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1](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张霞[2](2015)在《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能否使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查阅关于近代物理部分教学现状研究的理论着作,分析研究文献资料得到与本课题有关的严谨的、科学的论点论据。通过调查研究法,对物理教师教授近代物理内容运用近代物理学史及教师对近代物理学史的理解的调查研究、学生在近代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作用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实践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三种近代物理课堂教学类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近代物理部分时对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物理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方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赵肖荣[3](2019)在《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文中指出科学主义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科学主义定义繁多,内涵复杂,典型的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过度乐观,视科学理论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科学主义并非科学本身,也非科学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本研究以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对象。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发展模式从“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科学发展受到教条化辩证唯物论的影响,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观念和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由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中国掀起反思科学和科学主义的热潮。反思科学、探讨科学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在当下世界各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竞相实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讨论科学主义问题,对我们重新理解、传播和吸收科学文化,长远健康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和个案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对以往研究中国科学主义问题做了文献梳理和综述,将这一研究领域分为三个层面: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以此为基础,本研究认为以西方话语考察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将科学主义表现还原到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中,做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2)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在科学发展模式上从“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这一转变的历史逻辑是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科学技术先进,愿意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辩证唯物论的教条化影响,苏联和我国发展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其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科学思想的唯物论。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一科学观诞生的历史背景、观念主张和危害。(3)唯“社会主义科学”论,使得中国人对西方科学在整体上持有负面的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科学也必然是走向衰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发动了批判自然科学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内外部历史根源,胡化凯等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本研究从科学主义维度分别考察了中国批判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思想根源。这一研究视角与学界从“反科学”视角研究科学批判有所不同。本研究认为,以教条化辩证唯物论为依据的科学唯物论思想及绝对真理观将相对论曲解为“相对主义”是批判相对论的两大科学主义根源。通过介绍和分析爱因斯坦社会主义观、哲学思想,以及相对论的科学思想,本研究认为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与辩证唯物论在思想上有同质性和相容性。(4)本研究以1973-1976年《自然辩证法杂志》批判大爆炸宇宙学的16篇文献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世纪某些宇宙学观点挑战了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一种变形的科学主义——‘唯上的真理观’”、“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三个主题,分析了这一批判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通过梳理我国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态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考察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促使了科学主义的诞生,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量子力学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动摇了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扩张主义和理想主义。通过辨析经典物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对两者的挑战,层层剖析,阐述了我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6)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和学术思想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以北京、上海两地部分科学文化学者举行的“科学文化研讨会”为起点,将科学主义这一议题,从学术象牙塔,推向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研究梳理了研讨的内容,分析了争论的过程、观点和性质,探讨了研讨与争论的意义。(7)本章以若干科学争议为案例,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当下,科学争议日益频繁,为研究科学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以“中医存废之争”、“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之争”和“全球气候变暖之争”为案例,考察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对争议的影响和表现。(8)考察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科学。科学主义会造成种种危害,科学-人文的分裂是其中的一大后果。本研究分析了科学-人文分裂的现象、危害,探索逐步实现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提出需要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以及加大科学史的传播力度。
陈雅[4](2007)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需要,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近代物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把近代物理当成经典物理,而忽视了其中蕴涵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学近代物理教学的最根本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近代物理的地位、特点与教学意义,以及教材和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改革、高效地向学生传授近代物理知识,提出了有效开展中学近代物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典型案例。以期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所帮助;对一线教师提高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效益有所借鉴。
张钟文[5](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提出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范增[6](2013)在《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提出以上世纪90年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颁布为标志,美国各州开展了基于标准的科学课程改革。然而十余年的课程改革效果不佳,尤其是美国学生在国际性的科学测试中表现不佳。对此,美国各界开展了深刻反思,普遍认为各州的科学课程内容标准及国家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包含的知识太宽泛,表浅地覆盖了诸多科学知识,导致“一公里宽一英尺深”的课程,学生无法随年级的增长而拓展和加深对核心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且,美国的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三者“各自为政”。针对这些弊端,华盛顿州、新泽西州率先修订了各自的课程标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也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新标准的概念框架。这些新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都围绕少数的核心概念组织知识并对每个核心概念规定了12年一贯的学习进阶(即规定了各学段的学生对核心概念应达到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习中持续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并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学习进阶发展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透彻理解核心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物理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0年左右,从小学到高中所设置的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衔接上略显不足,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调查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是什么并建构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对于课程的衔接、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考试评价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①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名称)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②每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是什么,即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学生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应该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为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个研究内容是: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高中物理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笔者对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及近代物理的内容进行了概念梳理,并进而概括出了高中物理核心概念。为验证其合理性,笔者用问卷调查了高中物理教师心目中最核心的知识,并统计了问卷中这些知识出现的频次,检验和调整了自己概括出的核心概念。第二个研究内容是: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笔者研读了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或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核心概念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着重分析了这些标准中要求某个学段的学生就某一核心概念应学习的知识点,统计了这些知识点出现的频次并分析了这些知识点的内涵。此外,笔者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情况的研究。着重分析了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对某一核心概念的典型错误理解,以及某一核心概念在各学段的教学效果。综合课标比较及相关研究证据的梳理,笔者对“能量守恒”、“稳定的电场”、“力与运动”这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构建了学习进阶。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共有11个,分别是力与运动,能量、动量的守恒,稳定的电磁场,变化的电磁场,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几何光学初步,物理光学初步,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笔者详述了每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对高中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分布在力、电、热、光、近代物理五个领域中的这11个核心概念能很好地涵盖教师心目中的各领域的核心知识,且11个核心概念中有9个得到了较高的频次,说明被选择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是基本合理的。“热力学定律”与“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两个核心概念得到的频次相对最低。经分析,“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仍然应作为核心概念,但热力学定律是否要与其它核心概念合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笔者对核心概念“能量守恒”构建出了学习进阶。在能量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方面,小学生应学习常见形式的能量(光、电、热、声),也要认识到运动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不必学习能量的概念。初中生要开始明确地学习动能、势能、热的本质(不学内能)并初步学习核能,学习近似的、初步的能量概念。高中生应定量地理解动能、势能,开始学习内能、电势能,进一步理解核能,学习更加精确和抽象的能量概念(从守恒的角度);在能量的转移、转化和守恒方面,小学生仅学习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典型现象,涉及光、电、热的转移以及电能、热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初中生应继续深入学习热的转移(热传递的方式、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热传导)、电能的转化和转移,开始学习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并初步认识通过碰撞的动能传递,学习“能量可以转化和转移”这一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半定量表述。高中生应学习更加抽象复杂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现象,涉及辐射及其本质、通过碰撞的动能传递和转化、原子能核能释放和转化的机制、电势能的转化等,要定量掌握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关系方面,从初中开始学习一些做功过程中发生能量转化的典型实例,高中生要定性和定量地掌握做功与能量变化间的关系,尤其是定量掌握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3)笔者对核心概念“稳定的电场”构建了学习进阶。在静电场方面,小学生要知道物体经摩擦带电后,能隔一段距离吸引其它物体。在6年级时要区分静电和电流。初中生要知道电荷的种类以及正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高中生应学习物体带电的微观本质、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能、电场线的概念,不必学习电势的概念;在恒定电流方面,小学生要认识到完整的闭合回路是形成电流、电力元件正常工作的前提,能认识电路中的各元件及其功能,尤其是开关;初中生要开始学习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认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分电流与电能的概念。理解电路图、短路、电压表电流表的用法,定性掌握欧姆定律,认识到在简单串联电路中的任意位置新增加一个电阻都会对整个电路造成同样的影响,认识到外电路上电力元件的变化会对干路电流产生影响。识别串并联电路并知道其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尤其是电压在串联电路中的分配以及电流在并联电路中的分配。此外,还要定性掌握电功率和焦耳定律;高中生应从电场的观点来理解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微观机制,定量掌握欧姆定律,知道局部电路的变化会对整个电路造成影响。定量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定性掌握电阻定律,定量掌握电功率和焦耳定律。(4)针对核心概念“力与运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笔者分别构建了学习进阶。在运动学方面,小学生应学习物体运动的多种形式,认识到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物体,描述物体的运动则要跟踪其位置的变化。初中生要定量掌握速度概念及其与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物体的运动要通过其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来描述,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用距离-时间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高中生要开始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区分位移和距离、速度和速率等标量和矢量,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等瞬时值和平均值。用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来描述运动;在动力学方面,小学生要学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和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及其对运动的阻碍作用。初中生要认识到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认识到生活中静止的物体往往受到一对平衡力。知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9年级时认识到物体不受力或受到一对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高中生应继续深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对于惯性,知道物体保持的是失去力的一瞬间的速度。学习牛顿第二和第三定律,认识力与加速度产生的同时性以及加速度产生的真正原因。学习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及两者产生的原因,学习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的行星运动。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教科书的编制以及后续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舒业强[7](2005)在《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射线实验技术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物理实验技术。它在透射、衍射、能谱和射线源等方面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领域。就X射线衍射来说,它对近代科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等)和近代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X射线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了解到物理实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加快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促进了物理实验技术的改进。 近代物理实验是融物理思想和实验技术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其显着特点之一是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存。为了反映当前物理学科重要领域的发展及实验技术的进步,为了培养创新型综合性人才,近代物理实验应该是:理论与技术并重、理论和技术结合。X射线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告诉我们,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前部分以X射线衍射为线索具体介绍了X射线实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X射线技术的实验方法,阐述了X射线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的后部分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出发点,思考近代物理实验科学的定位和近代物理实验的特点、地位及教学要求。从近代物理实验内容、实验室人员配备、教学方法、近代物理实验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阶段高校近代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实验仪器的更新、实验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实验技术的发展的角度研究了近代物理实验内容的改革,在这里面重点分析了“X射线衍射测定多晶体的晶格常数”、“全息照相”、“微波技术”实验内容的改进,引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透视电子显微镜”、“锁相技术”、“超导技术”、“激光喇曼光谱”等一些新的实验;以实验技术为主线建立了分系列、分层次近代物理实验体系。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设系列近代物理实验室,进行研讨式教学。同时就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从半开放实验室一
白利燕[8](2009)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近代物理学思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很多教材都增加了近代物理的知识,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近代物理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篇论文对国内外近代物理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必要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近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价值,从主流教材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近代物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经验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渗透式的方法,试图通过渗透这种途径来解决近代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第一章分析国内外关于近代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对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些综述。第二章是近代物理采取渗透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近代物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教育价值。第四章对新教材的这一部分内容以及教学现状做了一些分析,总结近代物理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参照国外优秀教材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渗透式的方法。第五章是对于渗透方法的详细说明。内容包括渗透的定义、国内当前教育形式下渗透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取的四种方式。第六章结合近代物理学的学科材料,给出5个渗透的实例作为范例。最后是结束语。
陈梦姣[9](2012)在《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将相对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必然引起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视。由于相对论的很多结论与日常生活经验不一致,导致相对论的教学过程出现困难。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相对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相对论的学习情况如何?影响学生相对论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人通过调查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在详细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相对论知识提出的三维目标后,利用问卷法对江苏省高中物理教师和学完高中物理的学生实施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江苏地区教师自身的相对论知识素养、中学相对论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相对论的学习情况,探讨了教学和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分析了其具体原因,期望对广大教师进行相对论部分的教学有借鉴作用。
朱锦,徐峰[10](1994)在《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文中认为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朱锦,徐峰(上海海运职工大学200120)(上海海运学校200120)当光通过某一物质时,不同频率的光与物质中性质不同或所处状态不同的粒子发生作用,可能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或使...
二、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
3.1 知识结构理论 |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
致谢 |
(2)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近代物理学 |
2.2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
2.2.2 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文献综述 |
4.1 国外近代物理学史应用现状 |
4.2 国内近代物理学史应用现状 |
4.3 近代物理学史在新课改中应用思考与分析 |
5 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
5.1 调查的目的与调查的对象 |
5.2 调查研究的过程 |
5.2.1 问卷的设计 |
5.2.2 问卷的实施 |
5.2.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
5.3 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
5.3.1 高中教师在教授近代物理部分应用近代物理学史现状分析 |
5.3.2 高中生在近代物理部分学习现状分析 |
5.4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6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近代物理学史的实践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2 被实选择 |
6.3 实验材料 |
6.3.1 前试 |
6.3.2 部分应用到物理学史的教学内容设计 |
6.3.3 后测 |
6.4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7 学生访谈记录 |
8 教学建议 |
8.1 专题讲座类型 |
8.2 自主学习类型 |
8.3 课堂渗透类型 |
9 总结与展望 |
9.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9.2 存在的不足 |
9.3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致谢 |
(3)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
1.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
1.2.1 中国学者对西方科学主义理论的译介 |
1.2.2 学者对中国科学主义的考察 |
1.2.3 科学文化学者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
1.2.4 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可能的维度 |
1.2.4.1 紧跟西方前沿理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
1.2.4.2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考察科学主义问题 |
1.2.4.3 动态地把握科学主义的表现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分析法 |
1.3.2.2 历史分析法 |
1.3.2.3 个案分析法 |
1.3.3 创新点 |
1.3.3.1 考察“科学主义”与“科学批判”的关系 |
1.3.3.2 从一般性理论到特殊的事实 |
1.3.3.3 考察1949-1978特殊时段的科学主义 |
第二章 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唯“社会主义科学”论 |
2.1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内涵和性质 |
2.2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历史背景 |
2.2.1 科学革命带来认识论的改变 |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非和平特征 |
2.2.3 科学技术现状加剧了赶超心理 |
2.3 唯“社会主义科学”论的核心思想 |
2.3.1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决定论 |
2.3.2 自然科学的阶级属性论 |
2.3.3 科学思想的唯物论 |
第三章 相对论批判与科学主义 |
3.1 相对论及其意义 |
3.2 中国人眼中爱因斯坦形象的变迁 |
3.2.1 建国前-1951:“科学的革命家” |
3.2.2 1952-1966:“唯心主义者” |
3.2.3 1966-1978:“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 |
3.3 相对论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 |
3.3.1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
3.3.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根源分析 |
3.3.2.1 对哲学的教条化理解 |
3.3.2.2 科学理论的绝对真理观 |
3.4 爱因斯坦与马克思主义 |
3.4.1 爱因斯坦论社会主义 |
3.4.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批判与科学主义——以《自然辩证法杂志》为例 |
4.1 对大爆炸宇宙学的批判 |
4.1.1 对宇宙学的批判 |
4.1.2 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 |
4.1.3 对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批判 |
4.1.4 对“惯性、质量和能量”的讨论和批判 |
4.1.5 对批判的特征分析 |
4.2 对批判的科学主义动因分析 |
4.2.1 大爆炸宇宙学挑战了无限宇宙观 |
4.2.2 科学主义的变形——“唯上的真理观” |
4.2.3 以科学主义眼光看待当代物理 |
第五章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 |
5.1 量子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
5.1.1 量子论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
5.1.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
5.2 中国人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态度变化 |
5.2.1 建国前:“世界知名之物理学泰斗” |
5.2.2 50年代-70年代:“其唯心主义阻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
5.2.2.1 苏联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
5.2.2.2 中国批判哥本哈根解释的政治背景和代表性观点 |
5.2.2.3 中国批判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风格转向 |
5.2.2.3 对批判过程、性质和外部根源的归纳 |
5.2.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种不同的观点 |
5.3 哥本哈根解释批判与科学主义关系研究 |
5.3.1 经典物理学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
5.3.1.1 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导致科学主义诞生 |
5.3.1.2 经典物理学塑造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信念支柱 |
5.3.2 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挑战 |
5.3.2.1 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的? |
5.3.2.2 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察者,还是观察创造实在? |
5.3.3 量子力学对科学主义的挑战 |
5.3.3.1 量子力学改变了还原主义的基石 |
5.3.3.2 量子力学动摇了扩张主义的信念 |
5.3.3.3 量子力学动摇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
第六章 走向公众视野的科学主义 |
6.1 科学主义、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 |
6.2 科学文化与科学主义的争论 |
6.2.1 争论过程和内容 |
6.2.2 争论的性质 |
6.2.2.1 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的关系 |
6.2.2.2 科学理论与客观真理的关系 |
6.2.2.3 科学落后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
6.3 研讨与争论的意义 |
6.3.1 “科学主义”从学术圈走向公众视野 |
6.3.2 提高了科学史学科的影响力 |
6.3.3 反思科学拓宽了理论视野 |
第七章 科学争议中的科学主义 |
7.1 为何会出现科学争议? |
7.1.1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
7.1.2 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
7.2 我国若干科学争议案例中的科学主义表现 |
7.2.1 科学主义表现之一:用科学标准评判其他知识 |
7.2.2 科学主义表现之二:将社会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 |
7.2.3 科学主义表现之三:“唯科学”引导媒体立场的“一边倒” |
第八章 结语 |
8.1 全球化时代科学-人文的分裂 |
8.2 探索科学-人文融合的途径 |
8.2.1 提倡建设性的反科学主义 |
8.2.2 大力普及科学史教育 |
8.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
2 进行新课程教材分析的重要性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章 中学近代物理内容的地位、特点与教学意义 |
1.1 高中近代物理内容的地位 |
1.1.1 原子物理学 |
1.1.2 量子力学 |
1.1.3 相对论 |
1.2 高中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特点 |
1.2.1 原子物理部分 |
1.2.2 量子部分 |
1.2.3 相对论部分 |
1.3 高中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意义 |
第2章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的教材分析 |
2.1 02版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近代物理部分的比较 |
2.2 02版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近代物理部分的比较分析 |
2.2.1 比较的教材 |
2.2.2 02版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近代物理部分教学要求的比较分析 |
2.2.3 必加选教材和新课标教材近代物理部分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3章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的内容分析 |
3.1 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基本概念的变迁 |
3.1.1 经典物理以力和质量为最基本概念 |
3.1.2 近代物理中用动量和能量作为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
3.1.3 位置概念的发展 |
3.1.4 相互作用概念的发展 |
3.1.5 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基本方法的变化 |
3.2 经典与量子的桥梁—玻尔理论 |
3.2.1 玻尔理论的创立和贡献 |
3.2.2 玻尔理论是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的桥梁 |
3.3 波粒二象性 |
3.3.1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
3.3.2 光的波粒二象性 |
3.3.3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3.4 质量与能量的本质关系—质能关系 |
3.5 近代物理建立和演变过程所折射出的思想方法 |
3.5.1 原子物理学发展过程所折射的思想 |
3.5.2 量子力学发展过程所折射的思想 |
3.5.3 相对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
第4章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教学现状”(学生卷)的调查研究课时安排 |
4.1.1 问卷的编制、实施 |
4.1.2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4.1.3 结论与思考 |
4.2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教学现状”(教师卷)的调查研究 |
4.2.1 问卷的编制、实施 |
4.2.2 教师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4.2.3 结论与思考 |
第5章 高中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实施研究 |
5.1 抓牢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
5.1.1 新课教学(以“原子核的组成”) |
5.1.2 概念复习课教学(以“原子的结”为例) |
5.2 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
5.3 校本课程的开发 |
5.3.1 校本课程《近代物理研读》简介 |
结语 |
1 关于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 |
2 本课题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公开课情况 |
附录 |
附录1: 近代物理部分知识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近代物理部分知识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相对论简介》一章的教材分析 |
致谢 |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
3.2.1 声的部分 |
3.2.2 光的部分 |
3.2.3 热学部分 |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
3.2.5 电的部分 |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
3.2.9 近代物理部分 |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
5.3.1 教学目标 |
5.3.2 应对策略 |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
5.4.1 课前准备环节 |
5.4.2 教学展开环节 |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7 相关建议 |
7.1 教材方面 |
7.2 教师方面 |
7.3 评价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西方科学教育界常用的“科学概念”及其表述 |
2.1.1 “概念”(concept)的界定 |
2.1.2 “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的界定 |
2.1.3 西方科学教育界常用的“科学概念”的含义 |
2.1.4 科学概念的表述方式 |
2.2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
2.3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的概念界定 |
2.4 调查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的已有研究 |
2.4.1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梳理核心概念和大概念 |
2.4.2 构建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 |
2.4.3 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科学教育标准和相关研究证据 |
2.4.4 参考专家、教师和公众的意见 |
2.4.5 通过调查各学段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程度来构建学习进阶 |
2.4.6 美国科学教育新标准的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与学习进阶 |
第3章 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调查研究 |
3.1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文本梳理 |
3.1.1 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梳理 |
3.1.2 高中物理电学概念的梳理 |
3.1.3 高中物理热学概念的梳理 |
3.1.4 高中物理光学概念的梳理 |
3.1.5 高中近代物理概念的梳理 |
3.1.6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初步分析 |
3.2 高中物理教师对核心概念的意见 |
3.2.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3.2.2 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处理 |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以“能量守恒”、“稳定的电场”、“力与运动”为例 |
4.1 核心概念“能量守恒”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1 “能量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2 “能量的转移、转化和守恒”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3 “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关系”的学习进阶研究 |
4.1.4 本研究的结论 |
4.2 核心概念“稳定的电场”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1 “静电场”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2 “恒定电流”的学习进阶研究 |
4.2.3 本研究的结论 |
4.3 核心概念“力与运动”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1 “运动学”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2 “动力学”的学习进阶研究 |
4.3.3 本研究的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各章概念图 |
附录二 国际课标比较中取样的课程标准名称与详情 |
附录三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能量守恒”的规定 |
附录四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的学生学习“稳定的电场”的规定 |
附录五 国内外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力与运动”的规定 |
致谢 |
(7)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综述 |
1.1 X射线的发展史 |
1.2 X射线实验技术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应用 |
1.3 近代物理实验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提出 |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二章:X射线产生原理及X射线衍射实验技术分析 |
2.1 X射线的本质和X光谱 |
2.2 X射线实验技术 |
2.3 X射线的广阔发展前景 |
第三章: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
3.1 近代物理实验新的定位 |
3.2 近代物理实验的特点、地位及教学要求 |
3.3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3.4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8)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近代物理学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3 相应的分析 |
第二章 近代物理采取渗透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近代物理学的主要思想及其教育价值 |
3.1 相对论的主要思想 |
3.2 量子论的主要思想 |
3.3 近代物理的教育价值 |
第四章 近代物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近代物理教育的现状 |
4.1.1 教材分析(人教版) |
4.1.2 教学现状 |
4.2 近代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
4.2.1 教材方面 |
4.2.2 教学方面 |
4.3 国外(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
4.3.1 教材分析 |
4.3.2 总结与启示 |
第五章 问题解决的途径——渗透 |
5.1 渗透的定义及可行性分析 |
5.2 渗透的具体途径 |
第六章 渗透的具体实例 |
6.1 质量是什么? |
6.2 光传播需要介质吗? |
6.3 光要是电磁波那还能由光子组成吗? |
6.4 力的作用都是通过场吗? |
6.5 可以通过参考系转换来延长生命吗?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研究的现状 |
2.1 中学生学习相对论的意义 |
2.2 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及学习现状 |
2.3 相对论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学物理相对论的教学内容研究 |
3.1 相对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
3.1.1 相对论的提出解决了物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时间、空间问题 |
3.1.2 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一 |
3.1.3 相对论是电磁波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
3.2 中学物理相对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
3.2.1 2002 年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在相对论部分的比较 |
3.2.2 新课程标准中相对论部分三维知识目标的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学生相对论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
4.1 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1 学生问卷的编制 |
4.1.2 学生问卷的施测 |
4.2 学生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基本信息的总体情况 |
4.2.2 高中生相对论学习的总体情况 |
4.2.3 物理学业成就对相对论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4.2.4 性别、学校类别及教学课时数对学生相对论学习的差异分析 |
4.3 结论与思考 |
4.3.1 学生反映的教师教学情况 |
4.3.2 学生相对论知识的学习情况 |
第五章 高中教师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 教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5.1.1 教师问卷的编制 |
5.1.2 教师问卷的实施 |
5.2 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5.2.1 教师问卷样本的基本信息 |
5.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整体描述 |
5.2.3 相关因素对教师相对论部分理解和教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4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结果的比较研究 |
5.3 结论与思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2]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张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2)
- [3]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研究[D]. 赵肖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近代物理部分的教学研究[D]. 陈雅. 苏州大学, 2007(11)
-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 范增. 西南大学, 2013(10)
- [7]从X射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近代物理实验改革[D]. 舒业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8]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近代物理学思想的研究[D]. 白利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9]江苏省中学物理相对论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D]. 陈梦姣. 苏州大学, 2012(10)
- [10]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浅谈近代物理中几个效应的教学体会[J]. 朱锦,徐峰.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