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板滤线投影效果观察

铝板滤线投影效果观察

一、铝板滤线投照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柏林[1](2018)在《医用DR受检者辐射剂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旨在通过对DR(数字摄影)检查中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的实测以及有效剂量(E)的估算,了解DR检查中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水平。可为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追溯性调查和研究及辐射剂量指导水平的制定提供实际参考;可以加快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工作的开展;对于DR的质量控制以及DR诊断技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为国内研发先进DR提供参考,从而在源头上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本次研究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选取最优实验对象。本次检测一共选取了42台医用DR,根据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17),对所选DR进行8项相关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显示:共6台DR满足8项指标均合格。第二步,进行受检者辐射剂量的测量与估算。本次DR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的测量包括八种检查项目(以下数据均对应此顺序):腹部(AP),骨盆(AP),胸部(PA)、(LAT),胸椎(PA)、(LAT)和腰椎(PA)、(LAT)。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现场测量受检者各检查项目的ESD,结果如下:所使用的管电压和管电流时间积分别为77.8,72.5,95.0,109.2,70.2,80.8,77.8,83.0 kV和38.5,25.2,22.8,30.5,32.2,43.3,60.4,73.0mAs;ESD值分别为1.78,1.59,0.52,0.77,2.06,3.26,4.31,5.87mGy/次。CALDoseX估算的ESD和E分别为2.83,2.03,0.87,1.53,4.15,5.63,6.54,8.75 mGy/次和0.94,0.24,0.08,0.17,0.17,0.21,0.19,0.33mSv。经统计分析与比较后得出如下结论:CALDoseX估算的受检者ESD比TLD元件测得的更高;不同机型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国产DR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高于进口设备;二级医院DR检查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高于三级医院;相比“九五”期间,本次调查各项数据显示,受检者辐射剂量水平明显降低;与2014年苏州市调查水平相比,除了腹部(AP)和骨盆(AP)两种体位受检者ESD无明显差异(P>0.05)外,对于其他六种检查项目,本次调查数据均要高;与国外Pagan L等人同类研究比较发现,除了腹部(AP)体位受检者辐射剂量差异不明显(P>0.05)外,骨盆(AP)、胸部(AP)、胸部(LAT)、腰椎(AP)和腰椎(LAT)五种检查项目的受检者辐射剂量水平,均显示本次调查数据更高。

郑庆增[2](2017)在《基于投影图像的锥形束CT环形伪影校正》文中提出图像引导技术是精确放疗的重要环节。为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在治疗前需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并与计划CT(Planning CT,pCT)图像进行配准,校正患者的摆位误差。然而,平板探测器中由于短路、断路或者响应不准确等存在坏像素,导致重建出来的CBCT图像中存在环形的伪影。环形伪影严重影响了 CBCT图像的质量及图像配准的准确性,给放疗技师的操作增加了困难。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坏像素进行校正。本研究分别采用图谱插值法、形态学方法、自适应中值滤波法消除锥形束CT原始投影图像中的坏像素,再重建消除锥形束CT图像中的环形伪影。图谱插值法是利用不同曝光下的探测器输出识别并标记坏像素位置,然后根据坏像素图谱对坏像素点插值;形态学方法是利用开运算和闭运算对图像中奇异像素点校正;自适应中值滤波法是根据图像局部信息特点进行滤波处理。为了验证图像处理效果,对含有坏像素的Catphan模体、一例头颈部患者和一例胸腹部患者的锥形束CT原始投影图像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投影图像重建得到CBCT图像,并将其与基于重建后CBCT图像中环形伪影的校正结果比较。三种校正方法都能有效校正投影图像中的坏像素,去除CBCT图像中的环形伪影。从校正效果来看,图谱插值法优于形态学方法和自适应中值滤波法;从图像分辨率来看,图谱插值法和自适应中值滤波法优于形态学方法;从校正效率来看,形态学方法(0.108s/幅)优于图谱插值法(0.185s/幅)优于自适应中值滤波法(0.95s/幅)。与基于重建后CBCT图像环形伪影校正结果相比,基于重建前投影图像的校正拥有更好的校正效果,校正区域分辨率较高、灰度连续。根据临床实际应用特点,基于重建后校正需要额外的校正时间,而基于重建前的校正可以在CBCT采集投影图像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特别是基于图谱插值法和形态学方法校正,能够在消除图像环形伪影的同时不增加图像引导所需的时间。基于重建前投影图像校正能有效地消除CBCT图像中的环形伪影,校正效果良好,符合临床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宋扬[3](2015)在《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与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临床应用时,根据锥形束CT及多层螺旋CT各自不同的特点,选则合适的方法。材料和方法:研究辐射剂量时,根据CT的曝光条件,使用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装有热释光剂量计的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曝光,再根据提前制作好标准曲线,使用BR2000D,对患者各敏感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进行测量。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成像质量时,利用CT性能模体,分别在在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下曝光,比较两种情况下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结果:在多层螺旋CT曝光下,患者各组织器官吸收剂量在12.62~76.34mSv之间。在CBCT曝光下,患者各组织器官吸收剂量在4.45~24.01mSv之间。两种条件比较,患者在多层螺旋CT下曝光所接受的剂量大于在锥形束CT曝光下所接受的剂量(P<0.05),存在明显差异。在成像质量方面,MSCT的高对比分辨率为7lp/cm,低对比分辨率为2.5mm;CBCT的高对比分辨率为4lp/cm,低对比分辨率为0.4mm。结论:1、MSCT的受检患者各组织的吸收剂量均高于CBCT。2、MSCT的高对比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均优于CBCT。

刘智慧[4](2010)在《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借助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影像图像,利用穿刺技术,把各种特殊的导管,顺着血管及其它各种管腔送入人体各个器官,在不进行开放性手术的情况下,诊断和治疗多种疑难疾病的诊疗办法。一方面介入诊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治疗、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低和较好的疗效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目前介入放射学能诊断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几乎渗入到临床与影像学的各个专业。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的发展,介入诊疗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介入诊疗的防护却不尽人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直接暴露在射线下、且暴露时间较长;患者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特别是有时非诊治部位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由于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是临床医务人员,非传统放射科系,防护意识较淡薄,防护知识有待提高,而放射防护人员对诊疗技术理解领会较有限;造成辐射防护管理和培训相对滞后,辐射防护意识和装备满足不了介入放射学迅猛发展的需要。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职业性受照剂量及受照时间在医学领域是最高的,以牺牲医护人员的健康来诊治病人;考虑到代价-利益分析,最终X射线超标问题将制约介入诊疗工作。因此本课题针对目前介入放射学防护比较差,工作人员及病人受照剂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病人也被超剂量照射的现状,以及介入诊疗临床使用面广,防护实施工作难度大等事实;为了获取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现状第一手资料,为研制切实可行的系列化防护装置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1.对新疆地区介入放射学的辐射场的辐射剂量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次,针对目前已有的一些防护装置,影响工作人员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不能适用于复杂的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实际情况,不便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放射防护领域还不能给放射装置提供系列化、经济、有效并适用于临床的防护装置,来满足介入放射学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现状。2.本研究通过介入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究、研制来达到这一需求。首先在乌鲁木齐地区试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辐射超标的三大类介入诊疗X线机进行防护改造,使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大幅度降低,患者的非检查、非治疗部位尽量减少受照剂量。本着经济、实用,便于推广的宗旨,研制出三大类防护装置。3.对三大类防护装置效果进行评价,以提供能够广泛推广的理论依据。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对新疆片区开展介入诊疗的射线装置,采用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法,采集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现场检测工作人员操作位的辐射剂量、热释光测量方法测量累积剂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测试布点:在三位介入工作人员手术操作位布点,选择术者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膝部这四个部位,用①X、γ射线巡测仪现场测量;②热释光测量方法布点取回实验室测量;③数学模型公式推算-用现场辐射剂量采集数据及工作量来推算;三方面数据符合的办法,推算出工作人员的年吸收剂量。患者的测量:①有用线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量;②用热释光元件放置在患者皮肤表面,术后取回实验室测量。2)屏蔽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的研制:①通过“半价层”(半价层是把原来射线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的物质层的厚度,主要阻挡能量高的射线)、“半值层”(使在X射线束某一点的照射量率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标准吸收片的厚度,主要吸收能量低的射线。对于X射线机的半值层,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以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的计算,初步估算出用毫米铝或铅的厚度。根据各种机型的电压大小,用相对保守的方法,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用“半值层”计算出铝mm厚度;再根据铅、铝材料中铅、铝的实际含量计算出大概厚度范围。依据推算出的铅、铝mm厚度,进行反复实验、测试、优化,选择出能达到防护标准要求的最小防护厚度;从工艺上完成了跨越,解决了目前已有的防护装置的弊端:影响操作、或影响影像质量的难题;针对不同的机型、不同的介入操作类型,研制三大类防护装置;在此基础上,依据机房情况、球管形状、球管运动状态,再做相应的细化调整:①利用“限、集、屏,,的理念,以消化内科介入射线机为样机-屏风、吊帘方式防护;②以下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下球管介入防护装置;③以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上、下球管都通用的介入防护装置;④加防护装置后,用流行病调查时现场采集辐射剂量相同的方法、相同的部位布点,用计量检定部门校准过的相同仪器进行测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⑤上述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自身对照、组间比较。⑥采集改装前后的介入X线机的操作者的血象进行比较;通过上球管介入诊疗X射线机防护罩的成功研制,在解决工艺上的难题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机型进行相应的工艺研制,使介入诊疗防护装置成为系列化防护装置,以便推广应用。结果:1)流行病调查工作人员与患者的辐射剂量:①患者的皮肤入射剂量ESD:2.171μGy/h-205 mGy/min;DAP:13.2cGy·cm2-164000Gy·cm2;CD为1.36mSv-4100mSv;给定的测试条件从0.3mA,43kV-363.9mA,66kV。对心血管介入放射学诊疗的患者的剂量进行检测,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的中位数值分别为1233.4 mGy·cm2、637mGy、20.27mSy;②工作人员辐射剂量:3.37mSv/a-82.56mSv/a,第一术者站立位:范围值(1.0-17500)μSv·h-1,不合格率63.35%;第二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19-8830)μSv·h-1,不合格率51.65%;第三术者站立位:范围值(0.5-2200)μSv-h-1,不合格率30.4%。床上机第一术者站立位:(807.4±42.5)μSv/a,床下机术者站立位:(527.4±102.4)μSv/a。2)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用“半价层”计算出铅的厚度为2mm-6mm,用“半值层”计算出铝的厚度为2mm~4mm。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确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装置;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对制作的样机在介入诊疗机上反复测试,达到防护目的的同时,调整防护装置的工艺,最关键达到不影响工作人员操作,达到美观、密合性好、轻巧。最后联系厂家制作。3)三类防护装置效果评价:①屏蔽的防护装置:在无防护装置前,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13个测试点的吸收剂量为(382±113)μSv·h-1;范围值为(160-567)μSv·h-1;按保守估计年工作量80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20分钟,防护前预计平均吸收剂量可达127.3mSv/a;在加防护装置后,床边工作人员立位防护平面各部位的吸收剂量为(49.7±32.2)μSv·h"1;范围值为(40-156.7)μSv·h-1。加综合防护措施后,预计平均吸收剂量为12.05mSv/a。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防护前,从13个测试点13个点都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100%;加综合防护措施后,1个点大于43μSv·h-1,检测不合格率的7.7%。防护效率为92.3%。②下球管防护装置:安装防护装置之前,立、卧位防护平面23个测试点(卧位10+立位13点)的辐射剂量(3.32±3.93)mGy/h,范围在(0.56-12.78)mGy/h,特别在工作人员操作位,下身部位—性腺、膝部、腿部剂量严重超标,累计年吸收剂量约为102.88mSv;安装防护罩后,23个点的辐射剂量(0.67±1.56)mGy/h,范围为(0.0006-5.22)mGy/h,特别是工作人员站立位测试点腹部以下部位降低到探测下限,年吸收剂量降到约20.76mSv;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从业人员吸收剂量下降到原来的1/5,单纯考虑放射工作人员操作的站立位,安装防护罩之前:照射剂量为(1.78±2.07)mGy/h,范围值在(0.21-6.27)mGy/h;安装防护罩后,(0.00021±0.00035)mGy/h,范围值在(0-0.008)mGy/h;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也降低了受检者的吸收剂量,防护了非受检部位和非治疗部位。③上球管防护装置:直接安装在球管上的防护罩:第—术者站立位:防护前:(5825±1755)μSv·h-1,范围值(3580-7580)μSv·h-1,防护后:(112±56)μtSv·h-1,范围值(56-129)μSv·h-1;第二术者站立位:防护前:(250±34)μSv·h-1,范围值(216-282)μSv·h-1,防护后:(62±5)μSv·h-1,范围值(56-67)μSv·h-1;对面第一术者站立位:防护前:(3270±1243)μSv·h-1,范围值(123-8730)μSv·h-1,防护后:(202.5±37.5)μSv·h-1,范围值(112-278)μSv·h-1;床头眼晶体防护前:4.57mSv/h,防护后:0.418mSv/h;甲状腺防护前:11mSv/h,防护后:0.427mSv/h;腹部防护前:0.527m Sv/h,防护后:0.052mSv/h。安装防护装置前后吸收剂量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辐射剂量的流行病调查:对患者的ESD、DAP、CD的测量推算;与文献报道的相似。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大部分介入工作人员吸收剂量远远超过了20mSv的国家标准,60%以上测点值都超过了立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0.05mGy/h的标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大部分:第一术者站立位>第二术者站立位>第三术者站立位,床上球管术者站立位>床下球管术者站立位。第一术者操作位63.3%超标(最高17.5mSv/h),第二术者操作位51.6%超标(最高8.84mSv/h),第三术者操作位30.4%超标(最高2.2mSv/h)。有用限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高的介入机器,工作人员手术站立位的照射剂量也较高,但是它们没有成完全正相关关系,因为患者受到的是X线机的原发射线,而工作人员主要受到的散射线,其次才是原发射线;2)防护装置的研制:通过“半值层”、“半价层”的计算,用反复预试验,根据不同的电压、结合机型、结合手术方式,决定了三大类防护装置的研制:屏蔽的防护装置、下球管防护装置、上球管防护罩;设计好防治装置的方案、绘制出装置的图纸,联系厂家制作。并通过反复的预试验,结合仪器的球管形状、工作状态,反复工艺上的摸索,解决了工艺上的难题。使防护装置解决了影响操作的难题。3)防护装置的效果:①屏蔽防护装置:适用于普通X线机做下球管操作的介入诊疗X线机,或下球管基本不动(如消化内科、骨科、碎石机等)的X线机,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后,能有效降低手术操作者和助手吸收剂量,安装防护装置后,吸收剂量降到国家标准20mSv/a以内。保证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②下球管防护装置:适用于下球管机型,安装防护装置之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是严重超标的,安装防护装置后,达到了个人剂量限值(≤20mSv/a)的要求,而且在X线机立位透视防护区平面达到了《医用诊断X线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限值内(≤43μSv/h)的指标。同时降低了患者的非治疗、非诊断的部位的剂量-面积乘积、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累积剂量;③下球管防护罩:上球管和下球管通用。直接安装在球管上,安装防护罩后,有效的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和患者非检查治疗部位的吸收剂量,防护效果明显,工作人员吸收剂量降到了国家标准20mSv/a以内。这一防护罩最大的优点,在达到了个人防护效果的同时,解决了影响工作人员操作的瓶颈问题,有更大的实用性,便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黄爱萍,郑蔚珏,全晓明[5](2009)在《过滤装置加高敏E速牙片改善旧牙片机放射防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使用高敏E速牙片减少X线根尖片投照剂量、缩短投照时间,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以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方法在牙片机遮线筒内加装2mm的铝板,随机选择需摄根尖片的患者470例,分为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共摄根尖片520张。试验一组用各种最低选项条件投照,观察成像效果,记录成像条件,从试验一组中选出成像效果达优良的根尖片,并根据记录求出最佳成像条件,以此条件对试验二组摄E速高敏牙片。结果用试验一组摸索的条件可以大大降低投照剂量,成像效果满意,上颌牙片总合格率为97.4%,下颌牙片总合格率为98.1%,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改良装置加E速高敏牙片可以在现有旧设备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投照剂量,是尽可能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的有效措施。

王淑珍[6](2008)在《乳腺X线机性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女性易患癌症的首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愈后身体状况的关键。在过去的20到30年中,乳腺X线摄影已经成为检测乳腺不可触摸病变的最敏感的技术,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引进了乳腺X线设备。乳腺X线机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图像的质量和受检者的人身安全,为了保证图像质量,提高癌症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活检,保障受检者人身安全,对乳腺X线机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工作是对屏/片乳腺X线机和全视野的数字乳腺X线机的质量控制项目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对乳腺X线机的五个重要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屏/片机的检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参数:线束准直和光野照射野一致性;kVp准确性及重复性;线束半值层;AEC功能;皮肤入射剂量和腺体平均剂量;焦点尺寸(或空间分辨率);标准模体影像质量。数字机的检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参数:平板区域和模体图像质量测试;MTF和CNR测量;AOP模式和SNR检测;准直评估;焦点尺寸;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及重复性;伪影及平面场一致性评估。本文通过详细说明各个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结果的处理,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作为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

张新华[7](2007)在《富士CR系统在全脊柱摄影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数字化全脊柱摄影技术,以获得一次摄取完整的全脊柱影像。方法:自行设计并制作全脊柱摄片架和富士CR系统超长摄片盒相配套。结果:共拍摄2000例合格的数字化全脊柱X线影像。结论:数字化全脊柱X线影像为临床诊治脊柱病变提供了可靠的影像资料。

孙泽源,颜经全,樊长姝[8](2006)在《自制铝铁泸片在脊柱X线摄影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自制铝铁泸片在胸腰椎连接部侧位和骶尾椎侧位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为使相邻的胸腰椎及骶尾椎在不同对比度情况下,椎体及其附件显示灰雾度近似相同,而骨结构有同样清晰的影像。使用自制铝片和薄铁片分层叠加起来,先做成一个方形的铝片架,将叠加起来的铝片或薄铁片固定在铝架的一侧,然后将铝架扦在球管前方的缩光圈前方,投照时再插入。结果收集了363例患者的363张胸腰椎连接部和骶尾椎的侧位照片。经评估,有338张(占93.1%)符合甲级片要求,20张(占5.1%)乙级片,5张(占1.38%)丙级片,98%以上的照片基本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胸腰椎连接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比度,骶尾椎也是厚薄不一,使用自制铝片和薄铁片吸收了胸椎及尾椎部分X线,使二者照片密度更相互接近,骨质结构显示更清晰,有效地防止漏诊和误诊,不同程度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张新华[9](2005)在《全下肢和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全下肢和全脊柱X线照片摄影技术,满足全下肢和全脊柱的摄片需要。方法测量全下肢和全脊柱的长度,确定特殊X线照片的规格,并定制相应的摄影器械。结果特殊规格X线照片能够拍摄完整的全下肢和全脊柱。结论全下肢和全脊柱照片为临床诊治脊柱病变和下肢关节置换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张新华,蒋青[10](2002)在《负重位全下肢一次成像摄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研制全下肢一次成像摄片装置 ,以获得一次摄取全下肢 X线影像。方法 :测量 30例患者双踝关节至双髋关节长度。确定所需 X光片的规格为 35 .5 cm× 96 .5 cm,设计专用摄片架并特制相应暗盒、增感屏及滤线器。结果 :5 0例全下肢 X线照片显示双踝关节至双髋关节影像诊断清晰 ,密度一致。结论 :一次成像全下肢 X线片为临床诊治全下肢疾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影像资料

二、铝板滤线投照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板滤线投照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医用DR受检者辐射剂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X射线摄影的发展与现状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医学辐射剂量学基础
    2.1 电离辐射
    2.2 医用X射线摄影中的剂量学量
    2.3 辐射生物学效应
    2.4 热释光剂量计
    2.5 小结
3 选取最优实验对象
    3.1 医用DR介绍
        3.1.1 DR构成及工作原理
        3.1.2 DR的优点
    3.2 影响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因素
    3.3 DR的质量控制检测
        3.3.1 检测仪器、设备及材料
        3.3.2 DR的质量控制检测内容及方法
        3.3.3 数据统计及结果
    3.4 选择最优DR
    3.5 小结
4 DR受检者辐射剂量测量与估算
    4.1 受检者选择
    4.2 TLD测量法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现场实测
    4.3 CALDose_X估算法
        4.3.1 CALDose_X5.0介绍
        4.3.2 方法
    4.4 结果
        4.4.1 检测对象的构成情况
        4.4.2 管电压(kV)、电流时间积(mAs)使用情况
        4.4.3 TLD测得的ESD
        4.4.4 CALDose_X估算得到的受检者ESD及E
    4.5 讨论
        4.5.1 实测法与模拟估算法的ESD比较
        4.5.2 与典型成年受检者X射线摄影的剂量指导水平相比
        4.5.3 不同类型DR受检者辐射剂量比较
        4.5.4 不同级别医院受检者ESD比较(mGy/次)
        4.5.5 与“九五”期间ESD的比较
        4.5.6 与国内同类研究比较
        4.5.7 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
    4.6 小结
5 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措施
    5.1 剂量要求和图像质量
        5.1.1 ALARA(个人剂量限值)原则
        5.1.2 图像质量等级
    5.2 剂量控制策略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投影图像的锥形束CT环形伪影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锥形束CT的基本结构、原理及重建算法
    2.1 锥形束CT中的物理基础
        2.1.1 X射线的产生
        2.1.2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 锥形束CT成像系统简介
        2.2.1 锥形束CT的基本构造
        2.2.2 锥形束CT的成像原理
    2.3 锥形束CT图像重建算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影图像的缺陷分析及处理
    3.1 锥形束CT图像伪影的产生及种类
    3.2 投影图像的缺陷分析
        3.2.1 暗电场图像
        3.2.2 平板探测器的增益不一致
        3.2.3 X射线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3.2.4 坏像素
    3.3 投影图像的缺陷处理
        3.3.1 暗电场图像处理
        3.3.2 探测器输出结果不一致校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影图像中坏像素的校正
    4.1 基于坏像素图谱的校正处理
        4.1.1 投影图像中坏像素的识别
        4.1.2 基于反梯度加权插值的坏像素校正
        4.1.3 基于坏像素图谱的校正结果
    4.2 基于灰度图像形态学方法的校正
        4.2.1 形态学运算原理
        4.2.2 基于灰度图像形态学方法的校正结果
    4.3 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法的校正
        4.3.1 自适应中值滤波的原理
        4.3.2 基于自适应中值滤波法的校正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5.1 实验设置
    5.2 投影图像校正结果评价
    5.3 重建结果评价
    5.4 基于重建前校正与基于重建后校正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 作者在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与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CT 发展简史
    1.2 多层螺旋 CT 技术与特点
        1.2.1 CT 技术
        1.2.2 技术特点
    1.3 CBCT 技术与特点
        1.3.1 CBCT 技术
        1.3.2 技术特点
    1.4 CT 的辐射风险
        1.4.1 确定性风险
        1.4.2 随机性风险
    1.5 临床实践中 CT 剂量的控制
        1.5.1 检查的正当性
        1.5.2 医生培训方面的问题
    1.6 CT 的剂量描述量
        1.6.1 CT 剂量指数
        1.6.2 剂量长度乘积(DLP)
        1.6.3 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
    1.7 CT 的成像原理
    1.8 MSCT 与 CBCT 的临床应用
        1.8.1 MSCT 的临床应用
        1.8.2 CBCT 的临床应用
    1.9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设备基本信息
        2.1.2 仪器设备详细信息
    2.2 方法
        2.2.1 热释光剂量管的制备
        2.2.2 热释光剂量粉的退火
        2.2.3 热释光剂量计的制备
        2.2.4 实验条件
        2.2.5 MSCT 与 CBCT 曝光时,对仿真人体模型和 CT 性能模体进行照射
        2.2.6 热释光剂量计的测量
        2.2.7 热释光剂量计的数据导出与计算
        2.2.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辐射剂量的对比
        3.1.1 吸收剂量
        3.1.2 当量剂量
        3.1.3 有效剂量
    3.2 成像质量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介入诊疗辐射场辐射剂量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试对象
        1.3 方法
        1.4 调查内容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第一节 辐射防护装置材料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项目与方法
        1.3 评价依据
        1.4 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和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及健康现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目前已提出的放射防护措施及防护装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附件二 附图
附件三 幅射防护装置应用证明
附件四 放射科暗室传片箱门互锁装置
附件五"限、集、屏"防护措施的改进办法
附件六 遮光器的合理使用
附件七 移动式立位X射线摄影防护屏
附件八 带影像增强器X射线机的立卧位两用防护吊帘
附件九 移动式X射线防护隔室
附件十 X射线机隔室的改造
附件十一 下球管介入诊断治疗防护装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乳腺X线机性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意义
    1.3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现状
    1.4 本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乳腺X线摄影发展及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乳腺X线机的组成及发展
    2.3 软X线摄影的物理原理
    2.4 乳腺X线摄影成像原理
        2.4.1 胶片成像
        2.4.2 间接数字化成像
        2.4.3 直接数字化成像
第三章 屏片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项目和方法
    3.1 乳腺X线摄影的质量管理内容
    3.2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方法
        3.2.1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一般方法
        3.2.2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具体的方法
        1. 线束准直和光野照射野一致性
        2. kVp准确性及重复性
        3. 线束半值层
        4. 28kVp输出量(mGy/s)及其重复性
        5. AEC功能
        6. 皮肤入射剂量和腺体平均剂量
        7. 焦点尺寸
        8. 标准模体影像质量
第四章 数字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项目和方法
    4.1 数字乳腺X线机检测项目
    4.2 数字乳腺X线机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1 平面场和模体图像质量测试
        2 MTF和CNR测量kVp
        3 AOP模式和SNR检测
        4 准直评估
        5 焦点尺寸
        6 平均腺体吸收剂量及重复性
        7 伪影及平面场一致性评估
第五章 乳腺X线机质量控制的检测结果与讨论
    5.1 乳腺X线设备
    5.2 检测的性能参数
    5.3 检测结果
    5.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9)全下肢和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设备与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10)负重位全下肢一次成像摄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铝板滤线投照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用DR受检者辐射剂量分析[D]. 黄柏林.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2]基于投影图像的锥形束CT环形伪影校正[D]. 郑庆增. 武汉大学, 2017(06)
  • [3]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与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D]. 宋扬. 吉林大学, 2015(09)
  • [4]介入诊疗防护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及效果评价[D]. 刘智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5]过滤装置加高敏E速牙片改善旧牙片机放射防护的临床研究[J]. 黄爱萍,郑蔚珏,全晓明. 广东牙病防治, 2009(08)
  • [6]乳腺X线机性能评估研究[D]. 王淑珍.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6)
  • [7]富士CR系统在全脊柱摄影中的应用[J]. 张新华. 医疗卫生装备, 2007(02)
  • [8]自制铝铁泸片在脊柱X线摄影中的应用[J]. 孙泽源,颜经全,樊长姝.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06)
  • [9]全下肢和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J]. 张新华. 医疗设备信息, 2005(07)
  • [10]负重位全下肢一次成像摄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 张新华,蒋青. 实用医技杂志, 2002(12)

标签:;  ;  ;  ;  

铝板滤线投影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