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2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21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2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萍[1](2021)在《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探讨中风康复汤对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继而更好地完善本病治疗方案。方法:观察病例主要来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部,共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常规基础上加用中风康复汤治疗,分别临床数据收集对照组和治疗组记录就诊时、治疗14d后和28d后的中医证候疗效、Fugl-Meyer评分、感觉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评估。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Fugl-Meyer评分、感觉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2.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4,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860,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改善感觉障碍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3.感觉积分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4,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6.367,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提高感觉功能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与对照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835,P<0.05)。治疗后14d与28d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75.653,P<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治疗14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5,P=0.000<0.05),两组治疗28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98,P=0.000<0.05),表现为治疗组28d在改善中医症状效果最好,而治疗14d效果次之。6.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治疗14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治疗28d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表明治疗组中医症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8d效果明显,治疗后14d次之。结论:1.中风康复汤与单纯常规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临床均有一定疗效。2.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可促进感觉功能及中医症状、证候恢复,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更优。

夏天[2](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吴雷[3](2021)在《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处方及用药规律。并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力求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时间为建库-2020年11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主题分别以“出血性中风”or“脑出血”or“出血性脑卒中”并含“中医”or“中医药”or“中西医”并含“恢复期”为检索词等所有满足要求的文献,同时进行手工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同时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参考“临床随机试验CONSORT对照表2010”(见附件),对纳入研究中属于RCT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文章经过收集整理建库至2020年11月发表在数据库的文献,共整理出103个方剂,134味药。结果显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频率依次为补阳还五汤、通瘀汤、破瘀醒神汤、天麻钩藤饮、通窍活络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饮子、养血清脑颗粒、益气活血散、中风II号口服液、逐痰通络汤。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依次为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丹参、水蛭、全蝎、牛膝、石菖蒲、石斛、大黄、延胡索、羌活、三七、胆南星、天麻、熟地黄、郁金、鸡血藤、白芍。中文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到235项研究,其中CNKI83篇、万方84篇、VIP68篇,英文数据库0篇。经过筛选最后得到68篇结果,并对这68篇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在文题、试验注册、样本量的计算、随机方法的选择、盲法实施、分配隐藏以及局限性等的报告率均较低。各项研究均显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应用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应用补阳还五汤频率较高。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是补益气血药与活血通络药的配合。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较为和缓,不宜太过峻猛或滋腻。临床对于以下药物合用频率较高:延胡索,羌活,石斛,丹参,全蝎,水蛭;红花,桃仁,当归,赤芍,黄芪。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气滞血瘀证。对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常用羌活加延胡索配合滋阴药物。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试验在描述的时候将CONSORT对照表的要求打乱,甚至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描述。质量评价结果得出:及时应用中药可以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康复等情况。

薛翟旻[4](2020)在《倍他乐克的应用对心肌梗死者院外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并研究应用倍他乐克对心肌梗死者进行院外治疗的作用。方法本文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4例为分析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溶栓、吸氧等院外常规治疗,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倍他乐克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外治疗12周和24周的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院外治疗的12周和24周内,疾病复发及死亡的患者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33/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倍他乐克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治疗,可有效降低此类疾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治疗效果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王兴周[5](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病例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2方法本次研究受试者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内三科,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住院的符合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所有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用法用量:0.9%NaCl100ml+前列地尔10ug,静滴每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用法用量:水煎内服,每日1剂,2次服用,每次100ml。两组同时连续用药2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情况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比较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tumor necrosis factorαdetection,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用药安全性。本试验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后实施。3结果(1)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失4例,对照组脱失3例。最终完成有效受试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2周后,治疗组36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37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8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s score,NIHS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4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功能修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有关。

魏鹏路[6](2020)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人群的模块药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在中国患病率为3.6%,来自文献的数据报告显示,在美国,心绞痛的发病率为每年每千人中有12.3例(年龄为45-74岁),其中60岁以上的男性患病率为20%,并且欧洲也有类似报导,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年死亡率为1.2-2.4%,这给卫生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过去的15年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抗心绞痛药物,但是PCI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晚期血栓、无复流现象、远期事件等,表明介入治疗后仍需强化药物治疗。在我国,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尤其在缓解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远期终点事件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2019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中医药规范应用提供支持。过去的药物研究模式以“单靶点”为主,而表型的鲁棒性和网络的系统性表明了单靶点研究模式的弊端,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征,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为研究中药组分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策略。生物系统表现出模块化的组织,从模块层次可以更为精准的研究药理机制。与单一药物相比,高阶的合理扰动更容易产生治疗效果,而高阶的模块阵列可以识别药物的协同机制。因此,模块的的转变及重构是对不同的干扰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不同状态下模块间的差异可能是药物协同作用机制的体现。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丹红注射液干预前后以及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网络模块数据,构建一种量化模块间差异度的方法,筛选出丹红治疗有效人群的有效重构模块,探索丹红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丹红注射液临床精准化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基因芯片数据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以及模块为前提,首先通过统计学方法(非参数检验、共线性诊断、判别分析)识别出对模块比较具有特异性的拓扑指标,并结合节点&边从多维角度构建量化模块间差异度的方法;其次根据丹红或基础干预后有效人群和无效人群的模块对比较,以无效人群组模块对差异度的最大值作为阈值,识别出不同干预措施下有效人群的有效重构模块;第三,对各组有效重构模块进行GO功能富集和分类、以及KEGG通路分析;最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计算丹红有效重构模块与表型的相关性,验证通过量化模块间的差异识别有效重构模块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此方法用于探索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模块靶标的有效性。研究结果1 拓扑参数的筛选以健康组和疾病组网络模块为基础,通过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筛选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拓扑指标,最终网络半径(Network radius)被纳入模块间差异比较的方法中;2 量化模块间差异度方法的确立通过VEO的方法计算健康组和疾病组网络模块对间节点和边的差异度,并结合欧氏距离计算模块对间网络半径的差异度,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从多维角度综合量化模块对间的差异度,其中节点&边差异度,网络半径差异度的权重分别为:0.59,0.41;3 有效重构模块的识别通过各组有效人群、无效人群分别与疾病组模块对的的差异度计算,以各组无效人群与疾病组模块对差异的最大值为阈值,筛选各组有效人群的有效重构模块,结果发现丹红治疗14天有效人群组、丹红治疗30天有效人群组、基础治疗(对照组)14天有效人群组、基础治疗(对照组)30天有效人群组的有效重构模块分别为6、4、3、4个;有效人群与疾病组模块对的平均差异度均大于无效人群;此外,以对照组与疾病组模块对差异的最大值为阈值识别出2个丹红治疗纯的有效重构模块;4 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对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GO功能富集分类发现,丹红14天有效重构模块、丹红30天有效重构模块、对照14天有效重构模块、对照30天有效重构模块、丹红14天纯的有效重构模块、丹红30天纯的有效重构模块分别有22、23、22、2、7、10种类别,表明不同治疗状态以及不同治疗时间条件下的GO功能分类具有多样性;丹红组有效重构模块的KEGG通路之间具有共同特征,特异性的通路同时调节了 MAPK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F-κB signaling pathway,且通路都与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机制相关;5 有效重构模块与表型的相关性计算通过丹红组有效人群有效重构模块与表型相关性分析得出,black模块以及magenta模块均与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缓解、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缓解,心绞痛的稳定性的程度,治疗的满意度,生活质量的改善均呈强相关性,magenta模块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呈强相关性,black模块与症状改善呈强相关性,同时文献验证了大多数节点均与冠心病相关。结论1 通过结合节点&边以及拓扑指标(网络半径)计算模块间的差异度,并使用熵值法赋权,确定了最优的量化模块间差异度的方法,此方法对于筛选有效重构模块具有可行性。2 丹红治疗有效人群有效重构模块的GO功能分类呈多样化特征,其中代谢是其调控的主要方向;丹红有效重构模块富集的通路之间有共同的调控路径,包括MAPK signalingpathway、PI3K-Aktsignalingpathway、NF-κB signalingpathway,体现了丹红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多靶点、多通路机制。3 丹红有效重构模块与多表型间的强相关性印证了量化模块间差异筛选有效重构模块方法的可靠性;模块药理机制分析表明DHI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人群的机制主要与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相关。4 量化模块间差异筛选有效重构模块的方法为从网络或模块角度探索多靶点药物治疗复杂疾病(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理机制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原鹏飞[7](2020)在《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古方拓展的自拟芪丹化瘀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进行住院治疗,符合该次研究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共62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西药、常规针灸、对症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丹化瘀汤进行治疗,以住院后3天、21天为试验观察节点。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thel Index,BI)和血流变指标,将治疗前后各项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科学评价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将入院第3天及住院后21天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症候评分,除治疗无效及恶化均为有效,得出结论:试验组中医症候有效率:93.5%,对照组中医症候有效率83.8%。2)NIHSS评分:经过配对t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得到降低,试验组的NIHSS评分降低更显着,试验组症状改善更明显。治疗后NIHSS评分(14.39±0.49)低于该组治疗前评分(17.58±0.26,t=10.98,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14.59±0.59,t=9.13,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评分均得提高,试验组的FMA评分升高更显着,肢体活动更灵活。试验组治疗后FMA评分(80.32±2.33)高于该组治疗前评分(60.12±2.25,t=-14.20,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评分(69.59±2.93,t=-11.92,p<0.05)。4)两组患者BI指数均得到提高,试验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试验组治疗后BI指数(59.19±3.50)高于该组治疗前指数(40.97±4.10,t=-17.34,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指数(57.19±4.24,t=-12.74,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可以调节血液黏度和D二聚体。结论: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降低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液黏度及D二聚体,提高FMA评分和BI指数。

李朝政[8](2020)在《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基于“络病”理论以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科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以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此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瑞康医院征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予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治疗组在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埋线配合刺络泻血治疗(先刺络泻血后埋线),刺络泻血: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在患者双侧十二井穴及肘膝部关节处异常血络反应点1-3个,第一次取患侧井穴,第二次取健侧井穴,消毒完之后用注射针头(规格:0.6mm×28mm)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对于肘膝部阿是穴的泻血方法:取肘膝部见青紫、暴露的异常血络,在血络的远心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泻血完毕后擦净血迹并消毒针孔;刺络完毕后在双侧丰隆、飞扬,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合谷、曲池、肩髃、伏兔、足三里、以及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进行配穴。治疗组每日常规服用西药,每周泻血后行埋线治疗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仅每日常规服用西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停止治疗后满3个月随访评定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3)随访:治疗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评分与对照组随访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方案。(2)治疗组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三个月后随访疗效都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3)运用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可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节省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疗效稳定,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值得推广。

王博[9](2020)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具有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是以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μm,RPE)损害为特征,导致视力永久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疾病。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CSC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为运用中医理论纠正偏颇体质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调查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41例(46眼),根据CSC类型分为两组,A组为急性CSC,B组为慢性CSC,观察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水平与垂直位厚度平均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层损伤比值(水平位/垂直位)、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水平位/垂直位)、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化。结果:(1)性别差异:本次研究共调查41例CSC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男性14例、女性7例、共计21例,B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共计20例,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分布:A组≤40岁10例,构成比47.6%,>40岁11例,构成比52.4%;B组≤40岁6例,占比30%,>40岁的患者14例,占比70%,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患眼数分布:A组单眼患病数为20例,构成比95.2%,双眼患病数1例,构成比4.8%;B组单眼患病数为16例,构成比80%,双眼患病数4例,构成比20%,两组间P>0.05无统计学差异。(4)黄斑区脉络膜厚度:A组患眼22眼,平均脉络膜厚度386.11±115.26μm;B组患眼数24眼,平均脉络膜厚度321.85±70.32μm;A组健眼20眼,平均脉络膜厚度252.45±84.16μm;B组健眼数16眼,平均脉络膜厚度241.81±62.01μm,经分析得出A组患眼与B组患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A组患眼与A组健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眼与B组健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健眼与B组健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94.59±52.66μm,B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162.63±37.33μm,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6)黄斑区光感受器受损、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水平位/垂直位长度的比值):A组光感受器受损比值为1.09±0.15,B组光感受器受损比值为0.89±0.2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A组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为1.05±0.15,B组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为0.94±0.3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体质分布:A组中医体质分布中依次为痰湿质10例47.6%,气郁质3例14.3%、平和质2例9.5%、阳虚质2例9.5%、气虚质1例4.8%、阴虚质1例4.8%、湿热质1例4.8%、血瘀质1例4.8%、未采集到特禀质;B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气郁质占60%、痰湿质占15%、平和质2例10%、气虚质2例10%、阳虚质1例5%,未采集到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A组中以痰湿质为主,B组中以气郁质为主。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5)。结论:1、CSC患者好发于男性。2、慢性CSC与急性CSC患者单眼与双眼发病的几率无明显差异。3、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要薄于急性CSC患眼,慢性和急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提示CSC患眼可能存在黄斑区脉络循环血流量普遍增加,而慢性CSC患眼相对急性CSC患眼可能存在黄斑区脉络膜循环血流量减少或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4、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要薄于急性CSC患眼,提示慢性CSC患者存在视网膜结构的损害,长期可导致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5、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光感受器受损程度较急性CSC严重,并且慢性CSC患眼的光感受器受损的长度在垂直位普遍要大于水平位,提示慢性CSC患眼存在以黄斑区垂直位向下方发展的趋势。6、慢性CSC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以气郁质为主,急性CSC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痰湿质为主。

余卓卉[10](2020)在《CBL教学法与CP教学法联合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BL教学法与CP教学法联合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2018年度、2019年度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81人,观察组给予CBL与CP教学法教学,对照组给予传统带教模式。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实践能力考试成绩、带教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学中联合采用CBL教学法与CP教学法,可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带教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及治疗方案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来源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年龄
        2.2 治疗前观察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变化比较
        3.2 患者感觉积分变化比较
        3.3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变化比较
        3.4 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比较
        3.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认识
        1.1 感觉通路受损出现感觉障碍
        1.2 对IS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评价以Fugl-Meyer感觉评分为主
        1.3 IS肢体感觉障碍治疗手段较少
    2 中医理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认识
        2.1 虚、痰、瘀为主要病因,气虚痰瘀为基本病机
        2.2 运用中风康复汤为干预方法及治疗依据
    3 结果分析
        3.1 改善感觉障碍
        3.2 提高感觉功能
        3.3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4 改善中医症状
        3.5 改善中医症状有效率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4.1 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3.小结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的内容
        3.小结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经济负担重
        6.小结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3.小结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第一节 地龙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1.主要目的
        2.次要目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对象
        1.入选程序
        2.入选标准
        3.纳入标准~([40,77,83])
        4.排除标准~([40,77])
        5.病例脱落
        6.病例退出
        7.病例中止标准
    第五节 干预措施
        1.试验分组
        2.访视计划
        3.合并治疗
    第六节 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3.探索性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第八节 统计分析
        1.样本量计算
        2.统计分析数据集
        3.统计分析计划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数据监察委员会
        2.资源配置
        3.质量控制
        4.紧急破盲及揭盲
        5.伦理申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个人简历

(3)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数据挖掘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第二章 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倍他乐克的应用对心肌梗死者院外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院外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在1 2周、2 4周的复发率、病死率对比
3 讨论

(5)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与排除
    2.4 病例选择及分组
    2.5 分组干预
    2.6 标本采集
    2.7 指标观察
    2.8 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3.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3.5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3.6 两组ADL评分比较
    3.7 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MMP-9 水平比较
    3.8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治疗
    4.2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分子机制
    4.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4.4 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病机特点与补阳还五汤干预作用
    4.5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4.6 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作用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人群的模块药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生物网络结构比较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 基于网络对齐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2 基于核方法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3 基于节点/边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4 基于向量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5 基于矩阵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6 基于概率的网络相似性算法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概况
        1 免疫炎症反应
        2 凝血系统反应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3 内皮功能影响
        4 氧化应激反应
        5 脂质代谢影响
        6 细胞调控因素
        7 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第一部分 生物网络拓扑参数的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生物网络拓扑参数的特征描述
        2 生物网络模块的拓扑参数筛选
    结果
        1 非参数检验结果
        2 共线性诊断结果
        3 线性判别分析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量化模块结构差异度方法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模块划分
        3 量化模块间差异度的计算方法
        4 量化模块间差异度的参数权重确定
        5 拓扑参数的归一化处理
        6 模块间差异性度量参数整合及公式建立
    结果
        1 疾病组和健康组网络构建及拓扑结构分析
        2 疾病组和健康组网络模块划分
        3 疾病组和健康组模块间差异度的计算结果
        4 量化模块间差异度参数的熵值权重确定结果
        5 模块间差异性度量参数整合及公式建立
    讨论
        1 量化模块间差异的不同拓扑参数权重的确定
        2 基于整体综合评价模式的重构模块差异度定量分析
    小结
第三部分 模块重构视角下丹红注射液治疗有效人群的有效重构模块识别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网络构建与模块划分
        3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重构模块识别
    结果
        1 不同治疗条件下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识别
        2 各有效组有效重构模块对差异的分析
        3 丹红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纯的有效重构模块的识别
    讨论
        1 有效重构模块的识别是以无效组模块对比较的最大值为依据
        2 各组有效人群模块对间的差异度均大于无效人群
        3 比较各组有效人群有效重构模块的节点分布情况
    小结
第四部分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重构模块的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GO富集分析、分类与比较
        2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KEGG通路分析及比较
    结果
        1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GO富集分类
        2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GO功能分析比较
        3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的KEGG通路分析
    讨论
        1 不同组别GO功能分类具有多样性
        2 不同组别GO功能的对比分析
        3 不同组别KEGG通路及分类的对比分析
        4 丹红组有效重构模块KEGG通路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小结
第五部分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重构模块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有效重构模块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症状改善表型的相关性
        2 文献验证结果
    讨论
        1 丹红组有效重构模块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定量分析
        2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的模块药理机制分析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附表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1]
    附表2 两组测序人群基线数据比较
    附表3 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人群展示
    附表4 血瘀证治疗有效率的两组比较
    附表5 各时间点两组血瘀证中医症状疗效积分值的比较
    附表6 各组大网络拓扑参数
    附表7 DH14-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表8 D214-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表9 DH30-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表10 DZ30-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表11 Pure DH14-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表12 Pure DH30-Y有效重构模块GO富集分析
    附图1 丹红组有效重构模块展示
    附图2 各组有效重构模块GO功能的分类展示
    附图3

(7)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讨论
    1.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8)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及分析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4 选题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学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1.4 小结
    2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2.1 体质的概念
        2.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
        2.3 体质的分型
        2.4 体质与证
        2.5 体质与疾病
        2.6 体质与治疗
        2.7 小结
    3 西医学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3.0 流行病学研究
        3.1 病因
        3.2 发病机制
        3.3 分类
        3.4 影像学检查
        3.5 治疗选择
        3.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填写
        2.2 中医体质判定
        2.3 分组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眼科相关检查
    4 数据统计
    5 结果
        5.1 资料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的差异
        6.2 两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6.3 两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差异
        6.4 两组的光感受器受损、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
        6.5 CSC中医体质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
    附录二 中医体质调查表
    附录三 CSC 临床观察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致谢

(10)CBL教学法与CP教学法联合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我
    1.1 资料
    1.2 方法
    1.3 教学效果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D]. 陈颖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D]. 吴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倍他乐克的应用对心肌梗死者院外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分析[J]. 薛翟旻.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2)
  • [5]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兴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有效人群的模块药理机制[D]. 魏鹏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芪丹化瘀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原鹏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李朝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D]. 王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CBL教学法与CP教学法联合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 余卓卉. 名医, 2020(04)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2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