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

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

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云[1](2019)在《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欧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最密切同时又正经历着剧烈变动的一对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局势均发生变化。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下降,大西洋联盟的核心基础动摇,欧美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关系均受到巨大冲击。欧美关系在冷战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上升,欧盟希望摆脱冷战时期一直受美国控制的状态,与美国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而美国的反应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得不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新角色和新地位,并谋求在继续保持跨大西洋联盟和推进北约转型的同时,重视与欧盟发展关系,欧美先后通过《跨大西洋声明》、《跨大西洋新纲要》等文件和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力的增大,欧盟在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进程中的发言权也在增大,这使得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疑虑和担心。美国认为,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与美国对欧政策和战略利益相冲突。事实上,欧盟的发展给美国霸权和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欧美特殊关系在冷战后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分歧日渐凸显。通过梳理和总结冷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本论文认为,冷战后欧美在保持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在地缘安全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竞争和分歧构成了冷战后欧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作为影响未来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延续存在下去。欧美地缘安全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欧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欧美同盟一直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冷战后欧美地缘安全状态和战略目标出现分化,为了应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秩序发生的变化,欧盟加强一体化和独立防务能力的建设,试图取得在欧洲安全领域更大的话语权,然而,美国仍将将北约继续作为维护美国欧洲霸权的工具,主导北约进行东扩和战略调整,欧美在欧洲安全主导权、俄罗斯的崛起和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摩擦和分歧不断。欧美在地缘安全领域的分歧也影响和牵动着欧美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冷战后,欧盟通过东扩和统一货币,成员国增至28个,欧盟的经济实力也随之大增,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美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围绕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欧盟推出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的正式诞生和运行对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形成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诱使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美也因应对危机的路径和举措方面发生分歧,合作受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后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气候治理,以及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际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新内容。欧盟试图通过全球治理来推广欧盟“善治”的理念和强化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但美国将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欧美对全球治理存在认识上的“温差”,在应对全球事务的手段和措施也不同,导致欧美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也不断。冷战后,欧美在地缘安全、经济领域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分歧的增大,给欧美关系和国际格局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跨大西洋联盟日益走向松散化。欧美政治联盟裂痕扩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决定了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欧美分歧的扩大也将推动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继续发展。欧盟和美国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对象。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与欧美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欧美分歧有利于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也有利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因此我们既要客观理性认识欧美存在的分歧,利用欧美之间的分歧,充分认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要性,运作和管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又要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中国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董柞壮[2](2018)在《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研究两者的互动机制,回答国际体系转型如何促发了全球治理变革,全球治理变革怎样深化了国际体系转型,不仅有助于明晰两者间的关联及其互动历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两者的互动历程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此后全球治理实践的萌芽出现,国际体系的转型与全球治理的变革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维也纳会议后至一战前欧洲的国际体系呈多极态势,为恢复欧洲均势,并在合作的观念下打破交往壁垒,欧洲形成了大国协调治理模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重建和平、恢复经济,在理想主义的驱使下国际社会成立了国联,从而开始了国际治理模式;冷战期间,为巩固战后秩序、实现持久和平,反法西斯胜利国建立了联合国,带来了跨国治理模式;冷战结束后至今,两极对峙的结束以及全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意义上的全球治理。历史经验表明两者的互动存在复杂关联。一方面,国际体系转型能够促发全球治理的变革,表现为四个维度:一是体系的转型会对原有的治理安排构成挑战,从而促使国际社会改进治理机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二是体系的转型也会带来新的观念,并与既有的治理观念竞争,带动治理观念的更新;三是体系的转型能够带来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并推动新治理行为体的出现,从而改变治理行为体格局;四是国际体系的转型会带来治理方式的变化,最终塑造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变革也会深化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崛起大国的挑战倾向,以及控制国际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减少体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第二,通过更新国际规范、协调大国互动,改变大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第三,治理机制通过规制大国竞争,推动形成政策网络,能够调节国际体系转型的进程。然而,随着国际体系的转型,全球治理的变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历史回溯与理论分析表明,社会力量在全球治理中逐渐凸显,国际合作中的多边主义开始向全球主义过渡,全球治理的形态也渐趋成熟。这一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国际机制及其作用的理解,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安排与国际权力分布相匹配,同时,也为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政策启示,包括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等。

秦晋德[3](2020)在《强权与资本的二重变奏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再探析》文中指出二战结束前后,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基础上携手共创了以联合国为中心、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及相应的国际体系,这一秩序和体系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要目标,以铲除军国主义等侵略根源为前提条件,以《联合国宪章》为国际法基石,以集体安全机制下的大国合作和大国一致为基本保证,有效维护了弱小民族的权益,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然而,二战后强权政治与垄断资本交相作用,对上述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产生破坏性影响,以致精英与大众、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巨大鸿沟共同构成了战后国际秩序长期变异的基本图景。具体而言,1945-1973年大致是强权政治起主导作用的阶段,1973年-1991年大致是垄断资本与强权政治交叠作用的阶段,1991年至今大致是垄断资本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在大国强权和垄断资本的交相宰制之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频遭侵害,难以实现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自身亦遭反噬,社会裂痕持续扩大,最终导致不结盟主义、民粹主义乃至针对强权与资本的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反制思想与反抗运动不绝如缕,使战后国际秩序不断变异的复杂属性更加凸显。更为重要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对强权和资本构成了有力有效的双重制衡,力图改革被扭曲和破坏的国际秩序,推动其向着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转型回归。

孔庆茵[4](2005)在《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文中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世界秩序都是建立在一定时期的国际体系基础上的。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秩序正处于历史的转变时期。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是以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为基础的。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应地世界新秩序也应该建立在对变化了的国际体系进行体察的基础上。因此,本文以国际体系为切入点,研究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动力结构和控制机制,分析了冷战后国际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在新的国际体系基础上,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体,以多极格局为结构基础,以多边协调为建构原则,以利益和谐为价值基础,最终建构起全球共治的世界新秩序。

储召锋[5](2017)在《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政治的历史长河中,联盟的起源与冲突的出现一样久远。自人类社会产生冲突和战争以来,联盟便成为国家、城邦、帝国或其他政治行为体用以赢得战争、维护安全最常用有效的手段之一。合纵连横和联盟交锋的结局往往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地区的稳定甚至国际体系的变迁。联盟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借以倍增力量、遏制挑战者、约束盟友、控制伙伴、保持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国从推行联盟战略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及其基础上的前沿部署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重要砝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联盟体系非但没有如众多战略家预言的那样随着共同威胁的消逝而瓦解,反而经过一番调试转型后重新焕发活力,并继续发挥着护持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推手作用。本文借助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尝试对冷战后的美国联盟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回顾梳理美国联盟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联盟战略一经形成就服务于美国大战略,自然也遵循美国大战略的演进逻辑。从策略性地运用联盟外交到坚定不移地推行联盟战略,反映了美国大战略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本质蜕变。其次,分析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不同于历史上欧洲对抗性联盟的短命之躯,美国联盟体系拥有更加稳固的结构和更为多样的功能,因而能够成为具有较强适应力和生命力的战略形态。第三章透视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它既包含美国历史文化积淀所成的战略文化传统、战略缔造与实施的惯性等内生动力,也包含国际体系变迁、伙伴盟友关系演化等外在牵引。第四章考察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笔者将美国联盟管理归纳为利益协调式、制度规则式和霸权主导式三种模式。在维持和管控联盟内外行为的过程中,美国通常是综合应用这三种管理模式。第五章研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继而展望其发展前景。冷战后美国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将愈益突出,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分歧或将成为常态。联盟是美国拥有的一项战略资产。然而,随着其转型后规模与职能的过度延伸,未来也可能变为拖累美国的战略负担。最后,分析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中国崛起是触发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调整尤其是亚太联盟战略强化的重要外在推力。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联盟针对中国的遏制功能的情势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也应在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措并举,主动加强战略谋划与应对。

钟晓雅[6](2019)在《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启程以来,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受世情与国情两个“具体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际环境因素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内外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应对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环境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弄清国际环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环境既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又是一个动态影响过程,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双重性、多变性特征;既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诸多构成要素。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规范、思想意识、发展方略、对外战略等方面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中国化,这有助于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践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中国对优化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知、践行和创新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中萌发的,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开始反思历史与现实,试图通过走“西学”之路,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种种道路都因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留学经历、中外社会思潮的论战、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育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推动中国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和成长。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接触、学习、信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苏维埃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国际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攻与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战与和、苏共方面对中国革命的亲与疏、“第三世界”力量的增与减、世界权力结构重组和两极格局形成等外部环境变量相互交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环境准确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上走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犯了一些“左”倾和右倾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些失败与挫折。然而,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又反作用于国际环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对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初步呈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初见端倪,苏东国家发生剧变,这成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世界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在全党全社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其他国家寻找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国际环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学发展观,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面,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之后,世情、国情、党情再次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前提;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基础;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崭新视野;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继续践行。

查晓刚[7](2014)在《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兼论中国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文中认为冷战后国际体系中一大批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是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大历史现象。本文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在三大领域实现了重大演进,即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国际体系的“三化”是新兴国家得以实现群体性崛起的重要前提条件。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性。两极对峙和霸权争夺消失,霸权国对发展中地区和国家的干涉减少,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使得新兴国家获得了能够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全球发展的均衡性。冷战期间的两大国际经济体系的隔离和对立,造就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心国家的单维单向依附,使得它们在发展问题上受到很多限制。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结构呈现网络状双向多维依赖结构,为一大批新兴大国崛起提供了可能。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延展性。冷战前,国际技术结构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使得全球生产和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在中心发达国家。冷战后,互联网等新的联通技术扭转了这种技术结构的不平衡,全球生产链得以延展,使得新兴国家从中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本文认为,国际体系的演进为新兴国家崛起提供了可能条件与物质基础,但新兴国家在崛起中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仍是尚在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国际体系还有可能重返霸权轮回的老路上去。本文经过对作为新兴国家典型代表的“金砖国家”国际行为的研究后认为: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一,各国经济利益高度相互依存,新兴国家必须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同守成国家形成日益扩展的共同利益;其二,国际体系的演进需要新兴国家的建设性地参与,积极而又稳妥地参与全球治理是新兴国家处理与守成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三,尽管新兴国家和守成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存在战略博弈,但构建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是实现双方共赢的根本目标。中国作为最有影响的新兴国家,尤其需要注意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本文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崛起过程中及初步崛起后较成功地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坚持对内部改革和对外倡导和平与合作是中国顺利实现初步崛起的基本经验;第二,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是是中国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理性路径选择;第三,从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维护者到建设者是中国应该长期坚持的战略取向。

刘中民[8](1997)在《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十大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在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国际政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处于格局转换、秩序再造和力量重组中的国际政治呈现出了诸多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十大发展趋势:国际政治体系的全球化;国际格局转换模式的更新;国际秩序的重构与再造;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异;大国关系的变动与调整;世界经济政治效用的空前强化;科技因素政治功能的显着加深;文化因素影响国际政治的表层化;民族主义浪潮的扩张化;第三世界的消退与分化

辛玫[9](2010)在《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文中认为货币是经济的命脉,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实力,就必须了解它的货币。在一个由个别或者少数国家货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不了解这个或这些国家的货币,无法准确评估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而这些恰恰主宰着世界范围内大国权力的分配和此消彼长,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世界霸权开始建立,其基础是经济霸权,而经济霸权确立的支柱之一是源于美元强势地位的建立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为主导的美元霸权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坚实的货币霸权基础。在21世纪初期,尤其席卷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出现后,美元坚挺地位松动,美元霸权体系日渐衰落已不可避免,因此,美国霸权护持战略的基础便是美元霸权体系的重振和护持。当代的经济危机已经使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霸权危机的出现,其固有弊端无穷,美元作为现有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始终无法做到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特里芬困境”始终存在。作为一种国际储备及计价货币,美元并非仅是政治角力的结果,而更多是市场选择的使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条约来实现的。它是通过美国向全球提供市场开放的方式来实现的,而美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支持了美元国际化。当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国国家经济竞争力,在于美国综合国力,美元霸权支配美国霸权。1973年随着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然而,美元霸权并没有因此瓦解,美元依然是世界唯一合法性储备货币,充当国际结算的唯一货币单位。美元的独特性使美国获得极大的市场利益,占据有利于自身的世界资源。在巩固美国霸权的同时压制了其他经济体平等共享世界资源,抑制世界经济均衡发

刘洋[10](2016)在《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卓越领导人。其一生着述颇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内容,其中不乏关于国际政治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经典论述。从理论意义上看,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是毛泽东留下的一笔重要而宝贵的思想财富,研究和总结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从实践意义上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决策者,其国际政治理论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势,而且对中国走向世界尤其摆脱帝国主义威胁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横行于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尤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回顾和探讨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对我国营造现代化建设所需良好的国际环境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换言之,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价值是不容怀疑的,对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对团结全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正是笔者以“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为选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是毛泽东在他所处的20世纪大半个世纪中和特定的国际背景中,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强大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的理论结晶,包含了毛泽东对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为中国制定国际战略、对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发展和完善。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国际政治为基本研究视角,尝试通过对毛泽东原着及其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论断进行整理和解读,并勾勒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体系:对20世纪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性质以及革命、战争、和平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力量动态变化的分析和把握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国际政治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落脚点。本文由引言、六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就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逻辑架构、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分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与逻辑架构。毛泽东的国际政治理论是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特点,为解决新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国际挑战形成的。准确揭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渊源和逻辑架构,为全面阐述其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做了铺垫。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时代论”。阐明时代论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分析和探讨了毛泽东继承列宁关于时代性质和时代发展方向的基本论断,对20世纪革命、战争、和平这一时代主题进行的论述。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行为体论”。阐明行为体论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基础。分析和探讨了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国家行为体的深刻认识,重点阐述了毛泽东关于阶级、民族、国家的本质及其行为动因——国家利益的思想。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格局论”。阐明格局论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分析和探讨了毛泽东在把脉国际政治力量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认识,重点分析了“一个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着名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论”。阐明战略论是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落脚点。分析和探讨了毛泽东为扞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而对国际战略的调整。重点分析了“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一大片”战略。第六章,主要是关于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评价。尝试总结和概括了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认识维度、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和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价值。

二、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冷战期间欧美关系的发展
        一、美苏两极国际格局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二、欧洲推进联合运动与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
        三、冷战后期欧美关系的复杂调整
    第二节 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
        一、冷战后欧美关系的调整与再定位
        二、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关系的变化
        三、特朗普执政以来对欧美关系的冲击
第二章 冷战后欧美在地缘战略安全方面的分歧
    第一节 欧洲安全防务主导权之争
        一、欧盟东扩与推进独立防务建设
        二、北约东扩与战略转型
        三、特朗普时期的防务责任分担及军费分摊
    第二节 欧美对俄罗斯战略考虑不同
        一、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二、美国阻止欧俄靠近
        三、欧盟担心美俄“越顶外交”
    第三节 欧美在重大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一、伊拉克战争
        二、利比亚战争
        三、乌克兰危机
        四、伊朗核问题
    第四节 欧美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地缘安全态势存在差异
        二、欧美地缘战略目标不同
        三、欧美战略力量异同
第三章 欧美在经济领域的分歧
    第一节 冷战后欧美在经贸领域的分歧
        一、在农产品领域的竞争
        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
        三、围绕国际市场的博弈
        四、特朗普时期欧美贸易纷争新发展
    第二节 欧元对美元霸权地位挑战
        一、欧元的诞生
        二、欧元对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冲击
    第三节 欧美应对债务危机的分歧
        一、美国金融危机诱发欧债危机
        二、欧美应对债务危机路径不同
        三、欧美在构建 TTIP 谈判问题上的矛盾
    第四节 欧美存在较大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经济结构的同质性
        二、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排他性
        三、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对外竞争性
第四章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分歧
    第一节 欧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歧
        一、欧美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存在差异
        二、欧美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分歧
        三、欧美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手段不同
        四、欧美在对待新型国际力量问题上的差异
    第二节 欧美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分歧
        一、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不同
        二、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的认识和政策存在差异
        三、欧美减排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第三节 欧美打击恐怖主义的分歧
        一、认知分歧
        二、战略和政策不同
        三、措施差异
    第四节 欧美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领域的分歧
        一、网络空间安全:全球治理的新领域
        二、治理理念存异
        三、治理政策分歧
        四、治理措施不同
    第五节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对全球治理认知的“温差”
        二、欧美政治体制结构的迥异
        三、欧美影响国际事务手段不同
第五章 对冷战后欧美分歧影响的总体评估
    第一节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对欧美双边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联盟裂痕扩大
        二、经济竞争更趋激烈
        三、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
    第三节 欧美分歧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一、促进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
        二、有利于推动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体系转型中全球治理变革的表现
        二、国际体系转型中全球治理变革的动因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二、研究方法
        三、章节安排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理论
        一、何谓国际体系
        二、国际体系转型
        三、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全球治理变革理论
        一、治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二、全球治理的理论范式
        三、全球治理变革的表现
第二章 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欧洲均势体系与大国协调治理
        一、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格局
        二、巩固战后格局与打破交往壁垒
        三、大国协调治理
    第二节 1918-1939 年间的多极体系与国际治理
        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秩序重建与经济恢复
        三、战后治理系统的建立和运作
    第三节 冷战期间的两极体系与跨国治理
        一、二战后的两极体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出现
        三、联合国体系与全球治理
    第四节 冷战后的多极化与全球治理
        一、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
        二、全球问题的凸显与应对
        三、多元治理与多层治理
第三章 国际体系转型促发全球治理变革
    第一节 体系转型生发治理变革动力
        一、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治理挑战
        二、治理合法性的提升
        三、机制有效性的增强
    第二节 体系转型引发治理观念变化
        一、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观念压力
        二、观念的改变与治理机构的完善
        三、观念的改变与治理效果的提高
    第三节 体系转型更新治理行为体
        一、行为体间关系的变化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塑造治理模式
        一、全球治理实践的模式
        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三、非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新
第四章 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国际体系转型
    第一节 减少体系转型进程的不确定性
        一、体系转型中的不确定性
        二、消减部分国家对现状的不满
        三、减少系统性风险
    第二节 改变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
        一、创新全球合作
        二、完善国际秩序
        三、调整大国互动
    第三节 调节崛起国与守成国家关系
        一、治理机制成为竞争焦点
        二、机制赋予崛起国家网络化权力
    第四节 深化体系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差异与制度兼容
        二、对未来治理的不同构想
        三、处理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四、开创治理新模式
        五、国内政治问题
第五章 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 中国的持续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
    第二节 全球治理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节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三、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
        一、互动历程
        二、互动特征
        三、互动机制
    第二节 理论与政策启示
        一、理论价值
        二、政策启示
        三、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三、互联网资料
附录
    附录一 1850—1914 年间召开的国际会议列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强权与资本的二重变奏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分期
    一、以“均势”为特征的传统国际关系分期
    二、政治经济视野下的战后国际关系分期
第二章 三种国际秩序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概念辨析
        一、国际格局
        二、国际秩序
        三、国际体系
    第二节 :三种战后国际秩序观
        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
        三、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
    第三节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战后国际格局
        二、战后国际秩序
        (一)、国际制度
        (二)、国际规范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进步性与负面因素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进步性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负面因素
第三章 强权政治的变型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第一重改造
    第一节 :同盟体系:强权政治的战后转型
        一、传统殖民强权的衰落
        二、以同盟体系为掩护的新型强权
    第二节 :战后强权国家的具体形态
        一、美国霸权的扩张
        二、苏联霸权的兴衰
        三、欧洲强权的变型
    第三节 :强权政治对《联合国宪章》的反动
        一、强权政治对国际规范的践踏
        二、强权政治对国际制度的破坏
第四章 垄断资本的嵌入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第二重改造
    第一节 :垄断资本对传统强权的再改造
        一、嵌入与脱嵌: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二、垄断资本的嵌入与强权的异化
        (一)、美国霸权的异化
        (二)、苏联(俄罗斯)强权的异化
        (三)、欧洲强权的异化
    第二节 :资本嵌入式强权的统治策略
        一、两大抓手:国际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
        二、武力后盾:西方军事同盟体系
        三、理论实践:新自由主义
        四、话语控制:新闻、舆论与智囊团体
    第三节 :资本嵌入后全球政治的不平等
        一、横向:中心—外围国家的依附关系
        二、纵向:全球市民社会的分化与对立
第五章 新型国际关系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回归
    第一节 :国际秩序转型的根源与动力
        一、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转变与斗争
        二、西方世界内部的矛盾与反制
    第二节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对强权和资本的双重制衡
        一、对霸权主义和强权均势的制衡
        二、对垄断资本的制衡
    第三节 :国际秩序转型的目标:回归《联合国宪章》
        一、联合国体系的再确认与框架内复归
        二、回归普罗大众对公平正义的基本诉求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一、总结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体系研究范式
    一、世界秩序研究的相关探讨
        (一) 世界秩序研究的历史探索
        (二) 世界秩序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
    二、国际体系是世界秩序的基础
        (一) 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二) 国际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三、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
        (一) 国际体系理论
        (二) 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一) 无政府状态的理论假设
        (二) 无政府状态与秩序诉求
    二、国际体系的行为体分析
        (一) 结构层次分析
        (二) 多种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行为体的多元化趋势
    三、国际体系的权力分配
        (一) 霸权或帝国的单极格局
        (二) 两极格局
        (三) 多极格局
第三章 国际体系的动力结构
    一、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一) 国际关系的国家利益原则
        (二)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力
        (三)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变化
    二、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权力
        (一) 国家与国际权力
        (二)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
        (三) 国际权力与秩序变革
    三、国际体系动态分析
        (一) 国际体系中的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
        (二) 国际体系的变革与秩序
第四章 国际体系的控制机制
    一、国际体系的制约机制
        (一) 力量均衡
        (二) 互动规则
        (三) 道德评判
    二、国际法的约束机制
        (一) 国际法的性质
        (二) 国际法的功效
        (三) 国际法的规制性作用
    三、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
        (一) 国际组织对政治关系的协调
        (二) 国际组织对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五章 世界新秩序的理性建构
    一、主权国家:世界新秩序建构的基本主体
        (一) 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主体
        (二)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
    二、多极格局:世界新秩序建构的结构基础
        (一) 冷战后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革
        (二) 多极格局与世界新秩序
    三、多边协调:世界新秩序建构的机制
        (一) 单边主义的困境
        (二) 国际机制的协调功能
    四、利益和谐: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价值基础
        (一) 全球化使全人类共同利益更加凸显
        (二) 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
        (三) 国家间利益的协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 记

(5)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1.1 冷战前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1.1 美国联盟外交的肇始
        1.1.2 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2 冷战期间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1.2.1 全面构筑冷战遏制联盟时期
        1.2.2 尼克松政府联盟战略收缩时期
        1.2.3 里根政府重新强化联盟战略时期
    1.3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与强化
        1.3.1 冷战后初期美国联盟战略的扩展与再定义
        1.3.2 反恐时代美国联盟战略的“变”与“不变”
        1.3.3“亚太再平衡”与美国联盟战略的强化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1 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
        2.1.1 体系性联盟
        2.1.2 地区性联盟
        2.1.3 功能性联盟
    2.2 美国联盟结构的特征
        2.2.1 主导性与辅助性
        2.2.2 整体性与独立性
        2.2.3 相互制约与相互限定
    2.3 美国联盟体系的功能
        2.3.1 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2.3.2 遏制敌手与抑制威胁
        2.3.3 约束盟友与控制伙伴
        2.3.4 安全及其他外溢功能
第三章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
    3.1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内生动力
        3.1.1 战略文化传统——观念层面
        3.1.2 战略缔造与实施惯性——制度层面
        3.1.3 精英战争准备——决策层面
    3.2 影响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外在牵引
        3.2.1 国际体系转换
        3.2.2 地缘政治变迁
        3.2.3 盟友伙伴关系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
    4.1 美国联盟战略管理的模式
        4.1.1 利益协调型
        4.1.2 制度规则型
        4.1.3 霸权主导型
    4.2 美国联盟管理的效能及评估
        4.2.1 联盟管理的效能
        4.2.2 联盟管理的限度
        4.2.3 联盟管理的价值评估
第五章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5.1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
        5.1.1 联盟议价:徘徊于争夺和妥协之间
        5.1.2 联盟安全困境:联盟的选择性及其后果
        5.1.3 复合安全困境:敌对关系与联盟关系的内外交织
        5.1.4 超越联盟对抗: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的新路径
    5.2 美国联盟战略的发展趋势
        5.2.1 联盟纷争常态化,但仍具相当生命力
        5.2.2 联盟调整持久化,但适应力更趋强韧
        5.2.3 联盟样式多元化,但更趋灵活务实
        5.2.4 联盟困境显性化,但管理日益成熟
第六章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1 中国因素在美国联盟战略中的地位
        6.1.2 美国联盟体系与中国伙伴网络的交叠互动
    6.2 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强化
        6.2.1 中国崛起的地区意义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6.2.2 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网络化”发展趋势
        6.2.3“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亚太联盟政策展望
    6.3 关于中国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6.3.1 以分化促安全,利用楔子战略瓦解对手联盟
        6.3.2 以创新促安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6.3.3 以发展促安全,利用“经济再平衡”稀释美国“军事再平衡”
        6.3.4 以制度促安全,加快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6.3.5 以实力促安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
        (二)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环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
        (二)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国际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意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一)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第二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一、近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当时国际文化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在国际环境促动下育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一)国外留学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思想视野
        (二)思潮论战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辨明了理论信仰
        (三)世界革命运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行动借镜
    三、在国际革命力量帮扶下建立中国共产党
        (一) 共产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三)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
第三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影响
    三、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一)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事业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世界意义
第四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20 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一)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一)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中共执政基础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面
第五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新态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三)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契机
        (四)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世界文明交流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安邦兴国之魂
        (六)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国际交往新理念新举措
        (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决回击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
        (三)必须始终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二)任何时候都应以解决中国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
        (三)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
        (二)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四、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加强国际合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他国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和削弱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要经得起“外部环境考验”,增强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兼论中国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因素与新兴国家崛起的理论梳理
        二、关于国际因素与新兴国家崛起的理论梳理
        三、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说明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逻辑结构和章节安排
        二、研究的逻辑结构
        三、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际体系、新兴国家崛起与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轮回与演进
        一、国际体系的定义
        二、关于国际体系转型的理论
        三、国际体系的轮回和演进
        四、国际体系演进的加速性特征
    第二节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崛起
        一、国际政治结构多极化与世界和平的稳定性
        二、国际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全球发展的均衡性
        三、国际技术结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延展性
        四、国际体系与新兴国家崛起
    第三节 冷战后国际体系转型与修昔底德陷阱可规避性
        一、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量变和质变
        二、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前提
        三、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结构与国际环境
        一、冷战时国际体系的冲突性
        二、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和平性
    第二节 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内外环境
        一、霸权国争夺导致发展中国家外部环境恶化
        二、霸权干涉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动荡
        三、内外动荡导致发展中国家停滞
    第三节 冷战后国际环境的改善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一、冷战后国际形势整体趋于缓和
        二、冷战后转型国家的分化
        三、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非均衡性
        四、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新兴国家崛起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际经济结构多元化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 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单向依附
        一、南北经济体系对发达国家单向依附
        二、东方经济体系中前苏联主导
    第二节 冷战后国际经济结构多极化趋势
        一、冷战后全球经济增长多极化
        二、冷战后世界贸易结构多元化
        三、冷战后国际投资多源化
        四、冷战后国际援助格局多样化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新兴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兴国家发展权的提升
        二、新兴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三、从中心-边缘结构到网状结构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第一节 国际技术结构与国际体系演进的互动
        一、国际技术结构影响国际体系的路径和机制
        二、互联网技术与国际体系的历史性演进
        三、冷战后国际体系演进对国际技术结构优化的反作用
    第二节 国际技术结构优化是新兴国家崛起的外生助力
        一、发达国家对传统国际技术结构的塑造和主导
        二、国际技术结构多样化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三、新兴国家崛起有助改变全球技术二元化现象
    第三节 国际技术结构与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链
        一、信息通讯技术推动全球生产链的扩展
        二、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新竞争优势
        三、全球生产链的形成给新兴国家带来巨大红利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参与全球治理与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节 新兴国家对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参与
        一、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形成
        二、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推进改革
        三、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前景
    第二节 新兴国家对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参与
        一、国际经贸体制长期存在的不公平性
        二、新兴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上升
        三、新兴国家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订
        四、新兴国家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的挑战与压力
    第三节 新兴国家对国际安全治理的参与
        一、冷战后国际安全治理形式的多样化
        二、新兴国家对传统安全治理的参与
        三、新兴国家对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参与
    第四节 守成大国与新兴国家的战略博弈
        一、守成大国的“融入和拖延”战略
        二、美国和新兴国家
        三、欧盟和新兴国家
        四、全球治理与修昔底德陷阱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对中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在新兴国家群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是最有影响的新兴国家
        二、政治上的共赢性战略合作
        三、经济上的竞争性互补
    第二节 中国崛起的路径与选择
        一、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崛起的起点
        二、国内精英的认知和判断对中外互动的影响
        三、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格局的形成
        四、重要地区问题上的理解与合作
    第三节 中国与现有国际体系的互动与互适
        一、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二、推动新兴国家合作参与全球治理
        三、谋划周边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第四节 对中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一、中国崛起的基本经验
        二、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选择
        三、中国的长远战略取向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和理论意义
        (一) 本文的创新点
        (二) 理论意义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9)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本文意义
    二、研究概述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元霸权:美国世界霸权的利器
    一、金融霸权理论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 西方金融霸权理论
        (二) 中国金融霸权理论
        (三) 金融霸权、货币霸权、美元霸权辨析
    二、美元霸权与美国世界霸权
        (一) 美元霸权、美国世界霸权的定位和实质
        (二) 美元霸权的嬗变过程
        (三) 国内:美元霸权支撑美国国内经济结构
        (四) 国际:美元霸权是构筑美国霸权战略的支柱
    三、美元霸权嬗变与美国霸权转换间的互动
        (一) 二战后美国世界霸权确立:美元霸权是经济基础
        (二) 美国放弃金本位与七十年代美国世界霸权趋弱
        (三) 八九十年代美元霸权重振与美国单极霸权
        (四) 美元霸权护持与全球多极化格局
第二章 放弃金本位:美元政策调整的霸权战略意蕴
    一、美国放弃金本位的国内外环境
        (一)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二) 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不利美国的变化
        (三) 西欧、日本、第三世界等世界政治力量的崛起
        (四) 七十年代美元危机加速美国经济恶化
    二、放弃金本位与美国霸权战略“由攻转守”
        (一) 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的根源
        (二) 放弃金本位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三) “由攻转守”:“尼克松主义”和卡特“世界新秩序”
        (四) 美元政策调整和美国霸权战略调整相辅相成
第三章 美元霸权重振:美国单极霸权的获取
    一、美元霸权重振的原因和经济措施
        (一) 1973 年经济危机的政治效应:重振美元霸权
        (二) 里根政府振兴经济计划和政策调整
        (三) 国际经济秩序转向牙买加体系的政治效应
    二、美元霸权重振与美国单极世界霸权格局最终建立
        (一) 里根政府的“重振国威”和“里根主义”
        (二) 布什政府“世界新秩序”与单极霸权初步确立
        (三) 克林顿政府“强势美元政策”与单极霸权的强化
        (四) 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与单极霸权的巩固
第四章 美元霸权危机的根源、影响及美元霸权护持
    一、美元霸权危机的根源
        (一) 内在原因:“新特里芬困境”
        (二) 根本原因:财政赤字和国债使美国综合国力相对弱化
    二、美元霸权危机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 美元霸权抑制国际货币多元化
        (二) “中心—外围”式的美元霸权格局使国际分工失衡
        (三) 监管自由化恶化美元债务危机
        (四) 美元危机加速世界经济危机
    三、美元霸权护持与世界主要力量博弈
        (一) 博弈典型案例:美日“广场协议”
        (二) 西欧主张“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监管模式
        (三) 中国“超主权储备货币”设想
第五章 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的未来
    一、美元霸权相对衰落的政治分析
        (一) 美国霸权扩张战争和地区介入对美元霸权的负面作用
        (二) 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对美元霸权的影响
    二、美元霸权相对衰落后的经济秩序和政治效应
        (一) 经济秩序:多元化到超主权储备货币
        (二) 政治效应:美元霸权作为美国霸权扩张经济利器的作用趋弱
    三、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后的政治秩序和经济效应
        (一) 政治秩序:“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二) 经济效应: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不足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国际政治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际政治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一章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渊源与逻辑架构
    一、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国际背景
        (二)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国内背景
    二、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三、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架构
        (一)作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逻辑起点的时代论
        (二)作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基础的行为体论
        (三)作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核心的格局论
        (四)作为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落脚点的战略论
第二章毛泽东国际政治时代论
    一、世界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作出时代判断的基本点
        (一)20世纪世界的基本矛盾
        (二)20世纪世界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时代的发展方向
        (一)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三)帝国主义决然消亡的时代
    三、战争、革命与和平是时代主题
        (一)帝国主义战争是时代的战争主题
        (二)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是时代的革命主题
        (三)维护世界和平是时代的和平主题
第三章毛泽东国际政治行为体论
    一、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
        (二)国家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
        (三)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二、民族性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一)民族是国家的基础
        (二)主张民族平等和团结
        (三)倡导民族自决原则
    三、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动因
        (一)国家安全利益
        (二)国家政治利益
        (三)国家经济利益
        (四)国家文化利益
第四章毛泽东国际政治格局论
    一、两大阵营论
        (一)两大阵营论的基本内容
        (二)两大国际政治力量对峙
    二、中间地带论
        (一)一个中间地带论
        (二)两个中间地带论
    三、三个世界理论
        (一)三个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三个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论
    一、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20世纪 40、50年代的“一边倒”战略
        (二)20世纪60年代的“两条线”战略
        (三)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二、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的基本目标
        (一)维护国家利益和确保国家安全
        (二)维护共同利益和争取世界和平
    三、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独立自主与广交朋友相结合原则
        (二)和平共处与反帝反霸相结合原则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原则
第六章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评价
    一、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
    二、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认识维度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维度
        (二)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维度
        (三)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维度
    三、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
        (一)理论思维的辩证性
        (二)服务现实的实践性
        (三)顺势而为的灵活性
        (四)政治家理论特征鲜明
        (五)中国特色色彩浓厚
    四、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为我国制定国际政治战略提供基本原则
        (二)为扞卫国家安全提供思维模式
        (三)为正确认识国际局势提供思想方法
        (四)为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D]. 曹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D]. 董柞壮. 南开大学, 2018(03)
  • [3]强权与资本的二重变奏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再探析[D]. 秦晋德. 外交学院, 2020(07)
  • [4]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 孔庆茵. 吉林大学, 2005(06)
  • [5]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D]. 储召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D]. 钟晓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兼论中国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D]. 查晓刚. 复旦大学, 2014(03)
  • [8]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十大发展趋势[J]. 刘中民.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2)
  • [9]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D]. 辛玫. 吉林大学, 2010(08)
  • [10]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D]. 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矛盾的变化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