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一、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敏[1](2021)在《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文中认为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渐被打破,国际格局正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国际潮流不可逆转。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更好把握世界变局和中华民族变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迎来了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千年都是一个“变”字在做主导,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经济、政治、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因而把握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和可能性样态也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迎来史上发展最好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蕴含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中国在大变局中面临着传统世界秩序的坍塌,美国及其盟友合力围堵中国发展,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遇严重“瓶颈期”等严峻的外部挑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世界多极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等给我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基于此,中国在大变局中要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同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呼吁中俄、中美、同第三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好中日、中印、东南亚陆上以及海上邻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打造新型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使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日可待。

钮维敢[2](2021)在《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衍化:进程、特征及影响》文中提出近30年来,资本主义阵营并未因冷战结束而瓦解,而是仍然存续衍化。其衍化的第一阶段(漂流、凝聚与优化时期)由是否需要保留资本主义阵营到对资本主义阵营整合凝聚并同时迅速扩张,资本主义阵营功能由防御为主转向进攻为主;第二阶段(疲软与强行调整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对外扩张劲头衰减,内部分歧及争权夺利之势加重,资本主义阵营的离散性与凝聚性交错显现;第三阶段(内讧风起云涌时期)资本主义阵营成员国与主导国矛盾恶化的离散态势凸显,但总体上依然若即若离。资本主义阵营衍化的主因是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与获益、以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认同为核心的冷战思维作祟、成员国角色获益。从长远看,资本主义阵营衍化阻碍国际格局良性转型,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其敌视中国是常态的;其成员国因本阵营的内部矛盾与中国合作,是国别利益驱使的游移行为;其离散状态与阶段性困境客观上有益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及中国和平发展。

钮维敢[3](2020)在《论当代世界格局中印度的中间游移力量角色》文中认为印度长期在大国间开展游移外交,是由其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本国利益最大化,确保在地区的霸主地位,为实现未来成为世界霸权国的梦想做准备;影响地区安全,加剧世界格局动荡。从外交实践看,印度自独立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其国际角色明显具有两个层面的三重角色:潜深层面要做第一流大国(霸权国),浅表层面是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把印度当代外交的角色结合当代世界格局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察,本文认为印度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体,是中间游移力量的标本,在当今世界格局处于两种趋势的三支力量角逐中(单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要求单极化和要求多极化的力量及其交集间还存在一个中间游移力量),单极化力量常常要利用印度这种中间游移力量的变动不居性,影响世界格局运行;中间游移力量的站位状况,影响单极行为体凝聚力的消长,关联着单极化力量的竞争力大小,也相应地影响到多极化力量的增减。

周桂银[4](2020)在《美国自由国际秩序之辨识——理论、实践与前景》文中提出美国霸权秩序又被自由国际主义学者称为美国的世界秩序或美国的自由国际秩序,因其西方性的自由国家或自由世界而名之。美国霸权秩序主导甚至控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当代世界秩序的创建和运行,尤其西方主导的观念、规则和制度内嵌于当代世界秩序,并成为一套广泛而经久的国际价值体系。自由国际秩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自由国际主义的民主和平论、相互依赖与贸易和平论、国际制度和平论,其当代叙事则表现为美国领导西方国家创立和管理了一个基于规则的、开放而自由的国际秩序,美国与其他成员处于一种基于同意和谈判的等级结构之中,美国为其他成员甚至全世界提供了安全、繁荣和进步的公共产品,以致整个世界长期处在大国之间无战争、世界经济长期保持增长、西方市民社会及全球民主人权不断进步的长和平之中。这个叙事是片面的,自由国际秩序自身并非完全和谐一致,美国更非慈善而利他,而是经常任性地使用权力去处理西方内部问题。另一方面,美国霸权秩序和当代世界秩序长期以来始终处在演变发展之中,两个秩序相互重叠、纠缠、挤压,同时又受到其他新的力量的冲击和挤压。新的力量推动了两个秩序的变化发展,而自由国际秩序及其领导者调适应对不力,以致累积成当前西方世界的巨大危机。但自由国际秩序及其领导者仍拥有结构优势或制度优势,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自由国际秩序与当代国际秩序还将共生共存下去,那些重叠而又内嵌的观念、规则和原则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韩前伟[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国际和平问题的总体认识与主张》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间,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出发,形成了关于国际和平问题的系统认识与主张。这些认识与主张可总结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判断,即中国共产党认为国际和平态势总体稳定可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定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增进国际和平,中国共产党主张系统地解决国际和平问题。上述判断基本反映了从冷战后期到多极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和平问题的总体思考。

范亚珍[6](2020)在《论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建设》文中研究指明1967年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泰国在曼谷签订《曼谷宣言》,东盟启程。1976年东盟各国签订《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缔约国之间进行合作的准则和宗旨。随后一系列协定、宣言逐步签订,为东盟50余年的地区安全合作发挥着游刃有余,无可取代的作用。新世纪,顺应国际局势、地区形势以及东盟内部发展的需要,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一系列安全机制应运而生,东盟安全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及内容不断调整、更新。区域一体化、大国战略及东盟自身实力的变化成为东盟安全机制发展的重要推力,多边主义及东盟各国安全关切的调整推动着东盟组织权威性、约束性提升,东盟内在结构不断升级,主体设置逐步由边缘化转向中心化。在此发展过程中,东盟安全机制在亚太地区逐渐发挥出凝聚地区力量、制约地区行为、规范地区秩序、平衡国家间关系的作用。东盟组织的局限性依旧存在,“东盟方式”、“以东盟为中心”等东盟理念根深蒂固,东盟安全机制建设的方式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东盟精神的过程中寻求突破。

杨翔宇[7](2020)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共十八大后的执政实践过程中,考察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针对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等特性,提出的以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文明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创造。研究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既是一种学术探索,也是一种现实需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行国际秩序面临调整,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态势日益明显,文明话语权的地位更加重要,文明交往碰撞机会也不断增多,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世界大势,但也存在“冷战”思维与“文明冲突论”等不利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硬实力保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内核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实践可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宝贵经验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了现实样板,这些因素给世界前景和中国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提出正当其时。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多样性”这一基本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文明理念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善鉴、创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有着明晰的实践途径,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明交流互鉴多重平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为两大支点,积累文明交流互鉴经验,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明交流方面的理论观点。它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点的当代创新、拓展了其空间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符合文明发展客观规律和具体实际的文明开拓创新。同时也突破了“文明冲突论”,对丰富当代世界文明观、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体现出中国特质、中国色彩、中国风范,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贡献。

王胜男[8](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玉杰[9](2020)在《高中历史欧洲一体化问题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现今,欧盟作为区域合作程度最深的组织,对形成新的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总体呈现经济、政治两个层面,经济合作化程度越来越高,政治一体化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英国脱欧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欧洲一体化前景的担忧。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中欧洲一体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理解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集团化是当今学生必备的知识素养,而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教学对于理解区域集团化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对教科书中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同时,在深入研究教科书以及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欧洲一体化专题教学设计,对改进和优化高中历史欧洲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的教学能够提供有益借鉴。通过从体例结构、正文系统、辅文系统三个方面对比研究四版教科书(岳麓版、北师大版、人民版、人教版)中关于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现行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欧洲一体化内容分散在政治经济两个板块,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基本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于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其次,由于篇幅限制,教科书在展示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历史事件时难免存在顾此失彼,所以对于教师进行延展性和开放性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最后,教科书更新换代慢,欧洲一体化问题的现实性和发展性与教科书在这一问题上相对固定性的设计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历史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整,比如适当增加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式等,但由于学生世界史知识相对缺乏、教师在材料补充方面有时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所以,关于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且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基于教育实践,并结合教育学理论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教学。首先整合教科书中欧洲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各种版本之间相互借鉴,充分吸收史学研究成果,设计并优化欧洲一体化问题的专题教学,为后续的复习课打好基础。其次,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资料补充和选取方面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与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取舍方面听取专业意见,提高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同时,在课前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与欧洲一体化相关的历史和时事资料,加强对课程内容背景和延伸知识的了解,加强课堂教学与时事热点的结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基于教材,同时又跳出教材,对欧洲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而异,因时而变。对欧洲一体化问题开展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高中历史其他相关问题的教学也具有参考价值。

吴茂旺[10](2020)在《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题。世界历史与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始终围绕着各主要国际行为体(主要指各大国之间)的兴衰变迁、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权力斗争,并由此对地区形势和世界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着眼当今国际社会,美国虽然实力已经相对衰落,但其综合力量仍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保持了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虽然目前俄罗斯整体实力远不如当年的苏联,然而鉴于其深厚的大国底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俄罗斯仍是对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力量之一。显而易见,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多边关系之一,三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外战略的调整不仅直接影响着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今后多极世界的建立与发展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都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聚焦于中美俄三边关系及其互动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特朗普总统执政后的外交战略调整为研究背景,以国家利益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以中美俄三边关系为研究对象,逐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俄三边关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进行概括陈述,再点面结合地总结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后中美、美俄、中俄这三对双边关系的新变化,然后结合史实分别阐述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新变化、特点及潜在的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路径,进而预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思考三边关系发展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本文意图在对中美俄三边关系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此三边关系的整体把握,进而准确分析与应对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复杂议题,在有效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探索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路径。作为世界战略性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俄,其相互关系的良性互动必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二、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基本问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提出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背景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过程
    二、“格局”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一)格局的涵义
        (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三、世界格局变迁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相关理论
        (三)国际关系相关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未有”的涵义
        (一)世界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中国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之体现
        (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
        (二)世界政治局势之变
        (三)新的科技力量之变
        (四)全球治理体系之变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局”之表现
        (一)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
        (二)新格局形成后的可能性样态
    注释
第四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世界秩序面临坍塌
        (二)美国及其盟友联合制华倾向
        (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
        (四)全球治理遭遇“瓶颈期”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蕴含的机遇
        (二)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所带来的机遇
        (三)世界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机遇
        (五)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注释
第五章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走深走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形成合作开放高地
        (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未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发展外交新战略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为和平稳定打造中俄支柱
        (三)积极开展中美大国关系,共同主导全球治理
        (四)巩固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互利合作关系
    三、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
        (一)增进中日、中印的战略互信,开拓共处共赢之道
        (二)正确处理东南亚陆上及海上邻国关系,谋求全面合作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衍化:进程、特征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二、判断资本主义阵营存在与否的标准
    (一)从外生条件看,基于对冷战及其主体的共识及学理认知(1),即冷战不仅仅是苏联与美国的双边事务,是两种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不同的行为体直接的非战争对抗,其结束是一个过程,具有区域差异,在亚洲和欧洲,冷战结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二)从内生架构及动因看,资本主义阵营基本上是由军事同盟体系、经济同盟体系及成员国认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盟)作为最重要的三大支柱所构成的。只有这三大支柱已消失,起码是其中的个别已消失,才是资本主义阵营消失(瓦解)的重要条件
    (三)从判断标准及判定结果看,通常而言,要判断行为体性状的存续与否,不仅要考察“物理性”指标即其是否基本保持了原有框架,更要联系考察“社会性”指标即其运行的内外动因是否存在质变。因此,兼顾支柱条件和动因及两者的结合,是判断资本主义阵营是否存在的主要学理标准
三、当代资本主义阵营的衍化进程及特点
    (一)漂流、凝聚与优化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1.在经济上,进一步加强成员国合作并对外进行资本主义模式扩张,吸纳俄罗斯,将G7变为G8,规制中国崛起
        2.在军事安全同盟上,以北约为核心的北大西洋同盟体系和亚太同盟体系都因为苏联解体而遭受存废的怀疑和动摇,并逐渐稳定,最终得以调整而存续、演化
        3.资本主义阵营依然坚守冷战时期集体认同的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二)疲软与强行调整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7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三)内讧风起云涌阶段(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
四、资本主义阵营衍化的动因
    (一)美国维持全球霸权和获取全球利益是资本主义阵营得以延续的主要动因
    (二)冷战思维作祟是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冷战遗留问题的思想驱动源
    (三)阵营的成员国之追随获益,即成员国对是否保有阵营身份的利弊选择,是资本主义阵营得以存续衍化的重要因素
五、资本主义阵营衍化对世界格局转变的影响及与中国的关系
    (一)资本主义阵营衍化对世界格局转变的影响
        1. 从冷战结束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资本主义阵营衍化主要是加强了单极化趋势而极大地阻碍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造成多极化趋势相对黯淡
        2. 自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整体性实力相对衰弱,加上内部纷争,造成在世界格局转型中多极化趋势得到更多的彰显,单极化趋势走衰,处于相对的黯淡期
        3.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导向造成阵营内部的成员国与主导国内讧风起云涌,进一步削弱了单极霸权国所借助的外力,并将世界格局演变引向负和博弈(negative sum-game)的境地,致使资本主义阵营内的中间地带(实际上是中间游移力量)扩大化,加剧了世界格局中间游移力量的激增并向多极化力量一方转化,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
    (二)资本主义阵营衍化与中国的关系
        1. 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资本主义阵营成员国较多较紧地追随美国,阵营较为凝聚,有利于单极霸权扩张;中国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总体是处于被压制的、被动的防御性韬光养晦状态;资本主义阵营成员国间矛盾为中国发展提供国际回旋空间
        2. 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阵营离散性增强,进行全球战略收缩,却加强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
六、结语

(3)论当代世界格局中印度的中间游移力量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格局中的印度中间游移力量角色的相关思想
二、当代世界格局转型中的印度角色
    (一)冷战时代中间地带中的印度角色
    (二)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的国际角色
    (三)印度的外交实践折射出冷战以来的国际格局变迁轨迹和特征
三、印度的中间游移外交之影响
    (一)在两极格局时期印度的游移外交影响全球冷战的对抗程度
    (二)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的游移外交造成地区冲突和世界格局转型困境
四、结语

(4)美国自由国际秩序之辨识——理论、实践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国际秩序的理论基础和当代叙事
二、自由国际秩序的构成和演变
三、自由国际秩序的当今危机及根源
四、自由国际秩序的未来前景

(5)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国际和平问题的总体认识与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和平态势的总体判断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和平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增进国际和平
五、中国共产党解决国际和平问题的系统主张

(6)论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第一章 东盟与东盟安全机制建构
    第一节 东盟的发展:冷战结束前后东盟的变化
    第二节 东盟安全机制的建构及其逻辑
    小结
第二章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区域形势:区域一体化促进东盟团结
    第二节 大国关系:中美对东南亚战略的调整
    第三节 东盟内部:经济、政治及军事的差异化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及特征
    第一节 主体设置由边缘化转向中心化:东盟组织结构升级
    第二节 多边主义兴起: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例
    第三节 安全关切调整: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的分析比较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建设的认知与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的作用
    第二节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的局限
    第三节 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的延续与变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思想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文明兼容并包的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文明理念的历史积淀
    三、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念雏形
        (二)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基本形成
        (三)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完整提出
第二章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观点
        (一) “文明是多彩的”
        (二) “文明是平等的”
        (三) “文明是包容的”
        (四) “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五)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实施主张
        (一)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二) 尊重文明形式多元性,打造文明交流互鉴多重平台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四) 共建“一带一路”,积累文明交流互鉴经验
第三章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观
        (一) 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点的当代创新
        (二) 拓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点的空间范畴
    二、超越了“文明冲突论”,对丰富当代世界文明观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超越“文明冲突论”,推动了新型文明秩序的构建
        (二) 贡献中国智慧,丰富了当代世界文明观
    三、对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一) 为世界提供了文明交往范本,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
        (二) 引领了国际秩序变革,展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9)高中历史欧洲一体化问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欧洲一体化研究的综述
        (二)关于欧洲一体化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历史欧洲一体化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课程标准对欧洲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二、高考考查的要求
    三、解决教学中新出现而教材中未涉及的问题
第二章 高中四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欧洲一体化内容的比较
    一、体例结构的对比
        (一)体例结构
        (二)编写特点
    二、正文系统的对比
        (一)知识范围
        (二)内容选取
    三、辅文系统的对比
        (一)材料系统
        (二)图片系统
        (三)思考探究
        (四)课后活动
    四、对比总结
    五、存在问题
        (一)模块教学割裂内部联系,内容重复
        (二)欧洲一体化发展性与教科书相对固定性的矛盾
        (三)限制教师延展性教学的实施
第三章 优化欧洲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并整合教科书
        (一)各版本教科书之间相互借鉴
        (二)增设特定的辅文系统
    二、直线式编排欧洲一体化专题教学内容
    三、加强欧洲一体化课堂教学与时事热点的结合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引入时事
        (二)将时事热点与教科书有效衔接
        (三)采用多种手段教学
        (四)班级开设时事热点播报
    四、分发课前读物,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和术语
    五、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合理选取材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1.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聚焦于三对双边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聚焦于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构建: 不同于“三角关系”的“三边关系”
        1.3.2 国家利益论: 研究三边关系的重要视角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特朗普执政前后美国对中俄的外交战略探析
    2.1 奥巴马政府对中俄的外交战略
        2.1.1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美国对中俄外交战略的背景
        2.1.2 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概述
        2.1.3 奥巴马政府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概述
    2.2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俄的外交战略调整
        2.2.1 特朗普政府对中俄外交战略调整概述
        2.2.2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动因分析
        2.2.3 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战略调整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国关系的新变化
    3.1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新变化
        3.1.1 政治外交领域的斗争日趋紧张对立
        3.1.2 经贸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3.1.3 地缘政治及战略安全领域角逐升级
        3.1.4 美国“单边主义”与中国“一带一路”的碰撞
    3.2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美俄关系的新变化
        3.2.1 政治领域的彼此敌视愈发激烈
        3.2.2 经济领域的相互制裁日趋强化
        3.2.3 战略平衡领域的角逐日益升级
        3.2.4 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
    3.3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俄关系的新变化
        3.3.1 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3.3.2 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
        3.3.3 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
        3.3.4 目前中俄关系中潜在的问题分析
    3.4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新变化
        3.4.1 总体上对抗程度加深和局部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3.4.2 中美对抗成为三边关系的主要矛盾和驱动力量
        3.4.3 美国的遏制政策客观上促使中俄关系更加紧密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4.1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性质与特点
        4.1.1 实力分配的不均衡
        4.1.2 美国处于主导地位
        4.1.3 总体上的非对抗性
        4.1.4 三边合作的侧重领域不同
        4.1.5 中美矛盾是主要矛盾
    4.2 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三国基本战略利益存在较大分歧
        4.2.2 国际新秩序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
        4.2.3 中美俄缺乏紧密和实质性的互动
    4.3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4.3.1 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4.3.2 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4.3.3 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4.3.4 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良性互动路径探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5.1 中美俄三边关系良性互动路径探究
        5.1.1 加强反恐领域合作,培育三边安全互信
        5.1.2 强化安全机制合作,维持国际战略平衡
        5.1.3 加强智库人文交流,扩大相互信任基础
        5.1.4 扩大多方合作领域,增强大国底线思维
    5.2 中国的战略选择
        5.2.1 坚持大国文化自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5.2.2 继续发展和深化中俄战略关系
        5.2.3 平稳推进和健康引导中美关系
        5.2.4 进一步发展同欧盟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D]. 张桂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衍化:进程、特征及影响[J]. 钮维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论当代世界格局中印度的中间游移力量角色[J]. 钮维敢. 南亚研究季刊, 2020(04)
  • [4]美国自由国际秩序之辨识——理论、实践与前景[J]. 周桂银. 美国问题研究, 2020(0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国际和平问题的总体认识与主张[J]. 韩前伟.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5)
  • [6]论新世纪东盟安全机制建设[D]. 范亚珍. 暨南大学, 2020(04)
  • [7]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研究[D]. 杨翔宇. 山东大学, 2020(02)
  • [8]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9]高中历史欧洲一体化问题教学研究[D]. 李玉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10]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俄国家关系变化探析[D]. 吴茂旺.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