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结构、八分圆定律与棉花效应的关系

螺旋结构、八分圆定律与棉花效应的关系

一、螺旋结构、八区律和Cotton效应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1](2019)在《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为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其果实和藤茎均可入药。藤茎部分实验室前期已经研究过,而果实部位化学成分尚未研究,为了系统研究兴山五味子,所以开展了此项研究。塞北紫堇(Corydalis impatiens)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镇静、活血化淤等功效,为藏药常用药材。目前对于塞北紫堇的研究不够深入,希望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为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和依据。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兴山五味子(S.incarnata)果实及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第二章论述了塞北紫堇(C.impatiens)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两株植物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第四章为综述部分,对2014-2019年间五味子科植物中所发现新的三萜、木脂素以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来源、全合成和生物活性。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波谱解析、圆二色谱和单晶X-ray衍射等方法,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和两株植物内生真菌中得到了135个化合物,包括30个新化合物(其中新骨架9个)。从兴山五味子果实及藤茎中发现的化合物以三萜为主,涉及五味子降三萜、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三萜。首次发现9个新骨架降三萜化合物,分属4种不同降三萜骨架类型,包括5个含有1-氧螺[6.6]十三烷系统、2个含有5/5/6/11/3骈合环系、1个四环[6.4.0.02,12.09,11]十二烷系统以及1个四环[6.3.0.11,6.02,4]十二烷系统的新骨架降三萜。从塞北紫堇中发现的化合物以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主,涉及8种不同骨架类型。从两株南五味子植物内生真菌链格孢霉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发现的化合物以苯并吡喃酮类似物为主。同时对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筛选。一、兴山五味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植物分类学上,曾经将五味子科归属于木兰科,后将其单独划分为一科,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两属。兴山五味子,木脂藤本,主产于湖北西部及西南部等地。其果实和藤茎均可入药,果实有收敛安神功效,藤茎则具有舒筋活络功效。从该植物果实和藤茎中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9个),包括63个三萜、21个木脂素、5个倍半萜以及12个其它类型化合物。本实验研究了40个三萜类成分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F49的免疫抑制作用最为显着,IC50分别为2.51μg/mL和2.54μg/mL;化合物F23,F36,F46~F48,F52和F57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均小于10μg/mL;化合物F36,F46~F48,F52和F57对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均小于10μg/mL。同时,也测试了2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F63~F82的免疫抑制作用,化合物F64对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为9.38μg/mL;化合物F63,F64和F72对B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分别为13.40μg/mL,13.11μg/mL和14.93μg/mL。结果表明,木脂素对T淋巴和B淋巴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初步筛选了兴山五味子果实及藤茎中分离得到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包括43个三萜类化合物和2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T-29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各测试化合物对上述肿瘤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其中三萜类化合物F36和F57对HepG2有微弱的细胞毒作用,但IC50均接近于100μM。此外,本实验还测试了木脂素类化合物F63~F82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50μM下,F79对CoCl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缺氧和氧化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能提高细胞存活率为30.96%;F69,F70,F78和F79能提高H2O2损伤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以上。低浓度(5μM)下,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不明显。二、塞北紫堇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植物全世界约428种,紫堇属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草为主,中医上多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止痛,治疗感冒发热、疮疡痈肿、溃烂等症。塞北紫堇为紫堇属植物塞北紫堇(C.impatiens)的干燥全草。本实验对采自西藏该植物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现了26个化合物,包括25个生物碱。其中化合物C22,C23为首次从紫堇属中发现的成分,C1~C7,C9~C11,C17,C20和C24为首次从塞北紫堇中发现的生物碱成分。我们首次对从塞北紫堇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免疫抑制活性的探究。实验结果显示,各测试化合物对T、B淋巴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抑制作用,其中C11,C15,C16和C18对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IC50分别为5.85,7.40,7.75和9.23μg/mL。其次,本实验测试了化合物C1~C6,C8~C21,C23和C25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在HepG2模型中,化合物C13和C23的IC50分别为18.92μg/mL和2.14μg/mL;所测试化合物对MCF-7细胞毒作用不明显。,最后,本次实验测试了单体化合物C3~C8,C10~C14,C16~C19,C21和C23对CoCl2和H2O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缺氧和氧化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在50μM下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低浓度(5μM)下神经保护作用不明显。三、两株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对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系统研究工作基础上。本实验对采自陕西商洛的两株南五味子内生真菌链格孢霉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其固体共培养物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此外,我们测试了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包括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所测化合物对MCF-7和HepG2几乎没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ST2,ST4和ST5对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ST4对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为16.9μg/mL,其它化合物IC50大于40μg/mL。所测试化合物对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很低。四、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四章综述了2014-2019年间五味子科植物中所发现107个新的三萜、95个木脂素以及2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来源、全合成和生物活性。

刘震[2](2018)在《两株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和Aspergillus flavus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生真菌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其具有产生新颖化合物的潜力,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以及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从有毒药用植物娃儿藤中分离得到的两株内生真菌。为获得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研究综合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对这两株内生真菌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运用UV,IR,MS,1DNMR,2DNMR,ECD等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测定或鉴定。共从两株内生真菌中获取了50个化合物(1*-50),包括21个新化合物:从D.pseudomangiferae中分离鉴定了 28个化合物(1*-28),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1*-10*);从A.favus中分离鉴定了 22个化合物(29*-50),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29*-39*)。化合物1*-6*为dothiorelone G(Csn-B)的衍生物。化合物29*是两个杜松烷型倍半萜通过酯键形成的二聚体。化合物30*-36*均为4,5位双键且15位为羧基的杜松烷型倍半萜。本研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体外药理模型筛选,包括抗纤维化、细胞毒、肝保护、抗菌、抗炎、抗糖尿病等活性。结果显示:(1)化合物1*,4*,10*,14,16,19,20,27具有抑制人肺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7.36%,59.17%,64.04%,62.92%,41.05%,32.85%,52.05%,46.26%(10μM)。(2)化合物18,19,21,23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IC50分别为8.14,4.39,1.47,8.56μM。化合物43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胃癌细胞BGC-823,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4.66,7.37,6.42,3.76,6.91 u。化合物4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活性,IC50为2.58μM。(3)在抗糖尿病模型中,化合物18具有抑制PTP1B酶的活性,IC50为1.44μM。(4)化合物32-36,39,42-44,46可以改善扑热息痛(APAP,8mM)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损伤。此外,本研究对杜松烷型倍半萜的生源途径进行探讨。推测化合物29*-36*以及40-42是由关键中间体Ⅰ和Ⅱ转化形成。其中,中间体Ⅱ经过Bayer-Villiger反应形成1,2位裂环或2,3位裂环的杜松烷型倍半萜。

谢婧倩[3](2017)在《三类典型手性除草剂的对映体选择性》文中认为手性除草剂在农业中广泛使用,当其大量进入环境生态系统后,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及生态毒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开发使用高光学纯度的手性除草剂单体将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防除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环境生态危害以及减少除草剂的施用量。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手性除草剂仍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存在于市。人们对于除草剂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以及环境行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外消旋体层面上,在手性层面上的研究还并不多见。本文选取了三类(咪唑啉酮类、酰胺类、芳氧羧酸类)共八种典型手性除草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计算模拟对酰胺类除草剂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并探讨拆分机理;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与电子圆二色(ECD)光谱联用的方法进行手性除草剂对映体的制备与绝对构型的表征;对八种除草剂对映体直接受试靶标生物稗草,间接受试生物铜绿微囊藻,以及最终进入生物体可能造成的甲状腺激素干扰、雌激素干扰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酰胺类碳轴手性除草剂除草机理及其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该类除草剂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所测试的酰胺类除草剂中,碳手性除草剂敌草胺比具有轴手性的乙草胺、异丙草胺以及异丙甲草胺更易实现对映体分离。对映体分离与对映体及固定相所带基团大小及空间结构有关,也与固定相的空穴,以及二者之间的氢键、π-π作用、偶极-偶极等作用有关。(2)在半制备HPLC上成功制备得到高纯度的八种除草剂对映体,其中咪草烟、甲基咪草烟、甲氧咪草烟和禾草灵的peakl为S构型,peak2为R构型;另外四种,敌草胺、乙草胺、异丙草胺和乳氟禾草灵的peakl为R构型,Peak2为S构型。制备得到的对映体纯品具有很好的溶剂稳定性和热稳定性。(3)R构型酰胺类除草剂在三类除草剂中表现出更加高效低毒的特性。对于酰胺类除草剂而言,由于所含手性中心类型不同,使得防除杂草时作用部位有所差别,碳手性敌草胺更适于施用于土壤,轴手性乙草胺、异丙草胺更适于施用于叶子部分。R-构型咪唑啉酮类以及R-构型禾草灵显得更为高效,但相对来说也具有更高一些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4)敌草胺作用下,稗草叶绿素处于抗逆阶段,叶绿素含量出现轻微上调现象,乙草胺作用的稗草叶绿素含量下降,且R-乙草胺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敌草胺、乙草胺对映体及外消旋体处理下,稗草MDA、SOD、POD含量上升以及CAT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细胞发生了氧化损伤。两种除草剂作用同样使得GSTs以及调控其表达的基因出现上调现象,且根中EcGSTF1上调幅度大于EcGS7Z1,在地上植株部分则为EcGSTZ1上调幅度远远大于EcGSTF1。总体表现为敌草胺对根中指标影响更为明显,而乙草胺对地上植株部分指标影响更为显着。R-构型除草剂对以上指标影响效果大于S-构型。该作用下表现出了除草剂对映体选择性、手性类型差异性以及基因表达变化组织差异性。(5)铜绿微囊藻存在与否都不会显着影响敌草胺、乙草胺除草剂在培养液中的残留情况;相比较而言,S构型的降解速率可能略大于R构型。富集实验中乙草胺在铜绿微囊藻体内富集效果大于敌草胺,R构型大于S构型。两种除草剂的对映体在藻液及藻体中均未异构化现象。手性层面上对除草剂对映体活性、毒性、作用机理、环境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更客观评价手性除草剂的效用及安全性,为开发更为高效低毒的单一旋光性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

刘林林[4](2017)在《Co(Ⅲ)-SDDA类配合物绝对构型与手征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1972年,Maricondi和Douglas研究了[Co(EDDA)(L)]+类配合物(EDDA为四齿的乙二胺二乙酸根,L是一个二齿配体)的光学活性,发现当EDDA亚氨基上的H用甲基或乙基取代后,其ECD谱长波区的吸收带强度会下降一半左右。这一现象称为N的邻位效应,并认为其原因在于N原子化学环境的非对称性下降了。按照这一解释,邻位效应不可能使ECD谱反号。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人们就发现,在[Co(ED3A)(NO2)]—等配合物(ED3A为五齿的乙二胺三乙酸根)中,用苄基取代亚氨基上的H,会使其长波区的ECD谱带反号。我们称其为反常的邻位效应,并给出了理论解释。然而,据文献报道,用苄基取代EDDA亚氨基上的H(所得配体记为SDDA)后,有关配合物[Co(SDDA)(L)]+的ECD谱带明显增强了,但其金属中心构型是Δ而不是原来的Λ。这意味着要么存在极大的反常邻位效应,要么其结构推断有误。为了解释有关实验现象,本文对Co(Ⅲ)的SDDA类配合物的结构和手征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在B3LYP/6-311++G(2d,p)水平上,对[Co(SDDA)(en)]+、[Co(EDDA)(stien)]+、和[Co(DBEDDA)(en)]+的二十种可能的非对映异构体进行了几何优化,并对其中的低能构象,用GIAO基组和相同的泛函计算了13C-NMR谱。通过与实验谱比较,确定了其最低能量构象,证明[Co(SDDA)(en)]+配合物中E环的折叠方式为δ。2.在相同的泛函与基组水平上,用TDDFT方法计算了有关配合物的激发波长、振子强度和旋转强度,分析了有关跃迁的性质,并绘制了理论ECD谱。通过与实验谱比较,证明了[Co(SDDA)(en)]+配合物的金属中心手性为Λ型而不是文献中推断的Δ型。因此,该系列配合物的N邻位效应不是反常的,但也不是文献中报道的那种邻位效应。3.为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手征结构单元对光学活性的贡献,发现正常邻位效应可按取代基的电负性不同分为两类:对于甲基等推电子基团,邻位效应使ECD谱的强度降低,而对苄基等吸电子基团而言,则使ECD谱的强度增加。这一研究,不仅纠正了文献中的有关错误,而且使我们对手性配合物的N邻位效应有了更深入系统的理解,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庞道然[5](2017)在《龙血通络胶囊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血竭为百合科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含脂木材经乙醇提取而得的树脂,在我国云南、广西及东南亚国家均有分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敛疮止血等功效,临床上作为血竭的代用品使用。龙血通络胶囊是本课题组前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研制成功的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证的有效部位新药,于2013年7月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国药证字Z20130007,国药证字Z20130008),其原料药为龙血竭酚类提取物。我们前期对龙血竭酚类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 57个酚类化合物。为进一步阐明龙血通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采用LCMS-IT-TOF技术对龙血竭酚类提取物中酚类成分进行导向分离,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和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模型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一、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剑叶龙血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献研究表明,剑叶龙血树中主要含有二氢查耳酮类、查耳酮类、黄烷类、高异黄烷类、高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黄酮寡聚体类等酚类成分,螺甾烷醇型皂苷、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呋甾烷醇型皂苷、变形螺甾烷醇型皂苷等甾体皂苷类成分,木脂素类成分,植物甾醇类成分和胆甾烷类成分;药理活性主要包括脑缺血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保护、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糖尿病、抗菌、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二、以LCMS-IT-TOF液质联用系统为导向,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UV、IR、MS、1H NMR、13C NMR、2D NMR等波谱分析技术以及X-ray单晶衍射法、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圆二色谱法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龙血通络胶囊原料药龙血竭酚类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三聚体类:剑叶龙血素N(1)、剑叶龙血素O(2)、剑叶龙血素 P(3)、dracophone(11);2个黄酮二聚体类:(-)-cochinchinenin I(4)、(+)-cochinchinenin I(5);4 个龙血树酮类:(7R,12bR)-7,10-二羟基-4,11-二甲氧基龙血树酮(6)、(7S,12bS)-11-羟基-1,10-二甲氧基龙血树酮(7)、(7S,12bS)-10,11-二羟基-1-甲氧基龙血树酮(8)、10-羟基-11-甲氧基龙血树酮(12);4个高异黄烷(酮)及类似物:(3S)-3,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酮醇(9)、(3R)-7,4’-二羟基-6-甲氧基高异黄烷(10)、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酮(13)、5,4’-二羟基-7-甲氧基高异黄酮(14);3个木脂素类:裂环异落叶松脂素(15)、丁香脂素(16)、刺五加酮(17);1 个黄酮类: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8)和1个孕甾烷类似物:androstan-1,4-dien-3,16-dione(19)。其中1~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到,13、14、18为首次从龙血树属植物中分到。通过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计算ECD法)确定了化合物4~8的绝对构型,化合物6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进一步得到证明,通过与文献比对圆二色光谱确定了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通过与文献比对比旋光值确定了化合物9、10的绝对构型。此外,通过计算ECD法确定了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7个黄酮二聚体的绝对构型。三、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模型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黄酮寡聚体类、查耳酮类成分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利用OGD/R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对酚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酮寡聚体类成分对PC12细胞OGD/R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王娟,杨笑迪[6](2016)在《光谱法鉴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从仪器表征到理论计算》文中指出手性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尤其是新型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测定一直是不对称研究的重要工作。除单晶测试外,光谱学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手性分子结构鉴定,主要包括电子和振动圆二色谱、旋光光谱、旋光拉曼谱等。本文对上述测试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相关理论计算方法做了介绍。把谱学测试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将成为手性分子结构鉴定的重要发展方向。

高万[7](2016)在《糙枝金丝桃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植物,经研究表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杀菌作用、抗抑郁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等,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应用,如圣约翰草(Hypericum perforatum)、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糙枝金丝桃(Hypericum scabrum)和红旱莲(Hypericum ascyron)等。金丝桃属植物所含的特征性成分主要有二蒽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等类型,其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药理活性而倍受关注,该类化合物已成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中的热点。到2016年止,已分离鉴定了350个左右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主要来自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糙枝金丝桃(Hypericum scabrum)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为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后续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基础,本论文对糙枝金丝桃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并与药理学科合作,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多种药理活性的筛选。运用硅胶、制备薄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中压制备液相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糙枝金丝桃Hypericum scabrum)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8(1*-68)个化合物,并通过MS, HR-MS, UV, IR, 1D NMR,2D NMR, ECD等方法确定了其结构。其中,包括间苯三酚类化合物60个,萜类化合物2个(61,62),其它类型化合物6个(63-68),其中新化合物25个(1*-25*),均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化合物的具体名称为:hyperscubrone A-Y (1-25) (2S,4S,6S)-2-Benzoyl-4,6-bis(3’-methylbut-2’-en-1’-yl)-3,3-dimethylcyclohexanone (26), Hyperibone J (27),7-epiclusianone a and b (28,29), 8-Hydroxyhyperforin 8,1-hemiacetal (30), hypermongone G (31), hypermongone D (32), furohyperforin isomer 1 (33), hypermongone C (34), hyperibone A (35), hyperibone B (36), hypermongone H (37), hypermongone B (38), hyperibone G (39), ochrocarpinone B (40), scrobiculatone A a and b (41,42),27-epifurohyperforin isomer 1 (43), hyperibone L-a and hyperibone L-b (44,45), hyperibone I (46), sampsoniones P a and b (47,48), sampsonione L (49),8-hydroxyhyperforin 8,1-hemiacetal (50), hypermongone E (51), hypermongone F (52), hypermongone A (53),garcinielliptone I (54), propolone C (55), hyperscabrin A (56), garcinielliptone N (57), yezo’otogirin A (58), (2R,4R,6S)-2-Benzoyl-4,6-bis(3’-methylbut-2’-en-1’-yl)-3,3-dimethylcyclohexanone) (59), hyperibone K (60),β-谷甾醇(61),乌苏烷(62),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63),正十八烷醇(64),丁二酸十八酯(65),((5E,8Z,10Z)-pentadeca-5,8,10-trienoic acid) (66), ((5E,9Z,11Z,13Z)-octadeca-5,9, 11,13-tetraenoic acid)(67),正二十烷(68)。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在神经保护活性的筛选中,2*,3*,5*,6*,7*,12*,18*,31,32,34,38-40,47,60等16个化合物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细胞模型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在肝保护活性的筛选中,多个化合物在10μM浓度下对扑热息痛(APAP)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3*、4*、7*、9*、18*、28、32、35、37、38、43、47、58、60等化合物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细胞毒性实验中,所有化合物对肿瘤细胞Bel7402, A-549和HCT-8均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裴月湖,冯宝民,王海峰[8](2015)在《几种海洋天然产物立体结构的确定》文中提出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确定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天然产物都具有α,β-不饱和环酮、α,β-不饱和酮基侧链等结构单元,该类化合物往往可通过圆二色谱(CD)中320350 nm n→π*跃迁、220260 nmπ→π*跃迁的Cotton效应曲线来确定绝对构型。本文对具有α,β-不饱和环酮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具有α,β-不饱和酮基侧链的六元环类化合物、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具有环丙烷结构单元的脂肪链类化合物、具有双键的脂肪链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对这些类型化合物立体结构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程伟,安邦,孙婧媛,林文翰[9](2015)在《海洋天然产物结构解析若干立体化学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常遇到立体化学问题(手性碳、轴不对称或面不对称)。确定其立体化学不仅是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阐明分子的靶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波谱技术为天然产物构型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实例,综述应用现代波谱在若干海洋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实例。

李长伟,崔承彬[10](2015)在《几种物理化学技术在天然产物立体结构解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阐明天然产物的立体化学尤其是测定绝对构型,往往涉及天然产物结构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也是天然产物结构解析的技术难点所在。本文结合课题组近期研究工作和相关技术方法基本原理,归纳介绍我们利用钼试剂Mo2(OAc)4诱导CD(ICD,Snatzke法)、部分经典CD经验规则、改良Mosher法、计算ECD、改良Marfey分析法等几种技术解析阐明手性新天然产物立体化学的几个研究实例和我们应用相关技术方法的粗浅体会,以供相关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二、螺旋结构、八区律和Cotton效应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结构、八区律和Cotton效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第一章 兴山五味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1 分离与鉴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兴山五味子中新骨架类型降三萜F1~F5的HPLC-MS分析
        2.4 兴山五味子中新骨架类型降三萜生源途径探讨
        2.5 从兴山五味子中发现的降三萜化合物(F1~F22)生源之间的关系探讨
        2.6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研究
        2.7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2.8 部分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植物来源
        3.3 提取分离流程
        3.4 部分化合物细胞毒作用筛选
        3.5 木脂素类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3.6 部分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筛选
        3.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塞北紫堇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1 分离与鉴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 部分生物碱的细胞毒性研究
        2.3 部分生物碱类成分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2.4 部分生物碱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植物来源
        3.3 提取分离流程
        3.4 部分化合物细胞毒性筛选
        3.5 部分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筛选
        3.6 部分化合物免疫抑制活性筛选
        3.7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株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共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1 分离与鉴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2.4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真菌来源及鉴定
        3.3 提取分离流程
        3.4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筛选
        3.5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筛选
        3.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综述)(2014-2019)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两株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和Aspergillus flavus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真菌来源的新颖结构化合物
        1.1 化学结构
        1.1.1 聚酮类
        1.1.2 萜类
        1.1.3 杂萜类
        1.1.4 二酮哌嗪及多肽类
        1.1.5 生物碱类
        1.1.6 甾体类
        1.2 药理活性
        1.2.1 细胞毒活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抗感染活性
        1.2.4 中枢神经活性
        1.2.5 抗纤维化活性
        1.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娃儿藤内生真菌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第一章 内生真菌D. pseudomangiferae的化学成分研究
        2.1.1 前言
        2.1.2 研究结果
        2.1.3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1.4 实验部分
    第二章 内生真菌A.flavus的化学成分研究
        2.2.1 前言
        2.2.2 研究结果
        2.2.3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4 实验部分
    第三章 活性筛选结果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一览表
附图目录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3)三类典型手性除草剂的对映体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手性除草剂种类
    1.2 对映体分离及制备方法
        1.2.1 色谱拆分法
        1.2.1.1 气相色谱法(GC)
        1.2.1.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1.3 毛细管电泳法(HPCE)
        1.2.1.4 超临界液体色谱(SFC)
        1.2.2 化学拆分法
        1.2.3 结晶拆分法
        1.2.4 微生物拆分法
    1.3 对映体绝对构型表征方法
        1.3.1 非光谱法
        1.3.2 光谱法
        1.3.2.1 电子圆二色(ECD)计算
        1.3.2.2 振动圆二色(VCD)计算
        1.3.2.3 激子手性方法
    1.4 手性除草剂对映异构体环境行为研究
        1.4.1 手性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行为研究
        1.4.2 手性除草剂在水中的行为研究
        1.4.3 手性除草剂在植物体中的行为研究
        1.4.4 手性除草剂在动物体中的行为研究
        1.4.5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比例评价指标
    1.5 手性除草剂对映异构体效应毒理研究
    1.6 除草剂污染处理技术
        1.6.1 土壤污染处理技术
        1.6.2 水体污染处理技术
    1.7 几类供试手性除草剂研究进展
        1.7.1 几种供试手性除草剂的基本性质
        1.7.2 几种供试手性除草剂的手性拆分
        1.7.3 几种供试手性除草剂的对映体选择性
        1.7.4 几类供试手性除草剂作用机理
    1.8 本论文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除草剂对映体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判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色谱参数
        2.2.4 实验/计算圆二色(ECD)
        2.2.5 对映体对接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酰胺类手性除草剂的HPLC分离优化
        2.3.1.1 不同手性柱及流动相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2.3.1.2 不同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2.3.1.3 不同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2.3.2 手性识别机理
        2.3.3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的制备
        2.3.4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的绝对构型表征
        2.3.5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的稳定性
    2.4 小结
3 三大类手性除草剂生物毒性效应的对映体差异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供试生物培养
        3.2.3.1 稗草培养
        3.2.3.2 铜绿微囊藻培养
        3.2.3.3 重组酵母双杂交实验
        3.2.3.4 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实验
        3.2.3.5 数据统计
        3.2.3.6 对映体作用差异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对稗草的选择性差异
        3.3.2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对铜绿微囊藻的选择性差异
        3.3.3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对甲状腺激素干扰的选择性差异
        3.3.4 手性除草剂对映体雌激素干扰效应的选择性差异
    3.4 对映体差异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轴手性酰胺类除草剂除草机制差异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稗草培养条件
        4.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4.2.4 抗氧化系统活性测定
        4.2.5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测定
        4.2.6 GST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4.2.6.1 总RNA提取
        4.2.6.2 利用总RNA作为模板合成cDNA第一链
        4.2.6.3 引物设计
        4.2.6.4 目的片段扩增
        4.2.6.5 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GSTs基因表达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除草剂对映体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2 除草剂对映体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2.1 丙二醛含量(MDA)影响
        4.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
        4.3.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
        4.3.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
        4.3.3 除草剂对映体对稗草过氧化物酶(GST)活性的影响
        4.3.4 除草剂对映体对GST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1 总RNA提取
        4.3.4.2 EcGSTs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4.3.4.3 EcGSTs目的基因Q-PCR分析
    4.4 小结
5 碳轴手性酰胺类除草剂在藻液及藻体中的环境行为差异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药品与试剂
        5.2.1.2 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除草剂对映体残留实验
        5.2.2.2 富集实验
        5.2.2.3 异构化实验
        5.2.3 铜绿微囊藻生物量测定
        5.2.4 样品前处理
        5.2.4.1 藻液分离
        5.2.4.2 培养液处理
        5.2.4.3 铜绿微囊藻样品含量测定
        5.2.5 标准溶液配制
        5.2.6 加标回收
        5.2.7 分析方法
        5.2.8 数据处理
        5.2.8.1 对映体分数计算
        5.2.8.2 生物富集倍数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方法确证
        5.3.2 除草剂对映体残留
        5.3.3 除草剂对映体富集
        5.3.4 除草剂对映体在藻及藻液中的异构化现象
    5.4 小结
6 研究结果与工作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Co(Ⅲ)-SDDA类配合物绝对构型与手征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光学活性
        1.2.1 旋光色散
        1.2.2 圆二色性
        1.2.3 科顿效应
    1.3 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方法
    1.4 研究背景
    1.5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基态密度泛函理论
        2.2.1 能量是N与v的泛函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2.2.3 Kohn-Sham方程
    2.3 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
    2.4 NMR谱计算方法
        2.4.1 ~(13)C的化学位移
        2.4.2 NMR谱的量子力学计算
    2.5 CD光谱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Co(Ⅲ)-SDDA类配合物基态结构与激发态性质
    3.1 引言
    3.2 研究的体系
        3.2.1 二齿配体为乙二胺的SDDA类配合物
        3.2.2 二齿配体为二苯基乙二胺的EDDA类配合物
        3.2.3 二齿配体为乙二胺的DBEDDA类配合物
    3.3 泛函和基组的选择
    3.4 计算结构及讨论
        3.4.1 配合物的优化几何参数
        3.4.2 基态相对能量
        3.4.3 DFT能级图和Kohn-Sham轨道
        3.4.4 振子强度、旋转强度和跃迁矩
第四章 Co(Ⅲ)-SDDA类配合物NMR谱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Co(Ⅲ)-SDDA类配合物NMR谱的计算
第五章 SDDA类配合物的ECD谱以及N邻位效应
    5.1 引言
    5.2 ECD谱结果与讨论
    5.3 N邻位效应
        5.3.1 理论上计算各手征单元对CD谱的贡献
        5.3.2 N-邻位效应
        5.3.3 八面体中心对光学活性的贡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龙血通络胶囊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剑叶龙血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
    2 药理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龙血通络胶囊的化学成分研究
    1 概述
    2 实验部分
    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4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5 计算ECD法确定龙血竭酚类提取物中黄酮二聚体的绝对构型
第三章 龙血通络胶囊中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1 龙血通络胶囊中化学成分抑制BV-2细胞释放NO活性研究
    2 龙血通络胶囊中化学成分对OGD/R诱导PC12细胞损伤保护活性研究
    3 小结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光谱法鉴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从仪器表征到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光谱学方法的测试原理与计算方法
    1.1 电子圆二色谱
    1.2 振动圆二色谱
    1.3 旋光光谱法
    1.4 其他光谱学方法
        1.4.1 圆二色谱激子手性法
        1.4.2 旋光拉曼光谱法
2 光谱学方法计算实例
    2.1(4S,5R,6R)-oxysporone的绝对构型确定[25]
    2.2 α-benzylamino-coumarins的绝对构型确定[26]
3 总结与展望

(7)糙枝金丝桃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金丝桃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金丝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第三节 金丝桃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糙枝金丝桃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立体构型的初步探讨
    第五节 实验部分
        一、植物来源
        二、仪器与材料
        三、提取分离
        四、新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第六节 药理活性筛选方法和结果
        一、神经保护活性测定
        二、肝保护活性测定
        三、细胞毒活性测定
    第七节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讨论
附录 缩略语一览表
附件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几种海洋天然产物立体结构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α,β-不饱和环酮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2α,β-不饱和环己内酯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3 具有 α,β-不饱和酮基侧链的六元单环单萜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4 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4. 1 具有三元环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结构确定
    4. 2 具有双键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结构的确定
5 结语

(9)海洋天然产物结构解析若干立体化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子手性CD规则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2 金属螯合物络合诱导CD光谱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3 多元醇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确定
4 Mosher规则的应用
5 面不对称构型确定
6 计算ECD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7 结语

(10)几种物理化学技术在天然产物立体结构解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用Snatzke法(钼试剂诱导CD)测定柔性邻二醇绝对构型
    1. 1 Snatzke方法简介
    1. 2 非正规环骨架C25 甾体新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解析及其柔性邻二醇绝对构型测定
    1. 3 小分子聚酮类化合物中与 α,β-不饱和 γ-内酯环双键相邻柔性邻二醇的绝对构型测定
2 具有 α,β-不饱和 γ-内酯环的小分子聚酮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解析
    2. 1 化合物15~20 的邻二醇片段相对构型阐释
    2. 2 利用 α,β-不饱和 γ-内酯CD经验规则测定化合物15~22 中C-5 的绝对构型
    2. 3 利用改良Mosher法测定化合物20 和21 中C-9 的绝对构型
3 利用理论ECD计算技术测定天然产物绝对构型的几个实例
    3. 1 萜类新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3. 2 稀有色原酮二聚体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测定
4 利用改良Marfey分析方法测定肽类化合物中氨基酸残基的绝对构型
5 结语

四、螺旋结构、八区律和Cotton效应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兴山五味子和塞北紫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宋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两株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和Aspergillus flavus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 刘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3]三类典型手性除草剂的对映体选择性[D]. 谢婧倩. 浙江大学, 2017(08)
  • [4]Co(Ⅲ)-SDDA类配合物绝对构型与手征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 刘林林. 山西大学, 2017(03)
  • [5]龙血通络胶囊的化学成分研究[D]. 庞道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6]光谱法鉴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从仪器表征到理论计算[J]. 王娟,杨笑迪. 大学化学, 2016(11)
  • [7]糙枝金丝桃化学成分的研究[D]. 高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8]几种海洋天然产物立体结构的确定[J]. 裴月湖,冯宝民,王海峰.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06)
  • [9]海洋天然产物结构解析若干立体化学问题[J]. 程伟,安邦,孙婧媛,林文翰.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06)
  • [10]几种物理化学技术在天然产物立体结构解析中的应用[J]. 李长伟,崔承彬.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06)

标签:;  ;  ;  ;  

螺旋结构、八分圆定律与棉花效应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