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论文文献综述)
谢学锦[1](1992)在《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文中研究指明 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系统测量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空气或生物)中的元素含量或其它化学性质,发现其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根据异常的线索找到新的矿床。这种方法是在30年代末期,在现代地球化学与痕量分析技术的推动下,首先在前苏联和北欧发展起来的。40年代以后,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地表出露矿体大部分已被发现,找矿难度日益增大,这种方法才被引起重视,并广泛被传播应用于北美、西欧、中国和澳洲。
邱冬生[2](2001)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地学数据库模型与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地学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地学空间信息获取手段的进一步改善、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以及人造卫星的升空,使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日趋成熟,使得我们对有关我们所处的星球以及周围环境、文化现象等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可能。如何驾驭庞大信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从而数据融合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融合(Data Fusion)概念产生于70年代,最初是以研究军事领域中对多源信息进行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横断学科,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随着融合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数据融合成为许多学科的综合和应用,而形成一个由许多传统学科和新兴工程领域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前沿技术领域,这也是地学领域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为地学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评价决策过程,为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的设计、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地学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等方面。针对地学数据特点,研究了GIS二次开发的多种开发模式。选择了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学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采用Arc/Info提供的开发环境进行开发工作,建立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地学信息系统,是常规的GIS信息所不能取代,提供了各种比较复杂的分析功能,为地学现象的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综合性论述地学信息与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地学空间数据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规划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等。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为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和地学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主要研究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的设计。了解地学数据的特征以及地学数据的主要类别,然后设计好数据库的结构,建立地学数据库框架。地学空间数据库的结构由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部分组成,属性数据通过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来管理,而空间数据通过Arc/Info的内部数据库Info数据库进行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分离,使得数据结构趋于合理。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数据融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数据融合技术的一般模型、基本原理、技术研究、实现技术、常用方法以及GIS与RS的数据融合。 地学数据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模型融合和信息融合两个方面。模型融合主要是因为空间数据之间的数据格式各异,给信息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解决多种空间数据模型的融合是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信息融合是由于不同测量手段、不同数据来源的地学数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常常存在,在对地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识别时,如果仅对每一种信息作出独立的处理或决策,其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成对空间对象的一致描述。 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各功能模块的实现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技术流程: 地学信息系统采用美国ERSI(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公司的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开发平台,使用高级开发语言开发出操作简单的、面向WINDOWS的地学信息系统。它是常规的GIS信息所不能取代,提供了各种比较复杂的分析功能,用形象的图像数据取代了枯燥的字符数据,对于地学现象的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展开地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地学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除了常规的空间信息查询外,还包括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地学数据成图等功能。这在地学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在湖南省地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一个好的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它的应用。利用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地质资料对湖南省的矿产资源进行分析预测研究,充分发挥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将地质成矿预测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地学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直观、动态的成矿预测处理,从而使得用户根据自己预定成矿模式进行迅速的预测处理。系统根据所建立的成矿预测模型,对地学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得到预测区范围,可以充分利用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以及专家的经验分析成矿条件,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和GIS分析操作,达到成矿预测的目的,能够得到一些用人工的方法很难划分出的地质异常地带,例如断裂控矿影响宽度带。从经济效益上讲,信息系统对于短期和长期项目的应用很有价值的,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系统可以更加迅速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大大节约了时间,缩短了研究周期,是矿产勘探者的有利助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系统提供了制图输出,
师淑娟,王学求,李冉,丁赛[3](2019)在《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祁昌炜[4](2012)在《云南会泽金红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在2004年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以来,我国大中型矿山“探底摸边”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研究区位于会泽县者海镇、矿山镇,矿山厂金牛厂成矿带南端。其北部约12km处为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老矿山外围具有有利找矿条件,易取得找矿突破,因此认为研究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优异的找矿前景,做找矿研究意义重大。论文在总结研究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通过详实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地球化学数据测试分析,与会泽铅锌矿进行对比研究,对赋矿地层及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矿区成矿条件,再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成矿预测。取得了以下结论和成果:(1)通过详实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分析,总结研究了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物理特征及矿床分布规律;总结和研究了会泽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特点;(2)在研究区与会泽铅锌矿的摆佐组白云岩中,稀土元素蛛网图模式曲线总体形态上一致,属LREE富集—HREE平坦型,Eu有微弱负异常。研究区车家坪断裂带,Eu为负异常,轻稀土富集属平坦型。会泽铅锌矿矿山厂断裂带,Eu为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变化不大,属平坦型。(3)在详细的地质工作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运用SPSS软件,选用迭代剔除高值法确定了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并对岩石地球化学各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运用Surfer软件绘制各异常图,对异常元素组合、浓集中心、强度、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车家坪地区圈定8个综合异常,付家梁子地区圈定5个综合异常。(4)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工作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对研究区主要断裂进行了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为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的圈定提供依据,指示出了成矿流体的流向及矿体走向。(5)总结了地层、构造、地球化学等找矿标志,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标志,与会泽铅锌矿进行类比,在车家坪地区圈定Ⅰ级靶区1个,Ⅱ级靶区2个,付家梁子地区圈定Ⅰ级靶区2个,Ⅱ级靶区1个。
刘东亮[5](2021)在《微量元素分析在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量元素分析是有关物质组成和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取得了相关研究进展,在地质、环保、材料、化工、钢铁、冶金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现代分析仪器不断更新换代,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仪器分析发展极为迅速,使得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更可靠、更有说服力。微量元素具有含量高度变化、地球化学行为多样和比常量元素变化更灵敏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的有关岩石成因及地质作用过程的信息,在地球化学矿物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二、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省国土资源地学数据库模型与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 论 |
1.1 地学信息与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背景 |
1.1.1 概述 |
1.1.2 地学GIS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3 地学数据融合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数据来源 |
1.2.1 研究背景 |
1.2.2 本论文所采用数据的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主要矿产资源分布 |
2.2.1 概况 |
2.2.2 主要金属矿产分布 |
2.2.3 主要非金属矿床分布 |
2.3 地质构造背景 |
2.3.1 地层与沉积建造 |
2.3.2 大地构造背景 |
2.3.3 构造物理分层特征 |
2.3.4 深层构造轮廓 |
2.4 区域地质背景 |
2.4.1 地层 |
2.4.2 构造 |
2.4.3 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 |
3.1 空间数据库模型 |
3.1.1 概述 |
3.1.2 空间数据模型 |
3.1.3 空间数据库模型设计 |
3.2 地学空间数据库模型 |
3.2.1 地学数据主要特征 |
3.2.2 地学数据来源 |
3.2.3 地学数据模型的特征 |
3.2.4 地学数据模型 |
3.2.5 找矿地质模型的建立 |
3.3 地学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1 空间数据结构设计 |
3.3.2 属性数据结构设计 |
3.3.3 数据结构设计原则 |
3.4 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 |
3.5 地学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 |
3.6 本早小结 |
第4章 地学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
4.1 数据融合的研究背景 |
4.2 地学数据融合处理的一般模型 |
4.3 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 |
4.3.1 数据融合的一般概念 |
4.3.2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
4.4 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
4.4.1 模型融合 |
4.4.2 信息融合 |
4.5 数据融合处理的常见方法 |
4.6 GIS数据与RS数据的融合 |
4.6.1 GIS数据与RS数据的融合的研究意义 |
4.6.2 GIS与RS遥感数据的融合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学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3 系统功能 |
5.3.1 启动模块 |
5.3.2 图层控制模块 |
5.3.3 空间信息查询模块 |
5.3.4 数据编辑与更新 |
5.3.5 空间分析模块 |
5.3.6 成果输出 |
5.4 系统技术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学信息系统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
6.1 概述 |
6.2 地学数据分析 |
6.2.1 影像分区 |
6.2.2 地层岩浆岩 |
6.2.3 构造 |
6.2.4 构造骨架 |
6.3 多元信息数据融合 |
6.3.1 地层控矿因素 |
6.3.2 岩体对成矿的控制 |
6.3.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
6.4 地学多元信息的提取 |
6.4.1 信息提取依据 |
6.4.2 成矿区带的圈定 |
6.4.3 成矿预测区的圈定 |
6.5 专题制图 |
6.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 谢 |
(3)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铀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特征 |
2.1 铀在岩石中的分布特征 |
2.1.1 含矿岩层 (体) 特征 |
2.1.2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2.2 铀在水系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分布特征 |
2.3 铀在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 |
3 冀北铀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1 R型聚类分析 |
3.2 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指示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
3.3 成矿环境指示元素分布特征 |
4 结论 |
(4)云南会泽金红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大地构造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2 岩相古地理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4 区域矿床分布规律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滇东北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2.5.2 滇东北综合地球化学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泽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3.1 矿体形态及产状 |
3.3.2 矿石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地层地球化学 |
3.4.1 主元素地球化学 |
3.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红地区地质特征 |
4.1 地层 |
4.2 构造 |
4.2.1 断裂 |
4.2.2 褶皱 |
4.3 地表矿化与蚀变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红地区地球化学特征 |
5.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岩石地球化学原理 |
5.2.2 样品采集依据及布局 |
5.2.3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 |
5.2.4 最佳指示元素确定 |
5.2.5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圈定 |
5.2.6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2.7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
5.3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5.3.1 构造地球化学内容及意义 |
5.3.2 构造地球化学工作方法及特点 |
5.3.3 研究区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地层岩石稀土元素 |
5.4.2 断裂构造稀土元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预测 |
6.1 成矿预测的依据及标志 |
6.2 成矿靶区预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微量元素分析在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分析在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现状 |
2 技术指标 |
2.1 微量元素 |
2.2 背景值和异常值 |
2.3 地球化学指示与指示元素 |
3 微量元素分析在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实例 |
3.1 分析方法 |
3.2 应用实例 |
(1)校准曲线法。 |
(2)标准加入法。 |
4 结语 |
四、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球化学填图——地学研究的一个新前沿[J]. 谢学锦. 大自然探索, 1992(04)
- [2]湖南省国土资源地学数据库模型与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 邱冬生. 中南大学, 2001(01)
- [3]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J]. 师淑娟,王学求,李冉,丁赛. 地球学报, 2019(03)
- [4]云南会泽金红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D]. 祁昌炜.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1)
- [5]微量元素分析在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研究[J]. 刘东亮. 智能城市, 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