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一、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华,赵晶莹[1](2022)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美好生活研究动态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引领性概念。当前学界关于美好生活这一理论问题,从生成背景、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制约条件、实现路径等方面,经过多角度分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推进美好生活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美好生活内涵,多学科视角释读,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观并发掘生成性资源,注重建设美好生活路径的现实可行性,促进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在理论意义上的丰富和在实践意义上的拓展。

唐皇凤[2](2022)在《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与战略路径》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战略议题。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坚定扞卫人民民主专政,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制度治党水平,理顺和规范党政关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和勇于善于自我革命,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继承式发展和守正式创新的现代政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切实增强党的执政体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持续提升党的建设创新举措的回应性和调适性,是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径。

张爱军[3](2022)在《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肇庆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肇庆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往开?

姚彦琳[4](202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文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而且为其提供丰富的思政资源和教育方法,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思政元素应做到分专业、分类别、分特色开发。可从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教学团队、丰富教学模式3个层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体系保障。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5](2021)在《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祝叶华[6](2021)在《扎实推进“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助力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访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陈晓阳》文中指出"三农"(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站在科技兴农的战略高度,开展的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实践,《科技导报》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陈晓阳教授。

高雅楠[7](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来源和艰辛的形成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军。同时,全球进入了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实现全面而充分的人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逐步形成。以“立君为民”“君权民授”“民贵君轻”和“限君为民”等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学东渐”时期引进的先后受“天赋人权”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西方人权思想,以人权的历史观、阶级观、辩证观和相对观为基本架构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经历了1949年至1977年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78年至1990年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反思、1991年至200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以及2002年至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2012年至2017年的正式形成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该思想的正式形成,并由此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而且人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实现人权与主权、权利与义务、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三是“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来看待,同时应当坚持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生态权利等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以法治与人权的关系发展为主线,要求充分重视法治对人权的保障价值,并通过立法“定”人权、执法“保”人权、司法“救”人权以及守法“护”人权来充分实现人权的法治保障。五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并使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经过了自然主义人权思想、功利主义人权思想、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能力正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每一种思想都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局限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人权思想之间在价值取向、权利侧重以及现实导向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以和谐为价值导向,要求在民族国家的整体文明进程中谈论个人价值与个人人权,而西方人权思想始终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侧重积极权利,即既重视公民、政治权利,又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各项权利;西方人权思想侧重消极权利,即强调公民、政治权利,忽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既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又重视人权的特殊性,倡导人权模式的多元化;西方人权思想混淆人权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倡导人权模式的唯一化。与西方人权思想相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理论、道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为使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应当夯实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克服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困境,同时确立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并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传好中国声音两种路径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应依靠法治、政策和教育三种路径进行贯彻。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经历了人权立法期、人权司法期和人权法治期三个发展时期。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具有主体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人权享有的公平性、体系的开放性、视野的国际性等突出特点,其基本面向是坚持党对人权法治保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人权法治建设。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不仅表现为制定和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表现为发布指导意见、规定、办法和通知,同时表现为开展专项行动。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具有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灵活易调等优势,但也存在保障主体难以平等、保障水平难以均衡、各项政策难以协调以及难以保持保障的稳定性等局限。基于此,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发展,不但要求加强联结整合,提高人权保护的有效性,而且需要重视学习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同时需要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政策实施的影响力,还需要加强监督评估,确保政策评价的科学性。新时代加强人权宣传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澄清西方国家恶意诋毁和中国承担国际人权保障义务的需要,应当从教育载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方面进行体系架构。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初步发展三个阶段,且目前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职教育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境,应当通过在国家层面加大人权教育保障力度、在学校层面推进人权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在社会层面实现人权教育全民普及等路径进行优化。

刘乃刚[8](2021)在《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新的论断,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如何推动绿色生活方式问题,为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要求,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创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王蕾[9](2021)在《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抗疫精神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商科人才培养以及财经类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师要坚持课程育人,充分利用财经类高校第一课堂;注重实践育人,有效开展财经类高校第二课堂;落实文化育人,积极引导财经类高校第三课堂。深度探索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种途径,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新商科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刘幸[10](2021)在《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文中提出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中原民俗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们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及强化地域文化色彩的重要手段,又生动地表达着中原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展现河南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精神以及时代变革的重要元素,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中原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中原人民思想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从民俗书写的角度看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中的乡土世界,能够审视当代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后河南农村伴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的独特复杂的乡村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及文艺民俗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核心概念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整体上的论述。第一章重点讨论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造就了河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提供深度的背景支撑。河南浓郁的民俗氛围和作家在生活中的民俗体验催生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独特情感,成为作家们在乡村叙事中进行民俗书写的可能性条件和自觉动力。基于作家生命体验及创作意志的差异,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理性批判、温和反讽和眷恋怀念并存的多元民俗审美姿态。受特殊思想精神表达的需要,部分河南作家尝试在小说中建构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民俗事象,借此来展现中原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并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小区域作家群以各自生活的文化区为依托,以每个区域不同的乡村风俗背景和样态为源泉,创作出多元化的民俗图景。河南作家的民俗书写还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以后,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新特点。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依托民俗书写建构的当代河南乡土景观。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曾给中原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活力,但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乡村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民俗文化具有稳定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以中原独特的乡风民俗为切入点,对后改革时代河南乡村社会生态的发展与变迁予以观照,通过传统民俗的衰颓展现河南乡村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的变异透视河南乡村权力景观,民俗的淡化表现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其中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哲理反思。第三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借民俗书写展现的当代中原农民生活与命运。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集中展现了河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它们成为中原农民原初生活状态的显现与缩影。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乡村民俗情节的加入在展现中原地区独特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中原农民行为举止或文化心理的真实展现,作家用带有中原色彩的婚丧风俗来突显农民境遇的不幸和凄凉,寄托着对农民在沉重负压下的苦难命运的深刻怜悯。河南地区民间信仰风气浓重,新时期河南作家笔下的中原民间信仰描写,深刻反映了深处内陆腹地的河南地区以“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为核心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它们作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作家用以渲染地方色彩,营造乡村神秘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展现了中原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第四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以民间话语呈现的河南乡土意蕴。河南作家通过对中原方言俗语及修辞格的灵活使用来展现河南乡村世界。方言摹声拟态、随声传形的特点使读者能从各种人物的语言中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与性格,人物形象因此更显鲜明、生动。比喻、反语、双关、夸张、通感等修辞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在方言语境下更加富于个性化。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创作中的民歌民谣是凸显河南区域文化氛围和特色、表达河南人情感与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河南地区神话传说蕴藏丰富,周大新小说中的民间神话传说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第五章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民俗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存在,这种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民俗书写为作家进行地域化、个性化写作提供现实支撑,丰富的民俗书写不仅呈现出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更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民众生活予以观照,展示着历史与时代变迁下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时代意义。作为特定地区长期积淀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地域风俗反映着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和文化心理,因而具有明显的超阶级性和超时代性。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加入民俗描写,使小说在表达政治主题的同时,也对人性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书写和表达,对小说政治化倾向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河南地区乡村民俗书写为河南作家进行乡土建构和艺术想象提供现实支撑,展演着中原民众生活,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困境,蕴含着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美好生活研究动态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
    (二)西方思想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多维建构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分析
    (一)需要满足说
    (二)“人的全面发展”说
    (三)“人民中心”说
    (四)内涵综合说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
    (一)稳定性
    (二)发展性
    (三)差异性
    (四)全面性
    (五)世界性
四、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制约条件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精神价值观问题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最大短板
    (三)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
    (四)制度建设和社会规范体系不完善
    (五)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有待提升
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倡导五大发展理念
    (二)实施“美好新政”保障公民权利及社会正义
    (三)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建设
    (四)建设美好生活离不开个人劳动奋斗
六、新时代美好生活研究的展望与反思
    (一)美好生活概念界定缺乏一致性
    (二)多学科视角下美好生活的释读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活并发掘生成性资源
    (四)注重建设美好生活路径的现实可行性

(2)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与战略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中国共产党话语谱系的演变脉络中理解“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
三、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径

(3)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四、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
    (三)从公民层面来看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运用
    (一)分专业挖掘思政元素
    (二)分类别选择思政元素
    (三)分特色开发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体系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
    (二)打造教师团队
    (三)丰富教学模式
        1.守好课堂教学
        2.创新混合式教学
        3.加强实践教学
五、结语

(5)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关于共同富裕和再分配关系的一点思考
    一、观察共同富裕的三个维度及其循环
    二、收入分配循环中的税收调节作用具有短期效果
    三、金融市场的再分配作用
高质量就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一、做大共同富裕蛋糕需要高质量就业
    二、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高质量就业
    三、推动高质量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创新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改革、发展与稳定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四、加强党对宏观调控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展望
“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历史形成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2.2.2 “西学东渐”与人权思想的引进
        2.2.3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2.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49-1977 年)
        2.3.2 人权思想的解放与反思(1978-1990 年)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1991-2001 年)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2002-2011 年)
        2.3.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正式形成(2012-2017 年)
        2.3.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深化发展(2018-现在)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
        3.1.1 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3.1.2 动力来源:发展依靠人民
        3.1.3 根本价值: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3.2 “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
        3.2.1 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3.2.2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3.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2.4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
    3.3 “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
        3.3.1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3.3.2 坚持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
    3.4 “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
        3.4.1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价值基础
        3.4.2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3.4.3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3.5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
        3.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3.5.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比较优势
    4.1 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的流变
        4.1.1 自然主义人权思想
        4.1.2 功利主义人权思想
        4.1.3 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4.1.4 能力正义人权思想
    4.2 中西人权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 价值取向不同
        4.2.2 权利侧重不同
        4.2.3 现实导向不同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体现
        4.3.1 理论优势
        4.3.2 道路优势
        4.3.3 制度优势
        4.3.4 文化优势
    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表达
        4.4.1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国际背景
        4.4.2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基础
        4.4.3 建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
        4.4.4 人权思想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的中国进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
    5.1 依靠法治贯彻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5.1.2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突出特点
        5.1.3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2 依靠政策贯彻
        5.2.1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
        5.2.2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客观评价
        5.2.3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3 依靠教育贯彻
        5.3.1 新时代人权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5.3.2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体系架构
        5.3.3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发展历程
        5.3.4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现实困境
        5.3.5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
    (一)绿色生活方式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
    (三)绿色生活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扬弃
二为什么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指明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切入点
    (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顺应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三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
    (一)遵循“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9)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三)财经类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育人:充分利用财经类高校第一课堂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专业核心课程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职业规划课程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
三、实践育人:有效开展财经类高校第二课堂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专业实践活动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岗位实践活动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志愿服务活动
四、文化育人:积极引导财经类高校第三课堂
    (一)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的优秀商业文化
    (二)积极宣传抗疫斗争中的企业家精神
    (三)充分利用财经类高校网络文化平台
五、结语

(10)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
        一、河南区域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
        三、河南作家对民俗书写的文学传衍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特征
        一、批判、反讽、怀念并存的民俗审美姿态
        二、地域背景差异下的民俗多样书写
        三、文学建构型的民俗书写
    第三节 新时期河南作家民俗书写的时代变迁
        一、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民俗书写嵌入
        二、民俗书写的多样化与日常化
        三、民俗书写中的现代化反思
第二章 依托民俗书写建构新时期河南乡土景观
    第一节 传统民俗衰颓的河南乡村生态景观
        一、从“土地崇拜”到“土地丢弃”
        二、乡土风情的消失与追忆
        三、中原传统民间工艺的失落
    第二节 民俗变异与乡村权威格局的嬗变
        一、“长老崇拜”的消失与河南乡村基层权力的变革
        二、河南农民崇权民俗心理下的人性变异
        三、乡村选举中村民自治被架空
    第三节 民俗淡化与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
        一、葬俗中消失的孝亲伦理
        二、日常交往里折射出乡邻伦理的淡漠
        三、婚嫁陋俗里颓败的婚恋伦理
    第四节 “诗化乡村”建构与反思——以田中禾的创作为例
第三章 借助民俗书写展现河南农民生活与命运
    第一节 民俗书写里的河南农民生活百态
    第二节 特殊婚丧风俗背后的河南农民苦难命运
    第三节 河南民间信仰与农民的精神世界
        一、中原信仰风气与河南民众的关系
        二、“万物有灵”信仰与传统习俗里的精神解脱
        三、家族祖先崇拜与农民的精神寄托
        四、生活禁忌与河南农民思维方式
    第四节 中原巫鬼信仰的文学观照——以阎连科的创作为例
        一、对耙耧山脉现实生活状态的展现
        二、对耙耧村民的精神抚慰
第四章 以民间话语呈现河南乡土意蕴
    第一节 河南方言里的中原乡村世界
        一、河南方言词汇里的中原性格
        二、借中原方言修辞格展现乡村人情世相
        三、中原民间语言的文学表达——以李凖的创作为例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谣的运用
        一、情歌对女性内在情感的表达
        二、歌谣成为河南人的精神投影与折射
        三、民歌中彰显的中原地域特色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间叙事——以周大新的创作为例
        一、神秘传说与神秘氛围的营造
        二、传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命运对照
        三、传说的结构意蕴与小说线索的契合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民俗书写呈现出小说的历史文化蕴涵
        一、从历史文化层面观照现实生活
        二、民俗变化与河南社会时代发展
        三、对农民文化心理历史嬗变的动态捕捉
        四、民俗背景下的乡村寓言
    第二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情节政治色彩的消减
        一、河南民俗生活细节与“典型化”创作手法的淡化
        二、中原风土人情描写对乡民人性美的开掘
        三、河南民俗心理的深描与审美表层化的弥补
    第三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文化内涵的加深
        一、“诗意中原”的文学建构
        二、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展现
        三、对中原乡土困境与出路的探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美好生活研究动态述评[J]. 杨金华,赵晶莹.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01)
  • [2]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与战略路径[J]. 唐皇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肇庆新篇章[N]. 张爱军. 西江日报, 2022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 姚彦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06)
  • [5]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 经济研究, 2021(12)
  • [6]扎实推进“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助力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访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陈晓阳[J].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21(23)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D]. 高雅楠. 河北大学, 2021
  • [8]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J]. 刘乃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9]抗疫精神融入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索[J]. 王蕾.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06)
  • [10]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D]. 刘幸. 河北大学, 2021

标签:;  ;  ;  ;  ;  

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