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感觉异常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感觉异常8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粘膜感觉异常80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曦彤[1](2020)在《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索从建库起到2019年12月有关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整理文献中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使用的腧穴,总结出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模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导入Excel表提取纳入文献基础数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1.用穴频次分析,对111个处方进行穴位频次统计,共涉及75个穴位,总频次为758次。穴位频次超过6的穴位有29个,占总频次为669次(88.25%);2.腧穴与经络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处方用穴频次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为344次(45.38%)。用穴个数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多,为19个;3.腧穴分布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背腰部,其用穴频次为357次(49.44%),用穴个数为23个;4.特定穴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共使用了 58个特定穴,使用频次为627次(82.71%)。特定穴的使用率远远高于非特定穴,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背俞穴,使用频次为286次(45.61%),用穴个数为12个;5.针刺治疗方式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共使用了 5种针刺方法,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常规针刺,使用频次为279次(36.8%);其次为穴位埋线,使用频次为179次(23.61%);以及刺络拔罐,使用频次为164次(21.63%);6.组穴规则分析,得出高频穴位组合19组,其中2穴位高频组合有16组,如:曲池,足三里(44次);肺俞,肝俞(41次);肺俞,曲池(35次)等。3穴位高频组合有3组,如肺俞,肝俞,脾俞(30次);肺俞,肝俞,肾俞(29次);肺俞,曲池,足三里(26次);7.穴位组合分析,共得出4条规则,一共21组穴位模式。置信度为1的有两组,分别是:肺俞,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肝俞;8.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得出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5个腧穴核心组合,分别为:身柱至阳神道;身柱至阳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肺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陶道灵台中枢;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曲池风市尺泽。进一步聚类,得出4首新穴位处方。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首新处方分别为:身柱至阳神道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中枢以及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风市尺泽;结论: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穴位分别是:曲池、肺俞、肝俞、足三里、肾俞、血海、大椎、脾俞、阿是穴、膈俞、三阴交、心俞、合谷、膀胱俞、胆俞、风池、委中、大肠俞、风市、胃俞、三焦俞、小肠俞、陶道、百会、厥阴俞、灵台、太冲、外关、阳陵泉。其中穴位频次超过40的穴位有5个,分别是:曲池、肺俞、肝俞、足三里、肾俞;2.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3.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在人体部位中的分布多位于:腰背部、下肢部和上肢部;4.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特定穴分别是:背俞穴、五腧穴、下合穴、八会穴和原穴;5.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常用治疗分布是:常规针刺、穴位埋线和刺络拔罐;6.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高频穴位组合,分别是:曲池,足三里;肺俞,肝俞;肺俞,曲池;7.针刺寻常型银屑病常用核心穴位由肾俞、肺俞、肝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大椎、心俞、膈俞、血海配伍而成;8.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新处方4组,分别是:身柱至阳神道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中枢以及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风市尺泽;

孙立巧[2](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月[3](2020)在《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药联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广州省中医院接受化疗与靶向治疗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信息表的收集(详见附录6),把患者的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别进行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骨髓抑制、肝功能、肾功能、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手足综合征、胆碱能综合征、外周神经毒性、乏力、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的情况,其中在治疗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严重的副反应决定分级情况。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530例,结肠癌与直肠癌的比为1.8:1;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3:1;处于51-70岁之间的患者共385例,占72.7%;Ⅲ期与Ⅳ期患者比为2.2:1;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64例,占68.7%;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共410例,占77.4%。录入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时,发现两者症状、舌苔脉象基本一致,则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中医证候无研究意义。以下证候为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整理出的中医证候,其中脾虚气滞证171例,湿热蕴结证105例,瘀毒内阻证62例,脾肾阳虚证104例,肝肾阴虚证48例,气血两虚证4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副反应中出现骨髓抑制266例,其中Ⅲ-Ⅳ度骨髓抑制52例(9.8%),肝功能异常171例,肾功能异常27例,胃肠道反应229例,Ⅲ度胃肠道反应27例(5.1%),手足综合征49例,疲乏129例,胆碱能综合征7例,外周神经毒性2例。副反应表现为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病例未见。六个证候中,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手足综合征和疲乏无力均与脾虚气滞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口腔粘膜反应程度、恶心呕吐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湿热蕴结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各副反应均与瘀毒内阻证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腹泻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脾肾阳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手足综合征与肝肾阴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疲乏无力与气血两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及脾肾阳虚证相关,其中,脾虚气滞证患者不易发生便秘;湿热蕴结证患者易发生便秘、口腔黏膜反应及恶心呕吐;脾肾阳虚证患者易发生腹泻。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手足综合征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多种证型相关。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乏力与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相关。

刘哲[4](2019)在《清燥布津法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机关键“燥毒”的认识,结合前期清燥布津法的研究背景,参考当前西医用药研究进展,探讨清燥布津法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艾拉莫德与传统药物羟氯喹治疗p SS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p SS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3组,即试验组1(清燥布津汤)26例,试验组2(清燥布津汤联合艾拉莫德)27例,对照组(清燥布津汤联合羟氯喹)27例,每6周为1疗程,连服12周,共2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如下检查或评分:1.炎症、免疫相关实验室检查(ESR、Ig G、RF),2.客观指标检查(Schirmer试验、唾液流率测试),3.整体病情评分(中医证候积分[1]、ESSDAI评分[2]、ESSPRI评分[3]),4.主要中医症状评分(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关节疼痛),5.焦虑(SAS)[4]、抑郁(SDS)[5]、疲劳程度(FSS)[6]评分,6.安全性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检查)。试验完成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每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三组间在各项结果上的差异,计算三组治疗总有效率,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最终脱落5例,其中试验组1脱落1例,试验组2及对照组各脱落2例。完成试验的患者75例,三组各25例。临床疗效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88%,试验组1总有效率84%,试验组2总有效率96%。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92%,试验组1总有效率88%,试验组2总有效率96%。试验组2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试验组1(P<0.05)。2.在炎症、免疫指标方面,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1)降低ESR方面:试验组2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于试验组1(P<0.05)。(2)降低Ig G方面:试验组2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于试验组1(P<0.05)。(3)降低RF方面:试验组2与对照组效果相同(P>0.05),且均显着优于试验组1(P<0.01)。3.在客观测试指标方面,三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结果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1)。试验组1治疗后唾液流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试验组2、对照组则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组间比较(1)改善Schirmer试验结果方面:试验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优于试验组1(P<0.05)。(2)改善唾液流率方面:试验组2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明显优于试验组1(P<0.01)。4.在整体病情评分方面,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1)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不如试验组2(P<0.05),但优于试验组1(P<0.05)。(2)降低ESSDAI评分方面:试验组2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于试验组1(P<0.05)。(3)降低ESSPRI评分方面:试验组2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1则不如对照组(P<0.05)。5.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方面,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1)改善口干、眼干方面:试验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优于试验组1(P<0.05)。(2)改善皮肤干燥方面:对照组不如试验组2(P<0.05),但优于试验组1(P<0.05)。(3)改善关节疼痛方面:试验组2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明显优于试验组1(P<0.01)。6.焦虑抑郁、疲劳评分方面,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1)改善焦虑抑郁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1(P<0.05),但不如试验组2(P<0.05)。(2)改善疲劳方面:试验组2与对照组效果等同(P>0.05),且均优于试验组1(P<0.05)。7.三组安全性较好,差异不大(P>0.05)。结论:1.清燥布津法治疗p SS疗效确切,尤其在缓解口眼干为主的干燥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抑制免疫炎症,改善焦虑抑郁、疲劳状态等方面,且不良反应较少。2.清燥布津法联合艾拉莫德治疗p SS效果最佳,能显着控制病情,极大改善各项评价指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3.艾拉莫德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药物羟氯喹,尤其在改善口眼干主客观评价指标,减轻关节疼痛,降低ESR、Ig G、ESSDAI、ESSPRI等方面,安全性差异不大。

闫晓晓[5](2019)在《槐耳颗粒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槐耳颗粒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应用该方案治疗胃癌术后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志愿者共计5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OX组,槐耳颗粒组,SOX+槐耳颗粒组,分别为20例,20例,19例。槐耳颗粒组:口服槐耳颗粒21天;SOX化疗药物组:替吉奥胶囊连续口服14天并停药7天,奥沙利铂注射液在治疗第1天按照130mg/m2的体表面积给药1次;槐耳颗粒联合SOX化疗药物组:口服槐耳颗粒21天和替吉奥胶囊连续口服14天并停药7天,奥沙利铂注射液在治疗第1天按照130mg/m2的体表面积给药1次。均为3周1疗程。观察三组患者血清肿瘤指标CEA、AFP、CA199、生活质量表(EORTC QLQ-C30)、(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临床表现和分级、体力状况(Karnofsky)、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进行分别对比研究。结果1、SOX+槐耳颗粒组患者5疗程后血清肿瘤指标CEA、AFP、CA199和VEGF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此方案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生活质量测量量表(EORTC QLQ-C30)。在各功能方面:治疗3疗程后,三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上SOX+槐耳颗粒组比SOX组均有优势(P<0.05);5疗程后三组在总健康状况方面SOX+槐耳颗粒组优于SOX组比(P<0.05)。组内比较,在躯体功能方面SOX+槐耳颗粒组5疗程后优于3疗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方面5疗程后优于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方面:治疗3个疗程后,出现恶心呕吐反应方面,SOX组例数少于槐耳颗粒组(P<0.05),出现便秘反应方面,SOX+槐耳颗粒组少于SOX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5疗程后,SOX+槐耳颗粒组在疲倦、失眠、便秘、腹泻方面比SOX组比出现例数少,症状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在疲倦、失眠方面,SOX+槐耳颗粒组术后5疗程均优于术后1个月(P<0.05)。在恶心和呕吐方面,槐耳颗粒组3疗程后出现此症状数值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中:5疗程后SOX+槐耳颗粒组在白细胞、口腔黏膜炎、周围神经方面出现例数均明显少于SOX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arnofsky功能评分方面,三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SOX+槐耳颗粒在治疗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明显降低相关肿瘤指标和VEGF值,它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以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失眠、便秘、腹泻方面,比单用SOX方案效果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在白细胞、口腔黏膜、外周神经方面效果显着,安全可行。SOX+槐耳颗粒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Karnofsky功能评分,说明联合方案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刘巍[6](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7](2019)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癌症疼痛是大肠癌患者经历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同时它亦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问题,有效之止痛治疗尤其对晚期癌症病者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癌痛是所有疼痛中机制最复杂、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一种,并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不断变化,大约有6 9%病者之疼痛症状会影响机体之正常功能。尽管现代医学有许多资源,然而不同癌症患者仍未得到适切的癌症疼痛治疗,并且它亦大大地降低了患者之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寻求更多以及适切的癌痛治疗,以提高病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有大肠癌的病者寻求补充和替代治疗,例如艾灸。麦粒灸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不仅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还用于缓解不同类型的疼痛。最近更有研究显示,艾灸能有效地治疗癌症疼痛。采用非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麦粒灸,成为人类战胜癌痛的一个亮点。岭南名中医林国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治疗痛症,一直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麦粒灸及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教授之经验穴)以治疗大肠癌症疼痛,对于充实传统中医疗法对治疗癌症疼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观察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经验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了解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四花配合募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大肠癌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以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对照组,以接受麦粒灸及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治疗组。在接受治疗时,会先于治疗组患者的穴位涂上薄薄一层的跌打万花油,再将1:35的精制艾绒搓成麦粒般大小(约重2mg)置于已覆盖一层薄薄万花油的四花穴及募合穴;然后用线香点燃麦粒炷,于艾炷燃至约3/4,患者告诉有疼痛感约2~3秒后,便用镊子将艾炷移开,然后去掉残艾,每次灸7壮,灸后干棉签擦拭。隔日1次,共治疗10次。研究的主要结局以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价。次要结局则采用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指标均于开始研究前,完成第一次疗程及完成第二次疗程结束后评定一次,以评价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每整个研究过程中,皆会监察有否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项研究计划在研究之前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试验组7.457±0.158 VS对照组7.520±0.155)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4.307±0.073)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740±0.18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试验组55.500±1.863 VS对照组54.067±1.74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72.200±1.760)显着优于对照组(62.433±1.80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指标(试验组66.200±1.313 VS对照组68.800±1.40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心理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8.700±1.294)显着优于对照组(61.733±1.1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社会功能指标(试验组75.667±1.201 VS对照组72.000±1.826)亦未有得到一定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共性症状及副作用指标(试验组54.933± 1.130 VS对照组55.933±1.46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副作用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0.567±1.044)显着优于对照组(48.767±1.16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特异模块指标(试验组65.767±1.602 VS对照组67.600±1.39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特异模块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4.100±1.272)显着优于对照组(57.033± 1.247)(P<0.05);总括而言,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试验组61.533±0.567 VS对照组61.833±0.42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56.267±0.631)显着高于对照组(60.500±0.481)(P<0.05)。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中只有2位受试者在麦粒灸后出现晕灸,经医师治理后已无大碍,属轻微事件。有3位受试者起水泡,均属于精灸造成,水泡很小,未有给予特殊处理后亦自行恢复。其他出现之症状与整合措施无关,于试验组则出现了 3人食欲不振、2人口干次和2人便秘;药物组出现了 1人心悸,3人口干、2人食欲不振、4人头晕次以及2人便秘,纵使有以上副作用,然而均属于轻度,未给予特殊处理,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造成。总括来说,整合针灸与药物治疗均属安全,故值得推广。结论:本研究观察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有利于减轻大肠癌疼痛;另一方面,除了社会功能外,这个研究发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特异模块、共性症状及副作用以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未来可考虑依据不同癌症种类之特点,进行针对性多中心以及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完善干预之方案。

赵子煜[8](2019)在《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是热盛阴虚,从而导致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根据近些年来研究者对临床各类口干症及中药乌梅甘草喷雾剂的研究,基于酸甘化阴的理论,将乌梅甘草喷雾剂应用于糖尿病口干症患者,观察患者干预前后唾液分泌量、唾液pH值、饮水量及口干程度评分的变化,评价喷雾剂缓解糖尿病口干症的临床效果,为乌梅甘草喷雾剂的临床推广提供借鉴性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已通过某三甲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两次预试验分别抽取30位患者及20位患者,喷雾干预2周,嘱患者有口干感即可喷雾,喷雾位置为舌下(舌下腺)及两侧脸颊粘膜(腮腺)3个部位。正式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简单随机化抽样,筛选合格的受试者5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护理,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及监测血糖等的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梅甘草喷雾剂口腔喷雾,对照组给予温开水口腔喷雾,持续喷雾4周。具体喷雾方法:每天喷雾6次,餐前餐后即刻喷雾1次,每次喷雾为舌下(舌下腺)及两侧脸颊粘膜(腮腺)3个部位各3下,共9下,约0.9ml,每天喷雾剂量为5.4ml。分别在干预前1天和干预4周结束后的第1天采集患者的静态全唾液流率(unstimulated whole saliva,UWS)、唾液pH值、日饮水量并且填写资料收集表,包括一般资料、口干问卷(Xerostomia Quest ionnaire,XQ)和 OHIP-14 量表中文版(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结果:预试验1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试验的试验组13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唾液流率和口干线性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口干症方面,试验组有效率84.6%,对照组有效率33.3%。预试验2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0例,无人脱落,全部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唾液流率和口腔舒适度方面均无差异(P>0.05),在口干线性评分上,两组呈现差异(P<0.05)。正式试验共纳入50例患者,研究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24例患者与对照组24例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他各项指标结果如下:1、唾液流率: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唾液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唾液流率平均增加(0.30±0.142)mg/min,对照组仅增加(0.04±0.116)mg/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唾液pH值: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唾液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唾液pH值几乎无变化,组间差异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饮水量: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饮水量显着下降了(408.33±201.983)ml,对照组患者饮水量也减少了(131.25±141.277)ml,但远不如试验组饮水量减少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干程度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口干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口干发生程度评分显着下降了(18.13±7.985)分,对照组患者口干程度评分仅减少了(7.13±17.964)分,试验组患者口干程度缓解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HIP-14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OHIP-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OHIP-14评分为(17.50±5.275)分,对照组评分为(21.92±5.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乌梅甘草喷雾剂能明显促进患者唾液分泌,缓解口干症状,并且使患者饮水量得到合理控制。2、在试验干预4周疗程内,乌梅甘草喷雾剂对唾液pH值没有影响,不会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使用乌梅甘草喷雾剂不用担心增加诱发口腔疾患的风险。3、在餐前和餐后使用乌梅甘草喷雾剂,能极大地促进唾液分泌,保护口腔粘膜,提高患者进食舒适度,促进口腔健康。

杜倩[9](2018)在《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复发性口疮(RAS)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直接影响了对该病的认识、治疗及预防。饮食因素是该疾病的病因之一,探讨饮食干预在RAS的缓解、治疗以及预防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与指导价值;干姜为导师多年临床治疗RAS的经验用药,现代临床、动物实验以及药理学研究证明干姜对于该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未有临床试验进行客观论证。本研究以RAS日常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应用干姜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就以下内容进行展开研究:1,流行病学调查。大学生为RAS患病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RAS的患病情况以及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疾病分布,并对日常生活行为因素尤其是饮(水)食行为或习惯方面的患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RAS与日常饮(水)食方面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危险因素;调查与口疮发作相关的诱发/加重性食物、饮食口味以及治疗、缓解方法,探讨对于该疾病具有特定诱发作用的某些食物以及应对方法。2,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小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干姜水煎浓缩物贴膜应用于RAS患者,初步探讨干姜对该病的作用效果,并通过检测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水平的变化,既辅助评价药效,同时可以对干姜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足够样本,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基于调查对象自身近一年的情况。调查项目总共50项,基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历5项;第一部分内容包括是否曾患口疮、口疮的发作周期、大小、个数、愈合所需时间、治疗与缓解方法、加重或诱发口疮程度的食物或口味;第二部分包括口腔牙具佩戴与否、该疾病的家族史、过敏史、胃肠疾病史、刷牙情况、睡眠情况、焦虑情况等一般情况,第三部分内容包括饮食口味喜好、饮水喜好、荤素搭配、三餐规律情况,以及日常对咖啡、茶、酒、甜饮料、碳酸饮料、牛奶,食用油炸性、烧烤、甜品、雪糕、水果等食物的进食或者饮用频率情况等。2,于2017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医堂中医门诊部临床收集RAS病例,设计临床对照试验,以干姜水煎浓缩物贴膜作为试验组(高剂量组),设计相同药物的十倍稀释量作为安慰剂对照组(低剂量组)。使用随机数字表对装有药膜的不透明信封进行随机编码,受试者与调查研究者对整个分配过程皆不可见。跟踪记录各病例用药前后的口疮疼痛变化以及口疮愈合时间信息,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口疮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例治疗前以及愈合初期唾液中EGF和TNF-α的浓度。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RAS 一般患病情况调查结果①此项流行病学调查共有1011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对近一年来研究对象口疮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RAS患病率为29.38%。患病情况在性别、年龄、学历、BMI指数方面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297名RAS患者的口疮患病情况包括溃疡的发作频率、个数、溃疡创面大小以及愈合时间四个方面内容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RAS的患病类型主要为轻型RAS。(2)RAS日常饮食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①在一般影响因素方面,结果显示RAS的患病情况在家族史以及胃肠疾病两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诸如戴牙套、感冒、不良情绪、刷牙习惯、睡眠总时间、入睡时间等方面的RAS患病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在饮食影响因素方面,结果显示RAS患病情况在经常感觉口干/渴与否,具体食物中的油炸食物、甜饮料、碳酸饮料的摄入频率以及对坚果的进食喜好这五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饮食因素诸如饮水喜好、冷热水情况、饮食荤素结构、饮食规律与否以及包括具体对于咖啡、酒、茶、冷饮、水果等方面的RAS患病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危险因素筛选结果显示,RAS家族史、熬夜、频繁饮用碳酸饮料、经常感觉口干渴是RAS患病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而喜欢吃坚果是RAS患病的保护性因素。④研究对象RAS与非RAS两组人群在日常饮食口味喜好方面的差别不大,更喜欢甘(甜)和辛(辣)口味。⑤此外,多数在校大学生存在刷牙习惯欠佳,经常感觉到压力、焦虑或紧张的不良情绪以及熬夜的现象。(3)口疮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以及治疗、缓解方法调查结果①近一年来曾患过口疮者共762名,在口疮的诱发或加重性食物以及饮食口味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菠萝以及辛(辣)口味可能对口疮具有诱发或加重的作用。②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在口疮发作时不会采取治疗,而会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关的缓解方式来干预,其中,采用多喝水的方式用来缓解的人数最多;在采取的治疗方法中,主要是使用中药(成分)的药物治疗。③在口疮发作期,有超过一半的研究对象会特意进食水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否患有RAS,高频率进食水果的人群均显着高于低频率进食人群。然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高频率的进食水果对于RAS患病的降低有积极的作用。2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干姜对于RAS的临床作用效果①本研究共纳入病例59例,包括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②干姜应用于RAS的疗效方面,试验结果显示:在VAS方面,干姜膜组(高剂量组)受试者在用药前后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而安慰剂组(低剂量组)受试者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的溃疡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姜膜组(高剂量组)的受试者溃疡愈合所需时间的均值小于使用安慰剂膜(低剂量)的受试者的愈合所需时间均值。③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方面,对观察期内所有受试者可能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反馈。(2)干姜对RAS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干姜与安慰剂(干姜低剂量)的两组RAS受试者在口疮愈合后唾液中EGF浓度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但干姜膜组的EGF平均浓度显着低于安慰剂膜组的平均浓度水平(P<0.05)。两组RAS受试者在口疮愈合后唾液TNF-α平均浓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使用干姜膜的受试者唾液中TNF-α的水平显着低于使用安慰剂膜的平均浓度水平(P<0.05),提示使用干姜对于TNF-α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1)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RAS患病率为29.38%。(2)RAS与日常饮食行为关系密切。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应注意多饮水,减少对碳酸饮料、甜饮料与油炸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增加坚果的摄入。口疮患者应避免或减少摄入菠萝和辛辣食物;在平时以及溃疡发作期对水果的摄入应谨慎,同时注意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3)干姜对疼痛缓解以及创口愈合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高剂量的作用疗效优于低剂量。干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口疮愈合,干姜组在愈合后唾液中EGF的浓度水平更低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干姜对TNF-α的释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黏膜损伤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口疮较快愈合。干姜对RA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镇痛和TNF-α抑制相关。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RAS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日常饮(水)食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探讨日常饮食干预RAS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发展与指导意义。(2)本研究对干姜应用于RAS的临床疗效以及疗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该病的发展认识与临床治疗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RAS的药物研究及机制研究亦起到一定的发展作用。

陈林[10](2014)在《参连和胃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参连和胃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量效关系。研究方法临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共240例进行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各80例,疗程4周,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胃镜下胃粘膜病变改善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药物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治疗4周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的总显效率为4.1%,总有效率为43.2%;试验药高剂量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的总显效率为26.9%,总有效率为82.1%;试验药低剂量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的总显效率为18.4%,总有效率为81.6%。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药高剂量组、试验药低剂量组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是试验药高剂量组和试验药低剂量组之间的中医症候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4周后,对照组对胃粘膜红斑、糜烂、出血以及的胆汁反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6%、71.4%、56.3%、60.0%;试验药高剂量组对胃粘膜红斑、糜烂、出血以及的胆汁反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1%、75.0%、73.3%、83.3%;试验药低剂量组对胃粘膜红斑、糜烂、出血以及的胆汁反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9%、61.7%、89.5%、84.2%。校正中心因素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对照组病理检查活动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48.0%、慢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 1.6%;试验药高剂量组病理检查活动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30.4%、慢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 1.8%;试验药低剂量组病理检查活动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41.7%、慢性炎症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1.0%;校正中心因素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参连和胃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安全、有效,但是量效关系未见明显差异。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粘膜感觉异常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粘膜感觉异常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1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1.1.1 西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1.2 西医病因病机
        1.1.3 西医诊断依据
        1.1.4 西医诊断评分方法
        1.1.5 西医实验室检査
        1.1.6 西医治疗
    1.2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1.2.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名的认识
        1.2.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用穴规律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检索策略
        2.2.2 文献筛选
        2.2.3 数据规范化
        2.2.4 筛选步骤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检索分析结果
        2.3.2 研究分析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寻常型银屑病选穴规律
        3.1.1 常用穴位
        3.1.2 常用经络
        3.1.3 常用特定穴
        3.1.4 新处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1. 中医概述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3. 中医内治法
        4. 中医外治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前言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 癌痛的评估
        3. 癌痛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入组标准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研究内容
    3. 临床研究结果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3.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1.1.2 结直肠癌的病因研究
        1.1.3 结直肠癌的症状研究
        1.1.4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1.1.5 中晚期结直肠内科治疗
        1.1.6 结直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
    1.2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1.2.3 中医对化疗与靶向治疗毒副反应的的认识及治疗
        1.2.4 各家对大肠癌的治疗经验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路线图
        2.1.2 病例来源
        2.1.3 纳排标准
        2.1.4 治疗方案
        2.1.5 录入数据
        2.1.6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基本资料的统计描述
        2.2.2 中医证候构成的统计描述
        2.2.3 副反应的统计描述
        2.2.4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患者基本资料
        3.1.2 中医证候分布
        3.1.3 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情况
    3.2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3.2.1 胃肠道反应与中医证候
        3.2.2 手足综合征与中医证候
        3.2.3 乏力与中医证候
    3.3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清燥布津法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合并用药
        (四)观察项目
        (五)疗效评定
        (六)不良反应
        (七)统计分析方法
    三、资料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前资料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四)疗效评价
        (五)安全评价
讨论
    一、中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二、西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三、对清燥布津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一)组方原则
        (二)方药组成及分析
        (三)组方特色
    四、对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五、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疲劳状态的认识
        (一)焦虑抑郁方面
        (二)疲劳方面
        (三)燥毒对焦虑抑郁、疲劳状态的影响
    六、对研究成果的讨论
        (一)对清燥布津汤治疗pSS的评价
        (二)对清燥布津汤联合羟氯喹治疗pSS的评价
        (三)对清燥布津汤联合艾拉莫德治疗pSS的评价
        (四)艾拉莫德与羟氯喹治疗pSS的疗效差异
        (五)对安全性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致谢
发表论文

(5)槐耳颗粒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阶段数据
        2.2 第二阶段数据
    3 讨论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 结论
    5 主要创新点
    6 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作者简历

(7)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症与癌性疼痛的现况
    1.2 疼痛的类型
    1.3 大肠癌疼痛
    1.4 癌性疼痛中西医治疗之进展
        1.4.1 西医治疗
        1.4.2 中医治疗
    1.5 癌痛药物治疗癌痛的难点
    1.6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
    1.7 麦粒灸临床应用与特点
        1.7.1 麦粒灸的临床应用
        1.7.2 麦粒灸的特点
    1.8 四花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8.1 古代四花穴定位方法
        1.8.2 近代四花穴组成
        1.8.3 四花穴配伍主治
        1.8.4 四花穴之针灸方法
        1.8.5 四花穴治疗坐骨神经痛Sciatica
    1.9 俞募与募合配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9.1 四花配募合乃俞募配穴与募合配穴之结合
        1.9.2 常用配穴
        1.9.3 前后配穴
        1.9.4 俞募配穴法
        1.9.5 上下配穴
        1.9.6 募合配穴治疗腑病
        1.9.7 对本研究应用之募合穴作个别分析探讨-天枢与上巨虚
        1.9.8 联合募合及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入选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终止研究标准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设盲
        2.2.4 治疗方案
        2.2.5 研究步骤
        2.2.6 治疗及操作方法
        2.2.7 研究日程表
    2.3 疗效标准与评价
        2.3.1 疼痛程度和疗效标准
        2.3.2 生活质量评定疗效
        2.3.3 安全性标准
    2.4 研究质量控制与原则
        2.4.1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4.2 研究资料之收集
        2.4.3 数据安全监查
        2.4.4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分析有效性
        2.5.2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情况
        3.1.1 受试者一般资料
        3.1.2 性别构成比较
        3.1.3 两组年龄比较
        3.1.4 受试者病程构成比较
        3.1.5 受试者病程诊断诊断构成比较
        3.1.6 受试者癌症分期构成比较
        3.1.7 受试者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3.2 统计分析
        3.2.1 主要结局分析
        3.2.2 次要结局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结局分析
        4.1.1 从中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4.1.2 从西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原因
        4.1.3 疼痛产生的机制
        4.1.4 四花穴之作用机理
        4.1.5 四花穴对五脏神之整合效应
        4.1.6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四花穴如何缓解疼痛
        4.1.7 募合配穴之作用机理
        4.1.8 本研究所应用之募合配穴-天枢与上巨虚
        4.1.9 俞募配穴舆募合配穴之组合
        4.1.10 灸法治痛机制
        4.1.11 麦粒灸的作用
        4.1.12 麦粒灸之温通特性及其镇痛机制
        4.1.13 小结
    4.2 次要结局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主要贡献与创新
    4.5 问题评估
    4.6 关键技术和实践难点
    4.7 研究之不足及优点
    4.8 研究展望与建议
        4.8.1 进一步修正量表
        4.8.2 采用后续法(横断后续法)
        4.8.3 寻找大肠癌疼痛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性
        4.8.4 探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不同类型或不同位置的癌症疼痛的效果
        4.8.5 探索不同艾灸量对治疗大肠癌痛的疗效与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效果
        4.8.6 探索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介入时机及其他疗法综合应用的切合点
        4.8.7 依据辨证论治设计研究方案
        4.8.8 研究运用中医理疗结合四花穴配募合穴治疗其他癌痛
        4.8.9 研究四花穴配募合穴并吩坦尼止痛贴片治疗癌痛之疗效
        4.8.10 制定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指南
        4.8.11 倡中西共济,互补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记录表
    附录2: 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
    附录3: 纳入/排除标准审查表
    附录4: 受试者日程表
    附录5: 受试者安全性记录表
    附录6: 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附录7: 随机分组程序
    附录8: 内脏痛觉传入通路
    附录9: 内脏痛觉的神经支配
    附录10: 三阶梯止痛法
    附录11: 伦理审查批件APPROVAL LETTER(共2页)
    附录12: 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担当讲者及演讲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与研究
        一、中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治法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与研究
        一、西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糖尿病患者唾液分泌水平与口干、口腔健康情况的关系现状
    第三节 糖尿病口干症的防治研究
        一、口服药物治疗
        二、口腔局部给药治疗
        三、其他治疗
    第四节 酸甘化阴理论及中药乌梅甘草的认识与研究
        一、酸甘化阴理论的起源、发展及中药乌梅甘草的认识
        二、酸甘化阴理论在口干症的应用
        三、乌梅甘草喷雾剂在口干症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疗效研究预试验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第二节 浓度筛选预实验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第三节 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口干症的临床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一、糖尿病口干症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二、乌梅甘草喷雾剂改善糖尿病患者口干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局限性与应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干姜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复发性口疮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1 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问卷调查
        2.3 调查方法
        2.4 伦理学要求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不同性别、年龄的RAS患病情况
        3.3 不同学历RAS患病情况
        3.4 BMI指数与RAS的患病情况
        3.5 RAS者的患病情况
        4 小结
        5 讨论
        5.1 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5.2 大学在校生RAS患病情况
        5.3 性别差异与患RAS的关系
    第二节 高校大学生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
        1 目的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问卷内容
        2.3 调查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因素与RAS患病情况的相关性
        3.2 饮食相关因素与RAS患病情况的相关性
        3.3 复发性口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RAS与睡眠因素
        5.2 RAS与刷牙习惯因素
        5.3 RAS与日常饮食因素
    第三节 高校大学生口疮的诱发因素及治疗、缓解方式的研究
        1 目的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诱发口疮发作或加重的食物与口味分析
        3.3 对口疮采取的应对方法情况研究
        4 小结
        5 讨论
        5.1 口疮与饮食的关系
        5.2 口疮与水果
        5.3 口疮与维生素
        5.4 RAS的治疗药物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第一节 干姜贴膜对复发性口疮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受试者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随机方法
        2.4 药物干预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局部疗效评价标准
        2.7 伦理学要求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受试者VAS变化
        3.3 愈合时间比较
        3.4 不良反应
        4 小结
        5 讨论
        5.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的应用
        5.2 干姜治疗口疮的古今文献
        5.3 干姜对RAS的治疗作用探讨
        5.4 干姜中医学功效的现代实验研究阐释
        5.5 干姜与生姜药理成分含量差异
        5.6 《伤寒论》中干姜的应用特点
    第二节 干姜治疗前后唾液因子EGF和TNF-α的变化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
        2.3 ELISA法测定唾液样本EGF及TNF-α含量
        2.4 随机分组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治疗评价
        2.7 疗效判定
        2.8 统计分析
        2.9 伦理学要求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3.2 治疗前两组唾液EGF、TNF-α浓度水平
        3.3 治疗前、后两组唾液EGF浓度水平变化情况
        3.4 治疗前、后两组唾液TNF-α浓度水平变化情况
        4 小结
        5 讨论
        5.1 ELISA基本原理
        5.2 唾液对于口疮疾病检测的意义
        5.3 EGF的性质、特点以及与RAS的关系
        5.4 TNF-α的性质、特点以及与RAS的关系
        5.5 正邪气角度分析EGF与TNF-a的表达在RAS中的关系
        5.6 干姜的量效关系研究
结语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10)参连和胃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特点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治疗
        6 现状分析和展望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历代文献记载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药治疗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人群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参连和胃胶囊的处方分析
    2 试验结果分析
    3 体会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粘膜感觉异常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D]. 郭曦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陈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清燥布津法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刘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槐耳颗粒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观察[D]. 闫晓晓.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D]. 刘巍. 浙江大学, 2019(03)
  • [7]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D].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子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D]. 杜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参连和胃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D]. 陈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感觉异常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