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5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5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滑泄56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彬[1](2021)在《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疗效,以此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中医治疗依据。方法:选择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60例,分别来自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另外选取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正常婴幼儿30例为正常组。常规组:予以母乳(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或配方奶粉(氨基酸奶粉:恩敏舒)喂养以及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等)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石榴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黄芪白术)。正常组:继续原喂养方式喂养。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样本症状及体征、过敏相关指标。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常规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无差异(P>0.05),采用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神疲乏力表现的情况。中药组患儿与常规组患儿治疗4周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症状总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提示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改善症状的疗效更佳。2.实验室指标比较:与过敏相关指标IL-6、IL-17、EOS、EOS%比较: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牛奶蛋白过敏患儿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两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相比,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下调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在降低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上明显优于常规组。3.治疗疗效等级比较:中药组显效人数为18人,有效人数为10人,无效人数2人,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显效人数10人,有效人数13人,无效7人,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较常规治疗(饮食回避)总体治疗效果更佳。结论:1.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存在EOS、EOS%、IL-6、IL-17的表达异常增高。2.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使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MPA患儿临床症状更好的得到缓解。3.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免疫相关指标EOS、EOS%、IL-6、IL-17的表达水平。4.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优于单纯饮食回避联合益生菌治疗。

邓柏龄[2](2021)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灸疗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备受历代医家的青睐,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旴江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灸疗思想。陈自明、危亦林、李梴、龚居中、龚廷贤五位旴江医家在灸疗理论和临床都有重要发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以以上五位医家的代表作《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医学入门》、《红炉点雪》、《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为具体研究对象,细致研读,分条析理,同时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书中灸疗原文、文献资料系统整理,进而整体概括旴江医学灸疗的学术思想,探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及价值,拓展深化旴江医学学术研究,承继旴江医学灸疗之精华,旨在将旴江医学中的灸疗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发扬,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1)旴江医学灸疗概述;(2)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3)旴江医学灸疗特色;(4)现代临床运用。通过对相关灸疗文献资料的全面疏理和分析研究,旴江医学灸疗理论渊博,富有实践经验,创新多种施灸方式,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灸疗在旴江医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各旴江医家的学术特点如下:陈自明在中医外科上有所发挥,精晓痈疽用灸。危亦林列举了56个病证在临床上如何用灸治疗,提倡灸穴宜少;倘多穴同用,需斟酌施灸顺序;灸量宜随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灵活调整等。李梴认为灸疗的效应能补针刺与药物的不足;重视经络系统在灸疗中的作用,且侧重运用特定穴和奇穴;首创灸脐疗法,用于治疗百病及养生保健等。龚廷贤用灸治疗急危重症见解独到;亦提倡精简取穴,侧重运用奇穴与经验穴;注重熏脐保健等。龚居中认为灸疗能用于寒热虚实证,突破“热证禁灸”的禁忌,倡导痨瘵用灸;灸痨用穴考究,重视配伍;注重施灸时的细节等。旴江医学灸疗特色主要有:辨治病证,灵活施灸;选穴精妙,灸法多样;灸药兼施,相辅相成;灸治急症,效速力宏;养生保健,灸脐为要。此外,现代临床运用灸疗在辨治病证、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灸治急症、灸脐保健等方面,与旴江医学灸疗存在许多相似点,而又有所推陈出新,对临床用灸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旴江医学灸疗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旴江医学灸疗的发展历程,分析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阐明了旴江医学灸疗特色,最后结合灸疗的现代临床运用,为后世医家在灸疗的临床运用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些许研究思路,为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了些许方向。

孙铭阳[3](2021)在《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文中认为泄泻作为儿科常见病,现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是目前对小儿泄泻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认识尚不完善,较少有系统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研究,所以系统收集整理小儿泄泻的中医古代文献,构建其中医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对于开拓临床诊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国家“973”项目分课题“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研究”(编号2013CB532004)的项目内容。本研究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出记载小儿泄泻的先秦两汉至明清具有代表性的儿科专着以综合性医籍、方书等文献30部,对其中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诊疗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和总结,提炼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形成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本文从小儿泄泻的病名、小儿泄泻的病因、小儿泄泻的病机、小儿泄泻的辨证、小儿泄泻的治法、小儿泄泻的转归和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七部分加以论述。探讨了小儿泄泻病名的演变过程,总结了导致小儿泄泻的外感与内伤因素,归纳了小儿泄泻的虚实病机,探讨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以寒热虚实为纲的小儿泄泻的辨证及治疗方法,提出小儿泄泻迁延不愈的四种转归,最后形成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诊疗理论框架。结论如下:1.小儿泄泻病名繁杂,经历了“泄”“利”“泻”的命名演变,病名数量逐渐增加,多围绕病因、病机、大便特点、疾病新久等因素命名。2.小儿因其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其泄泻常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外受风、寒、热(暑)、湿,内伤饮食生冷或伤热、或饮食积滞、或感受惊恐以及被痰饮所伤而致。其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脾胃虚寒、饮食积滞、水湿困脾、脾胃湿热和肝木乘脾六种。3.小儿泄泻的辨证以寒热虚实为纲,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古代医家多从大便颜色和性状进行辨证,主要有便色白、便色黄、便色赤、便色黑、便色青和便色褐六类。白主寒和脾虚。便色黄可为正常大便颜色,亦为热盛之便,也可为热势不显而湿盛之便。若热势加重,则大便色赤。热极则大便色黑。便色黄、便色赤和便色黑三者显示热势递增。便色青可寒可热,热则便质稠,寒则便稀,多为受惊吓,肝木克伐脾土所致。便色褐多为脾虚。此外,小儿泄泻还可通过小便、疾病新久、口渴与否、季节等方面分辨寒热阴阳。4.小儿泄泻的病证,主要有脾虚泻、冷泻(寒泻、中寒泻、脏寒泻)、肾泻、热泻(火泻、暑泻)、冷热泻(冷热利)、积泻(食积泻、伤泻、伤食泻、伤乳食泻、食泻)、水泻(湿泻)、惊泻(风泻)、伤风泄泻(风泻)、中渴泻(饮泻)和痰泻11类,相应的治法,包括健脾益气、疏风解表、温中运脾、温肾暖脾、升阳止泻、行气调中、利水祛湿、祛滞消积、涩肠止泻和镇惊平肝十种。5.小儿泄泻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可转化为惊风、痢疾、肿满和疳证,多为津液脱失或水湿留滞所致。小儿泄泻宜及早治疗,防止传变。6.以中医古代文献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规律为纲,形成以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基础,围绕虚、积、湿、惊四个证候特点,构建起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脾常不足,故易受外感内伤,导致脾失健运,水液、饮食停滞,从而泄泻。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惊恐,伤及心神,扰动肝风,肝木乘脾而成惊泻。虚、积、湿、惊四大证候特点均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治疗以补虚、祛实为治则,以恢复脾的生理功能为目的,使清气得生,津液得布,浊液得出,则大便自然润燥适度,不致泻下。本研究明晰了小儿泄泻理论发展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小儿泄泻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转归等相关内容,首次搭建起小儿泄泻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为临床辨治小儿泄泻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宋静,陈亚南,饶高雄[4](2020)在《莲须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查阅文献对莲须的本草记载、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以及药理作用等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莲须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目前莲须的化学成分研究相对不足,药理作用主要为总提取物的活性研究,其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均不明显,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其含量测定也没有明确的指标成分。故后期可对莲须的化学成分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莲须提供科学依据。

肖晔[5](2020)在《陈潮祖医案“五经五纬”方证对应数字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陈潮祖教授“五经五纬”辨证纲领,以“症状→病机→方剂”构建医案方证对应模型,以数字化形式展现陈潮祖教授的辨证模式,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新方法。方法:第一步,收集人工智能算法及陈潮祖教授“五经五纬”辨证模式的相关资料,对不同人工智能算法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筛选适合的方证对应模型算法。第二步,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提炼“五经五纬”辨证模式的病机要素作为模型特征量,组合人工智能多种算法如神经网络、决策树、规则学习,构建模型框架。第三步,整理校对陈潮祖教授医案,制定筛选标准,对筛出医案的症状、病机、方名、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第四步,对医案数据进行标注,数字化医案文字,形成症状、病机、方剂矩阵,构建机器学习所需的数据库。第五步,将筛选的948个医案样本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配比例为3:1,训练集共711个样本,测试集共237个样本。将训练集样本输入模型框架进行学习得到方证对应模型。第六步,将测试集样本输入方证对应模型得到方剂预测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学量化分析,以验证方证对应模型的准确性。第七步,依据“五经五纬”辨证模式对训练集学习结果进行方证对应分析,以验证方证对应模型的合理性。结果:1.方证对应模型准确性评价。医案中共出现103种方剂,评价为:MSE介于0.002~0.238之间,MAE介于0.002~0.082之间,R2拟合优度介于-0.027~0.903之间,准确率介于0.978~0.999之间,召回率介于0.661~0.925之间,F-score介于0.796~0.961之间。常用方中预测较准确(F-score值)的有当归芍药散(0.959),补中益气汤(0.958),温经汤(0.958),调肝散(0.958),柴桂五苓汤(0.955),真武汤(0.948),理中丸(0.93)等。2.方证对应模型合理性评价。从“五经五纬”角度对陈潮祖教授医案模型学习结果进行方证对应分析,结果总结如下:(1)“五经”对比分析病机。分析心肝脾肺肾五经常用方的主症与病机:肺系方剂小青龙汤主要针对肺失宣降、寒饮内停;脾系方剂理中丸主要针对脾胃升降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或运化不及所致水津失调;肾系方剂真武汤主要针对阳虚湿滞及阳虚不能化气,上述三方并不局限于本系,在其余四系水津失调病变中皆有运用;肝系温经汤病机与冲任虚寒相关,主要症状分布于冲任循行路线;心系方剂炙甘草汤因医案较少,相关性不强。肺系小青龙汤与脾系理中丸、肾系真武汤均可化气行津,主要症状重合较多。小青龙汤与理中丸共同的主要病机为肺脾功能失调、寒湿留着;小青龙汤与真武汤共同的主要病机为阳虚不能化津;真武汤与理中丸共同的主要病机为阳虚不能化气。(2)“一经五纬”对比分析病机。以肝系为例,对比肝系气、血、津病变的主症与病机:四逆散医案模型学习所得的主要症状与肝郁气滞、筋膜挛急有关;当归芍药散医案模型学习所得的主要症状与血水不利有关;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病机均与经脉挛急有关,其中当归芍药散偏血分、偏里,对应脏腑为肝脾,四逆散偏气分、表里均有,对应脏腑囊括五系;柴桂五苓汤模型学习所得的主症病机与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气津逆乱有关。(3)以五通汤为例,用“五经五纬”辨证模式重点分析气滞相关病机,其特点为津气同病,气血同病,津气筋膜同病,气滞常与脏器虚衰、营卫病变关联,气滞通常与肝、肺、脾、肾四脏联系紧密。结论:1.陈潮祖教授“五经五纬”辨证模式适合作为模型框架的特征表达,大幅提高了模型学习结果的准确率,基于名老中医辨证模式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方证对应数字化模型是一种提炼名家经验的新方法。2.模型学习所得的方证对应关系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异同点与理论分析基本相符,较好地体现了陈潮祖教授辨证模式。3.在方证对应模型学习对象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模型中部分方剂仍有较强的方证对应预测价值,如当归芍药散、补中益气汤、温经汤、调肝散、柴桂五苓汤、真武汤、理中丸等,测试集准确率均高于0.9。

周娇娇[6](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胡亚洁[7](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刘卓[8](2020)在《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痛泻理中汤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分、血清5-HT含量的变化等相关指标影响,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及中医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自拟方痛泻理中汤口服,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一般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以中医证候积分、心理状态(HAMA、HAMD)评分、血清5-HT含量的变化、Bristol大便性评分、IBS-SSS量表评分为疗效评价指标,并观测不良反应。用药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收集到的数据,经SPSS 22.0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客观评价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完成统计学分析。(2)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IBS-S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血清5-H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主症(大便频次;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急躁易怒、心烦、焦虑不安、善太息;腹胀、腹痛及腹部拘急不适)积分及中医次症(胁肋部胀满或疼痛;纳呆)积分降低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次症(倦怠乏力)积分两组下降程度相当(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4)相关量表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IBS-SS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学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为7例,显效为12例,有效为11例,无效为4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的临床治愈为3例,显效为8例,有效为13例,无效为9例,总有效率为72.7%。两组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远期疗效:治疗组复发率13.33%,对照组复发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痛泻理中汤治疗IBS-D患者其临床疗效无论是在总体疗效方面,还是在中医证候积分、血清5-HT含量变化等方面的改善都明显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组,从HAMA量表以及HAMD量表中分析得出痛泻理中汤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优势,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证明痛泻理中汤用于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图4幅;表19个;参154篇。

谢双峥[9](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陈溪[10](2020)在《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输原穴针刺配合振动的理论,开展临床试验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配合振动对小儿脑瘫患儿临床疗效评价,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的作用机制。通过头MRI影像学结合超声学评价小儿脑瘫患儿的脑发育概况,结合运用Alberta评价量表与Gesell评价量表进行发育与运动行为疗效进行量化评价,为临床治疗小儿脑瘫提供依据。目的:运用Alberta评价量表与Gesell评价量表对各组脑瘫患儿进行评估测定,评估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运用头MRI影像学结合肌肉超声学对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脑发育情况进行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测定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以此评价脑瘫患儿肌肉发育概况;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的系统治疗对小儿脑瘫神经、肌肉及脑发育的改善。材料与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入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的90例足月出生的脑性瘫痪患儿。其中男孩50名,女孩40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入院的cp患儿进行随机分组:针刺组30例、振动组30例、针刺配合振动组(以下均称为振针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Alberta运动量表与Gesell全身发育量表对脑瘫患儿神经行为学、运动行为学采取评价;根据小儿脑瘫的病因与病机采取MRI及超声测定脑室内扩张程度对三组在此开展脑发育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检测三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结果:1、在治疗前后运用Albert运动量表进行对比三组患儿在治疗前使用Albert运动量表进行评估P>0.05无明显差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Albert运动量表进行评估均显着提高P<0.05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其中以针刺配合振动组升高幅度最大,明显高、优于其它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进行对比,振动组的分值升高幅度不明显但P<0.05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2、在治疗前后运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对比三组患儿在治疗前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P>0.05无明显差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均显着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刺配合振动组数据升高幅度最大,针刺组数据其次,与治疗前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与针刺配合振动组对比,振动组的Gesell分值基本未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进行对比,振动组分值升高不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治疗前后运用腓肠肌最大横截面积结果进行对比在治疗后针刺配合振动组左、右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的横截面积均优于其它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振动组比较,针刺组双下肢左、右侧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均明显低于针刺配合振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治疗前后运用头部MRI影像检测结果对比cp患儿常因脑缺氧供血不足出现脑水肿,通过MRI影像学检查时,常显示磁共振T1W2成像为脑实质部呈现弥漫高信号提示,而脑水肿常伴随皮层下白质,脑内侧室变狭窄以及脑白质斑点状与屈曲状高信号成像。若出现内囊后方支信号出现异常的情况,便有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侧室下方出血、脑溢血,严重者甚至出现脑梗死的征兆,临床以供血区出现高信号成像为脑出血,出现低信号成像则为脑梗死。部分严重的cp患儿,还可发生基底节和丘脑的病理改度,出现点片状对称性T1W1不均匀的高信号成像,临床以豆状核或苍白球、丘脑外侧受损所导致。经2个疗程治疗后,三组患儿出现脑沟及脑内室、蛛网膜下腔显着变大变广,旁白质范围逐渐缩小。脑室内侧旁白质出现软化病灶:成像以T2WI片斑状高信号出现,脑内室边缘出现不完全。针刺组脑沟及脑内室出现变大变广的程度明显不及其他两组,脑室旁白质软化逐渐减小,白质逐渐增多,但尚未出现空洞和多灶性白质软化。振刺组与针刺组在髓鞘化程度成像上,也明显优于振动组。5、在治疗前后运用侧脑室体部超声检测对比在各组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对比测量结果均出现降低,其中振针组的测量结果大幅度降低,针刺组与振动组测量结果并不明显,其结果具有一定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若将三组进行组内对比,振针组与针刺组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测量结果也明显降低P<0.05具有一定统计学差异。结论:1.小儿脑瘫在临床上伴有明显的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发育迟滞,输原穴配合振动治疗可显着提高cp患儿的Alberta及Gesell发育量表的数据评分。3.小儿脑瘫的影像学MRI评价可见振针组比针刺组更加具有改善小儿脑瘫出现的脑损伤的作用,与其它两组进行比较,脑室内侧和脑沟增大及水肿,脑室旁白质软化范围减小,白质范围增多,未形成空洞及大面积多灶性白质软化。4.输原穴配合振动与单纯输原穴治疗对侧脑室的扩张度的降低优势明显。5.输原穴配合振动治疗小儿脑瘫时,双侧下肢腓肠肌内侧头肌肉横截面积高于单纯输原穴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滑泄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滑泄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文献对泄泻的记载和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
        2.1 牛奶蛋白过敏机制
        2.2 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的致病因素
        2.3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及相关检查
        2.4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
        2.5 CMPA的预后
    结语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来源
    1.2 西医诊断
    1.3 中医诊断
    1.4 纳入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1.7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2.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2 过敏相关指标观察
    2.3 疗效判定
3 统计方法
    3.1 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
    3.2 三组婴幼儿治疗前IL-6、IL-17、EOS、EOS%比较
    3.3 两组过敏患儿症状积分
研究结果
    1.1 常规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1.2 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1.3 中药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1.4 中药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1.5 两组治疗后IL-6、IL-17、EOS、EOS%比较
    1.6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1.7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分析
    2 浅谈导师“治脾胃以止泻”的学术思想
        2.1 牛奶蛋白过敏之腹泻与脾胃之关系
        2.2 CMPA腹泻的中医治法及用药讨论
        2.3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方药分析
        2.4 方中单味中药的相关阐述
    3 牛奶蛋白过敏与IL-6、IL-17、EOS、EOS%的相关性
    4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的疗效分析
        4.1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4.2 免疫相关指标疗效分析
        4.3 疗效等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牛奶蛋白过敏病例登记表
个人简历

(2)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旴江医学灸疗概述
    1.1 旴江医学简介
    1.2 旴江医学灸疗医籍整理
    1.3 旴江医学灸疗发展历程
        1.3.1 灸疗理论的丰富完善
        1.3.2 灸疗实践的广泛运用
        1.3.3 施灸材料的多样化
2 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2.1 陈自明
        2.1.1 痈疽用灸
        2.1.2 选穴精辟
        2.1.3 隔物精妙
        2.1.4 灸奇数壮和灸感定量
        2.1.5 灸药合用,次序有别
    2.2 危亦林
        2.2.1 对病用灸,因证选穴
        2.2.2 选穴精少,灸量灵活
        2.2.3 多穴同用,灸有先后
        2.2.4 灸洗合用
    2.3 李梴
        2.3.1 灸能补针药之不及
        2.3.2 重视经络,善选特定穴和奇穴
        2.3.3 首提炼脐法
    2.4 龚廷贤
        2.4.1 灸治广泛,尤善治急、治难
        2.4.2 选穴精简,善用奇穴、经验穴
        2.4.3 熏脐保健
    2.5 龚居中
        2.5.1 寒热虚实,皆宜用灸
        2.5.2 取穴考究,重视配伍
        2.5.3 注重细节,确保灸效
3 旴江医学灸疗特色
    3.1 辨治病证,灵活施灸
    3.2 选穴精妙,灸法多样
    3.3 灸药兼施,相辅相成
    3.4 灸治急症,效速力宏
    3.5 养生保健,灸脐为要
4 现代临床运用
    4.1 辨病与辨证的运用
    4.2 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的运用
    4.3 灸疗与药物联合的运用
    4.4 灸治急危重症的运用
    4.5 灸脐保健的运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旴江医学灸疗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小儿泄泻的病名
    1.1 泄
    1.2 利(痢)
    1.3 泻
    1.4 泄、泻、利、溏、滑、洞辨析
2 小儿泄泻的病因
    2.1 外感
        2.1.1 风
        2.1.2 寒
        2.1.3 热(暑)
        2.1.4 湿
    2.2 内伤
        2.2.1 饮食
        2.2.1.1 饮食生冷
        2.2.1.2 饮食伤热
        2.2.1.3 饮食积滞
        2.2.2 惊恐
        2.2.3 痰饮
3 小儿泄泻的病机
    3.1 脾胃虚弱
    3.2 脾胃虚寒
    3.3 饮食积滞
    3.4 水湿困脾
    3.5 脾胃湿热
    3.6 肝木乘脾
4 小儿泄泻的辨证
    4.1 小儿泄泻的辨证方法
        4.1.1 辨粪便颜色和性状
        4.1.1.1 便色白
        4.1.1.2 便色黄
        4.1.1.3 便色赤
        4.1.1.4 便色黑
        4.1.1.5 便色青
        4.1.1.6 便色褐
        4.1.2 辨寒热
    4.2 小儿泄泻的常见病证
        4.2.1 脾虚泻
        4.2.2 冷泻(寒泻、中寒泻、脏寒泻)
        4.2.3 肾泻
        4.2.4 热泻(火泻、暑泻)
        4.2.5 冷热泻(冷热利)
        4.2.6 积泻(食积泻、伤泻、伤食泻、伤乳食泻、食泻)
        4.2.7 水泻(湿泻)
        4.2.8 惊泻(风泻)
        4.2.9 伤风泄泻(风泻)
        4.2.10 中渴泻(饮泻)
        4.2.11 痰泻
    4.3 小儿泄泻的危重症
    4.4 小儿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5 小儿泄泻的治法
    5.1 健脾益气
    5.2 疏风解表
    5.3 温中运脾
    5.4 温肾暖脾
    5.5 升阳止泻
    5.6 行气调中
    5.7 利水祛湿
    5.8 祛滞消积
    5.9 涩肠止泻
    5.10 镇心平肝
6 小儿泄泻的转归
    6.1 惊风
    6.2 痢疾
    6.3 肿满
    6.4 疳证
7 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莲须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沿革及记载
2 化学成分
3 理化分析
4 药理作用
    4.1 对子宫的作用
    4.2 抗腹泻、抗氧化、镇痛
    4.3 其他
5 毒理研究
6 开发前景

(5)陈潮祖医案“五经五纬”方证对应数字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陈潮祖教授“五经五纬”辨证纲领
    2 陈潮祖教授医案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思路
    5 相关实验条件简介
第一部分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证对应数字化模型研制
    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2 相关人工智能算法简介
        2.1 神经网络简介
        2.2 决策树简介
        2.3 规则学习简介
    3 软件研制
        3.1 “五经五纬”为指导思想
        3.2 方证对应模型框架
        3.2.1 神经网络
        3.2.2 决策树
        3.2.3 规则学习
        3.2.4 相关性分析方法
        3.3 建模难点与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与软件应用
    1 数据库及评价指标
        1.1 资料筛选
        1.1.1 医案纳入标准
        1.1.2 医案排除标准
        1.2 数据预处理
        1.3 数据库建立
        1.4 评价指标
    2 实验结果与评价
        2.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2 方证对应模型
        2.2.1 “症状→病机”模型
        2.2.1.1 结果
        2.2.1.2 讨论
        2.2.2 “病机与主要症状→方剂”模型
        2.2.2.1 结果
        2.2.2.2 讨论
        2.3 方证对应模型评价
        2.3.1 结果
        2.3.2 讨论
        2.4 医案举例
        2.4.1 结果
        2.4.2 讨论
    3 基于“五经五纬”辨证模式的方证对应模型讨论
        3.1 “五经”方证对应病机差异分析
        3.1.1 温经汤
        3.1.1.1 结果
        3.1.1.2 讨论
        3.1.2 小青龙汤
        3.1.2.1 结果
        3.1.2.2 讨论
        3.1.3 理中丸
        3.1.3.1 结果
        3.1.3.2 讨论
        3.1.4 炙甘草汤
        3.1.4.1 结果
        3.1.4.2 讨论
        3.1.5 真武汤
        3.1.5.1 结果
        3.1.5.2 讨论
        3.1.6 小结
        3.1.6.1 结果
        3.1.6.2 讨论
        3.2 “一经五纬”方证对应病机差异分析
        3.2.1 四逆散
        3.2.1.1 结果
        3.2.1.2 讨论
        3.2.2 当归芍药散
        3.2.2.1 结果
        3.2.2.2 讨论
        3.2.3 柴桂五苓汤
        3.2.3.1 结果
        3.2.3.2 讨论
        3.2.4 小结
        3.2.4.1 结果
        3.2.4.2 讨论
        3.3 “五经五纬”方证对应
        3.3.1 结果
        3.3.2 讨论
    4 相关性分析与应用
        4.1 医案西医检查结果相关性研究
        4.1.1 结果
        4.1.2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附录
    附录一:“症状→病机”权重系数表
    附录二:“五经”方证权重系数对比表
    附录三:“一经五纬”方证权重系数对比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综述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7)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药物制备
        1.2.3 治疗方案
        1.2.4 观察指标
        1.2.5 疗效判定标准
        1.2.6 统计学处理
    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1 基线资料统计比较与分析
        1.3.2 疗效比较与分析
        1.3.3 安全性比较与分析
        1.3.4 远期疗效比较与分析
    1.4 讨论
        1.4.1 痛泻理中汤治疗IBS-D的立方依据
        1.4.2 痛泻理中汤组方分析
        1.4.3 痛泻理中汤用药分析
        1.4.4 对照药物选择
        1.4.5 观测指标选择
        1.4.6 临床疗效评价
        1.4.7 安全性及远期疗效评价
        1.4.8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IBS的认识
        2.1.1 中医病名探讨
        2.1.2 病因、病机认识
        2.1.3 中医内治法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讨论
        2.1.4 中医外治法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讨论
    2.2 西医对IBS的认识
        2.2.1 病因病机
        2.2.2 IBS的西医治疗
    2.3 情志病与IBS
    2.4 5-HT与IBS
    2.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便性状评分表
附录 B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评分(IBS-SSS)
附录 C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滑泄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D]. 郭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D]. 邓柏龄.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D]. 孙铭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莲须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宋静,陈亚南,饶高雄.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9)
  • [5]陈潮祖医案“五经五纬”方证对应数字化模型研究[D]. 肖晔.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D]. 刘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D]. 陈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5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