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沂泉[1](1983)在《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农林业生产中,背负式弥雾喷粉机是应用广泛、拥有量较大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机械。现有的机具喷射高度往往不能适应高大林木的要求,使用上受到限制。研制具有高射程性能的机具以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是研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械的重要课题之一。 过去国内外主要侧重于这种机具的药物喷洒质量和风机性能方面的研究,近年虽已注意射流规律对射程的影响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本研究在模拟等温自由淹没紊动射流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试验测定了弥雾喷粉机喷射单相空气流时的射流特性及射程。并在风机试验台上实测了相应工作状态下的射流紊流系数,喷嘴出口气流参数及喷洒部件和风机的气动性能。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弥雾喷粉机实际射流规律。依据流体力学和风机基础理论,从实际射流规律、喷嘴型式、喷洒部件和风机工况性能等方面论证了影响机具射程的因素。
朱难寅[2](1979)在《背负式弥雾喷粉机设计参数的选定和计算》文中指出 以小型汽油机(一般在5马力以下)直接驱动的背负式弥雾喷粉机,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等优点,近二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国外已有几十种机型。我国背负式弥雾喷粉机近几年来发展
朱成云[3](2010)在《背负式喷雾机风机流场数值模拟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心风机是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本文采用FLUENT软件,以二维N-S方程和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为基础,运用有限体积法和SIMPLEC算法对离心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计算中对离心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划分,各个区域的网格采用了三角形网格,这样既保证了网格质量,又可以节省计算时间和计算机内存。离心风机内部包含有转动的叶轮部分和静止的蜗壳部分。通过实验获得模拟的初始边界条件。进口边界给定速度边界条件,出口边界给定压力边界条件。从计算结果来看,该计算方法能捕捉到离心风机内部的基本流动现象,可以很好的揭示其内部的重要流动特征。表明了FLUENT软件在进行离心风机流场分析方面的可靠性。实验证明,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测量结果的速度曲线符合较好,速度参数的数值误差小于5%。表明了本文所采取的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叶轮进口安装角、蜗舌形状和叶轮尺寸是离心式风机内部流场的重要参数。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分别进行模拟,可以得出这几个参数对流场的影响规律,为风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安装角为直角时,风机内流场分布较好;蜗舌形状和叶轮尺寸也对其内部流场产生很大的影响。
陈晓[4](2016)在《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风送植保机械由于具有操作灵活方便、作业效率高、喷洒均匀等特点,在我国农业生产防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适应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国内的生产企业加快了风送植保机械的开发。其中,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在全国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数量均占绝大多数。小型高速离心风机是背负式风送植保机械的关键部件,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机的雾化性能、喷洒性能、作业效率和使用经济性。目前,国内在植保机械离心风机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首先利用Proe/E软件对离心风机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参数的离心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在ANSYS软件中对叶轮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植保机械离心风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对离心风机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目前所存在的离心风机建立了原始风机模型,对原始风机在FLUENT中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作为后续比较的基础。2.在Proe/E中建立具有不同叶片出口安装角、叶片入口安装角、叶轮宽度、叶片数、叶片厚度、叶片型式等结构参数的离心风机模型,为后续进行FLUENT分析和ANSYS分析提供了基础。3.通过对不同的风机模型进行FLUENT分析,与原风机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各个不同的参数对风机的全压、静压、速度等的影响,为进行风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4.叶片数量、叶片厚度、叶片出口安装角以及叶片进口安装角对风机性能影响比较大,选取这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以离心风机的全压效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极差值确定了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得到了风机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叶片数为32,进口安装角为90°,出口安装角为145°,叶片厚度为1。优化后的风机与原风机相比,风量增加了3.92%,效率提高了17.07%。5.通过ANSYS对离心风机的叶轮进行了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叶片与轮盘连接处的应力比较集中,叶片外侧边缘的位移较大。可以考虑增加叶片的厚度来提高叶轮的结构强度。
周凤芳[5](2012)在《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在线混合装置能有效地自动混合农药,实现农药与操作者分离,避免农药的人工随意增加,保护农药使用者的安全,因此,本文针对广泛使用的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研究其在线混药装置,为其实现农药在线混合提供技术支持。论文首先进行了射流混药装置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背负式喷雾机的在线混合的混合机理;建立了非等密度体系下的射流混药装置基本性能方程,并进行了其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喷嘴直径,混合管直径和喷头大径是影响射流混药装置基本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设计了一组适用于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的小流量的射流混药器;利用所设计的混药装置,进行了台架试验和样机试验,确定了最优混药装置结构,同时确定了射流混药装置基本性能方程中局部阻力损失系数和沿程阻力损失系数的具体值;通过试验比较发现:由于背负式喷雾机相对试验台架压力更大,喷雾常用喷头流量更小,喷嘴尺寸应更小才能将农药吸入,因此对喷嘴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射流混药装置喷嘴的局部阻力系数证实了射流混药装置在射流喷嘴出口处、吸药管出口处和混合管进口端的压力有较大差异,同时在安装混药器喷嘴和扩散管时不能将射流喷嘴出口和混合管进口端面重合,否则混药装置的吸药阻力将较大。
刘锦成[6](1981)在《弥雾喷粉机射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在对国内两种典型的弥雾喷粉机样机进行测试中发现,3MF—2与另一种机型相比,在转速、功率、效率均低的情况下,竟取得较高的射程,测试记录见表1。因而向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除功率与效率外,尚有哪些因素决定弥雾喷粉机的射程?射程参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对弥雾喷粉机的射程理论,作一些探讨。一、射程公式与应用
李英[7](2004)在《温室型电动弥雾机的研制及试验》文中提出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因温室内光照不足、长期密闭、高温高湿、加之缺少天敌,易诱发病虫害。而目前我国温室内没有专用植保机械,大都照搬传统的、露天防治方法,应用最广的仍为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这种喷雾法施药技术粗放,农药浪费现象严重、作业幅宽窄、射程近,并且劳动强度大、工效低,最大的危害就是操作者须在密闭的空间内喷药,极易发生中毒事件,因而产生了研究操作者不进入温室内进行喷药的方法和相应机具的要求。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设计开发了温室型电动弥雾机,并对其弥雾性能进行了测试。根据采用先进施药技术的要求,本研究的设计内容主要有:⑴ 采用气液两相流喷雾技术,基于气力雾化原理,设计双流体喷头;⑵ 采用辅助气流输送雾滴,气流源为风机,对风机进行设计、选型;⑶ 为满足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情况及提高雾滴分布均匀性、沉积性的施药要求,设计能带动喷射部件在一定角度内、以一定转速的旋转摇摆机构,本研究选用调速电机调节其摇摆速度,并利用反向行程开关调节其摇摆角度;⑷ 为满足不同高度作物、不同射程的施药要求,设计能调节喷射部件高度的升降机构,这里选用气缸为主要构件,既可以起到整机支架的作用,又可方便进行升降、固定控制;⑸ 设计行程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及整机的控制系统。温室型电动弥雾机的样机试制完成后,依据国家标准,本文对整机的性能进行了全面测试。经测试,该机防治效果好、操作方便、可靠性强及安全防护措施完善等,喷头高度调节机构、喷射部件摆动速度及角度调节机构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性能可靠;工作人员只需开启电源,即可实现自动喷雾,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尤其是解决了人药密切接触而引发中毒的问题;该机用药量少,既省药又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所测各项指标优于标准规定,达到了设计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采用双流体气力式喷头,且存在风机气流二次雾<WP=8>化现象,所测得的雾滴体积中径90%以上在100μm之内,雾滴均匀度DR为0.76,说明该机具有较理想的雾化性能;采用风机气流辅助输送雾滴,在弥雾机喷幅内,雾滴有较好的沉积,经测试其平均沉积密度为25个/平方厘米,大于10~20个/平方厘米的植保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量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雾滴直径则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出现减小趋势。
周海燕[8](2009)在《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机在植保机械上的应用非常广泛,风机的性能直接影响到风送式植保机械的射程、药液雾化性能、雾滴穿透能力及防飘移性能,由于风机的性能很难从理论上推导出,主要通过试验来确定,因此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对于风送式植保机械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要。本论文研制出植保机械用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的出气性能测试系统,为植保机械专用风机的设计和选用提供了必要手段。1、本文按照GB/T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研制了植保机械用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分别用于测试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实现试验过程自动化,自动调节工况、采集、处理试验数据,生成试验报告,绘制风机有因次和无因次性能曲线。轴流风机测试装置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0-3000r/min变频调速,功率18.5kW;离心风机测试装置采用永磁电动机驱动,功率3kW,0-8000r/min无级调速;测控系统硬件主要由微型计算机、PLC、传感器、二次仪表等组成;其中PLC、步进电机、行程开关、位移传感器实现了风门开度的闭环控制;测控系统软件采用VB开发,全面支持Windows XP、图形界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高、重复性好、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2、本文在对孔板、文丘里管和V型锥三种节流装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应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对三种节流装置的永久性压力损失、可靠性、来流适应能力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缩短了研究周期,节省研究费用,最终确定本测试系统采用V型锥节流装置测量流量。3、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实测数据,在国内首次应用CFD对植保机械风机不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试验过程中管道内静压、湍流强度以及气流速度的变化规律:逐渐关闭风门过程中,静压增大,节流装置前后的压差减少;节流装置前气体的湍流强度增大,节流装置后的湍流强度减小;管道内同一位置处气流速度逐渐减少。为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差压信号采集位置提供理论依据。4、本文在风机性能测试系统中,国内首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确定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风机性能曲线,根据不同测试数据,性能曲线拟合次数3、4、5、6次可选,使拟合曲线接近风机的真实性能曲线。
张世田[9](1992)在《转盘和气力组合雾化多用喷雾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探讨了用于1.18千瓦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的转盘和气力组合雾化多用喷雾装置的雾化机理及其特点。通过更换不同叶片数或不同叶片安装角的圆柱形叶轮,可控制雾滴大小,从而可进行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安装高压静电发生器还可进行静电喷雾。
周海燕[10](2005)在《风送远射程喷雾机离心喷头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目前国内植保机械特别缺乏适合果树、保护地蔬菜、蝗虫防治和土壤消毒等施药机械的现状,为了适应国内的需要,采取理论推导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风轮转盘式喷头的雾化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风轮转盘式喷头并对其性能及影响其雾化效果的各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风轮叶片安装角度、叶片个数、风轮直径及风轮转速之间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了出风管管口射流的特性,为喷雾机喷雾射程研究与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研究影响风轮转盘式喷头雾化的各影响因素,本文分别对风轮、雾化齿盘以及驱动风轮的风速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了风轮综合特性方程、雾滴的运动方程、以及风机出风管紊流射流的初速度与射程的方程,为风轮转盘式喷头的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试验研究中,本文采用多元线性正交设计方法求出了风轮转速与风轮直径、叶片数、叶片安装角度的数学回归方程,为风轮的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采用正交多项式方法建立了风轮转速与风机转速的二次函数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出风管管口风速与机具输入动力的回归方程;建立了雾化齿盘的转速与喷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风轮各个参数对雾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出风管管口风速的影响。
二、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背负式喷雾机风机流场数值模拟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的研究现状 |
1.2.2 离心风机的研究现状 |
1.3 常用 CFD 软件简介 |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离心风机内部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
2.1 湍流基本方程的建立 |
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2.3 壁面函数法 |
2.4 方程的离散 |
2.4.1 有限差分法 |
2.4.2 有限元法 |
2.4.3 有限体积法 |
2.5 压力修正方程 |
2.6 计算中判断收敛的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3 离心风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3.1 计算物理模型 |
3.2 网格生成 |
3.3 边界条件 |
3.4 离心风机内部流场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实验测量与特性比较 |
4.1 风机转速的测量 |
4.2 进口特征点速度的测量 |
4.2.1 进口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
4.2.2 不同转速下风机进口速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 出口特征点速度的测量 |
4.3.1 出口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
4.3.2 不同转速下风机出口速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实验与模拟计算结果特性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离心风机改进研究 |
5.1 叶轮进口安装角对流场的影响 |
5.2 蜗舌结构对流场的影响 |
5.3 蜗壳尺寸对流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4)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离心风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研究现状 |
1.2.2 离心风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离心风机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结果分析 |
2.1 离心风机流场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
2.1.1 基本控制方程的建立 |
2.1.2 湍流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2.1.3 壁面函数法 |
2.1.4 方程的离散 |
2.1.5 求解方法 |
2.1.6 收敛的判断标准 |
2.2 离心风机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性能参数 |
2.2.1 离心风机的基本结构 |
2.2.2 离心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 离心风机模型的建立 |
2.3.1 Pro/ENGINEER软件介绍 |
2.3.2 离心风机模型的建立 |
2.4 离心风机内部流场分析 |
2.4.1 GAMBIT和FLUENT简介 |
2.4.2 网格的生成 |
2.4.3 边界条件 |
2.4.4 离心风机内部流场特性分析 |
2.5 试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心风机叶轮的静力分析 |
3.1 叶片强度的计算方法 |
3.2 有限元分析及ANSYS软件简介 |
3.2.1 有限元分析 |
3.2.2 ANSYS分析软件 |
3.3 风机叶轮的静力分析 |
3.3.1 叶轮的网格划分与载荷加载 |
3.3.2 叶轮的静力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心风机叶轮的优化设计 |
4.1 前期实验结果 |
4.2 叶片数量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3 叶片安装角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4 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5 叶片宽度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6 离心风机的设计 |
4.7 长短叶片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8 叶片厚度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9 叶轮前盘形式对离心风机性能的影响 |
4.10 正交优化方案 |
4.10.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4.10.2 优化方案的设计 |
4.10.3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植物保护机械发展与现状 |
1.1.1 我国农林病虫害危害的情况 |
1.1.2 化学防治法必要性 |
1.1.3 我国植保机械使用状况 |
1.1.4 混药方法研究意义分析 |
1.1.5 国内外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现状 |
1.2 国内外喷雾混药装置的发展与现状 |
1.2.1 预混式喷雾混药装置 |
1.2.2 射流喷雾混药装置 |
1.2.3 农药直接注入系统 |
1.3 论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方法的理论基础 |
2.1 农药混合器的构造 |
2.2 射流性质和射流混药装置混合机理 |
2.2.1 射流基本性质 |
2.2.2 有限空间射流 |
2.2.3 射流混药装置混合机理 |
2.3 射流混药装置基本性能方程的初步建立 |
2.3.1 基本概念 |
2.3.2 基本性能方程的建立 |
2.3.3 阻力损失系数的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混合器的设计 |
3.1 射流混药装置结构设计 |
3.1.1 流量Q的初定 |
3.1.2 射流混药装置内流体运动状态的分析 |
3.1.3 喷嘴的设计 |
3.1.4 混合扩散管的设计 |
3.1.5 吸药管的设计 |
3.1.6 液菜工作压力的初定 |
3.2 射流混药装置汽蚀性能的分析 |
3.2.1 射流混药装置汽蚀及其危害 |
3.2.2 射流混药装置汽蚀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2.1 工作参数对射流混药装置汽蚀性能的影响 |
3.2.2.2 几何参数对射流混药装置汽蚀性能的影响 |
3.2.2.3 流体的物理性质和运行条件对射流混药装置汽蚀性能的影响 |
3.2.3 汽蚀性能计算 |
3.2.4 改善射流菜汽蚀性能的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4 背负式喷雾机混药器混合性能台架试验研究 |
4.1 射流混药装置试验台架试验系统设计 |
4.2 试验结果数据 |
4.3 混药装置吸药能力计算分析 |
4.4 影响射流混药装置混药浓度的因素分析 |
4.5 射流混药装置的试验优选 |
4.6 本章小结 |
5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样机试验研究 |
5.1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样机试验系统 |
5.2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样机试验结果 |
5.3 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样机试验结果分析 |
5.3.1 台架与样机试验结果比较 |
5.3.2 射流混合装置的理论与实际试验结果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7)温室型电动弥雾机的研制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序言 |
1.1 温室型电动弥雾机研制的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2 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3 我国现存植保机械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主要研究设计内容 |
1.3.2 样机性能测试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 |
2 技术方案的确定 |
2.1 现阶段温室内主要应用的植保作业机具 |
2.2 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 |
2.3 整机方案的确定 |
3 温室型电动弥雾机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3.1 双流体喷头的设计 |
3.1.1 双流体喷头的设计思路 |
3.1.2 喷头雾化技术原理设计 |
3.1.3 双流体喷头的结构原理 |
3.1.4 双流体喷头主要参数选择 |
3.1.4.1 气体压力 |
3.1.4.2 喷孔直径 |
3.1.4.3 液体压力 |
3.2 风机的设计 |
3.2.1 设计要求 |
3.2.2 设计计算 |
3.3 摇摆机构的设计计算 |
3.3.1 设计要求 |
3.3.2 电机选择 |
3.3.3 结构形式的设计 |
3.3.3.1 轴承连接形式设计 |
3.3.3.2 传动机构的设计 |
3.3.3.3 摇摆角度的调整 |
3.4 升降机构的设计、选择 |
3.4.1 设计要求 |
3.4.2 设计计算 |
3.4.2.1 活塞直径的确定 |
3.4.2.2 气缸直径的确定 |
3.4.2.3 活塞行程的确定 |
4 温室型电动弥雾机性能试验 |
4.1 施药质量的判别标准 |
4.1.1 喷雾质量指标 |
4.1.2 喷雾质量影响因素 |
4.1.2.1 气象条件 |
4.1.2.2 雾滴大小 |
4.1.2.3 雾滴密度 |
4.1.2.4 喷头 |
4.2 试验系统的组成 |
4.3 温室型电动弥雾机性能试验及分析 |
4.3.1 喷头喷雾试验 |
4.3.2 雾滴尺寸及其均匀度 |
4.3.2.1 雾滴尺寸及均匀度的量度及测定 |
4.3.2.2 试验方案设计 |
4.3.2.3 试验实施 |
4.3.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雾滴沉积及分布均匀性 |
4.3.3.1 雾滴沉积分布状态的量度 |
4.3.3.2 试验方案设计 |
4.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4 施药量分析测算 |
4.3.4 喷雾量与空气压强的关系 |
4.3.5 雾滴直径与空气压强的关系 |
4.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风送式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风送式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风送式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风送式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风送式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风送式植保机械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风机性能试验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风机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1.4.2 国内风机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1.4.3 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风机性能测试理论与方法 |
2.1 概述 |
2.2 风机性能测试方法 |
2.2.1 试验装置分类 |
2.2.2 流量测量方法 |
2.3 风机性能测试主要测量参数 |
2.3.1 压力的测量 |
2.3.2 流量的测量 |
2.3.3 转速的测量 |
2.3.4 功率的测量 |
2.4 风机性能参数的换算以及特性曲线的绘制 |
2.4.1 性能换算 |
2.4.2 特性曲线的绘制 |
2.4.3 风机性能曲线理论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模型建立 |
3.1 管道内流动状态分析 |
3.1.1 层流、紊流及管道雷诺数 |
3.1.2 风管内紊流流动的性质 |
3.2 紊流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2.1 直接计算法 |
3.2.2 大涡模拟法 |
3.2.3 Reynolds平均法(RANS) |
3.3 节流装置的相关理论分析 |
3.3.1 孔板节流装置的分析 |
3.3.2 V型锥节流装置的理论分析 |
3.3.3 文丘里管的分析 |
3.4 风机流场,管道内流场分布 |
3.4.1 管道内流动特性的理论分析 |
3.4.2 管道内静压、差压以及流量的变化规律 |
3.4.3 轴流风机流场分析 |
3.4.4 离心风机流场分析 |
3.4.5 风机与管道连接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4.3 测试风道的确定 |
4.4 动力系统的确定 |
4.4.1 驱动电机的确定 |
4.4.2 动力传递系统的选择 |
4.4.3 扭矩转速传感器的选用 |
4.5 测控系统 |
4.5.1 测控系统仪器 |
4.5.2 串口通讯 |
4.5.3 调速系统 |
4.5.4 工况调节系统 |
4.6 硬件系统抗干扰处理 |
4.7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7.1 软件系统框图 |
4.7.2 软件功能的实现 |
4.7.3 软件配置 |
4.7.4 操作 |
4.8 风机性能测试 |
4.8.1 测试过程 |
4.8.2 测试记录以及数据处理及换算结果 |
4.9 试验测量数据的校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值模拟与仿真试验 |
5.1 数值模拟理论 |
5.2 Fluent简介 |
5.2.1 概述 |
5.2.2 基本物理模型 |
5.2.3 湍流模型 |
5.2.4 边界条件 |
5.2.5 基本假设与解算器设置 |
5.3 节流装置数值模拟 |
5.3.1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检验 |
5.3.2 网格和边界条件 |
5.4 几种节流装置的特性比较 |
5.4.1 孔板节流装置的特性分析 |
5.4.2 V型锥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特性分析 |
5.4.3 文丘里管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特性分析 |
5.4.4 几种节流装置特性比较 |
5.5 试验过程的数值模拟 |
5.6 风机性能曲线拟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 |
6.2 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一 试验台图 |
附录二 风机性能测试记录 |
(10)风送远射程喷雾机离心喷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植保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 风送远射程喷雾机离心喷头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喷头的设计 |
2.1 喷头概述 |
2.2 植保机械的雾滴和雾滴的类型 |
2.3 喷雾质量指标 |
2.4 喷头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
2.4.1 雾滴直径 |
2.4.2 喷量的确定 |
2.5 喷头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
2.5.1 旋转离心式雾化 |
2.5.2 喷头的结构形式 |
第三章 喷头的理论分析 |
3.1 风轮分析 |
3.2 液体雾化分析 |
3.2.1 液体雾化的基本机理 |
3.2.2 雾化力分析 |
3.2.3 雾滴的初始运动分析 |
3.2.4 雾滴运动的理论轨迹 |
3.2.5 雾滴运动过程中的受力 |
3.3 风动转盘式喷头的雾滴特性 |
3.3.1 雾滴粒度大小特征值 |
3.3.2 雾滴粒度分布规律 |
3.4 风轮转盘式喷头的风轮动力学特性 |
3.4.1 风轮综合特性 |
3.4.2 风轮各个参数对风轮转速的影响 |
3.5 紊流射流的研究 |
3.5.1 紊流射流的初态 |
3.5.2 紊流射流的特性 |
第四章 喷头的试验设计 |
4.1 试验概述 |
4.2 试验装置的结构和特点 |
4.2.1 试验装置的组成 |
4.2.2 试验装置的特点 |
4.3 试验工况设计 |
4.4 试验条件 |
4.5 试验内容 |
4.6 试验测试数据 |
4.7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五章 喷头的试验研究 |
5.1 风轮转速的试验分析 |
5.1.1 试验概述 |
5.1.2 各个单因素分析 |
5.1.3 风轮转速与风轮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5.1.4 风轮各个参数与风轮转速关系的回归试验研究 |
5.1.5 风机转速与风轮转速关系的回归试验研究分析 |
5.2 紊流射流初速度的试验分析 |
5.2.1 电机的输入转速与紊流射流初速度 |
5.2.2 风轮参数对出口射流影响的试验分析 |
5.3 喷头雾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
5.3.1 雾化齿盘转速随喷量的变化 |
5.3.2 喷头雾化质量的试验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背负式弥雾喷粉机射流规律和射程的研究[J]. 张沂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04)
- [2]背负式弥雾喷粉机设计参数的选定和计算[J]. 朱难寅.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79(11)
- [3]背负式喷雾机风机流场数值模拟与改进研究[D]. 朱成云.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4]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D]. 陈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5]背负式喷雾机农药药水在线混合方法的研究[D]. 周凤芳. 南京林业大学, 2012(01)
- [6]弥雾喷粉机射程研究[J]. 刘锦成. 林业机械, 1981(03)
- [7]温室型电动弥雾机的研制及试验[D]. 李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8]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周海燕.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9(12)
- [9]转盘和气力组合雾化多用喷雾装置的研究[J]. 张世田. 农业机械学报, 1992(01)
- [10]风送远射程喷雾机离心喷头的研究[D]. 周海燕.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