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例肾性骨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思明,董柏涵[1](2017)在《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肾性骨病是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年限。通过回顾近10年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了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以及中成药治疗等。认为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脾肾虚弱、骨肉失养有关;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内阻、浊毒内停为肾性骨病的主要证型;治法以补肾壮骨,健脾活血为主;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及单味中药海螵蛸对肾性骨病有一定的疗效。
林越[2](2012)在《补肾活血方对hPTH(1-34)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治疗肾性骨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肾性骨病(ROD)是由慢性肾脏疾病及终末期肾脏疾病引起的体内矿物质和骨代谢系统紊乱的一组临床症候症,它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常见、严重、治疗困难的并发症。当肾小球滤过率GFR<10ml/min时,几乎100%的CRF患者都会发生ROD。高转运肾性骨病是三种肾性骨病中最常见的骨病类型。高转换型肾性骨病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甲旁亢,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亢进,过量的PTH使骨重建过程的吸收和生成两种功能均亢进,成骨、破骨细胞异常增生活跃,而当破骨细胞增生大于成骨细胞,最终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形成骨病。而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分子基础是成骨细胞表达的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RANKL)和破骨细胞表达的NF-kB的活化受体(RANK),即OPG/RANKL/RANK系统,PTH对其有调控作用。目前西医对RO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包括饮食治疗、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的应用、合理调整血钙、磷、iPTH水平、钙敏感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及透析方式的调整,虽能部分改善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临床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可能导致软组织异位钙化,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且存在药物价格昂贵等多个问题。中医从“肾主骨”理论出发,根据肾性骨病脾肾衰惫为本、浊瘀内阻为标的基本病机,以补肾活血为大法,自拟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熟地、川断、狗脊、补骨脂、丹参、大黄、当归)治疗肾性骨病。以期通过调节骨代谢平衡,改善甲旁亢作用,发挥其治疗作用。1、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实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体外模拟肾性骨病继发性甲旁亢状态,以人类重组甲状旁腺激素(hPTH)干预的小鼠成骨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其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OPG及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肾性骨病的分子水平机制。临床研究则以随访形式追踪观察曾经入组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肾性骨病患者,从心血管并发症、终点事件、骨代谢水平、生存质量及营养状况方面评定补肾活血方的远期临床疗效,更为临床采用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提供相对客观评价依据。2、研究方法2.1实验方法①培养成骨细胞MC3T3-E1,配制终浓度为10ng/ml的hPTH(1-34)溶液作为体外模拟甲旁亢的干预条件,制备中药、西药及正常鼠含药血清,实验分组。②用MTT法在细胞培养的24h、48h、72h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补肾活血方组对hPTH(1-34)干预下MC3T3-E1增殖的作用。③用ELISA方法在细胞培养的24h、48h、72h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补肾活血含药血清组细胞在hPTH (1-34)干预下其上清液中PICP和ALP分泌水平。④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8h、12h、24h时,对PTH干预下的的小鼠成骨细胞的OPGmRNA、RANKLmRNA的表达进行绝对定量分析。2.2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08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曾经参与“补肾活血法改善肾性骨病病人生存质量及骨代谢异常临床研究”课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及对照组则根据当时是否接受中药干预治疗划分,其中对照组采取规律活血颗粒。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血透、常规补钙降磷等基本治疗,而治疗组则是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补肾方法,追踪观察两组患者3年。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两部分,一为回顾性记录3年中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次数、心脑血管发生率、一年及三年生存率、终点事件发生率;另一为评估在3年观察终位时间点时生存质量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钙、磷等骨代谢指标、肾功能指标、钙、磷及钙磷乘积达标率,将两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描述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3、结果3.1实验研究部分3.1.1各组细胞增殖水平的比较:随时间增加,中药各浓度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上升,而模型PTH组则从48h增殖率开始下降,当达到72h时,模型PTH组0D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各浓度中药组细胞增殖水平均显着高于模型PTH组(P<0.01),且增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即浓度越高增殖水平也越高。3.1.2各组ALP、PICP分泌量的比较:①自48h始至72h,各浓度中药含药血清组ALP分泌量均显着高于模型PTH组(P<0.01);②而中药高浓度组在72h时PICP分泌量显着高于模型PTH组(P<0.01)。3.1.3各组OPGmRNA及RANKL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①在经一定浓度(lOng/ml)的PTH持续刺激后,成骨细胞OPGmRNA表达先是出现略微增高趋势,之后开始出现表达抑制,至24h时OPGmRNA表达明显抑制,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另一方面,随时间延长RANKL表达量则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组RANKL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PTH能明显上调RANKLmRNA的表达;②补肾活血各浓度组及西药骨化三醇组随时间延长,OPGmRNA水平逐渐升高,促进其表达,至24h时达到高峰;且各个时间点均较模型PTH组OPGmRNA水平增高,中药组呈剂量依赖性,即补肾活血含药血清浓度越高,OPGmRNA表达量也越高;③补肾活血各浓度组及西药骨化三醇组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但从12h起,各组RANKL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减低,且差异有显着性(P<0.01),至24h时,各组RANKL表达量仍较模型组低,且P<0.05,有显着性差异。中药各浓度组中,高浓度组RANKL表达量最低,中浓度组次之,低浓度组最高。西药骨化三醇在各个时间点RANKL表达量则与补肾活血中浓度组近似。3.2临床研究部分3.2.1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率:治疗组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运用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的频次与对照组总体无显着性差异。3.2.2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心梗、脑梗、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急性心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心绞痛发生频次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3.2.3终点事件:两组骨折发生率均较低,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一年生存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三年生存率则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3.2.4骨代谢指标:治疗组iPTH、血磷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钙水平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钙磷乘积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显着性差异。3.2.5肾功能指标:两组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相比,P均>0.05,无显着性差异。3.2.6生存质量:①八个维度比较:治疗组在生理机能(PF)和总体健康(GH)得分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生理机能(PF)和总体健康(GH)方面优于对照组;而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一般精力(VT)和精神健康(MH)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患者一般精力及精神健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在社会功能(SF)及情感职能(RE)方面,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也较对照组好。②在生理健康(PCS)总得分方面,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生理健康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心理健康总得分(MCS)高于对照组,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心理健康也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3.2.7营养状况:治疗组存在营养风险人数12人(25.5%),而对照组则有20人(47.6%),两组相比,治疗组存在营养风险人数比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对照组好。4、结论4.1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能改善甲旁亢作用下成骨细胞的骨代谢作用,在促进hPTH (1-34)干预下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其进一步分化成熟,进而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且促进效应呈浓度依赖性。4.2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能上调PTH干预下OPGmRNA的表达,降低PTH干预下RANKLmRNA的高表达,提示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很好地促进骨形成,抑制甲旁亢引起的过度骨吸收作用机制来改善骨代谢平衡。并且中药浓度越高,促进骨形成作用越明显,反之,中药浓度越高抑制骨吸收作用也最强。补肾活血方组在体外调整骨代谢作用与西药骨化三醇相近。4.3补肾活血方能减少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率,降低iPTH、高血磷水平,提高钙磷乘积达标率,并能改善ROD患者生存质量及营养状况,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提示补肾活血方治疗肾性骨病患者远期疗效好。5、创新点5.1关于肾性骨病实验研究模型的造模方法多采用大鼠部分肾切除加高磷饮食,本课题实验研究则从微观入手,采用直接给予小鼠成骨细胞一定浓度PTH持续刺激的方法进行造模,在体外模拟甲旁亢状态,此造模方法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5.2观察补肾活血方能改善PTH干预下的OPG及RANKLmRNA的表达,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评价补肾活血方促进骨形成,抑制过度骨吸收,改善骨代谢的作用;5.3采用了目前最前沿的实验方法Realtime-PCR法检测小鼠成骨细胞中OPGmRNA及RANKLmRNA表达量,较以往普通PCR法更加灵敏、准确,而且使用了实时荧光定量中的Taq man探针法建立标准曲线对基因表达做到准确定量;5.4首次对肾性骨病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观察,补充以往肾性骨病临床研究中没有的项目:包括心血管并发症、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次数、实验室检查、生存质量评分、营养状况、终点事件等,并引入生存曲线概念,以评定补肾活血方的远期疗效,目前未见有中药方治疗肾性骨病远期疗效观察的相关临床报道。
孙瑞[3](2014)在《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统计观察中医证型在不同透析年限的患者及其与肾性骨病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从而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在肾性骨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以期待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骨病患者,共120例,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根据肾性骨病中医证候特点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痰瘀互阻(a),阳虚湿盛、痰浊内阻(b),阴虚内热、痰浊内阻(c)三组,记录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睡眠时间、血透频率与血透病程,检测并记录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血钙、钙磷乘积、骨密度等实验室指标结果。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统计分析。分析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透析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总体样本120例,其中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49例(40.8%)最多,阳虚湿盛、痰浊内阻证33例(27.5%),阴虚内热、瘀浊内阻38例(31.6%)。(2)通过对透析龄分布的统计,将不同组别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钙磷乘积在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中最高,在阴虚内热瘀浊内阻证中最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钙、血磷与血透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均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性骨病各个证型PTH的浓度高低顺序为:阳虚湿盛痰浊内阻、阴阳两虚痰瘀互阻、阴虚内热瘀浊内阻。阳虚湿盛痰浊内阻证与阴虚内热瘀浊内阻证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肾性骨病各个证型的骨密度值比较的结果显示:阴阳两虚痰淤互阻证与阳虚湿盛痰浊内阻证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120例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肾性骨病以本虚证多见,主证为:阴阳两虚、阳虚湿盛、阴虚内热;证候分布出现率最高的是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2)阴阳两虚证PTH、血钙、血磷、钙磷乘积、骨密度均高于其他证型,这与肾性骨病中医证型发展演变相符合。(3)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以往文献所述肾性骨病初期的患者多数为阴虚内热瘀浊内阻证,随后大致按阴虚内热瘀浊内阻证、阳虚湿盛瘀浊内阻证,最终向阴阳两虚证发展演变。
薛卡明[4](2015)在《沈霖教授“本痿标痹”辨治肾性骨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恩师沈霖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第五批指导老师。沈霖教授1952年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饱读诗书。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受到专业高等教育的中医药人才,沈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先后主持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13项,深受同道和患者赞誉。老师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对中医经典着作的学习,勤求古训,善于思考,孜孜不倦地从浩如烟海的传统中医古籍中吸取前人的经验,虚心学习诸多医家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内科、骨伤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论文在探寻老师学术思想渊源的基础之上,旨在全面整理老师在诊治肾性骨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归纳肾性骨病的中医诊治规律,探求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治疗肾性骨病的机制。本研究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沈霖教授辨治肾性骨病学术思想概述,是对沈霖教授辨治肾性骨病的学术思想全方位的归纳总结,包括沈霖教授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对治则治法的认识以及诊治肾性骨病常用专方专药的探讨。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认为“肾主骨生髓”,很早就认识到骨病根于肾。沈霖教授认为虽然在中医经典着作中没有肾性骨病的说法,但其临床表现散见于各篇之中,主要以“骨痿”、“骨痹”、“虚劳”篇中多见,认为肾性骨病应归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虚劳”范畴。认为肾性骨病的病理以“本痿标痹”为基本特征,“本痿”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标痹”以湿、浊、毒、瘀壅塞,阻滞关节、络脉为主。在发病的早中期,病情以肾虚骨痿较为常见,治疗上以加味青娥丸益肾健脾为基本方;疾病发展至晚期,病情以实邪壅盛之骨痹为主,临证可将之分为湿浊中阻和毒瘀互结两型,治疗上前者以积雪排毒汤清热利湿,通腑泄浊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之原发病,后者则以益气活血方活血祛瘀、益气养血为基本方治疗瘀滞不通之痛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沈霖教授常常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第二部分为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药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联合西药骨化三醇治疗脾肾阳虚、瘀浊阻滞证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治疗肾性骨病的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肾性骨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肾性骨病,辨证为脾肾阳虚、瘀浊阻滞患者共7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加骨化三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两组总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单个中医症候、中医症候积分、血ca2+、p3-、ipth值、骨密度(l24、股骨颈t值),评价疾病治疗的综合疗效。结果:中药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肾性骨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腰痛、关节肿痛、面肢浮肿、肢体困重、骨痛等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有效提高中医疗效;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肾性骨病,可以有效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血ipth,提高股骨颈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肾性骨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脾肾阳虚、瘀浊阻滞证肾性骨病,可以有效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血ipth,提高股骨颈骨密度,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其结果均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其机制考虑可能与中药改善肾性骨病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直接或间接抑制PTH分泌有关。
马驰[5](2012)在《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透析龄、原发病及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 ROD)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几乎累及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所有患者。ROD是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骨骼形态学变化的代谢性骨病,可引起骨强度的改变、骨生长的异常,进而加重钙磷代谢的紊乱,引起皮肤瘙痒、贫血、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慢肾衰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时间得到了提高与延长,因而其生存质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增加,肾性骨病日益增多,近年来在西医常规治疗肾性骨病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在防治肾性骨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优势逐渐显现。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观察了不同透析龄及原发病肾性骨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候、透析龄患者的生存质量,探索不同透析龄及原发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不同证候、透析龄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化特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肾性骨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观察,统计观察其在不同透析龄及不同原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及不同证候、透析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联合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提供相对客观评价依据。2研究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骨病患者,共192例,对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症状学调查并记录,根据肾性骨病中医证候特点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痰瘀互阻(a),阳虚湿盛、痰浊内阻(b),阴虚内热、痰浊内阻(c)三组。①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透析龄(≤36月A、36-72月B、>72月C三组)及不同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Ⅰ、糖尿病Ⅱ、高血压Ⅲ、其他Ⅳ四组)出现频率及分布特征;②研究对比所纳入的192例肾性骨病患者中a、b、c三组不同证候患者的生存质量,及A、B、C三组不同透析龄患者的生存质量。3研究结果3.1不同透析龄RO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透析龄小于36个月及透析龄为36~72个月的ROD患者中阴阳两虚、阳虚、阴虚三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而透析龄大于72个月的患者中阴阳两虚型所占比例最高(55.6%),阴虚及阳虚型分布相对较少,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2不同原发病RO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①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中阴阳两虚型所占比例最高,阴虚与阳虚型较少。②原发病为糖尿病的患者中阴虚型所占比例最高,阴阳两虚型次之,阳虚型最少。③原发病为高血压的患者中各型分布无显着差异。④原发病为其他的患者各证候分布为阴阳两虚最多,阳虚次之,阴虚型最少。3.3不同透析龄组的原发病分布情况随着透析龄的增长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逐渐减少,而原发病为高血压的患者分布无明显规律。3.4ROD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方面:a组最差,b、c组间无明显差异;生理职能、精力评分、社会职能方面:a组最差,且较b、c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均<0.01),而b、c组间无明显差异;感情职能方面:a组与b、c组无明显差异,c组较b组理想;心理健康方面:c组最理想,b组次之,a组最差;生理健康总测量:a组最差,b、c较之理想;精神健康总测量:c组最理想,b组次之,a组最差;生存质量总分评价:a组最差,b、c较之理想。3.5ROD患者生存质量与透析龄的关系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评分、社会职能方面C组患者最差,A组最理想;一般健康状况:A最优,C次之,B最差;感情职能:A最差,C次之,B最优;心理健康:C最优,B次之,A最差;生理健康总测量:A最优,B次之,C最差;精神健康总测量:B最优,A次之,C最差;生存质量总分:B最优,A次之,C最差。4结论4.1ROD患者的证候变化特点基本符合疾病发展规律的趋势,伴随透析龄及病程的渐长,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最为常见,与肾性骨病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一致。4.2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ROD患者多见阴阳两虚证,原发病为糖尿病的患者多见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阳虚型较少,原发病为高血压的患者中证候分布无显着差异,其分布特点考虑与各原发病本证之病机特点相关,可以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参考依据。4.3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透析龄较长,生存时间相对较长,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透析龄较短,生存时间相对较短。4.4阴阳两虚组患者在涉及生理健康方面的生存质量评分最差;在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生存质量评分,阴虚组最理想,阳虚组次之,阴阳两虚组最差,符合肾性骨病病机发展规律;但阴虚组较阳虚组心理健康理想,可能与阳虚型患者脾肾阳虚的病机特点有关,以上规律为中医早期介入对证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依据。4.5透析龄大于72个月的患者在涉及生理健康方面的生存质量评分最差,透析龄为36-72个月的患者次之,小于36个月的最理想;涉及精神健康方面的生存质量评分透析龄在36~72个月的患者最理想,小于36个月的次之,大于72个月的最差。
舒航[6](2017)在《益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CKD4-5期)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临床上符合肾性骨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和西医对肾性骨病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益肾活血法治疗,西医的综合治疗(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按西医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通过对临床指标、中医证候进行观察、对照、分析,判断不同治疗方式对治疗本病的疗效,从而评估益肾活血法对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了解益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优势,并通过该课题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探讨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根据导师孙伟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性骨病独特的见解和其深厚的临床经验,以祖国医学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西医最新治疗方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采用益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0人,分为治疗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治疗组在西医常规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纠正贫血、纠正酸中毒、骨化三醇软胶囊等相关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导师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益肾活血协定方,在具体临症之时又根据病人证候的不同进行相关的加减;对照组则采用现代医学的一般治疗方法,即给予常规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纠正贫血、纠正酸中毒、控制血压、口服骨化三醇软胶囊以及为糖尿病肾病及合并糖尿病的肾脏病患者控制血糖等。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理化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PTH等)、影像学指标(骨密度测定)、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症状变化(营养状况、不良事件发生率、骨折发生率、舌脉变化等),最终评估益肾活血法对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在纳入本临床研究的40例(男性19人,女性21人)肾性骨病患者中。实验结果显示在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纳入治疗组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在畏寒怕冷、腰膝部酸软不适、关节部位疼痛、骨骼痹痛、双下肢部位水肿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0例患者服药后,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血PTH方面有所改善,血 Ca 由 2.21±0.32 mmol/L 升至 2.41 士0.29 mmol/L,P 由 2.35±0.66 mmol/L 降为 1.85±0.61 mmol/L;对照组在治疗后 Ca平均浓度由 2.19±0.35 mmol/L升至2.29±0.24 mmol/L,P平均浓度由2.33±0.77mmol/L降低至2.23±0.58 mmol/L。经计算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益肾活血法对肾性骨病患者的疗效显着。治疗组在治疗前平均PTH为674.4± 179.56,治疗后平均PTH为354.2士 145.72;对照组在治疗前平均PTH为695.2±201.6,治疗后平均PTH为581.9±123.5。两组治疗前后PTH比较,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PTH浓度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功能方面,评估BUN和Scr两个指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肾功能的比较(BUN、Scr)且通过两组内数据之间的对照从而得出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前平均骨密度为-2.48±0.13,治疗后平均骨密度为-2.31 ± 0.17,经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影像学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平均骨密度为-2.34±0.15,治疗后平均骨密度为-2.21 ±0.12,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经t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疗效评估中,治疗组20个患者,其中15名患者治愈,4名患者表现为显效与有效,1名患者表现为无效,计算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名患者中,2名患者治愈,16名患者表现为显效与有效,2名患者表现为无效,对照组的有效率计算得出90%,经统计学检验后,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肾性骨病中医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在治疗期间(3个月)未出现严重后果不良事件,在总体治疗的过程当中,治疗组病例的血常规、肝脏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粪检常规、电解质中血钾含量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益肾活血方在对肾功能不全并发肾性骨病患者安全可靠。结论:本研究中,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益肾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与改善患者相应的临床指标,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PTH,提高骨密度方面,治疗效果优于纯西医治疗,对患者骨节疼痛、腹胀、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的预后都有很大的改善,降低了肾性骨病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对心血管、软组织钙化等危险因素也有规避作用。其机制考虑中医药可以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并抑制PTH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益肾活血法在治疗肾性骨病方面有显着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马凯玲[7](2021)在《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次临床观察旨在明确以固元通络立法,主方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的优势进行科学客观评价,为该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从中药和西药联合的角度提升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6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入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治疗以保证均衡可比,待一般状况稳定后开始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补充钙剂及骨化三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及安全性指标的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0.6%,对照组有效率65.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比较: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12周较同一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有效率93.8%,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68.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较:两组治疗12周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治疗6周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6周、12周较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肌酐、尿素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较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6周较同时期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12周较同时期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肝功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安全,无不良事件。结论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能够改善CKD3-4期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纠正钙磷代谢,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组,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进展,治疗安全,疗效确切,固元通络法指导本病治疗切实可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存在优势,可在临床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吴丛姗[8](2019)在《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讨各体质类型与eGFR、Bun、CYS-C、血清Ca、血清P及iPTH的相关性;分析各体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120例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的患者,收集数据,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烟酒史、过敏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锻炼)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SCr、Bun、CYS-C、血清Ca、血清P及iPTH),并填写中医体质测量表,通过SPSS 22.0统计120例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分析各体质类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体质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120例CKD-MBD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其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79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稍多。2.120例CKD-MB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1)纳入的120例患者总体体质分布情况中以阳虚质(26.7%)、气虚质(22.5%)为最多,其次是血瘀质(15.8%)和痰湿质(14.2%),本次调查中无特禀质;(2)青年患者(1839岁)以气虚质、平和质为多,中年患者(4059岁)以气虚质、痰湿质为多,老年及高龄患者(60岁及以上)均以阳虚质为多,不同年龄组别之间体质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男性患者中以阳虚质最常见,女性患者中以气虚质最常见,不同性别之间体质分布不存在差异性(P>0.05)。3.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比较:(1)不同体质类型间血清钙、血清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及气虚质患者血清Ca水平显着低于痰湿质、阴虚质及平和质患者(P=0.014、0.009、0.032),血瘀质CKD-MBD患者血清P显着高于阳虚质、阴虚质患者(P=0.003、0.014)。(2)不同中医体质间eGFR、Bun、CYS-C、i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偏颇体质危险因素分析:(1)气虚质与饮食辛辣呈正相关;(2)痰湿质与饮食油腻、饮酒史呈正相关;(3)本次调查中未发现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的危险因素。结论:1.CKD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血瘀质、痰湿质次之。2.阳虚质、气虚质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低钙血症,血瘀质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磷血症。3.饮食辛辣可能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饮食油腻、饮酒可能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
达虹康[9](2021)在《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肾脏病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的意义。方法: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慢性肾脏病4期伴发肾性骨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同时在饮食控制、降压、降糖等基础上,对照组服用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左归丸加减方配方颗粒。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D-MBD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BUN、Scr、e GFR)、血清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密度和安全性指标变化水平,运用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CKD-MBD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8.4%。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肾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稳定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6例,稳定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4.9%,治疗组对肾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4%。提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5.肾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e GFR均较治疗前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钙、磷、钙磷乘积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腰椎骨密度(BMD)、甲状旁腺激素(PTH)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RBC、HGB比较: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较前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药物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左归丸加减方是治疗肝肾阴虚型CKD4期肾性骨病安全有效的方剂。结论:1.左归丸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钙磷代谢、PTH、BMD、改善贫血,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降低肾性骨病患者骨折发生率,减轻血管、心脏瓣膜钙化。2.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王琴[10](2013)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50例临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肾性骨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行HD+HP治疗1次,共8周。均给予精心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P治疗能有效清除肾性骨病患者体内PTH和血磷等物质,改善临床症状,精心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二、50例肾性骨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例肾性骨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肾性骨病的辨证分型研究 |
3 肾性骨病的中医药治疗 |
3.1 辨证论治 |
3.1.1 补肾壮骨法 |
3.1.2 补肾健脾法 |
3.1.3 补肾活血法 |
3.2 中成药治疗 |
3.3 单味海螵蛸 |
3.4 中药膳食疗法 |
3.5 中药外治法 |
(2)补肾活血方对hPTH(1-34)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治疗肾性骨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性骨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OPG/RANKL/RANK系统与肾性骨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补肾活血方对hPTH(1-34)干预下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二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补肾活血方对hPTH(1-34)干预下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 OPG及RANKLmRNA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补肾活血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远期疗效观察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3)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药防治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
1.1 肾性骨病溯源及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现代医学防治肾性骨病研究进展 |
2.1 肾性骨病发病机制 |
2.2 肾性骨病的分型 |
2.3 肾性骨病的诊断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肾性骨病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病例标准 |
2.5 正常对照组选择标准 |
3、观察项目和方法 |
3.1 临床症状观察项目 |
3.2 临床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临床症候学观察 |
4.2 120例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3 肾性骨病患者各透析龄的中医证侯分布 |
4.4 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钙水平 |
4.5 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 |
4.6 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乘积 |
4.7 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
4.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
4.9 肾性骨病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的关系 |
讨论 |
1、肾性骨病患者的全身症状分析 |
2、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 |
3、肾性骨病不同透析龄的中医证侯分布分析 |
4、肾性骨病中医证型与血清钙、磷的关系 |
5、肾性骨病中医证型与PTH、骨密度的关系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沈霖教授“本痿标痹”辨治肾性骨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沈霖教授辨治肾性骨病学术思想概述 |
1、“本痿标痹”是肾性骨病的中医核心病机 |
2、肾性骨病以痿痹兼顾为基本治疗法则 |
3、肾性骨病运用力专功宏的古方、验方 |
3.1 加味青娥丸 |
3.2 积雪排毒汤 |
3.3 益气活血方 |
4、病例举隅 |
4.1 骨痹病案 |
4.2 骨痿病案 |
5、结语 |
6、创新点 |
第二部分 沈霖教授益肾健脾祛瘀泄浊法治疗肾性骨病脾肾阳虚、瘀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1.2.1 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
1.2.2 肾性骨病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脾肾阳虚、瘀浊阻滞证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6.1 基础治疗 |
1.6.2 分组治疗 |
1.6.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6.4 疗效判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1.1 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1.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1.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2 有效性观察指标比较 |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 PTH比较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P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BUN,Scr)比较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L2~4、股骨颈T值)比较 |
2.3 疾病综合疗效比较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结论 |
3、讨论 |
文献综述 |
1、肾性骨病之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肾性骨病的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中医对肾性骨病的治疗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2.1 辨证论治 |
1.2.2 专方专药治疗 |
1.2.3 其他疗法 |
2、西医对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
2.1 骨性肾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2.1.1 肾性骨病的分类 |
2.1.2 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 |
2.2 肾性骨病的诊断指标 |
2.2.1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 |
2.2.2 骨铝 |
2.2.3 血清降钙素 |
2.2.4 血磷 |
2.2.5 血清碱性磷酸酶 |
2.2.7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
2.2.8 影像学检测 |
2.2.9 骨活检 |
2.3 肾性骨病的治疗 |
2.3.1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
2.3.2 低转化性骨病的治疗 |
2.3.3 重组生长激素 |
2.3.4 早期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透析龄、原发病及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性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肾性骨病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法 |
4 分组方法 |
5 观察项目 |
6 结果分析方法 |
7 数据统计方法 |
结果 |
1. ROD患者各透析龄的中医证候分布 |
2. ROD患者中医证候在不同原发病中的分布 |
3. 不同透析龄组的原发病分布情况 |
4. 肾性骨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透析龄的关系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益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肾性骨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 定义 |
1.2 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
1.4 西医对肾性骨病的治疗手段 |
2. 中医治疗肾性骨病的现状与优势 |
2.1 现代中医对肾性骨病的认识 |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名的认识 |
2.3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4 中医对肾性骨病的辨证论治 |
2.5 中医外治法治疗 |
2.6 中成药治疗肾病骨病的研究 |
2.7 孙伟教授对肾病骨病的认识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适用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案 |
3.1 基础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临床观察总体方法 |
4.1 有效性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指标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8. 结果 |
8.1 一般资料比较 |
8.2 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不足与展望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
1.1 CKD-MBD的发病机制 |
1.2 CKD-MBD的诊断 |
1.3 CKD-MB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
2.1 CKD-MBD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CKD-MBD的中医治疗 |
3 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对CKD-MBD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
3.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概况 |
3.2 体质的影响因素 |
3.3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
3.4 体质辨识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
4 研究思路 |
4.1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可行性 |
4.2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CKD及 CKD-MBD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一般资料 |
3.3 实验室指标及参考值 |
3.4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120例CKD-MBD患者性别分布 |
2 120例CKD-MBD患者年龄构成 |
3 120例CKD-MBD患者BMI分布 |
4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4.1 120例CKD-MBD患者男、女体质分布比较 |
4.2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年龄组别间体质分布比较 |
4.3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类型间BMI分布比较 |
5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
5.1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eGFR差异性比较 |
5.2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BUN、CYS-C差异性比较 |
5.3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Ca差异性比较 |
5.4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P差异性比较 |
5.5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iPTH差异性比较 |
6 120例CKD-MBD患者慢性合并症分布情况 |
7 体质与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120例CKD-MBD患者性别、年龄、BMI讨论分析 |
2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类型讨论分析 |
3 120例CKD-MBD患者中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4 气虚质、痰湿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
5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拟定个体化治疗及调养方案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病例选择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案 |
4.1 对照组治法 |
4.2 治疗组治法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性指标 |
5.3 疗效判定标准 |
5.4 药物安全性评估 |
5.5 统计方法 |
5.6 主要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比较 |
1.3 两组患者原发病分布比较 |
2 临床疾病疗效的分析 |
2.1 两组患者CKD-MBD疗效对比分析 |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疗效分析 |
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 中医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比较 |
4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4.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P、Ca×P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甲状旁腺激素比较 |
5 安全性指标比较 |
5.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
5.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讨论 |
1 骨痿的中西医结合探讨 |
2 左归丸加减方与骨痿相关性 |
3 左归丸加减方方药组成与组方分析 |
4 疗效评价 |
4.1 左归丸加减方对综合疗效的评价 |
4.2 左归丸加减方对甲状旁腺激素、骨密度的影响 |
4.3 左归丸加减方对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的影响 |
4.4 左归丸加减方对BUN、Scr、e GFR的影响 |
4.5 左归丸加减方对患者RBC、HGB的影响 |
4.6 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肾性骨病的安全性评价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肾性骨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 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 |
1.2 CKD-MBD的诊断方法 |
1.3 西医对CKD-MBD的治疗 |
2 中医对 CKD-MBD 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肾性骨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登记报告表 |
附录3 伦理审查文件 |
附录4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5 受试者基本信息 |
附录6 观察指标记录表 |
附录7 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50例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
3 护理 |
3.1 治疗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治疗前准备 |
3.2 治疗中护理 |
3.2.1 密切观察 |
3.2.2 抗凝护理 |
3.2.3 凝血观察 |
3.3 治疗后护理 |
3.3.1 饮食护理 |
3.3.2 健康指导 |
4 讨论 |
四、50例肾性骨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于思明,董柏涵.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2]补肾活血方对hPTH(1-34)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治疗肾性骨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D]. 林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3]血液透析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D]. 孙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沈霖教授“本痿标痹”辨治肾性骨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D]. 薛卡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5]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透析龄、原发病及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马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益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舒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7]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D]. 马凯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D]. 吴丛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D]. 达虹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50例临床护理[J]. 王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