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

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

一、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1](1971)在《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文中认为 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破"只要阑尾炎的诊断一经确定,应立刻施行手术,而不计其发病时间的久暂"的框框,选用四味产地广,产量多,

马彬[2](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陆金国[3](2007)在《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通过收集整理1956~2005年以来5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关文献,统计分析这些文献特征,包括论文数量、作者合著率、重要文献源、主要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作者论文量分布、研究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等,从文献角度,考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及未来。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了解其内涵,发掘其创见,从而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情报导向。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专题文献研究现状”,是对专题文献研究及医学专题文献研究状况的综述;二、“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尽可能地收集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确定的核心医学类杂志上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相关文献及国外相关文献,利用Excel表对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本研究共收集到题录相关文献7668篇,其中有45篇未查到原文;文献整理内容包括以下字段:题名、作者、合作者数量、作者单位、合作单位数量、单位所属地区、论文被引次数、作者被引次数、所引参考文献总数、刊名、期刊出版年、刊被中西医结合文献所引次数、文献类型、资助情况、主题标引等。三、“研究结果及分析”,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1.中西医结合学科目前处于文献量呈指数增长的学科大发展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文献增长都比较缓慢,至90年代尤其是1999年相关文献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直到2005年的文献年增长量都是比较大的。2.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合作势头较好,但合作度普遍较低,以2~3人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为主。3.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重要文献源主要是中医药类杂志,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陕西中医》、《四川中医》、《新中医》;其重要的研究机构,以中、西医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等;在该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包括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院士,他们引领着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在对各地区影响力分析方面,以经济较发达、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地区,中西医结合研究力度较大。4.从论文作者量分布来看,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还没有完全建立,该研究的核心作者人数还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论文增均产出率有待提高;进一步说明该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5.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上,以临床应用型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偏少。总的来说,通过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文献量不断增长,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期刊,并有一批重要的研究队伍,但在研究方向上,仍以临床为主,还需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罗梅[4](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姜威[5](2013)在《消渴病、膝痹病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路径是当下世界各国较为推崇的一种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控制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2009年10月16日至今,卫生部共计发布了357个病种的西医临床路径;2011年1月26日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计发布了304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西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本研究以内科(内分泌科)病种消渴病和外科(骨科)病种膝痹病两个常见慢性病为例,综合考虑费用和效果,运用综合评价法、成本-效果分析法以及多种医学统计分析方法,全面了解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效果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的经济效果做一客观评价,并梳理影响中医、西医临床路径费用及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挖掘深层次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医医院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达到“降成本”、“提质量”、“提效率”的目的。结果显示,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的人均住院总费用稍高于西医临床路径,其中,中西医的药品费用差异较明显;治疗效果与西医临床路径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效果稍逊于西医临床路径。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人均住院总费用远低于西医临床路径,其中,诊断费用、治疗费用、药品费用和材料费用均低于西医临床路径,材料费用差异尤其悬殊;治疗效果好于西医临床路径;经济效果好于西医临床路径。影响两个病种中医、西医临床路径费用及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①治疗手段是核心因素;②住院时间是重要因素;③其他诊断影响较大。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深入分析,认为两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优势主要有:①消渴病中医治疗手段的使用有效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②对不适用于手术治疗的病人,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在费用、效果上均具明显优势;③两个病种的住院时间得以控制在标准住院日以内。认为两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问题主要有:①中医医院未能很好地将中医临床路径方案细化,存在部分实际操作“无据可依”现象;②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还不尽规范,进入路径及变异退出环节管理有待加强;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较晚,医院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为继续更好地推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建议:①扬长避短,在优势病种的治疗上坚持秉承中医临床路径的特色优势:②针对性、动态性地调整中医临床路径方案;③着重把握进入路径和变异退出环节,处理好中医个体化诊疗与临床路径的共性与个性问题;④建立评估监督机制,监测中医临床路径医疗质量与费用。

钟萍[6](2009)在《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热毒互结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后遗神经痛的特点。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疗效不尽理想。本文从理论和临床方面探讨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诊治等,冀为带状疱疹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历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结合国内中医药界对本病的治疗报道以及导师的诊治经验,认为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经风火、胆火内郁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兼感毒邪,火热毒邪蕴积不得疏泄,阻于脉络、浸淫肌肤,外发而成。针对发病病机,治以和解清热之法,疏泄肝胆内郁之火、解毒清热;并随证加减。在临床研究中,观察了和解清热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并用西药组作为对照,共观察了56例病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主要观察内容为:皮疹的数量和面积、疼痛程度、皮疹形态、皮疹红肿胀、皮疹灼热、皮疹瘙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或腻等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变化,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时效性指标(皮疹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并对55~75岁患者的综合疗效和疼痛疗效进行单独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皮疹的数量和面积、疼痛程度、皮疹形态、皮疹红肿胀、皮疹灼热、皮疹瘙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或腻等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评分治疗方面,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治疗方面,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55~75岁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7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55~75岁患者疼痛疗效比较,治疗组77.8%,对照组5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时效性比较方面,两组在疼痛开始减轻时间、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1、P<0.05),两组在疼痛开始消失时间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提示和解清热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安全可靠。由此得出结论:和解清热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途径。

舒顺利[7](2012)在《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筛选和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藤茎,具补血、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对放、化疗引起的小鼠骨髓抑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临床上,鸡血藤广泛应用于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显著。目的:本研究利用CTX致白细胞低下SD大鼠模型,考察鸡血藤水提物升高白细胞的药效学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总黄酮为目标部位,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鸡血藤总黄酮进行分段富集,并配合CTX致白细胞低下SD大鼠模型筛选出升白有效部位,进一步对此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以期发现有效成分清晰,升白作用明显的有效部位,为鸡血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鸡血藤水提取物对CTX致白细胞低下SD大鼠药效学研究SD大鼠CTX皮下注射(20mg/kg),连续6天给药,造白细胞低下模型。鸡血藤水提物24.3g生药/kg灌胃,观察对白细胞低下大鼠升白作用的影响。连续观察12天,分别在第2、4、6、8、10、12天采血测大鼠血常规,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鸡血藤总黄酮的富集研究分别选用AB-8、D101、HPD100、HPD400、HPD600五种型号大孔树脂,以最大静态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对鸡血藤总黄酮的目标部位进行筛选,优选出分离纯化鸡血藤总黄酮的最佳型号树脂,并进行洗脱曲线的考察。3.鸡血藤各部位对CTX致白细胞低下大鼠的影响将鸡血藤50%乙醇提取物,上优化得到的HPD 400大孔树脂柱,采用水—乙醇梯度洗脱,进行分段富集,得不同部位。配合SD大鼠CTX 一次性皮下注射(100mg/kg)造白细胞低下模型进行药效学筛选,观察I1天,分别在第4、7、9、11天采血测大鼠血常规,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D和鸡血藤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对筛选出的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鸡血藤D),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的分离、纯化,运用1HNMR、12CNMR、MS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1.鸡血藤水提取物对CTX致白细胞低下SD大鼠升白细胞作用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第十天开始,鸡血藤水提物A组当剂量为24.3g生药/kg时,有显著的升白作用(p<0.01),给药第十天模型组白细胞数为2.13×109/L,鸡血藤水提物白细胞数为3.43×109/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第十二天模型组白细胞数为3.47×109/L,鸡血藤水提物白细胞数为7.86×109/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鸡血藤总黄酮的富集研究优选出最佳的富集鸡血藤总黄酮的树脂HPD-400,其最大静态吸附量为768.5mg/5g,解吸率为90.5%。由洗脱曲线可知,80%乙醇基本可以洗脱完全。3.鸡血藤各部位对CTX致白细胞低下大鼠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鸡血藤D高组,当剂量为12.15 g生药/kg吋,给药第十一天时具有显著的升白作用,模型组白细胞数为4.64×109/L,鸡血藤D高组白细胞数为7.54 X 109/L(P<0.05),鸡血藤D组中剂量组4.05g生药/kg、低剂量组1.35g生药/kg,给药第十一天也具有明显的升白趋势,鸡血藤D组高、中、低剂量组升白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4.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D和鸡血藤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从鸡血藤升高白细胞的有效部位D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出3.个,均为黄酮类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芒柄花苷、染料木苷,其中染料木苷为首次从鸡血藤中发现;鸡血藤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为羊红膻醇,为首次从本科植物中发现。结论:1.鸡血藤水提物对CTX致白细胞低下模型有显著的促进白细胞升高的作用(P<0.01)。2.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D(500%乙醇提取物鸡血藤—HPD-400大孔树脂吸附,依次用水洗脱、25%乙醇洗脱、70%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洗脱部位所得)也具有明显的升白作用(P<0.05)。3.表儿茶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鸡血藤升高白细胞的有效成分,鸡血藤升白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研究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尚并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专题文献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四部分 启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5)消渴病、膝痹病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临床路径概述
        1.1 临床路径概念
        1.2 临床路径内容
        1.3 中医临床路径概述
    2 临床路径管理效果研究
        2.1 国外临床路径管理效果研究
        2.2 国内临床路径管理效果研究
    3 临床路径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3.1 国外临床路径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3.2 国内临床路径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4 两个病种中医、西医临床路径研究
        4.1 两个病种介绍
        4.2 两个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4.3 两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效果及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5 综合评价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法研究
        5.1 综合评价法研究
        5.2 成本-效果分析法研究
    6 文献评述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2.1 全面了解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效果的基本情况与差异
        2.2 客观评价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经济效果
        2.3 明晰中医、西医临床路径费用及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挖掘深层次问题
        2.4 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促进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专家访谈法
        3.4 卫生统计学分析法
1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一般情况
    2.2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治疗手段比较
    2.3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比较
    2.5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成本-效果分析
    2.6 两个病种中医组、西医组的住院总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经济效果有所不同
    3.2 两个病种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与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
    3.3 两个病种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存在的优势与问题
4 建议
    4.1 扬长避短,坚持秉承中医临床路径的特色优势
    4.2 针对性、动态性地调整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4.3 把握进入路径和变异退出环节,处理好中医与临床路径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4.4 建立评估监督机制,监测中医临床路径医疗质量与费用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热毒互结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
    2 带状疱疹中医研究概况
        2.1 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2.2 中医现代研究报道
    3 和解清热法的提出
    4 方药组成及方解
    5 方药分析
        5.1 中医认识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兼顾次要症候的用药加减
    7 临证诊治实例与实践感悟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症状体征指标比较
        2.3 疼痛指标比较
        2.4 具体各项症状体征指标治疗3天、7天前后情况比较
        2.5 两组治疗的时效性比较
        2.6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2.7 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3.1 临床观察结果的探讨
        3.2 疗效分析
        3.3 邪正虚实关系的兼顾
        3.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筛选和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鸡血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1 化学成分研究
        1.2 药理作用研究
        1.3 临床应用
    第二节 中西医治疗放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研究
        2.1 白细胞的来源及生成
        2.2 白细胞的分类检测原理
        2.3 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致白细胞减少症概述
        2.4 化学药及生物制药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2.5 中医药对自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第二章 鸡血藤升白作用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对CTX致白细胞低下SD大鼠升白细胞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结果分析
        1.5 结论
    第二节 鸡血藤总黄酮的富集纯化研究
        2.1 黄酮类化合物在药学中的研究进展
        2.2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富集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2.3 提取溶剂的筛选
        2.4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富集纯化鸡血藤总黄酮的研究
    第三节 鸡血藤各部位对CTX白细胞低下大鼠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结论
        3.6 讨论
第三章 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D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鸡血藤升高白细胞有效部位D化学成分的分离
    1.2 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结语
    1. 结论
    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化合物谱图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4: 鸡血藤药材图片
感谢

四、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J].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中草药通讯, 1971(02)
  • [2]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3]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D]. 陆金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4]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5]消渴病、膝痹病应用中医、西医临床路径治疗的费用及效果比较研究[D]. 姜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和解清热法治疗带状疱疹热毒互结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钟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7]鸡血藤升白有效部位筛选和化学成分研究[D]. 舒顺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中草药“661”片治疗急性阑尾炎47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