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渣油管道输送的一些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甫[1](2020)在《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及进口原油中劣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环境保护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现能源清洁生产和高效转化已成为我国炼化企业绿色、清洁发展亟需突破的难题。现阶段,在炼油工业中,悬浮床加工技术是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能够将劣质重油向清洁生产、提高轻质油产品收率和资源利用率方向转化。本论文研究是以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套15万吨/年悬浮床加氢工业装置为背景,以煤焦油、减压渣油等劣质重油生产高附加值的石脑油、柴油等清洁能源产品为基础,根据PRO/II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基于劣质重油性质模拟全装置工艺流程,包括物料平衡的计算、能量平衡的计算等,重点研究悬浮床加氢技术工艺流程优化、主要操作条件优化、关键设备的选择及工艺计算,并分析了装置的能耗及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等风险因素,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安全、环保、消防措施。同时根据装置的实际工业运行数据,对装置运行和设备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比工艺参数和经济效益等,对悬浮床加氢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探讨。通过本论文研究能够为日后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工业放大工艺包设计及工程设计、长周期运行、装置规模化研究开发及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实际经验,更好的实现资源清洁生产、高效利用。
洪定一[2](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薛驹[3](2019)在《南阳混输原油管道安全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油源掺混输送可显著提高原油管道的输量和运行效率。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当新混入原油为重质、劣质原油时,可能会影响原油的流动性,同时还可能引起原油的浊点升高、固相沉积增加,带来管道堵塞的风险。南阳输油管道在混入脱蜡油后就出现固相沉积物堵塞过滤器、储罐等设备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阳混合原油固相沉积规律,提出了防堵与安全运行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脱蜡油、双江油及二者掺混原油为对象,测试了各原油样品及掺混原油的黏度,建立了各油样的黏温曲线模型;应用气相质谱色谱仪开展了全组分测试,应用棒状薄层色谱仪开展了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含量测试,分析了各油品的组成分布,并基于组分实验结果,应用Whitson方法对脱蜡油、双江油进行了重馏分拆分;采用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脱蜡油、双江油及三种不同掺混比下的混合原油开展了热分析实验,基于实验结果计算了各油品的浊点和沉积量。(2)基于简化的微扰硬链统计流体缔合(sPC-SAFT)状态方程,建立了包含气相,液相,富蜡相和富沥青质相的原油固相沉积热力学预测模型,描述了混合原油的液固相平衡条件,预测了原油中蜡和沥青质沉积规律。在该模型中,提出了应用sPC-SAFT状态方程进行含沥青质和蜡的原油的特征化方法,结合二元系统固体的溶解度的实验数据建立了预测二元交互系数的关联式,同时采用通用似化学活度系数法(UNIQUAC)描述富蜡相的非理想性。计算了南阳混合原油在不同掺混比下的浊点和固相沉积量,浊点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12%,沉积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04%。(3)考虑了原油流动过程中分子扩散、剪切剥离和沉积层老化等因素,建立了原油固相沉积动力学预测模型,采用OLGA多相流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实际管道的运行参数对管道的热、泵站工艺参数、土壤物性参数进行调整,使水力、热力仿真结果与实际运行参数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冬季和夏季在不同掺混比下的固相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脱蜡油和双江油掺混比为1:1.5的混合原油在冬季的最大沉积速率为0.15mm/月,夏季为0.09mm/月,掺混比为1:1.75和掺混比为1:2的混合原油比掺混比为1:1.5的混合原油的最大沉积速率分别低19.64%和29.98%。(4)针对南阳输油管道设备固相堵塞的问题,提出了添加石脑油、添加沥青质分散剂和工艺改造三种措施,对添加石脑油和分散剂的混合原油开展了 DSC实验,添加10%石脑油和0.1%分散剂后,浊点从58.82℃分别降为58.11℃和52.45℃。考虑了投资成本、运行成本、防堵效果、工艺复杂度、环境影响这五个方面对上述工艺措施进行了综合经济比选,结果表明,对南阳输油管道而言,添加分散剂及工艺改造均是可行的。
宋世晶[4](2008)在《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文中提出由于辽河稠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很差,给其开采和输送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开发流动性改进剂解决稠油生产过程中的流动性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对油溶性降粘剂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针对辽河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特点,设计出两种油溶性降粘剂。其作用是拆散胶质沥青质的重叠层状结构,使轻质组分从原来的包裹网络中释放出来而降粘。利用自制的丙烯酸十八酯与苯乙烯、马来酸酐等单体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两种油溶性聚合物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和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丙烯酰胺。本研究成功的制备出可用于合成降粘剂的丙烯酸十八酯和两种油溶性聚合物。探讨了单体酯的制备条件,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加量、催化剂用量、反应物的配比等条件对聚合物的降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降粘剂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降粘剂加入量为500μg·g-1时,以煤油携带该降粘剂在50℃使辽河稠油的表观粘度下降94%以上,聚合物的净降粘率达到了34.7%,改善了辽河稠油的流动性。研究了通过借助少量的乳化剂,形成介于O/W和W/O之间的乳状液,利用乳化降粘和溶解降粘的双重作用降低稠油的粘度。探讨了降粘剂的加入量、加入温度和乳化剂的加入量等因素对降粘效果的影响。在油水比为8:2;降粘剂加量为600μg·g-1;表面活性剂加量为0.1%时,以水为携带液溶解油溶性聚合物的复合降粘方法,使辽河稠油的粘度降低9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乳化降粘和油性降粘剂降粘相结合的方法,既可减少稀油的掺入量,又能达到很好的降粘效果。以煤油为携带液考察所合成的两种降粘剂对辽河常压渣油的降粘效果。实验表明,两种聚合物对辽河常压渣油都有一定的降粘效果。因此,开发油溶性降粘剂用于渣油的降粘,改善渣油流动性,对有效利用渣油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对所合成的丙烯酸十八酯和两种聚合物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合成的酯产品中基本没有其它的副产物。红外光谱表征了单体酯和聚合物中各种官能团的存在。
李雪静,乔明,魏寿祥,朱庆云,郑丽君[5](2019)在《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对目前工业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劣质重油加工加氢和脱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技术供应商开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加氢路线相比脱碳路线更适合劣质重油加工和渣油深度转化,未来重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应以加氢技术为主线,并与脱碳等技术形成优势组合,共同解决炼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满足重油转化深度和轻质产品收率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逐步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和产业结构持续适应性调整的需求。
姚国欣[6](2012)在《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都是高密度、高黏度、高硫、高氮、高酸、高残炭、高金属、高沥青质的劣质原油,不仅重馏分油和渣油中的金属含量高,而且轻馏分油中的金属含量也比较高,是当今世界上最难加工的原油。除了难以开采和开采成本高以外,对于炼厂还存在难以输送、难以脱盐脱水、难以正常生产运行等问题。炼厂加工高硫高酸超重原油或油砂沥青生产清洁燃料和裂解料难度很大:一是常压直馏馏分油太少;二是减压瓦斯油和减压渣油太多;三是常减压蒸馏各直馏馏分中硫含量和酸值都比较高,都需要深度精制或加工。而利用好高硫高酸超重原油和油砂沥青的减压渣油是用好非常规石油资源,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所在。目前世界上只有委内瑞拉4座加工奥里诺科超重原油和加拿大6座加工油砂沥青的改质工厂在生产,产品为合成原油。正在建设中的加工委内瑞拉超重原油的炼油厂有4座,计划建设的油砂沥青炼油厂只有1座。加拿大油砂沥青改质工厂的技术和生产水平都比委内瑞拉超重原油改质工厂高一些。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我国炼油厂大量加工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已指日可待,预计我国炼油厂加工加拿大油砂沥青也为时不远。为此,建议有关科研项目应抓紧工作,尽早提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着手开展相关技术,特别是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的开发工作;跟踪国外有关加工技术研发的工作进展,为我国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打好基础。
张庆军,刘文洁,王鑫,蒋立敬,耿新国[7](2015)在《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原油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渣油加氢技术已成为炼厂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目前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比较了固定床、沸腾床、悬浮床、移动床四大类型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分析了国外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固定床加氢技术最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渣油加氢的主导地位;沸腾床加氢技术日趋成熟,代表未来渣油加氢的发展方向;移动床加氢技术暂不作为渣油加氢的有效手段;悬浮床加氢技术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正在建设多套工业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渣油加氢技术与其他重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集成,将会显著提高炼厂的经济效益。
解文昌[8](2017)在《丙烯酸酯装置油改气废物焚烧炉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环境正处在变革和调整之中,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一些环境问题,治理污染,实现废物达标排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直接燃烧法对废物进行处理。本文以某石化公司丙烯酸酯装置废物焚烧炉为原型,立足于降低燃烧成本,对焚烧炉动力燃料进行替换的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焚烧炉相关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焚烧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当下各类燃料特性,研究了用天然气替代原有燃料渣油的可行性,并对天然气调压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调压撬的设备构成,为保证天然气的压力稳定,满足焚烧炉对燃料的需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焚烧炉的关键设备燃烧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选择在不同天然气负荷下进行冷态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优化燃烧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另外,本文结合新的燃烧介质和改造后的燃烧设备,对新的工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操作要求,实现了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满足了生产需要,也为同类装置焚烧炉的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国内废物焚烧炉设备改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向成,樊泽辉,邢亚宝,杨伟[9](2021)在《浅谈原料渣油长输管道低流量输送的流动保障》文中指出流动保障技术是一种综合考虑介质特性、管道流动特性、管道的水力、热力条件、结蜡规律等因素对输送管道的影响而采取一定保障措施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在油气管道的设计阶段、运行维护阶段为管道安全、经济输送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文章介绍了某企业原料渣油长输管道连续低流量输送的成功案例,在该案例成功输送之初,该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对渣油介质特性,特别是凝点、析蜡点反复测,其次综合考虑距离相对比较近、首站比末站地势高、管径较大等客观因素,结合风险辨识结果,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将低流量输送的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最终实现了低流量连续输送的成功。
汪勇[10](2007)在《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大庆石油管理局热力公司目前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到目前国内外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主要存在加热方式落后、能耗高、安全性能差、加热效率低、设备使用寿命短等缺点。为了实现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安全性和高效性,并使系统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本文在比较了各种油罐加热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型的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该系统利用燃油锅炉房总烟道的烟气余热对油罐内燃油进行加热,并可以实现油罐内燃油的恒温。整个系统由加热部分、冷却部分和循环水自动监测控制部分组成。设计了储油罐保温层;计算了储油罐的加热负荷;通过分析比较得知,无机热管比传统热管换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因此确定换热器中使用无机传热元件;在锅炉总烟道上利用回收烟气余热的方法加热渣油,设计了高效复合式无机热管换热器。设计了多座油罐的在线监测系统,并通过分析传统PID和模糊控制的优缺点,将两者结合,采用模糊PID控制冷却水的流量,实现渣油温度的自动控制。
二、国外渣油管道输送的一些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渣油管道输送的一些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固定床加氢技术 |
1.1.2 移动床加氢技术 |
1.1.3 沸腾床加氢技术 |
1.1.4 悬浮床加氢技术 |
1.2 国内外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现状 |
1.2.1 国外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 |
1.2.2 国内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 |
1.3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反应机理及加氢过程影响因素 |
2.1 反应机理 |
2.1.1 芳烃加氢饱和 |
2.1.2 加氢裂化 |
2.1.3 加氢脱硫 |
2.1.4 加氢脱氮 |
2.1.5 加氢脱氧 |
2.1.6 加氢脱金属 |
2.2 加氢过程的影响因素 |
2.2.1 反应压力的影响 |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3 空速的影响 |
2.2.4 氢油比 |
3 工艺技术方案研究 |
3.1 原料性质、规模及产品方案 |
3.1.1 原料性质 |
3.1.2 生产规模 |
3.1.3 产品方案及性质 |
3.2 流程简述 |
3.3 主要操作条件 |
3.4 物料平衡 |
3.5 工艺流程模拟计算 |
3.5.1 工艺流程模拟的目的 |
3.5.2 工艺流程模拟软件简介 |
3.5.3 工艺流程模拟计算 |
3.6 工艺流程优化研究 |
3.6.1 分离系统的优化 |
3.6.2 循环氢脱硫系统的优化 |
3.7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及工艺计算 |
3.7.1 设备选材原则 |
3.7.2 主要静止设备 |
3.7.3 主要转动设备 |
3.7.4 主要设备规格表 |
3.8 能耗分析 |
3.9 环境保护 |
3.9.1 废水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2 废气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3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4 噪声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10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3.10.1 物料危害分析 |
3.10.2 主要安全卫生措施 |
3.10.3 消防 |
4 工业应用研究及前景分析 |
4.1 MCT装置工业应用研究 |
4.1.1 MCT装置加工煤焦油等劣质重油 |
4.1.2 MCT装置加工生物原料油 |
4.2 应用前景分析 |
4.2.1 煤焦油高效转化低碳芳烃、高档溶剂油 |
4.2.2 重质渣油高效转化优质汽柴油 |
4.2.3 动植物油脂高效转化生物柴油 |
4.2.4 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战略思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南阳混输原油管道安全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原油物性研究 |
1.2.2 原油固相析出热力学模型 |
1.2.3 原油固相沉积动力学预测模型 |
1.2.4 原油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阳混合原油固相沉积状况与实验研究 |
2.1 南阳混合原油固相沉积状况 |
2.1.1 管道设计参数 |
2.1.2 沉积物堵塞情况 |
2.2 南阳混合原油黏度实验 |
2.2.1 原油黏温曲线测试 |
2.2.2 混合原油黏温曲线拟合模型 |
2.3 南阳混合原油组分分析 |
2.3.1 原油气相质谱-色谱实验 |
2.3.2 原油棒状薄层色谱实验 |
2.3.3 重馏分拆分 |
2.4 南阳混合原油固相沉积实验 |
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原理 |
2.4.2 原油固相沉积量计算方法 |
2.4.3 混合原油固相沉积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阳原油固相沉积热力学预测模型研究 |
3.1 原油四相平衡模型 |
3.1.1 四相平衡模型的建立 |
3.1.2 富蜡相的非理想性 |
3.1.3 相平衡模型计算方法 |
3.2 sPC-SAFT状态方程 |
3.2.1 sPC-SAFT状态方程理论基础 |
3.2.2 sPC-SAFT状态方程计算方法 |
3.3 原油特征化方法 |
3.3.1 sPC-SAFT状态方程参数预测 |
3.3.2 二元交互系数预测 |
3.4 混合原油固相沉积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阳原油管输固相沉积动力学预测模型 |
4.1 管道固相沉积过程作用机理 |
4.2 输油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拓展的双流体模型 |
4.2.2 固相沉积模型 |
4.2.3 节点划分和边界条件设置 |
4.3 南阳输油管道仿真模型的验证 |
4.4 南阳输油管道固相沉积规律 |
4.4.1 管道水力热力仿真结果 |
4.4.2 管道冬、夏季固相沉积情况 |
4.4.3 不同掺混比管道固相沉积情况 |
4.5 冬、夏季的最低输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油管道防堵与安全运行措施 |
5.1 添加石脑油 |
5.2 添加沥青质分散剂 |
5.2.1 分散剂对沥青质的溶解机理 |
5.2.2 分散剂溶解能力研究 |
5.3 工艺改造 |
5.4 防堵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油样品气相质谱-色谱仪组分分析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稠油的定义及特点 |
2.2 稠油化学组成及对其流动性的影响 |
2.3 乳化降粘技术的发展概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状况 |
2.3.3 存在问题 |
2.4 油溶性降粘剂研究进展 |
2.4.1 国外的发展概况 |
2.4.2 国内的发展概况 |
2.5 油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
2.6 油性降粘剂的种类 |
2.7 降粘技术的复合使用 |
2.8 油溶性降粘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降粘剂单体酯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酯化反应的原理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试剂 |
3.3.2 实验仪器设备 |
3.3.3 酯的合成与产物分离方法 |
3.3.4 产品的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携水剂的量对酯化收率的影响 |
3.4.2 阻聚剂的量对酯收率的影响 |
3.4.3 催化剂的量对酯收率的影响 |
3.4.4 反应温度对酯收率的影响 |
3.4.5 丙烯酸十八酯的结构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降粘剂的研制 |
4.1 前言 |
4.2 反应原理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药品 |
4.3.2 实验仪器 |
4.3.3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步骤 |
4.3.4 降粘效果评价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原油物性的考察 |
4.4.2 以煤油稀释原油的降粘性能评价 |
4.4.3 以水为携带液的降粘效果 |
4.4.4 合成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丙烯酰胺降粘剂的研制 |
5.1 引言 |
5.2 降粘剂的合成路线 |
5.3 实验 |
5.3.1 共聚物的合成 |
5.3.2 降粘效果评价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单体配比对产品降粘效果的影响 |
5.4.2 反应时间对降粘剂产品收率和降粘效果的影响 |
5.4.3 引发剂加入量对降粘剂产品收率和降粘效果的影响 |
5.4.4 聚合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和降粘效果的影响 |
5.4.5 降粘剂的添加浓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
5.4.6 合成降粘剂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7 合成的降粘剂对辽河常压渣油的降粘效果考察 |
5.5 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劣质重油加氢路线 |
1.1 渣油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 |
1.2 渣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
1.3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 |
2 劣质重油脱碳路线 |
2.1 焦化技术 |
2.2 减黏裂化技术 |
2.3 溶剂脱沥青技术 |
3 展望 |
(6)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的资源量、可采储量及开采量 |
2.1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 |
2.2 加拿大油砂沥青 |
3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的性质 |
4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对炼厂正常生产运行和生产清洁燃料与裂解料的影响 |
4.1 对炼油厂正常生产运行的影响 |
4.2 对生产清洁燃料和裂解料的影响 |
5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改质工厂和建设中的超重原油炼油厂 |
5.1 Petroanzoategui改质工厂 |
5.2 Petromanagas改质工厂 |
5.3 Petrocedeno改质工厂 |
5.4 Petropiar改质工厂 |
6 加拿大生产运行中的油砂沥青改质工厂和建设中的油砂沥青炼油厂 |
6.1 Syncrude公司Mildred Lake改质工厂 |
6.2 AOSP (Shell) Scotford改质工厂 |
6.3 Opti/Nexen公司Long Lake改质工厂 |
6.4 Husky公司Lloydminster改质工厂 |
6.5 North West Upgrading公司Sturgeon改质工厂 |
6.6 小结 |
7 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7)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 |
1.1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1.2国外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 |
1.2.1在工艺上的进展 |
1.2.2在工程上的进展 |
1.2.3在催化剂上的进展 |
1.3国外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发展趋势 |
2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 |
2.1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2.2国外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研究进展 |
2.2.1在工艺上的进展 |
2.2.2在工程上的进展 |
2.2.3在催化剂上的进展 |
2.3国外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
3移动床渣油加氢技术 |
4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 |
4.1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34] |
4.2国外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研究进展 |
4.3国外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
5结语 |
(8)丙烯酸酯装置油改气废物焚烧炉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焚烧炉的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废物焚烧炉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废物焚烧炉F-640基本原理及工艺研究 |
2.1 F-640工艺流程 |
2.2 F-640设备结构 |
2.3 焚烧炉动力燃料的研究与分析 |
2.4 焚烧炉改造的研究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然气调压站的原理分析及研究 |
3.1 天然气的来源及分析 |
3.2 调压计量撬的研究 |
3.2.1 撬装设备的分析 |
3.2.2 调压计量撬的选型 |
3.2.3 调压计量撬的调试 |
3.2.4 调压计量撬的运行防护 |
3.2.5 调压计量撬的故障分析及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物焚烧炉F-640天然气管路配置 |
4.1 管路基本要求 |
4.2 配管相关规定 |
4.3 管道材质选定 |
4.4 管径的确定 |
4.5 壁厚选择 |
4.6 主要工程量 |
4.7 管道的保温、伴热保护 |
4.8 管道的防腐要求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物焚烧炉F-640燃烧器的研究 |
5.1 天然气燃烧的特点 |
5.1.1 燃烧方式 |
5.1.2 燃烧器燃烧现象 |
5.1.3 燃烧响声 |
5.2 燃烧器喷嘴的研究 |
5.2.1 喷嘴的分类 |
5.2.2 喷嘴相关参数的研究 |
5.3 燃烧器整体结构研究 |
5.4 燃烧器的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废物焚烧炉F-640操作原理分析 |
6.1 F-640改造后的工艺流程研究 |
6.1.1 调压撬工艺流程 |
6.1.2 天然气管线工艺流程 |
6.1.3 焚烧炉F-640工艺流程 |
6.1.4 点火系统 |
6.2 F-640开车操作要求 |
6.2.1 调压撬投用操作 |
6.2.2 炉前安全联锁系统 |
6.2.3 开车前确认 |
6.2.4 附助设备开车 |
6.2.5 F-640焚烧炉点炉操作 |
6.3 运行情况及运行记录 |
6.4 经济效益测算 |
6.5 厂区大气质量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浅谈原料渣油长输管道低流量输送的流动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防止管道堵塞技术主要是保温技术和清管技术 |
3 流动保障措施实际应用的案例 |
3.1 方案比选 |
3.2 流动保障措施 |
4 结语 |
(10)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有油罐加热方式的优缺点 |
1.2.2 新技术及其应用可能性 |
1.2.3 自动控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流程简介 |
2.1 目前油罐加热系统存在的缺点 |
2.2 新型油罐加热系统流程 |
2.2.1 加热系统 |
2.2.2 冷却系统 |
2.2.3 自动监测、控制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罐加热系统研究 |
3.1 油罐保温设计 |
3.1.1 油罐保温介绍 |
3.1.2 油罐保温设计计算 |
3.2 油罐传热系数K 的确定 |
3.2.1 渣油在加热过程中的传热系数计算 |
3.2.2 维持渣油在80℃时的传热系数计算 |
3.3 管道保温层的设计 |
3.4 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
3.4.1 无机热管换热技术简介 |
3.4.2 无机热管与常规热管的比较 |
3.4.3 复合式无机热管换热器的设计 |
3.5 油罐加热升温时间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却系统研究 |
4.1 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
4.2 冷却水量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水力计算 |
5.1 加热系统的管道布置 |
5.2 管道的水力计算 |
5.2.1 沿程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
5.2.2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
5.3 无机热管换热器的水力计算 |
5.4 泵和风机的功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监测及控制系统研究 |
6.1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
6.2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 |
6.3 油罐加热系统控制基本原理 |
6.4 模糊PID 控制器的设计 |
6.5 多座储油罐的在线监测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国外渣油管道输送的一些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D]. 张甫. 郑州大学, 2020(02)
- [2]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3]南阳混输原油管道安全运行研究[D]. 薛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D]. 宋世晶.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5]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李雪静,乔明,魏寿祥,朱庆云,郑丽君.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9(01)
- [6]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 姚国欣. 中外能源, 2012(01)
- [7]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J]. 张庆军,刘文洁,王鑫,蒋立敬,耿新国. 化工进展, 2015(08)
- [8]丙烯酸酯装置油改气废物焚烧炉的关键技术研究[D]. 解文昌.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9]浅谈原料渣油长输管道低流量输送的流动保障[J]. 李向成,樊泽辉,邢亚宝,杨伟. 化工管理, 2021(33)
- [10]燃油锅炉房油罐加热系统研究[D]. 汪勇.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