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汪晨武[1](2019)在《免除漆管道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带漆管道的在线检测是对在役管线安全性检验的必要手段,而目前带漆管道的超声检测技术主要是以除漆检测和定点检测为主,难以实现对在役管道的带漆检测和长距离扫描检测。因此,通过研究漆层对超声检测结果的影响和研究超声换能器和检测装置对超声信号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带漆管道超声检测信号弱和难以扫描检测的难题。首先通过分析计算超声波在无漆层和有漆层情况下,在水、钢介质中的透射和反射率,漆层对超声波声压和声强的透射和反射率的影响与漆层本身厚度及超声换能器频率有关,并且漆层在超声波传播中会降低超声波的声强,对超声波的能量损失有直接影响。其次,漆层会对超声波造成衰减,介质衰减最为主要,其衰减程度取决于漆层的性质、厚度、密度、成分和配比。但是漆层对超声波的衰减毕竟有限,在对带有不同厚度漆层的不同厚度平板试块的定点检测实验,可以确定0.2mm以下环氧树脂漆层对超声波检测结果的误差在±0.15mm范围内。在针对带漆管道扫描检测的情况,换能器的选择和参数设计决定着检测信号和检测结果的好坏,通过对比分析圆形平面换能器和圆形聚焦换能器的声场特点,聚焦换能器由于能量集中更适合用于检测厚度不太厚、晶粒粗大和带涂层工件,因此选择聚焦换能器用于带漆管道的扫描检测将会更加合适。经过计算和选材,最终确定加工的换能器的频率为2.5MHz、5MHz和8MHz,压电晶片材料选择为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晶片直径为10mm,背衬材料为钨粉-环氧树脂,保护膜和声透镜材料都选用有机玻璃,其中声透镜为凹平面声透镜,曲率半径为65mm。最后,通过研究设计三套不同结构的检测耦合装置和两套适用不同情况的行走机构,并通过对耦合装置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以流场稳定性、涡流干扰和气泡排除等方面作为判断耦合效果好坏的理论依据,并以设计模型为蓝本加工出一套完整的检测装置进行实际检测实验,检测实验效果满足对带漆管道进行扫描检测的基本要求,且检测误差在0.2mm以内。检测实验过程中发现由于喷嘴高度过高而使得出水口处水流有回流冲击的影响,从而造成对检测信号的干扰。喷嘴高度和出口流速决定着水流干扰程度的强弱,通过对出水口处流场的模拟,理论上出水口流速在8m/s以下时,喷嘴高度宜调整为1mm-2mm以内,此时水流干扰将减弱。
沈剑峰[2](2005)在《基于光热效应的热波成像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光热效应的热波成像检测技术应用于固体材料的无损检测是目前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非接触、非破坏性的优点,且在理论上具有对固体材料不同深度处可进行非破坏性剖析检测的独特本领,适合于金属固体、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薄膜材料等的分层成像分析,受到许多应用部门的重视。 本文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叙述了热波成像检测技术的原理,总结了热波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本文研究的新目标。为此,建立了体吸收热传导模型,利用热波扩散的特性,通过求解热传导方程,得到样品的表面温度与缺陷深度及泵浦光调制频率的关系;并精心设计了基于光热偏转技术的小型化成像检测系统,对系统中泵浦光路和探测光路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对光、机、电、算各部分组件作了合理的配置和设计,使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易操作、小型化等优点;建立了采用全半导体激光器作泵浦光和探测光的结构紧凑的实验装置,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验证了由模型导出的理论关系,并获得了试样次表面不同深度处信息的图像及差分处理后的薄层信息,达到分层成像检测试样次表面信息的目的;同时还实验研究了热波成像检测中幅值信号与相位信号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热波成像检测技术只能应用于薄层材料的结论。经过对介质薄膜和金属薄膜的激光损伤作了热波成像检测和研究后,获得了光学薄膜的热波图象,该图象直观地反映了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程度与空间位置,通过对光学薄膜激光损伤处光热幅值信号的线性外推处理,可以推算薄膜的损伤阈值。在应用热波成像检测技术的同时还提出了基于薄膜多种光学和热学性质的光学薄膜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由于热波成像检测技术的高灵敏性、对材料的无损性及检测结果的直观性,使其在光学薄膜的无损评估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不同调制频率的泵浦光,可获得试样次表面不同深度处的结构信息,泵浦光的调制频率越低,热波的幅值信号能够反映材料次表面结构的深度越深;(2)泵浦光的调制频率相同时,热波的相位信号比幅值信号可以反映更深的材料次表面结构,但热波相位信号的横向空间分辨率不及幅值信号的空间分辨率,相位信息不能分辨材料内部横向尺寸小于深度的次表面结构;(3)热波的深度探测能力随泵浦光调制频率的减小而增大,但具有探测极限,实验显示,当泵浦光的调制频率过低时,信号出现饱和并衰减。例如对金属铝材料,泵浦光的调制频率在40Hz以上可以获得满
夏纪真,舒菁,陈立冬[3](1993)在《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对带有厚90μm左右漆层的飞机铝合金螺旋浆叶,可直接用瑞利波检出深0.3mm 左右的疲劳裂纹。本文提出了所用超声探头的工作频率、最佳入射角和最合适的有机玻璃斜楔形状,并获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二、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免除漆管道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免除漆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免除漆超声波检测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油气管道涂层的发展及现状 |
1.3.1 埋地管道涂层的发展及现状 |
1.3.2 站场地上管道涂层的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免除漆超声波检测技术的理论分析 |
2.1 漆层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 |
2.1.1 超声波在异质界面的反射与透射 |
2.1.2 超声波在水、漆层和钢中的反射和透射 |
2.2 漆层对超声波的衰减影响 |
2.2.1 超声波的扩散衰减与介质衰减 |
2.2.2 漆层对超声波的介质衰减 |
2.3 平板带漆检测实验及检测效果分析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操作过程 |
2.3.3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免除漆超声波检测换能器的设计及声场分析 |
3.1 换能器的声场理论分析 |
3.2 换能器的声场声压模拟及结果分析 |
3.3 免除漆超声波检测换能器的设计 |
3.3.1 结构设计 |
3.3.2 参数确定及材料选择 |
3.3.3 匹配电路 |
第四章 免除漆管道超声波检测装置设计 |
4.1 耦合方式及耦合剂的选择 |
4.1.1 耦合方式 |
4.1.2 耦合剂的选择 |
4.2 喷水耦合检测装置设计 |
4.2.1 耦合装置结构 |
4.2.2 内部流场模型 |
4.3 行走机构 |
4.3.1 手动式行走机构 |
4.3.2 自动式行走机构 |
第五章 耦合装置内部流场分析 |
5.1 流体流动模型及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
5.1.1 流体流动模型 |
5.1.2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
5.2 流场模型网格划分 |
5.3 耦合装置内部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压力分布 |
5.3.2 速度分布 |
5.3.3 速度矢量变化 |
5.4 检测装置的选择与加工 |
第六章 带漆管道检测实验 |
6.1 带漆管道实际检测实验 |
6.1.1 实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6.1.2 检测实验及数据分析 |
6.2 喷嘴高度对信号干扰问题的研究 |
6.2.1 喷嘴高度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6.2.2 喷嘴处流场的模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光热效应的热波成像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损评价概述 |
1.1.1 无损评价的目标和作用 |
1.1.2 无损评价的检测技术 |
1.1.3 无损评价的新成员—热波检测技术 |
1.2 光热效应概述 |
1.2.1 光热效应产生的原理 |
1.2.2 光热效应的检测技术及其分类 |
1.2.3 光热光声效应的应用 |
1.3 热波检测技术 |
1.3.1 光热偏转检测技术 |
1.3.2 光热偏转技术的检测方式 |
1.3.3 热波成像技术 |
1.3.4 热波成像技术的最新发展 |
1.4 热波检测技术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目标 |
1.4.1 国际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本研究目标的提出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关键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波检测技术的理论 |
2.1 激光对物质的热作用 |
2.1.1 固体材料的热物理性质 |
2.1.2 材料对激光的吸收 |
2.2 热传导方程及其解析解 |
2.2.1 热传导方程 |
2.2.2 对于热物性参数为恒量的无限大介质内热传导方程的解 |
2.3 温度场的三层介质模型 |
2.3.1 三层介质模型 |
2.3.2 三层介质模型的解 |
2.4 光束偏转角的计算 |
2.5 固体光热效应的热传导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波检测系统的设计 |
3.1 检测系统总体介绍 |
3.2 泵浦光源及其频率调制控制 |
3.2.1 半导体激光器 |
3.2.2 恒流调制电源 |
3.3 探测光源及其光机机构 |
3.4 样品台与三维扫描机构 |
3.4.1 样品台 |
3.4.2 三维扫描机构 |
3.5 检测系统的器件与电路 |
3.5.1 光电转换系统的组成 |
3.5.2 位置探测器及差分偏置电路 |
3.5.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
3.6 软件设计 |
3.6.1 电机控制和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 |
3.6.2 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 |
3.7 热波成像检测系统中的仪器及其作用 |
3.8 影响热波成像检测系统信号的因素 |
3.8.1 测量精度 |
3.8.2 测量速度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材料次表面结构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固体材料次表面缺陷的检测 |
4.3 信号与样品的厚度及频率的关系 |
4.4 不同激发频率下试样的次表面信息 |
4.5 差分运算后试样的薄层信息 |
4.6 幅值信号与相位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
4.7 结论 |
4.8 讨论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检测 |
5.1 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研究的研究现状 |
5.3 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机理 |
5.3.1 本征吸收和热损伤 |
5.3.2 自聚焦效应 |
5.3.3 电子崩和多光子电离 |
5.3.4 杂质缺陷、超声波和非线性吸收 |
5.4 检测光学薄膜损伤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
5.4.1 透射反射扫描法 |
5.4.2 散射光检测法 |
5.4.3 光声检测法 |
5.5 金属薄膜激光损伤的检测 |
5.5.1 金属薄膜损伤阈值的检测装置 |
5.5.2 实验方法 |
5.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介质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检测 |
5.6.1 介质薄膜损伤阈值的透射OBD检测装置 |
5.6.2 实验方法 |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7 结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薄膜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6.1 光学薄膜多参数质量评价的原理 |
6.2 光学薄膜多参数检测装置及样品 |
6.3 光学薄膜的多参数检测与结果 |
6.4 热波成像技术在薄膜评价中的特点 |
6.5 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射 |
四、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免除漆管道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D]. 汪晨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基于光热效应的热波成像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D]. 沈剑峰. 浙江大学, 2005(05)
- [3]在役飞机螺旋桨叶带漆超声检测[J]. 夏纪真,舒菁,陈立冬. 无损检测,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