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ZL-2711旋耕机

1GZL-2711旋耕机

一、1GZL-2711型旋耕机(论文文献综述)

江西丰收-27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研制小组[1](1976)在《1GZL-2711型旋耕机》文中研究说明 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教导,为加速我省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扩大我省丰收—27拖拉机的使用范围,根据省文办科技组和机械局的安排,由江西共大总校农机系(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江西省农机研究所组成研制小组,于1974年11月开始了丰收—27拖拉机配套旋耕机的研制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反复研究、试验、改进,三台样机分别在新余、高安、靖安等地进行了3733.2作业亩的耕耙作业考核,于1976年元月进行了省级鉴定,同意1GZL—2711型旋耕机(图1)定型,可以转入生产。旋耕机同拖拉机联接方式为直接联接,旋耕机的

杜蒙蒙[2](2014)在《履带式微耕机及其主要工作部件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设计一种微型耕作机具不仅可以改善耕田土壤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等经济目标,而且对于降低农业能源损耗、优化农村动力配置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解决目前微耕机动力牵引性能不足、作业质量偏低等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省烟草公司课题“丘陵山区烟田专用动力机械及配套机具开发”,研究设计一种低位传动双履带式微型动力底盘,并在该底盘的基础上完成了微耕机虚拟样机的模块化设计,扩展、完善了相关作业部件,通过快卸挂接装置更换工作部件即可完成起垄、覆膜、除草、开沟培土等单项及复式作业。本课题基于车辆-地面力学、虚拟装配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等理论方法,将底盘动力传动、旋耕刀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保证作业部件的强度与可靠性。通过田间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得出了影响微耕机底盘牵引附着性能的显着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耕机底盘牵引性能与旋耕作业质量碎土率指标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指标与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完成了运动参数的优化,在保证履带滑转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旋耕作业碎土率,减少了微耕机作业的功率损失。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述:1.设计一种微型农业机械的动力底盘,将附着性能优越、牵引能力大、松软地面通过能力强的双履带行驶装置引入到动力底盘的设计中,在提高微耕机操作稳定性、田间通过性的同时减小机器总体尺寸。2.依据虚拟样机技术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完成了动力底盘的实体建模、虚拟装配与运动干涉分析,保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为相关工作零部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提供了模型文件。基于履带式微耕机虚拟样机装配模型的容积属性报告校核了履带行驶装置的接地比压值,避免了物理样机的反复加工,提高了微耕机样机的设计效率。3.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优化了零件尺寸与结构参数,得出旋耕工况下不同尺寸刀具的应力云图与位移分布图,为正确选取刀具尺寸参数、合理设置刀轴运动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减轻微耕机重量选用尼龙制履带驱动轮,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正常工况及极端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完成了尼龙驱动轮强度的校核;针对动力底盘的发动机托架进行了模态分析,保证了发动机托架前五阶固有频率均在发动机振荡频率区域之外,避免了在发动机振荡源的作用下托架发生应激共振失效的可能性,提高了微耕机工作的可靠性。4.加工样机,进行田间正交试验与回归试验分析。将“履带式动力底盘+旋耕部件”作为整体研究对象,选取履带式动力底盘牵引性能的评价指标—履带滑转系数为试验指标,旋耕刀轴转速、机组前进速度(履带驱动轮转速)、机器自重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直观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旋耕刀轴转速对微耕机滑转系数影响最大,旋耕刀轴转速与履带轮转速的交互作用次之,履带轮转速再次,机器自重影响最小;较优水平组合为刀轴转速等于120r/min、履带轮转速等于60r/min,机器自重等于120kg;方差分析表明旋耕刀轴转速对指标影响显着(α=0.05),旋耕刀轴转速与履带驱动轮转速的交互作用对指标有影响(α=0.1)。根据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选取履带滑转系数及微耕机碎土率为试验指标,旋耕刀轴转速与履带驱动轮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得出试验指标与因素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及影响规律曲线;基于MATLAB数值分析软件进行微耕机运动参数的优化,得出优化结果:旋耕刀轴转速为200r/min、履带驱动轮转速为45r/min时,微耕机具有最佳的牵引性能及旋耕碎土质量,其履带滑转系数为4.9944%、碎土率为86.9535%。

肖文芳[3](2019)在《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茬口矛盾突出,水稻收获后即进行油菜直播作业,针对稻茬田土壤黏重板结、地表秸秆量大且禁止焚烧导致油菜直播时机具易堵塞缠绕的作业难题,结合油菜种植农艺要求,本文研制了一种犁翻埋茬、旋耕碎土、侧边作畦开沟的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该机主要由犁翻部件、旋耕部件及开畦沟部件组成,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碎土平整及开畦沟功能,为油菜种子提供优良的种床环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的技术方案,确定了整机基本结构和主要参数,分析了整机的工作过程。同时对犁体在机架上的布局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犁翻部件作业幅宽为2100mm,犁体数量为6个,机架同侧相邻两犁体间的横向距离为270mm,机架同侧相邻两犁体间的纵向距离为529.9mm,犁梁配置斜角为27°,分析了刀辊不同转向的作业特性,确定旋耕刀辊采用正向旋转,并对整机主要工作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2)设计了一种宽深比可调扣垡犁,宽深比调节范围为0.71.8,通过水平直元线法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结构设计,研究了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宽深比为1.01.2时犁体作业效果较好。同时对犁体进行了改进设计,确定犁体耕深为200mm,宽深比为1.1,工作幅宽为220mm,基于土垡运动规律确定了犁体导曲线、元线角及犁体尾翼长度等关键犁体曲面参数。田间试验表明,改进后犁体的作业效果较好,整机的平均耕深为203mm,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1.7%,平均耕宽为2081mm,耕宽稳定性系数为97.4%,碎土率为92.1%,耕后地表平整度为10mm,秸秆埋覆率为92.3%,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犁体作业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加长尾翼对犁体作业稳定性无影响,且能提高秸秆埋覆率,耕深加大时,秸秆埋覆率提高,但整机耕作稳定性降低。(3)运用EDEM软件以机组前进速度、犁体耕深和犁体尾翼长度为试验因素,以犁体作业阻力为试验指标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犁体耕深与机组前进速度均对犁体作业阻力有显着影响,犁体尾翼长度对作业阻力无显着影响,从犁体作业阻力与秸秆埋覆率角度综合考虑时,较优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为0.92m/s,犁体耕深为200mm,犁体尾翼长度为263mm。(4)分析了旋耕部件作业要求,开展了旋耕刀片运动方程、运动轨迹和刀片切土节距分析,确定了刀片型号,根据犁翻部件、旋耕部件与开畦沟部件三者之间工作参数的关系,确定旋耕部件工作幅宽为1800mm,分析确定旋耕刀片采用双螺旋线排列方式,每个切土小区上安装2把方向相反的旋耕刀片,相邻切土小区的距离设计为80mm,旋耕刀片总数量确定为40把,左右刀辊上各安装20把旋耕刀片,其中左旋与右旋刀片各10把;整机重心的水平位置分析结果表明,旋耕部件与犁翻部件间相对位置设计合理,满足整机作业稳定性要求。(5)测试分析了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扣垡犁、旋耕机的牵引阻力和作业功耗与机组前进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机组前进速度由0.92m/s增加至1.17m/s时,整机牵引阻力增加了23.7%,功耗增加了30.2%;机组前进速度为0.92m/s时,整机总功耗为32.90kW,比扣垡犁和旋耕机分别独立作业时的功耗总和减小了19.5%,机组前进速度为1.17m/s时,整机总功耗为42.85kW,比扣垡犁和旋耕机分别独立作业时的功耗总和减小了15.8%;在旋耕深度相同作业条件下,当机组前进速度分别为0.92m/s与1.17m/s时,由于增加了犁翻部件,整机总功耗相比于单一旋耕机独立作业分别增加了12.3%与20.7%,但有效提高了机组的通过性和整地的作业质量。(6)开展了整机与单一旋耕机的作业质量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下,整机的碎土率平均为92.8%,比单一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2.6%,整机的耕后地表平整度平均为11mm,比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39.0%,整机的秸秆埋覆率平均为92.9%,比旋耕机独立作业提高了22.2%。对整机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谭宏杰[4](2009)在《1GZL-140(2)耕整联合作业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新的农艺要求,研究探讨耕整联合作业新工艺,设计适合耕整联合作业的多功能整地机。通过改变多功能整地机旋转刀辊的转速和更换刀片可完成全幅旋耕、垄台碎茬、分层深施化肥、扶垄或破垄、深松和镇压等多种不同组合形式的联合作业。多功能整地机可实现20种不同的联合作业,并可实现各种不同蓄水保墒农艺技术的优化组合(旋耕、碎茬、施肥、起垄、深松、镇压)。论文研究了耕整联合作业工艺,对耕整联合作业机的总体配置和传动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论述了变速箱的经济性及变速箱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工艺性;对刀轴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田间试验结果表面设计的耕整联合作业机满足新农艺要求,是解决春旱保墒的理想机具。

叶湾大,张建瓴[5](2010)在《一种小型旋耕起垄机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一种与金凤牌工农系列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小型旋耕起垄机的设计方案,包括传动方式、结构参数选择、起垄刀轴及刀具设计等。该起垄机具有工作可靠,结构简单,造价低和一机多用等特点,适用于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王建超,张建瓴,张帆,何敦清[6](2012)在《ANSYS在旋耕起垄机刀片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旋耕起垄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中的多功能农机具,能一次完成碎土旋耕、整地起垄的作业任务。旋耕起垄机的刀片在耕作过程中除了具有碎土作用外还必须能够推土成垄,因此其受力要比普通旋耕机刀片的受力要大,目前还缺少有效的强度设计方法,基本上是采用经验设计或类比设计的方法来进行。为此,使用ANSYS软件对某小型旋耕起垄机的刀片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有限元模型及仿真计算,得到了刀片的应力分布情况、危险截面区域及强度条件,对起垄刀片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宣海涛,陈玉虎[7](2020)在《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及配套机具在黏土地中使用情况分析与发展建议》文中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江苏垦区农业生产以稻麦轮作为主,"三麦"种植期间受上茬水稻地烤田质量、秋季雨水频发等因素影响,苏北黏土地种植片区大型轮式拖拉机难以完成常规整地播种作业。简要分析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以下简称小履带)与常规轮式拖拉机优劣势,并提出小履带发展建议。

曹兆熊[8](2010)在《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手扶拖拉机面广量大,与其配套的旋耕机大多是老式产品,耕幅窄,功耗高,性能较差。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一系列宽幅旋耕机、破垡盖籽机和旋耕播种机等,改善了旋耕机的性能和增加了旋耕机的用途,但这些旋耕机参数各异,功能单一,仍存在一定缺陷。本文设计一种多功能宽幅旋耕机,是在老式旋耕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结构优化。通过不同形式的拆装,能够实现旋耕、破垡、埋青灭茬和播种施肥等多项作业。

曹有常[9](2018)在《油茶垦复机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经济林木,有着多年的培育和管理历史。油茶适应南方偏酸性的土壤,大都被种植在丘陵或坡度不高的山上。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南方重要经济来源,其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协助,正在飞速前进,而油茶专用机械发展的不足是约束着油茶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油茶垦复机是油茶抚育机械中重要的林间作业机械之一。本文在分析油茶垦复农艺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旋耕机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与湖南省林科院、衡阳市富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了一种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重点对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在林间作业的垦复性能和适用性进行了林间试验研究。基于旋耕机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确定了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整机结构及关键参数,利用Pro/E绘制了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的三维图形;垦复机总宽度1310mm,总高度408mm,总长度853mm;刀柄厚度6mm、宽25mm,刃口垦复半径150mm,刀辊直径60mm;选取富农1GZ履带拖拉机作为油茶垦复机行走装置;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机架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前十阶振型图进行分析,得出油茶垦复机机架的振动主要出现在刀辊、上端盖和前挡板,并求出共振临界转速为811r/min;通过对垦复部件的运动轨迹分析,建立了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的功耗模型,并优化确定了垦复机前进速度1.5km/h、刀轴转速为350r/min,采用遥控操作,满足垦复机的正常工作和农艺要求。采用油茶卧式旋耕垦复机在衡阳市祁东县砖塘镇的奇林良种油茶示范基地的四种林地环境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土壤环境和油茶分布进行测量。四种林地环境包括松软林地、多石林地、新修阶梯幼林、普通成林,油茶林在耕层为60mm与120mm时,平均土壤坚实度分别为211.5kPa和451.3kPa,在此深度下平均含水率分别为26.9%和40.3%,土壤坚实度和土壤含水率与耕层深度关系呈正相关;林间石头在高度在120m左右最为集中。林间垦复试验结果表明,垦复碎土率在84.587.3%之间,平均耕深在120mm175mm之间,满足农艺要求。新修阶梯幼林林地较平坦且土壤坚实度较大,平均耕深120mm,耕深稳定性可达到87.3%;多石林地中的平均耕深能达到140mm,但是石块会对垦复刀具有较大的冲击,且履带需越过石头,导致耕深稳定性仅有84.6%;普通成林的林间环境较好,杂草少、行距适中、石头较少、地表起伏平缓,垦复平均深度达到150mm,耕深稳定性达到89.7%,效果最佳;松软林地在地势最低处,土壤含水率较大,坚实度较小,平均耕深可达175mm,耕深稳定性85.4%。在有杂草的松软林地和普通成林中,覆草率分别达到81.6%、90.5%。普通成林中的杂草密度相对较低且植株矮小,容易被覆盖,而松软林地中杂草品种多,生长密度大,普通弯刀对其覆盖的效果较差。油茶树枝、林间石头、林间地形都会对垦复机的作业性能和工作效率有所影响。垦复机的工作效率在757800m2/h之间,其中最高效率是对新修阶梯幼林的垦复,平均工作效率为774m2/h,是人工垦复的9倍,费用支出比人工垦复减少7倍左右。

王建超,张帆,张建瓴,何敦清[10](2011)在《旋耕起垄机刀轴的应力仿真研究》文中提出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旋耕起垄机刀轴的有限元模型,直观地得到了刀轴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危险应力的位置,为刀轴的强度设计和失效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1GZL-2711型旋耕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GZL-2711型旋耕机(论文提纲范文)

(2)履带式微耕机及其主要工作部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耕作机械及其应用现状
    1.2 微耕机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履带式动力底盘与微耕机总体方案的设计
    2.1 履带式动力底盘的应用概况
        2.1.1 履带行驶装置的研究现状
        2.1.2 履带行驶装置的构造
    2.2 履带式动力底盘的行驶原理分析与设计
        2.2.1 履带行驶装置的受力分析
        2.2.2 履带行驶装置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2.2.3 微耕机履带行驶装置的设计
    2.3 微耕机旋耕部件的设计与功耗分析
        2.3.1 微耕机旋耕部件的设计
        2.3.2 履带式微耕机旋耕功耗的计算
        2.3.3 履带式底盘行走功耗的计算
        2.3.4 发动机的选取
        2.3.5 履带式微耕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2.3.6 双履带式微耕机传动比的配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履带式微耕机虚拟装配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2 履带式微耕机的虚拟装配设计
        3.2.1 履带式微耕机虚拟样机子装配体的设计
        3.2.2 微耕机虚拟样机容积属性的输出与接地比压的校核
    3.3 履带式微耕机主要工作部件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3.3.1 旋耕弯刀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3.3.2 履带驱动轮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3.4 发动机托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3.4.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3.4.2 发动机托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3.4.3 发动机激振频率的计算与频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履带式微耕机作业性能的试验分析与优化
    4.1 正交试验指标与因素的选取
    4.2 履带滑转系数的正交试验分析
        4.2.1 试验指标及参数的测定与设置
        4.2.2 试验样机与设备
        4.2.3 试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4.3 碎土率及履带滑转系数的回归试验分析
        4.3.1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的设计
        4.3.2 基于 MATLAB 的履带滑转系数与碎土率回归模型的建立
        4.3.3 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的研究
        4.3.4 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指标影响规律的研究
        4.3.5 试验因素水平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研究成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旋耕刀描点法建模坐标数据
附录B MATLAB 主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问题由来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联合耕整技术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耕整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4.1 犁翻部件
        1.4.2 旋耕部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2.2 整机结构与工作过程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过程
    2.3 犁体布局分析
    2.4 旋耕刀辊转向确定
    2.5 整机受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扣垡犁体设计与分析
    3.1 犁体作业要求
    3.2 宽深比可调扣垡犁设计
        3.2.1 犁体结构设计
        3.2.2 犁体曲面关键参数确定
        3.2.3 田间性能试验与分析
    3.3 犁体改进设计
        3.3.1 犁体曲面相关参数设计
        3.3.2 田间性能试验
    3.4 犁体作业稳定性分析
    3.5 基于离散元法的犁体作业阻力分析
        3.5.1 仿真模型建立
        3.5.2 仿真方法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犁旋组合式的旋耕部件设计与分析
    4.1 旋耕部件作业要求分析
    4.2 旋耕刀片运动学分析
        4.2.1 运动方程分析
        4.2.2 运动轨迹分析
        4.2.3 切土节距分析
    4.3 旋耕刀片选型
    4.4 刀片排列方式设计
    4.5 整机重心水平位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犁旋组合式种床整理机田间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条件分析
        5.3.1 土壤参数测试
        5.3.2 秸秆参数测试
    5.4 试验方法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1 牵引阻力与作业功耗
        5.5.2 作业质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符号注释说明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申报国家专利

(4)1GZL-140(2)耕整联合作业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北方旱作的基本情况
        1.1.2 联合作业的主要优点
        1.1.3 技术的先进性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旋耕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旋耕机现在存在的问题
        1.2.3 旋耕机的发展趋势
        1.2.4 碎茬机具的发展现状
        1.2.5 碎茬机具存在的问题
        1.2.6 碎茬机具的发展趋势
    1.3 联合作业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1 联合作业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与现状
        1.3.2 联合作业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现状
        1.3.3 旋耕-碎茬通用的耕整联合作业的研究状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耕整联合作业机的总体方案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2.1 联合作业工艺方案及确定依据
        2.1.1 联合作业工艺方案
        2.1.2 工艺方案的确定依据
    2.2 总体方案及参数的确定
        2.2.1 总的研究原则
        2.2.2 总体结构
        2.2.3 耕整联合作业机基本参数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耕整联合作业机整机研究
    3.1 概述
    3.2 动力输出轴及安全防护罩
        3.2.1 动力输出轴
        3.2.2 安全防护罩
    3.3 活节(万向节)传动轴
    3.4 传动系统及通用刀辊的研究
        3.4.1 传动装置动力和运动参数计算
        3.4.2 通用刀辊的研究
    3.5 旋耕刀(碎茬刀)的运动参数分析
        3.5.1 正转旋耕与反转旋耕概念
        3.5.2 旋耕刀(碎茬刀)的运动轨迹、旋耕速比和沟底土埂高度..
        3.5.3 切土节距和碎土质量
    3.6 耕整联合作业机与拖拉机的挂接与配置
        3.6.1 耕整联合作业机与拖拉机的挂接
        3.6.2 耕整联合作业机与拖拉机的配置
    3.7 耕整联合作业机功率消耗及影响因素
        3.7.1 整机作业功耗
        3.7.2 旋耕作业的比功耗
        3.7.3 影响耕整联合作业机功耗的主要因素
        3.7.4 耕整联合作业机刀轴强度计算
        3.7.5 宽型旋耕弯刀的参数分析
    3.8 耕整联合作业机其它重要部件的研究
        3.8.1 施肥铲的配置
        3.8.2 起垄铲和深松铲的配置
        3.8.3 仿生减阻深松铲柄
        3.8.4 防漏耕装置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零件有限元分析
    4.1 软件简介
        4.1.1 有限元简介
        4.1.2 ANSYS软件功能简介
    4.2 刀轴GUI方式分析过程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对刀轴划分网络
        4.2.3 对刀轴施加约束和载荷
        4.2.4 后处理
        4.2.5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耕整联合作业机的试验与研究
    5.1 试验目的及试验概况
    5.2 样机的技术特性及其测定
    5.3 试验准备和要求
    5.4 性能测试的方法
    5.5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5.1 旋耕试验
        5.5.2 碎茬试验
        5.5.3 用旋耕刀进行碎茬试验
    5.4 存在问题与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5)一种小型旋耕起垄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旋耕起垄机的整体设计
    1.1 动力选择
    1.2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运动参数选择
    1.4 工作幅宽
    1.5 机架
    1.6 起垄刀轴总成[9]
2 性能指标及试验结果
    2.1 性能指标
    2.2 试验结果
3 结论

(6)ANSYS在旋耕起垄机刀片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旋耕起垄机刀片设计
    1.1 旋耕起垄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
    1.2 起垄刀片设计[4]
2 起垄机刀片的ANSYS分析
    2.1 刀片的有限元模型
    2.2 刀片的有限元分析
3 结论

(7)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及配套机具在黏土地中使用情况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小履带发展现状
2 东辛使用情况
    2.1 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技术性能
        2.1.1 艾禾1GLZ-230A型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
        2.1.2 柳林1GZL-240A型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
    2.2 轮式拖拉机技术性能
    2.3 小履带与轮式拖拉机对比
        2.3.1 作业效率、油耗及质量对比(对比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东辛农场沿河生产区)。
        2.3.2 正旋作业。
        2.3.3 复式播种作业。
        2.3.4 开沟作业。
3 小履带优劣势分析
4 发展建议

(8)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运动参数的确定
2 传动方案
3 结构参数的确定
    3.1 耕深
    3.2 幅宽
    3.3 犁刀片的选择及其在犁刀轴上的排列
4 总体布置
    4.1 缩短犁刀轴与主机轮轴之间的距离
    4.2 旋播施肥机的布置方式
5 传动结构设计
6 几种工作状态
    6.1 旱田旋耕和犁后破垡
    6.2 水田作业
    6.3 反转埋青和灭茬
    6.4 播种作业
7 结语

(9)油茶垦复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油茶属性
        1.1.2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3 油茶垦复农艺要求
        1.1.4 油茶垦复机设计方法与发展现状
    1.2 旋耕机设计方法与发展现状
        1.2.1 旋耕机分类
        1.2.2 旋耕机设计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油茶垦复机旋耕刀具设计与功耗模型
    2.1 油茶垦复刀具的选型
    2.2 油茶垦复刀具的运动轨迹分析
    2.3 油茶垦复机功耗模型
        2.3.1 建立目标函数
        2.3.2 正常作业条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垦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垦复机总体结构设计
        3.1.1 履带式底盘参数
        3.1.2 垦复机刀辊的设计
        3.1.3 传动系统的设计
        3.1.4 垦复机机架的设计
    3.2 油茶垦复机主要技术参数
    3.3 油茶垦复机的强度分析
        3.3.1 模态分析的基础理论
        3.3.2 机架的模态分析及求解
第四章 油茶垦复机林间试验与分析
    4.1 林间试验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装置和仪器
        4.1.3 实验方案的确定
    4.2 油茶林地环境测量
        4.2.1 土壤参数的测定
        4.2.2 油茶分布情况
        4.2.3 多石林地石头分布情况
    4.3 油茶林垦复试验结果分析
    4.4 油茶垦复经济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旋耕起垄机刀轴的应力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旋耕起垄机刀轴的设计
    1.1 旋耕起垄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
    1.2 起垄刀轴的结构设计[5]
    1.3 起垄刀轴的受力分析
        1.3.1 起垄刀片的受力。
        1.3.2 起垄刀轴的受力。
2 起垄刀轴的应力仿真
    2.1 刀轴的有限元模型
    2.2 刀轴的有限元分析
3 结论

四、1GZL-2711型旋耕机(论文参考文献)

  • [1]1GZL-2711型旋耕机[J]. 江西丰收-27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研制小组. 农业机械资料, 1976(Z1)
  • [2]履带式微耕机及其主要工作部件的性能研究[D]. 杜蒙蒙.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3]犁旋组合式稻茬全量还田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设计与试验[D]. 肖文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1GZL-140(2)耕整联合作业机的研究[D]. 谭宏杰. 吉林大学, 2009(09)
  • [5]一种小型旋耕起垄机的设计[J]. 叶湾大,张建瓴. 现代农业装备, 2010(04)
  • [6]ANSYS在旋耕起垄机刀片设计中的应用[J]. 王建超,张建瓴,张帆,何敦清. 农机化研究, 2012(01)
  • [7]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及配套机具在黏土地中使用情况分析与发展建议[J]. 宣海涛,陈玉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1)
  • [8]12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改进设计[J]. 曹兆熊. 价值工程, 2010(08)
  • [9]油茶垦复机设计与试验[D]. 曹有常.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10]旋耕起垄机刀轴的应力仿真研究[J]. 王建超,张帆,张建瓴,何敦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标签:;  ;  ;  

1GZL-2711旋耕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