得值法对比 |
4.2.4 改进挣得值法与BIM 5D结合应用 |
4.3 施工成本事后分析 |
4.3.1 成本节超判断 |
4.3.2 成本偏差原因 |
4.3.3 成本纠偏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项目概况及实施框架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实施框架 |
5.2 项目BIM 5D模型创建 |
5.2.1 BIM 3D模型创建 |
5.2.2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
5.2.3 成本预算文件编制 |
5.2.4 BIM 5D模型实现 |
5.3 项目施工成本过程控制 |
5.3.1 事前成本预测 |
5.3.2 事中成本控制 |
5.3.3 事后成本分析 |
5.3.4 成本控制效果 |
5.4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其它应用 |
5.4.1 土建施工深化设计 |
5.4.2 机电深化及管线综合 |
5.4.3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国内外基础处理工程施工技术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2]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聂爽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智慧施工中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杨志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EPC装配式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研究与实践[D]. 田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D]. 詹朝曦. 华侨大学, 2019(04)
- [7]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吴光水.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8]基于BIM与价值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用研究 ——以CJ大楼为例[D]. 邹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9]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D]. 左丽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BIM的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成本控制[D]. 李佳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