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康一号胶囊治疗上腹痛的实验研究

胃康一号胶囊治疗上腹痛的实验研究

一、胃康一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雪[1](2021)在《加味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

吴茜[2](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张献青[3](2019)在《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p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一种存在于胃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可耐受胃酸,对生长条件要求极高,其感染可能与职业、饮水源、饮食习惯、居住条件、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因其具有传染性且致病广泛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并与很多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存在关系,因此H.pylori的根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根除H.pylori的方案均包含两种抗生素的应用,而且近年来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产生,致使H.pylori根除率逐年下降,如何在H.pylori治疗中减少使用抗生素,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显示多味中药具有杀灭H.pylori的作用,荆花胃康胶丸被多项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实确有抗H.pylori的功效,不仅可以辅助根除H.pylori,还可以显着促进症状好转。有鉴于此,导师在前期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用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单一抗生素治疗方案(简称“中西医结合新方案”),在减少一种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的H.pylori根除效果。因此,对该方案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新方案与传统四联疗法比较,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H.pylori根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通过研究H.pylori与职业、饮食、生活条件等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体质的关系,可加深对H.pylori感染的认识,为通过体质、饮食、起居等调理防治H.pylori感染提供依据,同时指导中医辨证用药,促进新方案的准确应用。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以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19例,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9例。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1次/日、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2次/日、荆花胃康胶丸160mg,3次/日、胶体果胶铋胶囊150mg,4次/日;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1次/日、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2次/日、克拉霉素分散片500mg,2次/日、胶体果胶铋胶囊150mg,4次/日,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包含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表、中医证型判断、《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等内容的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及中医体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的13C尿素呼气结果及中医症状积分(包括舌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119例H.pylori感染患者,在中医证型上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占40.3%;其次是脾胃虚弱证,占31.1%。在中医体质上以阳虚质多见,占22.7%;其次是平和质(19.3%)、湿热质(14.3%)、痰湿质(12.6%)。(2)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治疗后的H.pylori根除率为86.7%,高于对照组传统四联疗法的83.1%。(3)不同证型的H.pylori根除率方面,观察组以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根除率偏高。(4)不同体质的H.pylori根除率方面,观察组以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特禀质根除率较高。(5)两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疗效,其中观察组更为突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根除H.pylori前后舌色、舌形无明显变化;苔色上黄苔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苔质上表现为由厚、腻苔变薄苔(P<0.05)。(7)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pylori疗效与性别、年龄、婚姻、身高、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条件、分餐具、外出就餐、工作压力、中医证型、中医体质等均无关(P>0.05),但与体重、DOB值存在相关性(P<0.05)。(8)观察组6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59例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显示中西医结合新方案在减少不良反应方面更加突出。结论:1.中西医结合新方案在H.pylori根除率上高于传统四联疗法,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2.中西医结合新方案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传统四联疗法。3.H.pylori感染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多见;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多见;根除H.pylori后苔质多由厚、腻苔变薄苔。4.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pylori疗效可能与体重、DOB值有关。

刘福花[4](2019)在《“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EGF、GAS及Bcl-2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EGF、GAS及Bcl-2的影响,探讨分析“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N=10),正常喂养,每天灌服生理盐水2m L/只。剩余的50只大鼠给予200ug/m L浓度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 G)、3mg/m L浓度的盐酸雷尼替丁溶液以0.03g/kg灌胃一次,同时配合饥饱失常法,即2天足量喂食,1天禁食的综合造模法造模,总共60天,造模过程中死亡3只。60天后,造模组中将体重较前增加的大鼠剔除(4只),从模型组抽取3只,处死后取胃组织,经病理切片检测确认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复制成功后分为模型组(N=10)、维酶素组(N=10)、提插泻法组(N=10)和金钩钓鱼组(N=10)。空白组和模型组正常喂养,同时在针刺组针刺时间做抓取固定;维酶素组给予维酶素0.25g/kg 2m L/只1次/日灌胃;提插泻法组取T7、T9、T11及T13双侧华佗夹脊穴用提插泻法操作1min;金钩钓鱼组选用与提插泻法组相同的穴位,用“金钩钓鱼”针法操作1min。提插泻法组和金钩钓鱼组每天针刺1次,共针刺30天。每组大鼠干预结束后,取材前禁食24小时,麻醉大鼠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处死后剖胃取胃窦部,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部分胃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GF、GAS含量,分别用R 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EGF、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金钩钓鱼”针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空白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大致正常;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黏膜腺体减少,细胞排列不均匀,细胞间隙紊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空泡,染色加深,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充血,有大量血管扩张,未见肠化和异型增生;维酶素组、提插泻法组和金钩钓鱼组结构均有所改善,但其中以金钩钓鱼组改善程度最优,维酶素组和提插泻法组改善程度大致相似。2“金钩钓鱼”针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EGF、GAS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GF含量明显升高,GAS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钩钓鱼组EGF含量明显降低,GAS含量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提插泻法组EGF含量轻度降低,GAS含量轻度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金钩钓鱼”针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EGF、Bc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GF、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钩钓鱼组EGF、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提插泻法组EGF、Bcl-2 mRNA及蛋白表达轻度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200ug/mL MNNG、盐酸雷尼替丁胶囊、配合饥饱失常(2天饱食1天禁食)的综合造模法造模,干预60天可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2“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能够明显调节EGF和GAS含量水平,改变胃组织EGF、Bcl-2 mRNA及EGF、Bcl-2蛋白的表达。3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因子EGF、GAS血清水平,改变EGF、Bcl-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是“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许珊珊[5](2018)在《中药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文献分析和专家意见为依据,找寻针对慢性胃炎气滞证的贴敷方剂,并筛选合适的贴敷穴位,再以严谨的科研设计,验证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证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从文献记载的9种胃脘痛气滞证穴位贴敷方及专家建议里选择一种性价比高的中药贴敷方;以内容分析法从306篇胃脘痛气滞证患者的诊疗经穴中探寻规律,确定贴敷穴位;对90例慢性胃炎气滞证住院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干预,分成中药贴敷组和安慰剂贴敷组,每组各45例,每天贴敷4小时,14天为一疗程,第0、3、7、10、14天评价气滞证症状改善情况,第0、7、14天比较患者中医症候总体疗效、生命质量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拟定气滞胃痛贴敷方为制香附、荜拔、青皮、炒元胡、白芷、炒白芍以3:3:3:3:3:5的比例研末混匀,水调和。2.通过内容分析法,筛选出气滞胃痛最常用的贴敷穴位为中脘、神阙、双侧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和双侧肝俞穴。3.临床试验入组90例住院患者,剔除4例,最终纳入试验组44例,对照组42例。干预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比较:3.1气滞证临床疗效:两组间比较,气滞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总分及中医整体症候疗效第7、1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0、3、7天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01);气滞证各维度症状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维度改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脘疼痛、嗳气、善怒、善太息、胸闷、泛酸维度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慢性胃炎生命质量:两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炎症状相关的特异模块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住院前后比较,生命质量量表总分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焦虑抑郁状态:两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Zung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前后比较,86例患者焦虑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86例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总体焦虑、抑郁水平高于国内常模。结论:1.Delphi专家咨询法可作为解决中医诊疗或护理领域存在不同意见,尚未达成共识状态下的一种有效整合研究方法。2.中医辨证施护的选穴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并运用内容分析等科学方法找寻特定的规律,有助于选择针对性的穴位以提高疗效。3.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有助于改善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等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适合临床或家庭推广应用。4.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需引起重视,并适时引导,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命质量。

荣茜[6](2017)在《“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胃溃疡病是临床养猪业中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一种疾病,由于其诱发原因多、致病机制复杂不明,目前尚未有针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建立“金青颗粒”的组方,并通过评价其对四种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效果,及对一种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对其药效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1、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临床采集新鲜猪胃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rDNA基因核酸碱基序列比较分析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一株猪源幽门螺杆菌。2、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通过乙醇回流、超声波等方法提取金果榄等25味常用清热解毒药的抗菌活性成分,分别测定它们对猪源幽门螺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筛选出对猪源Hp具有良好体外抑菌效果的几味中药,并采用棋盘评价其体外联合抑菌作用。结果:黄连和青果的提取物对猪源Hp的MIC范围为1.56~6.25 mg/mL。金银花金果榄、大青叶、玄参、山豆根、白头翁、紫花地丁、大黄和蒲公英8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12.50~25.00 mg/mL。大血藤、虎杖、射干、忍冬藤、菊花、鱼腥草、连翘、板蓝根、益母草、诃子和白蔹12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50.00~100.00 mg/mL。升麻、绵马贯众、柴胡3味中药提取物的MIC≥200.00mg/mL。两两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青果和金果榄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0.5,青果、金果榄与黄连的FICI≤1,黄连、青果、金果榄与金银花的FICI>2。结果:筛选出金果榄和青果两味中药进行组方。3、“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1)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以乙醇为溶剂,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金果榄以浸膏得率、盐酸巴马汀含量为考察指标,青果以以浸膏得率、没食子酸含量为考察指标,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结果:金果榄在固液比为1:10的70%乙醇溶剂内,提取0.5小时,提取2次的条件下,其有效成分盐酸巴马汀含量达到1.50 mg/g,综合评分为90.85,为最优提取方案;青果在固液比为1:8的70%乙醇溶剂内,每次提取1.5小时,提取3次的条件下,没食子酸的含量达到2.20 mg/g,综合评分为97.93,为最优提取方案。(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颗粒的成型率、水分、吸湿性、堆密度、溶化时间为考察指标,考察以不同比例的蔗糖、糊精、乳糖、葡萄糖为辅料的制粒效果,筛选出“金青颗粒”的最佳颗粒成型工艺。结果:当药物选择蔗糖和糊精为辅料,且药物与辅料的比例为1:3时,得到的颗粒成型好,溶化时间和粒度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中对颗粒剂的规定,且不易吸湿,结合生产实际成本,确定其为本“金青颗粒”的配方。4、“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农业部《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2006-2011年)》中《兽用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对“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使其符合国家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结果:建立了科学、可行的“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5、“金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分别建立一种由猪源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炎模型和三种不同因素造成的胃溃疡模型,观察“金青颗粒”的药效,并检测相关指标,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金青颗粒”对四种模型都具有良好的防御和治疗效果,能够在胃溃疡发生过程中起到抗损伤、抗氧化、抗炎和抑菌的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下调胃黏膜中TLR-4和NF-κBp65的表达;二是抑制bax基因,激活bcl-2基因,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比值。综上所述,“金青颗粒”对由猪源幽门螺杆菌诱发的小鼠胃炎和三种急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其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具有很好地开发潜能。

王海燕,黎元元,谢雁鸣,王志飞[7](2016)在《基于文本挖掘的胃癌前病变当代中医药学术团队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当代中医药临床研究学术团队的基本学术观点,为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量化信息支持。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30年"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学术论文并下载题录,应用正则表达式提取作者信息,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高产作者群,应用Net Draw软件构建高产作者合作关系图,分析其核心人物;通过H指数评估其学术影响力,筛选重要学术团队;研读各团队核心人物的代表文章,总结其学术思想。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499篇,涉及高产作者62人,筛选出重要学术团队9个,各团队核心思想中对胃癌前病变的病机认识均为本虚标实;不同团队对本虚的认识均为气虚、气阴虚为主导致的中焦气机不畅;对标识的认识各有侧重,9个团队均强调血瘀在胃癌前病变中的重要病理作用,其中4个团队同时强调毒邪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1个团队明确指出毒邪即为幽门螺旋杆菌。在遣方用药方面,活血化瘀药多用丹参、莪术等,部分团队重视虫类及动物类药物的应用。结论:胃癌前病变当代中医药学术观点较统一,都强调补虚是根本,应贯彻始终,同时应化瘀祛毒标本兼治,但在遣方用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崔莹[8](2014)在《基于中医辅助传承系统挖掘余绍源治疗CAG组方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总结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有利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并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本课题包括文献研究、数据挖掘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主要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致病机理、治疗等进行文献整理及探讨。数据挖掘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的数据挖掘。通过收集2010年至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门诊余绍源教授接诊的83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72份门诊病历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数据挖掘,采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研究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用药经验。结果:通过对余绍源教授2010年至2013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3个患者的172个门诊处方进行分析,共收录药物125味,常用药物有陈皮、木香、白术、砂仁、党参、麦芽、稻芽、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苏梗、茯苓、厚朴、海螵蛸、浙贝母、蒲公英、枳壳、竹茹、鸡内金、佛手、枳实、六神曲、布渣叶、郁金等,以清热、补虚、解表、理气、化痰药为主。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及药物关联情况分析,支持度为70时,软件共分析出9条数据,包含中药6味;下调支持度个数为60,软件共分析出18条数据,包含中药9味;下调支持度个数为50,软件共列出62条数据,包含中药10味。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12个,包括竹茹、蒲公英、陈皮,菊花、薄荷、辛夷,当归、升麻、木香,枳实、槟榔、半枝莲,布渣叶、党参、莱菔子、白术,竹茹、砂仁、麦芽、陈皮,蒲公英、佛手、陈皮,菊花、薄荷、细辛,当归、木香、柴胡,枳实、槟榔、白花蛇舌草,布渣叶、厚朴、莱菔子、白术,竹茹、砂仁、稻芽、陈皮;并形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新处方共6个。结论:1.余绍源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由虚、瘀、毒三者相互作用引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用益气行气、清热解毒类药物。2.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是一类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挖掘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处方规律具有一定科学性。利用该软件可以实现患者就诊情况的录入管理、分析,便于医生建立和管理患者的长期档案,辅助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及传承,有利于中药新处方的研究发现。3.运用该软件生成的药物核心组合及中药新方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实际应用仍需配合临床医生的判断、临床试验研究等进一步论证合理性。

吴超[9](2013)在《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pH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欣胃颗粒的实验研究,客观评价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胃液pH的影响,从而为肯定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120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欣胃颗粒低剂量组、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欣胃颗粒高剂量组、维酶素对照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全部制成CAG模型:100μg/mL浓度的MNN G饮用液让大鼠自由饮用,同时用0.3g/kg雷尼替丁与热盐水的混合溶液灌胃,并结合饥饱失常法,进食2天,禁食1天,时间持续3个月,随机抽取少量大鼠处死进行验证,CAG模型制备成功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模型大鼠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90天后全部处死。取胃,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胃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另外,应用高精度台式酸度仪测定胃液pH值。结果:1.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的大鼠的胃液pH值显着升高(P<0.01):2.模型组除外,各给药治疗组的CAG大鼠病理观察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恢复正常;3.各给药治疗组的CAG大鼠的胃液pH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有较明显的降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欣胃颗粒组在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pH值方面对比维酶素对照组疗效显着,且以中剂量组疗效最优,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欣胃颗粒在改善CAG大鼠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方面优于维酶素组,且以中剂量组疗效最优,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

阮氏秋贤[10](2013)在《基于粘膜保护机制探讨胃痞消对CAG大鼠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c, 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病情演变长期,不易治愈,最严重的是引致胃癌前或胃癌病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从多角度对本病的诊治进行研究。CAG是以胃粘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粘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呃逆”、“嗳气”、“嘈杂”、“吞酸”、“呕吐”等范畴,多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气血阻滞和湿热内蕴。本研究建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依据辨证论治和导师的临床经验研制了胃痞消方(太子参、黄芪、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为干预药物。本方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从CAG大鼠胃粘膜结构、胃酸含量、微血管密度(MVD)探讨胃痞消方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保护作用通过指标:胃液胃酸、微血管分面密度(MVD)、血清SOD、 MDA含量的变化,探讨胃痞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体重200±20g SD大鼠共80只,分为空白组及模型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70只。空白组常规喂养,模型组采用以化学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8周末时处死10只大鼠,通过光镜下观察确认造模成功,后将60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胃痞消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维酶素组,每组12只。连续给药两个月,第16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取胃液测定胃酸、观察胃粘膜病理结构、使用免疫组化法(Envision法)检测胃粘膜微血管密度、测定大鼠血清SOD及MDA含量。结果:1、胃粘膜结构变化CAG大鼠模型组胃粘膜固有腺体结构消失、胃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变厚,可见弥漫慢性炎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并且细胞具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细胞形态多样,细胞核的形态也不规则,呈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痞消方三个剂量组胃粘膜结构变化显着增厚,固有腺体显着增多,部分区域腺体排列紊乱、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具体模型对照组100%有慢性炎症表现,均有轻、中、重度的程度以重度为主。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维酶素组治疗后50%大鼠胃粘膜表现慢性炎症减退,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胃痞消三个组治疗后慢性炎症只有25%到33.33%,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模型对照组有11只大鼠表现固有腺体萎缩从轻度至重度占91.6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维酶素组还有7只大鼠固有腺体萎缩占58.33%,治疗有效果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胃痞消高、中、低剂量三个组固有腺体萎缩均有再生现象,腺体萎缩表现依次是33.33%、41.67%、41.67%,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有75%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除了胃痞消高剂量组以外,胃痞消中、低剂量和维酶素组,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有逆转现象但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各个组均未见癌变。模型对照组大鼠胃壁厚度显着变薄平均347.0±45.50μm,与空白对照组(655.3±42.06μm)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维酶素组和胃痞消三个组胃壁厚度明显增厚(从448.8±47.40μm至539.8±69.40μm)与模型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意义(P<0.05),虽然维酶素组和胃痞消各剂量组胃壁均显示增厚特别是胃痞消高剂量组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还没达到正常,统计有差异(P<0.05)。2、胃液胃酸变化模型对照组大鼠pH值3.02±1.13增高(空白对照组1.45±0.67)、总胃酸度112.54±7.54mmol/L减低(空白组225.60±18.74mmol/L),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分泌胃酸减少。胃痞消三个剂量组和维酶素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H值明显减低从1.37±0.53至1.84±0.95、总胃酸度升高202.25±7.09mmol/L到230.65±11.29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胃痞消方和维酶素都有恢复胃粘膜细胞胃酸分泌的功能。3、胃粘膜微血管密度变化模型对照组CAG大鼠胃粘膜微血管密度减少(10.25±4.5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90±9.00)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过胃痞消、维酶素治疗后胃粘膜微血管密度增多恢复接近正常(从19.25±5.99至25.25±9.42),统计显示胃痞消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4、血清SOD.MDA含量变化模型对照组CAG大鼠血清SOD的活力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MDA数值明显增高(P<0.05),维酶素组和胃痞消三个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MDA数值明显降低(P<0.05)。胃痞消高剂量组与维酶素组比较SOD活力升高、MD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胃痞消中低剂量与维酶素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意义。结果表明胃痞消方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清除自由基,并显着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痞消方能明显改善其胃粘膜炎症并能使已发生萎缩的腺体恢复再生、使胃粘膜增厚。该方有所改善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现象,但效果并不明显。②通过pH值降低,胃液酸度增高表明胃痞消方有恢复胃粘膜壁细胞增殖的作用,使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平衡得到有效调节。③胃痞消方的活血化瘀的作用使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微血管密度恢复接近正常,对胃粘膜萎缩增加供应血液从而促进胃粘膜损伤恢复。此为胃痞消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机制。④胃痞消方通过升高CAG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表明该方有保护胃粘膜、防御损伤细胞的作用。胃痞消方对CAG模型大鼠胃粘膜萎缩能起到改善和恢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胃粘膜微血管密度、恢复胃粘膜细胞结构、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调节胃酸分泌、抗自由基损伤等有关。

二、胃康一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康一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5.研究方法
        6.疗效判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第四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p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研究现状
        1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旋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3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方式
        4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
        5 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机制
        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肠疾病
        7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肠外疾病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的适应症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及体质关系研究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名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因病机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5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5 终止及脱落标准
        6 调查方法
        7 治疗方案
        8 观察指标
        9 疗效评价标准
        10 统计方法
        11 技术线路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H. pylori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
        3 H. pylori根除疗效
        4 症状改善及舌象变化情况
        5 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 pylori的相关因素
        6 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
    讨论
        1 H. pylori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2 H.pylori根除疗效分析
        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 根除H. pylori前后舌象变化
        5 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 pylori的相关因素
        6 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
结语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4)“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EGF、GAS及Bcl-2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措施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
        3.3 各组大鼠血清EGF、GAS结果
        3.4 各组大鼠胃组织EGF、Bcl-2mRNA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附录1)
        3.5 各组大鼠胃组织EGF、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胃组织EGF、Bcl-2 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选择“金钩钓鱼”针法的依据
        4.3 选穴依据
        4.4 “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4.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组大鼠EGF、Bcl-2mRNA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附录2 甘肃实验动物合格证
    附录3 动物实施设施使用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阐释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5)中药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胃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中药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1.1 不同类型胃炎穴位贴敷研究
        1.1.1 萎缩性胃炎
        1.1.2 非萎缩性胃炎
        1.1.3 胆汁反流性胃炎
        1.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1.2 穴位贴敷在胃炎中的机制研究
    2 慢性胃炎不同辨证分型患者的穴位贴敷研究
        2.1 气滞证
        2.2 虚寒证
        2.3 郁热证
        2.4 阴虚证
        2.5 瘀血证
        2.6 其他证
    3 局限性与展望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肠气滞穴位贴敷干预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3 数据提取
    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文献检索结果
        6.2 纳入文献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meta分析结果
    7 讨论
    8 局限性与展望
    9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慢性胃炎气滞证贴敷组方
    1 Delphi专家函询法概述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成立专家咨询小组
        3.2 设计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3.3 确定咨询专家
        3.4 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筛选
        3.5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专家基本情况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5.4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5.5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5.6 形成最终专家咨询结果
    6 讨论
        6.1 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分析
        6.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6.3 研究结果组方分析
    7 局限性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内容分析法进行气滞胃痛诊疗经穴探究
    1 提出研究问题
    2 目标文献筛选
    3 抽取样本
    4 编制内容分析工具
    5 内容编码与统计
    6 信度评价
    7 研究流程图
    8 研究结果
        8.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8.2 胃痛穴位疗法研究分布
        8.3 气滞胃痛穴位疗法选穴研究分布
        8.4 气滞胃痛针刺疗法选穴聚类分析
        8.5 气滞胃痛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分布
    9 讨论
        9.1 内容分析法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的应用
        9.2 胃痛相关腧穴作用机制研究
        9.3 气滞胃痛针刺疗法的选穴及规律分析
        9.4 气滞胃痛穴位贴敷疗法的选穴及分析
    10 局限性与展望
    11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中药穴位贴敷在胃炎气滞证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疾病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计算
        4.2 研究设计
        4.3 干预方法
        4.4 观测项目及时点
        4.5 病例的终止、脱落及剔除
        4.6 质量控制
        4.7 统计方法
        4.8 伦理原则
    5 研究流程图
    6 研究结果
        6.1 受试者的入选
        6.2 人口及社会学资料基线比较
        6.3 疾病特征基线比较
        6.4 效应分析
        6.4.1 气滞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评分
        6.4.2 中医整体症候疗效评价
        6.4.3 慢性胃炎生命质量量表评分
        6.4.4 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6.5 不良事件分析
        6.6 患者贴敷感受及依从性分析
    7 讨论
        7.1 中药穴位贴敷有利于减轻胃炎气滞证患者脘腹胀满及增进食欲
        7.2 中药穴位贴敷有利于提高胃炎气滞证患者症状维度生命质量
        7.3 气滞证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8 局限性与展望
    9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结论
附录
    附录1: 专家函询调查表
    附录2: 患者入组筛选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气滞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评分表
    附录5: 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表
    附录6: Zung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猪胃溃疡病的研究概况
        2. 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 方法
        2.1 猪胃黏膜标本采集
        2.2 Hp的分离培养
        2.3 Hp的鉴定
        3 结果
        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3.2 生化鉴定结果
        3.3 16SrDNA菌种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药材
        1.3 培养基
        1.4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2.2 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2.3 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
        2.4 MIC测定
        2.5 体外联合抑菌试验及结果判定
        3 结果
        3.1 25味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抑菌活性
        3.2 金果榄等4味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联合活性
        4 讨论
    第三章 “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
        2.2 “金青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提取优化结果
        3.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4 讨论
    第四章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检查
        2.2 鉴别
        2.3 含量测定
        2.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确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青颗粒”的性状检查
        3.2 鉴别结果
        3.3 “金青颗粒”的含量测定结果
        3.3.1 “金青颗粒”中古伦宾的含量测定
        3.3.2 “金青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3.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4 讨论
    第五章 “金青颗粒”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金青颗粒”对三种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金青颗粒”抗胃溃疡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胃黏膜组织形态观察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金青颗粒”对溃疡面积、溃疡面积比和溃疡抑制率的影响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SOD、MDA、GSH-Px的影响
        3.5 “金青颗粒”糖原染色结果
        3.6 “金青颗粒”对结扎模型的胃液指标的影响
        3.7 “金青颗粒”对乙醇模型的胃组织COX-1的影响
        3.8 “金青颗粒”对应激模型的胃组织Hsp70的影响
        3.9 “金青颗粒”抗溃疡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金青颗粒”对猪源幽门螺杆菌致小鼠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材料与试剂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模型建立
        2.4 模型评价
        2.5 分组及给药
        2.6 标本采集
        2.7 指标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青颗粒”的体内抑菌率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金青颗粒”抗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基于文本挖掘的胃癌前病变当代中医药学术团队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
    2. 文献处理
        2.1文献筛选
        2.2作者信息提取
    3. 学术分析
        3.1根据普赖斯定律筛选高产作者
        3.2根据高产作者的合作关系确定候选团队
        3.3通过H指数评估核心作者学术影响力
        3.4根据代表性论文总结团队核心学术思想
结果
    1.文献情况
    2.高产作者
    3.候选团队
    4. 核心学术思想
        4.1调畅中焦气机,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团队
        4.2一降二调三结合的学术思想团队
        4.3健脾益气、活血消痞学术思想团队
        4.4解毒化瘀,行气散结学术思想团队
        4.5健脾益气治本,活血行气、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治标学术思想团队
        4.6分阶段论治学术思想团队
        4.7重视调理中焦气机,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学术思想团队
        4.8健脾养阴、活血理气、解毒散结学术思想团队
        4.9对当前中医药临床干预研究进行标准化规范的学术团队
讨论
    1.及早发现和干预是胃癌前病变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胃癌前病变中医药研究学术观点有同有异
    3.胃癌前病变中医药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8)基于中医辅助传承系统挖掘余绍源治疗CAG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CAG的研究
        1.1.1 病名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1.1.4 名老中医治疗CAG经验
        1.1.5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1.6 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理研究
    1.2 西医对CAG的研究
        1.2.1 流行病学研究
        1.2.2 病因及病理机制
        1.2.3 CAG与胃癌前病变
        1.2.4 临床症状表现及体征
        1.2.5 镜下表现、病理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2.6 治疗方法
    1.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中药方剂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第二章 数据挖掘
    2.1 数据挖掘方法
        2.1.1 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
        2.1.2 改进的互信息法及关联度
        2.1.3 软件任务流程
    2.2 余绍源教授治疗CAG方剂的数据挖掘
        2.2.1 名老中医经验及学术传承
        2.2.2 统计数据来源与筛选
        2.2.3 数据录入及核对
        2.2.4 数据挖掘及分析
        2.2.5 研究结果
        2.2.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pH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治疗进展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动物
        1.2 实验用药品
        1.3 实验用试剂
        1.4 实验用仪器
    2.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分组
        2.3 给药
    3.观察指标及测试方法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
        3.3 胃液pH值测定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结果
        5.1 大鼠死亡情况
        5.2 大鼠的一般情况
        5.3 病理形态学变化
        5.4 胃液pH
讨论
    1.中药欣胃颗粒
        1.1 组方分析
        1.2 现代药理分析
    2.胃液pH值
        2.1 胃酸的生理功能
        2.2 胃酸的分泌调节
    3.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3.1 造模动物的选择
        3.2 目前主要的造模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图
附录

(10)基于粘膜保护机制探讨胃痞消对CAG大鼠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概况
        1.1.1 胃壁的组织结构
        1.1.2 CAG胃粘膜的病理变化
        1.1.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1.4 主要临床表现
        1.1.5 诊断
        1.1.6 西医治疗
    1.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概况
        1.2.1 病名诊断
        1.2.2 病因病机
        1.2.3 诊断思路
        1.2.4 常见证治
        1.2.5 中医常用治法
    1.3 现代医学对PH、MVD、SOD、MDA的认识
        1.3.1 胃液胃酸(PH)
        1.3.2 微血管密度(MVD)
        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CAG的研究进展
        1.4.2 胃液胃酸、MVD、SOD、MDA与CAG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5 胃痞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基础
        1.5.1 CAG的主要机理是脾气亏虚、血瘀热毒
        1.5.2 健脾补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主要治法
        1.5.3 胃痞消的组方依据
        1.5.4 胃痞消方治疗CAG的初步探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粘膜结构变化的影响
        2.2.2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2.2.3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粘膜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
        2.2.4 胃痞消对CAG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粘膜结构的影响
        2.3.2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2.3.3 胃痞消对CAG大鼠胃粘膜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
        2.3.4 胃痞消对CAG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胃康一号胶囊治疗胃脘痛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D]. 常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根除Hp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张献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EGF、GAS及Bcl-2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福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中药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许珊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荣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7]基于文本挖掘的胃癌前病变当代中医药学术团队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王海燕,黎元元,谢雁鸣,王志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4)
  • [8]基于中医辅助传承系统挖掘余绍源治疗CAG组方规律[D]. 崔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pH影响的研究[D]. 吴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基于粘膜保护机制探讨胃痞消对CAG大鼠干预研究[D]. 阮氏秋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胃康一号胶囊治疗上腹痛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