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与体表关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症的穴位反应

脏腑与体表关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症的穴位反应

一、内脏体表联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病、症的穴位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崔长乐,成泽东[1](2021)在《募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募穴为脏腑精气聚汇于胸腹部位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其中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加之心包共计十二募穴,分别为肺之中府,心之巨阙,肝之期门,脾之章门,肾之京门,心包之膻中,胃之中脘,胆之日月,大肠之天枢,膀胱之中极,小肠之关元,三焦之石门。募穴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与脏腑间有着密切联系,可反映脏腑之盛衰,对脏腑疾病疗效确切,此外还可协助诊断并辅助治疗,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同时,募穴的配伍方式更是灵活多变,临床中常有"俞募配穴"及"募募配穴"之组合。其中与背俞穴配伍最为常见,因脏腑之气机与俞募穴相容互通,素有"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之称,配合应用常有奇效。通过查阅古今采用募穴治疗及配伍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募穴的主治病证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求为募穴的临床使用及配伍应用提供文献支持。

谢秀俊,姜伟强,陈日新[2](2021)在《热敏灸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热敏灸是一种以出现热敏现象为得气标准的新灸法,它是指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与疾病相关的腧穴对艾热刺激会出现特异性的艾灸反应,如热度扩散、热量循经向深部或者远部传导、非热感觉等,把这些出现热敏现象的腧穴叫热敏腧穴[1]。艾灸热敏腧穴能够激发经气感传,气至病所,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目前热敏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脊柱关节肌肉、免疫、消化等系统疾病中,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从热敏腧穴客观化、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总结热敏灸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俞海跃[3](2021)在《枕项部穴位治疗眼病的古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熊金花[4](2021)在《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治疗气虚型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马惠娜[5](2021)在《针刺壮医脐环穴联合龙脊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胴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郭玉[6](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黄嗣瞳[7](2021)在《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对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各组30例。三组均给予相同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吸入对症治疗);治疗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肺汤加减治疗;治疗组2在治疗组1基础上加用割治疗法来进行治疗。经2月治疗后,对症状、肺功能(FEV1、FEV1/FVC)、IL-6、m MRC评分、CAT评分、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肺功能(FEV1、FEV1/FVC):治疗后对比三组患者之间FEV1、FEV1/FVC水平,P<0.05,治疗前后各组内FEV1水平比较,经检验,P<0.05,治疗前后各组内FEV1/FVC水平比较经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上均有疗效;2.血清IL-6水平:治疗后三组间IL-6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IL-6水平均有降低;结果显示三组均能降低患者的IL-6水平,且根据治疗后IL-6水平,治疗组2疗效更佳,优于治疗组1、对照组,治疗组1优于对照组;3.CAT评分:治疗后三组CAT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三组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患者的CAT评分,其中治疗组2、治疗组1在降低CAT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降低CAT评分上优于治疗组组1;4.m MRC评分:治疗后对比三组间m MRC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同组内m MRC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三组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患者的m MRC评分,其中治疗组2、治疗组1在降低m MRC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2在降低m MRC评分上优于治疗组1;5.急性发作次数:治疗后只有治疗组2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明三组中只有治疗组2能明显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6.中医证候总积分:三组之间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比较,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证候均有改善作用,且治疗组2在改善患者的证候方面较治疗组1、对照组疗效明显;7.安全性指标:三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较单纯西药治疗及补肺汤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改善体征、降低炎性指标。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在治疗COPD稳定期方面疗效明显,且在临床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其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庞天秀[8](2021)在《针刺足三里穴对不同体质青年解溪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阳虚质与平和质青年右侧足三里穴,观察不同时间点双侧足三里穴与解溪穴的温度变化,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对相关腧穴的温度影响,为临床应用巨刺法及不同体质间的针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青年受试者60例,平和质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5.40±1.47岁;阳虚质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5.46±1.65岁。试验室温度26±1℃,相对湿度30±10%。选用规格为0.35*40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1~1.5寸,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受试者暴露双下肢,用红外热像仪记录针刺前40min、30min、20min、10min、2min,留针2min、10min、20min、30min,出针后2min、10min、20min、30min双侧足三里穴与双侧解溪穴温度。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保持静坐状态,不施以手法。应用IBM 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前:(1)平和质组在针刺前40min至针刺前20min各穴位温度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温度有显着变化(P<0.05),针刺前20min到针刺前各时间点温度无显着变化(P>0.05),针刺前20min观测穴位温度达到稳定状态。(2)阳虚质组在针刺前40min至针刺前10min各穴位温度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温度有显着变化(P<0.05),针刺前10min到针刺前各时点温度无显着变化(P>0.05),针刺前10min观测穴位温度达到稳定状态。(3)皮肤温度稳定状态下,阳虚质组双侧解溪穴温度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阳虚质组双侧解溪穴温度显着低于平和质组(P<0.01)。2.针刺后:(1)平和质组:双侧足三里穴、双侧解溪穴在留针2min至出针后30min各时点温度与针刺前2min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2)阳虚质组:双侧足三里穴在留针2min至出针后30min各时点温度与针刺前2min比较显着下降(P<0.05或P<0.01)。右侧解溪穴在留针10min至出针后10min各时点温度与针刺前2min比较显着下降(P<0.05或P<0.01)。左侧解溪穴在留针30min至出针后10min各时点温度与针刺前2min比较显着下降(P<0.05)。结论:1.阳虚质组解溪穴温度左右失衡,且穴位温度低于平和质。2.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可引起双侧足三里穴及双侧解溪穴温度下降,提示针刺效应具有“循经性”。3.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左侧足三里穴的温度变化,为临床应用“巨刺法”提供依据。4.阳虚质组与平和质组比较,双侧解溪穴针刺效应出现时间延迟、针刺后遗效应时间短,提示阳虚质较平和质气血运行缓慢。

肖雄[9](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田梓岳[10](2021)在《中药塌渍治疗痔病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中药塌渍为主要手段,治疗痔病术后排尿困难,并观察其临床效果,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72例符合痔病(气滞血瘀型)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实验组病人给予中药塌渍包(自拟少腹逐瘀汤)与红外线灯照射治疗30分钟,对照组病人给予热毛巾与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排尿时和术后8小时出现排尿困难的症候(排尿困难程度、尿意频感、尿等待时间、小腹症状)并进行对照。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塌渍可以减少痔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可明显调节和改善病人术后的排尿情况,表明使用中药塌渍治疗混合痔术后排尿困难疗效显着。结论: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可使药效透皮吸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法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且操作简单。可广泛推广与临床应用,对于治疗痔病(气滞血瘀型)术后出现的排尿困难有显着作用。

二、内脏体表联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病、症的穴位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脏体表联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病、症的穴位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募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募穴的主治病证
2 募穴配伍规律
    2.1 俞募配穴
    2.2 募募配穴
    2.3 募合配穴
3 总结

(2)热敏灸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敏腧穴客观化研究
    1.1 热敏腧穴温度阈值研究
    1.2 热敏腧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1.3热敏腧穴红外热断层成像研究
    1.4 热敏腧穴脑电研究
2 热敏灸作用机制研究
3 热敏灸实验研究
4 热敏灸临床研究
    4.1 脊柱骨关节病
    4.2 过敏性疾病
    4.3 消化系统疾病
    4.4 妇科疾病
    4.5 皮肤疾病
5 问题与展望

(6)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COPD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COPD的认识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比较
    2.7 观察指标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选题依据
    3.2 组方用药分析
    3.3 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3.4 割治疗法的选穴依据及作用机制分析
    3.5 研究结果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诊断标准
附录2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针刺足三里穴对不同体质青年解溪穴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红外热像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原理分析
        1.2 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3 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1.4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2 穴位温度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皮肤温度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皮肤温度的认识
        2.3 穴位与非穴位的温度差异
        2.4 中医治疗方法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观察指标
        2.2 穴位定位
        2.3 试验准备
        2.4 操作过程
        2.5 试验注意事项
        2.6 意外情况处理
        2.7 统计分析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试验对象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针刺前温度比较
        3.4 稳定状态皮肤温度比较
        3.5 针刺后皮肤温度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针刺前期皮肤温度稳定时间
        1.2 针刺手法
        1.3 选穴依据
        1.4 “循经感传”理论
    2 针刺对穴位温度影响的作用机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稳定状态皮肤温度分析
        3.2 针刺期皮肤温度分析
        3.3 不同体质温度变化分析
    4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10)中药塌渍治疗痔病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癃闭的认识
    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3 治疗方法
    4 总结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 临床观察指标
    5 研究方法与标准
    6 统计方法
讨论
    1 理论基础
    2 本实验中药物组成及其功效
    3 中药塌渍的渊源
    4.塌渍涉及穴位
    5 结果分析
    6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主要成果
个人简介

四、内脏体表联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病、症的穴位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募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研究进展[J]. 崔长乐,成泽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 [2]热敏灸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 谢秀俊,姜伟强,陈日新.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3]枕项部穴位治疗眼病的古今应用[D]. 俞海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治疗气虚型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D]. 熊金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针刺壮医脐环穴联合龙脊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胴尹)的临床观察[D]. 马惠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补肺汤联合割治疗法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D]. 黄嗣瞳.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8]针刺足三里穴对不同体质青年解溪穴皮肤温度的影响[D]. 庞天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10]中药塌渍治疗痔病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研究[D]. 田梓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脏腑与体表关系的临床观察:40例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症的穴位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