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一、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响,朱艳含,焉双梅,常丽英,杨旭,Hyun Ah Kim,Alexandre Bisdorff,Adolfo M.Bronstein,Thomas Lempert,Marcos Rossi-Izquierdo,Jeffrey P.Staab,Michael Strupp,Ji-Soo Kim[1](2021)在《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文中指出本文《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hemodynamic orthostatic dizziness/vertigo,HOD/V)诊断标准》被纳入国际前庭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定义HOD/V诊断标准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直立性头晕/眩晕相关的术语以鉴别直立性头晕/眩晕是由脑低灌注因素还是由其他病因所致。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站立或直立倾斜试验时记录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或晕厥;(C)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很可能的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至少有一项伴随症状:全身乏力或疲劳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难以集中、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或心悸;(C)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这些诊断标准是基于广泛回顾近九十年来关于HOD/V、体位性低血压或心动过速及自主神经性头晕的相关研究达成的专家共识。进一步测量直立位血压和心率对于筛查和记录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以确立HOD/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武敏,荚婉茹,王嘉琪,张琦一,王荣花,焦富勇,沈杰,蔺婧[2](2021)在《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不同亚型临床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OI)患儿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363例疑似OI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分型分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组、直立性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合并直立性高血压(POTS合并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POTS合并VVS)组、直立性低血压(OH)组和正常血流动力学反应(阴性)组。比较分析各亚型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亚型OI患者在发病年龄、晕厥先兆出现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HUTT试验中阳性体征出现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HUTT试验中心率、血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以心率增加为主,但血压变化不大;VVS组以血压下降为主;OHT组以血压尤其舒张压增加为主;POTS合并OHT组心率、血压均上升且幅度较大。此外,阴性患儿占比14.9%,在HUTT试验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立不耐受儿童青少年以VVS、POTS类型居多,两型中又以女孩居多。不同亚型在临床特征、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疑似POTS、OHT和POTS合并OHT儿童青少年可先行直立倾斜试验,若耐受可适当增加观察时间来区分单一型和合并型。部分筛检阴性的儿童青少年不排除VVS的可能性。

刘静[3](2021)在《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希望借助国外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经验,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新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纳入使用EGFR-TKI、ALK-TKI、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师参与医保审核和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达到对医保费用的控制。药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使用EGFR-TKI、ALK-TKI等药品的患者出现了说明书中未罗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的ADR以及随访中发现的ADR相对比,发现靶向药物新的ADR风险信号,挖掘靶向药物的潜在ADR,提高靶向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药师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医保报销的审核工作中来,建立参与医保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探讨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医保费用控制和患者受益的影响。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FDA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与对患者随访时发现的ADR以及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相结合,发现靶向药物新的、潜在的ADR。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的克鲁卡尔-沃里斯检验方法。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建立一种参与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共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8例,研究结束时,168名患者疾病稳定,6名患者疾病部分缓解,32名患者停药,26名患者死亡,疾病控制率70.16%。在首次问诊结束时发现药物治疗问题305个,平均每人1.23个,其中49.84%为药物安全性问题,其次34.10%为患者依从性问题。结束时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48个,平均每个患者药物治疗问题0.25个,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经一年研究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在一年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80(72,92)VS 112(93,122)],依从性低的患者人数减少了39.47%;经过为期一年药师对申请大病医保的患者资料审核和对248名患者提供MMS共节约了费用207.5560万元。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吉非替尼等药品有多个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观察靶向药物是否可能存在新的ADR。最终得到79个吉非替尼ADR信号、182个阿法替尼ADR信号、276个厄洛替尼ADR信号、160个奥希替尼ADR信号、157个克唑替尼ADR信号、71个阿来替尼ADR信号、75个塞瑞替尼ADR信号。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中的ADR以及随访中出现的ADR相比较,发现22个说明书未提及但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阳信信号且在随访中有患者出现过的ADR。例如吉非替尼可能有唇疱疹、胸腔积液、眼分泌物3个新的ADR,存在色素沉着障碍、癌症疼痛2个ADR风险信号以及7个大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的ADR风险信号,阿法替尼有皮肤敏感化、癌症疼痛、痛觉3个ADR风险信号,奥希替尼有肝功损害、声带麻痹、鼻腔干燥3个ADR风险信号,克唑替尼有声带麻痹、声带疾病的2个ADR风险信号,阿来替尼有血栓形成、肺栓塞2个血管疾病的ADR风险信号。研究结论:通过对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生活质量和依从性显着提高,这体现了药师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临床价值。通过一年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和门诊审核,节约费用207.5560万元,体现了药师在参与医疗保险控费中,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访中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发现了多个药物的潜在ADR风险信号,提示医生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ADR,特别是一些潜在的ADR。

肖要[4](2021)在《ACE2-Ang(1-7)-Mas轴与维生素D在儿童直立不耐受中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循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25羟维生素D[25(OH)D]、25羟化酶、1α-羟化酶、24羟化酶水平与儿童直立不耐受(OI)的相关性;探讨ACE2-Ang(1-7)-Mas轴与维生素D(VD)在儿童OI中的调控作用,旨在为儿童O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确诊为OI的95例患儿的全血标本及307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的全血标本,通过性别、年龄1:1匹配最终纳入84例OI患儿(OI组)和84例健康儿童(对照组)。OI组依据HUT/HUTT试验结果分为VVS组(51例)和POTS组(33例)。记录所有儿童的一般资料,并且在空腹情况下收集静脉血5ml,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E2、Ang(1-7)、25羟化酶、1α-羟化酶、24羟化酶水平。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OI组血清ACE2、Ang(1-7)、25(OH)D、24羟化酶、25羟化酶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α-羟化酶水平无差异(P=0.92);(2)OI组男性、女性的ACE2、Ang(1-7)、25(OH)D、24羟化酶、25羟化酶水平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α-羟化酶水平上无差异(P>0.05);(3)OI组男性和女性之间在ACE2、Ang(1-7)、25(OH)D、1α-羟化酶、24羟化酶及25羟化酶水平上无差异(P>0.05);对照组男性在25(OH)D水平上高于对照组女性(P<0.05),但二者在ACE2、Ang(1-7)、1α-羟化酶、24羟化酶、25羟化酶水平上无差异(P>0.05);(4)VVS组和POTS组血清ACE2、Ang(1-7)、25(OH)D、24羟化酶、25羟化酶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但在1α-羟化酶水平上无差异(P>0.05)。VVS组与POTS组之间在ACE2、Ang(1-7)、25(OH)D水平、24羟化酶水平、25羟化酶、1α-羟化酶水平上均无差异(P>0.05);(5)OI组与对照组血清Ang(1-7)与ACE2、25羟化酶、24羟化酶呈正相关;OI组25(OH)D与ACE2、24羟化酶成正相关,而与年龄、1α-羟化酶呈负相关;OI组1α-羟化酶与年龄成正相关;对照组ACE2与25羟化酶、24羟化酶成正相关;25羟化酶与24羟化酶成正相关;此外对照组血清25(OH)D与性别成正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6)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25(OH)D、25羟化酶、Ang(1-7)与ACE2的比值均与OI发病呈负相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各个指标每下降1个单位,OI对应的患病率会增加10%(OR=0.900,95%CI;0.832-0.974)、69.5%(OR=0.305,95%CI:0.177-0.526)和18.6%(OR=0.814,95%CI:0.737-0.899);(7)以Ang(1-7)为31.852 ng/ml作为界值对诊断OI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76.2%,该指标灵敏度较好;而以Ang(1-7)与ACE2比值为11.595作为界值对诊断OI的灵敏度为77.4%,特异度为88.1%,该指标特异度较好;将25(OH)D、Ang(1-7)、ACE2、Ang(1-7)/ACE2及25羟化酶作为联合因子时,该联合因子临界值为38.538时,对诊断OI的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81.0%,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1)血清Ang(1-7)/ACE2比值、25(OH)D水平、25羟化酶水平降低是OI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POTS患儿产生肾素-醛固酮悖论的主要原因;(2)OI患儿VD不足或缺乏可通过对ACE2-Ang(1-7)-Mas轴的调控作用参与OI的发生;(3)监测Ang(1-7)和ACE2可能是辅助OI诊断的新型生物标记物。

刘平,陈宏义,姜树军[5](2020)在《姿势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文中提出姿势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是一种临床上并不少见的综合征,典型症状有头晕、疲劳、心悸、晕厥前状态、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和脑雾样感觉。本文系统介绍了POTS的病理生理、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并提供了快速诊断POTS的诊断流程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准确而全面认识并规范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加倩[7](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8](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侯新月[9](2020)在《列线图模型对体位性高血压发生风险的预测及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体位应激的压力高反应性疾病-体位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是心血管疾病的新兴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开发一个列线图,以根据OH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来评估OHT个体的先验概率,开发和验证一种辅助临床预测体位性高血压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这项研究通过对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门诊就医治疗或入院的有头晕、昏厥症状的老年患者开展联合问卷调查,分别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平卧位及站立位3 min以内的右臂血压值,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病例信息,根据疾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设计了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应用R语言程序构建列线图模型,以预测OHT发病风险,使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并绘制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和计算内部验证C-指数,以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是通过绘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校正曲线来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是用Homer-Lemeshow检验方法来判别,P>0.05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结果根据本研究的纳排标准最后共纳入170例患者,由是否患有OHT分为OHT组50例和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对照组)12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贫血、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认知障碍、冠心病、左心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尿白蛋白排泄率与体位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老年人、冠心病、肥胖、贫血、糖尿病、左心室肥厚、认知障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体位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体位性高血压风险评价模型,有助于医生直观地分析各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体位性高血压的风险权重。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876(95%CI=0.818~0.933),内部验证C-指数0.843,可得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出色的判别力。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及实际结果发生率的曲线极其接近参考线,说明模型的校准度好。H-L检验(P=0.89),说明该列线图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论本研究获得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疾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为OHT患者发病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我们的列线图可用于甄别OHT的高风险患者并指导OHT患者的个性化的诊疗干预措施,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龚莉[10](2020)在《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接种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是预防HPV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预防女性宫颈癌中具有突出价值。疫苗作为特殊的药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循证医学、数据挖掘和疫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个案因果关系评价方法,旨在全面了解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特征,为预防性HPV疫苗的疫苗药物警戒和安全接种提供参考。方法:1、按照循证医学PICOS原则,检索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文献,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的AE数据,分析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AE文献中的发生情况。2、(1)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System,VAERS)中,提取预防HPV疫苗从上市年份至2019年的报告数据,分析文献已出现的AE在大型数据库VAERS中的报告情况,采用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进行信号检测和分析。(2)以各种预防HPV疫苗共同检出信号为共同事件,从医学监管活动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的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tandardized MedDRA Queries,SMQ)和首选语(Prefered Term,PT)不同角度进行重点分析。3、基于信号关联强度评价标准,对各种预防HPV疫苗检出的新阳性信号进行关联强度分析,绘制时间扫描图谱验证强关联信号的关联强度和稳定性。基于美国的临床免疫评估(The Clinical Immunization Safety Assessment,CISA)协作网创建的疫苗AE个案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的方法,选择某已知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对CISA进行验证,然后对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进行因果关系初步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3篇,其中观察性研究文献48篇,上市后临床试验研究文献5篇;另外,关于HPV2的文献有20篇,关于HPV4的文献有30篇,关于HPV9的文献1篇,HPV疫苗类型未知4篇。AE有25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纤维肌痛样疾病、获得性神经强直、过早绝经、多形红斑、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然流产、葡萄膜炎综合征、小管间质性肾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2、(1)VAERS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9年,VAERS共接收481 265份AE报告,其中HPV4的AE报告有36 693份;2009年至2019年,VAERS共有405 965份报告,HPV2有253份;2015年至2019年VAERS收到225403份报告,HPV9有12 118份。HPV2检出7个安全信号并涉及4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4个,包括头痛、头晕、痛经等。HPV4共检出51个信号并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的有23个,包括晕厥、月经不规律、闭经、视物模糊等。HPV9共检出24个安全信号,涉及8个系统器官分类。说明书收录的有5个,包括晕厥、头晕、痛经、呕吐、腹痛。(2)HPV2、HPV4、HPV9共同检出的信号有晕厥前期和视物模糊,共同事件分析发现HPV2、HPV4、HPV9存在视网膜异常信号。3、信号强度分析显示:HPV4-闭经为强关联信号,时间扫描图谱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和报告数增加,信号稳定且关联性强。选择HPV4已知的ADR“晕厥”为目标事件验证CISA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有85.19%的“HPV4-晕厥”的报告为“符合”关系,提示该评价方法较为可靠。对162例HPV4导致闭经的不良事件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发现,2例为“符合”关系,2例为“不符合”关系,158例为“不确定”关系。结论:本研究从安全性文献分析、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评价、初步因果关系评价三个层面对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文献汇总分析发现预防HPV疫苗存在254种AE,数据挖掘检出82个安全信号与预防性HPV疫苗存在统计学关联,应对这些信号予以重视,特别是强关联信号。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发现HPV4和闭经存在强关联性,个例报告因果关系评价发现有2例为符合关系。但是对非个案层面的疫苗和AE之间的信号因果关系确认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为预防性HPV疫苗的安全信息更新提供了新依据,为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二、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专业术语
3 方法
4 HOD/V的诊断标准
    4.1 HOD/V诊断标准
    4.2 很可能的HOD/V诊断标准
    4.3 既往使用过的术语
    4.4 注释
5 评论
    5.1 HOD/V的流行病学
    5.2 HOD/V的2个常见原因:OH和POTS
    5.3 HOD/V的病理生理机制
    5.4 HOD/V的鉴别诊断
        5.4.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5.4.2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
        5.4.3 慢性焦虑和抑郁障碍
        5.4.4 双侧前庭病
        5.4.5 原发性直立性震颤
        5.4.6 感觉性神经病
        5.4.7 步态障碍
        5.4.8 心脏问题引起的头晕/眩晕
    5.5 晕厥
    5.6 直立过程中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
    5.7 前庭系统在自主神经调节中的作用
    5.8 前庭疾病可引起HOD/V

(2)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不同亚型临床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HUTT试验方法
    1.3 HUTT阳性反应判断标准
        1.3.1 VVS阳性反应标准
        1.3.2 POTS阳性反应标准
        1.3.3 OHT阳性反应标准
        1.3.4 OH阳性反应标准
        1.3.5 正常血流动力学反应型(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OI常见不同亚型临床特征比较
        2.2.1 性别
        2.2.2 年龄
        2.2.3 阳性体征出现时间
        2.2.4 晕厥先兆出现时间
    2.3 OI常见不同亚型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2.3.1 心率变化情况
        2.3.2 血压变化情况
    2.4 HUTT试验阴性患者的特征
    2.5 OH和POTS合并VVS患儿的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3)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学服务发展历程
        1.1.2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现状
        1.1.3 数据挖掘在临床应用情况
        1.1.4 四川省医保负担现状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3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的药学服务模式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建立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特点
    2.2 研究对象与纳排标准
        2.2.1 研究对象与流程
        2.2.2 纳排标准
    2.3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流程
        2.3.1 药学问诊
        2.3.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2.3.3 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目标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
        2.3.4 患者随访评估
    2.4 药学服务结果
        2.4.1 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2.4.2 有效性评估
        2.4.3 患者安全性评估
        2.4.4 患者依从性评估
        2.4.5 节约医保经济负担评估
        2.4.6 药学服务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3.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ADE原始数据来源
    3.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3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3.4 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事件收集
    3.5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结果
        3.5.1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不良反应信号
        3.5.2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重要系统不良反应信号
        3.5.3 随访中说明书未罗列的ADR与数据挖掘阳性ADR信号对比
        3.5.4 不良反应信号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局限
    4.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ACE2-Ang(1-7)-Mas轴与维生素D在儿童直立不耐受中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VD介导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1.1.1 VD代谢及生物学特性
        1.1.2 VD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1.1.3 VD缺乏上调RAAS系统功能
        1.1.4 VD调控血管内皮功能
    1.2 ACE2-Ang(1-7)-Mas轴与VD的关系
        1.2.1 ACE2-Ang(1-7)-Mas轴概述
        1.2.2 VD通过激活ACE2-Ang(1-7)-Mas轴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1.3 ACE2-Ang(1-7)-Mas轴及VD与儿童OI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研究内容
        2.2.3 标本采集与测定
        2.2.3.1 标本采集
        2.2.3.2 循环ACE2-Ang(1-7)-Mas水平检测
        2.2.3.3 血清VD及其重要羟化酶水平检测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1.1 OI组血流动力学类型与对照组分布情况
        3.1.2 OI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3.2 循环ACE2-Ang(1-7)-Mas轴水平比较
        3.2.1 OI组与对照组ACE2-Ang(1-7)-Mas轴水平比较
        3.2.2 不同OI亚型与对照组ACE2-Ang(1-7)-Mas轴水平比较
        3.2.3 OI组与对照组组间、组内不同性别儿童血清ACE2、Ang(1-7)水平比较
    3.3 25(OH)D及其羟化酶水平比较
        3.3.1 OI组与对照组血清25(OH)D及相关羟化酶水平比较
        3.3.2 不同 OI 亚型与对照组血清 25(OH)D 及相关羟化酶水平比较
        3.3.3 OI组与对照组组间、组内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及相关羟化酶水平比较
    3.4 OI 组及对照组 ACE2-Ang(1-7)-Mas 轴与血清 25(OH)D 与其羟化酶水平相关性分析
    3.5 OI 相关因素分析
    3.6 25(OH)D、24 羟化酶、25 羟化酶、1α-羟化酶对OI的诊断价值
    3.7 ACE2、Ang(1-7)以及Ang(1-7)与ACE2 比值对OI的诊断价值
    3.8 预测联合因子对OI的诊断价值
第四章 讨论
    4.1 ACE2-Ang(1-7)-Mas轴对OI的调控作用
    4.2 VD 及其关键酶对 OI 的调控作用
    4.3 ACE2-Ang(1-7)-Mas轴与VD的协同作用对OI的调控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直立不耐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一 直立试验/直立倾斜试验(HUT/HUTT)试验
附录二
附录三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姿势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POTS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型
    1. 病理生理机制:
    2. POTS分型:
    3. POTS伴随的疾病:
二、POTS诊断标准及诊断流程
    1. POTS诊断标准:
    2. POTS诊断流程:
    3. 诊断POTS常见辅助检查
    4. 补充检查:
三、POTS的治疗
    1. 锻炼疗法:
    2. 非药物疗法:
    3. 药物治疗:
    4. 行为和认知疗法: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8)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9)列线图模型对体位性高血压发生风险的预测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分组评估
        2.2 问卷评估及人体基本测量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
        2.4 其他相关检查
        2.5 相关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危险因素分析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讨论
    1.OHT与肥胖
    2.OHT 与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3.OHT与冠心病、左心室肥厚
    4.OHT与认知障碍
    5.OHT与贫血
    6.OHT与年龄
    7.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致谢

(10)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常规的疫苗AE监测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疫苗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
        2.3 疫苗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一章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 数据来源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和分析
        1.5 不良事件数据标准化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及不良事件的基本特征
        2.4 不良事件汇总分析及分类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不良事件的信号检测分析
    第一节 不良事件PT层级的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和整理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AE上报基本情况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共同事件的PT层级及SMQ层级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共同事件的定义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SMQ分类及其狭义术语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及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
        1.2 个例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和验证
        1.3 CISA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信号关联强度
        2.2 强关联信号的时间扫描图
        2.3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2.4 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数据库检索策略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四、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J]. 李响,朱艳含,焉双梅,常丽英,杨旭,Hyun Ah Kim,Alexandre Bisdorff,Adolfo M.Bronstein,Thomas Lempert,Marcos Rossi-Izquierdo,Jeffrey P.Staab,Michael Strupp,Ji-Soo Kim.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10)
  • [2]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不同亚型临床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 武敏,荚婉茹,王嘉琪,张琦一,王荣花,焦富勇,沈杰,蔺婧. 西部医学, 2021(05)
  • [3]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D]. 刘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ACE2-Ang(1-7)-Mas轴与维生素D在儿童直立不耐受中的调控作用[D]. 肖要. 兰州大学, 2021(12)
  • [5]姿势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J]. 刘平,陈宏义,姜树军. 北京医学, 2020(09)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列线图模型对体位性高血压发生风险的预测及评估研究[D]. 侯新月. 青岛大学, 2020(01)
  • [10]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龚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神经病患者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