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韩啸[1](2017)在《分析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文中认为石油脱水变压器是石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能够使石油中的水分进行脱除,从而使石油达到所规定的要求。与普通电力变压器一样,石油脱水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故障,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变压器的异常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姜长源,张本忠[2](1993)在《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文中指出 石油脱水变压器是为石油工业生产中脱除石油中水分而配套使用的一种特殊用途变压器。和一般电力变压器一样,石油脱水变压器在运行中也会出现异常现象及故障。除了有一般变压器容易产生的故障外,尚有因其自身的特点产生的一些特殊问题,因而其维修有其特殊性。一、工作原理及特点图1 示出了其工作原理,电源电压220V,由晶闸管KD控制导通,输出高压30~40kV。输出电流一路经整流,加于脱水器上,另一路直接加在脱水器上。脱水器中,容有含某种乳化剂的待脱水的原油,相当于一个
郝建国,潘怀文,毛国敏,张云福,唐天明,李德瑞,柳松[3](2000)在《准静电场异常与地震——一种可靠短临地震前兆信息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专辑通过对白家疃及部分华北地区大气电场观测网点资料与近场地震关系研究 ,系统地介绍一种可靠地震短临前兆信息的探索研究过程及初步结果 ,全文共分为 1 0个专题。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震灾害、地震测量和地震烈度。同时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地震预测研究的看法和争论。并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看法 :经验性的统计预测不应成为地震预测研究的主流和方向 ,确定性地震预测研究才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唯一途径。确定性地震预测研究依赖于可靠地震前兆信息的获得。可靠前兆仅存于能在各种介质中进行连续有效传播并能在地表观测到的物理量中 ,如电场、磁场和重力场。通过对震前动物行为异常、地光等公认宏观地震前兆成因机理研究以及地电、大气电观测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后得出 :震前电场异常确有可能成为开展可靠地震短临前兆观测研究的理想领域之一。但其随机性及难于识别和提取等弊端 ,又使其现在还不能成为可靠地震前兆。毋庸置疑 ,信息的微弱性、干扰背景复杂和强烈性是造成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因此 ,选择克服上述弊端的有效观测途径是该领域能否取得进展和突破的关键。在地震电异常的观测研究中 ,弄清其属性对于获得可靠地震前兆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低频电具有强电和弱电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强电不仅有持续不?
孟浩[4](2019)在《采出液预分水用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部分油田进入三次强化采油阶段,采出液的含水率不断增高且性质日趋复杂,三相分离器分离能力下降、电脱水器垮电场等问题日益突出。研制开发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提高对采出液的预分水能力,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论文首先针对胜利油田采出液样品进行组成成分分析,得到基础物性参数;使用Anton paar MCR302型电流变仪,对样品的粘温特性、流变特性和动力学稳定特性进行分析,并拟合相应的回归方程组;设计了绝缘电极静态实验装置,针对原油乳化液的电场破乳特性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29kV/cm、2kHz最优电场强度及脉冲频率下,分离效率为73%。其次,采用煤油代替原油配制模拟乳化液,再次使用绝缘电极静态实验装置进行电场破乳实验,得出最优电场参数组合为5kV/3kHz、含水率应小于50%的结论。在此之后,借鉴电絮凝的相关原理,设计金属电极静态实验装置,进行电场破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电场参数组合为65V/2kHz、含水率应大于50%。在此之后,基于雷诺数相等、电场强度相似准则,设计小型卧式分离器以及两种电极组件,搭建室内动态实验系统,首先安装小型绝缘电极组件,采用含水率20%的W/O型模拟乳化液进行实验;然后替换成小型金属电极组件,采用含水率90%的O/W型模拟乳化液进行实验,两者均在特定的电场参数组合下表现出了优异的分离效率。再次,设计加工了处理量为240m3/d的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中试装置,并在胜利油田桩106接转站进行了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电场参数为7kV、2kHz,此时分离器油出口乳化油含水率从平均20%下降至平均4%,且存在能降低成本、提高处理量等多方面优势。最后,进行工程放大应用方面的探讨,针对F4000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罐体工艺尺寸进行计算,设计两种不同结构和电场参数的电极组件,借鉴ANSYS MAXWELL软件对部分结构进行优化,分析探究了两种电极组件在三相分离器内部的最佳安装位置。论文从不同层面系统研究了两种类型乳化液的电场破乳特性,验证了电场协同作用在提高三相分离器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为实现高含水油井采出液的高效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魏丽坤[5](2019)在《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集输已经成为国家石油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集输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文油气集输管理改进措施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典型的中石油管理的DQ油田采油二厂油气集输N2联合站进行分析,从联合站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管理、低碳节能降耗管理、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及人员管理、系统效率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分析地面工艺及人员和环境管理中的不足,进而制定出管理改进措施。论文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油气集输系统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N2联合站内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以及管理情况;第三部分对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N2联合站目前缺少环境风险管理模型和低碳经济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在地面工艺流程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第四部分针对于N2联合站的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油气集输相关的管理改进措施。其中在集输过程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的改进建议,在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方面提出了提升全员低碳节能意识、让全员参与低碳节能分析的管理改进建议,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改进措施。在处理过程管理中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使风险识别常态化,并不断更新风险体系内容的建议,制定了全员经营、自我管理的管理体系模式。在系统效率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相关设备的管理改进建议。
宋楠楠[6](2019)在《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和Kriging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枢纽设备为变压器,一旦发生故障,不仅影响到供电的可靠性,而且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会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由此可见,诊断变压器故障可以提前检测变压器潜在问题,减少变压器故障产生的经济损失,让电力系统可以更加可靠、安全地运行。本文通过研究变压器故障类型与特征气体间对应关系,采用溶解气体分析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分别为基于布谷鸟算法的改进支持向量机和基于布谷鸟算法的改进克里金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收集整理样本数据、测试数据,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模型并给出建模步骤,运用布谷鸟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核参数g与惩罚参数C优化,为了提高布谷鸟算法的优化能力,应用惯性权重改进布谷鸟算法,并与最速下降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新的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在MATLAB软件平台上训练模型并仿真。通过对比遗传算法、布谷鸟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的方法,验证本算法优越性。(2)提出基于克里金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创建克里金故障诊断模型,以改进的布谷鸟算法优化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利用MATLAB进行训练模型,通过实例仿真证明克里金故障诊断模型的计算代价小、拟合精度高的优点,并通过对比遗传算法、布谷鸟算法对克里金模型相关参数寻优的方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刘帆[7](2021)在《油田油水乳化液高频电场破乳技术多尺度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开采年限的日益延长及三次强化采油技术(EOR)的推广应用,导致油田采出液含水率不断升高,油水两相之间乳化程度不断加剧。目前在采出液集输处理过程中,前端三相分离器的分水效率较低,致使后端处理流程较长,加热能耗和破乳剂用量较大,严重影响油田生产的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为此,本文以油包水(W/O型)乳化液为切入点,采用数值模拟、室内实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油田油水乳化液电场破乳技术开展了多尺度研究。文中首先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模拟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形变与聚结的动力学特性,探究了单个液滴在流场作用下的拉伸形变以及在电场作用下的形变破碎过程,然后开展了两个液滴在流场及电场作用下形变聚结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促使双液滴聚结的最优电场参数组合为电场强度3k V/cm、电场频率2000Hz。通过搭建“高速摄像机+偏光显微镜”显微观测平台,从微观角度实验研究了电场作用下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液滴的运动行为,考察了不同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对分散相水颗粒的形变破碎及拉伸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单液滴最大形变拉伸量的最优电场参数为电场强度4k V/cm、电场频率2000Hz;促使双液滴聚结的最优电场参数为电场强度3k V/cm、电场频率2000Hz,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基于自主设计的小型内置电场型卧式分离器,针对电场强度、电场频率、脉冲占空比及含水率等开展了单因素实验研究,证明了“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金属电极”组合对W/O型乳化液电场破乳的可行性,并得到最优电场参数组合为电压5k V、电场频率2k Hz、占空比35%。基于所在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工作,参与设计了处理量为10000m3/d的内置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在胜利油田孤五联合站开展现场实验,并针对绝缘电极板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姚大鹏[9](2017)在《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对多起CNG加气站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表明,CNG加气站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低压工艺系统、加气系统、高压储气井系统、天然气压缩系统和供配电系统,共占事故总数的91%。各系统发生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9%、48%、13%、14%和7%,主要事故类型为泄露、爆炸、燃烧三种。对同类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本课题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CNG加气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急管理措施。研究对象是重庆市城区CNG加气站,选取代表重庆市区地形地貌、人文、自然环境、周边人口密集的特定CNG加气站,对CNG加气站主要工艺设备、周边环境风险、加气作业流程、人员违章操作等方面因素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从CNG加气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采用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模拟等方法,建立安全分析模型,找出影响CNG加气站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消减工艺设备流程、人员操作、HSE合规、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建立加气站标准化风险防控管理和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详细的实地调研,采集加气站现场设备及周边环境人员等参数,实现了CNG加气站安全分析定量计算。经过实践观察,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风险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将CNG加气站风险防控措施在中国石油销售系统CNG加气站加以推广,对实现加气站科学的标准化安全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晓存,张永,仲丛丰[10](2019)在《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是集全员性、系统性、过程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是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渗透于重要生产岗位之中的油田新的管理方式。近几年,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以创新驱动为着眼点,在保证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拓展内控与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与实践以提质提效为目标的油田站库风险管理方法,在油田重要生产单元
二、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
2 石油脱水变压器异常现象及其维护措施 |
2.1 声音异常 |
2.2 气味、颜色 |
2.3 渗漏油 |
2.4 温度 |
3 结语 |
(3)准静电场异常与地震——一种可靠短临地震前兆信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灾害及地震预报 |
1.1 地震灾害 |
1.2 地震测量 |
1.3 地震烈度 |
1.4 地震预测研究 |
2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电异常及相关现象 |
2.1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电异常现象 |
2.1.1 地电场及震前地电场异常。 |
2.1.2 震前极低频电磁异常现象。 |
2.1.3 震前无线电受到干扰现象。 |
2.1.4 地震发生前的大气电场异常现象。 |
2.2 与地震电场变化有关的各种前兆现象 |
2.2.1 大地震发生前观测到的地光现象。 |
2.2.2 地震发生前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 (施志远, 1993;安徽省地震局编, 1978) 。 |
(1) 我国的部分震例。 |
(2) 国外的部分震例。 |
2.2.3 地震发生前的植物异常现象。 |
3 可靠地震前兆研究思路, 观测途径及方法 |
3.1 地震前兆 |
3.2 地震预测研究思路及方法选择 |
3.3 地震电场观测 |
3.3.1 地震电场观测方法的综合分析。 |
3.3.2 地震电场观测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 |
3.4 地震电异常现象产生的物理基础及传播特征 |
3.4.1 压电效应。 |
3.4.2 电动力学效应。 |
3.4.3 地震电磁场对地壳的穿透能力。 |
3.5 可靠地震电场前兆观测研究途径和方法 |
4 静电与大气电场 |
4.1 静电 |
4.2 晴天大气电场 (孙景群, 1987, Chalmers J A, 1967) |
4.2.1 大气电场的基本概念。 |
4.2.2 晴天大气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
(1) 大量的观测结果表明, 晴大大气电场因时因地而异。 |
(2) 晴天大气电场的高度分布。 |
4.2.3 晴天大气电场的时间变化特征。 |
(1) 晴天大气电场的日变化。 |
(2) 大气电场的年变化。 |
(3) 晴天大气电场的脉动变化。 |
4.2.4 晴天大气电场和气象条件。 |
4.3 常见的天电现象 |
4.3.1 云雾粒子荷电对近地表大气电场的影响。 |
4.3.2 降水、降雪粒子荷电对近地表大气电场的影响 (Mason B J, 1971) 。 |
4.3.3 含有尘埃的大风对近地表大气电场的影响。 |
4.3.4 天电。 |
4.3.5 太阳活动和大气电。 |
4.3.6 各种外部场源对大气电场影响的时空特征。 |
5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
5.1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在我国的初期观测研究 |
5.2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观测仪器选择 |
5.2.1 JDW-1型大气电位仪在白家疃台的实验观测。 |
5.2.2 DC型大气电场仪与JDW-1型大气电位仪在白家疃台的对比观测。 |
5.3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在白家疃台的初期观测研究 |
5.3.1 大气电场主要外空干扰源及其特征。 |
5.3.2 白家疃台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初步观测结果。 |
5.4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系统观测研究 |
6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基本特征和震例 |
6.1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事件的基本特征 |
6.1.1 大气电场异常事件的时间域特征。 |
6.1.2 大气电场异常事件的频率域特征。 |
6.1.3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关系的时间域特征。 |
6.1.4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空间域分布特征。 |
(1) 大气电场多点观测的初步结果。 |
(2)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空间分布范围与地震震级大小的关系。 |
(3)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空间分布与震中位置的关系。 |
6.2 典型震例 |
6.2.1 典型震例。 |
6.2.2 不同方位发生地震的震例。 |
6.2.3 震中距不同的地震前观测到的异常震例。 |
6.2.4 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观测到异常的震例。 |
6.2.5 同一地震发生前不同台站记录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特征。 |
6.2.6 震中位置相近地震发生前的大气电场异常特征。 |
6.2.7 同一地震发生前多次记录到的大气电场异常震例。 |
6.2.8 某些地震前记录到的特殊波形震例。 |
7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初步应用 |
7.1 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三要素间关系及判定指标 |
7.2 地震预报实例及分析 |
7.3 无大震发生可能的预报 |
7.3.1 无震预报。 |
7.3.2 震情较紧张而实际并无大地震发生可能时的预报。 |
8 检验 |
8.1 大气电场负异常与近场地震的统计关系检验 |
8.1.1 每次较大的近场地震发生前都必定会出现明显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 |
8.1.2 当观测不到异常时, 近场近期也不应有较大地震发生。 |
8.2 地震预报实践检验 |
8.3 连续监测效能的统计分析 |
8.3.1 连续监测效能的统计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前兆与地震间的关系。 |
8.3.2 上网资料映震效能分析。 |
8.4 大气电场异常作为地震前兆信息效能的统计评估 |
8.4.1 评估方法。 |
8.4.2 大气电场异常作为地震前兆可靠信息的统计评估。 |
9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物理基础 |
9.1 地震前兆的物理基础 |
9.2 扩容现象和微小破坏振动 |
9.2.1 扩容现象。 |
9.2.2 微小破坏震动。 |
9.3 界面动电现象 |
9.3.1 电二重层。 |
9.3.2 界面动电现象。 |
9.4 渗滤电效应 |
9.5 地震电偶极子场 |
9.5.1 地震电磁信息的偶电体模型大家知道, 地球表面带有大约50万C的负电荷, 大气中带有相同数量的正电, 地球内部在一般情况下是呈中性的。 |
9.5.2 均匀无限介质中的偶极子场。 |
9.5.3 观测距离、频率与场型的关系。 |
9.6 地空界面对地震电场的耦合放大作用 |
9.7 地震电偶极子场的传播及垂直分量的翻转特征 |
9.8 对观测结果的初步解释 |
9.8.1 对地震发生前记录到的都是负电场异常的解释。 |
9.8.2 对地震发生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的巨大异常数值的解释。 |
9.8.3 对大气电场异常的超前时间和异常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多少的解释。 |
10 观测仪器、场地选择及日常维护和资料处理 |
10.1 观测仪器 |
10.1.1 感应头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0.1.2 电路特点。 |
10.1.3 DC型仪器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
10.1.4 仪器标定。 |
10.2 台址选择及日常维护 |
10.2.1 观测条件及台址选择。 |
10.2.2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观测的日常维护管理。 |
10.2.3 大气电场资料的初步分析处理。 |
10.3 结束语 |
(4)采出液预分水用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常规三相分离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及其内构件 |
1.2.1 重力分离机理 |
1.2.2 三相分离器主要内部构件 |
1.3“重力场+电场”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
1.3.1 低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1.3.2 中低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1.3.3 高含水原油乳化液电场强化分离技术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采出液理化特性与电场破乳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采出液样品 |
2.1.2 初步实验方案 |
2.2 实验方法与仪器介绍 |
2.2.1 安东帕MCR 302 流变仪 |
2.2.2 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 |
2.2.3 高频脉冲交流电源 |
2.2.4 高速剪切分散机和电子天平 |
2.2.5 全自动焦油水份测定仪 |
2.3 采出液理化特性分析研究 |
2.3.1 组份分析 |
2.3.2 粘温特性分析 |
2.3.3 流变特性分析 |
2.3.4 动力学稳定特性分析 |
2.4 采出液静电破乳实验研究 |
2.4.1 电场破乳实验装置 |
2.4.2 实验步骤 |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
3.1 室内静态破乳实验 |
3.1.1 模拟乳化液的配制 |
3.1.2 绝缘电极静态实验装置及破乳实验 |
3.1.3 金属电极静态实验装置及破乳实验 |
3.2 室内动态实验方案设计 |
3.2.1 两种小型电极组件的设计研究 |
3.2.2 实验工艺流程分析 |
3.2.3 动态实验装置配件选型 |
3.2.4 相关仪器 |
3.3 W/O 型模拟乳化液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3.3.1 正交实验 |
3.3.2 输入电压单因素实验 |
3.3.3 电场频率单因素实验 |
3.3.4 流量单因素实验 |
3.4 O/W 型模拟乳化液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3.4.1 正交实验 |
3.4.2 输入电压单因素实验 |
3.4.3 电场频率单因素实验 |
3.4.4 流量单因素实验 |
3.4.5 98%含水率破乳实验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中试装置现场实验研究 |
4.1 中试装置的安装及测试 |
4.1.1 结构简介 |
4.1.2 性能测试 |
4.2 实验工艺流程及现场布置 |
4.2.1 现场实验工艺流程 |
4.2.2 中试现场布置 |
4.3 现场实验方案及实施 |
4.3.1 实验方案 |
4.3.2 样品测定 |
4.4 现场中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非加电实验阶段 |
4.4.2 加电实验阶段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F4000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的设计研究 |
5.1 三相分离器的设计研究 |
5.1.1 初步方案构思 |
5.1.2 相关设计理论 |
5.1.3 主要工艺尺寸计算 |
5.1.4 内部构件选型 |
5.2 绝缘电极组件的电场模拟 |
5.2.1 不同结构形式的模拟分析对比 |
5.2.2 不同结构参数的模拟分析对比 |
5.2.3 不同电场参数的模拟分析对比 |
5.3 绝缘电极组件设计 |
5.3.1 绝缘电极单元设计 |
5.3.2 绝缘电极模块设计 |
5.3.3 安装及集线方式设计 |
5.4 金属电极组件设计 |
5.4.1 预设条件 |
5.4.2 结构部件设计 |
5.4.3 安装集线方式设计 |
5.5 三相分离器内部构件的整体布局设计 |
5.5.1 绝缘电极组件安装位置计算 |
5.5.2 金属电极组件安放位置 |
5.5.3 分离器总成设计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2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及集输中的管理现状 |
2.1 油气联合站集输及管理现状 |
2.1.1 油气联合站概况 |
2.1.2 油气联合站集输情况 |
2.1.3 油气联合站集输管理介绍 |
2.2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概况 |
2.2.1 N2 联合站总体现状 |
2.2.2 地面工程技术现状 |
2.2.3 工艺流程现状 |
2.2.4 人员配置现状 |
2.3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中的管理情况 |
2.3.1 集输过程管理情况 |
2.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情况 |
2.3.3 处理过程管理情况 |
2.3.4 系统效率管理情况 |
第3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集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员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3.4 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集输管理改进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管理改进的目标 |
4.1.2 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4.2 集输管理改进的具体措施 |
4.2.1 集输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的改进的措施 |
4.2.3 处理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4 系统效率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和Kriging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1.2 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基于DGA技术的变压器故障诊断的智能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与故障类型的关系 |
2.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产气机理 |
2.1.1 变压器绝缘材料的组成 |
2.1.2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来源 |
2.1.3 绝缘材料的产气机理 |
2.2 变压器内部故障类型与油中气体含量的关系 |
2.2.1 热性故障 |
2.2.2 电性故障 |
2.3 变压器故障诊断传统方法 |
2.3.1 变压器故障诊断依据 |
2.3.2 判断故障类型的传统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布谷鸟算法的改进支持向量机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
3.1 基于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 |
3.1.1 支持向量机分类理论 |
3.1.2 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方法 |
3.1.3 基于多分类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
3.2 基于布谷鸟算法的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变压器故障诊断 |
3.2.1 参数对支持向量机的影响 |
3.2.2 布谷鸟算法简介 |
3.2.3 布谷鸟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 |
3.3 算例分析 |
3.3.1 特征气体与故障类型 |
3.3.2 数据的收集整理 |
3.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布谷鸟算法的改进Kriging模型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
4.1 Kriging近似模型基本原理 |
4.2 基于布谷鸟算法改进的Kriging模型变压器故障诊断 |
4.2.1 参数对Kriging模型的影响 |
4.2.2 布谷鸟算法优化相关参数 |
4.2.3 基于Kriging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
4.3 算例分析 |
4.3.1 数据的收集整理 |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油田油水乳化液高频电场破乳技术多尺度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O型乳化液电场破乳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W/O型乳化液电场破乳微观机理研究现状 |
1.2.3 W/O型乳化液电场破乳技术在采出液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液滴运动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
2.1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数值模拟方法 |
2.1.1 仿真模拟动力学控制方程 |
2.1.2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 |
2.1.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2.2 W/O型乳化液中单液滴形变破碎的数值模拟研究 |
2.2.1 分散相理化特性对单液滴形变破碎的影响 |
2.2.2 流场参数对单液滴形变破碎的影响 |
2.2.3 电场参数对单液滴形变破碎的影响 |
2.2.4 流场和电场耦合作用对单液滴形变破碎的影响 |
2.3 双液滴聚结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
2.3.1 物性参数对双液滴聚结行为的影响 |
2.3.2 电场作用对双液滴聚结行为的影响 |
2.3.3 流场和电场耦合作用对双液滴聚结行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液滴运动行为微观实验研究 |
3.1 微观实验系统 |
3.1.1 微观实验装置 |
3.1.2 微观实验方法及步骤 |
3.1.3 水相体积与液滴粒径之间的对应关系 |
3.2 单液滴变形与破碎行为微观研究 |
3.2.1 电场强度 |
3.2.2 电场频率 |
3.3 分散相两液滴聚结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3.3.1 电场强度 |
3.3.2 电场频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置电场型三相分离器室内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
4.1.2 主要非标设备或组件介绍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金属电极感应式电场静态破乳实验研究 |
4.2.1 可视化电场破乳可行性验证实验 |
4.2.2 电场参数对破乳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4.2.3 操作参数对破乳影响单因素实验 |
4.3 金属电极感应式电场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4.3.1 流量的单因素影响实验 |
4.3.2 电场强度的单因素影响实验 |
4.3.3 电场频率的单因素影响实验 |
4.4 金属电极全接入式电场破乳实验研究 |
4.4.1 金属电极全接入式电场静态破乳实验研究 |
4.4.2 金属电极全接入式动态破乳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置电场型三相分离工程样机现场实验研究 |
5.1 工程样机的设计加工与集成调试 |
5.1.1 工程样机的结构设计 |
5.1.2 绝缘电极板的加工与装置性能测试 |
5.1.3 工程样机的组装与集成调试 |
5.2 现场实验方案及测试过程 |
5.2.1 原油处理工艺流程与工程样机布置 |
5.2.2 现场实验方案设计 |
5.2.3 测试化验分析与其它表征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5.3.1 不加电测试阶段 |
5.3.2 加电测试阶段 |
5.4 绝缘极板故障分析及整改方案 |
5.4.1 绝缘极板故障分析 |
5.4.2 故障极板返厂检测 |
5.4.3 整改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9)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天然气汽车发展状况 |
1.2.2 国内CNG加气站风险分析研究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工艺与设备分析 |
2.1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分布现状及周边环境 |
2.2 鱼洞CNG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装置系统分析 |
2.2.1 鱼洞CNG加气站工艺流程 |
2.2.2 鱼洞CNG加气站系统分析 |
2.2.3 不同储气系统的优缺点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安全风险分析 |
3.1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事故案例分析 |
3.2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工艺风险分析 |
3.2.1 工艺装置的危险性分析 |
3.2.3 压缩机工艺生产的风险分析 |
3.2.4 压力容器的爆炸危害 |
3.2.5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
3.3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环境风险分析 |
3.4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操作风险分析 |
3.4.1 脱硫装置操作的风险分析 |
3.4.2 压缩机操作的风险分析 |
3.4.3 加气作业操作的风险分析 |
3.5 人员违章作业行为的危害分析 |
3.5.1 员工“三违”行为的危害分析 |
3.5.2 习惯频发性“三违”行为的危害分析 |
3.6 CNG加气站的其它危害分析 |
3.6.1 腐蚀危害 |
3.6.2 雷电、静电危害 |
3.7 CNG加气站的天然气燃烧爆炸数值模拟 |
3.7.1 模拟条件 |
3.7.2 鱼洞CNG加气站的事故模拟 |
3.7.3 鱼洞CNG加气站的评估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防控改进措施研究 |
4.1 加气站风险控制改进措施分析 |
4.2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双重预防机制分析 |
4.3 工艺生产、环境、操作、人员违章防控的改进研究 |
4.4 加气站岗位HSE职责的建立 |
4.4.1 加气站经理HSE职责的建立 |
4.4.2 值班长HSE职责的建立 |
4.4.3 安全员HSE职责的建立 |
4.5 岗位操作员工违章行为的纠正措施研究 |
4.5.1 矫正不安全行为的“五步法”研究 |
4.5.2 自我规范行为养成的关键因素研究 |
4.6 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改进措施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NG加气站事故状态下的应急管理研究 |
5.1 CNG加气站应急管理流程 |
5.2 CNG加气站应急处置体系研究 |
5.2.1 天然气泄露的应急处置流程 |
5.2.2 天然气泄漏引起的燃烧、爆炸的应急处理流程 |
5.2.3 H_2S中毒的应急处理流程 |
5.2.4 脱硫剂中毒的应急处理流程 |
5.2.5 地震及自然灾害的处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探索与实践主要目的 |
二、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探索与实践的主要途径 |
(一) 搞好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 需要突出“一个目标”, 不断提升内控管理在岗位运行的针对性。 |
(二) 搞好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 需要注重“三个建立”, 不断提升内控管理在岗位运行的实效性 |
(三) 搞好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 需要坚持“三细原则”, 不断提升内控管理在岗位运行的操作性 |
(四) 搞好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 需要强化“三个保障”, 不断提升内控管理在岗位运行的有效性 |
(五) 搞好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 需要注重“三个推行”, 不断提升防控机制在岗位运行的保障性。 |
三、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探索与实践的效果评价 |
四、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探索与实践的主要特点 |
四、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J]. 韩啸. 化工管理, 2017(36)
- [2]石油脱水变压器的异常现象及排除[J]. 姜长源,张本忠. 变压器, 1993(01)
- [3]准静电场异常与地震——一种可靠短临地震前兆信息探索[J]. 郝建国,潘怀文,毛国敏,张云福,唐天明,李德瑞,柳松.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0(04)
- [4]采出液预分水用电场强化型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孟浩.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9(09)
- [5]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D]. 魏丽坤.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和Kriging模型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D]. 宋楠楠.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7]油田油水乳化液高频电场破乳技术多尺度机理及实验研究[D]. 刘帆.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D]. 姚大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油田站库风险防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杨晓存,张永,仲丛丰. 中国石油企业,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