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论文文献综述)
曹雅琪[1](2020)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C县为例》文中提出
和俊民[2](2018)在《基于政策分析视角的中国退休政策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中国现行退休政策改革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从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的角度,还是从满足人民需要、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局考虑,研究中国退休政策改革问题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关文献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研究视野相对较窄。在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式之下,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野,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视角,运用政策分析的研究框架,在秉持整体主义方法论、定量方法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一般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等。主要研究结果:第一,提出中国现行退休政策改革方案。整个方案由政策主导观点、改革现实基础与未来假设、改革的指导原则、政策问题、政策价值立场、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预期结果、配套政策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政策价值立场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公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可持续、保障自主择业权和高龄人员平等就业权等方面。第二,评估了中国退休政策改革方案。评估结果显示,这个规划反映了中央在退休政策改革问题上的价值立场;方案本身具有较高的内部逻辑一致性、良好的条件保障性及对政策利益相关者基本需要的回应性。第三,现行退休政策的主要特点:政策体系的庞杂性;高度的历史继承性;强烈的政府干预性;退休和养老之间的高度捆绑性;明显的群体差异性。第四,从多个维度辨析了与退休有关的若干“年龄”概念,发现法定退休年龄之所以广受关注,因为其背负的内涵太重,牵涉的关系太多,引发的变化太大。主要创新点:第一,基于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的创新,对中国退休政策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性阐释。采用政策分析的研究视角,把劳动就业、社会养老、公民权利、企业发展、政府责任、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影响改革的重要因素都有机纳入了研究视野,将单方面的、局部的、隔离的信息都收入到政策分析框架之内,把支离的制度、群体、利益联合起来,为将不同范式的要素综合到同一框架中考察退休政策改革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从而比较有利于全方位审视中国现行退休政策改革问题并提出相对系统的改革方案。第二,建立了一个设计与评估交叉性社会政策的广义分析框架。从分析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基本需要入手来建构政策问题,这种建构社会政策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一般性意义。这个政策分析框架整合了事实和价值并将二者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分析和互动,并找到了一种解决政策工具选择与匹配问题的分析机制。该框架符合理性政策分析的本质要求,承认并包容政策分析的主观性,包容决策环境的复杂性,能够融合和吸纳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它有助于政策参与者理解自身的决策与行动的价值观和后果,有助于提升取得预期结果的机会,并减少或避免资源的各种浪费。该框架下,配套政策能够符合逻辑地呈现,从而使每项配套政策都有“来路可寻”。这个政策分析框架对于研究一般性的政策设计问题、制度变革问题,或有参考价值。第三,提出的中国退休政策改革方案,比较系统全面,可分析性及学术对话性较强。对应的政策问题清晰,政策价值立场明确,政策目标多元。政策价值立场、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等的提出,都有迹可循,从而便于学术对话和争论。文献中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多种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都可以与本文改革方案进行学术对话,甚至可以在这个方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坐标。第四,厘清了与“退休”相关的若干年龄概念。把“年龄”这个政策要素,合理而自然地纳入政策分析过程之中和政策方案之内,从而有助于从改革全局的高度把握和使用有关年龄概念,并有可能使相关研究不再纠结于法定退休年龄,不再屏障于“年龄”,不再局限于“年龄思考”。
何峥嵘[3](2018)在《论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文中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同人群适用不同养老制度的"碎片化"设计,以及同样单兵推进的"碎片化"改革,致使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协调性以及社会公平缺失,实践中,传统的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单位化"特征明显,社会化程度较低,改革进程有着较强的政策依赖,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改革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着眼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推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实现,体现社会共济的风险化解机制,以及符合公益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政策试行、先行,目前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应当致力于统一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的形成,完善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陈汝军[4](2013)在《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要,是安国之策。社会保险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的人数众多,涉及的领域宽广,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职工大省。多年来,在贯彻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江苏紧密结合省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全面梳理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分析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主体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完善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从而更好地提高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为制度改革的起步、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先行先试,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三是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五是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新形势江苏省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这些不够合理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水平不高,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参数设计不够合理,多支柱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进展缓慢,养老保险参保结构不够科学等方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该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机构的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江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方式的变化,将有更多的人群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在整体上将进入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新阶段。因此,必须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大力推行网上社保经办业务,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经办服务效率,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资源。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3284万人,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4%。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江苏省较早地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范围,2007年至2011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五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历年的参保率都在40%左右徘徊。农民工参保率不高主要有历史因素、劳动力因素、企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原因。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分类保障的原则。对在城乡各类单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制度明确他们必须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的农民工和劳务派遣的农民工,在制度上可作出弹性规定,即根据本人自愿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适应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和身份经常在农民和职工之间转换的情况,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转换衔接。同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加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执法维权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流程,增强农民工参保的便携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养老权益。人口结构是影响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江苏是在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作为人口大省,江苏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呈现“二大三高”的特征,即绝对数量大、地区差异大,高速、高龄、老年抚养比高,养老金的实际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最近几年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数据看,虽然当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体上并不严重,但是人口老龄化对基金长期平衡的渐进影响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必须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强化基金的预算管理,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不够合理的问题,必须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完善政策的目的。第一,要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在实现统一制度政策、统一经办管理规程、统一信息系统等基础上,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增强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维持适当的企业缴费比例是促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缴费比例是一个动态的量,应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基金运营状况适时调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高达20%的费率,给许多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会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增加扩面征缴的难度。要适当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但是多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没有全面展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致使制度变形。由于国家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给予补助等原因,江苏省的个人账户做实工作进展缓慢。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加快步伐,积极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政策。第四,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确立政府、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责任合理的分担协调机制,是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江苏省的企业年金发展滞后,没有起到养老保险第二支付应有的作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强制参加企业年金,不断扩大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第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应该主要是企业职工,但是由于江苏省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明显偏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善。
詹华[5](2013)在《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年社会经济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步入老年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赡养比率的日益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改革、健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官员、工商实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们等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与焦点民生问题之一。在国内外有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研究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着述颇丰。丰富、充实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于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为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线索,使本研究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较高的理论视角上,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木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此历史进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性问题做一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处于东南沿海的主要省份福建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下,面临较快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面对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构建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与省情的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与严肃的政治任务。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基本上没有完整、现成的范例可以充分效仿,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和探索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学术理论的先行先试,即学术理论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是国家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地区化管理和运作的重要内容。探索与研究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必须要引入本土化的视角,立足于福建省的具体省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建国以来建立和不断健全、完善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福建省情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福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所决定的。每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都有着包涵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民生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体制优越性和积极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负面因素。对于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历史性评价,应当要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理性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地理解和认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的实质,必须对其整个历史沿革的概况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做一个全方位、详细、深入的考察,由此可见,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相关历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必要性。本论文着重于从历史学的视角,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演变情况进行研究。考虑到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应用性,由此,本论文将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资料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并用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本文以“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为题,围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发展的基本线索,充分结合史料,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构建的主要思想理论依据与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渊源,论述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角度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做了较为详细、深入地剖析与说明,就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重点分析了其运行机制的历史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最后论述了现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发展的主要改进思路。
郭亚坤[6](2013)在《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处于分割状态,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全省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改革,正合时宜。本文在对不同社会群体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忻州市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揭示了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远远高于企业,且差距逐年扩大的原因,提出了忻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方案,包括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与责任重构,并从财政支付能力、现行制度环境、各界人士的呼吁和养老保险机构设置这四方面论证了并轨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分别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三方面提出各自为实现并轨而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建立统一的全市基本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的建议。
石破[7](2013)在《观望中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文中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不动不乱,一动就乱",动了哪一个群体的筋都不行。这项改革现在不可能迈出实质性步伐,因为必须按照上面总的思路、框架来,而上面总的思路、框架还没有出来。17年改革吕梁市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走过17个年头。从那时起,全市行政机关内的事业人员(工勤人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均应纳入改革范围,1997年起,吕梁市人事局试行收缴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费,但规
王磊[8](2012)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发展较为滞后,虽然对其进行的改革尝试从未停止过,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一直悬而未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行政机关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合,其变迁历史复杂,致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大,难点多。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革,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又有其自身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相关配套制度也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已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们应该以此为动因,加快建立与之配套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时,加快建立其相关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配套机制,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尽一份义务。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作为研究命题。本文是在法律制度范围内,通过反思改革的现状,提出该制度完善之处,着重从法学角度分析此制度的理论基础、立法理念、原则、目标及基本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围绕论文主题,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重点分析该项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即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其次,在阐述基本理论前提下,对国外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进行比较考察,得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之处。再次,通过对我国现存制度现状进行反思,得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的基本理念、原则、目标及方向。最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重点论述完善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条件。本文结构共分六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在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中,主要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研究本文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研究问题的现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述事业单位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首先,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事业单位内涵与范围的演变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描述。最后,重点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学理论基础——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第三章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比较考察与借鉴。首先,对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立法模式和基本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日本、韩国、德国、美国、韩国、智利。其次,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意义。第四章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首先,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重点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对该项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第五章论述了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思路。首先,利用社会公平理论、社会连带理念、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的相关理论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和进行了研究。其次,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再次,确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最后,论述要加快建立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章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角度进行诠释。首先,分析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其次,确定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范围。再次,分析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管理及运营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再其次,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律责任,给出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内容。最后,提出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司法保障一些具体措施。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王秋军[9](2009)在《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企业化管理型事业单位作为其中重要一员,其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与发展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笔者从研究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入手,结合我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特点及与企业养老制度比较,在国家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对阜新市以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此类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性、管理存在差异性、缴费与待遇脱节、保险基金挤占挪等问题,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建立数据模型,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和数据整理,同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险目标模式、确定合理的给付机制、建立畅通的衔接渠道、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和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的解决办法。
臧宏[10](2007)在《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中国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财务、工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处于地方探索阶段,其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本已滞后的改革实践是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对发展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建构和尽快出台,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本文将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对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各学派养老保险理论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和制度建构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其对建构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简要回顾中国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阐释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选择的相关依据,反思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第三章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启示: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取得的经验教训,阐释其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建构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选择与基本对策:在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实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基本对策。第五章中国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建构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在明确事业单位职员年金性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的基本对策,主要是税收优惠方案和替代率水平。第六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课题与立法建议:阐释加快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的必要性,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理念和相关立法建议。
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政策分析视角的中国退休政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面临的困难 |
2 退休政策改革的理论维度 |
2.1 基础概念的界定 |
2.2 退休是一种权利 |
2.3 社会养老保险有关理论 |
2.4 社会政策有关理论 |
2.5 政策科学有关理论 |
3 现行退休政策的分析 |
3.1 新中国退休政策的发展演变 |
3.2 现行退休政策的内容 |
3.3 现行退休政策的特点与问题 |
3.4 年龄之辨 |
4 退休政策改革方案的提出 |
4.1 退休政策改革方案的基础 |
4.2 政策问题的建构 |
4.3 退休政策改革方案的呈现 |
5 退休政策改革方案的评估 |
5.1 改革方案的一致性评估 |
5.2 改革方案的充要性评估 |
5.3 改革方案的回应性评估 |
5.4 改革方案评估结果的分析 |
6 结果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果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论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我国养老制度模式的变迁 |
(一) 统一的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单位制”养老 |
(二) 经济体制改革:养老双轨制的产生 |
(三)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三轨制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
(一) 实施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二)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
(三) 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
(四) 机关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改革 |
三、公益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 实现社会公平与财政减负 |
(二)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 建立风险的社会互助共济化解机制 |
(三)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便于人才流动 |
四、我国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
(一)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其历史发展 |
(二) 我国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 |
(三) 完善公益事业单位养老法律制度的建议 |
(4)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综述 |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 |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
三、综合评价 |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社会保险 |
二、养老保险 |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总体思路 |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眸和审视 |
第一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发展历程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1984—1996年)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1996—2000年)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2000—2010年)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一、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 |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 |
三、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
四、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
五、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显着提升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 |
一、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 |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 |
四、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 |
第三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社保经办机构 |
第一节 我国社保经办机构概述 |
一、社会经办机构是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执行机构 |
二、当前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实现社保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创新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现状与进展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概况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进展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
二、提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思考 |
第四章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分析 |
第一节 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及政策回顾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顾 |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
一、江苏省农民工基本特征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
三、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
第四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节 完善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建议 |
一、调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 |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三、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
四、调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转移接续流程 |
第五章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
第一节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
一、绝对数量大 |
二、地区差异大 |
三、老龄化速度快 |
四、高龄占比高 |
五、老年抚养比高 |
第二节 江苏省养老金支付情况分析 |
一、养老金支付水平现状 |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的合理支出水平 |
第三节 江苏省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基本特点 |
一、参保人数变化情况 |
二、离退休人数变化 |
三、负担系数 |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 |
五、总结 |
第四节 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简要探索 |
一、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
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
第六章 优化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思考 |
第一节 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 |
一、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历程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实践 |
三、江苏省省级统筹面临的问题 |
四、提升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的路径是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 |
第二节 降低企业缴费比例 |
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现状 |
二、企业缴费比例偏高的负面效应 |
三、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可行性 |
第三节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
一、个人账户的产生和发展 |
二、我国个人账户做实的简要历程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基本情况 |
四、江苏省个人账户做实情况 |
五、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的步伐 |
第四节 扩大企业年金的范围 |
一、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回顾 |
二、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江苏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
四、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
第五节 完善养老保险的参保结构 |
一、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情况 |
二、参保群体结构形成的原因 |
三、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参保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江苏省养老保险部分年份相关图表 |
附录2 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 |
附录3 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
致谢 |
(5)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基本内涵、思想理论来源及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制度的主要概念 |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和显着特征 |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 |
三、制度的一般特点 |
第二节 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制度的基本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 |
二、制度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
三、制度的筹资模式 |
第三节 制度的思想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简述 |
二、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简述 |
第四节 制度的历史渊源 |
一、国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
二、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二章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
一、体制的管理机构沿革 |
二、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制度 |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五、企业退休职工出国及出境定居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六、企业退职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建国后至文革前体制适度参照了苏联的国家保险模式 |
二、文革前在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方面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
三、重视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政策的制定 |
四、文革期间国营企业基本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
一、体制管理机构沿革、相关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概况 |
二、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概况 |
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
四、福建省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
五、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宗教教职人员为例) |
六、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
七、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逐步实行“统帐结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
二、不同行业间及同一行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差异 |
三、体制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
四、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和支付水平不断提高,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 |
五、重视对特定社会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等政策的制定 |
六、政府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
第五节 体制的主要改进思路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6)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必要性 |
1.2.2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条件 |
1.2.3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方案 |
1.3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相关理论 |
2.1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2.2 和谐社会理论 |
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
3.1 市直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 |
3.1.1 统筹办法 |
3.1.2 缴费比例 |
3.1.3 缴费基数 |
3.1.4 基本养老金的发放 |
3.2 市直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 |
3.2.1 统筹办法 |
3.2.2 缴费比例 |
3.2.3 缴费基数 |
3.2.4 基本养老金的发放 |
3.3 市本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 |
3.3.1 缴费比例 |
3.3.2 缴费基数 |
3.3.3 基本养老金的发放 |
3.3.4 基本养老金的调整 |
4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差异比较 |
4.1 制度设计的差异 |
4.1.1 缴费基数不同 |
4.1.2 缴费比例不同 |
4.1.3 财务制度不同 |
4.1.4 计发办法不同 |
4.1.5 领取待遇途径不同 |
4.1.6 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 |
4.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步 |
5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及二元制度的弊端 |
5.1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 |
5.1.1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情况 |
5.1.2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 |
5.2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元制度并存的弊端 |
5.2.1 养老保险管理分割,运行成本高 |
5.2.2 人才流动受限,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低 |
5.2.3 公平正义缺位,社会矛盾增加 |
6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方案 |
6.1.1 建立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
6.1.2 政府、单位与个人的责任重构 |
6.2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因素分析 |
6.2.1 经济发展水平低 |
6.2.2 固有观念片面 |
6.2.3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停滞不前 |
6.2.4 公职人员职业特点 |
6.2.5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效机制 |
6.2.6 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合理 |
7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可行性 |
7.1 财政支持能力分析 |
7.2 现行制度设计为合并基础养老金提供了环境 |
7.3 部分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要求并轨 |
7.4 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一应俱全 |
8 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措施 |
8.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思路及原则 |
8.1.1 改革思路 |
8.1.2 基本原则 |
8.2 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
8.2.1 加强宣传形成城镇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共识 |
8.2.2 逐步整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
8.2.3 机关事业单位相关配套措施到位 |
8.3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
8.4 “中人”在现行制度和并轨方案中自由选择 |
8.5 建立统一的全市基本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观望中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7年改革 |
“铁饭碗” |
改革在观望 |
链接LINKS |
养老 |
失业 |
工伤 |
(8)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理论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概说 |
2.1 “事业单位”概念之厘定 |
2.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 |
2.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 |
2.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1 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 |
2.4.2 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 |
2.4.3 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
2.4.4 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3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比较考察与借鉴 |
3.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相关界定 |
3.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比较法考察 |
3.2.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立法模式比较 |
3.2.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内容比较 |
3.3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借鉴意义 |
3.3.1 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地位 |
3.3.2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3.3.3 确定部分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 |
第4章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
4.1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梳理 |
4.1.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情况 |
4.1.2 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情况 |
4.2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 |
4.2.1 相关立法严重滞后 |
4.2.2 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 |
4.2.3 保险基金管理不到位 |
4.2.4 养老金待遇不平等 |
4.3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展望 |
第5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
5.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理念 |
5.1.1 社会公平理论 |
5.1.2 社会连带理念 |
5.1.3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
5.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
5.2.1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
5.2.2 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原则 |
5.2.3 兼顾统一性和差别性原则 |
5.2.4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
5.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立法目标 |
5.3.1 逐步建立起公平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5.3.2 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 |
5.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
5.4.1 处理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
5.4.2 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
第6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 |
6.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 |
6.1.1 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
6.1.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范围的特殊性 |
6.1.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立法的特殊性 |
6.1.4 高等学校养老金支付的特殊性 |
6.1.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规则的特殊性 |
6.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科学厘定 |
6.2.1 现行社会保险立法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规定 |
6.2.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立法完善 |
6.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3.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 |
6.3.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4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4.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 |
6.4.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责任的确立 |
6.5.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 |
6.5.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国家责任 |
6.5.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个人责任 |
6.6 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 |
6.6.1 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性质 |
6.6.2 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启示 |
6.6.3 我国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基本内容 |
6.7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司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
6.7.1 确立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责任追诉程序 |
6.7.2 完善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争议解决的具体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
1.4 主要观点与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
2.1.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
2.1.2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内涵 |
2.2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现状 |
2.2.1 政策法规规范现状 |
2.2.2 基金筹集给付机制现状 |
2.2.3 管理体制现状 |
2.2.4 个人账户现状 |
2.2.5 替代率和待遇差现状 |
2.2.6 社会化服务现状 |
2.2.7 统筹层次现状 |
2.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
2.3.1 养老保险制度 |
2.3.2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
2.3.3 科学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
2.3.4 管理服务的社会化 |
2.4 辽宁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状况 |
2.4.1 辽宁省在职职工参保情况 |
2.4.2 辽宁省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 |
3 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
3.1 基本模式分析 |
3.1.1 基金筹集模式现状 |
3.1.2 参保范围和对象现状 |
3.1.3 养老保险费征缴现状 |
3.1.4 个人账户现状 |
3.1.5 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 |
3.1.6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3.2 原有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
3.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现状 |
3.3.1 养老基金缺口现状 |
3.3.2 政策规范现状 |
3.3.3 管理水平现状 |
3.3.4 待遇与缴费对接现状 |
3.3.5 离退休费发放形式 |
3.3.6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现状 |
4 运行困难的原因分析 |
4.1 单独核算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确定型养老金待遇核定办法分析 |
4.2.1 养老保险公平与效率分析 |
4.2.2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分析 |
4.3 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分析 |
4.3.1 人员流动分析 |
4.3.2 实施不平衡性分析 |
4.4 养老保险政策完备程度分析 |
4.4.1 养老保险制度单一制度分析 |
4.4.2 政策执行力度分析 |
5 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 |
5.1 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框架 |
5.1.1 市级统筹 |
5.1.2 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
5.3 合理的给付机制 |
5.3.1 遵循的原则 |
5.3.2 养老金计发新模式 |
5.3.3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 |
5.4 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办法 |
5.5 社保基金监管 |
5.5.1 社保基金经办风险的监管 |
5.5.2 社保基金运营风险的监管 |
5.6 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攀撑县曝裳嫩摄集 |
(10)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难点 |
五、本文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企业 |
(二)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
(三) 制度与制度变迁 |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述评 |
(一) 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
(二) 福利经济学的养老保险理论 |
(三) 国家干预主义的养老保险理论 |
(四)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理论的最新发展 |
(五) 几点启示与借鉴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险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的中国化成果 |
(三) 现实启示与指导意义 |
第二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 |
一、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56)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阶段(1957-1966)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挫折阶段(1967-1978) |
(四)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阶段(1979-1992) |
(五)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阶段(1993-现在) |
二、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状况 |
(一) 传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三、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状况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的反思 |
第三章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特征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社会保险三法”与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
(二) 德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二、英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贝弗里奇计划”与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二) 英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三、智利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私有化改革 |
(二) 智利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四、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几点启示 |
(一)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 |
(二)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
(三)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的几点启示 |
第四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对策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相关依据 |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
(二)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
(三) 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化的客观趋势 |
(四)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客观趋势 |
(五)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路径 |
(二) 实现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
(三) 构建多层次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
三、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 |
(一) 建立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机制 |
(二) 建立事业单位结构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 |
(四) 理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五) 建立职工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流动机制 |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 |
(一) 国民年金制度 |
(二) 事业单位统筹帐户与国民年金 |
(三) 城乡统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长远目标 |
第五章 中国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建构的基本思路 |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性质与运行机理 |
(一) 企业年金(职员年金)的性质定位 |
(二) 企业年金(职员年金)的运行机理 |
(三) “三个支柱”理论与企业年金 |
二、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 |
(二) 缺少税收优惠激励政策 |
(三) 企业年金基金运行状况不佳 |
(四) 企业年金管理制度不规范 |
三、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启示 |
(一) 英国的职业年金制度 |
(二) 澳大利亚的职业年金制度 |
(三) 美国的职业年金制度 |
(四) 国外职业年金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四、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的基本对策 |
(一) 准确把握职员年金的性质和地位 |
(二) 明确和强化职员年金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
(三) 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等政府扶持政策 |
(四) 建立和健全职员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
第六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课题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状况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三) 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立法的现实意义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依据与立法体系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依据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原则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基础 |
(四)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立法体系 |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基本内容 |
(一) 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法律规范问题 |
(二) 关于法定退休年龄问题 |
(三) 关于男女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平等问题 |
(四) 于政府责任的界定问题 |
(五) 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司法保护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如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C县为例[D]. 曹雅琪.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基于政策分析视角的中国退休政策改革研究[D]. 和俊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3]论公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 何峥嵘.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 [4]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D]. 陈汝军. 南京大学, 2013(05)
- [5]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D]. 詹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6]忻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D]. 郭亚坤.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7]观望中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J]. 石破. 南风窗, 2013(02)
- [8]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 王磊. 吉林大学, 2012(10)
- [9]阜新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D]. 王秋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3)
- [10]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臧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论文; 新农保论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企业退休养老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