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禄书斋失传补编

元禄书斋失传补编

一、元卢疏斋佚作补辑(论文文献综述)

常世荣[1](2017)在《卢挚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卢挚是元初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文人,他创作理论上推崇《诗》《骚》,为文崇本质去浮华,推崇前代大家的古文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一改宋、金余弊,开清新飘逸之风,推动了元初北方诗风的转变。但因《元史》不曾为卢挚作传,他的诗文集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佚失,加之史料的匮乏,使得学界对卢挚诗歌研究较少。现今学者对卢挚的研究侧重于现存数量最多的散曲,以及对卢挚生平事迹的考证。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卢挚生平,对卢挚现存的七十余首诗歌进行分析,力图对卢挚诗歌创作进行题材、艺术风格上的梳理。对于卢挚诗歌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是卢挚的生平及其思想。本章对卢挚生卒年进行考证,梳理卢挚生平经历,并结合卢挚作品分析了卢挚的思想,包括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第二章是卢挚诗歌的主要内容。卢挚现存诗歌七十余首,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山水、咏物、咏史怀古、赠答唱和、题画题卷等几类。第三章是卢挚诗歌的艺术风格。卢挚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典雅蕴藉和清丽自然两个方面。卢挚诗歌典雅蕴藉风格体现在言辞高雅有典据,内容高雅庄重,含而不露等方面;清丽自然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表述清丽、意象选取自然、情感悠然从容上。

彭万隆[2](2013)在《元代文学家卢挚生平新考》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修生《卢挚年谱》问世迄今,对元代文学家卢挚生平仕历的探讨近乎停滞,随着卢挚佚文及其生平新材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其早期经历,对他中晚期的生平仕历亦能准确定位,他与张可久、刘致、马致远等着名散曲家的杭州交往问题,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刘奉文[3](1992)在《元卢疏斋佚作补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是元初很有影响的作家,诗、文、词、曲皆负盛名。其诗文集曰《卢疏斋集》、门《江东稿》(见元程文海《雪楼集》中《卢疏斋江东稿引》),文集又有《后集》(见元徐明善《芳谷集》中《疏斋卢公文后集序》),惜均已失传。

孙丽丽[4](2013)在《卢挚散曲研究》文中指出卢挚在元初的政治地位和文学地位都很高,他的文与姚燧齐名,诗与刘因比肩,可惜诗文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存最多的是散曲作品,全部为小令。他的散曲作品在元初散曲始兴盛期的作家中,现存数量最多,共120首,题材也最广,包括怀古咏史、写景咏物、隐居乐闲、唱酬赠答等等。元人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分别收录了卢挚的小令20首和29首。元无名氏编《类聚名贤乐府群玉》中收录52首,可见卢挚散曲在当时的地位显赫,流传也很广泛。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中说:“近代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这也说明了卢挚散曲在审美境界和艺术创造上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卢挚散曲作为清丽雅正一派的元老,既有同时代清丽一派作家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本文首先研究卢挚的生卒年。其次,本文对卢挚的120首散曲按照题材分为四类,分析每一类散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将从“怀古咏史,感叹世事”、“写景咏物,陶然忘机”、“向往隐居,畅达抒怀”、“唱酬赠答、表情达意”来详细阐述。再次,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会重点分析卢挚散曲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论证卢挚散曲“清丽自然为主、通俗晓畅为辅”的主要风格,并分析“曲中有画与事中含情的曲境的营造”、“语言的雕琢与多样化艺术手法的使用”以及“散曲情境一统的杰出典范”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最后,总结卢挚散曲在创作上的得失,阐述卢挚散曲的地位和对后世散曲的影响。卢挚散曲在创作上有题材广泛、感情深沉、风格雅正的特点,但是“端谨有余理趣不足的”,失去了曲的通脱直白。他的艺术手法和清丽风格对后世清丽派散曲作家如张可久、乔吉、徐再思影响深远。

邵丽光[5](2013)在《元代散文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首先,是元代散文的多元创作群体的构成问题,元代散文的创作主体始终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群体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的演进出现了动态的衍变。其次,是包容性的散文观念的生成问题,元代散文是在批评金代、南宋散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道并重的文道观和唐宋并尊、上追秦汉的复古趋向,并且在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元人散文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超越和延伸。其三,是元代散文主题的多重演变与题材的扩展问题,元代散文风格的多元构成与新变问题。第一章,元初北方散文在批评救弊金代平弱文风的同时,在创作主体、散文观念、主题、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元初北方散文创作主体的多元构成问题,元初北方作家群主要由隐逸群体、世侯幕府群体、入仕元廷群体构成。其次,散文主题的新变与题材的扩展问题,在王朝鼎革的背景下,元初北方散文表现出了强烈的兴亡之感、黍离之悲;由于战争导致大量文献的散佚,元初北方散文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存史意识。另外,由于处在蒙古进行扩张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元初地理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这使得散文的题材得到了扩展,散文内容表现出了较多的异域风情。其三,元初北方散文风格与散文观念的新变问题,一是体现在对金代散文平弱文风批评的同时,表现出雄浑奇古的散文风格;二是以并尊唐宋、法秦汉对金代散文以宗苏为主进行救弊。第二章,元初南方遗民散文在批评继承南宋散文的基础上,取得了“文章之盛,莫盛于亡宋之日”的成就。首先,元初南方散文的创作主体主要由遗民作家构成,如戴表元、程钜夫、赵孟頫、方回、吴澄等人,从其政治态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忠节之士、隐逸避世群体、半隐半仕群体、入仕元廷群体。其次,在散文的思想内容层面,处在宋元鼎革的历史背景下,元初南方遗民群体的散文多表现出以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核心的遗民情节,在思想上较南宋散文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其三,在散文观念和散文风格层面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散文观念在批评南宋散文重道轻文的同时趋向文道并重,而且用唐宋并尊的复古观念打破了南宋散文偏重北宋的取向。元初南方散文在打破南宋散文文风冗弱弊端的同时,风格也趋向于多元化。第三章,主要探讨元代中期多元共生的创作群体与盛世散文的生成问题。经过元初南北作家的共同努力,到了元代中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元代自身特点的散文,在创作主体、散文观念、散文风格、散文旨归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散文的创作主体方面,元代自己培养的文士开始走向文坛,出现了以江西浙东地域群体、北方作家群、少数民族群体、域外作家群及奎章阁作家群等多元共生的散文创作群体。在散文观念方面,元人对“文”与“道”的关系及其内涵的认知有了新的超越,元代中期散文以复古为手段来达到自立于一代的目的,呈现出唐宋并尊、上追秦汉的局面。元人对“文”与“气”这个传统的命题也有着更为深刻细致的解读。元代中期的盛世散文风格则兼有平易正大与雄健古朴的特点,散文旨归则具有多重性的特质,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歌颂太平盛世的散文模式。第四章,元代后期朝政黑暗、战乱频仍,元代后期的散文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了地域创作多元化的趋向。在创作主体方面,因为战乱的原因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创作群体,如吴中作家群、浙东作家群、江西作家群、以元大都为核心的北方作家群等。元代后期的作家群之间已经少了元代中期的交往和融合,甚至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在不同地域的创作群体中,散文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一面,如吴中地域的作家多描写个人的生活性情;浙东地域的作家则注重现实并表现出强烈的事功精神。元大都及江西的作家群则多继承了元代中期的一些散文传统。元代后期整体上基本延续了元代中期的散文观念。

何素婷[6](2018)在《《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要动机是寻找《总目》元别集提要中的“潜文本”(即历史语境)、疏理和重写元代文学史、完善《总目》元别集提要内容。为此,本文将立足于《总目》这一传统文献土壤,以元别集提要所呈现的诗文批评系统为对象,以205则元别集提要为文本基础,以文学观念考辨为方法,试图在与《总目》的对话中掘发和还原出元代诗文的真实面貌,补充和修正其元代诗文批评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元代诗文图景的绘制“添线加彩”,为重写元代文学史提供诗文格局和诗文面貌还原基础上的有力支撑。关于生成研究。从历时流变角度考察,《总目》元别集提要的定型是一个由文献学文本向文学文本不断靠近的过程。与层级起点之一的《翁方纲提要分纂稿》相比,《总目》信息量可谓是全面提升;与原始合成品《进呈存目》相比,《总目》观念性显着加强,但这种观念性尚呈点状;而与文渊阁库书提要相比,《总目》的诸多观念已是经过提炼而升级为高屋建瓴的认知和把握;从共时结构角度考察,元别集的着录原则是多加甄录,少为删薙;时间断限呈现出扩容现象、主观臆测、断限标准不一等特征;排列顺序体现出以“春秋笔法”寓褒贬的观念。《总目》元别集提要撰写思想至少有六个方面:独崇风教、崇实黜虚、裨补史阙、消解思宋、褒奖气节和消泯门户。前三者可谓《总目》书写提要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标准,而后三者则体现出《总目》书写元别集提要时的特殊性。元别集提要撰写思想背后有更为深刻的考量:审核鹄的是为厘正而非禁毁;裨补史阙是为完善《元史》;崇实黜虚是为认同元代学术;消解思宋是为营建元王朝之向心力;褒奖气节是为塑造元人价值观;消泯门户是为凸显元人之敦朴。《总目》不断在按照清代官学认可的方式构建元代学术体系,其立场是宽容的、认同的和推崇的。关于版本研究。首先在版本视野角度,较以往的元人别集整理,《总目》有着版本视野上的优势,故其对元人别集的疏理和批评功不可没。但是,撰修《四库全书》时元别集的版本采源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其所采并非全视野版本:从版本采源角度探究馆臣的版本视野,发现元别集在采源上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这导致馆臣着录别集时的视野局限,此其一;馆臣采源的永乐大典本元别集被《总目》全部着录,尽管其中别集并非最佳版本,这说明馆臣着录永乐大典本元别集亦存在视野局限,此其二;馆臣疏于对内阁藏本元别集价值的发现,并疏于开掘,这是版本采源上的缺失,亦是馆臣着录元别集的视野局限,此其三;馆臣对于采源所及的元别集版本疏于采录,亦是馆臣视野局限的体现,此其四。其次看版本错讹。《总目》着录元别集版本和元别集提要所述版本中存在所取非善本、私造版本、混淆版本和衍生讹误版本信息等问题,这或与馆臣的学术态度有关,或与版本视野局限有关,或与编纂工作的复杂纷繁有关,但亦不排除馆臣群体的学术观念和官学偏见之影响。再看《总目》视野下的四库本删序跋、附录现象。以《总目》元别集提要所述版本信息为参照考察四库本,可知四库本删序现象不及想象或预估那般严重,故四库本元别集仍不无一定的版本价值。同时,四库本元别集虽有删序现象,但所占比例并不大,这说明删序并非四库本与四库底本分歧的最重要的原因,二者的分歧主要还在于所依据的版本本身的差异性。此观点为理解《总目》元别集提要所述版本与四库本的分歧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解的角度。关于文献征引研究。《总目》提要并非全为馆臣的独创性写作,准确地说,它是一则一则的微考证,通过援引各种类型的材料以考证某一事实、论证某一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乾嘉学术的考据精神。元别集提要征引视野之广阔、掘发之生僻以及搜罗之全面,为后世研究存留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文献资料和学术观点。但与此同时,《总目》文献征引中亦存在方法层面和意识层面两种不同类型的过失。元人别集提要征引频率较高的文献是《元史》《元诗选》以及序、跋、墓志及其它这三类,分项探究发现:第一,《元史》属于历史性文献,其特点主要是具有正统身份,而其缺点在其修撰之粗劣,《总目》征引《元史》时出现了四方面的不足:校写草率,生发讹误;曲解原意,失之千里;循名失实,流于形式;主观择取,服从主旨。第二,《元诗选》属于文学性文献,其特点是清初诗学流派纷争中的一家之言,而其缺点是有过誉之嫌。《总目》征引《元诗选》时亦出现了四方面的缺陷:直录文献时出现盲目与失考,遂以讹传讹;因禁毁祸及而存在避替所致的混乱与断裂;在变化之形态与不变之回护之中透露出一种身份焦虑;以儒为正统,体现出显此隐彼间的主观强制。第三,序、跋、墓志等是原初性文献,其特点是具有亲缘关系带来的真实性,而其缺点亦不免美饰之嫌。《总目》征引序、跋等文献亦存在四点遗憾:从源头追踪发现,其所引非序跋原文,而是转引他者;由视野探寻可知,提要的书写有时并未借鉴序跋已有的信息,从而导致书写的盲目性;于立场捕捉观之,提要主张异代定论,而回避序跋;讹误辨证则呈现误读原文,张冠李戴等。《总目》征引之“失”给予后世反思是:征引视野之广阔、文献解读力求合于着者本意,这才是文献征引与学术真实的良性关联方式。而当有开阔的文献视野和准确的文意解读后,还需要做的便是辨证,辨证的思维才是征引决断之核心。关于文学批评研究。《总目》元别集提要所囊括的批评对象之众多、批评内容之细微以及批评视野之宏大,可谓史无前例,而其书写的元代文学史、批评史亦是独立而自成系统的。所不足的是,《总目》对元代文学史观的构建、对元文的辩诬和重塑以及对元诗“纤秾缛丽之习”的表达和批评皆烙印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甚至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第一,从文学史观来看,《总目》以狭义“世运说”构建了元代文学史,以“革弊—极盛—流弊”的嬗变规律书写元代文学史。世运与文运相随的文学史固然有之,但对于元代文学而言,元季文学可谓蔚为大观。以“世运说”构建的元代文学史出现了悖论:一方面元季出现了乱世中的诗歌盛景,另一方面元中期亦不无盛世中的文弊,而这些元代文学图景皆被《总目》所遮蔽。第二,从元文来看,《总目》对明嘉靖中期以来的“元无文”论进行辩诬并重塑“元有文”的学说:以承唐、宋古文衣钵定义元文之本质;以突显文学宗主和大家构建元文之格局;以振衰起弊、承宋启明定位元文。此为中国古代文章史的演进扣接了重要一环,使得宋文、明文之间的历时性源流脉络更为明确而清晰。《总目》的功劳背后亦不无缺憾:身处独崇儒学、一尊程朱的乾嘉思想生态,馆臣对元文的批评和塑造难以从思想的桎梏中超脱,故而导致“道”凌驾于“文”批评范式的形成,是为其一;《总目》对元文的塑造而忽略了指瑕,进而掩盖了元文内部的演进逻辑,是为其二。第三,从元诗来看,《总目》对元诗“纤秾缛丽之习”观点的表达暴露出矛盾和悖谬之处:首先,在时间范畴上,《总目》在限定“纤秾缛丽之习”时,出现了“元代”和“元季”的混用。而将“纤秾缛丽之习”确定在“元季”这一阶段,是《总目》有别于明清诸多评价的一种新的元诗批评观点;其次,在归属对象上,馆臣一方面认可“元末纤秾之习”应当是元季诗歌中的一股风气和浪潮,另一方面仅在顾瑛《玉山璞稿》提要一家提要中有明确的归属。《总目》此观点与表达显然悖谬,究其原因,与《总目》不得不遵从公论而取“元代纤秾靡丽”之论,又不得不践行其宏观批评上的“世运说”以塑造元代末世文运这一矛盾观念有关。最末,在风格品评上,与历来道统维护者一样,《总目》对“纤秾靡丽”诗风极力贬斥和批判,元代自不能免。而以此而鄙薄元诗的观点实有失公允:其一,《总目》弱化元诗众弊而集中强化元诗某一弊的做法,实有偏颇之嫌;其二,结合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来看,“纤秾靡丽”是最具有元诗性的风格;其三,在诗学审美领域,元诗“纤秾靡丽”的另一种表达可以是元诗具有“才情风致”。关于影响研究。《总目》元别集提要的后世影响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对元代目录文献着作的影响;一是对元代文学史书写和元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于前者而言,借鉴和接受中的辨证、订误、完善是主旋律;于后者而言,则整体呈现出两种情形的接受:第一种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尚处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初期,此时对于文学史的概念、框架尚未明晰,亦无先例可循,故此时文学史写作对《总目》元别集提要的依赖颇深;第二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史的书写日趋成熟,文学史的书写体例和模式皆突破了提要式写作,并且观念上亦有颠覆性的冲击,但《总目》元别集提要所蕴藏的文学史批评话题和个案批评成果却仍是文学史书写时历久弥新的论争对象。而随着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本土化溯源趋势,《总目》元别集提要对后世目录学着作和文学史的写作影响将是久远而绵长的。

耿素丽,冯惠民[7](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文中认为

李延年,邵丽光[8](2012)在《《全元文》拾遗两篇》文中研究说明明代《嘉靖池州府志》所载元代作家卢挚、王仁卿所撰两篇散文为《全元文》所遗漏,可做补遗。

刘飞[9](2004)在《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戴表元是宋末元初的文章大家,其诗文创作及文学思想在当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笔者拟在前辈及同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观照,并着重在宋末元初的文坛背景下,力求展示戴表元文学思想的全貌,对其诗文成就给以较为准确的定位,为推动元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引言“戴表元研究的现状述评”,主要从诗歌、散文、诗论三个方面概述了学界对戴表元研究的情况,指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交待了本论文的写作缘起。第一章“身世、交游与着述”,共分四节,分别就戴表元的籍里、家世、生平道路、思想、交游及着述流传情况略作考察。第二章“戴表元诗歌研究”,共分四节。第一节着重对戴表元诗歌的数量、体式、题材、有关选本的收录情况略作考述。第二节分别从感慨疮痍、家国之痛、隐逸心态等三个角度契入,对戴表元诗歌的主题取向进行剖析。第三节从意象运用、审美追求、篇章句法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分析了戴表元诗歌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考察了戴表元宗唐得古、转益多师的艺术渊源,并对其诗歌成就及在元代诗坛的地位略作评价。第三章“戴表元散文研究”,共分四节。第一节就戴表元散文的篇数、体裁及内容作简要述评。第二节从其所作序体文、题跋文、记体文等主要文体的角度分析了戴表元散文的风格特色及艺术成就。第三节把戴表元散文放在元初散文尊唐宗宋的思潮背景下略作观照,指出戴表元散文创作也主要是以尊唐宗宋为旨归的。第四节对戴表元成为一代文章大家的原因及其散文在后代的影响进行考察分析。第四章“戴表元诗学思想研究”,共分三节。第一节在宋末元初的诗坛背景下以观照戴表元诗学思想的时代意义。第二节对戴表元的“缘于人情时务”、“宗唐得古”、“作诗惟宜老与穷”、“游益广,诗益肆”等诗学观点作梳理分析。第三节对戴表元诗学思想作简要评价:在具体的内容上,戴表元的诗学思想并没有多少独到的发明,但放到整个元代诗坛的背景下来看,则有着其独特的意义,戴表元对有元一代乃至明代诗歌的宗唐复古思潮亦有着导夫先路之功。

张明[10](2017)在《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文中提出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指供职于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秘书监、国子监以及奎章阁、宣文阁等文化机构中的文人群体。在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元代馆阁机构中聚集了一大批各民族文人菁英,他们凭借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为元代文化艺术的主导者,是元代书法复古思潮的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更是元代书法发展的主力军。本文以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元代书法发展的真实面貌。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于元代以前的馆阁文人群体在书法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追本溯源,指出历代馆阁文人均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卓越的书法成就,代表着官方的书法审美倾向,也引领着书法时代风尚,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了元代馆阁机构的设置、职能以及馆阁文人群体的构成。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形态的混融,不仅在缓和民族矛盾、调和社会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各族文人的精神领袖,是元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风向标。第三章通过考察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书学思想,认为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创作及理念已经具有明确的“复古”倾向,与江南文人不谋而合,为元代中后期书法全面“复古”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以考察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政治地位的确立以及南北文人融合进程为基础,分析元代书法复古思潮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与差异,梳理出书法复古思潮从兴起到延续的发展脉络,进而对各个时期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之所以能够从元初一直沿续到元末,九十余年来书法风尚基本保持不变,馆阁文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章是针对元代书法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的反思,包括颜真卿书法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中的作用、书法尚“熟”现象探析以及赵孟頫书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第六章专门探讨了元代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鉴藏活动,以王恽、袁桷、柯九思等人为例考察元代馆阁文人的书法鉴藏成就,并分析其在书法复古思潮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元卢疏斋佚作补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卢疏斋佚作补辑(论文提纲范文)

(1)卢挚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卢挚生平及其思想
    第一节 卢挚生平
    第二节 卢挚的思想
第二章 卢挚诗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山水诗
    第二节 咏物诗
    第三节 咏史怀古诗
    第四节 赠答唱和诗
    第五节 题画题卷诗
第三章 卢挚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典雅含蓄
    第二节 清丽自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元代文学家卢挚生平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事迹
二、中期仕历
三、晚期经历

(4)卢挚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0.2 本论文创新点
1 卢挚生卒年考
2 卢挚散曲的内容
    2.1 咏史怀古,感叹世事
        2.1.1 凭吊名胜古迹作品
        2.1.2 哀悼红颜命薄
    2.2 写景咏物,陶然忘机
        2.2.1 歌咏自然山水、花草
        2.2.2 歌咏四季、节令
    2.3 隐居乐闲,慷慨旷达
        2.3.1 寄兴遣怀之作
        2.3.2 歌咏田家生活之作
    2.4 唱酬赠答,表情达意
        2.4.1 席间唱酬,友情见寄
        2.4.2 赠答歌伎与抒写恋情
3 卢挚散曲艺术分析
    3.1 元初散曲情境一统的杰出典范
    3.2 曲中有画,事中含情
    3.3 清丽自然,雅俗并蓄
    3.4 多样化艺术手法的使用
4 卢挚散曲评价与影响
    4.1 卢挚散曲的地位与影响
    4.2 卢挚散曲创作的得失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元代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价值
    二、 元代散文的研究现状
    三、 元代散文的断限与分期
    四、 元代散文多元的创作群体特征
    五、 元代散文的政治文化环境及历史定位
第一章 、元初北方多元作家群的散文创作:惩金末文弊而求变
    一、 北方多元作家群的动态构成及其特点分析
    二、 元初北方散文主题的新变与题材的扩展
        1、 王朝鼎革语境下兴亡之感、黍离之悲主题的多重演绎
        2、 遗民文士的存史意识及其散文的存史倾向论析
        3、 特定时空背景下散文题材的扩展:散文中的异域情致
    三、 雄浑奇古文风的生成及复古观念的新变
        1、 雄浑奇古文风的生成及其原因探析
        2、 元初散文复古观念的新变
    四、 元好问在元初文坛的盟主地位及其散文创作
第二章 、元初南方遗民群体的散文创作:惩宋末文弊而求变
    一、 遗民散文家群体的构成及其多元特征
    二、 王朝鼎革语境下士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与散文主题的新变
    三、 元初南方散文对南宋文弊的批评与散文观念的新变
    四、 元初南方散文风格的多元化趋向
    五、 南北合一为南北作家群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第三章 、元代中期多元共生的创作群体与盛世文风的生成
    一、 元代中期多元共生的创作群体概述
        1、 南方江西、浙江地域作家群概述
        2、 北方作家群及少数民族作家群、域外作家群概述
        3、 奎章阁群体的构成及其与元代中期文坛的关系
    二、 盛世文风的表现及中期散文观念的新变
        1、 元代盛世文风的独特性及其多元表现
        2、 文道并重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延伸与超越
        3、 兼容并蓄的复古观念:唐宋并尊与上追秦汉
        4、 元文“文”、“气”观念的深化与细化
    三、 元人对中期散文偏颇的认知与批评
    四、 盛世散文主题的多重特质
第四章 、元代后期作家群的地域化与散文的多元化趋向
    一、 吴中群体:放纵性情与批判现实
        1、 玉山草堂群体、北郭士子群体概述
        2、 批评现实与张扬性情的主题
        3、 杨维桢等人对中期散文观念的继承
    二、 浙东群体:用世心切与回归道统
        1、 浙东作家群的构成及其活动
        2、 浙东散文观念对中期的继承与向道统的回归
        3、 浙东散文关怀现实的主题
    三、 江西群体及其它地域群体
    四、 元大都群体:盛世文风的继承与衰变
        1、 元大都群体的存在概况
        2、 危素对中期散文观念的继承
        3、 元末北方其他作家的散文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总目》元别集提要之生成研究
    第一节 《总目》元别集提要生成的“纵”与“横”
        一、历时流变:从提要分纂稿到《总目》定稿的文本层积
        二、共时编纂:扩容之态度与褒贬之旨归
    第二节 《总目》元别集提要书写的“捭”与“阖”
        一、厘正典籍:独宗儒学,排除异端
        二、标榜学风:崇实黜虚,重视根柢
        三、裨补史阙:完善史书,鉴元知清
        四、消解思宋:观念先行,阐释导向
        五、褒赞气节:表彰幽隐,砥砺风教
        六、消泯门户:遮蔽构争,塑造融合
    第三节 乾隆题御制诗与《金渊集》提要的被“定格”
        一、乾隆御题诗与《金渊集》提要之内在联系
        二、《金渊集》提要表述和观念的辨析
        三、“十二辰体”与乾隆偏爱之形成
    第四节 乾隆“反复其意”与杨维桢集提要的“修正”
        一、《铁崖古乐府》提要:从“遵公论”到“揣圣意”
        二、《东维子集》提要:从华夷之辨到正统之辨
第二章 《总目》着录元别集版本及所述版本之考辨
    第一节 版本采源与馆臣视野
    第二节 元别集版本及提要所述版本辨证
        一、所取非善
        二、私造版本
        三、混淆版本
        四、衍生讹误
    第三节 《总目》观照下的四库本序跋、附录删削现象探究
        一、四库本元别集所存序跋、附录之统计
        二、《总目》与库书不符之例举
        三、删除缘由之寻绎
第三章 《总目》元别集提要之征引考察
    第一节 元别集提要的征引概况
    第二节 《元史》:循其“名”,失其“实”
        一、校写草率,生发讹误
        二、曲解原意,失之千里
        三、循名失实,流于形式
        四、主观择取,服从主旨
    第三节 《元诗选》:文献与官学的游移
        一、以讹传讹:直录文献时的盲目与失考
        二、禁毁祸及:避替所致的混乱与断裂
        三、身份焦虑:变化之形态与不变之回护
        四、儒为正统:显此隐彼间的主观强制
    第四节 序跋及其他:回避自觉和价值缺失
        一、源头追踪:非见序跋,转引他者
        二、视野探寻:独立书写,序跋缺位
        三、立场捕捉:异代定论,回避序跋
        四、讹误辨证:误读原文,难圆其说
    第五节 征引得失论
第四章 《总目》元代文学批评之批评
    第一节 “世运说”:《总目》元代文学史建构之悖论
        一、“世运说”文学批评之内涵和演变
        二、革弊—极盛—流弊:“世运说”观念下的元代文学史书写
        三、被遮蔽的图景:《总目》元代文学史建构之局限
    第二节 从“元无文”到“元有文”——《总目》对元文的辩诬与重塑..
        一、肇始于明嘉靖中期的“元无文”观念及其逻辑
        二、认同与建构:《总目》对“元有文”之回应
        三、复位与助澜:“元有文”观念在清代的接续
        四、偏执与遮瑕:《总目》元文批评之评价
    第三节 元诗“纤秾靡丽”三辨
        一、时间范畴辨:元代?元季?
        二、归属对象辨:孰是?孰非?
        三、风格评品辨:公允?偏颇?
结语:《总目》元别集提要的后世影响
    一、作为目录学着作的奠基性地位
    二、作为文学批评着作的转型性接受
参考与征引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总目》着录元别集作者简表
    附录二 纂修《四库全书》元别集版本采源情况表
    附录三 现存元别集元刻本情况统计表
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引言:戴表元研究的现状述评
第一章 身世、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戴表元籍里、家世考
    第二节 十年浪走红尘道-- 戴表元生平及思想述略
        一,丁丑岁前:求学与为官
        二,丁丑岁后:交游与授徒
    第三节 戴表元交游考
    第四节 戴表元的着述及其流传考略
第二章 戴表元诗歌研究
    第一节 戴表元诗歌丛考
    第二节 戴表元诗歌的主题取向
        一,感慨疮痍,心系民生-- 戴表元诗歌主题剖析举隅(一)
        二,家国之痛,春惹恨长-- 戴表元诗歌主题剖析举隅(二)
        三,世人羡桃源,桃源复何有-- 戴表元诗歌主题剖析举隅(三)
    第三节 戴表元诗歌的艺术风格管窥
        一,意象运用
        二,审美追求
        三,篇章句法
    第四节 戴表元诗歌的艺术渊源及评价
第三章 戴表元散文研究
    第一节 戴表元散文总案
    第二节 戴表元散文的风格特色及艺术成就
        一,序体文:写景记事,清新隽永
        二,题跋文:活泼灵动、妙笔传神
        三,记体文:借题发挥,笔长情深
        四,其它诸类文体:风格多样,精见频出
    第三节 戴表元与元初尊唐宗宋的散文思想
    第四节 戴表元散文的历史承传
第四章 戴表元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宋末元初的诗坛背景
    第二节 戴表元与宋末元初的诗学思想
        一,诗当缘于人情时务
        二,宗唐得古与转益多师
        三,作诗惟宜老与穷
        四,游益广,诗益肆
    第三节 戴表元诗学思想的影响及评价
附录:
    一,戴表元年表
    二,戴表元研究资料摘要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元代馆阁机构及馆阁文人群体的界定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元代以前馆阁文人群体及其在书法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汉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活动以及书法流派的形成
        一、兰台、东观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二、鸿都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三、汉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流派的形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馆阁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一、秘书监文人群体及其书法活动
        二、其他馆阁文人群体及其书法
    第三节 唐宋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典范作用
        一、规范与典范——唐代馆阁文人正体书法
        二、院体——唐宋馆阁文人的“规范化”行书
    小结
第二章 元代馆阁设置、职能以及馆阁文人群体构成
    第一节 元代馆阁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一、翰林国史院
        二、集贤院(国子监)
        三、秘书监
        四、奎章阁学士院
    第二节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构成
        一、职官构成
        二、种族构成
        三、社会网络
    小结
第三章 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书法复古先声
    第一节 元初馆阁文人群体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节 元初馆阁文人与理学北传及其对元代书法的影响
        一、元初馆阁文人与理学北传
        二、理学北传对元代书法的影响
    第三节 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实践
        一、金元之际书法发展状况
        二、元初北方馆阁文人群体书法的复古实践
    第四节 复古思潮的理论先行者:元初馆阁文人书学思想探赜
        一、郝经:理学思想影响下的“心法论”
        二、王恽:崇尚颜书与复古倾向
    小结
第四章 元代中后期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
    第一节 帝王优渥与元代馆阁文人地位的确立
        一、元代帝王的汉文化情结
        二、元世祖对馆阁文人的礼遇
        三、元仁宗对馆阁文人的优渥
        四、元文宗对馆阁文人的宠信
    第二节 元代中期馆阁文人南北融合与书法复古思潮兴起
    第三节 从馆阁班首到书坛盟主——赵孟頫的书法复古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 奎章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的延续
        一、奎章阁文人群体对赵孟頫书法的解读与推重
        二、“诸体兼善”与奎章阁文人群体的书法复古实践
    小结
第五章 元代书法复古思潮相关问题之反思
    第一节 颜真卿书风在元代书法复古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
        一、元代以前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
        二、颜真卿书风在元代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元代书法尚“熟”现象探究
        一、元代书法尚“熟”的理论渊源
        二、元代书家对“熟”的提倡
    第三节 元代以赵孟頫书法为典范的“伪复古”
第六章 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书法鉴藏活动中的复古思想及其作用
    第一节 元代馆阁文人的书法鉴藏成就——以王恽、袁桷、柯九思为例
        一、王恽
        二、袁桷
        三、柯九思
        四、其他问题
    第二节 元代馆阁文人书画鉴藏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元代馆阁任职人员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元卢疏斋佚作补辑(论文参考文献)

  • [1]卢挚诗歌研究[D]. 常世荣.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2]元代文学家卢挚生平新考[J]. 彭万隆.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3]元卢疏斋佚作补辑[J]. 刘奉文. 文献, 1992(04)
  • [4]卢挚散曲研究[D]. 孙丽丽. 辽宁大学, 2013(01)
  • [5]元代散文研究[D]. 邵丽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6]《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D]. 何素婷. 西南大学, 2018(05)
  • [7]《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J]. 耿素丽,冯惠民. 文献, 1996(04)
  • [8]《全元文》拾遗两篇[J]. 李延年,邵丽光. 燕赵学术, 2012(02)
  • [9]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D]. 刘飞. 复旦大学, 2004(01)
  • [10]元代馆阁文人群体与书法复古思潮研究[D]. 张明.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元禄书斋失传补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