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高效手动泵的发明

回顾高效手动泵的发明

一、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论文文献综述)

贾弘[1](1997)在《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文中研究表明

克磊[2](2015)在《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肛门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此病症虽不致命但却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身心痛苦。现有的人工肛门括约肌无法感知肠道粪便量,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时间,需要通过反复挤压的方式控制假体,且手术方式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越来越普遍的肛门失禁病症,结合经皮供能和射频通信控制技术,研究集肠道控便和便意检测为一体的植入式智能人工括约肌系统已经成为医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170968)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基金资助项目(NO.YG2009ZD103)为依托,深入研究了基于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关键技术,采用理论、工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射频通信控制系统、经皮供能系统和仿生括约肌假体三大模块的研究设计工作,并结合完整的离体和动物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功能,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技术方案,通过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实现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其中,硬件模块主要涉及无线通讯控制模块、生物反馈模块、充电模块和微控制器模块;软件程序设计包括基于射频数据收发的双向通讯程序的编写,以及体内系统控制软件的低功耗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体内系统进行集成和生物相容性封装,并测试了主要指标。硬件模块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编写,旨在模拟人体正常的神经感知和控便排便机理,使系统具有完备的协同运作和自主控制能力。2.通过对经皮供能系统的电路建模分析发现链路耦合效率ηl对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耦合线圈的性能又决定了ηl的高低。围绕线圈结构的参数化设计,对平面螺线管磁片式litz线圈进行电磁场建模,运用自由空间微分场定律和边界条件推导出关于线圈匝数nt、线径Фc、外径ro、内径ri、磁片厚度t和磁片相对磁导率μr的集总参数(l、m、rs)解析模型,从而为优化链路耦合效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于matlab编程的图形化设计方法和有限元分析,以高耦合效率为目标,对初次级线圈的nt、Фc、ro、ri、t、μr和层数nl做了参数化设计。优化后的线圈组合在525mm的传输距离内,链路耦合效率84.91%98.78%,与原有按照经验设计的实心铜线线圈相比,平均效率提高36.1%。设计过程中,结合多组示例线圈,运用fea仿真和实验测量结果验证解析模型预测参数的准确性,以及ηl优化方法的有效性。3.为了保证能量供给的稳定性,建立了与线圈耦合系数、次级负载和工作频率相关的经皮供能系统传输方程,研究自适应功率调节的方法,针对不同工况,分别设计了反馈式闭环频控调节和闭环相控调节。频控调节主要针对变耦合系数工况,通过对频率控制方程的推导,得到频率与耦合系数变化的关系,从而通过调节发射频率补偿耦合系数变化对接收电压的影响,离体实验证明当耦合系数在0.10.42范围内变化时,频控系统的体内接收功率可以稳定在700mw,系统最大传输效率为67.5%。相控调节主要针对耦合系数和负载同时变化的工况,通过对相控方程的推导,得到mosfets驱动电压的相位差与初级等效输入电压的关系,从而通过调节相位差补偿工况变化对接收电压的影响,离体实验表明当耦合系数和负载分别在0.090.29和50120Ω范围内变化时,相控系统的体内接收电压可以稳定在7v,传输功率根据负载情况在410950mw范围内实现自适应调节,系统最大传输效率为74.2%。4.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人体腹部皮下组织将暴露于能量线圈的电磁场中,运用理论剂量学的方法,在maxwell有限元软件中对耦合线圈及其移植环境进行多层组织结构的建模仿真,分析组织内部电流密度和sar值的分布情况。仿真参数(模型结构、组织电特性和发射电流)均设置为实际应用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经皮供能系统对皮下组织的电磁辐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5.设计了三款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传统液压式假体、弹性伸缩式假体和仿耻骨直肠肌式假体)。其中,液压式假体在较小注水量(9ml-10.5ml)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肠壁作用压的均匀分布(4.05kpa7.16kpa),控制微泵在3.3v驱动电压下,最大流量为8.5ml/min,最大封闭压可达70kpa。弹性伸缩式假体和仿耻骨直肠肌式假体均属于机械仿生式假体,前者利用弹簧的自然伸张和可控等距收缩的特性,实现对肠壁的闭合和释放;后者的设计灵感源自对耻骨直肠肌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和抽象,模拟u形肌将肛管直肠连接部向前牵引形成直肠角,通过放松和收缩控制角度的大小,从而实现控便排便的功能。机械仿生式假体的工作原理符合括约肌功能要求,相比于水泵式括约肌系统,体内移植模块更加精简。系统的离体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三款假体均可以有效安全地抑制肠道内容物渗漏,并验证了便意检测的可行性。6.针对第一代水泵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WP-AASSΙ,开展了小香猪动物实验,首次验证了WP-AASSΙ控便排便的功能和便意检测的可行性,积累了有关手术方式、移植部位、术后管理和系统测试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系统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化后的系统WP-AASSΙΙ,开展了比格犬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索了水泵式系统的控便效果和便意检测,并进行了影像学分析,肛肠测压分析,血清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两次动物实验均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价值,为假体的设计和系统的优化,以及进一步临床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本文对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假体机构、便意检测、经皮供能、通信控制和动物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智能型人工括约肌系统的设计和实用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经验。在论文最后,对本文的工作做了总结,结合动物实验的数据和经验,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杜江[3](2017)在《柔性轴往复密封研发和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柔性轴具有较好的变形回弹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化工等多个领域。但由于表面不规则、柔性变形等特点,在运动时的密封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提出了一种具有可调控、自增压、低能耗特点的柔性轴往复密封装置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柔性轴往复密封的静态和动态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柔性轴往复密封静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预装和加压的静态工况下密封件和柔性轴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确定了评价柔性轴往复密封静态性能的技术指标:强度安全裕量、接触应力裕量和静摩擦力裕量,分别反映密封件的强度性能、静密封性能和启动性能。研究了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静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调控压力的增加密封件的强度性能和启动性能降低,静密封性能增加。介质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密封件的强度性能和启动性能。采用单参数和正交优化的方法,研究了增压系数、变形系数、间隙系数等结构参数对静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优静态性能下的结构参数组合方案。建立了柔性轴往复密封动态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密封动态和静态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特点。提出了评价动态性能的技术指标:泄漏率、动摩擦力、密封功耗。研究了调控压力和介质压力对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调控压力大于介质压力时泄漏率较小,动摩擦力和密封功耗随调控压力的提高呈线性增加的趋势,随介质压力的提高呈线性减小的趋势。综合分析了调控压力、介质压力和泄漏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了三者的对应关系,并拟合了关联公式。根据静态和动态性能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柔性轴往复密封的设计方法,降低了设计时间成本,缩短了设计周期。研制了柔性轴往复密封和试验系统,完成了摩擦力和密封性能试验。验证了柔性轴往复密封在实际工况中良好的密封性能和运行性能。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通过对柔性轴往复密封的性能研究,验证了柔性轴往复密封的实用效果。柔性轴往复密封的成功研发,为高压、高速往复密封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柔性轴类密封技术和实现高效调控积累了经验,对有效提高往复密封性能,拓展技术工程应用范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史靖塬[4](2018)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保护理念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当前城市地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乡村人口与建设用地基数大、城市扩张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居环境面临更多的生态矛盾,成为国家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我国西部省份如重庆山地区域,由于面临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更加敏感脆弱,以及适应性规划的思想观念、建设方法与技术方法滞后等问题,亟需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并在实证层面探讨重庆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首先展开对乡村人居传统生态观念及历史规律的梳理,分析当代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借鉴人居环境科学空间层级观念,将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问题划分为“宏观—村域、中观—村落、微观—农宅环境”等3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宏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控制路径、中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优化路径,以及微观农宅环境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提升路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1)论文沿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重庆地区为例,展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调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乡村村域原生状态下良好的生态网络格局需要采取规划措施予以控制,乡村聚落规划结构生态要素层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乡村农宅环境生态营建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并有待提升等3个核心问题。(2)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规律认知、现代理论基础认知、乡村规划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及内容诠释,并提出对应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首先,总结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生态营建智慧。其次,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指导意义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生态适应性理论,到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以及适宜技术理论。然后,分析内生机制、外部推动机制、差异化机制和多尺度引导机制等生态适应性机制。最后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构成内容,包括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目标、原则与要素,以及“格局控制——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规划路径框架。(3)在宏观村域层面,以格局控制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村域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首先对村域生态适应性的内涵构成进行研究,如景观生态资源调查分析、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等;其次提出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路径,如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村域空间管制规划、村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最后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案例展开实证研究。(4)在中观村落层面,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针对村落空间规划结构层面的各类要素,在路径层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与能源、规划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目标,并缓解因规划建设产生的生态矛盾。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点空间结构簇群布局、公共空间乡土化与生态化、道路交通生态化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近自然处理等4个方面。(5)在微观农宅环境层面,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具体归纳出节地性引导、节能性引导、节材性引导与在地性引导等4种路径。节地性引导路径提出了战略性引导、指标性控制与合理化设计等3种路径。节能性引导路径从农宅居住环境节能规划、适应季节的农宅节能设计、户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节材性引导路径包括了农宅建设材料的节约化和乡土材料的模块化。而在地性引导路径则针对普通农宅环境和传统民居环境两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6)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与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等3个方面。首先,论文基于不同空间层次聚居,通过机制和要素分析,尝试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其次,初步提出“3种生态发展挑战、3个人居环境空间层级、3类生态适应性路径”的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格局—结构—品质”规划路径,即宏观村域、中观村落与微观农宅环境所对应的生态适应性具体规划路径。

李志[5](2017)在《论英国煤炭局对煤工尘肺病的治理》文中研究说明从19世纪开始,英国煤炭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是严重的煤工尘肺病也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煤工尘肺病的出现和流行,与英国煤矿工人当时的工作情况、英国采煤技术的进步以及煤矿工人自身的健康状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的采煤历史较为悠久,因而煤工尘肺病在英国也有着比较长的历史,受限于各历史时期的医学水平,医学界对煤工尘肺病的认知经历了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英国煤炭局于1946年成立后,随即着手应对煤工尘肺病。通过构建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煤工尘肺病的医学研究,测定煤矿中粉尘的含量,推广粉尘抑制措施,煤工尘肺病不断蔓延的势头终于得到了有效遏制。不过由于煤炭局始终将保障煤炭产量视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导致粉尘抑制措施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延缓和失误。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英国煤工尘肺病大规模爆发的背景。英国煤炭工业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使得煤矿数量、煤炭产量和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因而煤工尘肺病的影响群体相当庞大。此时煤炭开采和运输中机械化的巨大进步,导致煤矿粉尘大量出现,为煤工尘肺病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而煤矿工人当时的健康状况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对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煤工尘肺病为什么会大规模流行。第二部分介绍了煤工尘肺病在英国的流行情况以及英国医学界对煤工尘肺病的认知过程。煤工尘肺病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广为流行,造成了严重的伤残和死亡,令人触目惊心。由于煤工尘肺病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其认知过程也十分曲折。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医学专家终于弄清了煤工尘肺病的发病原因——过量吸入煤矿粉尘。第三部分介绍了英国煤炭局应对煤工尘肺病问题的各项措施。通过成立各种医学研究部门,开展大规模X光检查,测定煤矿粉尘,为采煤工作面注水、发放防尘口罩等措施,煤工尘肺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最后在结语中论述了英国煤炭局在煤工尘肺病治理中的功与过。

刘宗伟[6](2018)在《矿用水平钻机钻孔轨迹测量与跟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项目(U1510112)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4年晋煤集团科技攻关项目的主体内容。它是针对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机钻孔轨迹无法快速、准确跟踪设计轨迹的问题而提出的。随着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矿用水平定向钻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轨迹测量和跟踪的准确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着开采效率和生产安全。多年来,矿用水平定向钻机一直依靠进口,由于其技术封锁、配件周期长、服务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尽管我国目前众多煤机企业在研制水平钻机台体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鉴于其专长侧重于机械设计,在随钻测斜技术、钻孔轨迹跟踪技术方面跟国外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因此,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平定向钻机钻孔轨迹测斜系统及跟踪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以矿用水平钻机(包括矿用水平千米定向钻机和矿用普通回转钻机)为研究对象,在广范调研国内外近水平钻孔轨迹测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可适用于矿用普通回转钻机的随钻测斜系统,并就其测量技术、校正方法和抗磁干扰方法,以及水平千米定向钻机钻孔轨迹跟踪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随钻测斜系统是煤矿井下水平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对其所钻钻孔进行测量和轨迹绘制。本文针对普通回转钻机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结合煤矿现场的作业规程和钻进工艺,提出了离线式数据同步法,并基于该方法开发了离线式随钻测斜系统,即孔底姿态测量单元(探管)、孔口数据同步单元(同步仪)和上位机轨迹分析软件三部分。该系统在不改变回转钻机结构和钻进工艺的前提下,使其具备了轨迹绘制功能。(2)随钻测斜系统姿态测量单元的校正是轨迹精确绘制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现有随钻测斜系统姿态测量单元校正方法落后,校正成本高昂,校正精度低,并且存在校正后不良姿态点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其传感器模型(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磁强计-载具坐标系)的误差来源,以及现有的基本校正方法,特别是无外部参考的低成本校正方法,进而提出了适用于多矢量传感器的组合校正策略。该策略以解决了传感器坐标系与载具坐标系未对准误差为前提,在考虑了对应的数据测点采集方法的情况下,通过组合基本校正法,实现了对测量单元的所有线性时不变误差的校正。该策略还通过研究未对准误差角与姿态角之间的关系,简化了校正流程,提高了鲁棒性,使得校正结果更加真实、准确。(3)排除环境随机磁干扰对随钻测斜系统的影响对钻孔轨迹精确绘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磁基随钻测斜系统(加速度-计磁强计)无法避免在随钻头钻进过程中受随机磁干扰影响的问题,根据水平千米定向钻机和普通回转钻机的钻进工艺,分别提出了硬件抗磁干扰方法和软件抗磁干扰方法。其中硬件抗磁干扰方法在原有的传感器模型中引入三轴陀螺仪,采用数据融合法在姿态角层面补偿受干扰的测点。软件抗磁干扰方法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训练轨迹中未受干扰的测点,得到轨迹模型,然后由轨迹模型预测受干扰测点的方位角,从而达到了抗磁干扰的目的。(4)水平钻孔轨迹能够准确跟踪设计轨迹是实现钻孔中靶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水平千米定向钻机实钻轨迹跟踪设计轨迹全靠工人经验的现状,通过分析水平千米定向钻机单弯螺杆钻具在孔底的力学模型和钻具钻进过程的三维钻速方程,并基于最优跟踪理论和距离最短原则,提出一种可适用于钻机钻孔轨迹自动跟踪设计轨迹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轨迹预测预测模型推导出下一钻杆最佳工具面向角计算公式,从而实现钻孔轨迹对设计轨迹的跟踪,对水平定向钻机在煤矿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张平[7](2015)在《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气油比油井中含有大量游离气,这些气体分布于油套环空内,在采油过程中,气体溶解在原油内并随着原油入泵造成泵充不满,降低泵效,影响产量。对套管气进行控制的传统方法是在井上安装泄压阀等装置,但是传统控制装置需要根据人工经验判断套压,具有操作随意性、自动化程度低等缺陷。其次,在井下泵吸入口处安装气锚进行油气分离,但油气分离效果有限。针对传统控制装置的缺点以及考虑气体造成泵充不满影响因数下,研究油井内压力与产量稳定的关系,根据油井压力梯度,改进数学模型以确定合理套压,同时通过设计的控制系统使油井套压稳定在合理压力范围内,达到提高泵效稳定油井产量的目的。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合理套管气压力与稳产关系原理,建立合理套压计算模型。根据油田的采油工艺和控套调压方法,详细分析控制套压过程中井筒内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套管气形成的内部机理以及受影响因数。相对于现有的加装气锚、防泵漏失、地面参数调整法等实现稳产的方法,提出通过控制套压改变动液面和沉没度,实现改善泵充满系数、稳定产量的方案。建立计算合理套压的动态方程模型,根据油田历史生产数据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分析,得到产油量与套压、气液比、泵效等的函数关系,得到合理套压与产量的计算公式,并作为判断套管气压力是否合理的依据和准则。该计算模型优点在于既采用了油井压力分段物理模型同时又结合历史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合理,效果显着。2、设计并完成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研究传统的套管气控制装置和方法,设计出一套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定压阀、泄压阀等控制装置,系统的优点在于合理套压由软件计算,无需人工调节阀门,更加自动化。系统由上位机压力计算软件系统、压力传感器及处理电路、信号传输电路,控制电路,电磁阀等部分组成。压力传感器及处理电路采集实际套压值,上位机软件系统计算油井合理套压,控制单元通过信号传输电路获得合理套压值,根据控制策略输出控制信号驱动阀门动作,保证油井实际压力值稳定在计算的合理套压范围内,从而稳定油井产量,系统控压过程可以避免放气不均造成对地层能量的冲击。3、研究并实现压力计算软件系统。采用C≠≠与MATLAB联合编程方法实现压力计算软件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压力计算模块、系统主界面、数据交互界面、数据传输界面等功能模块,MATLAB编写压力计算模型程序,编译并生成动态链接库文件,压力计算模块运行时直接调用该文件进行计算。软件系统创新点在于提供人工数据输入接口,现场工程师可根据经验判断合理套管气压力值并通过该接口进行输入,从而控制套压。验证压力计算软件系统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计算软件得到合理套压值较为准确,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计算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对误差在5%以内。4、进行系统测试,验证其满足设计指标和要求。系统设计完成后,对系统进行软硬件联合测试,验证系统的工作是否正常。对控制系统进行放气测试以及稳压测试,实际测试表明:控制快速准确,稳压能力强,系统满足设计指标和要求。通过与传统的机械式或者弹簧式套管气控制装置相比,该系统克服了人工操作的缺陷,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能够达到提高泵效稳定油井产量的目的。

邓沛勇[8](2016)在《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能源工业研究 ——以石油和煤炭工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下半期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在俄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能源工业作用突出,不但保障工业和运输领域的燃料供应,在刺激诸多工业部门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取得骄人成就。俄国能源工业发展较晚,19世纪80年代起在引进外资、政府鼓励政策、交通运输和技术革命影响下该工业部门飞速发展。1872年巴库油田包税制度废除后,在政府扶持下石油工业开始勃兴,不但将美国煤油赶出俄国市场,垄断国内市场的同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与美国石油一较高下,甚至曾一度主导国际石油市场。因20世纪初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所致,俄国石油工业停滞不前,燃料结构石油化特征终结,但煤炭工业却蓬勃发展。虽然俄国煤炭工业发展较早,因采煤量有限诸多工业部门长期依赖进口煤炭,19世纪80年代在政府提高关税税率、引进外资和技术革新背景下煤炭工业迅速崛起。虽然俄国煤炭并未完全垄断国内市场,更未像石油工业一样左右世界能源市场,但还是先后将进口煤炭赶出南俄、中部工业区和伏尔加流域市场,在垄断本国煤炭市场同时煤炭的作用日增,最终奠定20世纪初俄国燃料结构的煤炭化基础。在俄国能源工业发展过程中运输、市场、外资和垄断等因素都至关重要,运输工具不断完善、市场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和大规模引进外资为能源工业发展带来契机,同时也导致能源工业中大型垄断集团诞生。石油和煤炭工业在为工业和运输业提供大量燃料同时俄国燃料结构矿物化最终完成,加速俄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郝佳[9](2015)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装设计在体验经济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理念的背景下,不仅停留在功能、实用、美观的层面上,而有了新的诉求。且伴随着互联网浪潮而兴起的交互设计、情感设计、服务设计和用户研究,其理念、方法在不断冲击着包装设计的视野,使得包装设计需要与时俱进的充实完善自身,需要在可用性、互动性、情感性等体验上拓展维度,才能使消费者在体验包装的内涵和外延服务时,充分调动感官、行动、思考、关联和精神,提高效率和满意度。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现状和诉求,通过对现有的包装、消费者、体验的概念进行研究和定义的细化,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背景和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结合用户研究、交互研究、情感研究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定义为: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前提下,将交互设计、人体工学、心理学、营销学的理念植入包装设计,并从中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将其转换为包装设计要素的设计过程。首先,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进行了实际的用户研究,通过对受测者、受访者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研究、访谈研究、参与式实验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比较深入了解了包装受众在包装发生全部体验的过程中的行为认知状态和变化,及其满意部分和不满的部分,再基于认知和行为进行了包装在本能、行为、反思层的体验层次和需求划分。其次,结合调研和实际研究,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原则总结归纳为:易懂易学性、易用便利性、行为互动性、情感体验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是根据认知-行为-行为-情感的包装需求逐层递进的,并为设计方法蓄势。最后,将设计原则进行了细化和完善,通过从表达包装工具功能,到增强行为互动特点,至赋予包装情感体验的设计方法,再到设计师和消费者身份转变的方法,来总结输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具体策略和设计方法。

方吉超[10](2019)在《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量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缝洞型油藏储量超过48亿吨,是我国原油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水开发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要开采方式,但由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结构复杂、尺度多变,优势流道发育严重,导致注水响应程度仅为33.4%,采收率仅为14.9%,亟需有效方法控制优势流道窜流,提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原油采收率。本文基于国内外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及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情况,针对大尺度高温高盐缝洞型油藏优势流道发育难题,提出了流道调整配合注水开发是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未来研究主方向。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条件和地质特征为基础,研发了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究了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调流性能。结合数学模拟方法和物理模拟方法,阐明了颗粒型调流剂优势流道调控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研发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的两类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分别为耐温120℃、耐盐21×104 mg/L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和耐温140℃、耐盐21×104 mg/L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粒径0.5-6.0 mm可调。优势流道调控实验表明,颗粒型调流剂在油藏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油水选择性调控能力。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在120℃油藏条件下,流道调控后注水压力上升4.7倍,而遇油后优势流道调控能力降低40.4%;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在140℃油藏条件下,流道调控后注水压力上升19.2倍,而遇油后优势流道调控能力降低45.3%。创建了颗粒型调流剂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精简了流道调整措施工艺流程,有利于流道调整工业化推广应用。阐明了缩缝调流是优势流道调控的主要作用机制。结合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结果表明,等密度是实现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的主控因素,等密度因素可使颗粒型调流剂溶洞滞留量由77.3%-99.8%降低至5.8%-22.7%,显着提高了颗粒型调流剂的深部运移能力。提高携带液注入速度、增加携带液粘度有利于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而“溶洞障碍”不利于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缝端卡堵和缝内堆积是实现缩缝调流的主要方式,颗粒缝端卡堵的势垒压力是卡堵前10-20倍。缝内颗粒堆积造成流道自由流截面积减小,调控缝内液流速度,流道自由流截面直径与液流能力成3次方关系。揭示了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的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视化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无水采油期较长,见水后易暴性水淹,水驱波及体积有限,连通屏蔽型剩余油约占储量的43.7%,为缝洞型油藏中潜力最大的一类剩余油。流道调整措施通过缩缝调流控制优势流道液流能力,实现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缝洞储集体,有效动用连通屏蔽型剩余油,扩大水驱波及体积43.8%,提高采收率22.2%。复杂砾石缝洞模型核磁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水易受重力影响,优势流道沿缝洞型油藏底部发育,无水采油期长,见水后油井暴性水淹,水驱采收率为57.8%。流道调整措施过程中,调流剂颗粒能够进入优势流道深部,调控优势流道深部液流能力,实现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达7.0%。矿场应用试验证实,流道调整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施工井组主受效井含水率最低降至6%,施工6个月内增油超过1500 t,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效果显着。

二、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论文提纲范文)

(2)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肛门失禁概述
        1.2.1 人体肛管直肠解剖学基础
        1.2.2 肛门失禁概况
        1.2.3 肛门失禁的常规疗法
    1.3 关键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工肛门括约肌
        1.3.2 经皮供能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内容结构
第二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方案与控制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硬件电路设计
        2.2.1 控制模块概述
        2.2.2 无线通讯模块
        2.2.3 生物反馈模块
        2.2.4 电源管理模块
    2.3 软件程序设计
        2.3.1 射频数据收发
        2.3.2 双向通讯设计
        2.3.3 体内软件低功耗设计
    2.4 系统集成与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率经皮供能系统设计与优化
    3.1 经皮供能传输效率研究
        3.1.1 链路耦合损耗和效率
        3.1.2 体外发射电路损耗和效率
        3.1.3 能量接收电路损耗和效率
    3.2 链路耦合效率的优化
    3.3 线圈自感和互感参数分析
        3.3.1 耦合线圈结构
        3.3.2 理论分析模型
        3.3.3 电磁仿真模型
        3.3.4 实验测量
        3.3.5 分析方法对比和验证
    3.4 耦合线圈交流内阻分析
        3.4.1 理论分析模型
        3.4.2 电磁仿真模型
        3.4.3 分析方法对比和验证
    3.5 高耦合效率线圈的设计与优化
        3.5.1 基于理论模型的单层线圈参数化设计
        3.5.2 基于电磁仿真模型的线圈层数优化
        3.5.3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皮供能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
    4.1 经皮供能闭环控制
    4.2 变耦合系数的闭环频控分析
        4.2.1 电压传递函数
        4.2.2 频率控制方程
        4.2.3 闭环频控电路设计
        4.2.4 实验分析
    4.3 变耦合系数和负载阻抗的闭环相控分析
        4.3.1 负载电阻和耦合系数变化
        4.3.2 逆变谐振回路等效输入电压
        4.3.3 闭环相控电路设计
        4.3.4 实验分析
    4.4 生物电磁安全性分析
        4.4.1 电磁场与人体的基本耦合机制
        4.4.2 生物安全性相关导则和标准
        4.4.3 能量线圈电磁场模型
        4.4.4 生物电磁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生括约肌假体设计及实验研究
    5.1 括约肌假体的设计
        5.1.1 水泵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 (WP-AASS)
        5.1.2 弹性伸缩式假体 (ES-AASS)
        5.1.3 仿耻骨直肠肌式假体 (PM-AASS)
    5.2 系统离体实验评估
        5.2.1 WP-AASS离体实验
        5.2.2 机械式仿生假体离体实验
    5.3 WP-AASS Ι 小香猪动物实验评估
        5.3.1 动物实验设计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WP-AASSⅡ比格犬动物实验评估
        5.4.1 动物实验设计
        5.4.2 实验内容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假体性能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专利
软件着作权

(3)柔性轴往复密封研发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柔性轴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1.2.2 柔性轴往复密封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柔性轴往复密封研究现状
        1.3.1 静态性能研究现状
        1.3.2 动态性能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柔性轴往复密封静态性能分析
    2.1 柔性轴往复密封静态有限元模型
        2.1.1 几何模型
        2.1.2 材料参数
        2.1.3 边界条件
        2.1.4 计算结果分析
    2.2 柔性轴往复密封静态性能技术指标
        2.2.1 强度安全裕量S
        2.2.2 接触应力裕量C
        2.2.3 静摩擦力裕量Q
    2.3 工作参数对静态性能的影响
        2.3.1 调控压力P_i
        2.3.2 介质压力P
        2.3.3 综合分析
    2.4 结构参数对静态性能的影响
        2.4.1 增压系数K_(ΔB)
        2.4.2 变形系数K_(ΔH)
        2.4.3 间隙系数K_(ΔG)
        2.4.4 结构参数的优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轴往复密封动态性能分析
    3.1 柔性轴往复密封动态有限元模型
        3.1.1 施加动态边界条件
        3.1.2 计算结果分析
    3.2 柔性轴往复密封动态性能技术指标
        3.2.1 泄漏率V
        3.2.2 动摩擦力f
        3.2.3 密封功耗E_c
    3.3 工作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3.3.1 调控压力P_i
        3.3.2 介质压力P
        3.3.3 综合分析
        3.3.4 运行速度u_0
    3.4 柔性轴往复密封设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轴往复密封性能试验分析
    4.1 柔性轴往复密封试验系统
        4.1.1 主体装置
        4.1.2 供压及调压装置
        4.1.3 动力装置
        4.1.4 测速装置
    4.2 摩擦力验证性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密封性能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二元矛盾背景下,乡村规划生态适应性理念滞后
        1.1.2 乡村建设基数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
        1.1.3 乡村生态问题的模糊性与严重性
        1.1.4 城市发展对乡村传统生态优势的影响
        1.1.5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生态宜居需要
        1.1.6 重庆乡村具有生态适应的典型代表性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1.4.2 现场调研
        1.4.3 文献研究
        1.4.4 比较研究
        1.4.5 其他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及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1.5.3 研究综合评述
    1.6 研究框架
        1.6.1 主要研究思路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生态问题
    2.1 宏观层面:全域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发生变化
        2.1.1 城乡用地结构变化及生态格局影响较大
        2.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逐渐被改变
    2.2 中观层面:乡村聚落重构的生态丧失
        2.2.1 村落空间构成状态的生态丧失
        2.2.2 村落公共空间规划的生态丧失
        2.2.3 聚落交通组织的生态丧失
        2.2.4 聚落基础设施的生态丧失
    2.3 微观层面: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缺失
        2.3.1 农宅环境用地集约度低
        2.3.2 农宅环境的能源问题
        2.3.3 农宅环境用材待生态提升
        2.3.4 农宅环境地域特征的缺失
    2.4 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分析
        2.4.1 宏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2 中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3 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研究
    3.1 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传统观念的发展演进
        3.1.1 远古时期——朴素的择居适应
        3.1.2 封建时期——和谐的自然观念
        3.1.3 当代时期——觉醒的生态意识
    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3.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2.2 生态适应性理论
        3.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4 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
        3.2.5 适宜技术理论
    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机制分析
        3.3.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生机制
        3.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外部推动机制
        3.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差异化机制
        3.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多尺度空间引导机制
    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容构成
        3.4.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目标
        3.4.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原则
        3.4.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要素
        3.4.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乡村村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
    4.1 村域规划生态适应性内涵的构成
        4.1.1 村域景观生态资源分析
        4.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4.1.3 村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估
        4.1.4 村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
        4.1.5 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
    4.2 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2.1 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
        4.2.2 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
        4.2.3 村域空间管制规划
        4.2.4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4.2.5 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4.3 案例研究:以重庆南川区金龙村村域总体规划为例
        4.3.1 金龙村基本情况
        4.3.2 村域生态适应性研究
        4.3.3 研究结论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乡村聚落环境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1 村落居民点因地制宜的簇群布局
        5.1.1 簇群布局的基本规律与规划手法
        5.1.2 簇群农宅单元的组合类型解析
        5.1.3 整体空间形态与设计
    5.2 公共空间规划的乡土化和生态化
        5.2.1 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与规划准则
        5.2.2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化规划
        5.2.3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规划
    5.3 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3.1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特征
        5.3.2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类型归纳
        5.3.3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4 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
        5.4.1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类型的适应要求
        5.4.2 近自然处理的概念与特征
        5.4.3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方法
    5.5 案例研究:以重庆大观镇高山移民村落规划为例
        5.5.1 村落规划背景
        5.5.2 村落规划现状要素简要评析
        5.5.3 村落规划中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
    6.1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基本思路
        6.1.1 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6.1.2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原则
        6.1.3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目标和构成
    6.2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解析
        6.2.1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地性引导路径
        6.2.2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能性引导路径
        6.2.3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材性引导路径
        6.2.4 农宅环境规划的在地性引导路径
    6.3 案例研究:重庆合川塘湾村农宅环境节能性评定与规划改进
        6.3.1 案例背景与节能性标准评定
        6.3.2 基础分评定——农宅节能与能源利用
        6.3.3 附加分评定——农宅场地风环境分析
        6.3.4 问题总结与优化改进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
    7.4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录1: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需求调研问卷
    D.附表

(5)论英国煤炭局对煤工尘肺病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20世纪英国煤工尘肺病大规模爆发的背景
    第一节 20世纪初英国煤炭工业的基本情况
        一、煤炭工业规模及工作分类
        二、煤炭开采和运输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 20世纪初英国煤矿工人的健康状况
第二章 煤工尘肺病的流行情况及医学认知过程
    第一节 煤工尘肺病在英国的流行情况
        一、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二、地理分布特点
    第二节 曲折的医学认知过程
        一、出现偏差的早期认知
        二、偏差出现的原因:肺结核与支气管炎
        三、煤工尘肺病的再发现:医学研究委员会的探索
        四、私营煤炭主对认知的贡献
第三章 英国煤炭局应对尘肺病问题的举措
    第一节 构建矿工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体系
        一、成立煤矿医疗服务部
        二、任命医疗官
        三、为矿工进行X光检查
        四、组建科学部和各类咨询委员会
    第二节 采样、测定煤矿中的粉尘
        一、更新粉尘采样仪器
        二、推行新的粉尘采样方法
        三、设立粉尘抑制的推荐性标准
    第三节 煤炭局抑制粉尘的具体措施
        一、注水和改良通风条件
        二、安装水喷嘴和喷雾器
        三、发放防尘口罩
    第四节 煤炭局的举措与其煤炭战略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矿用水平钻机钻孔轨迹测量与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钻测斜技术发展现状
        1.2.2 随钻测斜系统姿态测量单元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1.2.3 钻孔轨迹跟踪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随钻测斜系统样机研制及测斜关键技术开发
    2.1 引言
    2.2 钻孔轨迹绘制理论基础
        2.2.1 基本要素定义及计算
        2.2.2 钻孔轨迹计算及描述
    2.3 轨迹测量系统及其电路设计
        2.3.1 离线式随钻测斜系统数据同步技术
        2.3.2 离线式随钻测斜系统硬件结构设计方案
        2.3.3 磁传感器测量技术
    2.4 轨迹测量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2.4.1 探管子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2.4.2 同步仪子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2.5 轨迹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钻测斜系统姿态测量单元校正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统一误差模型建立
        3.2.1 三轴矢量场传感器误差模型
        3.2.2 误差模型仿真
    3.3 基本校正方法
        3.3.1 椭球拟合校正法
        3.3.2 内积恒定校正法
        3.3.3 平面拟合校正法
    3.4 组合校正策略
        3.4.1 单种矢量场传感器模型校正
        3.4.2 多矢量场传感器模型完全校正
        3.4.3 多矢量场传感器模型不完全校正
        3.4.4 不完全校正法理论证明
    3.5 实验验证
    3.6 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传感器的随钻测斜系统的抗磁干扰设计
    4.1 引言
    4.2 硬件抗磁干扰方法
        4.2.1 线性卡尔曼滤波
        4.2.2 数据融合方法
        4.2.3 硬件电路方案
        4.2.4 实验验证
    4.3 磁干扰检测方法
    4.4 基于软件抗磁干扰设计
        4.4.1 支持向量回归机
        4.4.2 软件方案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钻孔轨迹预测方法及其跟踪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带弯接头螺杆钻具力学分析
        5.2.1 纵横弯曲梁法在带弯接头的螺杆钻具的应用以及其力学模型等效处理
        5.2.2 三维井身条件下带弯接头螺杆钻具的三弯矩方程建立
        5.2.3 弯接头顶点位置与上切点位置选取规则
    5.3 下一钻杆钻孔轨迹预测模型的建立
        5.3.1 三维钻速方程的建立
        5.3.2 下一钻杆的姿态计算
    5.4 下一钻杆钻孔轨迹跟踪模型建立
        5.4.1 距离函数建立
        5.4.2 下一钻杆最优工具面向角求解
        5.4.3 软件流程图
    5.5 钻头各性异向指数的测定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过程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6 跟踪方法仿真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合理套管气压力计算研究现状
    1.3 套管气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原理
    2.1 合理套压与稳产关系研究
    2.2 合理套压计算原理研究
        2.2.1 油井套管气压力物理模型建立
        2.2.2 套管气压力与产量计算模型
        2.2.3 泵效的提高计算公式
    2.3 稳定合理套压控制系统设计
        2.3.1 系统设计指标和要求
        2.3.2 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压力传感器选型及处理电路
    3.3 信号传输电路设计
    3.4 驱动电路设计与执行机构选型
        3.4.1 驱动电路设计
        3.4.2 执行机构选型
    3.5 数据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6 整机控制系统设计
        3.6.1 ARM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3.6.2 A/D转换电路设计
    3.7 系统供电方案设计
    3.8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2 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控制系统算法对比研究
        4.2.2 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4.2.3 A/D采样程序设计
        4.2.4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4.3 压力计算系统软件设计
        4.3.1 系统主界面实现
        4.3.2 压力计算算法实现及界面实现
        4.3.3 数据交互界面实现
        4.3.4 数据传输界面实现
        4.3.5 系统管理界面实现
    4.4 系统数据库访问及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联合测试
    5.2 控制系统放气测试及结果分析
    5.3 控制系统稳压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压力计算软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能源工业研究 ——以石油和煤炭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状况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1.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研究方法
        3.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1章 俄国石油工业
    1.1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概述
        1.1.1 石油工业发展追溯
        1.1.2 19世纪末石油工业全盛时期
        1.1.3 20世纪初石油工业萧条时期
    1.2 石油产品运输
        1.2.1.水路运输
        1.2.2.铁路运输
        1.2.3.石油管道运输
    1.3.石油产品市场
        1.3.1.国内石油市场
        1.3.2.国际石油市场
        1.3.2.1.欧洲市场
        1.3.2.2.东方市场
    1.4.俄国石油工业中的外资与大型垄断集团
        1.4.1.诺贝尔兄弟集团
        1.4.2.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里海—黑海》石油工商业公司
        1.4.3.高加索石油工业中的英国企业
        1.4.4.高加索石油工业中的德国资本
        1.4.5.石油工业垄断的影响
第2章 俄国煤炭工业
    2.1.俄国煤炭工业发展概述
        2.1.1.煤炭工业发展追溯
        2.1.2 19 世纪下半期煤炭工业快速发展
        2.1.3 20 世纪初煤炭工业全盛时期
    2.2.煤炭运输
        2.2.1.铁路运输
        2.2.1.1 南俄地区铁路建设状况
        2.2.1.2.南俄铁路货物运输状况
        2.2.2.水路运输
    2.3.煤炭销售市场
        2.3.1.南俄本地市场
        2.3.2.中部工业区市场
    2.4.俄国煤炭工业中的外资
        2.4.1.外资对南俄煤炭工业的影响
        2.4.2.法国资本
        2.4.3.比利时资本
    2.5.煤炭垄断组织形成与影响
        2.5.1.煤炭工业垄断趋势日增
        2.5.2.南俄煤炭销售辛迪加
        2.5.3.南俄煤炭工业垄断的影响
第3章 影响俄国能源工业发展的因素
    3.1 刺激能源工业发展的因素
        3.1.1 政府政策决定俄国能源工业兴衰
        3.1.1.1 保护性关税奠定能源工业发展的基础
        3.1.1.2 农奴制改革为高加索石油工业发展前提
        3.1.1.3 包税制度废除促进俄国石油工业崛起
        3.1.2 外资涌入促进俄国能源工业勃兴
        3.1.2.1 俄国工业外资依赖程度较高
        3.1.2.2 外资是刺激俄国能源工业崛起的重要推力
        3.1.3 技术革新是能源工业发展的动力
        3.1.3.1 石油工业技术革新
        3.1.3.2 煤炭工业技术革新
        3.1.4 全俄市场强化为能源工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3.1.5 经济提升为能源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抑制能源工业发展的因素
        3.2.1.经济危机影响
        3.2.2.俄国能源开采技术相对落后
        3.2.3 国外同类产品竞争
        3.2.3.1 国内外石油市场上美国石油产品的竞争
        3.2.3.2 国外进口煤炭的冲击
第4章 能源工业对俄国工业化的影响
    4.1.工业和运输业燃料中矿物燃料占主导
        4.1.1.石油产品的工业和运输业用途
        4.1.1.1 河运部门燃料中石油产品占主导
        4.1.1.2 铁路燃料中石油产品比重较高
        4.1.1.3 各工业部门石油燃料消费状况
        4.1.2.煤炭的工业和运输业用途
        4.1.2.1 冶金业燃料中煤炭占主导
        4.1.2.2 铁路燃料中煤炭作用不断攀升
        4.1.2.3 河运部门燃料中煤炭比重较低
        4.1.2.4 其他工业部门煤炭使用状况
    4.2.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工业的作用
        4.2.1.石油工业影响
        4.2.1.1 直接推动石油加工业发展
        4.2.1.2 促进输油船队诞生和仓储设施完善
        4.2.1.3 拉动冶金工业发展
        4.2.1.4 巴库电力工业蓬勃发展
        4.2.1.5 带动伏尔加河流域造船业
        4.2.2.煤炭工业影响
        4.2.2.1 煤炭是南俄冶金业繁荣的燃料基础
        4.2.2.2 炼焦部门迅速崛起
        4.2.2.3 推动南俄制糖业发展
        4.2.2.3 拉动南俄煮盐业
        4.2.2.4 煤炭深加工工业初步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念解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框架
    1.7 研究及难点
第二章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背景和演化
    2.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社会背景
        2.1.1 人本思想
        2.1.2 体验经济兴起
        2.1.3 传统的人文体验观
    2.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化
        2.2.1 从物质到非物质设计阶段
        2.2.2 从人本主义到人性化设计阶段
        2.2.3 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体验式包装设计阶段
    2.3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概念解析
        2.3.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
        2.3.2 以体验经济为背景的体验式设计
        2.3.3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的包装设计
第三章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用户行为认知研究
    3.1 用户行为认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3.1.1 行为认知研究的目的
        3.1.2 行为认知研究的方法
        3.1.3 行为认知研究的设计
    3.2 体验式包装设计用户行为认知的定性研究
        3.2.1 非参与式观察研究
        3.2.2 深度访谈研究
        3.2.3 参与式实验研究
    3.3 体验式包装设用户行为认知计的体验分层
        3.3.1 本能层次的体验
        3.3.2 行为层次的体验
        3.3.3 反思层次的体验
第四章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原则
    4.1 易懂易学性原则
        4.1.1 明显可见
        4.1.2 易于理解
        4.1.3 可以预见
        4.1.4 方便忆性
    4.2 易用便利性原则
        4.2.1 功能性
        4.2.2 便捷性
        4.2.3 适应性
        4.2.4 符合人体工学
    4.3 行为互动性原则
        4.3.1 响应性
        4.3.2 诱导性
        4.3.3 参与性
        4.3.4 时效性
    4.4 情感体验性原则
        4.4.1 心情和情绪
        4.4.2 感觉和直觉
        4.4.3 情感的模型
        4.4.4 感性和情怀
第五章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的方法
    5.1 寻找产品和包装的痛点,改善包装可用性体验
        5.1.1 使包装满足基本需求
        5.1.2 使包装舒适易用便捷
        5.1.3 使包装容错无障碍
    5.2 创造行为互动的契机,增强包装交互性体验
        5.2.1 选择适宜的包装款式
        5.2.2 设计巧妙的预设和反馈
        5.2.3 编写适宜的包装文案
        5.2.4 运用适时的科技手段
    5.3 挖掘消费者情感需求,赋予包装情感性体验
        5.3.1 运用多维度感官,创造情境体验
        5.3.2 满足个人品味,迎合自我价值
        5.3.3 倡导自然关怀,引导生活方式
        5.3.4 营造群体归属,引起感情认同
    5.4 设计师和消费者身份交换
        5.4.1 设计师的身份转换
        5.4.2 消费者参与修正包装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B: 图片及表格来源

(10)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
        1.2.2 提高缝洞型油藏采收率物理模拟方法
        1.2.3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
        1.2.4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
    1.3 调流剂研究进展
        1.3.1 调流剂类型优选
        1.3.2 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1.3.3 颗粒型调流剂制备方法
    1.4 颗粒型调流剂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究
    2.1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方向
        2.1.1 高温高盐油藏分类
        2.1.2 颗粒型调流剂优势
        2.1.3 颗粒型调流剂研发思路
    2.2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2.2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本体材料研发
        2.2.3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制备与表征
    2.3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2.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3.2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本体材料研发
        2.3.3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制备与表征
    2.4 调流剂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建立
        2.4.1 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目的
        2.4.2 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调流性能研究
    3.1 调流剂耐温耐盐性能
        3.1.1 实验方法
        3.1.2 温度矿化度老化稳定性
        3.1.3 静态油水选择性
        3.1.4 结构破坏温度
    3.2 调流剂粘弹特性
        3.2.1 实验方法
        3.2.2 流变特性
        3.2.3 微观结构
    3.3 调流剂优势流道调控性能
        3.3.1 实验方法
        3.3.2 裂缝流道调控性能
        3.3.3 裂缝流道选择性调控性能
        3.3.4 调流剂裂缝流道调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油藏优势流道调控机制研究
    4.1 模型设计
        4.1.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模型简化
        4.1.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1.3 物理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方法建立
        4.2.1 数值模拟方法
        4.2.2 物理模拟方法
    4.3 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的主控因素
        4.3.1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4.3.2 非贯穿缝溶洞中颗粒运移规律
        4.3.3 贯穿缝溶洞中颗粒运移规律
        4.3.4 密度对调流剂颗粒运移的影响规律
    4.4 调流剂颗粒深部运移的有利因素
        4.4.1 调流剂颗粒密度
        4.4.2 携带液注入速度
        4.4.3 携带液粘度
        4.4.4 溶洞发育程度
    4.5 颗粒型调流剂流道调控机制研究
        4.5.1 变径卡堵调流
        4.5.2 缩缝调流
        4.5.3 缝宽与粒径匹配规律
        4.5.4 缩缝调流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5.1 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设计与实验方法建立
        5.1.1 模型设计
        5.1.2 实验方法
    5.2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动用机制
        5.2.1 窜流通道演化
        5.2.2 剩余油分布类型
        5.2.3 剩余油动用机制
    5.3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
        5.3.1 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潜力
        5.3.2 水驱优势流道演化规律
        5.3.3 颗粒型调流剂展布特征
        5.3.4 流道调整均衡驱替机制
    5.4 流道调整矿场应用研究
        5.4.1 井组概况
        5.4.2 井组生产动态
        5.4.3 流道调整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忆高效手动泵的发明[J]. 贾弘. 发明与革新, 1997(01)
  • [2]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 克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3]柔性轴往复密封研发和性能分析[D]. 杜江.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4]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史靖塬. 重庆大学, 2018(09)
  • [5]论英国煤炭局对煤工尘肺病的治理[D]. 李志.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6]矿用水平钻机钻孔轨迹测量与跟踪方法研究[D]. 刘宗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7]稳定油井产量的套管气压力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平.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8]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国能源工业研究 ——以石油和煤炭工业为例[D]. 邓沛勇. 吉林大学, 2016(08)
  • [9]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包装设计研究[D]. 郝佳. 江南大学, 2015(12)
  • [10]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D]. 方吉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标签:;  ;  ;  ;  

回顾高效手动泵的发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