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橡胶树落叶利用的一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1](2019)在《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加大。而我国森林总量少、人口多,人均占有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25%,加上全球森林保护日益加强,木材供不应求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橡胶树属人工经济林和速生林,可增加木材资源、缓解木材供应紧张形势。海南农垦拥有368万亩左右橡胶林,旗下的林产集团对橡胶木及其市场开发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家具行业精细化发展等影响,其橡胶木市场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这将制约林产集团进一步发展,并影响海南农垦橡胶木及其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木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现总体上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接下来分析了橡胶木的市场前景,认为橡胶林作为人工林和经济林,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可持续利用,市场前景较好。再接下来重点分析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创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原料供应仅仅依靠海南橡胶集团,供应渠道单一;虽统一了产品质量要求,但各分子公司受原木、设备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与民营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产品销售市场仅局限于国内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市场范围小,同时营销存在着方式陈旧、经销商质量不高、营销人员积极性不高;成本高、利润率低等。最后提出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建议,包括种推广种植兼优品种、应用木材改性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来拓宽原料供应渠道、改进营销组织结构和创新营销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全力降本增效等。
王关泽[2](2019)在《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橡胶树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和树干储水在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是否发挥作用,从2017.10-2019.2我们测定了种植于海南儋州地区成龄橡胶树地面部分组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和监测了第一蓬叶生长期橡胶树干基和冠基的液流动态。同时为了解在越冬期未出现集体落叶休眠的幼龄树在越冬期枝条和叶片的碳供应水平和变化,在2018年的越冬期(2018.11-2019.2)同期测定了毗邻样地种植的幼龄树枝叶的NSC浓度与成龄橡胶树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试验时间内发现成龄橡胶树在冬季低温开始和逐渐干旱的过程中叶片、树皮和树干会逐渐累积NSC。在3月初橡胶树生长第一蓬新叶时,树枝、树皮和树干的NSC会因为用于支持新生叶片和枝条的生长,其浓度均会下降,这与前人对橡胶树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与其他热带落叶树种和温带落叶树种的行为类似。在生长季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产胶和割胶的旺季(即8月到10月),成龄橡胶树的叶片和树皮的NSC浓度都经历了下降,或许与胶乳生产和收获及割胶和割胶带来的韧皮部损伤有关。(2)幼龄橡胶树的叶片和枝条NSC浓度在越冬期内,和温度以及日照时长关系紧密,在低温和日照时减少时,叶片和枝条的NSC浓度与其变化一致。在经历了持续低温之后,幼龄树叶片似乎受损,碳同化能力下降,此时叶片在温度升高和日照时的增长的短期内无法提升叶片NSC浓度。而幼龄橡胶树的枝条NSC浓度在越冬期内保持上升的趋势,这与温带常绿树种的策略相似。当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这种累积策略也有可与幼龄树和成龄树“源(source)”“汇(sink)”特征及NSC的运输特征有关。也有可能是在有低温寒流和干旱的环境下,幼龄橡胶树生长受限而导致的。(3)在抽芽期后,橡胶树的液流开始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同时夜间液流逐渐旺盛。这是因为橡胶树的第一蓬叶展叶在雨季开始之前,橡胶树刚刚经历了短期的冬季干旱,为满足新生叶生长所需的水会在夜间会补充水分。这是橡胶树应对新生叶需水的适应。通过观察发现,在橡胶树冠基与干基监测的液流动态显示,在第一蓬叶生长期内,液流启动、增加及下降过程都存在时滞,这表明树干储存水在此期间发挥了作用。橡胶树树干储存释放水的日进程和释放量在第一蓬叶生长期内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树干储存水的释放在变色及稳定期的释放量最大,达到2.07±0.72 kg/d,但是对蒸腾的贡献率却最低仅为9.93%左右。
闫文静[3](2019)在《幼龄胶园间作木薯对橡胶树白根病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幼龄胶园内间作木薯是国内外橡胶产区常见的种植方式,但对该间作模式的合理性存在着分歧。本文采用平板试验研究木薯器官水及醇浸提液、器官腐解物水及醇浸提液、叶片挥发物、根系分泌物和胶园土壤水浸液对木质硬孔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效果;盆栽试验研究浇灌木薯根水浸液对已感染白根病橡胶苗的生长及其病情指数的影响;大田试验研究3种不同年限间作胶园在施肥和不施肥情况下其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状况的差异,回答对间作木薯能否引起胶园土壤肥力下降和增加病害的发生的分歧点,为橡胶/木薯间作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最终为该模式推广及优化该模式间作栽培技术提供一定的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薯器官浸提液中根水浸液所有浓度均对橡胶树白根病菌菌落的生长具有显着的化感促进作用,醇浸提液主要在浓度8、40、200mg/ml具有显着的化感促进作用;茎水浸液和醇浸液对菌落生长的化感作用并无明显规律;叶水浸液对菌落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10、100mg/ml,醇浸液对菌落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200、1000mg/ml处理后前两天。木薯器官腐解物浸液中根水浸液对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在200mg/ml时达到显着;茎腐解物水浸液8、40、200mg/ml均对菌落生长具有显着的化感抑制作用,醇浸液对菌落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集中在8mg/ml,对菌落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集中在200、1000mg/ml;叶腐解物水浸液在8、40mg/ml时对菌落生长具有显着化感抑制作用,醇浸液在8、40mg/ml时对菌落生长具有显着化感促进作用。木薯叶片挥发物在4、6g/皿时对菌落生长具有显着化感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对菌落生长无显着化感效果。土壤水浸液对菌落生长的化感促进效果集中在40、200、1000mg/ml 处理后 2d.2、选择对橡胶白根病病菌菌丝生长起显着促进作用的10mg/ml木薯根水浸液,将其浇灌至接种橡胶树白根病病菌成功的橡胶小苗,5个月后发现:根部侵染程度较对照更为严重,其中“1”级侵染级别比对照少20%,“3”级侵染级别比对照高20%;浇灌木薯根水浸液与对照相比能延缓叶片发黄及落叶。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木薯化感物质根水浸液确实能加重橡胶苗白根病的发病程度,但短时期来看,根水浸液可使橡胶苗生长更为健康。3、通过对未施肥的间作一年、三年胶园和施肥的间作二年胶园各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状况指标变化率的主成分分析发现:未施肥的间作木薯一年、三年胶园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结构综合得分值均小于0,而增施肥料的间作木薯二龄胶园其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值和土壤微生物结构综合得分值均大于0,说明若间作木薯胶园不增加相应的施肥量,可引起胶园土壤的肥力下降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状况恶化,若间作木薯增施相应肥料,可增加胶园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这样既有利于抵御植物病害,也可保证橡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后续树胶树产胶排胶的高产稳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其中细菌主要的门包括: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 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真菌主要的门包括:子囊菌门(A 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 ytr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间作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可能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降低土壤降解能力和代谢活性。
徐凡丁[4](2019)在《橡胶树挥发性化合物对2种小蠹虫的行为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是我国的战略物资,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蠧虫是钻蛀橡胶树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它们具有生殖能力强,适应性广,个体隐蔽性强,抗药性强等特点,防治难度很大,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爆发性灾害。近年来,小蠧虫对橡胶林的危害越来越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橡胶材小蠹(Xyleborus affinis Eichh)和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是危害橡胶树的主要优势种。为了探究橡胶树中的挥发性物质对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蠹是否有行为调控作用,筛选具有吸引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通过固相微萃取样品预处理方法获得胶树中的挥发性成分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再使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对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蠹的嗅觉行为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橡胶树挥发性气体的GC-MS色谱图出峰保留时间集中在2-36 min,分析鉴定出27个组分,包括10种烷烃,3种胺,2种稀,5种酯,2种苯,另有醛类、酸类、酮类、酚类、醇类各1种。2.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蠹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生理和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P-伞花烃、长叶烯、十四烷、2-苯基-2-丙醇4种化合物对两种小蠹虫均具有引诱作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棕榈酸甲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4种化合物对两种小蠹虫均具有趋避作用;两种小蠧虫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一烷、苯乙酮、3-乙基苯甲醛和正十六烷5种化合物无明显趋性。3.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质量浓度的触角电生理及嗅觉行为反应不同。橡胶材小蠹在长叶稀质量浓度为0.1Omg/mL时其选择系数为0.1979±0.1158时引诱效果最好;中对长小蠹在长叶稀质量浓度为1.OOmg/mL时选择系数为0.3066±0.1457时引诱效果最好;两种小蠹虫均在P-伞花烃质量浓度为0.10mg/mL、十四烷质量浓度为1.0Omg/mL、2-苯基-2-丙醇质量浓度为100mg/mL时引诱效果最好。4.用p-伞花烃、长叶稀、十四烷、2-苯基-2-丙醇按体积比为1:1配制而成的编号为1-11的11种混配化合物对橡胶材小蠧和中对长小蠹均具有引诱作用,不同组合的混配化合物相对于单一化合物对橡胶材小蠧的引诱效果不同。P-伞花烃和长叶烯混合物、长叶烯和2-苯基-2-丙醇混合物的引诱效果强于单一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有协同增效的作用;P-伞花烃和十四烷混配化合物、长叶稀和十四烷混配化合物以及十四烷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的引诱效果与单一化合物的引诱效果相比差异不大;P-伞花烃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的引诱效果略低于单一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有拮抗作用。不同标准品试剂组合的混配化合物相对于单一化合物对中对长小蠧的引诱效果也不同。P-伞花烃和长叶烯混配化合物、长叶烯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的引诱效果强于单一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有协同增效的作用;P-伞花烃和十四烷混配化合物、P-伞花烃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长叶稀和十四烷混配化合物以及十四烷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的引诱效果与单一化合物的引诱效果相比差异不大。综上,同一种混配化合物组分对两种小蠹虫作用的效果可能不同,比如P-伞花烃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对橡胶材小蠢有拮抗作用,但对中对长小蠢没有显着的作用。橡胶材小蠹在嗅觉行为反应中对长叶烯和2-苯基-2-丙醇混配化合物的趋性最强,但在其触角电生理试验中它的EAG值不是最大的;而中对长小蠧在嗅觉行为反应中对P-伞花烃和长叶烯混配化合物的趋性是最强的,并且其触角电生理试验中它的EAG值也是最大的。
刘耀[5](2019)在《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B A.Steinmann)引起的白粉病是橡胶树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橡胶的产量。白粉菌属专性寄生菌,尚不能离体培养,转化体系未成熟,导致对橡胶树白粉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较少。分支酸(Chorismicacid)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及动物体中,是莽草酸代谢途径的最终产物。它参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同时,分支酸还与植物防御相关激素(水杨酸、吲哚乙酸等)的合成有关,在植物抗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病原物在侵染寄主过程中,能够分泌分支酸变位酶进入植物的细胞质中,影响植物莽草酸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的防卫反应促进病原物的定殖、扩展。本研究克隆和鉴定了橡胶树白粉菌一个分支酸变位酶基因OHCmu,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构建GST-OHCmu融合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融合蛋白,分析OHCmu酶活和验证了酶活位点,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白粉菌OHCmu的分子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探讨其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PDB和NCBI数据库中搜索获得2个不同的分支酸变位酶基因。利用同源比对法,在本实验室已有的橡胶树白粉菌基因组中,搜索获得一个分支酸变位酶同源基因序列。采用RT-PCR法克隆获得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基因,命名为OHCmu。该基因大小843 bp,具有1个内含子,其编码262个氨基酸,具有d5csma结构域,属于Chorismate mutase Ⅱ蛋白家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OHCmu基因在白粉菌侵染橡胶叶片过程中,表达量升高,在13h时表达量达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2、构建GST-OHCmu融合原核表达载体,筛选诱导表达条件,并利用GST亲和层析柱对蛋白进行纯化。GST-OHCmu融合蛋白在供试条件(IPTG:0.8 mmol/L,16℃)下可以较好的表达,获得融合蛋白大小约为56 kD,与预测结果一致。经过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切割GST标签后顺利获得浓度较高、较纯的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大小为30kD。3、通过蛋白酶活测定法分析了 OHCmu的活性,以及温度、产物(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对酶活的影响。结果显示,纯化后的OHCmu具有分解分支酸的酶活性,同时,其酶活不会受到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抑制;但酶活受温度影响,高于45℃酶活几乎完全丧失。4、对OHCmu蛋白进行点突变,验证其关键酶活位点。结果显示第163位精氨酸与173位赖氨酸对OHCmu活性至关重要,是OHCmu的关键酶活位点,与已报道的玉米黑粉菌分支酸变位酶活性位点一致,该酶活位点比较保守。
李书缘[6](2019)在《巴西橡胶树LFG基因在抑制真菌侵染中的负调控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橡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植物病原真菌-白粉菌、炭疽菌及疫霉等均会危害巴西橡胶树,这些病原真菌会造成天然橡胶的严重减产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且现阶段针对橡胶树的抗病育种工作的研究相对滞后。本工作初步探索橡胶树LFG基因在病原真菌侵染中的功能,以期为橡胶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铺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橡胶树基因库中鉴定了 1 1个LFG同源蛋白,通过与AtLFG基因的比对选择同源性最高的两个基因分别称为:HbLFG1和HbLFG2。克隆两个基因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都有7个跨膜结构域且都不含有信号肽,都含有一个BI-1-like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但两个蛋白的3个保守模序中有5处位点存在差异。测定在橡胶树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片0h、3 h、6 h、12 h、24 h、48 h时HbLFG1和HbLFG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前24 h内随时间的增加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上升,但HbLFG1比HbLFG2基因的表达量的上调更明显;测定橡胶树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感病等级的橡胶树叶片中HbLFG1和HbLFG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等级的增加,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趋势,HbLFG1比HbLFG2基因的表达量上调更明显,结果表明HbLFG1和HbLFG2基因可能参与了橡胶树对白粉菌侵染的应答调控,并且HbLFG1可能比HbLFG2在响应病原菌侵染中的作用更加显着。为确定HbLFG基因是否对病原菌的侵染具有调控作用,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拟南芥野生型中敲除AtLFG,获得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再对拟南芥LFG缺失突变体瞬时表达HbLFG1基因(△AtLFG/HHbLFG1),用辣椒疫霉和橡胶树胶孢炭疽菌在拟南芥野生型、AtLFG缺失突变体和△AtLFG/HHbLFG1植株上进行致病力测定。我们把致病力结果分为1级、2级、3级三个等级,分别为:病原菌未侵染、病原菌菌丝侵入受阻且短小、病原菌形成网状侵入菌丝;测定结果显示辣椒疫霉和橡胶树胶孢炭疽的50处侵染位点中,拟南芥野生型中菌丝侵入率占92%和96%;LFG缺失突变体中菌丝侵入率下降至32%和30%:△AtLFG/HHbLFG1中菌丝侵入率又上升到70%和78%;结果表明AtLFG基因对植物抗侵染性具有负调控的作用,HbLFG1基因具有和AtLFG基因类似的作用,HbLFG1也是负调控基因。综上,本研究初步证明来自橡胶树的HbLFG1基因在对真菌病害的抗病性中可能担当重要角色,对橡胶树抗病育种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叶劲秋[7](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建立》文中认为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而橡胶树白粉病是威胁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会导致橡胶严重减产。据研究,气象、物候和当前病情能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的流行程度。依据这些因素建立的各类病害预测预报方法,对于生产中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有着关键的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橡胶树的干胶产量。研究发现,依赖人类专家的传统经验病害预测预报方法,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而后续发展出来的基于数理统计的预测预报方法,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原因,未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借鉴了其他领域研究中,使用神经网络预测病害,使用专家系统代替人类专家预报病害的相关经验;以经过量化处理的人类专家利用传统经验方法开展防治的数据,作为训练神经网络的样本集,选用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构,以Adam算法为训练算法;首次成功训练得到了橡胶树白粉病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神经网络模型对测试集的拟合优度达到99.71%,经过田间试验,田间实际符合率为87.88%。证明了其在提供防治建议上已具备和人类的橡胶树白粉病专家相当的水平。结合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以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作为预测算法,以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工具,首次建立了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该系统仅能在Windows XP以上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分为客户端与服务端两部分。服务端负责数据采集与预测预报结果的计算。而客户端提供了人机交互界面,供农场用户用于提交测报参数和显示服务端返回的计算结果和防治建议。该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具有能代替人类白粉病专家做出防治决策的能力,实现了橡胶树白粉病害预测预报流程的自动化。
王义[8](2019)在《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最具经济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其病原物—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Steinm是专性寄生真菌,有性世代尚未被发现,特别是其无法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体系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研究橡胶树白粉菌的专性寄生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对转化介质、分生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方法、分生孢子的抗生素敏感性、转化子的筛选与观察方法、报告基因的选择及电击缓冲液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电击转化法和农杆菌介导法(ATMT)成功构建了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橡胶树白粉菌基因组基础上,筛选和鉴定了来自橡胶树白粉菌的50个内源启动子,为进一步优化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开展更深入的分子研究,以及探明白粉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和生物进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测试了8种常用抗生素对O.heveae分生孢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潮霉素B、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 L,氯霉素浓度为510μg/m L和头孢霉素浓度为1000μg/m L时,可以有效地抑制O.heveae分生孢子的萌发。氨苄青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甚至部分还能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8种抗生素中仅潮霉素B对橡胶树古铜期嫩叶具有明显的植物毒性。因此,确定卡那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链霉素抗性的基因适合于用作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测定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HEPES、PEG1000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40 m M的HEPES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影响最小,与对照组水溶液非常接近。因此确定40 m M的HEPES作为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的电击缓冲液。选择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为筛选标记,引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m Cherry为报告基因,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 CAMBIA1302-m Cherry。在常规电击转化和ATMT法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优化各类参数。转化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梗都具有红色荧光,而对照组野生型无荧光。转化后的橡胶树白粉菌T1到T10代都扩增到m Cherry基因,证明转化体非常稳定。PCR-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也证实靶基因整合进了橡胶树白粉菌的基因组中。电击转化体系优化条件为: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浓度106个/m L;助剂0.01%吐温80;制备时间:5~10 min;电击转化前混合物(载体DNA和O.heveae)的冰浴时间:1 min;电击转化的电压:2.5 kv;电脉冲,4.0 ms;电穿孔后的冰浴时间:5 min。ATMT体系优化条件为: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浓度106个/m L;助剂0.01%吐温80;制备时间:5~10 min;农杆菌复摇浓度:OD600=0.6~0.8;共培养时间:30 min。该电击转化和ATMT法转化体系的成功建立,对于研究外源基因的功能,相关效应蛋白的功能,橡胶树白粉菌的分子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互作都是非常有利的,更为其它专性寄生真菌的遗传转化提供了借鉴。以橡胶树白粉菌HO-73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Promoter Scan进行启动子预测,得到疑似启动子135个。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预测软件Softberry进行二次筛选,得到50个疑似启动子序列。成功克隆获得50个内源疑似启动子序列并构建了其植物表达载体,利用烟草转基因技术进行瞬时表达验证其启动子功能,验证得到9个内源启动子。通过与阳性对照Ca MV 35S(35S)启动子的比较,初步判断其中4个(WY7、WY51、WY193和WY195)为强启动子,另5个(WY1、WY6、WY12、WY181和WY196)为弱启动子。通过q RT-PCR技术测定4个强启动子(WY7、WY51、WY193和WY195)调控GUS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35S。其中WY195调控GUS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约为35S的17.54倍;WY7约为35S的11.72倍;WY51约为35S的8.38倍;WY193约为35S的8.34倍。利用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WY7、WY51、WY193和WY195驱动GUS基因在双子叶植物烟草、橡胶和火龙果,以及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和大麦中进行瞬时表达,探索其调控转录范围。结果证明这4个强启动子既可以在单子叶植物中驱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也可以在双子叶植物中驱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Plant CARE对这4个强启动子的序列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和分析,根据顺式作用元件的类型和作用推测启动子的诱导类型,并通过对该4个启动子转基因烟草T1代实施相应诱导,初步确定了WY7为高温诱导启动子,WY51为低温诱导启动子,WY195是高温干旱盐诱导启动子。WY193的启动子诱导类型尚未确定。利用ATMT法获得了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植株。接种TMV于T1代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与野生型三生烟和阳性对照35S-hpa Xm转基因烟草相比,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植株的TMV抗性明显提高。WY195-hpa Xm转基因T1代植株与野生型烟草相比平均病斑数减少66.44%,与阳性对照相比平均病斑数减少52.48%。通过在线数据库PROMO和JASPAR数据库进行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的预测和分析,以此为依据确定突变位点,利用渐变缺失突变对WY195的全长序列研究,瞬时表达量的测定结果初步鉴定了WY195的全长序列,这为后续工作中对启动子精确调控能力、进行有效改造及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内源启动子的成功预测、筛选和鉴定,有利于理解橡胶树白粉菌的转录机制,也为构建其遗传转化体系提供了参考,更为植物转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选择。
张晓东[9](2018)在《橡胶树原生质体PTI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橡胶树抗病相关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橡胶因为其优良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工业、国防、交通、民生、医药、卫生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然而橡胶树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天然橡胶的产量。因此,如何找出一条合适的途径来有效的解决橡胶树病害,减少天然橡胶的损失,意义重大。现阶段,由于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橡胶树功能基因组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导致橡胶树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严重滞后。目前橡胶树病害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成本高、污染大,容易产生抗药性,需要建立新的橡胶树病害防治策略。随着生物技术被广泛利用,人们提出了橡胶树基因工程抗病育种的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7-33-97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橡胶树叶片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建立了橡胶树先天免疫反应的检测体系,为橡胶树病理学研究提供技术基础。同时,为了筛选有效的橡胶树抗病关键基因用于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我们利用基于转录组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对其中的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protein kinase,CDPK)基因家族进行了克隆和功能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研究橡胶树先天免疫反应的结果:(1)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发现,植物先天免疫反应诱导物flg22和chitin能够改变橡胶树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flg22处理后,HbPR1、HbPR5基因表达明显上调;chitin处理后,HbPR5基因表达明显上调,HbPR1基因表达无变化,而两种PAMPs处理后对HbMAPK3和HbMAPK6基因表达并无影响。这些结果说明HbPR1、HbPR5基因参与了橡胶树PTI免疫途径,但参与的具体信号途径并不相同。(2)flg22和chitin影响橡胶树体细胞中MAPKs的活性激活:flg22能诱导橡胶树细胞内MAPK发生自我磷酸化,但没有检测到chitin对橡胶树细胞内MAPKs自我磷酸化。说明flg22能够通过自我磷酸化作用激活MAPKs的活性。(3)flg22和chitin均能引起橡胶树原生质体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4)flg22和chitin对橡胶树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flg22和chitin均能诱导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升高。说明这三种抗氧化酶参与了橡胶树的PTI反应。2.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橡胶树抗病相关基因的结果:通过RNA-seq技术对SA处理前后橡胶树叶片中基因差异表达谱进行了分析。整体来看,在组装获得的44477个Unigenes中,SA处理能够诱导8125个Unigene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比下调基因要多。此外,为了了解这些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可能生物学功能,我们依据KEGG数据库对这些基因进行了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前10个显着富集的pathway中,与植物抗病性直接相关的有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和植物-病原互作途径(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进一步对植物-病原互作途径进行分析,发现相应的DEGs主要参与以下抗病相关反应:(1)与ROS的产生调控的组分,包括上调的APX,CDPKs,CaMCML,NOS和下调的NADPH氧化酶等。(2)参与PTI信号传递途径的组分,包括FLS2,BAK1,MEKK1,MKK1/2,MEKK4/5,WRKY35/33,WRKY22/29等,这些基因均为上调表达,表明SA处理激活了植物的PTI。(3)参与ETI信号传递途径的组分,包括RPM1,RPS2,PBS1,RPS5,MIN7,JAZ等。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选取了 CDPK基因家族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候选基因。3.橡胶树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1)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 31个橡胶树CDPK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HbCDPK1-31,其中获得克隆的有28个,HbCDPK19、HbCDPK21和HbCDPK30未能扩增出cDNA全长。(2)将测序正确的28个HbCDPK基因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HbCDPK基因家族可分为四个 Subgroups,我们将HbCDPK5、9、10、15、17、20、22、27、28、31统一划分为 Subgroup Ⅰ,HbCDPK1、6、8、11、12、14、16、23 统一划分为 SubgroupⅡ,HbCDPK2、3、4、7、13、18、24、26、29统一划分为 Subgroup Ⅲ,而 SubgroupⅣ只包含HbCDPK25。(3)不同病原菌(炭疽病菌和白粉病菌)接种橡胶树叶片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HbCDPK基因家族的应答反应,数据表明,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接种后,HbCDPK1、4、8、13、11、15、18、20、29 表达上调,HbCDPK6、13、24表达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而在白粉病菌(Odium heveae Steinm)接种后,HbCDPK2、3、6、7、10、14、22、23、26 表达上调,HbCDPK18、29表达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4)不同激素信号分子(SA、JA、ET、ABA、GA)刺激处理橡胶树叶片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HbCDPK基因家族的应答反应,数据表明,在对SA的应答中,HbCDPK1、2、7、9、15、20、23、26、28、31 表达上调 HbCDPK4、14、24、29表达有所下调,而其余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在对JA的应答中,HbCDPK1、6、8、12、15、18、23、27、29表达上调,HbCDPK2、10、17、25表达下调,其余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在对ET的应答中,HbCDPK24表达上调,而HbCDPK25在6h表达上调随后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在对ABA的应答中,HbCDPK3、5、8、12、16、18、20、22表达上调,HbCDPK14、25、31 表达下调,其余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在对GA的应答中,HbCDPK10、14、17、20、27表达上调,HbCDPK3、24表达下调,其余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橡胶树不同的CDPK基因家族成员可能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去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不同成员之间存在信号转导的交叉和重叠。(5)利用橡胶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对已经获得克隆的28个HbCDPK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显示,HbCDPK1、6、8、9、12、16、18、23、25、27 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HbCDPK2、3、4、5、7、10、11、13、14、15、17、20、22、24、26、28、29、31 蛋白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器中,但具体是定位于哪一细胞组分还需进一步鉴定。(6)利用橡胶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检测了 28个HbCDPK基因过表达后原生质体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HbCDPK3、8、9、10、15、18、20、23、26、29的表达能够明显引起引起橡胶树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4.HbCDPK1 的功能分析结果:(1)测序结果表明,HbCDPK15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686bp,是一个完整性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561个氨基酸的多肽。HbCDPK15蛋白分子量为62.8 KD,等电点为5.62,含有STKcCAMK结构域和四个EF-hand钙离子结合结构域。通过同源性比对发现HbCDPK15与拟南芥中AtCPK6的同源性最高。(2)为了了解HbCDPK15的生物学功能,我们构建了HbCDPK15转拟南芥cpk6突变体的植株35s:HbCDPK15/cpk6。通过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以及Pseudomonou springae vs tomato.DC3000 接种实验,我们发现,拟南芥cpk6对灰霉菌的抗性明显低于野生型Col-0和35s:HbCDPK15/cpk6对灰霉菌的抗性与Co1-0相当,说明HbCDPK15能够互补拟南芥CPK6在对灰霉病菌抗性中的作用。三者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nata)和Pseudomonous springae vs tomato.DC3000的抗性无明显差异。同时我们发现,在盐胁迫下,35s:HbCDPK15/cpk6的种子萌发率与Col-0相当,但明显高于cpk6植株的种子,三者的幼苗根长无明显区别,说明HbCDPK15可能只参与了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过程,并与盐胁迫下植株的生长关系不大;ABA处理和低温胁迫下,Col-0,cpk6 和35s:HbCDPK15/cpk6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没有表现明显差异,说明HbCDPK15与ABA和低温胁迫没有明显相关性,这与ABA处理下HbCDPK15的表达模式一致。(3)Co-IP实验结果表明,HbCDPK15可以与HbRboh D发生互作,说明HbCDPK15可能通过激活HbRboh D来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
王文峰[10](2018)在《橡胶树胶孢炭疽菌效应蛋白CgCP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文中提出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害是造成海南省橡胶树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效应蛋白是病原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预测到了一个编码候选效应蛋白的基因,将其命名为CgCP1,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功能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测序结果表明编码区序列含有一个678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6个氨基酸的肽链。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gCPl蛋白是Cerato-platanin蛋白家族的一个分支,含有一个N末端信号肽序列(1-19aa),一个Cerato-platanin蛋白家族特有的Cerato-platanin保守结构域(36-132aa)和一个 C端保守的 13 肽基序(apopolysialoglycoprotein,ApoPSGP)。2、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gCP1基因的敲除突变株ΔCgCP1 及互补株 Res-ACgCP1。3、通过对野生型菌株WT、ΔCgCP1和Res-ACgCP1的生长情况和孢子产量进行分析,发现WT、ΔCgCP1和Res-ACgCP1的孢子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WT和Res-ΔCgCP1菌株显着高于ΔCgCP1,但三者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gCP1影响胶孢炭疽菌孢子产量,但不影响胶孢炭疽菌的生长。4、不管是固体培养或是液体培养,WT、ACgCP1、Res-ACgCP1菌株的颜色均存在明显差异,经黑色素含量测定,发现ΔCgCP1中的黑色素含量显着低于WT和Res-ACgCP1菌株,而WT和Res-ACgCP1中的黑色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CgCP1基因影响了胶孢炭疽菌中黑色素的合成。通过对与胶孢炭疽菌黑色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Cg3HNR和CgLAC1的表达水平分析,我们发现两种基因在ACgCP1的表达显着低于WT和Res-ΔCgCP1,暗示CgCP1基因对胶孢炭疽菌中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与黑色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Cg3HNR和CgLAC1有关。5、通过对CgCP1蛋白中含有的4个磷酸化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并在ΔCgCP1中进行表达,获得发生不同磷酸化位点突变的互补突变株Res-ΔCgCP1-m1、Res-ΔCgCP1-m2 和 Res-ΔCgCP1-m3。分析发现,Res-ΔCgCP1-m1、Res-ΔCgCP1-m2 和Res-ACgCP1-m3在产孢能力上极显着低于WT,但与ΔCgCP1没有显着差异;同时Res-ΔCgCP1-m1、Res-ACgCP1-m2和Res-ACgCP1-m3的生长速度没有显着差异,但菌落颜色与WT相比颜色深浅不一。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gCP1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可能与胶孢炭疽菌的产孢能力和黑色素的合成调控相关,但与菌丝生长的关系不大。6、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ΔCgCP1对橡胶树的致病性明显弱于WT和Res-ΔCgCP1,说明胶孢炭疽菌CgCP1基因的缺失导致其对橡胶树叶片的致病力显着下降,暗示CgCP1在胶孢炭疽菌对橡胶树的致病性中发挥作用。进一步通过机械穿透力分析发现,ΔCgCP1对玻璃纸的穿透能力受到损伤,暗示ΔCgCP1机械穿透力的损伤可能是ΔCgCP1致病力下降的原因之一。7、通过DAB染色的方法分析了 ΔCgCP1接种过程中对橡胶树叶片活性氧产生情况的影响,发现与野生型菌株接种结果相比ΔCgCP1接种后橡胶树叶片中活性氧的含量明显降低;同时通过橡胶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分析了 CgCP1对橡胶树细胞中活性氧产生情况,发现CgCP1蛋白可以诱导橡胶树原生质体细胞中活性氧的积累。8、通过qRT-PCR的方法分析了 WT、ΔCgCP1、Res-ΔCgCP1接种橡胶树对其防卫反应相关基因HbPR1和HbPR5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ΔCgCP1接种的橡胶树叶片中HbPR1和HbPR5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WT和Res-ΔCgCP1接种的样品。9、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我们发现CgCP1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能够引起烟草叶片产生坏死斑,且伴随着细胞死亡的发生,暗示CgCP1可以激活植物的过敏反应。10、构建CgCP1-GFP融合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通过橡胶树叶片原生质体细胞瞬时表达系统对CgCP1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发现CgCP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至于具体位置尚需进一步共定位检测加以确认。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了解CgCP1蛋白的结构,初步明确了 CgCP1参与调节胶孢炭疽菌的孢子产量和黑色素合成、在胶孢炭疽菌对橡胶树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分析了 CgCP1蛋白对植物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作用,明确了 CgCP1蛋白能够诱导植物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使活性氧在植物细胞中积累,并诱导植物产生过敏反应。本研究对于阐明胶孢炭疽菌致病机理及其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二、对橡胶树落叶利用的一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橡胶树落叶利用的一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木材市场的研究 |
2.2 关于橡胶木市场的研究 |
2.3 小结 |
3 中国木材市场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需求现状 |
3.1.2 需求预测 |
3.2 供给分析 |
3.2.1 供给现状 |
3.2.2 供给预测 |
3.3 小结 |
4 橡胶木市场前景分析 |
4.1 橡胶木特性及市场前景 |
4.1.1 橡胶木特性 |
4.1.2 市场前景 |
4.2 中国及海南橡胶木的供给现状与潜力 |
4.2.1 供给现状 |
4.2.2 供给潜力 |
4.3 小结 |
5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 林产集团简介 |
5.2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 |
5.2.1 产品开发情况 |
5.2.2 市场开发情况 |
5.2.3 成本利润情况 |
5.3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
5.3.1 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 |
5.3.2 原料供应渠道单一 |
5.3.3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5.3.4 市场范围小,营销力量薄弱 |
5.3.5 成本高、利润水平低 |
6 对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的建议 |
6.1 种植兼优品种 |
6.2 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
6.3 拓宽原料供应渠道 |
6.3.1 实施“走出去”战略 |
6.3.2 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 |
6.4 优化营销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 |
6.4.1 改进营销组织结构 |
6.4.2 创新营销方式 |
6.4.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6.5 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 |
6.5.1 提高机械化水平 |
6.5.2 改进生产工艺 |
6.6 全力降本增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研究现状 |
1.1.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
1.1.2 植物NSC储存、生长与分配格局 |
1.1.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1.2 树干储水的研究进展 |
1.2.1 树干储水的生理作用 |
1.2.2 树干储水的监测方法 |
2.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样地概况 |
2.2 NSC测定试验方法和步骤 |
2.2.1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2.2.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测定 |
2.3 树干储水的计算 |
2.3.1 热消散探针(TDP)的安装与监测 |
2.3.2 数据处理 |
2.4 常规气象因子监测 |
3.结果与分析 |
3.1 橡胶树NSC不同时期分配及动态 |
3.1.1 橡胶树的NSC分配及动态 |
3.1.2 叶片和枝条NSC在越冬期动态与对比 |
3.1.3 小结 |
3.2 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树干储水动态 |
3.2.1 第一蓬叶生长期液流动态 |
3.2.2 树干储存水释放与补充的日均动态变化 |
3.2.3 树干释放水量及对蒸腾的贡献 |
3.2.4 夜间液流和夜间补水 |
3.2.5 小结 |
4.结论与讨论 |
4.1 橡胶树NSC动态变化与落叶现象 |
4.2 橡胶树的树干储水与夜间补水 |
4.3 成龄橡胶树第一蓬叶生长期碳水动态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幼龄胶园间作木薯对橡胶树白根病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间套作与植物病害发生 |
1.2 间套作与土壤肥力 |
1.3 土壤微生态环境与植物病害 |
1.4 化感物质与植物病害 |
1.4.1 化感物质的来源 |
1.4.2 化感物质的提取 |
1.5 植物化感作用与土壤微生物 |
1.6 化感物质的应用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7.1 本研究的来源与假设 |
1.7.2 木薯化感物质与橡胶树白根病 |
1.7.3 橡胶/木薯间作对胶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1.8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条件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作物及菌种 |
2.2.2 化感物质的提取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平板试验 |
2.3.2 盆栽试验 |
2.3.3 大田试验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菌落直径测定 |
2.4.2 致病性评价 |
2.4.3 土壤微生态环境指标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薯器官浸提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菌落生长的化感作用 |
3.1.1 根水浸液和醇浸液 |
3.1.2 茎水浸液和醇浸液 |
3.1.3 叶水浸液和醇提液 |
3.2 木薯器官腐解物浸提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 |
3.2.1 根腐解物水浸液 |
3.2.2 茎腐解物水浸液和醇提液 |
3.2.3 叶腐解物水浸液和醇浸液 |
3.3 木薯叶片挥发物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的化感作用 |
3.4 木薯根系分泌物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 |
3.5 土壤水浸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 |
3.5.1 土壤水浸液 |
3.6 木薯根器官水浸液对已侵染白根病橡胶苗形态和根部发病情况的影响 |
3.6.1 橡胶苗形态生长差异 |
3.6.2 橡胶苗根部侵染程度差异 |
3.7 间作木薯对胶园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 |
3.7.1 对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7.2 对胶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7.3 对胶园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
3.8 间作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8.1 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
3.8.2 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
3.8.3 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
3.8.4 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木薯化感物质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 |
4.1.1 化感物质来源差异与化感效果 |
4.1.2 化感物质浓度差异与化感效果 |
4.1.3 处理时间差异与化感效果 |
4.1.4 化感物质综合效果 |
4.2 木薯根水浸液对已侵染白根病橡胶苗生长的影响 |
4.3 间作木薯三年胶园土壤微生态的差异 |
4.3.1 间作木薯三年胶园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 |
4.3.2 间作木薯三年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5 结论 |
5.1 木薯化感物质对橡胶树白根病病原菌的化感效果。 |
5.1.1 木薯器官水和醇浸提液 |
5.1.2 木薯器官腐解物水和醇浸提液 |
5.1.3 木薯叶片挥发物、根系分泌物及胶园土壤浸出液 |
5.2 木薯根水浸液对木质硬孔菌侵染成功的橡胶苗生长的影响 |
5.3 胶园间作木薯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橡胶树挥发性化合物对2种小蠹虫的行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对两种橡胶小蠹虫研究进展 |
1.2.1 两种橡胶小蠹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2.2 小蠧虫危害特征 |
1.2.3 小蠹虫危害机理 |
1.2.4 小蠧虫防治措施 |
1.3 小蠹虫信息化合物研究概况 |
1.3.1 寄主挥发物 |
1.3.2 寄主挥发物对昆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
1.3.3 植物挥发物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4 昆虫行为试验的生物测定方法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化合物 |
3.1.3 试验仪器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橡胶树的挥发性提取物检测与鉴定 |
3.2.2 电生理反应测定 |
3.2.3 行为反应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寄主橡胶树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鉴定 |
4.1.1 橡胶树中的挥发性成分 |
4.2 橡胶材小蠧和中对长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
4.2.1 橡胶材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生理试验结果 |
4.2.2 橡胶材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成分的行为反应试验结果 |
4.2.3 中对长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生理试验结果 |
4.2.4 中对长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成分的行为反应试验结果 |
4.3 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剂量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
4.3.1 橡胶材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剂量的触角电生理反应结果 |
4.3.2 橡胶材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剂量的行为反应试验结果 |
4.3.3 中对长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剂量的触角电生理反应结果 |
4.3.4 中对长小蠧对橡胶树挥发物不同剂量的行为反应试验结果 |
4.4 橡胶材小蠧和中对长小蠹对橡胶树挥发物混配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
4.4.1 橡胶材小蠧对11种混配化合物触角电生理反应结果 |
4.4.2 橡胶材小蠧对混配化合物试剂的嗅觉行为试验结果 |
4.4.3 中对长小蠧对11种混配化合物触角电生理反应结果 |
4.4.4 中对长小蠹对混配化合物试剂的嗅觉行为试验结果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橡胶树白粉菌研究进展 |
1.1.1 天然橡胶和橡胶树白粉病概述 |
1.1.2 橡胶树白粉菌特性 |
1.1.3 橡胶树白粉菌流行与防治 |
1.2 水杨酸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抗性与水杨酸概述 |
1.2.2 水杨酸合成途径 |
1.2.3 水杨酸在诱导植物抗性中的重要作用 |
1.3 分支酸变位酶研究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 |
2.1 植物材料和菌株 |
2.2 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
3 实验方法 |
3.1 橡胶树白粉病菌的培养 |
3.2 橡胶树白粉病菌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3.2.2 橡胶树白粉病菌总RNA提取 |
3.3 OHCmu基因克隆 |
3.3.1 RNA反转录及OHCmu基因PCR合成 |
3.3.2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OMEGA EZNARCycle-Pure kit回收) |
3.4 荧光定量PCR验证 |
3.5 外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5.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
3.5.2 克隆载体构建及转化 |
3.5.3 克隆载体质粒提取 |
3.5.4 质粒双酶切鉴定 |
3.5.5 目的基因的获得和表达载体的酶切 |
3.5.6 酶切产物的分离纯化 |
3.5.7 基因OHCmu和表达载体的连接 |
3.5.8 重组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3.6 蛋白外源表达条件筛选 |
3.6.1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6.2 粗蛋白提取与SDS凝胶电泳验证 |
3.6.3 表达条件的优化 |
3.7 外源表达蛋白western blot验证 |
3.7.1 SDS-PAGE电泳胶的制备 |
3.7.2 转膜(湿转) |
3.7.3 封闭 |
3.7.4 一抗孵育 |
3.7.5 二抗孵育 |
3.8 蛋白的纯化 |
3.9 蛋白酶活验证 |
3.10 白粉病菌OHCmu蛋白点突变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橡胶树白粉菌候选基因OHCmu的克隆 |
4.1.1 橡胶树白粉菌候选基因OHCmu的搜索 |
4.1.2 OHCmu基因全长及开放阅读框序列的扩增 |
4.1.3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4.2 OHCmu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OHCmu在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片不同侵染时间的表达分析 |
4.3.1 RNA提取 |
4.3.2 OHCmu在橡胶树白粉菌不同侵染阶段表达 |
4.4 橡胶树白粉菌OHCmu外源表达及纯化 |
4.4.1 重组外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4.4.2 重组蛋白外源原核表达验证 |
4.4.3 橡胶树白粉菌OHCmu重组外源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
4.4.4 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纯化及酶活验证 |
4.5 橡胶树白粉菌OHCmu蛋白关键酶活位点分析及验证 |
4.5.1 OHCmu蛋白关键酶活位点分析 |
4.5.2 OHCmu蛋白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纯化 |
4.5.3 突变体OHCmu~(R163A,K173A)酶活性检测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件 |
致谢 |
(6)巴西橡胶树LFG基因在抑制真菌侵染中的负调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负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1 LFG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2 MLO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 CRISPR/Cas9技术 |
1.2.1 CRISPR/Cas9基本结构及原理特点 |
1.2.2 CRISPR技术历史进展 |
1.2.3 CRISPR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1.3 橡胶树及橡胶抗病育种 |
1.3.1 橡胶及橡胶树的介绍及作用 |
1.3.2 我国橡胶树存在的现有问题及措施 |
1.3.3 我国橡胶树抗病育种的进展 |
1.4 拟南芥及主要病原菌 |
1.4.1 拟南芥的选用 |
1.4.2 拟南芥主要病原菌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供试材料 |
4.1 病原菌菌株 |
4.2 植物材料 |
4.3 实验仪器 |
4.4 实验试剂 |
4.5 实验材料配制 |
5 实验方法 |
5.1 橡胶HbLFG1和HbLFG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5.1.1 橡胶树叶片总RNA的提取 |
5.1.2 橡胶树叶片RNA的反转录 |
5.1.3 HbLFG1和HbLFG2基因的PCR扩增 |
5.1.4 PCR产物回收及测序 |
5.1.5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 |
5.1.6 构建HbLFG1和HbLFG2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
5.1.7 白粉菌侵染时间对HbLFG1和HbLFG2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 |
5.1.8 不同病害级数对HbLFG1和HbLFG2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 |
5.2 拟南芥突变体的构建 |
5.2.1 靶标基因的设计 |
5.2.2 基因修饰载体pRD285的构建 |
5.2.3 基因修饰载体pRDLFG的构建 |
5.2.4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转化及保存 |
5.2.5 拟南芥的培养和种子的收取保存 |
5.2.6 农杆菌的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
5.2.7 拟南芥种子消毒灭菌处理及培养: |
5.2.8 筛选拟南芥植株的验证 |
5.3 突变体LFG拟南芥的回补 |
5.3.1 HbLFG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5.3.2 农杆菌介导的HbLFG1表达载体的瞬时表达 |
5.4 LFG缺失突变体和△AtLFG/HbLFG1的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
5.4.1 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的诱导及悬浮液的配置 |
5.4.2 接种方法 |
5.4.3 病原菌镜检染色 |
6 实验结果 |
6.1 橡胶HbLFG1和HbLFG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6.1.1 橡胶HbLFG1和HbLFG2的基因克隆 |
6.1.2 橡胶HbLFG1和HbLFG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1.3 构建HbLFG1和HbLFG2基因系统发育树 |
6.1.4 白粉菌侵染时间对HbLFG1和HbLFG2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6.1.5 不同病害级数对橡胶HbLFG1和HbLFG2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6.2 拟南芥突变体的构建及感病分析 |
6.2.1 AtLFG基因修饰载体pRDLFG的构建 |
6.2.2 农杆菌介导转化和筛选 |
6.2.3 基因修饰载体转化拟南芥及转化子的筛选验证 |
6.3 突变体LFG拟南芥的回补 |
6.3.1 HbLFG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6.4 LFG缺失突变体和△AtLFG/HbLFG11的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
6.4.1 辣椒疫霉侵染状况 |
6.4.2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侵染状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实验PCR引物 |
2 HbLFG同源蛋白 |
3 HbLFG1基因的cDNA序列 |
4 HbLFG2基因的cDNA序列 |
5 野生型AtLFG基因的cDNA序列 |
6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基于神经网络的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橡胶树白粉病概述 |
1.2 橡胶树白粉病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 |
1.2.1 温度 |
1.2.2 湿度 |
1.2.3 总云量 |
1.2.4 物候 |
1.2.5 当前病情 |
1.3 橡胶树白粉病传统预测预报方法 |
1.3.1 总指数法 |
1.3.2 总发病率法 |
1.3.3 嫩叶病率法 |
1.3.4 混合病率法 |
1.3.5 捕孢法 |
1.3.6 基于计算机和传统纯数理统计的预报方法 |
1.4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理论基础 |
1.4.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1.4.2 神经网络的种类与功能 |
1.4.3 神经网络的应用 |
1.4.4 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
1.5 病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 |
1.5.1 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
1.5.2 建立病害测报专家系统的意义 |
1.5.3 植物病害测报专家系统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意义 |
1.6.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预测预报参数的挑选 |
2.2 测报数据来源与获取方法 |
2.2.1 气象数据的获取 |
2.2.2 物候、病情数据的获取 |
2.3 专家对防治经验的量化评分 |
2.3.1 温度评分 |
2.3.2 日照评分 |
2.3.3 雨量评分 |
2.3.4 物候评分 |
2.3.5 病情评分 |
2.4 综合评分测报模型 |
2.5 神经网络及其基本参数的选取 |
2.5.1 神经网络种类的选用 |
2.5.2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构和基本算法 |
2.5.3 训练样本的条件 |
2.5.4 激活函数的选取 |
2.6 生成神经网络样本集 |
2.6.1 可信输入样本的选取与处理 |
2.6.2 可信输出样本的选取 |
2.6.3 输出样本的线性插值补充 |
2.6.4 遍历生成样本对 |
2.6.5 样本对预处理 |
2.7 橡胶树白粉病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2.7.1 神经网络训练算法的挑选 |
2.7.2 进一步防止过拟合 |
2.7.3 神经网络超参数的选取 |
2.7.4 神经网络的训练 |
2.8 神经网络预测输出的后处理 |
2.8.1 反归一化 |
2.8.2 其他后处理 |
2.9 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开发 |
2.9.1 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 |
2.9.2 Access数据库 |
2.9.3 Win HTTP |
2.9.4 Windows Sockets 2 |
2.9.5 系统结构和功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
3.2 综合评分测报模型稳定性分析 |
3.3 神经网络测报模型性能分析 |
3.3.1 泛化性能分析 |
3.3.2 田间实际测报检验结果 |
3.4 专家系统的使用方法与功能特点 |
3.4.1 服务端的使用 |
3.4.2 客户端的使用 |
3.4.3 功能特点 |
4 讨论与展望 |
4.1 关于橡胶树白粉病流行的基础研究 |
4.2 关于综合评分测报模型 |
4.2.1 模型意义 |
4.2.2 存在的问题 |
4.3 关于已建立的神经网络测报模型 |
4.3.1 高推荐药量区域偏差相对较大的原因 |
4.3.2 预测结果的人工干预 |
4.4 完全脱离人类经验的进一步尝试与展望 |
4.4.1 围棋领域的成功案例 |
4.4.2 对橡胶树白粉病测报的尝试 |
4.4.3 未来应开展的工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橡胶树白粉菌 |
1.1.1 橡胶树及天然橡胶 |
1.1.2 橡胶树白粉病 |
1.1.3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Steinm) |
1.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
1.2.1 基因工程的选择标记 |
1.2.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1.2.3 专性寄生真菌的遗传转化 |
1.2.4 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转化 |
1.3 启动子 |
1.3.1 启动子的概念 |
1.3.2 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
1.3.3 组成型启动子 |
1.3.4 诱导型启动子 |
1.3.5 丝状真菌的启动子 |
1.3.6 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
1.3.7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及策略 |
1.3.8 启动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hrp基因hpa Xm |
1.4.1 Harpin蛋白及hrp基因 |
1.4.2 hpa Xm基因及Hpa Xm蛋白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微生物材料 |
2.1.3 化学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1%琼脂糖平板上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2.2.2 抗生素的植物毒性(phytotoxicity)评估 |
2.2.3 确定合适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作筛选标记 |
2.2.4 重组载体的构建 |
2.2.5 适合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的电击缓冲液的确定 |
2.2.6 O.heveae的电击转化 |
2.2.7 O.heveae的 ATMT |
2.2.8 转化子的显微分析 |
2.2.9 转化子的分子分析 |
2.2.10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
2.2.1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2.2.1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GUS瞬时表达量测定 |
2.2.1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范围的探索 |
2.2.1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
2.2.1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 |
2.2.1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序列全长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测定时间的确定 |
3.2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3.3 抗生素的植物毒性评估 |
3.4 确定合适的筛选抗性基因 |
3.5 重组载体的构建 |
3.6 确定合适的电击缓冲液 |
3.7 橡胶树白粉菌电击转化 |
3.8 ATMT法转化橡胶树白粉菌 |
3.9 转化子的荧光观察 |
3.10 转化子的分子分析 |
3.10.1 T3代转化子的PCR验证 |
3.10.2 Southern blot analysis |
3.1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
3.1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3.12.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2.2 三亲杂交 |
3.1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疑似启动子驱动GUS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
3.1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GUS瞬时表达效率测定 |
3.1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范围探索 |
3.14.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在双子叶植物中的瞬时表达 |
3.14.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在单子叶植物中的瞬时表达 |
3.1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
3.15.1 转基因烟草的组培 |
3.15.2 T1代转基因烟草的分子检测 |
3.15.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及序列分析 |
3.1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 |
3.16.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3.16.2 WY195 驱动hpa Xm基因在烟草中的稳定表达 |
3.16.3 稳定表达及分子检测 |
3.16.4 WY195-hpa Xm转基因烟草T1 代的TMV检测 |
3.17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WY195序列全长分析 |
3.17.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7.2 渐变缺失分析WY195启动子的有效全长 |
4 讨论 |
4.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
4.1.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开发中的关键创新 |
4.1.2 其它技术限制 |
4.1.3 总结与展望 |
4.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及功能鉴定 |
4.2.1 丝状真菌的内源启动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
4.2.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具有很强的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 |
4.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具有广泛的调控表达谱 |
4.2.4 后续工作及展望 |
5 结论 |
5.1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的建立 |
5.1.1 橡胶树白粉菌抗生素敏感性评价 |
5.1.2 橡胶树白粉菌电击缓冲液的确定 |
5.1.3 橡胶树白粉菌的电击转化 |
5.1.4 橡胶树白粉菌的ATMT转化 |
5.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资源初探 |
5.2.1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预测 |
5.2.2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疑似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5.2.3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强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能力测定 |
5.2.4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转录范围研究 |
5.2.5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的类型分析 |
5.2.6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 调控外源基因hpa Xm在烟草中的表达 |
5.2.7 橡胶树白粉菌内源启动子WY195的全长分析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橡胶树原生质体PTI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橡胶树抗病相关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巴西橡胶树及其病害的防治 |
1.2 植物抗病机制 |
1.3 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与植物抗病性 |
1.4 活性氧与植物抗病性 |
1.4.1 活性氧概述 |
1.4.2 活性氧在植物体内产生的机制 |
1.4.3 植物体内的活性氧酶促脱毒系统 |
1.4.4 活性氧在植物抗性中的作用 |
1.5 钙离子信号与植物抗病性 |
1.5.1 植物细胞中的钙离子信号 |
1.5.2 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1.5.3 钙离子信号“接收器” |
1.6 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研究进展 |
1.6.1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结构和活性 |
1.6.2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的表达和定位 |
1.6.3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生物学功能 |
1.7 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橡胶树叶片原生质体的提取 |
2.2.2 橡胶树原生质体转化 |
2.2.3 橡胶树原生质体总RNA的提取(LiCl沉淀法) |
2.2.4 反转录 |
2.2.5 RT-PCR检测flg22和chitin处理后橡胶树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分析 |
2.2.7 原生质体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2.2.8 原生质体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检测(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 |
2.2.9 原生质体细胞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 |
2.2.10 原生质体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2.2.11 橡胶树原生质体总蛋白的提取 |
2.2.12 western-blot |
2.2.13 MAPK激酶活性检测 |
2.2.14 RT-PCR扩增HbCDPK基因家族 |
2.2.15 HbCDPK基因家族相关载体的构建 |
2.2.16 大提质粒 |
2.2.17 HbCDPK的亚细胞定位 |
2.2.18 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des)接种橡胶树叶片 |
2.2.19 白粉病菌(O.heveae steinm)接种橡胶树叶片 |
2.2.20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橡胶树叶片 |
2.2.21 qPCR检测HbCDPK基因家族对不同病原菌以及激素处理的应答 |
2.2.22 HbCDPK对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
2.2.23 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 |
2.2.24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
2.2.25 灰霉病菌(B.cinerea)接种拟南芥叶片 |
2.2.26 链格孢菌(A.alternaria)接种拟南芥叶片 |
2.2.27 Pst.DC3000接种拟南芥叶片 |
2.2.28 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利用橡胶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研究橡胶树先天免疫反应 |
3.1.1 flg22和chitin对橡胶树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2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flg22和chitin对橡胶树P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3 flg22和chitin处理橡胶树原生质体对HbMAPKs磷酸化的影响 |
3.1.4 flg22和chitin处理对橡胶树原生质体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3.1.5 flg22和chitin处理橡胶树原生质体对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 橡胶树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分离 |
3.2.1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3.3 橡胶树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 |
3.3.1 橡胶树叶片总RNA的提取 |
3.3.2 Hb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 |
3.3.3 HbCDPK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 |
3.3.4 qPCR检测橡胶树CDPK基因对不同病原菌接种的应答 |
3.3.5 qPCR检测橡胶树CDPK基因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应答 |
3.3.6 HbCDPK基因家族在橡胶树中的亚细胞定位 |
3.3.7 HbCDPK对橡胶树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3.4 橡胶树HbCDPK15基因的功能研究 |
3.4.1 HbCDPK1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2 转HbCDPK15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获得和功能性分析 |
3.4.3 HbCDPK15与HbRboh D互作的检测 |
4 讨论 |
4.1 利用橡胶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研究橡胶树先天免疫反应 |
4.2 橡胶树抗病相关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橡胶树胶孢炭疽菌效应蛋白CgCP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橡胶树及其病害 |
1.2 橡胶树炭疽病及其病原 |
1.3 真菌的致病机制 |
1.3.1 效应蛋白在真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1.3.2 黑色素在真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1.3.3 活性氧在真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1.4 Cerato-platanin效应蛋白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菌株、质粒、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gC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橡胶树炭疽病菌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
2.4.1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DNA提取 |
2.4.2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总RNA提取 |
2.5 橡胶树炭疽菌CgCP1基因的克隆 |
2.6 载体的构建 |
2.6.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2.6.2 CgCP1互补载体的构建 |
2.6.3 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载体(pUC19-35S::CgCP1-FLAG)的构建 |
2.6.4 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载体(pUC19-35s::CgCP1-GFP)的构建 |
2.6.5 植物表达载体(pEGAD-35s::CgCP1-GFP)的构建 |
2.6.6 植物表达载体提取质粒 |
2.7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2.8 胶孢炭疽菌突变株的鉴定 |
2.9 突变株的表型分析 |
2.10 半定量检测CgCP1基因表达量 |
2.11 突变株机械穿透力实验 |
2.12 突变株致病性分析 |
2.13 炭疽菌侵染橡胶树叶片活性氧检测 |
2.14 黑色素含量测定 |
2.15 黑色素合成酶表达量分析 |
2.16 CgCP1基因中的磷酸化位点点突变 |
2.16.1 扩增磷酸化位点突变的CgCP1基因 |
2.16.2 CgCP1磷酸化位点突变互补载体的构建 |
2.16.3 磷酸化位点突变株的鉴定 |
2.16.4 磷酸化位点突变株表型分析 |
2.17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2.18 农杆菌注射烟草瞬时表达CgCP1 |
2.19 烟草细胞坏死检测 |
2.20 橡胶树叶片原生质体制备 |
2.21 橡胶树原生质体总蛋白的提取 |
2.22 western blot检测CgCP1蛋白表达 |
2.23 橡胶树原生质体活性氧检测 |
2.24 CgCP1在橡胶树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胶孢炭疽菌Cerato-platanin蛋白基因CgCP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CgCP1敲除突变体菌株和互补菌株的鉴定 |
3.3 CgCP1基因对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的影响 |
3.4 CgCP1基因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 |
3.5 CgCP1蛋白的磷酸化对其功能的影响 |
3.6 CgCP1影响胶孢炭疽菌对橡胶树的致病力 |
3.7 CgCP1对胶孢炭疽菌菌丝机械穿透力的影响 |
3.8 CgCP1对植物先天免疫反应的影响 |
3.8.1 CgCP1诱导橡胶树叶片活性氧的产生 |
3.8.2 CgCP1对橡胶树防卫反应基因HbPR1、HbPR5表达的影响 |
3.8.3 CgCPl诱导烟草叶片坏死 |
3.9 CgCP1在橡胶树中的亚细胞定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引物序列表 |
附录Ⅱ 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各种试剂 |
附录Ⅲ 本实验所用仪器及器材 |
附录Ⅳ 培养基及其他试剂配方 |
附录Ⅴ 凝胶片段回收 |
附录Ⅵ 转化反应 |
附录Ⅶ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附录Ⅷ 沉淀回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对橡胶树落叶利用的一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D]. 林燕. 海南大学, 2019(05)
- [2]海南岛橡胶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树干储水作用研究[D]. 王关泽. 海南大学, 2019(06)
- [3]幼龄胶园间作木薯对橡胶树白根病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 闫文静. 海南大学, 2019(06)
- [4]橡胶树挥发性化合物对2种小蠹虫的行为活性研究[D]. 徐凡丁. 海南大学, 2019(06)
- [5]橡胶树白粉菌分支酸变位酶(OHCmu)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活分析[D]. 刘耀. 海南大学, 2019
- [6]巴西橡胶树LFG基因在抑制真菌侵染中的负调控功能研究[D]. 李书缘. 海南大学, 2019
- [7]基于神经网络的橡胶树白粉病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建立[D]. 叶劲秋. 海南大学, 2019(06)
- [8]橡胶树白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内源启动子筛选与鉴定研究[D]. 王义. 海南大学, 2019(06)
- [9]橡胶树原生质体PTI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橡胶树抗病相关CDPK基因家族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张晓东. 海南大学, 2018(08)
- [10]橡胶树胶孢炭疽菌效应蛋白CgCP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 王文峰. 海南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