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

论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

一、论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智亮[1](2021)在《解读《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凝聚了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造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今后我国智能建造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意义。

尚少岩[2](2021)在《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立足于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战略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视角展现智能建造,为行业进一步推进智能建造发展提供引导。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陈珂,丁烈云[4](2021)在《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程建造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阐述了智能建造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归纳了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等四类关键领域技术;通过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分析了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在市场环境、企业部署、核心资源储备等方面的现状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关键领域技术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典型工程试点示范等重点任务,继而从管理机构、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的角度形成对策建议。

胡静[5](2021)在《SZDK智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孟楠[6](2021)在《推进智能建造走向纵深》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为各行各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应用数字技术,走向"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面向未来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智能建造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环境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牌,

本刊编辑部[7](2021)在《聚焦智能时代 引领智慧风尚——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认为2021年5月6日~8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投资公司主办、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分会和北京汉偌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展会以"聚焦智能时代,引领智慧风尚"为主题,围绕智能建筑最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创新发展。

周贺[8](2021)在《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产业集聚作为既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又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供给的重要经济变量,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着紧密的理论关联。同时,产业集聚作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代表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包括为解释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提供新视角与新证据,发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分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不同城市结合实际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在界定人口集聚、房地产和房地产价格相关概念后,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重视现实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分析;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制和门限效应表现;选取合适经济变量,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应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门限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我国产业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房地产价格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集聚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除北京和海南外,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除了河南、安徽、内蒙古、陕西等省份表现较好外,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其他省份制造业集聚水平均较低。与制造业不同,以开发建设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普遍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而金融业因其强大的中心集聚力,导致金融业集聚不仅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带内省际差异,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集聚表现出与金融业相似的特点,且其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冷热密切相关。根据各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对比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东部省份的房地产价格分化严重,35个大中城市的土地成本数据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二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影响。理论上,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居民的房地产购买能力和数量,从而提升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同时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因此,产业集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影响房地产价格。以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制造业和建筑业集聚对房地产集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集聚影响不显着,这反映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够长期影响房地产的价格水平,我国房地产价格水平的上涨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实体经济支撑的。考虑到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关系,对模型内生性进行讨论,并采用新的核心解释变量测量方法和变更样本时间跨度的方式再次进行估计,发现研究结论是稳健的。此外,工资收入、财富水平、建筑成本、土地成本均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房屋竣工面积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房地产价格的供需决定理论的预期结论相一致。三是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机制变量。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是经济集聚理论成立的两大基础,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产业集聚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推动了人口集聚的发生,人口的居住需求又刺激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扬。产业集聚推动政府平衡工业用地与住宅土地供给,由于新增土地出让收入具有政府财政平衡和补贴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这强化了政府提高土地价格的城市土地经营动机,进而推高了房地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能够部分的传导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作用于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机制。四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城市在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异质性能够影响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大小,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存在着异质性影响。选取产业集聚水平、人口集聚水平和土地成本等反映城市异质性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条件的变量为门限变量,实证结果证实了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异质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大多数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城市总体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和土地成本较低,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影响更大。分产业来看,制造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不高时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而金融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高于某一门槛后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则日益增强,这与产业升级理论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现实相一致,对于北京上海等产业集聚度高的城市来说,金融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城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集聚发展能够显着的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产业集聚差距和房地产价格差距。二是重视人口集聚对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好大中城市流入人口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大中城市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导致的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合理解决地方政府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补贴工业用地开发成本,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的问题,彻底遏制地方政府提高土地价格、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土地经营动机。加强顶层设计和对财税制度、官员晋升评价、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土地性质变更出让等多项重要经济制度的系统性改革,将房地产回归到居住属性的普通商品,实现“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目标。

本刊编辑部[9](2021)在《协同发力 为智能建造聚势蓄能》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建造是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相关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的依赖,达到安全建造的目的,改变传统的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模式。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但当前建筑业的发展水平还无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行业还存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企业发展新动能不够、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整个行业转型发展。目前,建筑业正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转折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叠加期。既是发展的阵痛期,也是发展的机遇期。

贺国栋[10](2021)在《论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建筑符合我国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发展迅速,导致绿色建筑理论支撑和国家法律规制严重不足,无法为促进绿色建筑立法提供充分的基础和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被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行地如火如荼,各地区不断涌现出绿色建筑政策来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这也为绿色建筑立法研究进一步提供了探讨空间。本文就是基于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来研究完善绿色建筑立法,为绿色建筑良好发展提供立法意见,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绿色建筑立法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绿色建筑立法成功经验,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立法提出建议。本文框架从引言开始共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引出话题,总体交代了本文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绿色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利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进行研究,指出了本文从宏微观把握、结合现代化管理研究绿色建筑发展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绿色建筑概述,承接第一部分进一步了解本文绿色建筑主题,充分介绍了绿色建筑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也是了解本文主题之开端。第三部分是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上述认识的基础下,通过对我国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立法现状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1)绿色建筑立法理念滞后(2)绿色建筑法律体系不健全(3)现行绿色建筑的法律规定内容不全面(4)绿色建筑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第四部分是国外绿色建筑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总结英国、美国、日本绿色建筑立法成功经验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立法提供参考。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建议。归纳我国绿色建筑立法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实际情况,紧扣绿色建筑立法问题,提出了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立法导向,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法律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立法的内容,健全配套的绿色建筑法律制度建议,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立法。

二、论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解读《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编写背景
编写方法
内容简介
阅读价值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智能建造概述
三、智能建造领域技术进展
    (一)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
    (二)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
    (三)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
    (四)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
四、我国智能建造发展面临的困境
五、我国智能建造发展的重点任务
六、对策建议
    (一)管理机构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高校及科研机构层面

(6)推进智能建造走向纵深(论文提纲范文)

智能建造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推进智能建造先提升数字基础能力
建筑机器人:生产方式变革的催化剂

(8)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聚
        2.1.2 房地产
        2.1.3 房地产价格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2.1 产业区理论
        2.2.2 工业区位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5 竞争优势理论
    2.3 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相关理论
        2.3.1 供需理论
        2.3.2 地租与竞租理论
        2.3.3 城镇化理论
第3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3.1 房地产市场的形成阶段
    3.2 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
    3.3 房地产市场的政府主导阶段
    3.4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阶段
第4章 我国产业集聚测量和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
    4.1 中国产业集聚程度现状
        4.1.1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4.1.2 我国不同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表现
    4.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4.2.1 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4.2.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4.2.3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省际差异分析
第5章 不同产业集聚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房地产的购买需求
        5.1.2 影响房地产的供给
        5.1.3 理论模型
    5.2 面板数据模型及估计方法
        5.2.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5.2.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城市样本选择
        5.3.2 实证模型与指标选取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
        5.4.1 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5.4.2 内生性处理与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机制分析
        6.1.1 产业集聚通过人口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
        6.1.2 产业集聚通过土地供给影响房地产价格
    6.2 中介效应检验
        6.2.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6.2.2 中介变量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检验
        6.3.2 土地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7章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非线性影响
    7.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非线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7.1.1 城市异质特征与外部条件差异
        7.1.2 产业集聚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
    7.2 非线性实证模型构建
        7.2.1 门限面板回归模型介绍
        7.2.2 门限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产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7.3.2 不同行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协同发力 为智能建造聚势蓄能(论文提纲范文)

以智能建造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多举措共推智能建造发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赋能智能建造
加大人才培养筑基智能建造

(10)论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绿色建筑概述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征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2.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2.1 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2.2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3.1.1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正当性
        3.1.2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合理性
    3.2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现状
        3.2.1 国家层面的立法现状
        3.2.2 地方层面的立法现状
    3.3 我国绿色建筑立法存在的问题
        3.3.1 绿色建筑立法理念滞后
        3.3.2 绿色建筑法律体系不健全
        3.3.3 现行绿色建筑的法律规定内容不全面
        3.3.4 绿色建筑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
4 国外绿色建筑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外绿色建筑立法
        4.1.1 英国绿色建筑立法
        4.1.2 美国绿色建筑立法
        4.1.3 日本绿色建筑立法
    4.2 国外绿色建筑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4.2.1 通过立法确认绿色建筑
        4.2.2 采取强制性标准与激励措施相结合
        4.2.3 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5 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建议
    5.1 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立法导向
        5.1.1 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5.1.2 以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作为立法视角
        5.1.3 政府引导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5.2 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法律体系
        5.2.1 制定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性立法
        5.2.2 加强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的协调
        5.2.3 将绿色建筑纳入建筑、节能、循环经济等基本立法中
        5.2.4 创新地方绿色建筑立法
    5.3 完善绿色建筑立法的内容
        5.3.1 建立全面的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
        5.3.2 具体规定建设过程各环节的绿色规则
        5.3.3 明确绿色技术发展与激励措施
        5.3.4 规范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
        5.3.5 强化法律责任
    5.4 健全配套的绿色建筑法律制度
        5.4.1 建立绿色建筑规划制度
        5.4.2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度
        5.4.3 引入绿色建材第三方认证制度
        5.4.4 完善绿色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
        5.4.5 建立绿色建筑领域信用评级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论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解读《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J]. 马智亮.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24)
  • [2]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J]. 尚少岩.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24)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 陈珂,丁烈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4)
  • [5]SZDK智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静. 广西大学, 2021
  • [6]推进智能建造走向纵深[J]. 孟楠. 建筑, 2021(12)
  • [7]聚焦智能时代 引领智慧风尚——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圆满落幕[J]. 本刊编辑部. 智能建筑, 2021(06)
  • [8]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周贺. 吉林大学, 2021(01)
  • [9]协同发力 为智能建造聚势蓄能[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10)
  • [10]论我国绿色建筑立法的完善[D]. 贺国栋.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论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