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鹰[1](2006)在《英俄名词修饰语结构描述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比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种热门趋势。目前,对英俄语的句法结构对比研究尚少。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英俄名词的修饰语的不同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对比分析。对英俄的名词的修饰语的不同句法结构进行专门地对比研究,在国内外还是首次。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它在外语教学上对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很有适用性。本文主要把Chomsky的名词短语结构规则模式的理论应用于对比语言学中,并在共时语言条件下,进行单向英俄名词的修饰语对比。总结出各自的公式,然后对比英俄语名词修饰语的形式、位置、作用、功能、语法意义、读的形式和写的形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针对英俄语的不同方面,我们要注意英语对俄语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干扰和影响。
姚云桥[2](1987)在《英语非谓语动词及在俄语中的对应形式》文中提出本文将英、俄语中的动词非谓语形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赵定武[3](1981)在《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一、概说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包括动词不定式(infinitive)、动名词(gerund)和分词(participle)三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所以叫做非谓语动词(verbel)。它也叫做动词的非限定形式(non-finite forms of the verb),这是从是否被主语所限定来区分的。英语的动词有限定动词(finite verb)和非限定动词(non-finite verb)两大类。非限定动词不被主语所限制,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王立忠[4](2010)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三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赵定武[5](1982)在《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续)》文中研究说明 五、分词(THE PARTICIPLE) 分词也是一种非谓语动词,它兼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它和动词不定式、动名词一样具有动词的特征:可以有直接宾语(仅限于现在分词),并受状语说明、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英语的分词相当于俄语的形动词和副动词。俄语形动词的动词特征: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区别;有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区别;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区别。和动词一样,要求一定的补语并可受状语说明。副动词也有体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展晓[7](2015)在《《加拿大公司法》中分词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材料原文为《加拿大公司法》第一部分。笔者在翻译《加拿大公司法》时,遇到了较多分词。由于分词的句法功能复杂多变,在句中可作不同的成分,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从而分词成为立法文本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在本翻译报告中,笔者对分词及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笔者简要介绍了分词的种类、形式、句法功能以及分词的翻译策略。其次,笔者重点探讨了《加拿大公司法》中分词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倒置法、转换法和分译法。最后,笔者总结了翻译心得。
王娜[8](2009)在《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空间范畴是人类认识的始源,是人类思维的出发点,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空间关系意义的表达是俄语动词前缀的首要功能,其抽象意义大多都是在这种局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俄汉语中,同时具有原始空间意义、依附意义等功能手段的为俄语动词前缀和汉语趋向补语。本文主要就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俄语表空间意义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概况,并对二者的研究情况作了适当的分析,指出二者的重要作用,并得出目前对二者进行较系统对比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的结论。第三章,即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异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总结、分析了俄语表空间意义动词前缀的特点及其基本空间意义、汉语趋向补语的特点及其基本空间意义之后,我们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在基本义、隐喻义、配价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功能语义理论、隐喻理论、配价理论及对比语言学理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选题具有创新性、研究视角创新、例证丰富、翔实、双向对比。我们试图通过对具有空间意义的俄语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能够给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解平台,能够为俄汉、汉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同时,能够为俄汉、汉俄翻译等相关领域提供实践依据,并期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语言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俄汉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也为空间意义的研究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赵袁超[9](2018)在《《无为》中分词形式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报告以《无为》第四章汉译中出现的分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来探讨《无为》中分词形式的翻译方法。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英汉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分词翻译难题进行了分析,旨在解决分词翻译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低的难题。分词包含现在分词以及过去分词,当其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其翻译方法和技巧也有所不同。在整理了文本的分词结构后,作者选取了转译法、省译法和前置法去解决本篇报告中的分词翻译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如果分词在句中充当定语且含义比较简单,一般采取前置法。(2)如果分词在句中充当宾语补足语且为过去分词时,一般采取省译法以使句子结构清晰,主干明确。(3)如果分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需采取转译法改变分词词性以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二、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英俄名词修饰语结构描述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0.1 对比语言学的述 |
0.1.1 关于对比语言学的概念 |
0.2 本文采用的对比的基本原则 |
0.2.1 共时对比原则 |
0.2.2 语言可比性的原则 |
0.2.3 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 |
0.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例句的来源 |
0.4 对比语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语教学的推动,并更好地服于外语教学 |
0.5 Chomsky名词短语结构规则 |
0.5.1 Chomskv名词短语结构规则的扩展 |
0.6 修饰语概念的阐述 |
0.6.1 名词的修饰语研究及范围 |
0.7 本论文的新意 |
第1章 对比英俄名词的限定性修饰语 |
1.1 对比英俄名词的必要修饰语—指示形容词 |
1.2 对比英俄名词的必要修饰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
1.3 对比英俄名词的必要修饰语—形容词性疑问代词 |
1.4 总结 |
第2章 对比英俄名词的数词作为修饰语 |
2.1 对比英俄名词的基数词作为修饰语 |
2.2 对比英俄名词的序数词作为修饰语 |
2.3 总结 |
第3章 对比英俄名词作名词的修饰语 |
3.1 对比英语的名词和俄语的形容词作名词的修饰语 |
3.2.对比英语的名词属格′S和俄语名词的第二格作名词的修饰语 |
3.2.1 表示领属 |
3.2.2 表示关系 |
3.2.3 表示人的名词作修饰语,表示行为的名词作中心词 |
3.3.对比英语的名词属格of+ph和俄语名词的第二格作名词的修饰语 |
3.3.1 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表示物的名词作修饰语 |
3.3.2 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 |
3.3.3 表示特征的所有者 |
3.3.4 表示片段的时间 |
3.3.5 表示各种意味的修饰关系 |
第4章 对比英俄副词作名词的修饰语 |
4.1 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其前面的名词 |
4.2 表示地点的副词修饰其前面的名词 |
4.3 表示声音的副词修饰其前面的名词 |
4.4 表示方向的副词修饰其前面的名词 |
第5章 对比英俄复合形容词作名词的修饰语 |
5.1 由两个表示语种的形容词构成 |
5.2 由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构成 |
5.3 由两个表示数字的形容词构成 |
第6章 对比英语的介词短语和俄语带有前置词的名词作名词的修饰语 |
6.1 对比英语的介词without与俄语的前置词без—都表示没有的意思 |
6.2 对比英语的介词for与俄语的前置词для—都用在表示用途的名词前 |
6.3 对比英语的介词from与俄语的前置词из—都用来表示来源于某地 |
6.4 对比英语的介词from与俄语的前置词от—都用来表示来源于某人 |
6.5 对比英语的介词from与俄语的前置词—с都用来表示来源于某地 |
6.6 对比英语的介词opposite,after,around与俄语的前置词против,после,вокруг—都用来表示时空的范围 |
6.7 对比英语的介词to与俄语的前置词к—都用来表示归属的范围 |
6.8 对比英语的介词of与俄语的前置词по—都用来表示限制的范围 |
6.9 对比英语的介词with与俄语的前置词с—都用来表示具有的围 |
7.0 对比英语的介词in与俄语的前置词в—都用来表示特征、空间的范围 |
7.1 对比英语的介词under,before,during与俄语的前置词под,перед,за—都用来表示时空范围 |
7.2 对比英语的介词on与俄语的前置词на—都用来表示事物的外表范围 |
7.3 对比英语的介词on or about与俄语的前置词о—都用来表示谈话的内容范围 |
第7章 对比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和与之相对应的俄语形式作为名词的修饰语 |
7.1 对比英语的动名词作名词的定语和与之相对应的俄语表达形式 |
7.2 对比英俄语的动词不定式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7.2.1 不定式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
7.2.2 不定式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
7.2.3 如果不定式是由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在英语中则其后加相应搭配的介词 |
7.2.4 被修饰的名词必须表示一种意图,不定式必须用作同位语和这个名词紧密相连,名词作为主体词 |
7.2.5 当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与其同跟词的名词也常用不定式作定语 |
7.2.6 形容词后面接不定式与形容词同词根的名词也接不定式作定语 |
7.2.7 当主体词被序数词修饰时,常用不定式作后置定语 |
7.2.8 不定式短语用于某些抽象名词后可表示它们与那种动作有关 |
7.3 对比英语的现在分词和俄语的现在时主动形动词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7.3.1 对比英语单个的现在分词和俄语单个的现在时主动形动词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7.4 对比英的现在分词的被动形式短语作名词的定语与之相对应的俄语现在时被动形动词短语的表达形式 |
7.5 对比英语的过去分词和俄语过去时主动形动词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7.5.1 对比英语的单个过去分词的主动形式与之相对应的俄语单个去分词的主动形动词的形式作名词的定语 |
7.5.2 对比英语的过去分词短语的主动形式和俄语过去时主动形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 |
7.6 对比英语的过去分词被动形式和俄语过去时被动形动词形式作名词的定语 |
7.6.1 对比英语的单个过去分词被动形式和俄语的单个过去时被动形动词形式作名词的定语 |
7.6.2 对比英语的过去分词短语的被动形式和俄语的过去时被动形动词短语形式作名词的定语 |
第8章 对比英俄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1 对比英俄的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1.1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o”和俄语的关联词“кто”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1.2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ich”和俄语的关联词“что”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1.3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that”和俄语的关联词“который”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2 对比英俄的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做宾语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2.1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om”和俄语的关联词“кто”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2.2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ich”和俄语的关联词“который”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2.3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that”和俄语的关联词“который”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3 对比英俄的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做定语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名词的修饰语 |
8.4 对比英俄的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地点名语 |
8.4.1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ere”和俄语的关联词“где”,“куда”,“откуда”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地点名词的修饰语 |
8.4.2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介词+which”和俄语的关联词“前置词+который”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地点名词的修饰语 |
8.5 对比英俄的关联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时间名词的修饰语 |
8.5.1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when”和俄语的关联词“когда”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时间名词的修饰语 |
8.5.2 对比英语的关联词“介词+which”和俄语的关联词“前置词+который”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作时间名词的修饰语 |
第9章 对比英俄的同位语作名词的修饰语 |
9.1 对比英俄的同位语作名词的修饰语—名词 |
9.1.1 普通名词+专有名词 |
9.2 对比英俄的同位语作名词的修饰语 |
9.2.2 普通名词+普通名词 |
9.3 对比英俄语的限制性(不独立性)同位语转化为非限制性(独立性)同位语 |
9.4 对比英俄同位语转换成定语 |
9.4.1 对比英俄语的同位语转化为词根相同的形容词表示的一致关系定语 |
9.4.2 对比英俄同位语(去掉破折号)转化成非一致定语 |
9.4.3 对比英俄语带有书名号的同位语前面表示类概念的普通名词去掉可以转换成定语或其它的句子成份 |
第10章 对比英俄语的形容词 |
10.1 对比英俄性质形容词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10.2.对比英俄关系形容词作名词的修饰语—定语 |
10.3 对比英俄形容词作为名词的修饰语的位置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详细摘要 |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论域限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论域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教材编制史及我国关于教材的理论研究 |
二、西方的外语课程组织及教科书理论 |
三、我国关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理论研究 |
四、国内外关于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阶段划分 |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阶段特征 |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三代"划分 |
第二章 第一代英语教科书: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中国十七年的积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
二、迷途之后的恢复,走上正轨的重建 |
第二节 第一代英语教学大纲和统编教科书 |
一、第—阶段制订的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
二、第一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出台 |
第三节 统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 |
二、统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统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二代英语教科书: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教材建设的进展 |
二、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化 |
第二节 第二代英语教学大纲和中外合编的教科书 |
一、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的出台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教科书版本及其理论基础 |
二、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中外合编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代英语教科书: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以来) |
第一节 出台背景 |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进程 |
二、新课程改革中外语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第三代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指导下的教科书 |
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进步之处 |
二、新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制 |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文本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英语教科书编制概况及基本理念 |
二、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三、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篇分析 |
四、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知识设计 |
五、新课程英语教科书的语言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 |
一、课程内容要素的变革及其特征 |
二、教科书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三、英语教科书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 |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反思 |
一、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
二、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三、关于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设计 |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应然图景 |
一、强调内容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
二、注重内容组织策略的和合 |
三、提倡教材编写出版的多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
一、换译称名梳理 |
二、换译称名溯源 |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
第二节 换译内涵 |
一、换译的特点 |
二、换译的本质 |
三、换译的定义 |
第三节 换译外延 |
一、换译的类型 |
二、换译的目的 |
三、换译的原则 |
四、换译的领域 |
五、换译的地位 |
六、换译的联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
第一节 有形换译 |
一、单位换译 |
二、标点换译 |
三、形象换译 |
第二节 无形换译 |
一、词类换译 |
二、语气换译 |
三、语态换译 |
四、视角换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
一、概念替代机制 |
二、意象替代机制 |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加拿大公司法》中分词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材料介绍 |
1.2 选题意义 |
1.3 报告结构 |
第2章 分词的简介及其翻译方法 |
2.1 分词的种类和形式 |
2.2 分词的句法功能 |
2.3 分词的翻译方法 |
第3章 《加拿大公司法》中分词的翻译方法 |
3.1 倒置法 |
3.2 转换法 |
3.3 分译法 |
第4章 结语 |
4.1 翻译心得 |
4.2 待解决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致谢 |
(8)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PEΦEPAT |
绪论 |
一、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研究概况 |
(一) 俄罗斯学者对俄语动词前缀的研究 |
(二) 我国学者对俄语动词前缀的研究 |
二、汉语趋向补语研究概况 |
(一) 汉语学者对趋向动词性质的研究 |
(二) 汉语学者对趋向动词作趋向补语意义的研究 |
(三) 汉语学者对动趋式的结构及构句的研究 |
三、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语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特点及其基本空间意义 |
一、俄语动词前缀 |
(一) 俄语动词前缀的特点 |
(二) 俄语动词前缀的基本空间意义 |
二、汉语趋向补语 |
(一) 汉语趋向动词及趋向动词系统 |
(二) 汉语趋向补语的特点 |
(三) 汉语趋向补语的基本空间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异同 |
一、基本义对比 |
(一) 非空缺对比 |
(二) 空缺对比 |
(三) 小结 |
二、隐喻义对比 |
(一) 非空缺对比 |
(二) 空缺对比 |
(三) 小结 |
三、配价对比 |
(一) 单价 |
(二) 双价 |
(三) 三价 |
(四) 小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语料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无为》中分词形式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Abstract in Chinese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Revision of the Translation |
3 Case Analysis |
3.1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Participles and Their Semantic Variations in Translation |
3.2.1 Participles as Adverbial |
3.2.2 Participles as Object Complement |
3.2.3 Participles as Attribute |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3.1 Conversion |
3.3.2 Omission |
3.3.3 Preposition |
3.4 Implications |
4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四、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英俄名词修饰语结构描述性比较研究[D]. 李鹏鹰. 黑龙江大学, 2006(12)
- [2]英语非谓语动词及在俄语中的对应形式[J]. 姚云桥. 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 1987(04)
- [3]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J]. 赵定武. 外语教学, 1981(04)
-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范本[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5]英俄语非谓语动词比较(续)[J]. 赵定武. 外语教学, 1982(01)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加拿大公司法》中分词的翻译[D]. 展晓.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8]俄语表空间意义的动词前缀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分析[D]. 王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S1)
- [9]《无为》中分词形式的汉译实践报告[D]. 赵袁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