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

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

一、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凯[1](2020)在《基于氟化物荧光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学测温是苛刻环境下实现非接触测量主要技术手段,以安全、灵敏度高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氟化物光学玻璃陶瓷声子能量低,发光峰窄,发光强度和效率都高,是优良的光学测温材料,有着广泛的技术应用前景。本论文选择氟化物光学玻璃陶瓷为器件主体,通过改变类型、结构、稀土掺杂种类和浓度、激发功率等方法,研究了光学测温性能。为了减小光学测温的误差,我们基于有限元算法,研究了氟化物陶瓷中激光热传导对其光学测温的影响,给出修正方法。本论文具体研究如下: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稀土掺杂玻璃陶瓷的研究背景,光致发光机理,贵金属调控稀土发光机理,光温传感机理,以及荧光强度比技术和荧光寿命测温技术。第二章,为了克服光学测温过程中噪声信号的不利影响,我们通过熔融淬火法成功制备高发光效率的β-Na YF4:Dy3+透明玻璃陶瓷。通过掺杂贵金属Ag调控β-Na YF4:Dy3+玻璃陶瓷的光谱和光温传感性能。在355nm激发下观察到了荧光强度、光谱颜色、荧光强度比、温度灵敏度、荧光寿命等参数依赖于Ag的浓度。当掺入0.5mol%Ag时,β-Na YF4:Dy3+玻璃陶瓷的光学温度灵敏度提升35%。本章通过在β-Na YF4:Dy3+玻璃陶瓷掺入贵金属Ag,提出了一种调控荧光强度和提升温度灵敏度的新方法。第三章,提出了通过构建纳米核壳结构调控稀土玻璃陶瓷光学测温性能的设想。我们通过熔融淬火法成功地制备了Ag@Na Gd F4:Er3+核壳结构纳米晶镶嵌的新型透明玻璃陶瓷。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出贵金属Ag被球形Na Gd F4:Er3+纳米晶体成功包裹,在玻璃基体中形成Ag@Na Gd F4:Er3+核壳结构。与传统的Na Gd F4:Er3+玻璃陶瓷相比,Ag@Na Gd F4:Er3+核壳结构玻璃陶瓷的发射强度大幅度提高。通过改变Ag浓度有效地控制荧光发射强度、热耦合能级的荧光强度比(2H11/2/4S3/2)和温度灵敏度。当掺入0.15mol%Ag时,Ag@Na Gd F4:Er3+核壳结构玻璃陶瓷的相对灵敏度SR达到最大值,比Na Gd F4:Er3+玻璃陶瓷的灵敏度提高了20%。本章提出了一种通过在玻璃陶瓷里面生长纳米核壳结构来增强发射强度和光学测温性能的新方法。第四章,前两章工作显示出激发光本身的热效应会使光学测温出现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章基于有限元法算法利用Matlab编程研究了激发光在一系列氟化物玻璃陶瓷中的热传导过程。建立了三维热传导模型研究了热效应。连续激光激发功率为1W时,照射一秒后Ca F2陶瓷表面光斑的温度升高29K,证明激光持续照射引起的加热效应,影响了玻璃陶瓷的光温测量准确性。我们通过改变激光功率、激光光斑半径、陶瓷的吸收系数、激发源的激发方式等参数,研究了这些参数对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增量与激光功率与陶瓷的吸收系数成正比,与激光的光斑半径成反比。选用10ns脉冲激光作为激发源,发现温度增量比连续激光激发时的温度增量降低48%。这说明脉冲激光可以有效抑制热传导效应,提高光学温度传感精度。进一步,我们修正了光温传感过程中的部分重要公式。

夏羽[2](2019)在《稀土掺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微晶光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激光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尤其3μm波段激光的应用十分广阔且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通信、医疗、军事、环境监测、生物工程等重要领域。3μm激光器的增益介质一般是以铒离子作为激活离子,采用具有较低声子能量的材料作为基质,目前,被广泛研究的稀土掺杂的激光材料较多,主要有玻璃、晶体、陶瓷、微晶玻璃、光纤等。影响稀土发光尤其是中红外发光因素主要有多声子弛豫、OH-浓度、浓度淬灭,为获得有效的中红外发射,基质往往需要选取拥有较低最大声子能量的材料,并选择合适的稀土掺杂浓度。本课题主要研究声子能量与稀土浓度变化对Er3+离子2.7μm及3.5μm荧光发射产生的增强效果。1.通过热处理方法从氟氧锗酸盐玻璃中成功析出了LaF3纳米晶,当热处理温度从560℃增至600℃,近红外和中红外荧光强度增强约3倍,且550nm与660nm分别增强约2060倍和350倍。560℃热处理2h-12h,近红外与中红外分别增强约2.5和1.8倍,这是由于部分Er3+离子进入LaF3纳米晶,导致其多声子弛豫几率减小。根据热处理与未处理样品的中红外荧光强度之比可以估算出进入LaF3纳米晶的Er3+离子数量,热处理温度从560℃增至600℃与热处理温度从2h增至12h时,其值分别从0.98%增至5.8%和从1.21%增至1.63%。2.为充分研究TeO2基玻璃与稀土浓度对稀土发光影响,制备了Te-Er二元氧化物玻璃。随着Er2O3引入浓度的增加,Er3+离子的近红外1.5μm发光强度与荧光寿命逐渐减小,中红外2.7μm的荧光强度成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3.5μm的发射强度逐渐增强,而上转换550nm和670nm发光强度与寿命成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稀土离子间的能量共振与交叉弛豫过程引起各发光上能级粒子数变化导致。3.对94TeO2-6Er2O3玻璃进行热处理成功析出了Er2Te5O13晶体,XRD谱图显示,460℃和440℃温度热处理过程是一个完全析晶过程。由于该碲基玻璃热处理析出晶体的声子能量与基质玻璃的声子能量相差不大,其荧光强度与寿命并未发生明显的增强。4.采用管棒法与纤芯熔融法相结合拉制碲锗酸盐先驱玻璃光纤,并分别通过在350℃、370℃、390℃、410℃、430℃后续热处理成功制备了碲锗酸盐微晶玻璃光纤。通过测试,因部分Er3+离子进入基质中析出的纳米晶,1.5μm近红外荧光强度增强了2.13倍,寿命从5.16ms增强至6.11ms;2.7μm中红外荧光强度增强了2.02倍,而3.5μm发射强度并未明显增强;545nm和655nm上转换荧光强度增强了2.54倍,但两发射带的荧光寿命无明显变化。实验表明,通过析出微纳米晶及提高稀土浓度的方式均可增强稀土发光强度与寿命。

于晓晨[3](2009)在《稀土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r3+和Er3+/Yb3+掺杂磷酸盐玻璃具有对Er3+离子溶解度较高、Er3+离子在磷酸盐玻璃中受激发射截面较大、荧光寿命长、声子能量适中、不易发生荧光淬灭、Er3+/Yb3+间能量传递效率高、上转换强度较弱等优点,因而近年来,作为1.5μm微片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的良好基质材料,而受到了极大地关注。这些器件在光纤通信、激光测距、相干光学传输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但是,磷酸盐玻璃存在化学和机械稳定性稍差、热导性和软化温度也不如硅酸盐玻璃等缺点,因而在光学性能上和实际应用上也受到一些限制。近来出现了一种新型激光介质材料——稀土离子掺杂的透明玻璃陶瓷,通过调整组分和热处理条件,可以实现对玻璃网络结构和玻璃化能力的调节,达到析晶可控和稀土在纳米晶相中重掺的目的。它兼备晶体和玻璃的一些优点,具有高发光效率、高透过率、高稳定性和发光波段可调等性能。而且其热导性和耐热冲击性比较好,使之更适合用做大功率激光工作物质。为了结合磷酸盐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双重优点,我们采用高温熔融法,通过合理设计配比,制备出了一系列Er3+/Yb3+掺杂的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应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或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谱(PL)以及Judd-Ofelt(J-O)理论、McCumber理论和Fuchtbauer-Ladenburg(F-L)方程等手段和方法,详细研究了各组分和热处理制度对玻璃陶瓷的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创新性成果,为稀土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有:制备了摩尔组分为37P2O5-31.4CaO-25.6Na2O-6Al2O3-0.25Er2O3-7.5Yb2O3的磷酸盐玻璃陶瓷,研究了Er3+离子在玻璃和玻璃陶瓷中的发光特性。XRD测试表明,玻璃陶瓷中的晶体颗粒组成为YbPO4和ErPO4,晶粒尺寸和析晶速率都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通过PL谱测量发现,与玻璃相比,Er3+离子在玻璃陶瓷中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和1.5μm近红外发光强度显着增大,这与析晶度和纳米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比较吻合。应用J-O理论、McCumber理论和F-L方程较完整地计算、评价了玻璃晶化前后的光谱学参数。确认由于晶化热处理后Er3+离子进入到YbPO4晶格,提高了其配位对称性和有序性,降低了其所处格位的共价性,导致其Ω2显着减小,从而显着提高了其上转换发光性能以及1.5μm近红外发光效率、有效宽度和增益参数等。我们还测量了上述玻璃陶瓷在不同温度下的上转换和近红外发光特性,利用Er3+/Yb3+双掺系统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过程分析了发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用多声子弛豫(MPR)理论分析了Er3+离子4I13/2能级的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这些结果对进一步优化激光器和高增益光纤器件材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制备并研究了Ce3+/Er3+/Yb3+掺杂的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发光特性。发现引入Ce3+后,通过Er3+和Ce3+之间的能量传递(Er3+:4I11/2+Ce3+:2F5/2→Er3+:4I13/2+Ce3+:2F7/2),可以加快Er3+离子从4I11/2到4I13/2能级的无辐射跃迁速率,从而有效抑制975nm激光二极管(LD)抽运下的磷酸盐玻璃陶瓷中的可见上转换发光,改善Er3+在1.5μm附近波段的发光性能,使Ce3+/Er3+/Yb3+掺杂的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更适合作为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的增益介质材料。制备了含有LiPO3单相和LiPO3与TiP2O7复合相的透明发光玻璃陶瓷,确定了热处理条件对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晶粒尺寸、透光率、上转换发光以及1.5μm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类稀土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提供了依据。晶化后,玻璃陶瓷中的上转换发光明显增强,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增加。纳米晶的析出对Er3+离子在1.5μm处的近红外发光也有积极的影响,其发射峰出现了一定的Stark劈裂,谱线也有所加宽。由光谱性质测试和对光学性能参数的计算表明,该类玻璃陶瓷与同组分玻璃相比,具有更宽的1.5μm的发射带宽,更强的1.5μm近红外发光强度和上转换发光强度。其1.5μm近红外荧光的品质因数σe×τmea和增益参数σe×Δλeff均优于ZBLAN玻璃。例如480℃热处理4h样品GCA的品质因数和增益参数与ZBLAN玻璃相比,分别增加近33%和22%。

连天泉,沈鸿元[4](1990)在《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利用激光弛豫振荡频率和激光参数的关系来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测量了Nd:YAG 1.0642μm和Nd:YAP1.0795μm的激光跃迁截面及荧光寿命,其结果分别为43×10-20—cm2,253μs和46×10-20cm2,142μs。

陈杰杰[5](2019)在《变价离子掺杂硅酸盐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如今信息容量以太字节(TB)为单位的信息时代,光子玻璃与光纤在大容量信息光传输、高精度光纤激光加工制造和高精密平面触摸显示等光电信息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调谐的极端光源用玻璃光纤材料与光子器件是网络信息安全和国防军事领域的重点新材料,这类关键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基本都受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光子玻璃的一个重要分支,光功能微晶玻璃兼具光学晶体和光子玻璃的优点:有着晶体材料相近甚至更优的光学性能;又存在类似于玻璃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掺杂浓度较高且易制成大尺寸高功率的异型器件的优势;还具有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高、抗激光和热损伤阈值高等优点。因此对光功能微晶玻璃的结构与光学性能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这类材料的开发和实用化提供设计准则和理论支撑。本论文总结了透明微晶玻璃的成核与生长理论、析晶机理和分类,综述了光功能微晶玻璃在光学方面的应用。针对变价离子,特别是过渡金属离子在玻璃结构中难以激活的特点,从材料学角度出发,通过结构研究-光学性能调控-应用演示的研究路线,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变价过渡金属离子(Cr和Fe离子)和稀土离子(Eu离子)作为光学中心,对多种类的变价离子掺杂微晶玻璃体系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晶体场理论和选择性掺杂机制,采用单一元素的多价态离子与多种格位取代形式相互组合的思路,采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镜、X射线吸收、透过/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等结构和光谱表征手段研究了Cr、Eu和Fe离子掺杂玻璃与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获得了具有优异温度传感性能、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可饱和吸收特性、可见波段多色可调发光、近红外波段吸收宽带可调等一系列特殊光学应用的透明微晶玻璃。设计并制备了Cr离子掺杂含Al6Si2O13单晶相和含Al6Si2O13和Ga2O3双晶相的两种B2O3-Al2O3-SiO2系微晶玻璃。利用选择性掺杂机制和晶体场理论实现了Cr3+离子在单晶相微晶玻璃中掺杂进Al6Si2O13纳米晶的八面体格位中,而在双晶相微晶玻璃中掺杂进Ga2O3纳米晶的八面体格位中。与未掺杂样品相比,低浓度(0.1和0.2 mol%)的Cr3+离子掺杂对单晶相微晶玻璃中的Al6Si2O13纳米晶的析出起抑制作用,而对双晶相微晶玻璃中的Ga2O3纳米晶的析出起促进作用。根据吸收光谱计算得了系列Cr3+离子掺杂玻璃和微晶玻璃的晶体场强度,相应的Dq/B值在2.172.74范围内可调。吸收光谱与光致荧光光谱证实了Cr3+离子的选择性掺杂机制遵循能量最小原理,即追求系统总能量达到最低的稳定状态是Cr3+离子格位选择的驱动力。0.1 mol%的Cr3+离子在双晶相微晶玻璃中的特征发光峰强度随环境温度升高呈现增强的趋势,主要是源于高温下Ga2O3中的陷阱中心热激活后将能量传递给了Cr3+离子的4T2能级。采用荧光强度比技术表征了Cr3+离子的2E和4T2这一对热耦合能级的光学温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其相对灵敏度SR在423K时达到最大值1.60%K-1。设计并制备了Cr离子掺杂含Mg2SiO4纳米晶的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将玻璃组成中的K2CO3替换成KNO3,虽然不改变微晶玻璃的微结构和相组成,却能极大地促进Cr3+向Cr4+离子的转变,提高了微晶玻璃中Cr4+离子的数量。光谱分析表明在玻璃析晶过程中,部分Cr3+离子掺杂进了[MgO6]八面体的六配位环境,而几乎全部Cr4+离子掺杂进了[SiO4]四面体的四配位环境。上述的格位取代形式可以有效抑制微晶玻璃中Cr3+和Cr4+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样品在8501400 nm范围内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增强,发射峰的半高宽达340 nm。Z扫描测试结果证实了Cr离子掺杂Mg2SiO4微晶玻璃对1064 nm脉冲激光具有饱和吸收的特性,其基态和激发态吸收截面的值分别为1.39×10-16 cm2和1.20×10-16 cm2。将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实现了Nd3+离子掺杂激光晶体在1064 nm处的调Q脉冲激光输出,重复频率为250 kHz,脉宽为176 ns。采用“管中-熔体法”成功制备了微晶玻璃光纤,纤芯和包层之间基本没有发生元素的相互扩散,Cr离子在微晶玻璃光纤中得到了激活。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在微米级BaAl2Si2O8单晶中嵌有大量LaF3纳米晶的多尺度结构的B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多尺度结构微晶玻璃中的微米级单晶能极大地提升样品内部光散射发生的概率,增加了光传输的平均自由程,有利于光与物质的非弹性相互作用。将选择性掺杂机制拓展到多价态的稀土离子掺杂微晶玻璃体系中,通过在多尺度结构微晶玻璃中掺入Eu离子,使Eu3+和Eu2+离子分别掺杂进LaF3纳米晶和BaAl2Si2O8单晶的八面体格位中。上述的格位取代形式可以有效抑制Eu3+和Eu2+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利用Eu3+离子的红光发射和Eu2+离子的蓝光发射的组合,通过改变激发波长,实现了可见波段的蓝光、白光到红光的多色可调发光;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实现了微晶玻璃发光颜色由白色向粉红色的转变。设计并制备了Fe离子掺杂含ZnO纳米晶的微晶玻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Fe离子掺杂对K2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的析晶行为、相结构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修正的JMA公式表征了玻璃的非等温析晶动力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Fe离子掺杂会影响玻璃的析晶能力,0.6 mol%的Fe离子掺杂玻璃的析晶能力最强,2.0 mol%的Fe离子掺杂玻璃的析晶能力最弱。在“一步法”热处理工艺下,0.2 mol%的Fe离子掺杂微晶玻璃中的ZnO纳米晶的平均晶粒尺寸和结晶完整性都为最高,析晶形式为整体析晶。探讨了近红外波段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出现以及随Fe离子浓度增加而红移的原因:只有当Fe3+离子掺杂进ZnO纳米晶中才能引入浓度约为1021 cm-3量级的载流子,与入射光发生共振导致强烈的LSPR吸收峰的出现;但是过量的Fe3+离子则会捕获大量的自由电子,且杂质和缺陷引入的深能级也能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降低了载流子浓度,导致了LSPR吸收峰的红移。Fe离子浓度的增加导致了Fe离子局域d电子间的s-d和p-d交换耦合作用的增强,使微晶玻璃的光学带隙变窄。瞬态吸收光谱测试表明,微晶玻璃中载流子的衰减包含两个过程:快态衰减过程和慢态衰减过程,分别起源于电子-声子和声子-声子相互作用,对应的时间常数分别为102 fs和ps量级。基于宽带的LSPR吸收特性,0.2 mol%的Fe离子掺杂微晶玻璃具有优良的红外辐射性能和光热转换效率。

周楚舒[6](2020)在《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制备与性能》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稀土掺杂的磷酸盐、碲酸盐、锗酸盐等多组分玻璃光纤迅速发展,并成功应用于高发光效率激光、超窄线宽单频激光和超高重复频率飞秒输出等领域。光纤激光技术的发展,对激光增益介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光放大效率和激光发光效率,这成为下一代高发光效率光纤激光材料需实现的目标之一。高稀土离子溶解度的磷酸盐玻璃,是实现高增益光纤的理想材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磷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本文结合卤化物玻璃高受激发射截面的特点和磷酸盐玻璃高稀土溶解度的的优势,期望研制出一种可实现高发光效率、高效激光输出的光纤增益介质。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热力学方法预测了P2O5-MO-Na Cl(M=Ba,Ca)体系玻璃的玻璃形成区范围,并用实验方法对计算出的玻璃形成区进行了验证,得到了适用于常规熔融冷却法制备的P2O5-MO-Na Cl(M=Ba,Ca)体系玻璃形成区。分析了采用热力学方法预测玻璃形成区所产生的误差原因,并对这些误差进行了校正。2.结合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密度和折射率等测试表征技术,讨论了因为卤化物含量的变化,而引起的P2O5-Ca O-Na X(X=Cl,F,Br)体系玻璃的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分析,探究了玻璃的抗析晶能力。3.研究了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借助吸收光谱,使用J-O理论对发光特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引入卤化物对磷酸盐玻璃局域结构的影响。根据稀土离子能级、上转换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寿命,对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中的发光做出了解释。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980 nm LD激发下,引入适量的卤化物有利于提高掺铒磷酸盐玻璃的1.5μm荧光发射,同时提高了其增益特性和带宽特性,更有利于光纤激光器实现高发光效率和高功率激光输出。

许慎诺[7](2013)在《掺镱高增益碲酸盐激光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工作重点研究了Yb3+在TeO2-ZnO-Bi2O3,TeO2-Nb2O5-(BaPO3)2,TeO2-ZnO-B2O3等碲酸盐体系激光玻璃的光谱、激光增益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能,同时分析了玻璃结构对上述性能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玻璃基质与镱离子的增益系数、玻璃物理化学的稳定性的关系。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改变修饰体、形成体的含量研究玻璃的光谱与增益性能的变化,如引入重金属氧化物研究其热性能以及光谱性能,期望得到大受激发射截面和高热稳定性。采用引入氟化物、RAP除水以及浸泡法除水等工艺、配方手段降低声子能量和OH-含量,来研究其荧光寿命与OH-含量的关系。全文的主要进展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Bi2O3对TeO2-ZnO-Bi2O3受激发射截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BiF3对玻璃荧光寿命和玻璃除水效果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数据探明了TeO2-ZnO-Bi2O3体系玻璃的形成范围。结果表明:与已经报道的TeO2-ZnO-La2O3体系相比Bi2O3能够显着增大Yb3+周围配位场的极性和不对称性,其受激发射截面达到1.62pm2,对于引入氟化铋的样品,荧光寿命达到极大值1.02ms,使此体系的增益系数最大值达到了1.38pm2.ms;2.研究了偏磷酸钡对TeO2-Nb2O5-(BaPO3)2体系中镱离子的光谱性能影响。镱离子在此体系中荧光寿命达到了0.93ms。同时,我们在该体系的玻璃中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了镱离子的发射截面确定了倒易法计算镱离子的发射截面是最佳的。3.通过Raman光谱测试等手段,研究了TeO2-ZnO-B2O3中氧化硼含量,其结构中[TeO4],[TeO3],[BO3]与[BO4]等基团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这种基团转变其对于Yb3+的光谱性能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二价金属氟化物对玻璃进行除水工艺处理,借此改善荧光和光谱性能。最终得到的样品发射截面为1.41pm2,荧光寿命最长为0.76ms,增益系数最大值为1.21pm2.ms的样品;4.系统的研究了碲硼玻璃中,PbO,La2O3,Bi2O3等重金属氧化物对于Yb3+的性能影响,同时通过DSC热分析手段检测重金属氧化物对玻璃的热性能的影响。RAP、BSP等除水工艺手段被应用于玻璃的除水。结果显示:重金属氧化物La2O3的引入,Yb3+的发射截面增大至1.48pm2的峰值,其热性能也有所改善,ΔT增大至171.1℃;除水工艺显示,POCl3对于碲硼玻璃有较好的除水效果。

周正杰[8](2020)在《表面调控对碳纳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光碳纳米点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荧光材料。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优异的荧光性质、低廉的制备成本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在生物成像、传感、催化、光电器件及照明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碳纳米点在合成、机理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仍有多个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碳纳米点的表面态对其发光的影响,聚集诱导荧光淬灭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碳纳米点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合成,发光性能,表面处理对其发光的影响及碳纳米点应用领域的拓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探索解决碳纳米点聚集诱导淬灭的新手段。开发了一种直接的表面处理方法来克服聚集诱导的荧光淬灭,将原本固态下荧光淬灭的蓝光碳纳米点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进行加热处理,制得可直接在固态下发光的碳纳米点,这种处理后的碳纳米点在溶液态发蓝光,在固态下发荧光量子效率为25%的黄绿光。过氧化氢处理后的碳纳米点因为表面处理获得了较宽带隙的表面能级结构,抑制了在聚集态下由于表面态发生的无辐射跃迁过程。实现了纯碳纳米点粉末的固态发光并且拥有聚集诱导红移与增强发光的特性。不同于大多数研究中利用基质掺杂的方式,本方法是利用表面处理来实现碳纳米点的固态发光,提供了一种解决碳纳米点聚集荧光淬灭的新途径,对认识碳纳米点聚集诱导淬灭的机制有重要意义。2.利用碳纳米点表面改性的策略来调控碳纳米点的发光带隙。通过与三聚氰酸的共结晶过程,开发了一种调控碳纳米点的发光特性的表面改性策略。以蓝光碳纳米点为初始碳纳米点,与三聚氰酸在水溶液中共结晶后,制备的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绿色荧光,荧光量子效率为62%,并且在固态下具有室温磷光特性。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材料在水溶液中再次溶解后仍表现出绿色荧光,在常压下的极性溶剂中进行加热处理时也保持不变。在共结晶过程中,三聚氰酸分子会与碳纳米点表面的官能团以氢键方式牢固地结合,而且键合不会被极性溶剂或温度刺激破坏。表面键合的三聚氰酸分子直接影响碳纳米点的电子跃迁,从而导致原先碳纳米点的蓝色发射在复合了三聚氰酸后变为绿色发射。这项研究为碳纳米点发光的起源和调制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见解与认识。3.探索了碳纳米点荧光粉在照明器件及可见光通讯领域的应用。在制备了纯碳纳米点荧光粉与碳点-三聚氰酸复合荧光粉后,我们将它们作为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LED)的光转换层应用于固态照明领域。将分散在环氧树脂封装胶中的碳纳米点荧光粉作为光转换层制备白光LED。通过沉积在蓝色发光InGaN芯片上,调节光转换层中荧光粉的浓度,可以同时控制制得发光器件的色坐标和色温。在可见光通讯领域,作为光转换层的荧光粉是限制其发展应用的关键瓶颈之一,该荧光材料需要具有短的荧光寿命从而得到快速的响应速度。本文中利用表面处理制备的纯碳纳米点荧光粉具有6纳秒左右的较短荧光寿命,这使其有望成为可见光通信系统中高调制带宽的光转换层材料。使用442 nm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将碳纳米点作为光转换层的带宽为285 MHz、信号传输速率为435 Mbps的可见光通信系统。

汤铖[9](2020)在《利用蒽分子探针研究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特性》文中认为冲击波特性研究是冲击波物理的重要基础,在冲击波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旨在利用蒽分子的拉曼和荧光光谱建立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传播过程中压力、温度和能量的非接触式探测方法,并探索这些方法的物理机制。为观测激光驱动冲击波在样品中的传播过程,本文建立了冲击加载下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利用改进的压力分布公式分析冲击波作用下蒽分子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得到冲击波加载和卸载过程中样品层的压力分布,以及冲击波上升沿空间宽度、峰值压力和速度等参量,从而对冲击波在样品中的传播过程给出更清晰描述。注意到冲击压缩拉曼振动模的相对强度与冲击波速度成正比,基于新建立冲击波加载物理模型后本文对原有计算公式修正,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其他方法吻合较好。为研究冲击波与物质作用过程的另一重要物理量温度,本文对蒽分子的荧光光谱的压力和温度响应规律展开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冲击压缩作用下材料的温度进行讨论。蒽分子荧光光谱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规律表明当激发光波长接近于蒽分子准分子发射光谱中心波长时,蒽分子更容易形成范德华二聚体产生无结构宽谱带的准分子荧光发射。样品加压后也观测到准分子荧光光谱,其来源是压力诱导的范德华二聚体。高压下的蒽分子准分子荧光光谱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证实特定的激发光波长能促使范德华二聚体形成,与压力诱导的效果类似。静高压条件下蒽分子荧光发光机理的研究为蒽分子荧光特征物理量作为冲击压缩材料中的温度探针奠定了基础。为找到能测温的荧光参数,实验观测了300 K-500 K范围内蒽分子晶体的稳态荧光光谱,发现荧光光谱中主要特征峰的强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强度比取对数后发现其与温度的倒数呈现线性相关,意味着荧光强度比可用于标定温度。通过灵敏度和随机不确定性分析,证明了2-0跃迁与1-1跃迁的强度比具有最好的温度传感性能,可以用于冲击材料中的温度探针。不同跃迁成分的荧光寿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证明了2-0辐射跃迁来源于次激发的三重态,而1-1辐射跃迁来源于直接激发的单重态,其相应强度比随温度线性变化特性就来源激发态之间的热驱动系统间交叉跃迁。基于这些结果,冲击波在样品层完全传播时平均温度可以探测,因此得到了样品层平均温度随冲击注入能量的变化规律。冲击能量转移到分子内振动模这一过程是冲击诱导化学反应中决定反应速率的核心步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在传统多声子泵浦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速率更快的能量转移通道,即冲击能量直接流入分子内的振动模。由于冲击波对分子内振动模的直接调制作用,使得分子振动模被相干激发,因此该能量转移通道命名为相干转移通道。角分辨拉曼散射实验发现在相位匹配角附近相对强度比和拉曼峰线宽都呈现明显的峰值,说明冲击波在分子晶体中能激发相干光学声子,即存在冲击能量的相干转移通道。本文利用蒽分子作为探针研究了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在冲击材料中压力、温度和能量的非接触式探测方法。通过对时间分辨拉曼光谱的分析得到了冲击加载和卸载全过程样品层中的压力分布,以及冲击波的峰值压力和传播速度;基于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研究,提出利用荧光光谱强度比测量冲击压缩下材料温度的新方法;通过角分辨拉曼散射实验证明冲击能量可以通过相干转移通道流入分子。本文研究不仅提供了对激光驱动冲击波特性的新认识,还为冲击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尤其是冲击诱导的化学反应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钱国权[10](2020)在《激光玻璃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激光玻璃是激光武器、激光核聚变以及光纤激光器的核心材料,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激光玻璃性能计算及其快速研发变得至关重要。目前,激光玻璃的研发主要依靠经验和试错法,该方法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激光玻璃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如何从少量数据出发实现激光玻璃的性能计算以及高效研发已成为玻璃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材料基因工程的提出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理念。本文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理念和玻璃相图结构模型,创新性提出玻璃基因方法来进行激光玻璃的性能计算和组成优化。为验证玻璃基因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在普通的磷酸盐激光玻璃中进行性能计算和实验验证。随后将玻璃基因方法推广到拥有反常性能的硼酸盐和锗酸盐激光玻璃中进行性能计算和实验验证。最后,基于玻璃基因方法评估出高性能激光玻璃组成,制备出高增益的组分复合玻璃光纤。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玻璃基因方法来计算激光玻璃的性能。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数据和相图数据构建玻璃体系对应的组成图,将组成图中的同成分熔融玻璃态化合物作为玻璃基因,依据玻璃基因的性能计算激光玻璃的物理性能和发光性能。即以同成分熔融玻璃态化合物作为桥梁,实现了激光玻璃的性能计算和组分优化。(2)采用玻璃基因方法分别计算了Nd3+掺杂的磷酸盐激光玻璃(BaO-P2O5和BaO-Al2O3-P2O5)和硼酸盐激光玻璃(B2O3-Li2O和B2O3-Li2O-MgO)的物理性能和发光性能,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此外,玻璃基因方法还能对R2O-B2O3硼酸盐玻璃的“硼反常”进行计算。表明玻璃基因方法是一种玻璃性能计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Nd3+掺杂的BaO-Al2O3-P2O5三元磷酸盐激光玻璃中,得出发光性能较好的玻璃配方为10BaO-5Al2O3-84P2O5(mol%)。在Nd3+掺杂的B2O3-Li2O-MgO硼酸盐激光玻璃中,得出发光性能较好的玻璃配方为59B2O3-20Li2O-20MgO(mol%)。(3)采用玻璃基因方法计算了Tm3+掺杂的锗酸盐(BaO-Ge O2、BaO-La2O3-Ge O2和BaO-Ga2O3-Ge O2)激光玻璃的发光性能,并进行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总体在10%以内。在BaO-La2O3-Ge O2激光玻璃体系中,优选出的激光玻璃配方为15BaO-5La2O3-79.2Ge O2(mol%)。在BaO-Ga2O3-Ge O2激光玻璃体系中,优选出的激光玻璃配方为10BaO-15Ga2O3-74.2Ge O2(mol%)。采用玻璃基因方法计算了Li2O-Ge O2,Na2O-Ge O2玻璃体系的密度和折射率,密度、折射率计算值与实验值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2.83%和-1.32%。此外,还能观察到“锗反常”现象。玻璃基因方法计算出Li2O-Ge O2、Na2O-Ge O2玻璃体系的反常点分别出现在碱金属加入量为19 mol%和16 mol%时,表明玻璃基因方法可对锗反常进行计算。(4)采用玻璃基因方法对高增益玻璃光纤进行设计。基于玻璃基因方法评估出Tm3+掺杂Y2O3-Al2O3-Si O2硅酸盐激光玻璃中发光性能较好的玻璃配方。然后以Tm:YAG作为初始拉丝材料,通过控制拉丝工艺调控纤芯熔融法中元素扩散成功制备了高增益的组分复合玻璃光纤,得出纤芯配方为6.49Y2O3-14.15Al2O3-77.11Si O2-2.25Tm2O3(mol%),测得其1950 nm单位长度增益为2.7 d B/cm,是目前报道的该类型光纤在2μm波段实现的最大单位长度增益。用2 cm长的该增益光纤构建了分布布拉格反射型(DBR)光纤激光器。在1610 nm泵浦下,实现了135 m W的1950 nm单频激光输出。此外,基于该组分复合玻璃光纤,实现了2μm波段皮秒脉冲激光输出,其重复频率为26.45 MHz,脉冲宽度为380 ps。

二、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氟化物荧光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测温简介
    1.2 稀土掺杂玻璃陶瓷的光致发光机理
        1.2.1 玻璃陶瓷的定义与分类
        1.2.2 稀土离子发光机制
        1.2.3 基于Er~(3+),Dy~(3+)稀土离子的光致发光机理
        1.2.4 金属掺杂稀土玻璃陶瓷的光温性能调控机理
    1.3 稀土掺杂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现状
        1.3.1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机理
        1.3.2 荧光寿命法光学测温
        1.3.3 调控稀土玻璃陶瓷发光的方式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Dy~(3+)掺杂β-NaYF_4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其光学测温性能
    2.1 样品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1.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1.2 结构表征
    2.2 光致发光性质
    2.3 紫外激光下的发光性能
        2.3.1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
        2.3.2 基于荧光寿命的光学测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g@NaGdF_4:Er~(3+)核壳结构纳米晶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其光学测温性能
    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3.1.1 样品的制备方法
        3.1.2 样品的结构表征
    3.2 光致发光性质
    3.3 红外激光下的发光性能
        3.3.1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学测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化物陶瓷中激光热传导对光学测温的影响
    4.1 激光热传导物理建模
        4.1.1 激光热传导模型
        4.1.2 激光热传导的理论分析
    4.2 连续激光热效应分析
        4.2.1 激光传热的温度分布
        4.2.2 热效应数值分析
    4.3 脉冲激光传热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稀土掺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微晶光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红外激光应用
    1.3 2.7μm中红外激光材料概述
        1.3.1 玻璃材料
        1.3.2 晶体材料
        1.3.3 微晶玻璃材料
    1.4 3.5μm中红外激光材料概述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表征与理论计算
    2.1 样品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玻璃制备
        2.1.3 微晶玻璃制备
    2.2 样品性能测试
        2.2.1 玻璃密度
        2.2.2 稀土离子掺杂浓度
        2.2.3 玻璃热稳定性
        2.2.4 物相分析
        2.2.5 样品光谱性质
        2.2.6 扫面电子显微镜
        2.2.7 能谱分析
    2.3 基本理论
        2.3.1 Judd-Ofelt理论
        2.3.2 吸收截面与发射截面
    2.4 稀土发光基础理论
        2.4.1 稀土离子发光原理
        2.4.2 Er~(3+)离子发光机理研究
        2.4.3 影响稀土离子发光因素
第三章 Er~(3+)掺锗酸盐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Er~(3+)掺锗酸盐微晶玻璃的制备
    3.3 Er~(3+)掺锗酸盐玻璃的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3.4 Er~(3+)掺锗酸盐微晶玻璃的性能表征
        3.4.1 透过性能测试及物相分析
        3.4.2 近红外荧光及其寿命表征
        3.4.3 中红外荧光光谱表征
        3.4.4 上转换荧光及其寿命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r~(3+)掺碲酸盐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Er~(3+)掺碲酸盐玻璃的制备
    4.3 Er~(3+)掺碲酸盐玻璃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4.4 碲酸盐玻璃的XPS测试
    4.5 Er~(3+)掺碲酸盐玻璃的光谱性能表征与分析
        4.5.1 近红外吸收性能测试
        4.5.2 近红外荧光光谱及寿命测试
        4.5.3 中红外荧光光谱测试
        4.5.4 上转换荧光光谱及寿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r~(3+)掺碲酸盐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Er~(3+)掺碲酸盐微晶玻璃的制备
    5.3 Er~(3+)掺碲酸盐微晶玻璃的物相分析
    5.4 Er~(3+)掺碲酸盐微晶玻璃的光谱性能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r~(3+)掺碲锗酸盐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Er~(3+)掺碲锗酸盐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
    6.3 Er~(3+)掺碲锗酸盐玻璃光纤光谱性能表征
        6.3.1 Er~(3+)掺碲锗酸盐玻璃光纤近红外荧光与寿命测试
        6.3.2 Er~(3+)掺碲锗酸盐玻璃光纤中红外荧光测试
        6.3.3 Er~(3+)掺碲锗酸盐玻璃光纤上转换荧光与寿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稀土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Er~(3+)/Yb~(3+)共掺激光材料的发展
    第三节 玻璃陶瓷
        1.3.1 玻璃陶瓷简介
        1.3.2 玻璃陶瓷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玻璃陶瓷的种类及其应用
    第四节 稀土掺杂透明玻璃陶瓷
        1.4.1 稀土掺杂透明玻璃陶瓷的研究进展
        1.4.2 稀土掺杂透明玻璃陶瓷的应用研究
        1.4.3 稀土掺杂透明微晶玻璃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第五节 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
        1.5.1 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
        1.5.2 玻璃陶瓷的控制析晶
    第六节 本文的工作
        1.6.1 研究工作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离子光谱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第一节 稀土元素
        2.1.1 稀土元素的分类和电子层结构
        2.1.2 稀士离子的能级跃迁与光谱特性
    第二节 Judd-Ofelt理论及其应用
        2.2.1 J-O理论简介
        2.2.2 J-O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
        2.3.1 基态吸收截面的测量与计算
        2.3.2 发射截面的测量与计算
    第四节 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
        2.4.1 上转换发光的现象及机理
        2.4.2 上转换发光阶数的判别
        2.4.3 影响上转换发光的因素
    第五节 实验研究方法
        2.5.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2.5.2 样品的制备
        2.5.3 性能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ErPO_4/YbPO_4纳米晶的Er/Yb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制备与发光特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玻璃陶瓷的制备与晶化热处理
        3.2.1 玻璃陶瓷的制备与晶化行为
        3.2.2 热处理制度对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3.2.3 微观结构TEM分析
        3.2.4 热处理制度对玻璃陶瓷透光特性的影响
    第三节 J-O理论计算
    第四节 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
        3.4.1 上转换发光光谱
        3.4.2 上转换发光机理
        3.4.3 热处理制度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第五节 玻璃陶瓷的1.54μm近红外发光
        3.5.1 1.54μm近红外发射光谱
        3.5.2 热处理制度对1.54μm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3.5.3 Er~(3+)的1.54μm受激发射截面的计算
    第六节 不同温度下Er~(3+)/Yb~(3+)双掺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发光特性
        3.6.1 Er~(3+)上转换发光的温度效应
        3.6.2 Er~(3+)近红外发光的温度效应
        3.6.3 温度和泵浦功率对Er~(3+)离子~4I_(13/2)能级寿命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e~(3+)/Er~(3+)/Yb~(3+)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发光特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玻璃陶瓷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 吸收光谱与J-O理论计算
    第四节 Ce~(3+)/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光谱性能
        4.4.1 Ce~(3+)/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陶瓷的近红外和上转换荧光光谱
        4.4.2 Ce~(3+)/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发光机理和能量传递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LiPO_3/TiP_2O_7纳米晶的Er/Yb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制备与发光特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玻璃的制备与晶化热处理
        5.2.1 玻璃的制备与晶化行为
        5.2.2 热处理对相组成的影响
        5.2.3 热处理对玻璃陶瓷透光特性的影响
    第三节 J-O理论计算
    第四节 透明玻璃陶瓷的光谱性能
        5.4.1 975nm LD激发下上转换发光性质
        5.4.2 975nm LD激发1.5μm近红外发光性质
        5.4.3不同Yb/Er浓度比的透明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5)变价离子掺杂硅酸盐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透明微晶玻璃
        1.2.1 透明微晶玻璃概述
        1.2.2 微晶玻璃的成核与生长理论
        1.2.3 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
        1.2.4 微晶玻璃的分类
    1.3 光功能微晶玻璃的光学应用
        1.3.1 太阳能光谱转换(以Cr~(3+)离子为例)
        1.3.2 激光增益介质(以Cr~(2+)离子为例)
        1.3.3 可饱和吸收体(以Co~(2+)离子为例)
        1.3.4 光通讯波段光放大(以Ni~(2+)离子为例)
        1.3.5 白光LED(以Mn~(4+)离子为例)
        1.3.6 光学温度计(以Cr~(3+)离子为例)
    1.4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1 玻璃与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2.2.2 玻璃与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方法
    2.3 材料测试表征与仪器设备
        2.3.1 热分析
        2.3.2 X射线衍射
        2.3.3 显微维氏硬度
        2.3.4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7 X射线吸收光谱
        2.3.8 透过/吸收光谱
        2.3.9 氙灯激发的荧光光谱与荧光衰减曲线
        2.3.10 激光二极管激发的荧光光谱
        2.3.11 微区元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离子掺杂B_2O_3-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设计与制备
    3.3 晶化条件与相组成
    3.4 表面硬度分析
    3.5 Cr离子掺杂对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
    3.6 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
    3.7 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与温度依赖关系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r离子掺杂Mg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设计与制备
        4.2.1 基质玻璃的设计与制备
        4.2.2 微晶玻璃光纤的设计与制备
    4.3 晶化条件与相组成
    4.4 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
    4.5 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被动调Q特性研究
    4.6 Cr离子掺杂微晶玻璃光纤的制备与表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u离子掺杂B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的设计与制备
    5.3 晶化条件与相组成
    5.4 多尺度结构微晶玻璃的结构表征
    5.5 多尺度结构微晶玻璃的光学透过性能研究
    5.6 Eu离子掺杂多尺度结构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离子掺杂K_2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的设计与制备
    6.3 晶化条件与相组成
    6.4 Fe离子掺杂对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
    6.5 Fe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
    6.6 Fe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超快载流子响应特性
    6.7 Fe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红外辐射性能研究
    6.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基质概述
    1.2 磷酸盐玻璃基质概述
    1.3 磷酸盐玻璃的改进与发展
    1.4 卤化物磷酸盐玻璃基质激光材料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2.1 玻璃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的测试表征与设备
        2.2.1 拉曼光谱测试
        2.2.2 稀土掺杂离子浓度计算
        2.2.3 折射率
        2.2.4 吸收透过光谱
        2.2.5 荧光光谱
        2.2.6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
        2.2.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 光谱理论计算
        2.3.1 Judd-Ofelt理论
        2.3.2 Mc Cumber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力学方法预测磷酸盐玻璃形成区
    3.1 热力学推导玻璃形成区的理论介绍
    3.2 热力学推导和验证P_2O_5-MO-Na Cl(M=Ba,Ca)系统玻璃形成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铒卤化物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4.1 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密度
    4.2 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拉曼光谱
    4.3 65P_2O_5-9Ca O-1Er Cl_3-x Na Y-(25-x)Na_2O玻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4 65P_2O_5-9Ca O-1Er Cl_3-x Na Y-(25-x)Na_2O体系玻璃的热稳定性
    4.5 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折射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卤化物掺铒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5.1 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吸收光谱
    5.2 掺铒卤化钠磷酸盐发射光谱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7)掺镱高增益碲酸盐激光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掺杂型固体激光材料
        1.1.1 激光晶体
        1.1.2 激光陶瓷
        1.1.3 激光玻璃
    1.2 掺镱激光玻璃研究进展
        1.2.1 掺镱的激光玻璃的种类与特点
        1.2.2 掺镱的激光玻璃的研究现状
        1.2.3 掺镱的激光玻璃的研究方向
    1.3 掺镱碲酸盐激光玻璃
        1.3.1 碲酸盐玻璃的特点与结构特性
        1.3.2 掺镱碲酸盐玻璃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激光玻璃的制备、测试与激光性能评价
    2.1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2.1.1 玻璃样品的熔制、加工
        2.1.2 折射率测定
        2.1.3 密度的测定
        2.1.4 吸收光谱
        2.1.5 荧光光谱、荧光寿命
        2.1.6 拉曼光谱
        2.1.7 热稳定性分析
    2.2 玻璃样品的光谱性能评价
        2.2.1 Yb~(3+)离子吸收截面abs积分吸收截面∑abs 的计算
        2.2.2 发射截面的计算方法
        2.2.3 荧光寿命的测量与计算
        2.2.4 Yb~(3+)掺杂玻璃的激光性能参数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碲铋、碲磷酸盐玻璃体系中 Yb~(3+)的性能研究
    3.1 TeO_2-ZnO-Bi2O3玻璃体系的光谱性能分析
    3.2 BiF3对 Yb~(3+):TeO_2-ZnO-Bi2O3玻璃光谱性质的影响
    3.3 Yb~(3+)掺杂 TeO_2-Ba(PO_3)_2-Nb_2O_5玻璃体系的性能研究
        3.3.1 组分变化对 TeO_2-Ba(PO_3)_2-Nb_2O_5玻璃的光谱性能的影响
        3.3.2 计算方法对发射截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b~(3+)掺杂 TeO_2-ZnO-B2O3激光玻璃的光谱性能研究
    4.1 氧化硼含量对于玻璃的性能影响
        4.1.1 Yb~(3+)掺杂 TeO_2-B2O3-ZnO 玻璃样品的吸收与荧光光谱
        4.1.2 Yb~(3+)掺杂 B-1~B-3 玻璃受激发射截面和荧光寿命
        4.1.3 Yb~(3+)掺杂 TeO_2-B2O3-ZnO 玻璃样品的热分析
        4.1.4 Yb~(3+)掺杂 TeO_2-B2O3-ZnO 玻璃样品的拉曼光谱
        4.1.5 Yb~(3+)掺杂 TeO_2-ZnO- B2O3样品的红外透过性能及 OH-含量的计算
    4.2 玻璃除水工艺以及光谱性能的影响
        4.2.1 RAP 除水与炉料浸泡除水
        4.2.2 除水工艺对掺镱碲酸盐玻璃的光谱性能影响
    4.3 金属氟化物与金属氧化物 65TeO_2-20ZnO-15B2O3玻璃的影响
        4.3.1 金属氟化物对玻璃的荧光寿命的影响及红外光谱分析
        4.3.2 金属氧化物及氟化物对于碲硼玻璃的光谱性能的影响
        4.3.3 金属氧化物对于碲硼玻璃的热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表面调控对碳纳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碳纳米点的合成方法
        1.2.1 自上而下法
        1.2.2 自下而上法
    1.3 碳纳米点的常用表征技术介绍
    1.4 碳纳米点的发光机理及能带调控
        1.4.1 碳纳米点的发光机理
        1.4.2 碳纳米点的能带调控
    1.5 碳纳米点的应用
        1.5.1 碳纳米点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1.5.2 碳纳米点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1.5.3 碳纳米点在光学防伪及信息加密领域的应用
        1.5.4 碳纳米点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5.5 碳纳米点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过氧化氢对碳纳米点的表面处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初始碳纳米点的制备
        2.2.3 过氧化氢对初始碳纳米点的表面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纳米点的形貌表征
        2.3.2 碳纳米点的EDS能谱以及XPS能谱
        2.3.3 碳纳米点的荧光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4 碳纳米点的荧光寿命
        2.3.5 过氧化氢对碳纳米点作用的可能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与三聚氰酸共结晶诱导的碳纳米点表面改性策略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表征仪器
        3.2.3 初始蓝光碳纳米点的制备
        3.2.4 三聚氰酸的提纯
        3.2.5 共结晶法制备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晶体
        3.2.6 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物溶液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吸收发射光谱测试
        3.2.7 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物粉末荧光以及磷光的热循环性能
        3.2.8 碳纳米点的循环伏安法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碳纳米点的形貌表征
        3.3.2 碳纳米点的FT-IR光谱以及XPS图谱
        3.3.3 碳纳米点的荧光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4 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物的磷光特性
        3.3.5 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物荧光及磷光的热稳定性
        3.3.6 碳纳米点与三聚氰酸分子键合作用的稳定性
        3.3.7 碳纳米点-三聚氰酸复合物的FT-IR光谱,荧光寿命及电化学测试
        3.3.8 三聚氰酸与碳纳米点作用的可能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纳米点在发光器件与可见光通信领域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设备及表征仪器
        4.2.2 发光器件的制备
        4.2.3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碳纳米点白光LED的性能
        4.3.2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带宽测试与数据传输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利用蒽分子探针研究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冲击波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1.2.1 冲击波实验技术概况
        1.2.2 激光加载冲击波技术的发展
        1.2.3 冲击波产生原理
        1.2.4 冲击波理论研究概况
    1.3 蒽分子光谱研究概况
        1.3.1 蒽分子拉曼光谱研究概况
        1.3.2 蒽分子荧光光谱研究概况
        1.3.3 冲击加载下蒽分子光谱研究概况
    1.4 待解决研究问题
    1.5 本文研究计划
第2章 蒽分子中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压力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的产生和特点
    2.3 冲击加载下拉曼光谱探测系统
    2.4 冲击波加载和卸载过程压力分布研究
        2.4.1 静高压下蒽分子拉曼光谱
        2.4.2 峰位拟合法的改进研究
        2.4.3 冲击波加载和卸载过程样品层压力分布
    2.5 冲击波传播速度计算
        2.5.1 常用冲击波速度测量方法
        2.5.2 峰位拟合法
        2.5.3 拉曼强度比测速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高压下蒽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
    3.1 引言
    3.2 常压下激发条件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2.1 激发光功率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2.2 激发光波长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3 静高压条件下蒽分子的荧光光谱
        3.3.1 静高压技术
        3.3.2 高压下荧光光谱探测系统
        3.3.3 蒽分子荧光光谱随压力变化规律
    3.4 高压下激发条件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4.1 激发光功率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4.2 激发光波长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蒽分子中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温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温度对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
        4.2.1 变温荧光光谱探测系统
        4.2.2 蒽分子荧光光谱随温度变化规律
    4.3 基于强度比的荧光测温机制
        4.3.1 热驱动激发态跃迁模型
        4.3.2 理论模型的实验基础
    4.4 荧光测温方法性能评估
    4.5 冲击压缩材料测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蒽分子中冲击波能量转移通道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冲击能量转移通道
    5.3 冲击能量相干转移通道的理论模型
    5.4 相干转移通道观测实验设计
        5.4.1 实验探测的理论基础
        5.4.2 角分辨拉曼光谱探测系统
    5.5 相干转移通道实验证据
        5.5.1 相对强度比
        5.5.2 拉曼线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激光玻璃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玻璃性能计算研究进展
        1.2.1 氧化物加和计算方法
        1.2.2 微观计算方法
        1.2.3 玻璃相图结构模型计算方法
        1.2.4 数据技术计算方法
    1.3 材料基因工程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3.1 材料基因工程概述
        1.3.2 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玻璃基因工程研究方法
        1.5.1 第一性原理计算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3 玻璃基因方法
        1.5.4 热力学法计算玻璃形成区
    1.6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
        1.6.1 本课题的来源
        1.6.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激光玻璃样品测试表征
    2.1 激光玻璃物理性能测试
        2.1.1 密度测试
        2.1.2 折射率测试
    2.2 激光玻璃光谱性能测试
        2.2.1 吸收光谱测试
        2.2.2 荧光光谱及其寿命测试
    2.3 激光玻璃结构分析
        2.3.1 拉曼光谱测试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3.3 核磁共振测试
    2.4 光谱性能计算
        2.4.1 Judd-Ofelt理论
        2.4.2 Mc Cumber理论和Fuchtbauer-Ladenburg方程
        2.4.3 激光玻璃增益性能
    2.5 光纤样品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盐激光玻璃的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3.1 引言
    3.2 BaO-P_2O_5-Al_2O_3 三元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3.2.1 BaO-P_2O_5-Al_2O_3 玻璃结构基因确定及其组成图的构建
        3.2.2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Nd~(3+)掺杂激光玻璃的物理性能
        3.2.3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Nd~(3+)掺杂激光玻璃的发光性能
    3.3 实验验证及其结果讨论
        3.3.1 样品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硼酸盐激光玻璃的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4.1 引言
    4.2 Nd~(3+)掺杂的B_2O_3-Li_2O二元激光玻璃的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4.2.1 B_2O_3-Li_2O玻璃结构基因确定及其组成图的构建
        4.2.2 B_2O_3-Li_2O玻璃结构分析
        4.2.3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Nd~(3+)掺杂的B_2O_3-Li_2O激光玻璃的性能
    4.3 Nd~(3+)掺杂的B_2O_3-Li_2O-MgO三元激光玻璃的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4.3.1 B_2O_3-Li_2O-MgO玻璃结构基因确定及其组成图的构建
        4.3.2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Nd~(3+)掺杂B_2O_3-Li_2O-MgO激光玻璃的性能
    4.4 实验验证及其结果讨论
        4.4.1 样品制备
        4.4.2 结果与讨论
    4.5 玻璃基因方法用于硼酸盐玻璃物理性能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锗酸盐激光玻璃的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5.1 引言
    5.2 Tm~(3+)掺杂的BaO-La_2O_3-GeO_2 三元激光玻璃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5.2.1 Tm~(3+)掺杂的BaO-Ge O2二元激光玻璃的研究
        5.2.2 Tm~(3+)掺杂的BaO-La_2O_3-GeO_2 三元激光玻璃的研究
    5.3 Tm~(3+)掺杂的BaO-Ga_2O_3-GeO_2 三元激光玻璃玻璃基因工程研究
        5.3.1 BaO-Ga_2O_3-GeO_2 三元玻璃结构基因确定及其组成图的构建
        5.3.2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Tm~(3+)掺杂的BaO-Ga_2O_3-GeO_2 激光玻璃的性能
    5.4 实验验证及其结果讨论
        5.4.1 样品制备
        5.4.2 结果与讨论
    5.5 玻璃基因方法计算其它锗酸盐玻璃体系的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玻璃基因方法用于高增益玻璃光纤的研究
    6.1 引言
    6.2 增益光纤设计及其样品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光纤样品测试结果
        6.3.2 增益测试结果
        6.3.3 单频激光实验
        6.3.4 锁模激光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氟化物荧光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D]. 周凯.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稀土掺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微晶光纤的研究[D]. 夏羽.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稀土掺杂透明磷酸盐玻璃陶瓷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D]. 于晓晨. 南开大学, 2009(07)
  • [4]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J]. 连天泉,沈鸿元. 中国激光, 1990(01)
  • [5]变价离子掺杂硅酸盐微晶玻璃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D]. 陈杰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掺铒卤化物磷酸盐玻璃的制备与性能[D]. 周楚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掺镱高增益碲酸盐激光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许慎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3(06)
  • [8]表面调控对碳纳米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 周正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9]利用蒽分子探针研究纳秒激光驱动冲击波特性[D]. 汤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10]激光玻璃性能计算与实验研究[D]. 钱国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一种测量激光跃迁截面和荧光寿命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