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减少能耗的蒸汽密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梁德海[1](2020)在《玻璃熔窑影响NOx生产量的主要因素和减控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玻璃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使熔窑废气中NOx排放适用当地的排放浓度限值。NOx排放应用排放浓度(mg/Nm3)和单位产品排放量(kg/t玻璃液)表示,而单位产品排放量最能真实地反映熔窑的减排效果,也能避免出现全氧燃烧熔窑单位产品排放量高于空气助燃熔窑的指标误导。玻璃熔窑减排可分为配料熔制、热交换和后端废气处理三个区段。在配料熔制区段,针对影响NOx产生量的主要措施,可取得污染物控制成本与获得NOx减排目标的相对平衡。对于某些地区制定的严苛的NOx排放指标,玻璃企业为了维持生产而继续生存下去,需进一步在热交换和后端废气处理区段,采用添加化学药剂的SNCR法、SCR法等措施;对于吨产品产值高的高档玻璃制品和特种玻璃采用全电熔窑或全氧燃烧熔窑。考虑天然气供应的多变性,在熔窑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与优质煤制热煤气能够互换使用的方案,即能保障熔窑持续生产,又能减轻玻璃企业因污染物控制成本及断气停产带来的压力。
邹臣堡[2](2019)在《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保和节能理念的普及,空气源热泵在北方“煤改电”清洁供暖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在应用中空气源热泵存在低温工况性能下降、运行噪声大等问题。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本文在样机研制的基础上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开展了供热性能和噪声特性实验,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仿真优化。基于经济器喷气增焓热力循环原理,本文完成了25HP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热力计算和样机设计。通过增设补气回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改善压缩工况,增大制冷剂流量;通过增设经济器,降低主回路制冷剂焓值,显着提升制热量,使机组满足北方低温工况下的供暖需求。针对实验样机搭建了供热性能测试平台,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出水温度、补气阀及主路阀开度等运行条件,测试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补气显着提升了系统的制热量和COP,同时每个工况下存在一最佳补气阀开度(补气量)使得系统能效最高。针对实验样机搭建了噪声特性测试平台,采用分部运行法对机组噪声源进行识别和频谱分析,研究变工况下噪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组噪声频谱具有宽频带、多峰值的特点,风机旋转噪声频率和压缩机激励频率接近时会导致声压级放大。补气阀和主路阀开度增大会使管路内的制冷剂压力增大、流量增加,机组噪声增大。基于ANSYS建立了样机管路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对管路的阻尼、刚度、长度、走向等设计要素进行了优化,降低了管路振动应力和振幅。此外提出一种基于机组箱板结构新型隔声罩设计,并基于RAYNOISE建立了样机声场模型,得到了隔声罩的模拟降噪效果为5.76dB。最后基于样机建立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模型,选取了北方煤改电具有代表性的北京、石家庄、太原、银川、沈阳5座城市进行模拟,对供暖全工况下的系统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对比定频机组和变频机组,发现变频运行具有良好的节能和降噪效果。
杨顺根[3](2019)在《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文中研究指明轮胎按结构可分为斜交胎和子午胎,而从用途上则可分为轿车和轻卡胎、载重胎、工程胎等。本文列举了轮胎的基本结构和胎面花纹设计等,并介绍了轮胎的胶料制备、帘布压延、帘布裁断、钢丝圈制造、胎面及胎肩垫胶制造、轮胎成型直到轮胎硫化、成品检测的轮胎全生产过程及工艺,详细说明轮胎的整个生产流程,同时对各个工段所用设备、工艺要求等都详细进进行了说明,可供相关读者参考。
韩涛翼[4](2019)在《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液体流经沿自身轴线旋转的管道时,如果转速足够高,会在离心作用下贴壁面形成一层液膜而构成环状流动。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效率高,利用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可以实现旋转部件中热量的高效传输,对于旋转设备的热管理而言是一种良好选择。目前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被用于一些关键部件的热管理,并起到了显着的散热效果,但是现在对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制约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为了研究关键因素对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设计搭建了一套实验系统,并借助可视化和温度监测等手段,从图像和参数的角度研究了热流密度、向心加速度、工质物性参数和体积流量对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向心加速度为20g时,水膜内的汽泡沿石英管周向形成了若干排长条状的汽泡;2)体积流量和向心加速度一定时,热流密度的增大加剧了水膜沸腾,导致水膜中汽泡总数增加或数量不变、平均尺度增大;3)体积流量和加热膜功率一定时,向心加速度的增加导致了液膜内汽泡数量减少或数量不变、平均尺度减小;4)流量为0.18m3/h的水膜换热系数随着向心加速度的提升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换热系数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向心加速度为80g、60g、40g时;5)流量为0.35m3/h的水膜换热系数随着向心加速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换热系数趋于平稳的转折点分别位于向心加速度为80g、60g和40g处;6)在体积流量和加热膜功率一定时,乙醇膜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与水膜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向心加速度的增加乙醇膜换热系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加热膜功率为1300W和1600W时,乙醇膜换热系数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向心加速度为40g和60g时;7)在加热膜功率(1300W、1600W)一定的情况下,基准向心加速度为20-60g时,单独增大向心加速度比单独增大体积流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大。本文获得了热流密度、向心加速度、工质体积流量和物性参数对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的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晖怡[5](2018)在《餐厨预处理对嗜酸乳杆菌产乳酸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由于其具备多种特性,可作为小分子(丙二醇)前体或大分子化合物(丙烯酸聚合物),在化妆、医药、食品、动物饲料工业被广泛应用。而且,聚乳酸可被微生物降解,是目前包装行业的常用材料,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为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需要精进发酵技术,从而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这是工业乳酸生产的两大难题之一。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高效的乳酸发酵模式,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以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主要发酵剂,测试该菌的生化性能,为后续的发酵实验提供参考。菌株生长18 h时,得到菌浓度最大值为0.683g/L。以MRS培养基为底物,发酵终点的乳酸转化率达到85%,产酸性能良好。乳杆菌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碳源的摄入率和产酸转化率较高。但该菌株的糖耐受性不高,当糖浓度为10 g/L-30 g/L时,菌浓度急剧下降;而糖浓度为80 g/L时,其生长周期被延长。可初步推断该乳杆菌的最佳发酵糖浓度范围为10 g/L-30 g/L。(2)收集餐厨垃圾,制备成干粉并分析其成分。其中,淀粉含量、蛋白、总糖分别占餐厨垃圾干基的49.5%、15.3%、63%。TS与VS为89.15%和80.79%,VS/TS值为90.62%。表明采集的餐厨垃圾可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有机组分,是合适的发酵原料。(3)为了促进微生物利用餐厨垃圾营养成分,对餐厨垃圾进行预处理。实验以增加发酵微生物可利用碳源质量为目标,设计优化双酶糖化原料淀粉的实验条件。以液化酶、糖化酶添加量和作用时间设计3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组合是A2B1C2D3(即液化酶添加量10 U/g,液化时间30 min,糖化酶投入量300 U/g,糖化时间150 min)。另一方面,为增幅水相中的可溶性物质,可通过酸-超声法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促进微生物吸收利用,增加发酵产物。设计正交实验的四组优化参数分别为超声时间、超声功率、酸催化剂浓度、料液比。得到的最佳组合是A2B2C1D2(即超声功率450 W,超声时间8 min,酸催化剂浓度0.05 M,料液比1/6)。最后,为了探究耦合预处理是否有协同效应,尝试通过酸-超声辅助双酶预处理原料。通过测试不同预处理原料发酵体系的可溶性物质含量、葡萄糖含量、材料电镜结构等评价预处理的水解效果。(4)为了得到开放式发酵的最优组合,以优化发酵条件、菌源类型、不同预处理的发酵效果作为评判标准。得出开放式发酵的最优条件是:料液比1:6、接种9%菌液、pH值7.0、30℃厌氧静置培养10天,MO2组的最高乳酸累积浓度为46.67 g/L,乳酸转化率为70.88%。MO2组比MO1组(对照组)的最高值高1.72倍,即未驯化的乳杆菌代谢酸-超声法预处理材料的开放式厌氧发酵为该条件下的最佳发酵组合。(5)本实验通过探究初始发酵底物浓度、调节pH值的缓冲物、不同预处理材料等方面优化发酵条件,得出分批补料发酵最适发酵条件:初始底物浓度27%、接种高糖驯化菌株的糖化-酸-超声预处理材料组,补料周期每72 h补等体积等浓度的物料。发酵结束时,得到最大乳酸累积浓度29.89 g/L,乳酸转化率为57.52%,为发酵初始乳酸浓度的39.43倍。
张卫鹏[6](2018)在《茯苓干燥技术适应性及真空脉动干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燥是茯苓产地加工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茯苓丁干燥中存在的干燥时间长、破碎率高等问题。首先构建了中药材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价了茯苓丁与不同干燥技术之间的适应性,筛选出真空脉动红外干燥技术;并对茯苓丁真空脉动红外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不同干燥条件对其干燥过程的影响;解析了茯苓丁真空脉动红外干燥过程中体积收缩和质构参数变化规律;并基于Weibull函数、Dincer模型对干燥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 BP神经网络模型对干燥过程进行预测。最后,进行了茯苓丁真空脉动红外干燥的中试试验,验证了该干燥技术的可行性。基于可拓学理论构建“中药材干燥技术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个指标权重,并构建物元评价模型。统一茯苓丁外形、含水率等初始状态参数,对自然晾晒、微波干燥、热风干燥、气体射流干燥、控温控湿干燥、红外热风干燥、真空脉动等7种干燥技术21个干燥条件进行可拓评价,综合对比了干燥效率、破碎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能耗系数指标。结果表明,红外干燥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较高,约为3.69~4.07mg.g-1,真空脉动干燥茯苓破碎率底,约为3.28~3.51%;并提出了茯苓丁的真空脉动红外联合干燥技术。选用碳纤维红外板作为红外热源进行真空脉动红外干燥试验,结合预实验结果提出了四个科学假设及其验证方案;探索了不同干燥温度、真空保持时间、常压保持时间、装载量、外界空气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并对科学假设进行试验验证;采用图像分析法、Bigot曲线量化茯苓体积动态收缩过程,采用质构仪测定质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茯苓真空脉动红外干燥时间变化范围为330~560min,提高干燥温度、外界空气温度可显着缩短干燥时间:当箱体内部相对湿度变化速率小于0.05%/s时,切换干燥室压力状态,可提高干燥效率。茯苓丁体积收缩主要和物料含水率有关,水分比0.7~1.0时,体积收缩系数与水分比呈线性关系,水分比0~0.3时,体积收缩系数为0,物料形态不变。依据质构参数和水分比的变化规律,将其茯苓丁干燥过程分为塑性阶段、固形阶段、成形阶阶。真空脉动干燥完成后的茯苓丁质地紧实,水分比0.3时单个茯苓最大可承受约500N载荷,有效克服可干燥过程中茯苓丁破碎、裂纹等问题;有效成分含量水溶性多糖变化范围22.20~34.34mg·g-1。基于真空脉动红外干燥的系统试验,通过Weibull函数模型中的尺度参数α(scaaleparameter),形状参数β(shape parameter),估算了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Dincer模型中的滞后因子G(lag factor)和干燥系数S(dryingcoefficient)计算了传质系数k,毕渥数Bi;构建了各模型参数与干燥条件的回归关系。对比了单隐层和双隐层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双隐层BP神经网络模型可对干燥时间和干燥过程的水分比有高精度的预测。对茯苓丁的真空脉动红外干燥进行了中试,并与热风干燥相对比。结果表明,适宜的干燥温度和较长的真空保持时间,有助于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的保持。真空脉动红外干燥技术干燥的均匀性、干燥效率、日加工量、水溶性糖含量、产品等级明显高于热风干燥。但单位能耗也高于热风干燥。
田璨瑞[7](2017)在《抗生素类制药企业清洁生产调研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抗生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1 5%,抗生素产量全球最大。我国的抗生素生产企业有规模小、分布相对分散、多数企业合成工艺简单、“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在刺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对企业周边居民和员工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应用清洁生产,可以实现原辅料、化学反应、溶剂、分离纯化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是抗生素工业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手段。本文在了解抗生素制药的发展现状和清洁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以抗生素制药行业和企业为研究对象,优化了抗生素制药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实例分析,旨在为抗生素行业的清洁生产管理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为推进抗生素类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优化了抗生素类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添加了单位产品溶剂消耗量和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等具有行业特征的指标,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十五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专家进行指标赋权,借助yaahp软件进行求解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判断,确定了指标权重。优化了评价方法,提出了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评价的模糊数学评价法代替原有标准的分级加权评价法。(2)通过调研获取两家抗生素制药企业2011年和2015年的原辅料、能源、设备、工艺、产品、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数据,基于优化后的抗生素类制药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家抗生素类制药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评价结果表明A企业和B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均为国内一般水平。(3)对六种抗生素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六种产品的单位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比2011年有所下降,并且六种抗生素的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相差很大,单位产值的相关指标具有可比性,应对单位产品和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情况都进行评价。
孙远[8](2017)在《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在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设计过程中,包括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系统、能源供应、环保节能等方面。本文以国内某厂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方面进行计算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酸洗线的工艺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包括产品及原料情况、工艺流程、机组形式选择、主要工艺参数计算、机组生产能力计算、机组布置等,从而确定酸洗线年产量、年需原料量、机组形式、机组的负荷率等,为机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2)对酸洗线的主要设备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包括开卷机组、夹送矫直机、张力辊、拉弯矫直机组、紊流酸洗槽、漂洗槽、平整机、圆盘剪、卷取机等,从而确定设备的选型,为机组设备设计提供依据。(3)对酸洗线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包括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4)分析酸洗线的能源供应情况,包括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等,为酸洗线的公辅能源设计提供依据。(5)分析酸洗线存在的污染情况,如粉尘、废气、废水、噪声等,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设计,达到环保的目的;并分析酸洗线采用的节能措施,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和节能减排的目的。本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上述各项内容的分析,希望能为以后酸洗线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王海波[9](2015)在《年产100吨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安全设施设计》文中指出本设计是年产100吨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主要用于抗癫痫、抗惊厥等药物的合成。本设计工艺路线以2-溴丁酸为起始原料,经过氯化亚砜的氯化反应、氨气的胺基化反应、L-酒石酸的消旋处理、最后与盐酸成盐,即得目标产物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本设计产品利用上述工艺路线进行工业生产时,存在一些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经过分析可知,其原因在于在生产工程中没有很好的控制反应条件,物料投料没有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压力没有优化等,造成反应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本论文就上述工艺路线进行相关方面的安全设施设计,以完善反应条件的控制,最优化合成路线。本安全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工艺系统安全设计、总平面布置设计、设施设备及管道安全设计、电气安全设计、自控仪表及火灾报警系统设计、建构筑物安全设计、消防安全设施设计、事故应急措施设计及安全管理机构设置。设计成果主要包括:设计文本,产品生产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布置图,电气设施设计图,消防设施设计图,自控系统布置图(气体检测报警布置图、火灾报警布置图)。项目产品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生产主要在车间二进行,故本设计主体为车间二的安全措施的布置与设计。通过本项目设计能够完善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生产条件要求,使产品生产企业能够安全的、顺利的进行规模化生产,达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
林建涛[10](2015)在《新型锥形磨浆机的设计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造纸行业使用比较广泛的磨浆机主要有圆盘磨浆机、锥形磨浆机和圆柱磨浆机。这三种磨浆机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圆盘磨浆机大多存在磨盘直径大、空载能耗高、轴向载荷大和易碰盘等问题,锥形磨浆机也存在轴向载荷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磨浆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双锥形磨浆机。论文首先对各类磨浆机的结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然后综述了圆盘磨浆机和锥形磨浆机的研究,确定了新型双锥形磨浆机的设计方案。并基于AutoCAD和Pro/E软件设计了新型双锥形磨浆机的总体方案,着重研究了主轴系统的结构、锥形转子锥度的选择、磨片间隙调节机构、磨室结构和转子部位拆卸机械手等。之后对新型双锥形磨浆机进行了三维建模、实体装配、运动仿真和检查干涉等工作。最后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改进。基于ANSYS和CREO/Simulate软件对主轴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比分析结果。然后对其它关键部位,主要有磨室开合铰、转子拆卸机械手、定子支架和磨室支撑等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改进,使其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论文主要研究了新型双锥形磨浆机的设计,该磨浆机采用背对背的锥形转子、轴向浮动的悬臂式主轴、磨片间隙调整机构等结构,理论上主轴轴向力平衡,可减少能耗,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理论分析,能够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论文的工作对磨浆机的设计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可减少能耗的蒸汽密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减少能耗的蒸汽密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系统循环研究 |
1.2.2 结霜除霜研究 |
1.2.3 机组减振降噪研究 |
1.2.4 机组噪声仿真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的样机设计 |
2.1 系统原理与设计标准 |
2.2 压缩机选型与热力计算 |
2.3 蒸发器与风机设计 |
2.3.1 空气侧参数计算 |
2.3.2 蒸发器结构参数计算 |
2.3.3 风机风量计算 |
2.4 其他部件设计 |
2.4.1 冷凝器 |
2.4.2 经济器 |
2.4.3 气液分离器 |
2.4.4 膨胀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机组整体结构 |
3.2 实验台架搭建及测点布置 |
3.2.1 供热性能测试系统 |
3.2.2 噪声测试系统 |
3.3 测试工况及误差 |
3.4 供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补气开启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3.4.2 热性能随膨胀阀开度的变化规律 |
3.5 噪声特性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主噪声源的识别与定位 |
3.5.2 噪声的频谱特性分析 |
3.5.3 噪声在空间的衰减规律 |
3.5.4 噪声随膨胀阀开度的变化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减振降噪的仿真与优化 |
4.1 减振降噪优化思想 |
4.2 管路模型建立 |
4.3 管路模态分析 |
4.3.1 管路模态数学描述 |
4.3.2 模态分析结果 |
4.4 谐响应分析及管路优化 |
4.4.1 管路谐响应数学描述 |
4.4.2 阻尼对管路应力的影响 |
4.4.3 刚度对管路应力的影响 |
4.4.4 长度和走向对管路振幅的影响 |
4.4.5 变工况对管路振幅的影响 |
4.5 基于机组箱板结构的新型隔声罩 |
4.5.1 隔声罩的结构设计 |
4.5.2 隔声罩的作用原理 |
4.5.3 隔声罩的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全工况运行特性及评价 |
5.1 热泵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
5.1.1 TRNSYS简介 |
5.1.2 系统模型 |
5.1.3 数学描述 |
5.1.4 建筑模块 |
5.1.5 气象模块 |
5.1.6 供热模块 |
5.2 仿真工况的设定 |
5.3 系统供热运行结果与分析 |
5.4 机组运行策略的优化与分析 |
5.4.1 机组变频运行原理 |
5.4.2 两种运行策略的对比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论文提纲范文)
17轮胎硫化 |
17.1硫化前的准备 |
17.2轮胎硫化 |
17.3热水除氧 |
17.4轮胎硫化后的充气冷却 |
17.5轮胎硫化后的处理 |
17.6轮胎定型硫化机 |
17.7硫化模型 |
17.8胶囊制造 |
(4)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旋转作用下液体的汽化规律研究 |
1.2.2 沸腾现象的可视化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实验系统设计 |
2.1 概述 |
2.2 旋转管实验件 |
2.2.1 实验件简介 |
2.2.2 石英管的设计 |
2.2.2.1 石英管的结构 |
2.2.2.2 透明加热膜 |
2.2.3 石英管驱动轴的设计 |
2.2.3.1 石英管驱动轴的结构 |
2.2.3.2 石英管驱动轴材料选取 |
2.2.3.3 驱动轴内衬隔热套 |
2.3 分系统介绍 |
2.3.1 加热系统 |
2.3.1.1 电热水桶 |
2.3.1.2 PTC加热器 |
2.3.1.3 壁面加热系统 |
2.3.2 控制系统 |
2.3.2.1 旋转控制系统 |
2.3.2.2 流量控制系统 |
2.3.3 测量系统 |
2.3.3.1 转速测量系统 |
2.3.3.2 温度测量系统 |
2.3.4 数据采集系统 |
2.3.4.1 温度数据采集系统 |
2.3.4.2 图像数据采集系统 |
2.3.5 工质循环系统 |
2.3.6 实验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系统可靠性验证 |
3.1.2 实验步骤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2.1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 |
3.2.2 图像处理方法 |
3.2.3 内壁面热流密度的计算 |
3.2.4 等效换热系数的计算 |
3.3 误差分析 |
3.3.1 温度测量误差 |
3.3.2 热流密度的误差 |
3.3.3 等效换热系数的误差 |
3.4 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 |
3.4.1 热流密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
3.4.2 向心加速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
3.4.3 工质物性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
3.5 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餐厨预处理对嗜酸乳杆菌产乳酸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1 前言 |
1.1 乳酸 |
1.1.1 乳酸与理化性质 |
1.1.2 乳酸的市场需求与经济价值 |
1.1.3 乳酸的产业化生产方式 |
1.1.4 乳酸的发酵 |
1.2 乳酸细菌 |
1.2.1 乳酸细菌的一般特性 |
1.2.2 乳酸细菌对环境的应激能力 |
1.3 餐厨垃圾 |
1.3.1 餐厨圾的基本性质与现阶段结果 |
1.3.2 餐厨垃圾发酵产乳酸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3 餐厨垃圾的预处理 |
1.3.4 餐厨垃圾开放式发酵产乳酸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 |
2 嗜酸乳杆菌的生化表征与性能的探索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嗜酸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2.3.2 嗜酸乳杆菌的产酸性能测试和pH值的变化 |
2.3.3 嗜酸乳杆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
2.3.4 嗜酸乳杆菌对不同糖浓度的耐受性 |
2.4 小结 |
3 预处理的条件优化及偶联使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步骤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料成分与部分参数测定 |
3.3.2 双酶法水解原料 |
3.3.3 酸-超声法预处理原料 |
3.3.4 酸-超声辅助双酶糖化餐厨垃圾 |
3.4 小结 |
4 嗜酸乳杆菌产乳酸发酵及发酵条件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装置 |
4.2.3 实验步骤 |
4.2.4 试验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开放式发酵 |
4.3.2 分批补料式发酵 |
4.4 小结 |
5 总结 |
5.1 讨论与结论 |
5.1.1 讨论 |
5.1.2 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 |
5.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科研经历 |
(6)茯苓干燥技术适应性及真空脉动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茯苓药用价值概况 |
1.1.2 茯苓种植和消费情况 |
1.1.3 干燥是茯苓加工流程中的关键节点 |
1.1.4 茯苓干燥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
1.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药材干燥技术及其简介 |
1.2.2 中药材干燥技术适应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茯苓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茯苓干燥技术适应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适应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及构建方法 |
2.2.2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2.2.3 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方法 |
2.2.4 可拓评价模型构建及其评价结果确定 |
2.3 茯苓干燥技术适应性评价模型 |
2.3.1 茯苓物料初始状态的统一 |
2.3.2 待评价干燥技术及装置的选择 |
2.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获取 |
2.3.4 茯苓丁评价指标的获取方法 |
2.3.5 茯苓丁适应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2.4 茯苓丁不同干燥技术特性曲线的分析 |
2.5 茯苓丁干燥技术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应用 |
2.5.1 干燥时间α值的获取及分析 |
2.5.2 基于β值对物料状态的分析 |
2.5.3 适应性评价结果获取即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茯苓真空脉动红外干燥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真空脉动红外干燥装置及干燥方法 |
3.2.1 真空脉动红外干燥装置 |
3.2.2 干燥方法 |
3.3 其他试验装置与方法 |
3.3.1 图像采集装置与方法 |
3.3.2 质构参数测定装置及方法 |
3.3.3 试验参数获取方法 |
3.4 真空脉动干燥试验结果分析 |
3.4.1 干燥预实验及科学假设的提出 |
3.4.2 真空保持时间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3.4.3 常压保持时间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3.4.4 单位面积装载量对干燥曲线的影响 |
3.4.5 外界环境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3.5 茯苓理化参数变化分析 |
3.5.1 干燥过程中茯苓质构特性参数变化 |
3.5.2 干燥条件对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茯苓真空脉动红外干燥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干燥模型的数学计算方法 |
4.3 基于Weibull函数对干燥过程分析 |
4.4 基于Dincer模型对干燥过程分析 |
4.5 基于BP神经网络对干燥过程的预测 |
4.5.1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和数据采集 |
4.5.2 网络训练与测试 |
4.5.3 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茯苓真空脉动红外干燥中试试验 |
5.1 引言 |
5.2 中试试验装置 |
5.2.1 热风干燥装置 |
5.2.2 真空脉动红外中试试验装置 |
5.2.3 真空脉动红外干燥箱辅助装置 |
5.3 中试试验材料与方法 |
5.3.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5.3.2 样品取样及均匀系数的计算 |
5.3.3 茯苓丁产品等级的划分 |
5.3.4 其他中试指标的测定 |
5.4 中试试验结果分析 |
5.4.1 辅助加热装置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
5.4.2 辐射间距对干燥均匀性的影响 |
5.4.3 干燥技术对干燥均匀系数的影响 |
5.4.4 干燥技术对产品等级的影响 |
5.4.5 干燥技术对其他中试指标的影响 |
5.4.6 中试过程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抗生素类制药企业清洁生产调研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抗生素类制药清洁生产现状 |
1.2.1 抗生素类制药现状 |
1.2.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2 优化抗生素类制药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 |
2.2 优化评价指标及基准值 |
2.2.1 现有标准 |
2.2.2 评价指标的优化过程 |
2.2.3 优化评价指标 |
2.2.4 优化评价指标基准值 |
2.3 优化评价指标权重 |
2.3.1 优化权重的方法 |
2.3.2 权重的确定 |
2.4 优化评价方法 |
2.4.1 现有标准的评价方法 |
2.4.2 优化后的评价方法 |
2.4.3 评价步骤 |
2.5 小结 |
3 抗生素类制药企业清洁生产调研与评价 |
3.1 调研对象 |
3.2 调研方法 |
3.3 调研内容 |
3.4 调研结果 |
3.4.1 A企业调研结果 |
3.4.2 B企业调研结果 |
3.5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3.5.1 全厂评价 |
3.5.2 分产品评价 |
3.6 清洁生产改进建议 |
3.6.1 原辅料 |
3.6.2 工艺技术 |
3.6.3 资源能源 |
3.6.4 废弃物 |
3.6.5 管理 |
3.6.6 清洁生产建议小结 |
4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热轧酸洗板概况 |
1.1.1 国外热轧酸洗板的发展现状 |
1.1.2 国内热轧酸洗板的发展现状 |
1.1.3 国内外高强热轧酸洗板的发展 |
1.1.4 热轧酸洗板生产机组特点 |
1.2 选题的依据及本文的内容 |
第2章 热轧酸洗线工艺及设备选型 |
2.1 产品及原料 |
2.2 工艺流程图及描述 |
2.3 机组形式及主要工艺参数确定 |
2.3.1 机组形式的选择 |
2.3.2 机组张力 |
2.3.3 酸洗速度的确定 |
2.3.4 平整机许用轧制力及电机功率 |
2.3.5 活套工艺参数的确定 |
2.4 机组生产能力 |
2.4.1 机组年工作时间 |
2.4.2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2.4.3 机组生产能力计算 |
2.5 机组布置、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及选型 |
2.5.1 机组布置 |
2.5.2 机组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及选型 |
第3章 热轧酸洗线自动控制系统 |
3.1 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
3.1.1 基础自动化 |
3.1.2 过程自动化 |
3.1.3 其他 |
3.2 酸洗主令控制系统 |
3.2.1 设备描述 |
3.2.2 典型设备的控制功能 |
3.3 酸洗过程控制系统 |
3.3.1 功能概述、硬件组成及运行 |
3.3.2 生产计划数据管理 |
3.3.3 物料跟踪功能 |
3.3.4 数据统计功能 |
3.3.5 设定值计算 |
3.3.6 速度优化 |
第4章 热轧酸洗线能源供应及环保节能 |
4.1 能源供应 |
4.1.1 供电 |
4.1.2 供水 |
4.1.3 供气 |
4.1.4 通风 |
4.2 环保 |
4.2.1 除尘 |
4.2.2 酸雾净化 |
4.2.3 废水处理 |
4.2.4 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 |
4.2.5 绿化 |
4.3 节能 |
4.3.1 酸洗、漂洗及酸雾处理方面 |
4.3.2 烘干机及平整机方面 |
4.3.3 其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设备组成 |
附录B 各设备具体参数 |
附录C 主要仪表情况 |
附录D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9)年产100吨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安全设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L-2- 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合成研究现状 |
1.2 产品工艺路线选择与设计 |
1.3 安全设施设计的主要方向 |
1.4 课题背景 |
1.5 论文章节编排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生产工艺技术 |
2.1 反应方程式 |
2.2 工艺流程介绍 |
2.3 本项目产品物料平衡 |
2.4 工艺流程简图 |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 |
3.1 设计产品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3.2 设计产品建设项目周边情况 |
3.3 设计项目涉及的主要原辅材料和产品情况及储量 |
3.4 主要装置、设施及建构筑物情况 |
3.5 公用及辅助工程情况 |
第四章 建设项目危险源及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
4.1 物料危险性分析 |
4.2 工艺生产过程危险分析 |
4.3 “两重点一重大”分析 |
第五章 安全设施设计 |
5.1 工艺系统 |
5.2 总平面布置 |
5.3 设备及管道 |
5.4 电气 |
5.5 气体检测及火灾报警 |
5.6 建构筑物 |
5.7 消防措施 |
5.8 其他防范措施 |
5.9 事故应急措施及安全管理机构 |
5.10 设计中采用的各项安全设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附件 |
(10)新型锥形磨浆机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造纸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1.2 国内外制浆机械设备的发展、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磨浆机的类别 |
1.4 盘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锥形磨浆机的概述与分析 |
2.1 锥形磨浆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2.2 锥形磨浆机的分类及特点 |
2.3 圆柱磨浆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
2.4 锥形磨浆机和圆盘磨浆机的对比 |
2.4.1 转子形状对磨浆性能的影响 |
2.4.2 转子形状对设备性能的影响 |
2.5 具备同等磨浆能力的各类磨浆机转子直径的对比 |
2.6 各类磨浆机优缺点的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新型双锥形磨浆机的设计 |
3.1 BOTTOM-UP和TOP-DOWN设计方法 |
3.2 新型双锥形磨浆机各部件的设计与研究 |
3.2.1 确定方案、总体布局并分配单元 |
3.2.2 主轴设计 |
3.2.2.1 主轴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
3.2.2.2 轴承选配和主轴轴端挠度的研究 |
3.2.2.3 主轴轴端的密封结构 |
3.2.3 磨室部位的设计 |
3.2.3.1 转子部位的设计与研究 |
3.2.3.2 磨室结构的设计 |
3.2.3.3 蜗轮蜗杆调节机构的设计 |
3.2.3.4 磨室内的密封结构 |
3.2.4 机械手部位设计 |
3.2.5 机座设计 |
3.3 整机的运动仿真及干涉检查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锥形磨浆机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法的概述 |
4.2 基于ANSYS与CREO/SIMULATE的主轴分析 |
4.2.1 主轴系统的结构分析和三维建模 |
4.2.2 利用ANSYS软件对主轴进行有限元分析 |
4.2.3 利用CREO/SIMULATE模块进行分析 |
4.2.4 比较ANSYS和CREO/SIMULATE的结构分析特点 |
4.3 机械手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 |
4.3.1 对机械手方案Ⅰ的分析 |
4.3.2 对机械手方案Ⅱ的分析 |
4.3.3 对机械手方案Ⅲ的分析 |
4.4 磨室开合铰的分析 |
4.5 定子支架的分析 |
4.6 机座的简化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四、可减少能耗的蒸汽密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熔窑影响NOx生产量的主要因素和减控措施[A]. 梁德海. 2020第23届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 2020
- [2]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D]. 邹臣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汽车轮胎生产基本工艺(八)[J]. 杨顺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07)
- [4]旋转管内液膜汽化传热特性研究[D]. 韩涛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餐厨预处理对嗜酸乳杆菌产乳酸影响[D]. 李晖怡.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茯苓干燥技术适应性及真空脉动干燥特性研究[D]. 张卫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抗生素类制药企业清洁生产调研与评价[D]. 田璨瑞. 山东大学, 2017(05)
- [8]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D]. 孙远. 东北大学, 2017(02)
- [9]年产100吨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安全设施设计[D]. 王海波.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新型锥形磨浆机的设计和研究[D]. 林建涛.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