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的影响评价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的影响评价

一、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曹奉鄂[1](2020)在《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在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藏区经过铁路建设中最困难的“康林”和“雅康”路段,是中国重要的河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该地区的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铁路建设和运营引起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移动以及时空格局的变化将导致城市体系的重建,并将继续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因此,本文挖掘铁路建设运营对相应城镇功能在空间结构上的耦合作用,对川藏地区城镇空间扩展规律、发展限制因子解析,提出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介入下,四川藏区生态城镇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文章以青藏铁路为例,从区域、城市、站点三个空间层级探析了铁路与城镇发展的作用关系,结合川藏地区高原型及河谷型城镇的扩张强度、分形维数、紧凑度等指数变化,以及交通可达性句法测度,解析城镇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发展和限制因素。基于ANN-CA的理论模型,在Geo SOS for Arc GIS平台下,对康定市和理塘县目标年城镇用地扩张进行模拟,基于模拟结果提出四川藏区城镇的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铁路对沿线城镇的作用方式因城镇的自身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以及站点的不同类型有所区别,“承接性”和“匹配性”较好的区域中心城镇,如拉萨,能获得由于铁路的开通和运营带来的正面效应。但对于城镇发展水平较落后的中间站点,铁路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2)对于四川藏区城镇来说,发展方式与发展路径也表现出其独特性,与一般城镇用地扩展动力结构不同,促进城镇扩张的动力更多是由政府的规划和宗教文化为主,而不是由经济主导。(3)根据对康定市以及理塘县的2005以及2015年城镇模拟,发现模拟城镇用地在空间布局以及用地建设量大小与实际基本一致,河谷型城镇镇区城镇用地主要沿主要交通干线方向扩张,以内部填充式以及边缘增长式分布在现有城镇用地周围,而高原型城镇的建设用地主要沿道路向两侧发展。设置三种形式的情景,分别为趋势延续式、交通引导式、生态保护式,对城镇2025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的比例高于生态安全情景下和交通导向下的比例;林地、草地的比例在交通导向下的比例低于趋势发展情景下的比例,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比例最高;建设用地在交通导向情景下比例最高,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比例最低。(4)基于城镇模拟结果,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城镇发展策略:区域层面应注重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城市层面提高城镇对铁路修建开通后的“衔接性”和“承接性”。站点层面根据站点类型,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城市中心站:铁路+产业升级,城市与交通功能复合多元;城市边缘站:铁路+公共服务,加强快速集散与区域服务;城市外围站:铁路+产业生产,培养产业、城市相融合的经济聚焦点。

苗毅,刘海猛,宋金平,戴特奇[2](2020)在《青藏高原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探究其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意义重大,梳理相关研究发现:①伴随宏观区域政策和主要交通设施建设,2000年后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中国科学院、交通类院校机构贡献突出;②交通设施建设研究主要包括冻土融化等因素的制约及对策,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历程及区域联系、可达性改善效果与空间特征等;③影响评价主要围绕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果分别以扰动生态系统、切割景观格局、改变物种习性等负效应和改变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等正效应为主,多维度、多尺度正负效应间呈差异化及多重反馈特征。伴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川藏铁路等建设,应进一步聚焦关键技术、交通体系同国家战略与区域功能的平衡、出行感知与综合可达性的结合、耦合视角下的综合影响机制梳理与分析框架构建等。

王伟[3](2019)在《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与邻近地区形成了“高阶式”的梯状地形,自古交通闭塞。边缘地带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增加了与周边地区交通通行的难度。此外,由于地形结构复杂以及人口稀少,疆域广阔等原因,导致过去的西藏无论是在与区域外还是区域内部相互的交通联系都呈现极强的封闭性。交通可达性值的好坏是衡量区域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通发展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好坏的风向标。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随着西藏公路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西藏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揭示了西藏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城市化、旅游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立足于经济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首先梳理了自和平解放以来公路交通发展的概况,并采用可达性的研究方法,对西藏公路交通的可达性以及对经济、城市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1)西藏自治区的古代交通设施主要为一些自然形成的小路和简陋的栈道,1954年之前,现代公路交通仍为一片空白。建国后,为了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目标,人民解放军一边修路,一边进军,到1958年,西藏形成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为基础的公路交通框架。此后,经过70余年的发展,至“十二五规划”末,西藏已形成以5条国道和14条省道为主的公路交通网络。“十三五时期”规划了多条区域内以及连通区域外的高速公路,西藏的公路交通将进一步升级改造。(2)以西藏公路交通的发展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分别从74个县级单位和7个地级单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藏的公路交通可达性,结果发现,西藏的公路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以拉萨为中心,分别向那曲、林芝、日喀则三个方向延伸的三角形优势核心区以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和西部的阿里为中心的弱势边缘区;其中市交通可达性3个年份的演变,从2010年到2020年公路网络大升级后,7个地级中心的可达性值均提升一倍以上。经过对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大变革背景下对高速公路效应的研究分析发现,对外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缩短了对外联系的通勤时间,时空压缩效应十分明显,压缩率可达到一倍左右。(3)西藏公路建设与GDP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从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年,城市化率达到30.89%,并且城镇主要分布在交通线路轴带周边。此外,随着公路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地区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收入占到GDP的一半以上。

卫银栋[4](2019)在《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伴随着西藏旅游热的到来,旅游学术界对西藏旅游的关注日益增多,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日益深入。纵观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流方向:一种是为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直接对策咨询的规范性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探讨西藏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旅游地的评估性研究,以及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等问题所做的对策性阐释。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其理论触角已经涉及多个方面,研究深度也达到一定水平,同时也展现了西藏旅游研究的巨大理论空间,就其研究主题而言,则已经涉及到世俗朝圣、藏漂群体的地方性及身份认同的建构、地方性游客与居民认同建构、“他者性”在汉藏互动中的建构、旅途中的火车旅行体验等各个方面。但综合审视关于西藏旅游的研究,仍可以发现,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提供对策咨询的规范性研究占主导,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这反映了学界在西藏旅游发展近40年的历程中对西藏旅游产业、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而对涉及理论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则关注较少;宏观区域发展的讨论较多,微观个体体验的研究较少,从仅仅为宏观产业发展提供对策指导,走向对微观主题的解释性研究,将是西藏旅游研究亟需补充完善的一个方向;研究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的研究,除传统的涉及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市场营销的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学科外,仍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学、人类学、行为学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采用旅游人类学的仪式与朝圣理论,对西藏的旅游者体验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旅游人类学仪式、朝圣的视野深化对西藏旅游体验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推动旅游人类学仪式与朝圣理论的发展。因而,涉及到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朝圣的相关问题成为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具体要研究的问题有:西藏世俗朝圣之旅的构建要素及其在实际体验中的建构,西藏宗教朝圣旅游体验中的群体划分及群体互动,旅游逆转仪式中的逆转类属、逆转程度及强化现象,旅游中通过仪式的新内涵及其支撑维度与范畴。通过两次往返西藏的实地调研,结合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文在不同的情境中对100余位不同类型的旅行者做了深度访谈,收集一般旅游者问卷700余份,西藏旅游者问卷300余份,借助定量的描述统计与定性的扎根理论分析,完成理论建构。整体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包括:第一章,从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出发,结合旅游人类学仪式与朝圣的视角找到目前的研究缺陷,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从4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在朝圣研究部分,从对朝圣的研究的介绍过渡到朝圣研究的新方向世俗朝圣等以及西藏朝圣的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西藏朝圣研究的理论视野、民族志积累、方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西藏朝圣研究的新方向,世俗朝圣的研究仍然较少。而朝圣与旅游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去分化又回到再分化,目前也缺乏西藏情境下朝圣与旅游关系的实证研究。关于仪式研究部分,从人类学仪式研究到仪式与旅游研究的两大流派,发现仪式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使人关注旅游的“神圣性”及“反现实”意义,但相关的理论拓展与创新仍然欠缺,包括对逆转仪式、通过仪式的深度诠释等。接下来,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最后,对后续通过仪式研究涉及到的徒步旅游体验及宗教朝圣旅游研究涉及到的旅游体验中的认同行为及边缘人身份主题进行了现状总结及问题归纳。总之,本章主要通过对朝圣、仪式、西藏旅游体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厘清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后续的研究方向。第三章,关注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世俗朝圣之旅。首先对世俗朝圣的神圣性内涵进行解构,发现其由:原生自然体验及其现场营造的自然纯化场与宗教浸染场,虔诚宗教体验及现场形成的纯宗教场,悠闲人文体验及藏民生活中产生的前现代的世俗生活场几类要素及场构成。不同于传统的对西藏旅游体验的神圣性解构,本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了西藏世俗朝圣体验中的商业化现象及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这与人们期望中的神圣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人们在出发前会对旅游目的地存在美化倾向,进行心理赋彩,而在亲临目的地后,又会根据实际体验,通过去除或修正不切实际的想法达到与现实对接,从而完成心理去彩。具体来看:自然旅游中藏民的逐利行为构成的商业世俗场,形成了自然纯化场与商业世俗场的圣俗共在,宗教旅游中的解说系统、基础设施未考虑游客的诉求,使宗教旅游成为一种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人文体验中的现代化蔓延使一些藏民变为“现代理性人”,生活方式也变得现代化,这使西藏的“神圣性”面临逐渐消解。最后,基于以上论述,总结出西藏旅游体验是一种神圣与世俗共在的多元复杂场域体验,完全“香格里拉”式的神圣想象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第四章,关注旅游中的逆转仪式。首先,利用Graburn的逆转行为清单对旅游者在旅游中与生活中的行为选择进行测量,发现旅游者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逆转最明显,对个人生活习惯的逆转最不明显。并且对自然环境类属的逆转程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个人习惯类属逆转最低,这说明个人习惯经日积月累的强化,具有一定的惯性或溢出效应。一个渴望获得彻底精神释放的旅游者,会发现自我仍受制于惯有的思想、行为、情感的影响,而只能实现部分地释放,旅游阈限中的我仍受制于生活世界的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非惯常环境中的惯常性,或有保留的逆转。除此之外,旅游中因为制度、身份等周边社会结构限制的去除,个人习惯类属及心理环境类属也存在强化现象。这说明,旅游中追求新奇感,也渴望熟悉感,旅游包含了旧习惯中的安全感与新变化下的好奇感,而无论逆转或是强化,都表现为人在去结构化的旅游阈限中对成为真实自我的一种渴求。另外,也对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现象进行了划分。第五章,关注旅游中的通过仪式。通过对藏地徒步者的扎根理论分析,发现通过仪式可以分为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两种形式。个体通过是指个体在徒步的逆转阈限中经历了,让人感受“活着”感觉的原始生存体验、给人带来剧烈深刻印象的记忆刺点、使人即失落又焕发的未知体验、忘却外围环境产生物我一体感受的沉浸体验、在徒步不同的时间节点带来情绪“过山车式”变化的在场流动性体验以及因充实、极度愉悦的高峰体验而形成的“成瘾”体验等一系列身心的深度体验后,最终实现个人在身体、意志、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的成长通过。个体通过中的高峰体验表现为个人在全身心地投入徒步中时所产生的身心一体、物我两忘的极度畅爽(flow)的心理感受。人际通过是指人与人之间在逆转的人际交往阈限中,通过危机状态下的互相帮助、困苦状态下的显性或隐性激励、精力消耗无力隐藏状况下的本性暴露以及熟悉或陌生的人际交往等各种“患难”考验后,所带来的关系上的巩固或削弱。人际通过中的高峰体验,即共睦态体验(communitas),表现为群体在徒步旅游中因共同经历形成的同等平质、息息相通的伙伴情感,通力合作的认同感,以及因角色扮演而达到的共鸣式移情体验。总之,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是通过仪式的表现形式,逆转阈限是通过仪式发生的场域特征,个人成长与人际成长是通过仪式最终达成的结果。第六章,关注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该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本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四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四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第七章,对本研究做了总结及展望。首先对文中的结论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与提炼,使提出的范畴与命题更清晰,其次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对未来西藏旅游体验及旅游中的仪式与朝圣研究做了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对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世俗朝圣之旅进行解释,同时结合西藏旅游实际体验中的商业化现象及藏民的逐利行为,提出西藏旅游体验并非是一种完全的“神圣性”体验,而是一种神圣与世俗共在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西藏旅游体验的认知,推动了对西藏旅游中世俗朝圣的研究。第二,对西藏宗教旅游中朝圣者与旅游者的群体体验及群际互动体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西藏宗教旅游中的边缘人这一新的范畴,总结出边缘人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从而激发了从认同的新视角来看待西藏宗教旅游体验,为后续西藏宗教旅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新启发。第三,对旅游仪式论中的逆转仪式与通过仪式进行了新的精细化推进,分析了旅游逆转仪式中的不同逆转维度,提出了旅游中的强化概念,将通过仪式细化为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支撑范畴,推动了对旅游中逆转仪式与通过仪式的纵深化认识。第四,提出了 一些新的范畴、命题及模型,如:心理赋彩,心理去彩,圣俗共在,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非惯常环境中的惯常性,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化模型等,可以促进对西藏旅游体验、旅游中的仪式现象的新认识。同时,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实践层面的旅游体验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西藏的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发展对策提供决策参考。

李迁[5](2018)在《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及体验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西藏作为众多旅游目的地其中的一个,其旅游现象既有其他目的地的共性,更有其拥有世界第三极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全民信教的浓厚宗教氛围所引发的特殊性,对此特殊旅游体验的探讨是值得进行并为之努力的。基于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游客视角下,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研究方法,对西藏旅游者的群体特征、旅游动机、行为特点及旅游体验评价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本选题的研究过程:在现有文献的分析、评价基础上,参考关于旅游者行为特征成熟的量表,制定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及体验质量研究问卷。利用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交叉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及层次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的普遍规律和对西藏旅游的评价情况。当前,西藏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西藏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但与此同时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落后,给旅游者造成不便,易使旅游者感到不满。鉴于此,本文在西藏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供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考。

肖小康[6](2012)在《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对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旅游产业只是在近几十年才获得迅速的发展,但就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旅游产业由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它的发展已经被我国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我国自1985年将旅游产业列入国家“七五”计划以后,在国家的“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中都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外旅游经济长期持续的迅猛发展势头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作用,表明积极发展旅游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由此,我们应当更加立足区情实际,广泛借鉴有益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发挥好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加快西藏旅游业发展。如果简单地从现状来看,西藏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甚小,但是从资源潜力和发展前景来看,西藏旅游业将在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并将进一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为此,就需要加强资源和产品的后备性开发,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始终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按照一般的规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即将进入常规增长阶段,并将由于过度开发而降低新鲜感和吸引力。因此,21世纪的吸引力和竞争在西部,长远的发展后劲也在西部。而西藏则有可能成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如今,国家已经确定了发展重点西移的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深入地推进实施,随之而来的各项政策和大量发展资金逐步向西部倾斜。这样,西藏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顺应背景形势的要求,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另一方面,西藏经济发展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旅游业,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定位,明确提出要将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旅游产业建设,保护和继承更多、更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打造更多、更好、更精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本文基于上述考虑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目的和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并对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阐述。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部分:主要介绍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经过了初创阶段(1979-1984年)、初步发展与曲折阶段(1985-1989年)、恢复与稳步发展阶段(1990-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等4个阶段和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保持局势稳定,扩大对外开放,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三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因素。以及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西藏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得出:(1)从供给和需求对比看西藏旅游市场发育程度,绝大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仍具有高位价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递增,部分旅游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出现买方市场,但总体仍处于卖方市场阶段,供给质量和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需求和消费的增长。(2)西藏应优先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国际旅游,积极发展区内旅游。(3)由于供给结构层次低下,限制了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应尽快改变当前热衷于上项目的状况,在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应强调文化内涵的挖掘,优化供给结构,促使西藏旅游产品整体及区域特色形象的形成。(4)应细分客源市场,协调发展相关行业和产业,开发符合国内国际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旅游收入。(5)树立明确鲜明的旅游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先进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游客不利于西藏的感知因素。最后总结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存在8大问题:一是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投入严重滞后;二是旅游业宏观管理混乱,政出多门;三是旅游企业规模小、素质低,经营缺乏专业化与网络化;四是旅游业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形象宣传;五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服务质量不高;六是交通仍是制约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七是旅游购物消费偏低,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八是对外开放程度低。西藏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的优势部分:首先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8972-2003),并结合西藏实际,将西藏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3个层次,共划分为10个主类、34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其次对西藏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一是西藏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表现在类型和单体数量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二是旅游资源的类型以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山南地区最为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以拉萨市为最多,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和山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也相当突出。随后重点阐述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6大优势:一是高原自然景观分析。西藏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特征也千差万别,独特的自然环境构建了“第三极”独特的高山、高原及冰川风光旅游资源;西藏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罕见的高原湖区,因此,高原湖泊是西藏自然景观资源的典型特征;同时,西藏也是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动植物种类的栖息繁衍地,高原生态系统构成了特殊的生物基因库。二是历史宗教文化景观分析。西藏素有“小西天”、“神佛圣地”的誉称。金顶闪烁的寺庙,是西藏高原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许多教派,并创建了许多寺院,寺庙聚集了西藏民间的大量财富和珍宝,寺庙融西藏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所有这些,构成了典型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三是高原民族民俗风情分析。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情。如婚丧嫁娶、礼俗禁忌、天葬、塔葬、酥油茶、青稞酒、风干肉、糌粑、藏式木碗、藏式小刀、氆氇、藏香、唐卡、藏历年、雪顿节、集体圆圈舞果谐与锅庄舞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观光旅游活动极为重要的资源。四是人文环境分析。在13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西藏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大量的可供人们观赏、研究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卡若遗址、古格遗址等等。五是政策环境分析。六是后发优势分析。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部分:主要从“夏旺冬淡”季节性突出、旅游承载力有限、旅行成本和建设成本均较高、旅行舒适度低且风险较高、开放程度有限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西藏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部分:提出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区域合作的旅游发展战略、提升内涵的精品旅游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导向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产业集群化旅游发展战略等5大战略选择。西藏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及对策研究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以藏民族宗教文化为主线,打造成青藏高原特色旅游及南亚跨国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门户和服务基地的拉萨国际旅游区;以拉萨为中心,区域联合的国内国际旅游区;以藏民族起源和兴衰的历史文化为主线,以雅砻文化为品牌,以雅碧河风景名胜区观光带为依托,以羊卓雍错为代表的山南旅游区;以藏北羌塘草原风光珍禽异兽为主题的那曲旅游区;以山水风光为核心,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湖、列山古墓群、鲁朗为品牌的林芝旅游区;以宗教、古格王国遗址建筑考古为主题的阿里旅游区;以珠峰为品牌,登山探险科考及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日喀则旅游区等7个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并同时提出从旅游交通客运、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速西藏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制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多渠道筹措旅游开发资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防范环境污染等对策与建议。

陈超,郑鸯鸳[7](2011)在《基于铁路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铁路网络格局的变化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影响深刻。通过分析铁路交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取得成效,得悉国外铁路旅游研究重点体现在铁路旅游对环境影响评价、旅游专列开发和旅游者行为、铁路旅游教育、区域产业集聚等。国内研究主要是区域经济理论应用、铁路旅游研究主题、技术方法的创新、社会经济效用和发展策略。指出研究的薄弱环节,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刘睿[8](2011)在《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八分之一,青藏铁路建成之前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原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已经不能满足高增长的需求,交通瓶颈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显现,在西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青藏铁路的建成将为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研究了青藏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西藏是我国经济总量较低、而国防位置重要的民族地区,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交替推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青藏铁路建成后,打破西藏交通运输“瓶颈”的阻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交通运输以及西藏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青藏铁路建成后各个产业的特点、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论文共四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交通运输的概念、作用和特点,指出了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说明了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探讨了西藏交通运输“瓶颈”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制约,指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铁路运输第二章探讨青藏铁路的建成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由于能源、原材料运价下降,大宗货物输出更为便利,第二产业特别是工矿业可能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随着产业分工深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在较短时间内可望升级换代。从短期看,资源丰富且利润率较高的矿业、高原特色饮品业等会率先发展起来。第三章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来说明青藏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发展的促进,由于第三产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本文将其单独作为一章。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地区的交通更加畅通,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除旅游业之外的信息服务业、物流、金融等也会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而迅速发展起来。第四章提出在青藏铁路建成后,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所需注意的问题,包括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非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王亚欣[9](2011)在《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文中指出突出文化内涵、讲究文化品味、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从游览、观光的低层次、初级旅游需求到追求文化参与、文化体验的深层次、高境界的旅游消费转换,促使中国旅游积极探寻现代转型之路。藏传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藏族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是藏区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党中央要求我们对宗教教义进行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既要符合宗教教义,又要符合社会进步要求。本论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旨在探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实现其诸内容的方法和途径。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学也逐渐形成并成为当今热门学科,引起了学术界和诸多部门的极大关注,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念,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本课题便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从理念、思路、资料、设计等诸多方面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有关宗教文化旅游的研究,国外多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出发,从旅游者的行为、旅游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鲜有人从旅游学的角度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及其两者的互动关系做系统的理论阐释和把握。国内则多集中在对典型地域的宗教文化旅游个案或个别旅游现象做具体分析,而未能对旅游主体的需求与旅游客体的供给互动关系做深入探讨,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亦是如此。而这正是包括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学及其分支学科所要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藏传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宗教学、旅游学、文化学的多维视野,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羌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地的多次考察、调研,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料,结合搜集、梳理、分析的大量藏传佛教文化及其旅游方面的藏、汉文历史文献,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等三大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总结。提出了藏传佛教的终极境界对旅游者提供心灵启迪和精神慰藉,藏传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人格品性和人际和谐,藏传佛教的“十明”文化丰富旅游者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情操等观点。以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意识为指向,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的意义和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文化开发,品质提升;经典开发,精品打造”的构想。以藏传佛教历史、思想、文化为依托和根据,以当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潜在需求市场细分理论和旅游体验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在整合资源、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三大原则基础上的基于潜在需求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游设计方案和藏传佛教文化自助游线路。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表现在:首次在学术界以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主位和客位的互动为主线,从藏传佛教的历史、思想、文化结合的角度,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资源开发、产品和线路设计的理论、现实和操作课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性和现实针对性,对解决当今藏区旅游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娅玲,杨新军[10](2010)在《西藏旅游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为"旅游(西藏)"目录下模糊检索到的论文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出: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文献在数量上随时间推移呈不断加速的阶梯型上升趋势,在研究水平上也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跨越式的提高,在旅游研究方法上也逐渐向定量化、个案化、理论化转变,呈现出不断趋向良性、繁荣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科框架体系不均衡、研究焦点与热点相对滞后、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未来西藏的旅游研究重点为:在特殊地域及民族文化条件下旅游产业水平提升研究、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研究、旅游管理机制转化研究、"跨越式"发展战略下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研究。西藏旅游研究亟待关注的空白点:旅游危机管理、旅游援藏、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问题和学科。

二、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点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川藏铁路
        1.4.2 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策略
        1.5.2 铁路客站及沿线城镇发展影响
        1.5.3 城镇扩张模拟
        1.5.4 小结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研究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生态脆弱区铁路对城镇发展影响研究
    2.1 区域层面
        2.1.1 区域可达性的提高
        2.1.2 促进交通网络的完善
        2.1.3 城镇体系与结构的影响
    2.2 城市层面
        2.2.1 铁路对城市人口变化的影响
        2.2.2 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2.3 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3 站点周边层面
        2.3.1 客站类型与城市空间演化规律
        2.3.2 客站与城市空间耦合关系的实例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城镇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3.1 四川藏区环境与资源条件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社会人文环境
        3.1.3 交通发展状况
        3.1.4 旅游资源条件
    3.2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及典型城镇选取
        3.2.1 城镇形成途径及分类
        3.2.2 交通与城镇发展评述
        3.2.3 典型城镇选取
    3.3 城镇用地扩展及驱动力分析
        3.3.1 城镇用地扩展特征分析
        3.3.2 道路可达性评价
        3.3.3 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城镇用地扩张多情景模拟
    4.1 模型构建
        4.1.1 Geo SOS平台介绍
        4.1.2 模型原理
        4.1.3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4.1.4 约束条件——基于生态适应性的城镇用地增量约束
    4.2 基于CA模型的城镇用地变化研究
        4.2.1 河谷型城镇——炉城镇
        4.2.2 高原型城镇——高城镇
        4.2.3 小结
    4.3 多情景下城镇用地增长预测
        4.3.1 情景设计
        4.3.2 模型模拟及结果分析
        4.3.3 不同生境城镇发展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川藏铁路沿线藏区城镇生态化发展策略
    5.1 问题发现
        5.1.1 区域层面
        5.1.2 城市层面
        5.1.3 站点层面
    5.2 城镇生态化发展策略框架
        5.2.1 技术路线
        5.2.2 发展目标与原则
        5.2.3 生态化发展框架构建
    5.3 发展策略
        5.3.1 区域层面
        5.3.2 城市层面
        5.3.3 站点层面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青藏高原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3 制约因素与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3.1 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
    3.2 交通设施建设与空间格局
4 区域影响评价研究
    4.1 生态环境影响
        4.1.1 扰动水土气生态系统,但也存在正效应
        4.1.2 沿线景观格局呈破碎化,植被覆盖明显受损
        4.1.3 改变野生动物习性,但物种间有差异
    4.2 社会经济影响
        4.2.1 改变区域发展格局
        4.2.2 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4.3 不同区域影响及关联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3)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指标
        1.4.2 文献资料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理论基础
        1.6.1 交通地理学
        1.6.2 经济地理学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区域经济概况
        2.2.3 旅游业概况
        2.2.4 公路交通概况
3 西藏公路交通可达性分析
    3.1 西藏交通发展总体分析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公路交通网络发展脉络梳理
        3.1.3 西藏高速公路的发展
        3.1.4 西藏近三十年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
        3.1.5 西藏公路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3.2 市交通可达性分析
        3.2.1 各市中心距拉萨时间
        3.2.2 各地级市平均可达性演变
    3.3 县平均可达性分析
    3.4 高速公路效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公路交通发展影响分析
    4.1 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4.1.1 经济发展与公路发展相关分析
        4.1.2 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
    4.2 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4.2.1 西藏城市化进程
        4.2.2 西藏的人口布局
        4.2.3 城镇空间结构
    4.3 对旅游业的影响
        4.3.1 景区分类
        4.3.2 旅游途径
        4.3.3 旅游线路规划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案例地选择与研究对象
        1.4.2 数据收集
        1.4.3 数据分析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朝圣与旅游研究
        2.1.1 朝圣
        2.1.2 朝圣与旅游关系的去分化及再分化
    2.2 仪式与旅游研究
        2.2.1 仪式研究
        2.2.2 仪式与旅游研究的两个层面
    2.3 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2.3.1 规范性研究占主导,与理论探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2.3.2 宏观区域发展的讨论较多,微观个体体验的研究较少
        2.3.3 研究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的研究
    2.4 其他研究综述
        2.4.1 徒步旅游体验研究
        2.4.2 旅游体验中的认同行为及边缘人身份
3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与圣俗共在
    3.1 世俗朝圣之旅
        3.1.1 自然纯化场与宗教浸染场:原生自然体验
        3.1.2 纯宗教场:虔诚宗教体验
        3.1.3 前现代的世俗生活场:悠闲人文体验
    3.2 圣俗共在:商业化现象与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
        3.2.1 自然纯化场与商业世俗场的圣俗共在:自然旅游
        3.2.2 不为旅游的旅游项目:宗教旅游
        3.2.3 现代化的蔓延:人文旅游
    3.3 小结
4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仪式
    4.1 旅游逆转现象的实证观察
        4.1.1 逆转现象在旅游体验中的观察和验证
        4.1.2 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与强化
    4.2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
    4.3 小结
5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通过仪式
    5.1 范畴挖掘与模型构建
        5.1.1 开放性编码
        5.1.2 主轴编码
        5.1.3 选择性编码
    5.2 通过仪式:徒步旅游体验的探讨
        5.2.1 个体通过仪式
        5.2.2 逆转阈限
        5.2.3 人际通过仪式
        5.2.4 成长体验
    5.3 小结
6 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6.1 信仰的中心与边缘:西藏宗教旅游者群体的类型划分
        6.1.1 旅游者群体及其旅游体验
        6.1.2 朝圣者群体及其宗教体验
        6.1.3 边缘人群体及其边缘性体验
    6.2 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逆转与强化
        7.1.2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
        7.1.3 西藏世俗朝圣之旅中的圣俗共在
        7.1.4 西藏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7.2 研究局限
    7.3 未来展望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及体验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西藏旅游研究
        2.1.1 国外西藏旅游研究
        2.1.2 国内西藏旅游研究
    2.2 理论依据
        2.2.1 旅游动机理论
        2.2.2 旅游行为理论
        2.2.3 旅游体验质量理论
3 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及体验质量研究设计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旅游资源
    3.2 问卷设计
    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5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5.1 问卷的信度分析
        3.5.2 问卷的效度分析
4 西藏旅游者旅游行为特征研究结果
    4.1 被调查者人口学统计情况
    4.2 旅游动机
        4.2.1 性别与旅游动机
        4.2.2 年龄与旅游动机
        4.2.3 职业与旅游动机
        4.2.4 教育程度与旅游动机
    4.3 西藏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
        4.3.1 信息渠道
        4.3.2 停留时间
        4.3.3 旅游花费
        4.3.4 其他因素
    4.4 西藏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4.4.1 结伴方式
        4.4.2 交通偏好
        4.4.3 住宿偏好
        4.4.4 饮食偏好
        4.4.5 商品偏好
        4.4.6 娱乐偏好
        4.4.7 景观偏好
        4.4.8 主客互动行为
    4.5 西藏旅游者空间行为
5 西藏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评价
    5.1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探索性因子分析
    5.2 西藏旅游者体验质量评价情况
    5.3 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与体验质量的分层回归分析
    5.4 西藏旅游者的重游意愿
    5.5 西藏旅游者的推荐意愿
6 西藏旅游发展的建议
    6.1 西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西藏旅游发展对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 文献简述
        1.3.1 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1.3.2 对旅游产业活动的研究
        1.3.3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1.3.4 对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研究
        1.3.5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
        1.3.6 对生态旅游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程与经验
        2.1.1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程
        2.1.2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2.2 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2.1 发展速度
        2.2.2 行业效益
        2.2.3 发展规模
        2.2.4 旅游业贡献率与弹性系数
    2.3 西藏旅游市场分析
        2.3.1 旅游供给
        2.3.2 旅游需求
        2.3.3 西藏旅游供求矛盾
    2.4 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西藏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1 西藏旅游资源的总量与分布
        3.1.1 旅游资源的种类与数量
        3.1.2 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3.2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2.1 高原自然景观分析
        3.2.2 历史宗教文化景观分析
        3.2.3 高原民族民俗风情分析
        3.2.4 人文环境分析
        3.2.5 政策环境分析
        3.2.6 后发优势分析
4.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夏旺冬淡”明显,旅游业季节性十分突出
    4.2 高原生态与人文环境相对比较脆弱,旅游承载力有限
    4.3 区位偏远,尺度过大,旅行成本和建设成本均较高
    4.4 高寒缺氧,环境严酷,旅行舒适度低且风险较高
    4.5 因西藏特殊的环境限制,开放程度有限
5. 西藏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5.1 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5.2 区域合作的旅游发展战略
    5.3 提升内涵的精品旅游发展战略
    5.4 环境保护导向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5.5 打造产业集群化旅游发展战略
6. 西藏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及对策研究
    6.1 西藏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
        6.1.1 以藏民族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拉萨国际旅游区
        6.1.2 以西藏古文明为主题的山南旅游区
        6.1.3 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林芝旅游区
        6.1.4 以登山探险科考及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日喀则旅游区
        6.1.5 以草原风光珍禽异兽为主题的那曲旅游区
        6.1.6 以宗教考古为主题的阿里旅游区
        6.1.7 区域联合的国内国际旅游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积极培育旅游市场,全方位构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6.2.2 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速西藏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
        6.2.3 积极采取综合保障措施,确保实现西藏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基于铁路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铁路交通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影响
    1.1 火车旅游对环境影响
    1.2 旅游专列与旅游需求
    1.3 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国内对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1 研究理论依据
    2.2 铁路旅游研究的主体和内容
    2.3 技术和方法的创新
    2.4 铁路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
    2.5 发展铁路旅游的相关策略
3 结论与展望

(8)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藏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作用和特征
        二、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的关键
        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三、自然环境形成的交通"瓶颈"
    第三节 西藏交通运输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西藏交通基础设施概况
        二、非铁路交通方式的局限性
        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铁路运输
第二章 青藏铁路促进西藏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青藏铁路带来的助推器作用
        一、市场的拓展
        二、成本的降低
        三、对沿线"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第二节 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农牧业在西藏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稳步回落
        二、推进农牧业的现代化
        三、拓宽特色农牧业的市场发展
    第三节 打破交通"瓶颈"带动工业发展
        一、国家持续的项目投资
        二、矿业的发展机遇
        三、传统藏药、饮料等轻工业的推进
        四、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边贸经济的"桥头堡"
        一、西藏发展边贸经济的优势
        二、西藏边贸经济的特点
第三章 青藏铁路推动西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物流业起步发展
        二、金融服务业的调整升级
        三、信息服务业的超前发展
        四、教育培训业长足发展
    第二节 生活性服务业深化发展
        一、起步晚发展快的房地产业
        二、医疗保障的完善
    第三节 独特的西藏旅游业发展
        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
        三、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完善
第四章 青藏铁路运营后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藏族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藏族文物古迹的保护
        二、传统藏族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
        三、充分发挥传统藏族宗教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人口流动与西藏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西藏所属的功能区定位
    第三节 青藏铁路沿线与非沿线地区发展的关系
        一、青藏铁路建成后的"点轴"带动作用
        二、非"点轴"地区的困境
        三、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的框架体系
第一章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名称的界定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定义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
        一、终极境界取向给旅游者以心灵慰籍
        二、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十明"文化开拓旅游者的视野
        四、宗教艺术给旅游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发
        五、旅游购物丰富旅游者的体验
        六、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放松旅游者的心情
第二章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及特点
        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性保障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与特点
        四、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第三章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和线路设计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点
        一、旅游产品的定义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含义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条件分析
        一、藏区的可进入性明显提高
        二、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逐步改善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成为社会热点
    第三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程序和步骤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分析
        四、基于潜在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设计
        五、藏传佛教文化经典旅游线路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沿线四川藏区城镇用地扩张模拟及其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D]. 曹奉鄂.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青藏高原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 苗毅,刘海猛,宋金平,戴特奇.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3)
  • [3]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影响研究[D]. 王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世俗与朝圣 ——西藏旅游体验中的仪式与角色问题研究[D]. 卫银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西藏旅游者行为特征及体验质量评价研究[D]. 李迁.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 肖小康.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7]基于铁路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研究进展[J]. 陈超,郑鸯鸳. 科技和产业, 2011(06)
  • [8]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刘睿.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9]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 王亚欣. 中央民族大学, 2011(05)
  • [10]西藏旅游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J]. 陈娅玲,杨新军. 西藏研究, 2010(06)

标签:;  ;  ;  ;  ;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的影响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