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文化社区链管理

边界文化社区链管理

一、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张蔚[1](2011)在《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村(Ecovillage)是20世纪下半叶主要在西方国家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模式和居住社区类型。生态村的产生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以一种自觉的形式出现的。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化完成和经济显现衰退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城市的无限扩张,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隔离的加剧等诸多问题深刻反思,伴随着绿色环境与和平运动以及公社与集体居住等生活方式的兴起,生态村应运而生。生态村以自发组织为社团,合作建设社区的形式蓬勃开展,作为人类理念社区发展的最新形态,生态村是一种融合了生态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可持续社区。首先,论文将生态村置于理念社区的历史范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资料查阅、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从早期的理念社区(包括宗教与精神性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社区、集体农业合作社区)、当代的社区运动(camphill社区、嬉皮士公社与返土归田社区、合作居住社区)以及生态村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发展三个阶段分析了生态村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脉络,并通过永续栽培生态村、合作居住生态村和精神信仰生态村三种类型生态村的发展特性得出了生态村发展的三大核心驱动力(motivation):生态动力(ecologial)、社会动力(social)、精神动力(spiritual)。其次,论文以生态村发展的动力为基础,通过对吉尔曼、道森和杰克逊等生态村主要研究者的整体设计思想比较分析,从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提出了生态村整体设计的系统框架。并且以永续栽培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生态村整体设计在生态、社会、精神三个维度上相对应的理论指导分别阐述,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体系。再次,论文以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基础,根据国外生态村发展实践的具体形式,提出生态村整体设计的实践策略体系。生态村发展分别以“生态和谐”、“民主共享”、“精神凝聚”作为在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实践策略,积极开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强化精神凝聚力的社区实践,为可持续社区在当代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做出积极的示范。最后,论文以选取笔者实地调研的德国ZEGG生态村和主要参与的贵阳石板镇镇山生态村项目作为国外和国内主要案例对象,以生态村整体设计框架为基础,展开中外生态村发展比较分析,尝试提出我国在国际生态村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的生态村发展对策。

崔贺贤[2](2002)在《我国建筑类图书市场营销渠道研究——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营销渠道》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图书的出版与发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图书是一种商品,具有普通商品的属性,有价格、价值及使用价值,并可在流通中产生价值;另一方面,图书又是知识、文化、思想、政治、技术等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精神产品,因而在管理上被视为特种行业,并一直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承诺逐步向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开放图书的流通领域,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供需力量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会促进图书出版的进一步繁荣,而另一方面,随着买方市场的发展壮大,他们对行业的上游——图书出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出版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面对开放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出版企业以及图书的发行、销售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经营理念上,与发达国家优秀的企业相比,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如何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并使我国出版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选取了我国图书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建筑类图书进行分析与研究。一是因为建筑类图书的销售独具特色,目前专业书店销售建筑类图书的比例已经达到该类图书总销售的60%,超过了新华书店系统这一图书发行的主渠道;二是由于图书的品种多、分类繁杂,而各类图书的销售又有很大区别,渠道也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针对性则易使研究流于宽泛;三则是因为建筑类图书属于工业技术类,其本身主要是技术信息的载体,意识形态属性较淡,因而在图书市场放开后有可能最先进入完全竞争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本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行业竞争性分析及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加入WTO后建筑图书行业面对的五种竞争作用力——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者、该行业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或替代服务、行业内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如何面对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的出版企业面临着三种战略选择,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焦战略,在分析上述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建筑类出版社必须实施差异化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结论。而对于如何实现差异化战略,本文提出了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营销渠道的论点。通过对建筑类图书现有渠道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路易斯·斯特恩教授的市场营销渠道理论,对渠道的结构设计、渠道成员的选择、渠道的管理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建筑类图书的营销渠道促进销售、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现代营销理论中的竞争分析、竞争优势及市场营销渠道理论对我国图书行业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营销渠道来实施差异化战略进而取得竞争优势的论点。

陈思鼎[3](2002)在《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文中指出 鲍德斯连锁书店是美国第二大超级连锁书店,截至2001年2月,书店拥有349家超级书店(其中9家在英国,2家在澳大利亚)和869家传统连锁分店(以Waldenbooks图书为主要品牌)。此外,鲍德斯还拥有自己的网站——borders.com。鲍德斯连锁书店2000年财政年度的收入达33亿美元,全球雇员约30000人。

二、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
        1.2.1 生态危机与对策
        1.2.2 生态村运动概述
        1.2.3 中国生态村发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辨析
        1.5.1 生态村的概念
        1.5.2 相关概念辨析
        1.5.2.1 社区概念
        1.5.2.2 理念社区与生态村
        1.5.2.3 合作居住社区与生态村
        1.5.2.4 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
    1.6 论文结构体系
第二章 生态村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
    2.1 生态村的产生背景
        2.1.1 生态伦理的思考:生态村产生的思想基础
        2.1.1.1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进
        2.1.1.2 深层生态学与盖亚思想
        2.1.1.3 无政府主义与社群主义
        2.1.2 规划思潮的流变:生态村产生的理论基础
        2.1.2.1 田园城市的社会理想
        2.1.2.2 广亩城市与邻里单位
        2.1.2.3 新城市主义理论思潮
        2.1.3 社会运动的促进:生态村产生的实践基础
        2.1.3.1 生态村与新社会运动
        2.1.3.2 绿色环境运动的力量
    2.2 生态村的历史演进
        2.2.1 早期理念社区
        2.2.1.1 宗教与精神性社区:信仰的力量
        2.2.1.2 空想社会主义社区:乌托邦梦想
        2.2.1.3 集体农业合作社区:基布兹农场
        2.2.2 当代社区运动
        2.2.2.1 坎普希尔社区运动
        2.2.2.2 嬉皮士公社与返土归田运动
        2.2.2.3 合作居住社区运动
    2.3 生态村的当代发展
        2.3.1 当代生态村总体发展
        2.3.2 生态村在欧洲的发展
        2.3.2.1 丹麦生态村(φkosamfund)
        2.3.2.2 瑞典生态村(Ekoby)
        2.3.2.3 德国生态村((?)kodorf)
        2.3.3 生态村在美国的发展
        2.3.4 生态村全球联合发展
    2.4 生态村的现状特征
        2.4.1 生态村发展现状
        2.4.2 生态村发展特征
        2.4.3 生态村发展类型
        2.4.4 生态村发展动力
第三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思想理论
    3.1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主要思想
        3.1.1 吉尔曼“系统设计”思想
        3.1.2 道森的“综合实践”思想
        3.1.3 杰克逊“要素整合”思想
        3.1.4 其他学者的整体设计思想
        3.1.5 生态村整体设计理论框架
    3.2 永续栽培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的生态性
        3.2.1 永续栽培的基本理论
        3.2.2 永续栽培的设计原则
        3.2.3 永续栽培的设计方法
    3.3 群体行为理论: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性
        3.3.1 需求与认知
        3.3.1.1 需求理论
        3.3.1.2 认知理论
        3.3.2 决策与冲突
        3.3.2.1 群体发展与凝聚力
        3.3.2.2 群体组织决策行为
        3.3.2.3 群体组织沟通行为
        3.3.3 行为与环境
        3.3.3.1 行为心理与环境
        3.3.3.2 空间行为理论
        3.3.3.3 交往空间理论
        3.3.3.4 邻里交往与社会网络
    3.4 心理学与宗教: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性
        3.4.1 超个人心理学启示
        3.4.1.1 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
        3.4.1.2 超个人心理学的特性
        3.4.2 维尔伯的精神整合
        3.4.2.1 整合心理学
        3.4.2.2 四象限模型
        3.4.3 超越宗教的精神性
        3.4.3.1 精神性与宗教分离
        3.4.3.2 斯坦纳的人智学说
第四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实践策略
    4.1 生态村实践策略的系统框架
    4.2 生态和谐: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生态层面
        4.2.1 生态村的生态恢复
        4.2.1.1 生态恢复的基本途径
        4.2.1.2 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
        4.2.1.3 生态村生态恢复实践
        4.2.2 生态村的社区农业
        4.2.2.1 社区支持农业(CSA)
        4.2.2.2 社区景观农业
        4.2.3 生态村的再生能源系统
        4.2.3.1 木屑颗粒能源系统
        4.2.3.2 区域太阳能系统
        4.2.3.3 其他能源系统
        4.2.4 生态村的废水处理系统
        4.2.4.1 生命机器水处理
        4.2.4.2 人工湿地水处理
        4.2.5 生态村的生态建筑系统
        4.2.5.1 地方建筑材料使用
        4.2.5.2 建筑能源系统集成
    4.3 民主共享: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社会层面
        4.3.1 生态村的邻里规划
        4.3.1.1 社区空间规划
        4.3.1.2 社区交通方式
        4.3.2 生态村的社区治理
        4.3.2.1 公众参与营建
        4.3.2.2 社区自主管理
        4.3.2.3 民主共识决策
        4.3.3 生态村的社区经济
        4.3.3.1 社区收益与社区消费
        4.3.3.2 社区企业与地方货币
        4.3.3.3 物品服务交换系统(LETS)
    4.4 精神凝聚:生态村整体设计实践的精神层面
        4.4.1 生态村价值观与信仰
        4.4.2 生态村的精神性空间
        4.4.3 生态村的精神性活动
第五章 生态村整体设计的案例分析与发展前景
    5.1 国外与中国的“生态村”
    5.2 德国勃兰登堡州ZEGG 生态村案例
        5.2.1 ZEGG 生态村的源起和发展
        5.2.2 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框架
        5.2.3 平等共享: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
        5.2.4 永续栽培: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
        5.2.5 绿色和平:ZEGG 生态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
        5.2.6 ZEGG 生态村的启示
    5.3 中国贵阳镇山新村案例
        5.3.1 镇山新村项目基本概况
        5.3.2 镇山新村整体设计框架
        5.3.3 参与共享: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社会维度
        5.3.4 永续栽培: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生态维度
        5.3.5 民族信仰:镇山新村整体设计精神维度
    5.4 国内外生态村发展比较
    5.5 中国生态村的发展对策
        5.5.1 中国农村的发展建设
        5.5.1.1 我国农村发展阶段
        5.5.1.2 我国农村发展特点
        5.5.2 国外当代农村建设经验
        5.5.2.1 英国的田园村庄
        5.5.2.2 德国的村庄更新
        5.5.2.3 美国的都市村庄
        5.5.2.4 韩国的新村运动
        5.5.2.5 日本的町村改造
        5.5.3 中国生态村建设的对策
        5.5.3.1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5.5.3.2 推进民主决策制度
        5.5.3.3 发展多元经济产业
        5.5.3.4 开展生态教育示范
        5.5.3.5 整合生态适宜技术
        5.5.3.6 尊重地域文化传承
附录一 全球生态村网络注册组织(GEN)
附录二 全球生态村网络生态村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我国建筑类图书市场营销渠道研究——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营销渠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致谢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立论及理论根据
    1.3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2. 建筑类图书出版发行现状
    2.1 我国图书出版与发行现状
    2.2 建筑类图书的出版与发行现状
    2.3 建筑类图书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建筑类图书市场分析
    3.1 理论依据
    3.2 建筑类图书行业竞争性分析
    3.3 建立竞争优势
4. 建筑类图书市场营销渠道研究
    4.1 现有渠道状况
    4.2 营销环节存在的问题
    4.3 产生问题的原因
5. 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渠道
    5.1 营销渠道的结构设计
    5.2 营销渠道的建立
    5.3 营销渠道的管理与控制
    5.4 通过营销渠道获得竞争优势
6. 结论
7. 主要参考文献

四、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D]. 张蔚. 天津大学, 2011(05)
  • [2]我国建筑类图书市场营销渠道研究——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图书营销渠道[D]. 崔贺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02)
  • [3]鲍德斯文化社区式连锁经营[J]. 陈思鼎. 出版参考, 2002(01)

标签:;  ;  

边界文化社区链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