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论文文献综述)
唐诗[1](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钟晓雅[2](2019)在《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启程以来,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受世情与国情两个“具体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际环境因素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内外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应对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环境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弄清国际环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环境既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又是一个动态影响过程,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双重性、多变性特征;既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诸多构成要素。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规范、思想意识、发展方略、对外战略等方面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中国化,这有助于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践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中国对优化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知、践行和创新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中萌发的,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开始反思历史与现实,试图通过走“西学”之路,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种种道路都因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留学经历、中外社会思潮的论战、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育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推动中国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和成长。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接触、学习、信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苏维埃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国际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攻与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战与和、苏共方面对中国革命的亲与疏、“第三世界”力量的增与减、世界权力结构重组和两极格局形成等外部环境变量相互交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环境准确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上走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犯了一些“左”倾和右倾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些失败与挫折。然而,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又反作用于国际环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对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初步呈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初见端倪,苏东国家发生剧变,这成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世界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在全党全社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其他国家寻找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国际环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学发展观,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面,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之后,世情、国情、党情再次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前提;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基础;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崭新视野;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继续践行。
郑超华[3](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研究表明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姜峰[4](2015)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演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始终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积极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建立联系,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扩大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影响,不仅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封锁,以及其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战略思想,成功拓展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空间,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通过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其他进步力量建立广泛友好关系,为新中国迅速打开外交局面、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经历了艰难、曲折和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政党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进行重要的调整和创新,不断拓展了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党的交往与联系,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政党外交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打破西方一些国家对我的“制裁”,改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政党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继续开拓创新,加强与各国政党的高层次交往与战略沟通,通过增强预防性外交、前瞻性调研、基础性工作等形成了新的特色和优势,改善和加强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政党外交为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国共产党借鉴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影响和提升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已逾90年,政党外交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成长了90年,其中有成绩,也有错误;有经验,也有教训。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为寻求“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因此,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风雨90年的历程尤为必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为依托,将政党外交的历史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即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国际身份大致定位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曾一度是共产国际的一个东方支部;二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国际身份大致定位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政党,此阶段经历了从温和的执政党向激进的革命党的转化过程;三是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国际身份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开始由体系外的革命性政党转变为体系内的现状性政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的历史性转轨和大调整,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执政党身份得到了确立和认同。本论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变迁的特征,指出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演变的内在品质和内在主线,从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是其显着特征。纵观90年政党外交的风雨历程,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时代观和国家利益观的转移和变迁是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重要原因,其中也有自身实力变化、国家战略目标取向、与国外互动中观念因素变迁和全球化等各方面因素。进而,本文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目标方向和政党外交的定位、优势和特色。可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找准了正确的国际定位,才带来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国际身份也必然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身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也必将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的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国际身份定位也必然在继承传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与时俱进。
张吉军[5](2014)在《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交理念既是外交实践的产物,也是外交实践的指导。外交理念充分体现着一国与他国、一国与世界的外交关系。这种体现反映着主权国家对于国家利益、权力、地位等诸多关系方面的认识与定位,包含着主权国家对其外交动力、外交目的、外交手段等诸多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深刻表征着主权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传统。外交理念规定了指导国家外交工作的价值原则,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的外交战略及其政策选择,对外交谋划和外交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而言也是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并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包括"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和"命运共同体"等,指导着中国外交在扞卫国家利益,伸张国家正义,转变外交模式和提高外交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外交理念的视角对中国外交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文本并不太多,而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脉络,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更好地面向中国外交的未来。基于此,本文运用文本解读法、历史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外交理念反映着一国在利益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该国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具体的外交理念则主要包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于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方面的诸多思考。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一、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判断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过程;二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多极化"直到"和谐世界"的转变过程。三是自我认知的判断。从毛泽东时代强调"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领导人认为应该充分运用资本主义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所取得的各种文明成果,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外交理念关注一国如何处理好下列几个方面关系的重要性:一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与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主张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各国应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制定政策。二是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中国外交新布局。三是国家外交和党际交往关系。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加强党际联系和交往的原则。四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应该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理念,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工作的新理念,包括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理念,使中国外交具有了崭新的形象。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两个方面。在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问题上,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综合加以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在国际方面的原因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国内方面的原因则包括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考量和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外交实践与外交理念之间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必将发挥更加重要和更富有成效的作用,如国际多极格局与国际体系的构建和巩固、战略思维的引领和大国责任的担当等。中国将提出何种对外政策,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提出何种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等将会考验未来的中国外交,检验中国外交的勇气和创造力。外交理念不仅能够解释某个特定阶段中国实行具体外交政策的原因,而且据此可以对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予以研判,因为外交理念是融合了某种价值判断的产物。
赵佳[6](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刘明福,王忠远[7](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认为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时新华[8](2011)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外交主体只限于主权国家的狭义外交概念发生了变化,从广义上理解外交的概念已经成为冷战后国内外学界的趋势。议会、政党、非政府组织等纷纷成为新兴的外交主体。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党是国家政权的实际操纵者,政党不但居于国内政治舞台的核心,而且也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因此,政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独特。政党外交属于政党政治学的范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于政党在国内、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中所起独特作用的认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已走过了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对这一伟大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个由在封闭条件下执政到全面开放条件下执政;由领导改革开放的执政党到初步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执政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使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进行全方位观照,然后使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理论对中国共产党60余年政党外交过程进行梳理、研究。最后总结出蕴含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文章共分导言、主体四章及结语六个部分。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论文第一部分从政党外交的一般入手,对政党外交的产生、内涵、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并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特殊性从含义、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政党外交是随着国家外交主体多元化而产生的概念,属于广义外交的范畴,是国家整体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在目标上具有前瞻性。政党外交可以起到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发展;为建立、巩固良好的国家关系奠定基础;起到宣传政党自身形象的作用。在政党外交中应该坚持如下原则。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原则;互利共赢原则以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等。笔者认为政党外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党所处的国际环境,对政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对非执政党来讲,国际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活动的国际空间的大小。对执政党而言,则会影响到其执政能力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国内政治因素,如国家利益和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等对政党外交的影响作用更大。社会主义国家不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各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并且宪法大多规定了共产党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政党外交与国家外交的重合处、交汇点与西方国家相比就会更多些。而西方国家大多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政党有“在野党”与“在朝党”之别。由于议会中反对党的存在,任何执政党在推行本党的外交政策时,都会受到强有力的制约。与非竞争性的一党制国家相比较,政党外交对国家外交的促进作用要小。其次,经济因素对政党外交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警惕某些国家及政党利用意识形态的全球渗透来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第三,政党自身的发展因素,如政党数量的剧增、政党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及政党政治的普及和发展等,会影响到政党之间进行国际交流的方式。另外,政党领袖的素质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党的作为,在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国家可能会影响到其是执政还是在野党的地位;在一党制国家则会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外,意识形态也会成为影响政党外交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论文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流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党际关系的思想到工人阶级执政党处理党际关系的理论,再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政党外交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政党外交经验研究建立了理论上的坐标。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如何进行国际联合与交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原则,如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国际联合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共产党要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的团结与协调、无产阶级政党国际交往应该以每个党的独立自主为前提等。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没有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援,俄国革命胜利也不会巩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被压迫民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同盟军、重视各国、各党的独立自主。斯大林成为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后,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倾向,日趋明显。苏共操纵共产国际,迫使各国共产党服从苏联一国利益;在共产国际解体后强行向其他共产党、工人党执政国家推广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以老子党、领导党自居,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颐指气使,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及共产党、工人党的内部事务,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恶劣影响。从而引发了各共产党、工人党争取和维护独立自主、实现党与党之间完全平等的斗争不断高涨。其中以南共、意共、罗共等的成绩最大,这些工人阶级政党探索的理论成果也是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并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相互平等、坚持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党外交理论。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顺应国际时代潮流变化结合国内形势发展,及时调整了外交及政党外交的战略。提出了以四项原则为核心的政党外交的完整理论。期间经过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开创了全方位政党外交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论为政党外交注入了新活力。笔者认为,政党作为一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新兴外交行为主体和国家一样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身份,并与交往对象在互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这一身份——或者得以强化,或者得以弱化。不同的身份认同也会直接影响到政党外交战略、策略的选择。因此,在论文第三部分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理论对建国60多年来,政党外交的实践进行一个长时段的观照。基本的理论假定是:不同的身份认同会影响到主体行为的选择;受到国际、国内环境变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的身份认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战略、策略的选择与变化。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以1978年和2002年作为关节点,把中国共产党六十余年的政党外交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78—2002)、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2002一至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革命思维依然存在,其身份认同是继续进行革命的执政党。与此相适应,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8年,由于面临的国际局势不断缓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共此时的身份认同是领导改革开放的执政党,适应这一身份,中共进行了外交及政党外交战略的大调整,形成了以四项原则为核心的政党外交的完整理论体系,在政党外交中淡化意识形态、服从国家利益、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创了中共政党外交的新局面。2002年,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执政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国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共的身份认同是负责任大国的执政党,中共适应这一身份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全新理念。政党外交呈现出机制化趋势,政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文第四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史经验。独立自主既符合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原理,又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坚持独立自主是政党外交取得成功的保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二者相结合是政党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政党外交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新世纪开展政党外交前提;政党外交要维护国家利益,这是维护政党合法性的基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党外交的战略是政党外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创新是政党外交保持活力的源泉。
徐双[9](2011)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的发展也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不断开创党际关系实践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开辟党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是伴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而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也伴随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清晰把握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有助于人们科学定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在整个党际关系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精华和实质,凸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独有魅力;有助于人们理性透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对党际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党际关系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本文从科学界定党际关系的深刻内涵切入,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发展、基本内容、显着特征及价值与启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求。首先,分析了党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模糊问题,为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做必要的理论准备;紧接着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期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个完整的认识;其次,在认真分析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显着特征,力求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有个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最后,客观公允地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重大价值和现实启示,透视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研究的现实动因——探究党际关系发展经验、规律,指导新的党际关系实践,做到了全文的自然回归。本文基本构架由前言和四个部分组成。前言,主要界定了党际关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学术界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揭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发展。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生成发展的来龙去脉,为全文透视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做必要的理论准备与奠基。第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是历史与现实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的党际关系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生成的历史渊源,而时代主题的变迁、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外交战略的调整,则是其生成的现实动因。此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和“人本思想”的深刻影响。第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顺序,通过系统归纳党的文献和党的领导人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科学划分为基本形成、丰富发展、开拓创新三个历史阶段,着力从动态上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构成,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部分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把握,主要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主要原则和重要策略四个方面来阐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文章主要归纳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三个战略目标,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发展党际关系的三个基本方针和三个重要策略。这四个方面揭示了党际关系发展的方向问题、立场问题、战略问题、策略问题,涉及到宏观指导与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党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显着特征。本部分主要从宏观上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自身特点,是本文的精华。本部分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与全面的归纳总结,创新性提炼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系统性、开放性、务实性的三大特征。第一,从宏观方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微观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也具备了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不断总结党际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丰富发展的,是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是在不断解决党际关系实践面临新难题的基础上破浪前进的。第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确立党际关系发展思路的根本方法;以实践需求为根本导向,确立发展党际关系的侧重点;以实绩实效作为衡量党际关系发展思路成效的价值尺度。第四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价值与启示。本部分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价值的科学定位与客观评价,是本文的落脚点。本部分主要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重大价值和经验启示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理论的重大影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重大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实践上它指导了和并将继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实践的发展。而揭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党际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本部分主要详细论述了“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党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准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形势,不断转换发展党际关系的思路;始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指针,不断开拓党际关系发展新局面”这三条重要启示,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党际关系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写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了文献解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其主要创新点在:首先,本文以时间纬度为经,以空间纬度为纬,清晰地勾勒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既注重时间的继起性,对党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行纵向的把握;又注重空间的并存性,对每个阶段的党际关系理论进行横向的把握,做到了对党际关系思想的多角度、深层次透视,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其次,本文体现了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本文重在研究党际关系思想,但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是该阶段党际关系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在写作中有些部分涉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实践层面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该时期理论的发展。最后,本文科学归纳了和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显着特征,以期科学的认识这一理论的深层次内容,这在学术界并不多见,是本文的又一创新点。
刘泰来[10](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二、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
(一)“和合”思想 |
(二)“和而不同”思想 |
(三)“义利双行”思想 |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 |
(二)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际环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 |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 |
(二)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国际意义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意义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
(一)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
第二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
一、近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三)当时国际文化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在国际环境促动下育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
(一)国外留学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思想视野 |
(二)思潮论战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辨明了理论信仰 |
(三)世界革命运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行动借镜 |
三、在国际革命力量帮扶下建立中国共产党 |
(一) 共产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
(三)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 |
第三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 |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影响 |
三、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一)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事业 |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世界意义 |
第四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一、20 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国际政治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三)苏东剧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一)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三)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
(一)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
(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中共执政基础 |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面 |
第五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新态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
(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
(三)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契机 |
(四)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五)世界文明交流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 |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
(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 |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安邦兴国之魂 |
(六)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三、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国际交往新理念新举措 |
(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
(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六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坚决回击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 |
(三)必须始终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二、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
(二)任何时候都应以解决中国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 |
(三)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三、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 |
(二)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
四、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视野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加强国际合作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他国经验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和削弱党的领导 |
(二)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要经得起“外部环境考验”,增强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限度 |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一、使命的内涵 |
二、使命的特征 |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
三、使命的功能 |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篇章结构 |
第一章 政党政治、政党外交及其国际身份的认定 |
第一节 政党政治与国际政治 |
第二节 政党外交的概念与内容 |
第三节 政党在外交中的身份认定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921-194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1949-1978) |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 1978 年至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演变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内在品质 |
第二节 和平外交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内在主线 |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划线到超越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显着特征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时代观的转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家利益观的转移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其他因素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的大调整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身份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努力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定位、优势和特色 |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的多维界定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主要成就及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带来的主要成就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调整的主要经验 |
第七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前景 |
第一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面临的新形势 |
第二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设计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
五、论文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
一、外交理念研究的基本概念 |
(一) 外交 |
(二) 国际关系 |
二、外交理念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时代主题观 |
(二) 世界格局观 |
(三) 自我认知观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 列宁的外交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
(一) 维护大一统天下秩序的道德主义和谐观 |
(二) "和"的思想 |
(三) 推崇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 |
(四) "言而有信"的思想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实践依据 |
一、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
(一) 毛泽东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
(二)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外交实践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时代观、格局观和认知观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 |
一、"独立自主" |
(一) 毛泽东时期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
二、"和平共处" |
(一) "和平共处"的孕育和诞生 |
(二) "和平共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
三、"和平发展" |
(一) 毛泽东时期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思想 |
四、"和而不同" |
(一) "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内涵 |
(二) "和而不同"理念的外交践行 |
五、"和谐世界" |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
(二) "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践行 |
六、"互利共赢" |
(一) "互利共赢"外交理念的提出 |
(二) "互利共赢"理念的外交践行 |
七、"命运共同体" |
(一)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含义 |
(二) "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外交践行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变化发展的原因 |
一、国际方面的原因 |
(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
(二) 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 |
二、国内方面的原因 |
(一) 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 |
(二) 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展望 |
一、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 |
(二)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
二、当代中国外交理念与中国外交形势 |
(一) 当前国际形势述评 |
(二) 外交理念与未来中国外交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1.5.1 和平与和平观 |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
1、习近平论挑战 |
2、六大矛盾 |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
1、习近平论“赶考” |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志” |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路” |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
1、中国梦与“强军梦” |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
1、中国梦与“和平梦” |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
1、中国梦与“安全梦” |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
1、中国梦与“法治梦” |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魂” |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风” |
2、神州大地起新风 |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
3、天下兴亡看风气 |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官” |
2、习近平论“反腐败” |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
6、破除“官本位”思想 |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力” |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
1、中国梦与“经济梦” |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
1、中国梦与“生态梦” |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才” |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声” |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书” |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
1、打铁还需自身硬 |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
(8)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政党外交的产生、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政党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政党外交的内涵 |
第三节 政党外交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流变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流变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实践过程 |
第一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49——1978年)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78——2002年) |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2002年——至今)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经验之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取得成功的保证 |
第二节 经验之二——坚持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结合 |
第三节 经验之三——正确对待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 |
第四节 经验之四——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
第五节 经验之五——审时度势确定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战略 |
第六节 经验之六——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保持活力的源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二、选题意义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 |
四、主要观点与基本构架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发展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生成条件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文化根源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现实依据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开拓创新阶段 |
第二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战略目标 |
(一) 根本目标: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 |
(二) 长期目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三) 近期目标: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遵循的主要原则 |
(一) 坚持以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为指导原则 |
(二)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
(三) 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的根本原则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方针 |
(一) 发展与周边国家政党关系的基本方针:“巩固睦邻友好,增进互利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
(二) 发展与发达国家政党关系的基本方针:“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和合作” |
(三) 发展与发展中国家政党关系的基本方针:“不忘故交、广交新友、突出重点、多方联系” |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策略 |
(一) 正确对待历史遗留问题:“过去的问题一风吹,一切向前看” |
(二) 妥善解决意识形态分歧问题:“不争论” |
(三) 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第三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显着特征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系统性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子系统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开放性 |
(一) 总结党际关系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充实思想的内容 |
(二) 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优秀成果,不断开阔思想的研究视域 |
(三) 解决实践面临新问题,不断探寻思想发展新的切入点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务实性 |
(一) 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确立党际关系发展思路的根本方法 |
(二) 以实践需求为根本导向,确立发展党际关系的侧重点 |
(三) 以实绩实效作为衡量党际关系发展思路成效的价值尺度 |
第四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重要价值 |
(一)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际关系理论 |
(二) 指导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党际关系的伟大实践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 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党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二) 准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形势,不断转换发展党际关系的思路 |
(三) 始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指针,不断开拓党际关系发展新局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理由 |
(二) 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
(一) 主要观点 |
(二) 创新之处 |
(三)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
四、“全球共同治理” |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一) “建设海洋强国” |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D]. 钟晓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国际身份演变研究[D]. 姜峰. 外交学院, 2015(11)
- [5]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D]. 张吉军. 兰州大学, 2014(06)
- [6]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8]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 时新华. 山东大学, 2011(12)
-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研究[D]. 徐双.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10]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