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看重“外脑”

老板看重“外脑”

一、老板看重“外脑”(论文文献综述)

曹洋[1](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何慕,蒋云飞[2](2003)在《企业寻求什么样的“外脑”》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常常用木桶原理来比喻企业运营资源,即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一个企业经营的成果也往往取决于企业自身最短的那一部分要素和资源。而作为咨询业的从业人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找到并修补好短缺的那块“板”,以使企业这只“木桶”能盛更多的水。然而,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些企业主在寻求“外脑”帮助之前,自己的头脑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周化明[3](2012)在《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普遍规律是由农民一步转化为市民。在中国大陆,由于户籍世袭制度使农民转化为市民过程中停留在农民工状态。每年城市化增长约1%即近1000万人进城,中国大陆大约每天会消失300个100人的村庄,从村庄里消失的人口绝大部分成了城市里的农民工。农民工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大陆农民成为农民工已经没什么障碍,下一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如同农民进城成为农民工是中国农民的第三大创举,第四大创举应是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开放改革后,中国农民的第一大创举是搞联产承包制使农业部门劳动力富余,第二大创举是创办乡镇企业衰落了同类低效率的国营企业。中国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开放改革超过三十年的今天,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若大部分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中国现代化不可能成功,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事关全局的大事。农民工市民化,还得靠农民工自己的再一次创举:农民工职业发展。期望中国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推动市民化制度与政策逐步松动,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制度政策因素之外,必须也只能靠农民工自己职业发展才能跨越韧性更强的市民化隐性门槛,达成经济层面的市民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民工职业发展意愿强烈,但不懂职业发展规划,也缺乏职业发展方法。四类农民工中,职业发展主要在制造业、服务业两类,告知这两类农民工其职业发展位阶,各位阶递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发展方法,知识精英可以通过帮助农民工职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多做出一点有益贡献。农民工工资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职业发展四个层级之间收入差别是巨大的。通过25省市区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显着的因素是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关系网络、狭义细分行业工作时间长度、雷同岗位累积工作时间长度,等等。除了二元社会结构及制度政策原因,文化程度低和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欠缺,是农民进城后职业发展追赶市民的主要障碍。农民工最初学历文化程度低已成事实,只能靠继续教育改善,然而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目前社会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评价是负面的。农民工职业发展,靠在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运用数学和经济学一般通用基础知识发展出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的理论——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替代一般性说教劝导,农民工更易接受和信服,更容易引导和促进农民工职业发展,这点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农民工学习靠经验感性模仿,初级农民工的模仿对象是精英农民工我们可以首先帮助部分精英农民工获得进一步职业发展急需的继续教育培训:大专知识结构和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利用这部分精英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榜样效应和传染效应,使大部分农民工达成通过职业发展实现市民化的愿望。研究建议:创办服务数亿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考虑农民工低学术性重职业发展所需的针对性知识结构和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需创造适合于农民工时间和资金有限而要求短、平、快见效的教学方式,即需要达成高效地增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成为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的同盟者,共同服务于农民工职业发展。继续教育的高职大专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农民工蛙跳式职业发展到达高级位阶。有行业经验技能的农民工再辅以大专知识结构,创业成功率高;已经创业的农民工老板补充大专知识结构,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经营、提高效益。纯粹由农民工集聚而成的纯农民工企业——以珠三角服装和皮具加工小型企业为例,需要克服在研发设计、人力资源、质量和供应链这四大管理弱点,使纯农民工企业的管理提升及纯农民工企业内各层次农民工获得职业发展。纯农民工企业全部存在这四大弱点是因为这些虚的又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逻辑性管理技能无法模仿得到,需要学习运用高职大专文化知识,或者靠一个个企业教练带领一个个企业内部团队练出来,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知识精英应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本文创新的纯农民工企业管理提升的外部服务模型,实践中已经有好表现。建设知识精英直接帮助农民工的平台,创办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都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研究并支持实践。

单丹[4](2014)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M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一家移动设备方案提供商。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高科技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流失严重,离职率一度高达60%以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经过分析,企业创业早期,资金匮乏,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与上级合作不愉快、没有发展空间。在高速发展期,企业的销售有了提高,也得到了融资。这一阶段,人才流失的几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与上级合作不愉快、没有发展空间、优异成绩没有得到认可和企业文化。M公司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和用人思路,试图改变人才不断流失的状况。但是,公司管理层,却陷入了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金钱万能,试图单凭高薪来吸引、留住人才。另一个误区是在人才使用上,过分依赖外来人员,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两个误区,导致企业的调整措施效果不明显,人员的不稳定也带来了经营上的大起大落。基于上述分析,M公司只有调整领导人心态,懂得“法治与德治并重”,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用人环境。“养、育”并施,注重对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加强对员工心理层面的引导、培训,才能有效的为企业打造出一支核心高效的骨干队伍,才能用好企业现有人才,有效留住人才。针对外来的高管,要充分磨合,有效管理,和现有团队完全融合,发挥能力。

巴于茜[5](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认为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徐晓芳[6](2009)在《谌桃园:一定要多借用“外脑”》文中指出跑单帮时一把抓,成万元户后全部家当被缴跟大多数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业者一样,作为南昌维纳斯集团董事长的谌桃园也是白手起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他就学会了一把抓,看见街上什么赚钱就倒腾着卖点什么,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跑单帮。谌桃园是个嗅觉灵敏的人,他在厌烦了餐馆采购员的工作后,也干起了跑单帮,经常往来于广东和南昌之间。因为广东咨询发达,众多商机自然也蕴藏其中。

张建[7](2006)在《企业营销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迎来了一个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适用性”要求,实现顾客满意就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核心任务。因此,对企业营销质量展开深入研究也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借鉴现代营销、管理理论的有益成果,结合发达国家企业积极的实践经验,立足中国企业实际,对企业营销质量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的核心观点是:1.企业营销质量是企业在竞争的营销环境中,为了谋取持续营销优势,利用、创新、配置各种营销资源,在满足顾客“适用性”要求、实现顾客满意过程中的质量。企业营销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适用性、过程性、学习性、整合性、变化性。2.企业营销质量的来源,包括两大方面:营销要素来源与关系要素来源。营销要素来源包括直接和间接来源;关系要素来源包括“企业—顾客”层面来源、“企业—竞争者”层面来源和“竞争者—顾客”层面来源。3.企业营销质量的形成机理,包括:适用性原理、啮合性原理和转化原理。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制就是指企业在营销质量竞争环境及其内部营销质量管理环境中,围绕实现顾客“适用性”要求及顾客满意的目标,遵循企业营销质量的形成规则、评判规则等等,综合利用企业营销质量各种构成要素的作用过程。4.提出了企业营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评价企业营销质量的有效方法,并在对企业营销质量评价体系管理应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营销质量发展路径模型。5.对企业营销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营销要素管理、关系要素管理和转化变量管理的原则、内容及方法。6.关于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水平:从纵向分析上看,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营销质量水平有了显着提升;但从横向分析上看,我国企业的营销质量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主体模型和具体对策。

杨建燎,黄金脑[8](1996)在《老板看重“外脑”》文中研究表明老板看重“外脑”杨建燎,黄金脑人人都有经商治厂的本领吗?不一定,不一定有治厂经商的本领就不能当老板吗,回答是绝对的否定。看看广州的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和一些街镇办小集体企业吧:只用出纳,不招财务和会计。他们自己懂财会工作么?不,但他们懂得去聘机关事业...

袁友军[9](2003)在《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机制的形成与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制经营是我国民营企业当前主要的经营形式。民营企业的这种家族制经营是传统文化、特定的社会环境与企业规模相结合的产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形式。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超常规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此时,认识和把握家族制经营,对于推动民营企业的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以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九十年代以来,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大以后,出现的某种程度的经营危机,更进一步表明,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经营,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首先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对国内外有关家族经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还指出了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阐述了论文的框架及其主要观点。 本文在第二部分对家族制经营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家族制经营是一种经营形式,家族企业与家族制经营的关系,就如同国有企业与国营企业的关系。家族制经营与现代化经营,最大的区别在于经营中的关系主义、管理中的家长式领导、对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的产权结构。 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家族制经营的形成,指出文化传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深层次因素,而企业自身的规模与技术状况则是决定我国民营企业家族经营的基础。此外,特定的外部环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重要原因。 本文第四部分分析了家族制经营的内在矛盾,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家族制经营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因此,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章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西方国家家族制经营的演变及其一般规律。 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演变趋势及其途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形式可以保留,但是经营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改变。必须突破传统狭隘的家族观念,树立企业大家庭的观念;必须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实行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本文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这一转变的方式必须是逐步的和渐进的。 文章通过对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实地访谈,认为,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是最佳选择,而盲目坚持传统的家族制经营,也不适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于己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演变趋势是把传统的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而传统家族经营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民营企业能否把握好转变的条件、时机与途径。

黄志行[10](2012)在《中小服饰代理C企业信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全球经济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金融海啸的余威未散,欧债危机又暗流涌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经济二次触底的挑战,中国,也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0年,中国第一次把“三驾马车”的序列做了调整,把消费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提到了第一位。这表明了中国由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向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决心。代理经销企业处在消费链条的终端,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一环。同时,面对着入世后完全放开的中国消费市场,代理经销企业面对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迎接的挑战。服饰类消费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饰代理企业多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消费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但是中小服饰代理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缺资金、缺人才、缺扶持的发展困局,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中小服饰代理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小服饰代理企业既有缺资金、缺人才的中小企业通病,又具有服饰销售行业的特色需求,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小服饰代理企业的信息化之路,对于诸多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服饰代理C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依据诺兰阶段模型,并使用调查法、定量、定性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C企业进行了研究,从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需求调查、系统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中小服饰代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经验,摸索和探讨对中小代理服饰企业行之有效的信息化之路,也期望对类似的行业企业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行主流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界定一套对于中小服饰代理企业有普遍实践价值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2)通过对C企业主要管理软件的开发模式、选型、实施、成果介绍,并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取、总结归纳,为同类型企业在信息化的探索上,提供有意义的实践经验;(3)通过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将企业现有的物流、销售、市场营销业务流程分类梳理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切实解决C企业现有信息化发展的部分问题。利用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提高企业效益。本文结论:中小服饰代理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对于信息化的推进要站在战略层面予以考虑,确立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调整相应的组织结构,建立持续改善的机制,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以效益为先,业务为导向,才能保证信息化的稳步前进。

二、老板看重“外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板看重“外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3)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视角、基本方法及主要框架
        3.1 本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3.2 本研究的内容框架
    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简述
    1 农民工的概念与分类
        1.1 农民工的概念
        1.2 农民工的分类
    2 农民工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2.1 农民工的产生背景
        2.2 农民工的发展和终结
        2.2.1 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内涵及障碍
        2.2.2 农民工的主要发展出路:市民化
        2.2.3 农民工经济层面市民化的必由之路:职业发展
    3 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素质技能与生活方式
        3.1 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3.2 农民工的素质技能与生活方式
    4 农民工的职业类别发展特点
        4.1 农民工职业类别及发展特点
        4.2 精英农民工的概念与特征
        4.2.1 精英农民工的概念
        4.2.2 精英农民工的特征
        4.3 第二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特征
    5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简述
        5.1 职业发展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5.2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概念
        5.3 农民工职业发展空间
    6 农民工素质培养途径、农民工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简单比较
        6.1 农民工的素质培养途径
        6.1.1 农民工素质培养途径与职业发展
        6.1.2 农民工素质培养途径与创业关系
        6.1.3 农民工期望素质培养服务
        6.2 农民工与大专生职业发展轨迹对比
        6.3 农民工与大学生的创业比较
第三章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 农民工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2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本效用分析
        2.1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效用递减规律
        2.2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效用最大化条件
        2.3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三段论定理
        2.4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成本下降规律
        2.5 农民工职业技能训练最大效用组合
    3 农民工蛙跳型职业发展分析
        3.1 农民工蛙跳型职业发展的概念
        3.2 农民工蛙跳型职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
        3.3 农民工职业发展追赶市民的过程分析
        3.4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三阶段蛙跳模型
        3.5 农民工蛙跳型职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
    4 农民工务工价值的模糊评价模型
        4.1 农民工务工价值问题的提出与着眼因素
        4.2 农民工务工价值的模糊评价模型
        4.2.1 模糊评价的实例
第四章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1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1.1 调查问卷设计
        1.1.1 基本资料调查10个方面
        1.1.2 农民工职业发展意愿调查13个方面
        1.1.3 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调查13个方面
        1.2 问卷调查情况
    2 农民工职业发展调查的基本资料分析
    3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意愿调查分析
    4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5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 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总体分析
        5.2.1 计数模型分析
        5.2.2 模型修正
        5.2.3 系数显着性检验
        5.2.4 修正后的显着因素解释
        5.3 制造业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5.4 服务业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5.5 数量经济分析小结
    6 农民工职业发展层次对应收入经验值
        6.1 农民工职业生命收入的访谈调查数据
        6.2 农民工职业发展与职业生命周期关系
    7 调查分析结论
第五章 纯农民工企业的农民工职业发展分析
    1 创业——农民工职业发展高级形态
        1.1 农民工创业十个特点
        1.2 农民工老板的八个特征
        1.3 信任经验相似者的经济学解释
        1.4 信任经验相似者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
    2 纯农民工企业内涵与农民工职业发展
        2.1 纯农民工企业的概念
        2.2 纯农民工企业的小农意识
        2.3 纯农民工企业发展形态与农民工职业发展形态
        2.4 纯农民工企业发展阶段与农民工职业发展阶段
    3 纯农民工企业的管理独特性与农民工职业发展
        3.1 纯农民工企业管理特点分析
        3.1.1 纯农民工企业的管理体制
        3.1.2 纯农民工企业管理的四大主要弱点
        3.2 纯农民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模式分析
        3.2.1 三等级模式
        3.2.2 平均主义模式
        3.2.3 小圈子模式
        3.2.4 私工制模式
        3.2.5 模仿模式
        3.3 纯农民工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3.3.1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3.3.2 纯农民工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
        3.4 纯农民工企业管理提升的外部服务模型
    4 纯农民工企业发展方向与农民工职业发展
        4.1 纯农民工企业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4.2 纯农民工企业成为特色工艺继承发扬者
第六章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1 农民工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 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制度原因
        2.2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自身原因
第七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制度促进与政策支持
        2.1.1 去除歧视与限制农民工的制度和政策
        2.1.2 政策倾斜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2.1.3 财政分配体制促进农民工职业发展
        2.2 创办新型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
        2.2.1 农民工需要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
        2.2.2 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对于农民工训练的不足
        2.2.3 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的可行性
        2.2.4 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有极大的社会公益性
        2.2.5 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的出路
        2.2.6 中国农民工职业大学办学模式思考
        2.3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2.4 改革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
        2.5 研究的应用建议
    3 研究展望
附录A 进城务工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B 系数显着性检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人才
        2.1.3 人才流失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2.4 潜意识理论
第3章 M 公司案例研究
    3.1 M 公司概况
    3.2 M 公司发展中的人才困境
        3.2.1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关键人才影响
        3.2.2 M 公司人才流失现状
    3.3 M 公司发展中人才流失主要原因
        3.3.1 薪酬福利
        3.3.2 企业文化
        3.3.3 与上级合作不愉快
        3.3.4 没有发展空间
        3.3.5 优异的工作成绩没有得到认可、奖励
    3.4 中小企业关于留人的认知误区
        3.4.1 金钱问题
        3.4.2 外来和尚好念经
第4章 中小企业留住人才的策略与措施
    4.1 关注中小企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4.2 端正中小企业领导人心理诉求
    4.3 中小企业留才需“养、育”并施
        4.3.1 用好企业现有人才
        4.3.2 对“外来和尚”的熬鹰计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说明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结语:最后的观察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企业营销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国内外企业营销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企业营销质量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企业营销质量的研究
        三、对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意义
        一、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营销质量与企业营销质量
    第一节 营销与营销质量
        一、营销是营销质量的前提
        二、营销方式和营销主体决定着营销质量的内容
    第二节 营销质量的研究层次与企业营销质量
        一、营销质量的研究层次
        二、企业营销质量的基础与核心地位
    第三节 企业营销质量的界定
        一、企业营销质量的界定原则
        二、企业营销质量的内涵
        三、企业营销质量的特征
    第四节 企业营销质量与营销能力、营销竞争力
        一、对营销能力、营销竞争力本质的认识与思考
        二、企业营销质量与营销能力、营销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章 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四大支柱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第二节 关系营销理论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关系营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关系营销理论对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第三节 内部营销理论
        一、内部营销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内部营销理论的基本思路
        三、内部营销理论对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营销质量研究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第三章 企业营销质量来源
    第一节 企业营销质量来源:一个主体分析框架
        一、“企业—顾客”层面的相互作用
        二、“企业—竞争者”层面的相互作用
        三、“竞争者—顾客”层面的相互作用
        四、企业营销质量来源分析的主体框架
    第二节 企业营销质量来源分析
        一、确定企业营销质量具体来源的原则
        二、企业营销质量的营销要素来源
        三、企业营销质量的关系要素来源
        四、营销要素与关系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企业营销质量来源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制
    第一节 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理
        一、企业提升营销质量的必要性
        二、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理分析
    第二节 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制
        一、机制与企业营销质量形成机制
        二、企业营销质量形成过程
        三、企业营销质量形成过程的几点启示
第五章 企业营销质量评价
    第一节 企业营销质量评价的维度与原则
        一、企业营销质量评价的维度
        二、企业营销质量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 企业营销质量评价体系
        一、企业营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企业营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营销质量评价方法
        四、企业营销质量评价报告
    第三节 企业营销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应用
        一、利用企业营销质量评价体系,确定企业营销质量的类型
        二、三大类型营销质量的发展策略
        三、企业营销质量发展路径模型
第六章 企业营销质量管理
    第一节 企业营销质量之营销要素管理
        一、营销要素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企业营销质量之营销要素管理的含义
        三、企业营销质量之营销要素管理
    第二节 企业营销质量之关系要素管理
        一、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企业营销质量之关系要素管理的含义
        三、企业营销质量之关系要素管理
    第三节 企业营销质量之转化变量管理
        一、决策变量管理——对QFD 理论的应用
        二、执行变量管理——对质量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对华禹光谷营销质量管理的基本透视
        一、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对华禹光谷营销质量管理的基本透视
        三、华禹光谷营销质量管理的几点警示
第七章 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第一节 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总体评价
        一、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纵向评价
        二、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横向评价
    第二节 我国企业营销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思维:缺乏系统性、整合性
        二、营销执行:重视营销要素,忽视关系要素
        三、营销效果:重视最终业绩,忽视营销过程
        四、营销环境:被动适应多,主动把握少
    第三节 提升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对策
        一、提升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主体模型
        二、提升我国企业营销质量的基本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9)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机制的形成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2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概念与特征
    2.1 家族制经营的概念
        2.1.1 家族与家族制
        2.1.2 家族企业与家族制经营
    2.2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
        2.2.1 现代企业及其形成
        2.2.2 现代企业的经营特征
    2.3 家族制经营的特征分析
        2.3.1 关系主义
        2.3.2 家长式领导
        2.3.3 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控制
第三章 家族制经营的形成
    3.1 家族制经营形成的文化背景
        3.1.1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3.1.2 西方文化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
        3.1.3 东方儒家文化与企业的家族制经营
        3.1.4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家族制经营
    3.2 现代企业理论与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经营
        3.2.1 古典企业理论
        3.2.2 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与企业的家族经营
        3.2.3 现代工商管理理论与企业的家族经营
    3.3 外部环境与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经营
        3.3.1 政治环境与家族制经营
        3.3.2 市场环境与家族制经营
第四章 家族制经营演变的一般规律
    4.1 家族制经营的内在矛盾
    4.2 美国企业家族经营的演变
    4.3 日本企业家族经营的演变
    4.4 东南亚企业家族经营的演变
    4.5 家族经营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五章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演变趋势与路径
    5.1 我国民营企业当前的经营环境分析
        5.1.1 文化环境的变化
        5.1.2 政治环境的变化
        5.1.3 经济环境的变化
        5.1.4 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
    5.2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的演变趋势
        5.2.1 否定家族制经营是不正确的
        5.2.2 盲目模仿西方企业的经营形式也是行不通的
        5.2.3 家族制经营的演变趋势在于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
        5.2.4 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
    5.3 家族制经营演变的路径
        5.3.1 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
        5.3.2 高度重视接班人的培养
        5.3.3 打造大家庭的企业文化
        5.3.4 经营管理的制度化
        5.3.5 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5.3.6 股权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小服饰代理C企业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中小企业的困境
        1.1.2 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2 C 企业信息化现状
    2.1 C 企业现状
        2.1.1 零售行业分析
        2.1.2 C 企业内外部环境 SWOT 分析
        2.1.3 C 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2.2 C 企业信息化特点
        2.2.1 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
        2.2.2 服饰零售行业信息化特点
        2.2.3 C 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特点
    2.3 C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界定
        2.3.1 C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界定
        2.3.2 办公自动化(OA)
        2.3.3 销售终端管理系统(POS)
        2.3.4 客户关系管理(CRM)
        2.3.5 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分销资源计划(DRP)
3 C 企业信息化方案规划
    3.1 C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3.1.1 C 企业信息化需求调研
        3.1.2 信息化战略规划原则
        3.1.3 C 企业的战略选择:准 ERP
    3.2 C 企业信息化设计
        3.2.1 C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开发方式选择
        3.2.2 C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步骤设计
    3.3 C 企业信息化软件选型
        3.3.1 准 ERP 产品选择
        3.3.2 准 ERP 功能介绍
        3.3.3 准 ERP 软件的技术架构
        3.3.4 OA 软件的选择
        3.3.5 OA 软件的功能实现
4 C 企业准 ERP 系统实施
    4.1 C 企业准 ERP 实施路线
        4.1.1 准 ERP 的实施路线
        4.1.2 C 企业的准 ERP 实施计划
    4.2 准 ERP 实施准备
        4.2.1 硬件设施准备
        4.2.2 项目组人员准备
        4.2.3 基础档案准备
    4.3 准 ERP 具体实施
        4.3.1 项目研讨阶段
        4.3.2 系统初始化阶段
        4.3.3 业务流程整理阶段
        4.3.4 试运行阶段
        4.3.5 运行优化阶段
        4.3.6 系统应用培训
    4.4 准 ERP 业务流程方案及实现
        4.4.1 商品采购/退货业务流程
        4.4.2 商店配货/退货业务流程
        4.4.3 商店柜台收银流程
        4.4.4 库存盘点流程
    4.5 信息化阶段性成果
        4.5.1 分销管理系统完成情况
        4.5.2 店铺 POS 系统完成情况
        4.5.3 VIP 管理系统完成情况
        4.5.4 OA 软件完成情况
5 C 企业的信息化评价及经验总结
    5.1 C 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5.1.1 信息化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5.1.2 C 企业信息化定量分析
        5.1.3 C 企业信息化定性分析
    5.2 C 企业信息化的经验总结
        5.2.1 确立信息化战略地位,一把手挂帅
        5.2.2 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 CIO 的地位
        5.2.3 强调企业主导地位,利用外部专家
        5.2.4 利用新技术,建立持续改善机制
        5.2.5 业务流程持续优化
        5.2.6 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
        5.2.7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完善 CRM 体系
        5.2.8 效益优先、业务导向,技术为辅
6 结论
    6.1 论文小结和不足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信息化需求调查表
附录 2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板看重“外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2]企业寻求什么样的“外脑”[J]. 何慕,蒋云飞. 科技信息, 2003(05)
  • [3]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研究[D]. 周化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6)
  • [4]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单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5]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
  • [6]谌桃园:一定要多借用“外脑”[J]. 徐晓芳. 人像摄影, 2009(11)
  • [7]企业营销质量研究[D]. 张建. 吉林大学, 2006(10)
  • [8]老板看重“外脑”[J]. 杨建燎,黄金脑. 发明与革新, 1996(01)
  • [9]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机制的形成与演变[D]. 袁友军. 华南师范大学, 2003(02)
  • [10]中小服饰代理C企业信息化研究[D]. 黄志行.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老板看重“外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