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冠中《水浒传》作者研究

罗冠中《水浒传》作者研究

一、《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论文文献综述)

钟闻[1](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闻[2](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林蕴臻[3](2020)在《明代建阳刊刻《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本的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梦瑶[4](2020)在《《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死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三国演义》大规模、多层次展现了“死亡”众生相。本文以毛评本《三国演义》中的死亡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分类统计死者、死亡类型的基础上,探究《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全文共四章:第一章运用文献梳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梳理了明前“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中的死亡叙写概况。首先对魏晋、唐宋和金元三个阶段的志人、志怪、话本小说,诗,词,散文,金院本,元杂剧及戏文等文学体裁中的“三国”死亡故事作了宏观概述。其次从死亡故事中的死者人数及死亡类型两个角度客观了解《三国演义》死亡叙写的具体内容,梳理了120回本《三国演义》中5大故事板块、20个故事单元的538位记名(姓)死者、46位佚名死者及172处群体死亡描写,并从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两方面分析了全书的死亡类型。第二章和第三章在辩证运用中西叙事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深化对《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研究。第二章主要从《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节点、死亡叙事空间、死亡叙事时序及死亡叙事节奏四个角度探讨《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艺术。第三章主要从《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视角、死亡叙事手法和死亡叙事语言三个角度对《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艺术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的文化内涵,运用文本解读与文化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死亡叙写的政治态度和死亡价值观两大角度剖析《三国演义》死亡叙写的精神文化内涵,并根据《三国演义》“美丑对照”的死亡叙写安排,挖掘小说推崇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死观和“武死战,文死谏”的价值规范。此外,小说既对主动赴死的仁人志士致以崇高敬意,也用死亡来惩戒见利忘义、苟且退缩之徒。

王增斌[5](2014)在《从“太原罗贯中”到“两个太原”、“两个罗贯中”——元末罗贯中籍贯近三十年争议论评》文中提出元人《录鬼簿续编》一书的发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才有了明确定论。但自20世纪代八九十年代起,关于罗氏籍贯的争议再起,先是"罗贯中太原人"误写说的提出,然后是山东学者"两个太原"的论定,再到近年"两个罗贯中"的提出。这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很有必要澄清。

李孟儒[6](2013)在《《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施耐庵着、罗贯中着、施罗合着、累积成书。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概括了作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即从版本题署、明清笔记史料、《水浒传》文本、《三国演义》《平妖传》与《水浒传》共性四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第一章从版本题署看《水浒传》作者。“东都施耐庵撰”源于金本,属于金圣叹的杜撰,“钱塘施耐庵编辑”更将原本属于罗贯中的“编辑”一职改掉,从“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到“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中可以看出,施耐庵的职责相当模糊,而且“的本”作者不能成为小说《水浒传》作者的依据,而罗贯中在各个版本题署中多次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比施耐庵更具有成为作者的资格。第二章从明清笔记和史料中看《水浒传》作者。明清笔记史料中有多处提到罗贯中创作《水浒传》的记载,这些材料如果正确地解读,是可信的。明清笔记史料中多次提到施耐庵作《水浒传》的材料,要么没有根据,要么经不起推敲。第三章从《水浒传》文本看作者。《水浒传》全书忠义贯通,思想统一,虽然前后忠义侧重不同,艺术有高下之分,这些都存在着另外的原因,不能据此认为《水浒传》为施罗合着。《水浒传》中大量描写存在江浙尤其是杭州痕迹,也同时具体有山东尤其是东平及其周围之痕迹,从这两点来看,无论是钱塘的施耐庵与江苏兴化的施某某都不能成为作者,而罗贯中恰好有这个可能。第四章从《三国演义》《平妖传》与《水浒传》对比来看作者。两书与《水浒传》存在不少共性,思想、故事情节、情景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在不少相同相似之处,似乎可以证明它们同出于罗贯中之手。结论中对全文作出总结。《水浒传》的作者为罗贯中,是比较研究之后慎重作出的结论。

王晓家,王鲁鲁[7](2012)在《施君美与《幽闺记》》文中研究指明施君美的《拜月亭记》即《幽闺记》,是南戏"四大本"《荆》(《荆钗记》)、《刘》(刘知远《白兔记》)、《拜》(施君美《拜月亭记》)、《杀》(《杀狗记》)中的佼佼者。本文将结合施君美的出身历史、籍贯变迁、生卒年月、着述篇目包括《水浒传》着作权等问题,着重谈谈他的《幽闺记》与元初"杂剧班头"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的关系,以及《幽闺记》一剧的思想与艺术。

韩伟表[8](2004)在《二十世纪《三国演义》文献研究述要》文中认为 《三国演义》文献研究是指小说文本研究以外的作者、版本、源流的求索考证。纵观二十世纪《三国演义》研究,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初至1949年,是《三国演义》现代学术研究的肇始期,《三国演义》文献研究开始起步,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三国演义》研究的一元化阶段,《三国演义》文献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为1976年至

韩伟表[9](2003)在《罗贯中着述研究举要——《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文中研究指明罗贯中的着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韩伟表[10](2002)在《20世纪的罗贯中交游研究——《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文中提出20世纪罗贯中的交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和《录鬼簿续编》作者的关系”、“和施耐庵的关系”、“和赵宝峰的关系”、“和高明的关系”以及“和农民起义的关系”五个方面。整理、总结其中的得失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深化 2 1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

二、《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2)《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4)《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前文学作品“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的死亡叙事概述
    第一节 明前文学作品“三国”故事中的死亡叙事概述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死亡叙事概述
第二章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艺术(上)
    第一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节点
    第二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时序
    第三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空间
    第四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节奏
第三章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艺术(下)
    第一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视角
    第二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手法
    第三节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语言
第四章 《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死亡叙事的正统观念
    第二节 死亡叙事的生死观与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太原罗贯中”到“两个太原”、“两个罗贯中”——元末罗贯中籍贯近三十年争议论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文献中的罗贯中籍贯
    (二)涉及罗贯中所着小说的籍贯题署
    (三)对上述文献的综合分析
二、罗贯中籍贯太原说
三、罗贯中籍贯的新争论
    (二)刘世德先生对“误写说”的有力反驳
四、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的提出
五、从“泰山名人调查”到“两个罗贯中”
六、富阳《三国演义》会议 “两个罗贯中”的正式提出

(6)《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从版本题署看《水浒传》作者
    第一节 《水浒传》的版本及其题署
    第二节 “东都施耐庵撰”与“钱塘施耐庵编辑”
    第三节 “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与“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第二章 从明清笔记史料中看《水浒传》作者
    第一节 罗贯中史料解读
    第二节 施耐庵史料解读
第三章 《水浒传》的“忠义合一”与“南痕”“北迹”
    第一节 由“忠义合一”看《水浒传》成书于一人
    第二节 《水浒传》的“南痕”“北迹”
第四章 从《三国演义》与《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作者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共性研究
    第二节 《平妖传》与《水浒传》共性研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施君美与《幽闺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施君美其人其着作
二、从《拜月亭》到《幽闺记》
三、《幽闺记》的思想和艺术
四、结束语

(8)二十世纪《三国演义》文献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者研究
二、版本研究
三、源流研究

(10)20世纪的罗贯中交游研究——《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录鬼簿续编》作者的关系
二、和施耐庵的关系
三、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四、和赵宝峰的关系
五、和高明的关系

四、《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2]《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3]明代建阳刊刻《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本的风格研究[D]. 林蕴臻.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三国演义》死亡叙事研究[D]. 刘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从“太原罗贯中”到“两个太原”、“两个罗贯中”——元末罗贯中籍贯近三十年争议论评[J]. 王增斌.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6]《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考论[D]. 李孟儒.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7]施君美与《幽闺记》[J]. 王晓家,王鲁鲁. 戏剧丛刊, 2012(01)
  • [8]二十世纪《三国演义》文献研究述要[J]. 韩伟表. 文献, 2004(01)
  • [9]罗贯中着述研究举要——《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J]. 韩伟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 [10]20世纪的罗贯中交游研究——《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J]. 韩伟表. 许昌师专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罗冠中《水浒传》作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