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鲍星,李巍,李泉[1](2022)在《金融科技运用与银行信贷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控制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网络爬虫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运用指数,利用2013-2018年中国银行业的数据,研究金融科技运用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改善银企信贷层面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于信贷结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银行,金融科技运用的技术红利更高,能够有效缓解其信贷风险。
陈天鑫,李军帅[2](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资产价格与银行信贷风险——资本监管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违约概率模型,选取2005—2019年226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着提升了银行信贷风险;相较于国有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非国有银行和全国性银行信贷风险的正向影响更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降低资产价格促使银行信贷风险上升,包括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三种中介渠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引发银行资本补充难度增大和成本上升,导致资本缓冲水平强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风险的不利冲击,资本监管压力削弱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正向影响。研究表明,加强经济政策预期管理对于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李振,向辉,赵奇锋[3](2021)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量文献研究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和资金需求方企业经营的影响,但缺乏对资金供给方银行行为影响的研究。本文使用2005—2017年中国147家地方银行数据,考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均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的。(2)中介效应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通过信贷资源挤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张,上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政府部门作为大股东的银行会减少流动性创造。(4)调节效应表明,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较低地区或产权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银行以及在地方债置换时期的银行,随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均会创造更多的流动性。
刘峻峰,李巍,张卫峰[4](2021)在《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异质性与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全球金融市场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个国家(地区)为样本,考察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检验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结合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背景总结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启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发达经济体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持续抑制的特征;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介变量,金融市场化主要通过私营信贷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中国应在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同时,辅之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方可发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王妍[5](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分析》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信贷业务的支撑,但是在银行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当前金融市场的走势,充分认识各类风险,按照市场的变化调整信贷风险与信贷业务。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大数据面前,可以了解信贷用户数据的真实性,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在互联网发展下,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大数据的有效连接,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使银行获取信贷用户的信息更加精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制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王薇[6](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史小坤,陈文[7](2021)在《货币政策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基于宏观经济不确定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首先,将货币政策引入考虑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银行资产组合模型中,论证货币政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的理论关系。然后利用我国181家银行2004—2018年的数据,检验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行为调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抑制银行信贷行为。其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显着。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相比,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显着地减轻不确定性对银行小微信贷的消极影响。其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效果最强。研究结论对于选择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银行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化解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李真,陈天明[8](2021)在《金融偏向性与制造业创新分化:基于信贷配置视角》文中指出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协同耦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创新强国总体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基于银行信贷偏向性视角,采用2007-2018年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偏向对企业创新形成的分化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在配置方面具有显着偏向性,即更偏向于固定资产规模、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的扩大虽然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及内部现金流约束总体上显着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但银行信贷偏向也导致了企业创新分化的问题。国有企业信贷配置所带来的研发投资弹性要显着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具有"数量"优势。东部和南部沿海、长江和黄河中游区域、非高科技企业的信贷偏好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为银行信贷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本源,加速产业创新链和金融资本链协同重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李劲娴,杨有振[9](2021)在《杠杆率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银行竞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11—2019年中国70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估计了杠杆率监管与银行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杠杆率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缓释作用,且银行竞争强化了杠杆率监管对银行资产组合风险承担的缓释作用,弱化了杠杆率监管对银行信贷风险承担以及银行破产风险承担的缓释作用。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与机制检验发现,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和表外资产占比是杠杆率监管与银行竞争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因素。
刘秋吟[10](2021)在《经济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二、试论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运用与银行信贷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控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说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假说 |
三、研究设计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定义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3. 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实证 |
(二)传导机制检验 |
1. 内部控制视角 |
2. 信息不对称视角 |
(三)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资产价格与银行信贷风险——资本监管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
(二)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风险 |
1.t=0期 |
2.t=1期 |
3.t=2期 |
(二)资本监管的调节作用 |
(三)银行异质性 |
四、实证设计 |
(一)数据说明 |
(二)指标选取 |
1.被解释变量 |
2.核心解释变量 |
3.中介变量 |
4.调节变量 |
5.控制变量 |
(三)计量模型设定 |
五、实证结果 |
(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风险 |
(二)资产价格的中介效应 |
(三)资本监管的调节效应 |
六、稳健性检验 |
(一)更换解释变量的度量方法 |
(二)内生性检验 |
(三)更改计量模型估计方法 |
七、结论与建议 |
(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模型设定 |
(二)主要变量说明 |
1.银行流动性创造。 |
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
(三)样本选择 |
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基础回归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2) |
(三)内生性分析 |
1.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
2.倾向得分匹配估计。 |
五、拓展讨论:中介效应、异质影响和调节效应 |
(一)中介效应检验 |
(二)异质性分析(3) |
1.上市银行。 |
2.农村商业银行。 |
3.政府部门作为大股东的银行。 |
(三)调节效应分析 |
1.在政府隐性债务较低地区的银行。 |
2.在强产权制度地区的银行。 |
3.在地方债置换时期的银行。 |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4)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异质性与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典型事实分析 |
三、基于文献综述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
(二)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传导机制 |
四、实证研究设计和描述性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1.主效应模型。 |
2.中介效应模型。 |
(二)变量选取 |
1.被解释变量。 |
2.核心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4.中介变量。 |
(三)数据说明 |
五、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直接影响 |
(一)基准回归 |
(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 |
(三)异质性检验 |
六、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传导机制检验 |
(一)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分析 |
(二)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分类讨论 |
七、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5)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理论概述 |
1. 信贷业务风险的概念界定 |
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特征 |
3.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
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预控防范策略 |
1. 授信企业偿债能力风险防范策略 |
2. 授信企业盈利能力风险防范策略 |
3. 授信企业未来营运能力风险防范策略 |
4. 授信企业未来发展能力风险防范策略 |
五、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资源加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创新方法 |
1. 坚持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 |
2. 大力构建社会信贷体系 |
3.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
4. 强化银行对自身信贷业务流程的监督管理能力 |
5. 与风险偏好匹配的客群选择范围 |
六、结语 |
(6)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贡献 |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信贷供求理论 |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
2.2 信贷价格理论 |
2.2.1 可贷资金理论 |
2.2.2 金融抑制理论 |
2.3 信贷风险理论 |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
2.4.1 均衡配给理论 |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
3.1.1 模型设定 |
3.1.2 模型均衡 |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
5.2 ST-BVAR模型原理 |
5.2.1 ST-BVAR模型设定 |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
6.2.1 理论机制分析 |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货币政策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基于宏观经济不确定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基于文献的理论分析 |
1.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的渠道和机制。 |
2.货币政策对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的调节作用。 |
(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机制的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
1.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影响。 |
2.货币政策对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的调节作用。 |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的选取 |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标。 |
2.货币政策代理变量。 |
3.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
(二)模型设定 |
1.构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模型。 |
2.设定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模型。 |
(三)数据描述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 模型的估计方法 |
(二)银行异质性分类 |
(三)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关系的检验结果 |
(四)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信贷调控作用的实证检验 |
五、稳健性检验 |
(一)更换被解释变量 |
(二)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
(8)金融偏向性与制造业创新分化:基于信贷配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逻辑和研究假设 |
(一)银行信贷配置偏向性 |
(二)银行信贷偏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三)信贷配置偏向与企业创新分化 |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设计 |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二)关键变量说明 |
1. 研发投入。 |
2. 公司贷款规模。 |
3. 控制变量。 |
(三)计量模型设定 |
四、银行信贷偏向下的企业创新影响检验 |
(一)基准模型 |
(二)稳健性检验(1) |
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2. 内生性问题。 |
3. 倾向得分匹配检验(PSM)。 |
(三)影响机制 |
五、基于企业创新分化的进一步讨论 |
(一)异质性产权的创新分化 |
(二)行业创新分化 |
(三)区域创新分化(1)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杠杆率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银行竞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1. 被解释变量: |
2. 核心解释变量: |
3. 核心解释变量: |
4. 控制变量(M)。 |
(三)模型构建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杠杆率监管、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 |
(三)稳健性检验 |
1. 对农商行和城商行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分析。 |
2. 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分析。 |
3. 替换银行竞争变量。 |
五、进一步分析:机制分析 |
(一)以全样本银行为研究对象 |
(二)以农商行和城商行为研究对象 |
(三)以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研究对象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四、试论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运用与银行信贷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控制的视角[J]. 鲍星,李巍,李泉. 金融论坛, 2022(01)
-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资产价格与银行信贷风险——资本监管的调节作用[J]. 陈天鑫,李军帅.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1(10)
- [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李振,向辉,赵奇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1(10)
- [4]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异质性与机制分析[J]. 刘峻峰,李巍,张卫峰.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5]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分析[J]. 王妍. 全国流通经济, 2021(25)
- [6]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7]货币政策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基于宏观经济不确定视角的研究[J]. 史小坤,陈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07)
- [8]金融偏向性与制造业创新分化:基于信贷配置视角[J]. 李真,陈天明.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1(04)
- [9]杠杆率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银行竞争的视角[J]. 李劲娴,杨有振. 统计学报, 2021(03)
- [10]经济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秋吟. 外交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