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癌—它的病理学特异性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林希萌,陈敏山[1](2021)在《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文中认为我们所指的肝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上以肝脏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需要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鉴别、排除肝转移癌,病理学通常为具有胆管上皮特征的"腺癌"。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指出此类肿瘤为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1],2017年后更名为肝内胆管癌(ICC),与肝细胞癌和HCC-ICC混合型并列为原发性肝癌的三种类型[2-3];
阎春英,付佐君,刘贵生,李江,孙晨曦[2](2021)在《热休克蛋白90联合甲胎蛋白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随着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对于肝细胞癌分子研究的深入,本研究创新性采用HSP90联合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的方法,探究联合诊断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目的评估H S P 9 0联合甲胎蛋白A F 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08/2020-07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乙型、丙型)、健康体检者共383位,采用电化学法检测AFP血清浓度, ELLISA法检测HSP90血清浓度,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单独分析AFP及HSP90对HCC的诊断价值,敏感度HSP90>AFP,特异度AFP>HSP90, AFP联合HSP9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87.8%和91.2%.结论AFP联合HSP90建立新型HCC诊断模型能显着提高HCC诊断价值.
朱嫦琳,陈展泽,李启欣[3](2021)在《基于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决策曲线分析(DCA)及临床影响曲线方法,探讨血清维生素K缺乏诱导的异常蛋白(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5月至2020年7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体检健康者标本共982例并分为肝细胞癌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胆管癌组、肝继发瘤组及正常对照组共6组,测定受试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DCA及临床影响曲线方法评价PIVKA-Ⅱ和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HCC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肝细胞癌组患者PIVKA-Ⅱ水平和AFP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 <0.001),肝炎组患者PIVKA-Ⅱ水平和AF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01)。肝细胞癌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PIVKA-Ⅱ和AFP增高不一致,所占比例分别为35.44%、33.08%、35.43%。以非肝癌者为对照,PIVKA-Ⅱ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AFP(P <0.001),与联合检测基本一致(P=0.967);以健康人群为对照,两者联合检测AUC优于PIVKA-Ⅱ(P=0.038 5),PIVKA-Ⅱ的AUC优于AFP(P <0.001)。结合年龄及性别因素,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除了风险阈值为0.24~0.25时,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均优于PIVKA-Ⅱ单独检测。在阈值概率为0.2时,被联合检测方案划分为高风险的人数与真阳性人数基本达到一致。结论血清PIVKA-Ⅱ与AFP均为诊断HCC的良好生物标志物;在进行HCC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时,应结合患者性别、年龄、PIVKA-Ⅱ及AFP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魏武[4](2021)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
覃小珊[5](2021)在《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苦参素对人肝癌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HUVEC具有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TECs)。q PCR检测TEM1、TEM8的表达以明确TECs身份,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UVEC在诱导前后的细胞形态。(2)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细胞培养基中VEGF的含量,并采用q 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的HUVEC中VEGFR2、Ets-1的表达。探讨肿瘤条件培养基促使正常ECs向TECs转变的分子机制。(3)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浓度分别为0.375mg/m L、0.75mg/m L、1.5mg/m L、3mg/m L、6mg/m L苦参素在不同时间点对TECs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4)采用q 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苦参素干预TECs前后VEGFR2、Ets-1的表达差异,探讨苦参素抑制TECs血管生成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q 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经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HUVEC中TEM1、TEM8、Ets-1、VEGFR2的m RNA表达升高(P<0.05),说明构建TECs成功。(2)ELISA结果显示,与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相比,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混合培养基(含50%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的ECM)中VEGF含量均升高(P<0.001)。(3)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HUVEC相比,TECs中Ets-1、VEGFR2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大(P<0.05)。(4)CCK-8法结果显示,苦参素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大(P<0.001);0.375mg/m L、0.75mg/m L、1.5mg/m L、3mg/m L苦参素组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减小,其中3mg/m L苦参素组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g/m L苦参素组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大(P<0.05),选择0.375 mg/m L、0.75 mg/m L、1.5 mg/m L、3 mg/m L苦参素作为后续实验干预条件,其中3mg/m L浓度组作为后续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研究的时间效应实验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375 mg/m L苦参素组划痕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苦参素组划痕愈合速度随浓度增加而减慢(P<0.05);苦参素对划痕愈合率的影响随时间延长而越明显(P<0.05)。体外血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在种板3 h后逐渐出现管腔样结构,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0.375 mg/m L苦参素组管形成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苦参素组管形成数量随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管形成数量随着苦参素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P<0.05)。(5)q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Ets-1、VEGFR2 m RNA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 mg/m L苦参素组细胞中Ets-1、VEGFR2 m RNA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6)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Ets-1蛋白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0.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VEGFR2蛋白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mg/m L苦参素中Ets-1、VEGFR2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结论:(1)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模拟肿瘤微环境诱导正常内皮细胞具备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为基于肿瘤内皮细胞的抗肝癌血管生成研究提供了一个细胞模型。(2)苦参素能够抑制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HUVEC血管生成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ts-1的表达进而抑制VEGF/VEGFR2信号转导通路。
李昌旭[6](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验结果、影像结果等指标,寻找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公式,预测术前微血管侵犯阳性的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21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据选取的临床症状、检验指标、影像指标中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变量是微血管侵犯的“可疑危险因素”,再将“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变量即为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公式。使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鉴别模型公式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经ROC曲线分析,该变量临界值为2.32时,微血管侵犯具有最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2.32将该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变量。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且期间未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OR=3.447,95%CI:1.045-11.368,P=0.042)、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 年且期间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OR=4.450,95%CI:1.194-16.579,P=0.026)、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 0年且期间未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OR=7.855,95%CI:2.497-24.714,P<0.001);甲胎蛋白>400ng/ml(OR=2.563,95%CI:1.128-5.823,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大于2.32(OR=5.181,95%CI:2.466-10.887,P<0.001);肿瘤最大直径在 5cm 和 10cm 之间(OR=4.379,95%CI:1.909-10.044,P<0.001)、肿瘤最大直径>10cm(OR=10.963,95%CI:3.458-34.753,P<0.001);肿瘤周围异常强化(OR=4.704,95%CI:2.203-10.045,P<0.001)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公式。ROC曲线对模型公式进行区分度检验,结果较好(AUC=0.885,敏感度为87.72%,特异度为79.05%),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公式进行校准度检验,χ2=8.184,P=0.416,实测值和期望值拟合优度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甲胎蛋白、肿瘤周围异常强化、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最大直径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模型预测公式。基于模型公式计算出的概率数值并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制定个体化的手术切除方案。
曾杨媚[7](2021)在《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和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d-EOB-DTPA MRI)是近年来两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CEUS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肝脏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灌注特点,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是用于肝肿瘤T1加权MRI检查的特异性对比剂,也称为“肝脏肿瘤特异性对比剂”,不仅能获得上述三期肝内肿瘤的增强图像,还具有能提供正常肝细胞功能信息的肝胆特异期,两种影像学技术均大大提高了HCC的检出率。但二者在HCC中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争议,特别是二者对不同大小HCC病灶的诊断准确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认为肝切除、肝移植和局部消融治疗是HCC根治性治疗的3种方法。尽管首选方法是肝切除术,但多数患者由于肝功能差难以接受手术治疗或确诊时已达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确切等优点,使一些不适合外科手术的HCC患者获得治疗机会。超声因其简便易行、实时性好的优点,已经成为肝脏RFA最常用的引导技术。然而RFA手术治疗时狭小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增加了临床医师掌握该类手术的难度。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T、MRI等影像学断面基础上建立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边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相互位置关系。在肝脏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设计和规划RFA穿刺路径,并完成模拟消融手术,将有助于提高RFA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目的:(1)对比分析HCC的CEUS及Gd-EOB-DTPA 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二者在诊断HCC中的准确率和各自的优缺点。(2)在Gd-EOB-DTPA MRI断面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规划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课题分以下两部分进行研究:1.CEUS与Gd-EOB-DTPA MRI诊断HCC的临床价值: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50例肝肿瘤患者、共计274个肝内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分析肝内病灶的两种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影像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所有病灶均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取得明确的病理结果。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收集我院21例RFA治疗患者的Gd-EOB-DTPA MRI检查数据。将MRI数据导入Amira 5.2.1(法国TGS公司)软件中,分割出皮肤、肝脏、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胆囊以及肝肿瘤等结构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规划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US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诊断HCC的临床价值:(1)HCC的两种检查不同时相的图像特征分析:病理结果显示274个病灶中223个为HCC,51个为非HCC。223个HCC病灶CEUS检查中,167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7个漏诊,49个误诊。223个HCC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178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1个漏诊,44个误诊。223个HCC病灶中,动脉期CEUS检查表现为高增强病灶占比为92.83%(207/223),高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80.72%(180/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或延迟期CEUS检查表现为低增强病灶占比为78.48%(175/223),低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96.41%(215/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EOB-DTPA MRI肝胆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为98.2%(219/223),与Gd-EOB-DTPA MRI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对比研究两种检查方法及二者联合在≤5cm HCC中的诊断效能:在所有病灶及病灶最大径为≤2cm、(29)2cm且≤3cm、(29)3cm且≤5cm组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二者联合诊断HCC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独应用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而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1)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在HCC患者的Gd-EOB-DTPA MRI数据集基础上成功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立体地显示肝脏内肿瘤及其周围血管和重要脏器,并能进行任意方位的旋转、拖动、调节大小等交互式操作,有利于全面观察肿瘤的位置,结合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2)临床验证:本研究所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RFA安全进针路径,能有效指导RFA术的实施,提高消融成功率。本研究中21例患者在个性化肝脏三维模型引导下均1针准确进入肿瘤中心进行RFA治疗,且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CEUS与Gd-EOB-DTPA MRI对≤5cm HCC的诊断各有优势,CEUS对HCC病灶动脉血供的实时监测能力优于Gd-EOB-DTPA MRI,Gd-EOB-DTPA MRI对廓清的评价优于CEUS,二者对≤5cm的不同大小HCC均有良好的诊断准确率,CEUS结合Gd-EOB-DTPA MRI能显着提高单用CEUS诊断HCC的灵敏度和准确率。2.本研究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辅助临床医师制定精准的RFA穿刺路径,为实现精准肝癌RAF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结合MRI、CT等其他影像学优点深入研究超声的诊疗一体化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彭佳璇[8](2021)在《基于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广泛,但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部分影像表现重叠的肝脏肿瘤较难鉴别,纹理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病灶体素灰度强度和空间位置改变而间接反映病灶的组织学病理学改变,能够高通量提取病灶内部的纹理信息并准确评估肿瘤的异质性,目前纹理分析已经在肝脏多种常见肿瘤的鉴别和预后评估中显示出良好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行磁共振扫描发现肝脏局灶性实性占位患者共87人,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影像学及临床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两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27例,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56.2±10.9)岁。将常规T2WI FS(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序列图像、三期增强图像导入Omni-kinetics软件提取纹理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纹理参数对肝脏良、恶性病变以及肝恶性病变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基于T2WI FS序列良性组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峰度、能量、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均大于恶性组,偏度、熵、灰度共生矩阵熵均小于恶性组(P<0.05);动脉期良性病变组的最大值、标准差、偏度、峰度、能量、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大于恶性组,熵、均匀度、灰度共生矩阵熵小于恶性组(P<0.05);门脉期良性组的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能量、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大于恶性病变组,灰度共生矩阵熵、相关性小于恶性组(P<0.05);延迟期良性组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大于恶性组,峰度、灰度共生矩阵熵、相关度值小于恶性组(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I FS序列的平均值、熵和动脉期的标准差、熵、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和门静脉期的标准差、灰度共生矩阵能量以及延迟期的平均值、灰度共生矩阵熵和相关性是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动脉期灰度共生矩阵能量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16,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80.56%;联合模型中,延迟期纹理参数联合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7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00%、88.89%。3.基于T2WI FS和三期增强序列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和延迟期的对比度在肝细胞癌组明显小于肝转移瘤组(P<0.05),而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的均匀度和T2WI FS序列以及延迟期的相关性均大于肝转移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I FS序列的相关性、门静脉期的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和均匀度以及延迟期的对比度是鉴别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单个纹理参数,门静脉期灰度共生矩阵能量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AUC为0.733,敏感度为71.87%,特异度为73.08%;门脉期灰度共生矩阵能量和均匀度两者的联合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76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62%、53.85%。结论:基于MRI图像的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纹理分析有望成为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姜金汐[9](2021)在《FNA洗脱液中Midkine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FNA洗脱液中Midkine(MK)及其相关比值的表达水平,评估这些指标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术前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患者217例,其中173名患者行甲状腺病损切除术,共收集242枚结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甲状腺结节FNA洗脱液样本中Midkine的表达水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甲状腺球蛋白和游离甲状腺素的表达水平。根据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和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发布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将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结果和超声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各检测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一步探究各指标、超声检查和FNAC检查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等。结果:1、根据病理学结果分析Midkine及其相关比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差异。MK/TG和MK/FT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水平比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显着升高(P<0.05),而TG、FT4和FT4/MK在PTC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2、Midkine及其相关比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MK/TG和MK/FT4都在肿瘤最大径为1-2cm和2-4cm的PTC中表达水平升高(P=0.009,P=0.001),二者在侵透被膜和侵犯周围组织及带状肌的PTC中表达水平也升高(P=0.001,P=0.003);此外,MK/TG随着T分期的增加而表达升高(P=0.002),MK/FT4在T分期中也存在差异表达(P=0.002);然而,仅MK/FT4在N1分期中的表达水平升高(P=0.025)。3、根据ROC曲线结果评估Midkine相关指标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MK/TG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9,最佳阈值为55.57ng/mg,而MK/FT4的AUC为0.677,最佳阈值为0.11μg/pmol,二者AUC无统计学差异(P=0.91)。MK/TG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8%、87%和62%,MK/FT4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44%、91%和50%,尽管MK/TG比MK/FT4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是MK/FT4比MK/TG具有更高的特异性。4、评估各指标在术前辅助FNAC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Midkine及其相关比值在不同FNAC分类中差异表达(P<0.05),差异主要来源于II类和VI类结节。然而,对于FNA I,III和V类结节,FNAC联合MK/FT4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和96%,比单独应用FNAC的灵敏性(91%)和准确性(92%)更高。但是FNAC联合MK/TG并没有提高FNAC的诊断效能。5、评估各指标在术前辅助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与单独应用ACR TI-RADS相比,ACR TI-RADS联合MK/TG时灵敏性(91%vs.83%)和准确性(88%vs.83%)更高,但特异性较低(65%vs.74%),ACR TI-RADS联合MK/FT4与联合MK/TG的结果一致。结论:1、MK/FT4和MK/TG对PT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考虑作为诊断PTC的潜在的新型肿瘤标志物。2、对于FNA I,III和V类结节,MK/FT4较MK/TG更适合作为FNAC的辅助诊断方法。3、MK/FT4和MK/TG都可以作为超声检查的辅助诊断方法。
张煌斌[10](2021)在《基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甲胎蛋白和肿瘤直径的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预后的术前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甲胎蛋白和肿瘤直径与可切除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发生以及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MVI组(143例)和无MVI组(140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相关临床指标的临界值并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MVI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25.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直径、甲胎蛋白(AFP)、中性-淋巴细胞计数比(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以及γ-谷氨酰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比(GLR)与患者MV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II>376.30×109/L(OR=2.249,P=0.004)、AFP>400ng/ml(OR=2.304,P=0.003)和肿瘤最大直径>5cm(OR=2.728,P<0.001)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SII组与低-SII组的中位RFS分别为10.0月和31.0月(P=0.005);高-AFP组与低-AFP组的中位RFS分别为14.6月和36.5月(P=0.019);肿瘤直径>5cm组与≤5cm组的中位RFS分别为12.2月和34.9月(P=0.013);危险因素评分0-3分各组的中位RFS分别为36.5月、31.0月、14.6月和4.6月(P=0.001);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P=0.014)、AFP(P=0.020)、SII(P=0.006)以及危险因素评分(P<0.001)与RFS具有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提示AFP和SII是HCC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SII:HR=1.851,95%CI 1.173-2.920,P=0.008;AFP:HR=1.663,95%CI 1.063-2.602,P=0.026。以AFP、SII、肿瘤直径为基础建立的MVI术前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59.4%,特异性为75.7%。结论:SII、AFP以及肿瘤的直径与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发生密切相关;SII、AFP是HCC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SII、AFP和肿瘤直径建立的模型对MVI的发生以及RFS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二、肝细胞癌—它的病理学特异性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它的病理学特异性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肝胆管细胞癌的定义 |
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 |
一、肝胆管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
二、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 |
三、肝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检查 |
1.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 |
2.CT: |
3.MRI: |
4.PET/CT: |
四、肝胆管细胞癌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
五、穿刺活检 |
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
一、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
二、鉴别诊断 |
1.肝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鉴别: |
2.肝胆管细胞癌与肝转移癌鉴别: |
三、临床分期 |
结语 |
(2)热休克蛋白90联合甲胎蛋白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亚组分析 |
2.3 以AFP、H S P90及性别作为联合诊断指标可提高肝细胞癌诊断准确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亮点 |
实验背景 |
实验动机 |
实验目标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展望前景 |
(3)基于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血清样本采集 |
1.3.2 仪器与试剂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比较 |
2.2 各组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上升情况比较 |
2.3 ROC曲线分析 |
2.4 决策曲线分析 |
2.5 临床影响曲线分析 |
3 讨论 |
(5)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肝癌Hep G2 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正常内皮细胞具有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苦参素对Hep G2 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ETS 转录因子家族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肿瘤微环境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 |
2.2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
2.3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2.4 当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预测模型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病历筛选流程 |
3.2 术前肝功能储备评估和手术切除适应证 |
3.3 患者临床信息 |
3.3.1 本病历资料 |
3.3.2 实验室检验资料 |
3.3.3 影像学检查资料 |
3.3.4 结局指标 |
3.3.5 补充说明 |
3.3.6 部分指标的定义 |
第4章 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及结论 |
4.1 统计分析 |
4.1.1 选取自变量及处理数据 |
4.1.2 描述及分析数据 |
4.2 统计学结果 |
4.3 结论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
引言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磁共振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3.1 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纹理参数的比较 |
3.1.1 基于T2WI FS序列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1.2 基于动脉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1.3 基于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1.4 基于延迟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1.5 纹理参数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效能评估 |
3.2 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纹理参数比较 |
3.2.1 基于T2WI FS序列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2.2 基于动脉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2.3 基于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2.4 基于延迟期图像纹理参数比较 |
3.2.5 纹理参数鉴别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效能评估 |
四.讨论 |
4.1 常规磁共振检查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 |
4.2 纹理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4.3.本研究中纹理分析对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磁共振纹理分析在肝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FNA洗脱液中Midkine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甲状腺癌概况 |
2.2 甲状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 |
2.2.1 超声检查及结果判定标准 |
2.2.2 细针穿刺活检 |
2.2.3 FNA洗脱液检测 |
2.3 Midkine |
2.3.1 Midkine分子特征 |
2.3.2 Midkine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 |
2.3.3 Midkine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
2.3.4 Midkine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仪器与方法 |
3.2.1 超声检查及分级标准 |
3.2.2 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分类标准 |
3.2.3 洗脱液制备 |
3.2.4 ELISA检测Midkine |
3.2.5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TG和FT4 |
3.2.6 MK/TG、MK/FT4 计算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基本临床病理特征的描述 |
4.2 Midkine及其相关比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情况 |
4.3 Midkine相关比值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
4.4 MK/TG和 MK/FT4 在甲状腺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
4.5 MK/TG和 MK/FT4 联合FNAC或 ACRTI-RADS的诊断价值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甲胎蛋白和肿瘤直径的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预后的术前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及计算方法 |
2.4 分组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NLR、SII、GLR的 ROC曲线 |
3.3 预测MVI的单因素分析 |
3.4 预测MVI的多因素分析 |
3.5 独立危险因素分组中MVI的比例分布 |
3.6 危险因素评分预测HCC患者MVI的发生 |
3.7 生存分析 |
3.7.1 Kaplan-Meier分析 |
3.7.2 RFS的Cox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肝细胞癌—它的病理学特异性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J]. 林希萌,陈敏山. 临床外科杂志, 2021(11)
- [2]热休克蛋白90联合甲胎蛋白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阎春英,付佐君,刘贵生,李江,孙晨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21)
- [3]基于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 朱嫦琳,陈展泽,李启欣.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9)
- [4]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高危因素分析[D]. 魏武.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D]. 覃小珊.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D]. 李昌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D]. 曾杨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8]基于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D]. 彭佳璇.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9]FNA洗脱液中Midkine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D]. 姜金汐.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甲胎蛋白和肿瘤直径的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预后的术前预测模型[D]. 张煌斌. 南昌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