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如何安排座位(论文文献综述)
蒋宗杨[1](2021)在《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课堂秩序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双向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使师生双方都充分沉浸其中的有序状态。良好的课堂秩序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混乱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有着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叙述一个班级的课堂秩序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试图探讨良好的课堂秩序的构建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第一部分,从研究缘由与意义出发,论述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找出已有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建构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主题。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由于本研究建立在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上,所以本研究选择教育叙事的方法来探究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第三部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叙事。本章主要根据时间维度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展开叙述。本章从开学准备展开,叙述了课堂秩序陷入混乱、对课堂秩序的反思与探索、重建课堂秩序、课堂秩序逐渐有序这一过程,并从中探索课堂秩序的三个层次,即物理秩序、理性秩序和意义秩序。第四部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和建构策略。本章主要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策略。
张琪[2](2021)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公平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个体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公平”的诉求将更加强烈,更在乎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初中生也更加在乎自身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学生社团的参与度,更重视展示自身的才能,初中生对班级的教育公平更为敏感。重视班级内部的公平性对学生更为重要。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下,初中班级管理应具有公平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危害学生心理建设。因此,深入探究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过程公平”起到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际调研,深入探究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出解决班级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策略。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深入到呼和浩特市H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的不公、班级日常管理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二是教学管理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任课教师缺失教学管理、缺少课堂沟通;三是学生活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教师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师对突发实践存在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层面的约束、精英教育观的作祟以及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本文最后提出了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分别包括三方面: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班级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推行新的班级理念。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罗双明[3](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朱亚培[4](2021)在《小学生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小学生座位的编排,并不是一件寻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事实上大有学问。于学校而言,学生座位的编排是学校教育微观内部环境的体现;于学生而言,是接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体现;于教师而言,是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学观念的体现。座位安排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班级风格、师生关系、班主任甚至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座次排列看似小事,实则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影响到班级的整体发展,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课堂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课程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座位编排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的作用非同寻常。课堂的高效成功,“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关键字缺一不可,而”地”,在这里指的就是座位。“地利”的关键——即座位安排是否得当合理。座位作为教室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座位安排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决于学生座位编排的科学、合理、有效。对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家校矛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选题针对小学课堂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发现:家长、教师和同学们在座位排列问题上意见不一,甚至有着极大的矛盾冲突。但导致冲突的原因却鲜有涉及。所以开展小学生关于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选题旨在调查家长、学生和教师对“好座位”的定义标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作为的最直接接触者和最直接体验者,在座位编排中的感触和想法尤为重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和追踪调查法,具有针对性的对家长、教师、同学以及当地的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他们对“好座位”的定义标准,对不同的认知标准进行研究,呈现出每一类冲突的表现,分析造成冲突的原因。期望通过对小学座位排列问题进行的研究,能够为一线教师在座位编排这一问题上提供参考,使得座位成为一种资源,一个杠杆,缓解家长和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发展。
陈南[5](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提出
陈晓芸[6](2021)在《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包班制”在国内受到的关注呈上升趋势。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变革,如开设综合课程、培养全科教师以及缩小班级规模等,都与“包班制”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为我国各个地区和学校进行“包班制”的试点和实验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国外小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的“包班制”来到具有强大文化背景的中国,要怎样实施?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本研究以在小学融合部实施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上海市Y学校为个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个案学校的包班制是如何实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有哪些?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包班制和中外合作教学领域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再从个案学校包班制的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入手,运用访谈法,对学校领导、中外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一手研究资料,同时结合案例法和观察法,对个案学校进行实地观察,对相关文件、记录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案例学校包班制实施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主要特点是包班制班级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班制课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层重视对包班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个案学校在包班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包班制中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分工不够明确,文化存在差异,沟通不够充分;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不够,评估政策不够系统;对包班教师的专业引领针对性不足等。基于分析,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措施是明确包班教师的职责与分工,提升包班制工作效率;加强中外教师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升包班制中外教师的合作力;加快包班制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包班制评估体系;提高包班制中外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并为包班制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夏玉荣[7](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任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初出茅庐,不仅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且饱含着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期盼将自己的全部激情和所学都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们。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带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小学初任教师由于实际经验不足等原因,在面对复杂的课堂管理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小学初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对小学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聚焦于小学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首先在综合各个学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厘清小学初任教师的概念界定,并对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涵义和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阐述,把小学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分为课堂常规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和教师的自我管理这四个方面,为下文的调查提供研究的维度。接着,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小学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进行总体的调查,再针对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小学初任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困扰等,制定一个深入访谈的提纲,并选定不同性别、教龄、任教年级等的初任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以期获得教师们对课堂管理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他们有较好的课堂管理理念,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不一致,呈现出“知高行低”的特点;其次他们在课堂常规管理中缺乏预防策略,执行过程中也缺乏统一标准;在课堂环境中对物理管理重视度不够,而心理环境管理成效不佳;同时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管理上方式不当,呈现单一外部控制;最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不足,自我反思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初任教师的内部自我提升和学校、家长的外部支持两方面着手,使小学初任教师能够转变课堂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沙洁[8](2021)在《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F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师、学生和环境这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踏入小学校园,对于课堂中的规则、纪律等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加上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因此课堂中出现问题行为是很常见的。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课堂规范的意识,他们在课堂中就很容易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所以让教师提高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运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已有研究,形成研究思路。运用观察法,以上海市F小学一(1)班的学生为观察对象,了解目前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差异和分布。运用访谈法,从教师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及采取的管理方法,为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提供依据。运用个案研究法,针对班级中两名课堂问题行为比较明显的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提出矫正对策,进一步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提供参考。接着,结合观察、访谈和个案结果的分析整理,发现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环境三个层面分析成因。最后,本研究从学生、教师、环境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改善对策。学生层面的对策主要包括:转变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培养自我课堂管理意识;教师层面的对策主要包括:改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制定明确有效的课堂行为规范、运用口令和游戏培养课堂常规、运用恰当方式调控课堂问题行为、加强对个别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环境方面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课堂内部环境建设、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培训、密切家校合作共同管理。
马超凡[9](2020)在《“巴乔·基罗”101中学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少儿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少儿汉语教学更容易出现课堂管理问题。如何针对少儿汉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众多少儿对外汉语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巴乔·基罗”101中学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保加利亚的少儿汉语课堂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即引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前人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第二章从学校概况、汉语课程设置、汉语教材、汉语师资和授课模式四个方面对“巴乔·基罗”101中学的汉语课程情况进行了介绍,并采取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反思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在案例分析、对相关教师的访谈和保加利亚少儿汉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从文化、学生、教师和学校这四个角度探究了少儿汉语课堂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章根据前文的问题归因从教师、学校、汉办和索非亚孔子学院等方面给出了少儿汉语课堂管理的相关建议,其中教师方面包括主动学习保加利亚语,增强自身课堂管理能力,注重教学内容,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注意中保教育理念差异;学校方面包括改善授课模式,完善教学设施;汉办和索非亚孔子学院方面包括增派公派教师、加强岗前语言培训和建立教学点档案。第五章结语部分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本文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希望能给国际汉语教师在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方面一些启迪。
李世方[10](2020)在《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座位编排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座位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班级教学效益、学生成长质量和班级管理效能。但是目前由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座位编排的重视程度低,对学生座位编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目前学生座位编排不够科学合理,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亟待借助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学生座位编排提出科学化的编排方案和建议。以高中阶段为背景的学生座位编排研究,是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结合座位形态与教育教学实际,探究学生座位的编排模式。本人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对祥云一中的学生座位编排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座位编排存在很多的问题,班主任不重视学生座位编排、学生座位编排不符合教育公平,座位编排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问题,表现在座位固化、按成绩编排、座位编排滞后、忽略学生的想法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同时严峻的高考教学压力和拥挤的教室环境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座位编排的不合理,限制了学生座位编排的科学化发展。根据祥云一中的学生座位编排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
二、班主任如何安排座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如何安排座位(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理解 |
1.3 已有研究综述 |
1.3.1 当前小学课堂秩序存在的问题 |
1.3.2 良好课堂秩序的建构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思路 |
2.2 对象的选取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研究对象简况 |
2.3 研究资料的搜集 |
3 从“混乱”到“有序”的课堂 |
3.1 秩序预设 |
3.1.1 教室布置 |
3.1.2 常规制定 |
3.1.3 集体备课 |
3.2 陷入失序 |
3.2.1 混乱的课堂 |
3.2.2 吃力的教师 |
3.2.3 糟糕的成绩 |
3.3 秩序探索 |
3.3.1 物理秩序及其意义 |
3.3.2 从规则到理性秩序 |
3.3.3 课堂秩序的新理解 |
3.4 秩序重建 |
3.4.1 改造教室的布置 |
3.4.2 修订常规的内容 |
3.4.3 转变互动方式 |
3.5 逐渐有序 |
3.5.1 干净整洁的教室 |
3.5.2 动静有序的学生 |
3.5.3 心平气和的教师 |
3.5.4 和谐融洽的课堂 |
4 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与建构 |
4.1 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 |
4.1.1 表层可见的物理秩序 |
4.1.2 内化认同的理性秩序 |
4.1.3 深层互动的意义秩序 |
4.2 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策略 |
4.2.1 建立良好的物质环境 |
4.2.2 实施合理的课堂常规 |
4.2.3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 |
4.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4.2.6 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
结语:一种超越理性规则的课堂秩序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小学低段课堂秩序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小学低段课堂秩序访谈提纲(学生) |
后记 |
(2)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二、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班级管理的研究 |
2.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
3.研究述评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班级管理 |
2.教育公平 |
3.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1.正义理论 |
2.教育公平理论 |
3.公平理论 |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1.研究设计 |
2.调研实施 |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
1.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访谈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3.观察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1.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2.班级教学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3.班级学生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
四、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表现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约束带来影响 |
(二)精英教育观作祟 |
(三)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 |
五、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
(一)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 |
1.班主任要强化班级教学管理 |
2.任课教师要兼顾班级管理 |
3.学生要参与教学管理 |
(二)日常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 |
1.推进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
2.给予弱势学生机会补偿 |
3.建立真实评价体制 |
(三)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2.树立学生正确的公平观 |
3.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
1.“边缘学生”的内涵 |
2.“边缘学生”的特征 |
3.“边缘学生”的分类 |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
1.以学段划分 |
2.以场域划分 |
3.以城乡区域划分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1.乡村 |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二)边缘、边缘学生 |
1.边缘、边缘学生 |
2.相近范畴厘清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4.实物分析法 |
5.个案法 |
(二)研究过程 |
1.进入树人小学 |
2.确定研究对象 |
3.资料收集 |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
二、学校背景 |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游离者” |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
三、“表演者” |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
四、“享受者” |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
五、“梦想者” |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独行者” |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
三、“另类者” |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
四、“期待者” |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
(二)渴望友情 |
五、“积极者” |
(一)课堂积极表现 |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麻烦“制造者” |
(一)恶劣事件 |
(二)恶作剧 |
(三)态度戏谑 |
三、“被疏离者” |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
四、“继承者” |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
(二)对物质的欲望 |
五、“闪光者” |
(一)小领导者 |
(二)美术特长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消极者” |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
三、“缺失者” |
(一)“我真正的家” |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
(三)缺乏自信心 |
四、“被‘虐待’者” |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
(二)莫艺的经历 |
五、“被肯定者” |
(一)个性者 |
(二)热心肠 |
六、个因分析 |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
(一)家庭方面 |
(二)学校教师方面 |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
(一)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小学生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
1.1.1 教育改革的趋势 |
1.1.2 个人困惑 |
1.1.3 已有研究内容的不足 |
1.1.4 准备工作的完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1 国内对座位编排的思辨、纯理论的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
1.4.2 研究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小学座位编排的调查 |
2.1 明确调查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
2.1.1 被试学生 |
2.1.2 被试家长 |
2.1.3 被试老师 |
2.2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 |
2.2.1 明确调查内容 |
2.2.2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与课堂观察的设计 |
2.2.3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
2.2.4 访谈调查法的实施过程 |
2.2.5 课堂观察法的实施过程 |
2.3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3.1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2 访谈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3 课堂观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4 追踪调查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2.4.1 调查对象所认为的“好座位”的“标准” |
2.4.2 造成对“座位”有认知差异的原因 |
2.4.3 教师排列座位的依据 |
2.4.4 座位排列对小学生的影响 |
第三章 对小学座位排列基本原则的思考 |
3.1 合理科学地编排座位的基本原则 |
3.1.1 互补原则 |
3.1.2 积极影响原则 |
3.1.3 特别关照原则 |
3.1.4 相对自由原则 |
第四章 小结 |
4.1 对小学生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 |
4.2 小学座位编排的思考 |
4.2.1 让那些“不被看好”的座位开出花朵 |
4.2.2 让每个同学的闪光点“闪耀”起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 |
(二)对国际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
(三)个人关注和研究兴趣 |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外合作教学 |
(二)包班制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外合作教学研究综述 |
(二)包班制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Y学校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实施现状 |
一、Y学校包班制的发展概况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选择 |
二、Y学校包班制的实施现状 |
(一)包班制的班级管理 |
(二)包班制的课程教学管理 |
(三)包班制教师的培养措施 |
三、Y学校包班制主要特点 |
(一)包班制班级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包班制课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三)重视对包班教师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中外教师分工不够明确 |
(二)包班制中外教师沟通不够充分 |
二、包班制课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包班制课程内容统一性不够 |
(二)包班制课程评估的系统性不够 |
三、包班制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校内培训针对性不足 |
(二)校际之间的交流频率不高 |
第四章 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改进建议 |
一、优化包班制班级管理制度 |
(一)明确包班制中外教师的职责与分工 |
(二)提升包班制中外教师的跨文化合作力 |
二、完善包班制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
(一)加快包班制校本课程资源包的建设 |
(二)完善包班制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
三、加强学校对包班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
(一)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内部培训 |
(二)学校寻找更具专业性的外部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小学初任教师普遍存在课堂管理上的问题 |
(二)课堂管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
(三)课堂管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紧密相关 |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初任教师 |
(二)课堂管理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评析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标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二、调查过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实施 |
三、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
(一)课堂常规管理现状 |
(二)课堂环境管理现状 |
(三)问题行为管理现状 |
(四)教师的自我管理现状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知高行低” |
(二)课堂常规管理中缺乏预防及调控策略,执行缺乏统一标准 |
(三)课堂环境管理中对物理管理重视度不够,心理环境管理成效不佳 |
(四)问题行为管理方式不当,呈现单一外部控制 |
(五)自我调控能力不足,自我反思不够深入 |
二、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四章 改善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策略 |
一、内部提升策略 |
(一)转变管理理念,提高课堂管理技能 |
(二)运用多种管理方法,科学处理问题行为 |
(三)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吸引力 |
(四)学会自我调控,缓解教学及管理压力 |
(五)重视管理反思,成为教育研究者 |
二、外部支持策略 |
(一)学校主动为初任教师创建成长环境 |
(二)家长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鼓励教师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8)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年级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
1.1.2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1.1.3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的总体描述 |
1.4.2 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界定的研究 |
1.4.3 课堂问题行为判断标准的研究 |
1.4.4 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研究 |
1.4.5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 |
1.4.6 课堂问题行为对策的研究 |
1.4.7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
1.4.8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观察法 |
1.5.3 访谈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问题行为 |
2.1.2 课堂问题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 |
2.2.2 行为矫正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观察方案的设计 |
3.1.1 观察目的 |
3.1.2 观察对象 |
3.1.3 分析框架的确立 |
3.1.4 课堂观察表的编制 |
3.1.5 观察的实施 |
3.2 访谈方案的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4 访谈的实施 |
3.3 个案研究方案的设计 |
3.3.1 个案研究目的 |
3.3.2 个案研究对象 |
3.3.3 个案的实施 |
第4章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
4.1.1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普遍性 |
4.1.2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集中性 |
4.1.3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差异性 |
4.1.4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布有规律性 |
4.2 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
4.2.1 学生层面的原因 |
4.2.2 教师层面的原因 |
4.2.3 环境层面的原因 |
第5章 改善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
5.1 学生层面的对策 |
5.1.1 转变不合理认知和行为 |
5.1.2 培养自我课堂管理意识 |
5.2 教师层面的对策 |
5.2.1 改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
5.2.2 制定明确有效的课堂行为规范 |
5.2.3 运用口令和游戏整顿课堂秩序 |
5.2.4 运用恰当方式调控课堂问题行为 |
5.2.5 加强对个别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
5.3 环境层面的对策 |
5.3.1 优化课堂内部环境建设 |
5.3.2 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培训 |
5.3.3 密切家校合作共同管理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课堂观察表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巴乔·基罗”101中学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课堂管理研究概述 |
1.2.2 国内课堂管理研究概述 |
1.2.3 对外汉语课堂管理研究概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巴乔·基罗”101中学概况与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
2.1 “巴乔·基罗”101中学概况 |
2.1.1 学校简介 |
2.1.2 汉语课程设置 |
2.1.3 汉语教材 |
2.1.4 汉语师资和授课模式 |
2.2 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 |
2.2.1 案例选取原则及分类标准 |
2.2.2 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保加利亚少儿汉语课堂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
3.1 中保教育文化差异 |
3.2 学生因素 |
3.3 教师因素 |
3.3.1 语言障碍 |
3.3.2 对所任教学点和教学对象了解不足 |
3.3.3 少儿汉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 |
3.4 学校因素 |
3.4.1 对汉语课的重视程度 |
3.4.2 教学设施条件 |
第四章 对未来“巴乔·基罗”101中学少儿汉语课堂管理的建议 |
4.1 教师方面 |
4.1.1 主动学习保加利亚语言 |
4.1.2 增强自身课堂管理能力 |
4.1.3 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
4.1.4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注意中保教育理念差异 |
4.2 学校方面 |
4.2.1 改善授课模式 |
4.2.2 完善教学设施 |
4.3 汉办和索非亚孔子学院方面 |
4.3.1 增派公派教师 |
4.3.2 加强岗前语言培训 |
4.3.3 建立教学点档案 |
第五章 结语 |
参引文献 |
附录1 保加利亚少儿汉语课堂管理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保加利亚少儿对外汉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保加利亚本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
(10)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概述 |
(一)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内容 |
1.学生座位概述 |
2.座位编排定义 |
3.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理解 |
(二)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
1.人本管理理论 |
2.人际关系理论 |
3.个体差异理论 |
4.多元智力理论 |
(三)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意义 |
1.改善班级环境 |
2.促进班集体建设 |
3.促进教学发展 |
4.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四)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前提 |
1.认识和了解学生 |
2.认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3.对比分析高中生的个体差异 |
4.重视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
5.明确座位形态与课程教学特点 |
(五)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原则 |
1.公平性 |
2.民主性 |
3.人本性 |
4.阶段性 |
5.针对性 |
6.教育性 |
二、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 |
1.调查对象与内容 |
2.调查问卷设计 |
3.观察调查 |
4.访谈调查 |
5.个案研究 |
(二)调查的结果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班主任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3.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4.访谈结果分析 |
5.个案调查结果分析 |
(三)调查的问题分析 |
1.学生座位编排存在的问题 |
2.学生座位编排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三、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建议 |
(一)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
2.学习提升教育理论 |
3.进行教育实践反思 |
(二)提升座位环境 |
1.改善座位物理环境 |
2.调节座位心理环境 |
(三)构建有效教学座位 |
1.教学座位的编排方式 |
2.教学座位编排原则及注意事项 |
(四)优化座位组合搭配 |
1.合理的同桌组合搭配 |
2.学生小组平衡分配 |
3.学生空间分布 |
(五)科学座位编排管理 |
1.后座位编排管理 |
2.周期性座位管理 |
3.阶段性座位编排 |
4.座位编排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班主任如何安排座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D]. 蒋宗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D]. 张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生座位排列问题的研究[D]. 朱亚培. 山西大学, 2021
- [5]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中外合作教学包班制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Y学校为例[D]. 陈晓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小学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D]. 夏玉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F小学为例[D]. 沙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巴乔·基罗”101中学少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D]. 马超凡.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10]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D]. 李世方. 西南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