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施工人员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高空作业施工人员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一、建筑工人高空作业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伟[1](2021)在《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线不足、空间相对狭小复杂是有限空间的两大典型特点,长时间工作在有限空间中极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不但影响作业效率,还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人机工效学、生物力学、信号处理、机械传动学等理论知识,先后开展了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照度和作业姿势两个方面开展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作业人员疲劳的影响及防护研究。首先,本论文从探究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开始,在搭建的有限空间平台内进行打字作业1h,在50lx~700lx范围内设置7个光照梯度,使用眼动仪采集瞳孔直径数据和眨眼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度增大,瞳孔直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瞳孔-照度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照度400lx,550lx,700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12%~8%之间浮动,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增加;在低照度50lx,100lx,2001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8%~4%之间浮动,且随着强度的减弱,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也会增加。本研究提出使用窗口化的瞳孔直径标准差σ判断视觉疲劳出现时间,弱光照下对视觉造成的疲劳程度大于强光照下造成的疲劳,推荐有限空间作业照度为300lx。其次,在对有限空间光环境探究的基础上,针对有限空间高度受限,作业姿势受限的问题,选择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利用JACK模拟软件建立三组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模型,对典型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发现下蹲(膝关节力矩62N·m)和弯腰姿势(力矩为59N·m)均分别对腰部和膝部的伤害较大,相比之下颈部侧曲姿势能更好的适应有限空间高度受限的特点。同时,利用Anybody模拟平台对颈部侧曲姿势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肌肉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侧曲角度的增加,颈部主要承力侧肌肉承担的负荷在变大,但增长的幅度存在差异,不同肌肉在头部侧曲过程中受力区别很大。在侧曲程度大于22.5°时,颈部肌肉受力出现明显的增大。再次,针对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即颈部侧曲姿势进行sEMG疲劳实验。在搭建的高湿热环境的有限空间内,在工效学评估和颈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3个受力梯度,使用sEMG对颈部三块肌肉:胸锁乳突肌、夹肌、肩部斜方肌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颈部侧曲角度变大,中值频率斜率绝对值也在逐渐增大,疲劳程度增加。长时间颈部前屈姿势下的iEMG变化能一定程度的反映颈部疲劳状况,iEMG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肌肉疲劳程度,当肌肉发生重度疲劳时,iEMG波动性明显增加。MPF具有更好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提出用窗口化的MPF的导数积聚程度来提取肌肉疲劳特征的新方法。结合本次实验,在长时间颈部侧曲情况下,建议单次作业姿势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以保护颈椎。最后,基于颈部生理特征与功能的分析基础,根据外骨骼原理开发了针对典型作业姿势所涉及的颈部肌肉进行保护的外骨骼颈部保护系统。该系统具有自锁自解锁功能,主要由底座穿戴、连杆铰链、自锁自解锁控制系统三大组成部分。本研究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环境、典型作业姿势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有限空间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廖湘斌,韦雄文,傅泽辉[2](2020)在《2018年平南县“120”院前急救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和分析平南县院前急救患者的特征。方法收集平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警记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谱、职业分布、接警高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自2018年共有效接警7 364例,男性患者4 109例(占55.80%),女性患者3 255例(占44.20%);接警患者年龄2 d~94岁,其中以30~3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占比41.39%,其次为40~59岁,占比26.18%;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排名前3位的为创伤(1 742例,占23.66%,包含非严重创伤、严重创伤、多发性损伤)、脑血管疾病(1 236例,占16.78%)、心血管疾病(1 147例,占15.58%);急诊患者身份以农民比例(72.50%)最高,其次为建筑工人(16.40%),两者都是发生创伤的高危人群;院前急救出警次数最多的时间段为9:00—9:59,占比30.00%。结论急救人员应根据平南县院前急救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疾病谱、发病时间分布方面等特征,合理调配急救资源,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张博[3](2019)在《某建筑公司电焊工种职业暴露对电焊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个人因素、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联合作用,在长期职业暴露下,建筑行业电焊工人会因职业暴露产生而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从而引发心理疾病。本次研究使用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调查的国际标准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等作为研究工具,采集焊接工人心理健康相关现状,探讨了职业暴露对焊接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此次实验选择某建筑公司20名电焊工人和20名制造行业电焊工人作为被试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建筑行业电焊工人和制造行业电焊工人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分别将其与中国健康常模进行结果的对比,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显着水平,分析建筑行业电焊工人职业暴露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建筑行业焊接人员的职业暴露比其它行业的焊接工人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明显低于中国常模。在躯体化、焦虑、强迫、人际敏感和敌对这些因子表现明显高于常模中普通人的表现。尤其在人际敏感和躯体化两方面表现异常现象尤为突出。而制造行业的电焊工人在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略低于中国常模,但没有因子表现突出。在焦虑、抑郁方面,建筑行业电焊工人的抑郁、焦虑处于正常情况的占比明显低于制造行业的电焊工人情况。同时焦虑、抑郁在中度以上的被试者占比明显高于制造行业的电焊工人的占比。本文在调查分析之后就企业管理在组织制度支持方面、工作环境营造、工艺流程优化、设备本质安全的改进、工作时间安排、待遇保障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

蔡志威[4](2019)在《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郑州市3家医院2013-2017年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脊髓损伤发病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优化社会医疗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郑州市3家三甲医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调查并记录的变量包括:医院名称、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基础病、致伤原因、脊髓损伤平面、ASIA评分、损伤严重程度、住院日期、住院天数、治疗方式、SLIC/TLICS评分、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合并损伤、并发症、出院后是否康复,死亡人数及死因等。纳入标准:1.符合创伤性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损伤时年龄在15岁及以上;3.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病历资料由两名研究人员与第三方流行病学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收集,严格核对资料无误后录入EXCEL登记表,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统计TSCI患者病例资料2471例。其中,农村与城市患者比例为3.9:1。男性患者为1845例(74.7%),女性患者为626例(25.3%),男女比例为2.9:1。平均年龄为49.2±14.2岁。职业中最多的为农民与工人,占比分别为42.0%、25.1%。致伤原因主要为跌倒(35.5%),其次为高坠(32.0%)和交通事故(22.1%)。在脊髓损伤节段中,颈髓损伤患者最多(1574例),占比为63.7%,其次为胸髓522例(21.1%)。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最多见的是ASIA D级(39.1%)、其次为ASIAA级(37.9%)、ASIA C级(13.4%)和ASIA B级(9.6%)。损伤严重程度中最多见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37.2%)。77.3%的患者伴有其它合并伤,以椎体骨折最多见,占比为69.9%,其次为胸部损伤(18.3%)。22.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15.3%)及泌尿系统疾病(7.8%)。在本次调查研究中,1918名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占比为77.6%,573名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占比为23.2%。平均住院天数为25.0±30.4天。在骨科住院期间有29例患者死亡,其中23例因颈髓损伤导致呼吸衰竭死亡、4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2例为心脏骤停致死。【结论】目前,我国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较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跌倒、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是脊髓损伤主要致伤原因。年龄、职业、致伤原因等对脊髓损伤部位、ASIA评分、损伤程度、合并伤和并发症有一定影响。青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中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坠,老年人群的主要致伤原因为跌倒。呼吸系统疾病是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出院后直接转康复科治疗患者所占比例较少。本研究可为调整郑州地区脊髓损伤防治措施、优化社会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及进一步规范脊髓损伤诊疗体系。

唐尚文[5](2019)在《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胸腰段骨折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患者并接受手术治疗,采用Wiltse入路组的共24例,男性12位,女性12位,患者年龄为20-59岁,平均年龄为(45.29±9.67)岁;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6例,男性14位,女性12位,患者年龄为31-66岁,平均年龄为(49.15±7.77)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结果:1)Wiltse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Cobb角均得到明显改善,Wiltse入路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Wiltse入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患者术后一周VAS评分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上,均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Wiltse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在术后VAS评分上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减轻患者术后腰痛,是一种易于开展、值得推广手术方式。

武晓燕[6](2018)在《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转换边界研究》文中提出住建部关于房屋市政工程每年建筑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建筑施工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如何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持建筑施工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轨迹交叉理论及能量转移理论指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发生耦合作用,从而打破系统原有的能量转移状态,转移到承受体的能量超过了受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可见,事故的发生是多种风险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建筑施工系统时刻面临着变化的环境,处于高度的不确定性中,风险因素之间时刻发生着交互作用,当交互作用即风险耦合度值突破一定的边界或者是到达一定的区间时,就会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突变致因观,连续变化的风险因素时刻发生着耦合作用,使得系统保持动态稳定的运行状态,但是随着风险耦合度的不断变化,当耦合度值突破某一个阈值进入一定的区间以后,会导致系统的安全状态值发生突变,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故本文基于突变理论的视角,在识别影响建筑施工系统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建筑施工系统风险耦合度模型,量化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从而研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演化机理及转化边界。最后,从突变致因的角度提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靶向干预策略以及事故发生以后的补救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识别影响建筑施工系统的风险因素以“4M”事故致因观为理论基础,结合22起典型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以及常见事故类型的致因,识别影响建筑施工系统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筛选出影响建筑施工系统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第四章量化风险因素的耦合度奠定基础。(2)构建建筑施工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以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为工具,构建建筑施工系统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并推导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系统的风险耦合度计算表达式,量化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为第五章研究多风险因素耦合力作用下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的演化机理及转换边界奠定基础。(3)研究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的演化机理及转换边界以尖点突变模型为工具,建立建筑施工系统演化模型,根据建筑施工系统中临界平衡曲面、奇点集和分歧点集的特性,揭示多风险因素耦合作用下建筑施工系统中“安全-风险-事故”演化机理,并且通过数理分析的方法,确定建筑施工系统中“安全-风险-事故”转换边界,定量的分析多风险因素耦合力对于建筑施工系统状态的影响。

伍文娟[7](2016)在《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及有氧运动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户外体力劳动者”这一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亚健康的发生比例、特征以及相关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已发生亚健康的户外体力劳动者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探讨有氧运动对其亚健康状态的积极作用。研究可为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状况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司机、建筑工人,保安员、快递员四种职业的户外体力劳动者,共1032名。采用问卷法、统计法和试验法对上述人员开展亚健康状况调查和有氧运动干预,并在运动前后检测受试者的身体形态(BMI、腰围、臀围)、运动素质(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原地纵跳、握力)、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心率)及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比分析运动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1032名调查对象中,发生亚健康人数为631人,发生比例为61.1%,发生比例较高。男性发生比例为60.8%,女性63.4%,女性高于男性;各年龄段亚健康发生比例有所不同,其中,男性在56-60岁发生比例最高,为75%;女性在36-45岁发生比例最高,为68.6%;四个职业中,司机亚健康发生比例为71.4%,建筑工人57.3%,快递员53.8%,保安员6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工龄、年龄、是否喝酒、“对锻炼健康带来益处的认同度”是发生亚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2)有氧运动结果:与运动前相比,原地纵跳、肺活量和血压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较运动前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属亚健康高发人群,且具有女性高于男性,女性青年阶段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中老年阶段高于其他阶段的特征。(2)不同职业亚健康发生比例不尽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司机、保安人员,建筑工人,快递员。(3)性别、工龄、婚姻、学历、是否喝酒、月收入、锻炼观念等是户外体力劳动者发生亚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其中的可控性因素可作为改善其亚健康状态的切入点。(4)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户外体力劳动者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血脂水平均可产生积极影响。尤以下肢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和血脂水平的改善最为显着。(5)户外体力劳动者虽以体力劳动为主,但体力劳动并不等同于体育运动。体力劳动具有被动性、局限性、强度大、周期长等特点,易造成疲劳、损伤,甚至产生疾病。因此,这类人群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采取积极措施,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劳动效能。

王兴蕾[8](2015)在《2010-2014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2014年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急诊科发展规划、资源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数据和决策证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急诊医学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研究方法:通过医疗机构HIS信息系统登记,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来该院就诊的急诊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包括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月份、就诊科室、患者诊断、留观时间、病情分级、就诊方式、(六大重点病种)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死亡病例、患者转归及急诊花费等临床资料信息,导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指标以构成比为主,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且方差齐条件,采用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六大重点病种死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结果:2010-2014年急诊就诊患者共计284,466例,其中男女之比为1.11:1,19-30岁是急诊患者的主要群体,计有92,022例(占32.35%),其次为31-40岁共计53,648例(占18.86%)。就诊急诊外科患者构成比最高,共计137,931例,占48.49%。79.32%的患者来自本市及市属县区。7、8、9月份是急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全天就诊高峰时间段在17:00-24:00;1月(寒冬)和8月(盛夏)为急诊留观和抢救患者最多月份。5年住院人数构成比为7.50%,同期门诊患者住院构成比为1.9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急诊是该院住院患者的重要来源。急诊病种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创伤、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分娩,共计197,906例(占69.57%),其中创伤患者118,276例(占41.58%),占全部外科患者的85.75%。急诊普通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急诊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增加的患者总数、急诊清创手术和重症救治患者,而平均患者花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六大重点病种为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和重度颅脑外伤。5年内共计接诊六大重点病种患者5,925例(占急诊总人数的2.08%),51岁以上者为4,474例,占75.51%,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占比最高,共3,418例(57.69%),严重创伤患者1,084例(18.30%)位列第二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重度颅脑外伤分别列三、四、五、六位。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均为内科重症患者,比较集中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特别是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更是以70岁以上患者为主;而外科诊疗的严重创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主要分布于18~6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患者。六大重点病种中秋冬季节是急性脑卒中、心梗、心衰和呼衰患者的高发期,而重度颅脑外伤及创伤患者多见于夏秋季。绝大多数绿色通道患者在急诊科停留时间<1.5小时,其中以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脑卒中占比最高,分别是87.73%、80.32%和79.02%;而滞留时间>3小时的患者占比较高的分别是重度颅脑外伤(22.67%)、急性心肌梗塞(19.41%)和严重创伤患者(12.27%)。在共计220例死亡患者中,51岁以上者居多(177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急诊患者的年龄增加,其致死的危险性增加,每增加一岁,其死亡的风险增加1.14倍(95% CI:1.01-1.27);而性别与急诊患者的死亡风险无显着相关(P=-0.574);以脑卒中患者作为参照,调整年龄、性别、年份的影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致死的危险性是脑卒中患者的3.21倍(95% CI:2.03-5.08),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致死的危险性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2.71倍(95% CI: 1.69-4.32),急性呼衰患者致死的危险性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7.84倍(95% CI:5.17-11.87),重度创伤患者致死的危险性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2.2倍(95% CI:1.37-3.52),严重颅脑外伤致死的危险性是脑卒中的4.51倍(95% CI:2.22-9.18)。研究结论和建议:1.急诊就诊和留观患者均以急诊外科居多,而危重症患者则以急诊内科为主,分别对应于19-60岁青壮年男性创伤人群,以及60岁以上老年心脑肺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急诊住院患者人数构成比显着高于同期门诊患者住院构成比,提示急诊是该院住院患者的重要来源,相关专科须提高诊疗水平以吸引省内外门诊住院患者。建议该院,要充分利用地域交通优势,通过构建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和急诊重症监护室,逐步形成急诊科诊疗特色和区域性技术优势。2.六大重点病种属于卫计委严格管理和要求的急诊绿色通道疾病。在该院六大重点病种5,925例患者中,急性脑卒中、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数量依次减少;76.97%的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1.5小时,虽然220例死亡患者与其他转归(住院和留观)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921),但与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要求仍存有差距。未来,须加强床旁快速诊断和治疗,减少辅助科室检查报告时间,优化诊疗信息传输技术,完善相关专科会诊收治和手术流程,有效降低六大重点病种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停留时间,提高危重症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抢救成功率。3.该院急诊科普通患者和重点病种(危重症)患者多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是该院住院患者的重要来源,但患者在抢救室和留观室的滞留时间较长,与相关专科分流不足、急诊科缺乏重症监护室和住院病房有关,建议该院扩大急诊科诊疗空间,以减轻急诊抢救室“过度拥挤”状态,缩短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间,进一步提高急诊重症患者诊疗质量和救治成功率。4.通过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明确了该院主要疾病谱,患者就诊时间、季节和人群分布特征,人均花费和科室收入构成,绿色通道患者转归情况,为学科建设规划、资源管理、降低成本、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提供数据和决策证据。

张权孝,周勇,侯春风[9](2013)在《院前猝死流行病学研究与心肺复苏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分析我院340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影响院前急救成败因素,探讨降低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率的办法。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回顾我院2008-05~2011-05间院前急诊猝死病例3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性别、死因、死亡时间、场地、生活习惯及现场心电图等表现。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340例,男性患者270例、女性患者70例,男女比例3.86∶1;平均年龄61.7岁,且75.00%发生在家中,现场心电图多为心脏停搏;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40~59岁(90例占26.47%)和60~79岁(160例占47.0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170例(50.00%);不明原因者40例(11.76%);意外死亡者35例(10.29%)。结论院前猝死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重视,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者行心肺复苏(CPR)意识及技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督导所属单位人员积极参加这种演练。急诊专业人员及时到现场除颤及对症治疗可提高院外猝死复苏的成功率。

鲁洋[10](2011)在《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与工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某大型汽车公司铸造厂作为研究现场,收集铸造作业工人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历年检测资料,计算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的均数及几何均数,阐述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并估算铸造作业工人矽尘个体累积接触量。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980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在册一年以上的铸造工人建立研究队列,观察终止日期为2009年12月31日,观察期限共30年。收集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资料,确定病例组,把工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进入队列时间5个条件分别按分类变量进行分组,依据对照组成员和病例组成员的5个条件必须在同一组别的要求进行匹配。分析队列成员缺血性心脏病人-年发病率、RR及95%可信区间,使用SPSS软件cox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心脏病发病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组、工种、矽尘累积接触量的关系,RR值及95%可信区间。在匹配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使用SPSS软件cox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心脏病发病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组、工种、矽尘累积接触量的关系,OR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1铸造作业工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结果铸造作业工人接触粉尘、化学性和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矽尘、噪声和高温。粉尘广泛存在于铸造生产各个环节,以矽尘为主,矽尘浓度总体水平较高,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不同工种矽尘浓度不同,以清理、配砂、天车、浇注、熔化工种危害较重。铸造厂呼尘浓度总体水平较低,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清理工种砂轮磨尘和电焊烟尘危害大,总体水平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煤尘主要存在于熔化和清理工种,其中,熔化工种危害较重。铸造作业工人接触的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醛,总体水平为1.23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氨、酚、金属烟雾、二氧化硫、硫化氢、磷化氢等因素的浓度均较低。多环芳烃浓度几何均数为0.1405μg/m3,其中以浇注工种浓度最高,几何均数为0.2394μg/m3。铸造作业工人接触的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和高温。噪声分布于铸造厂各个车间,以稳态噪声为主,强度为85.1 db(A),不同工种接触的噪声强度不同,其中以清理(89.3 db(A))、造型(85.4 db(A))危害较大。高温以浇注(33.3℃)、熔化(32.8℃)和天车(35.1℃)工种危害较大。2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随访30年,1817人,45553.05人年,缺血性心脏病156例,人-年发病率为342.46/10万,平均发病年龄51.46岁,发病工龄21.61年。匹配病例对照组共分为23层。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吸烟、饮酒分别都是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男性工人与女性工人相比,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57.1%(RR=I.571,95%CI=1.054~2.340),吸烟工人与不吸烟工人相比,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0.3%(RR=1.703,95%CI=1.205~2.406),饮酒工人与不饮酒工人相比,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55.3%(RR=1.553,95%CI=1.129~2.135)。与30~39岁相比,年龄40~4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7.275倍(RR=8.275,95%CI=2.008-34.103)、13.650倍(RR=14.650,95%CI=3.602-59.594)和4.647倍(RR=5.647,95%CI=1.340~23.803)。与10年及以下相比,工龄为20-29年、30年及以上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15倍(RR=2.315,95%CI=1.454-3.685)和1.228倍(RR=2.228,95%CI=1.264-3.927)。队列研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的影响后,铸造作业工人矽尘累积接触量每增加1 mg/m3·年,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5.8%(RR=1.758,95%CI=1.221-2.532)。匹配病例组和对照组后,控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进入队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矽尘累积接触量仍为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每增加1 mg/m3.年,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66.4%(OR=1.664,95%CI=1.129~2.454)。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组工人缺血性心脏病人-年发病率为383.71/10万,与对照组工人相比,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45.8%(RR=1.458,95%CI=1.020-2.084)。进一步分析接触组所包括的各工种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不同,其中,配砂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人-年发病率为479.19/10万,与辅助工种相比,发病风险增加82.1%(RR=1.821,95%CI=1.084~3.060)。队列研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吸烟的影响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组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比对照组工人增加80.3%(RR=1.803,95%CI=1.255~2.589)进一步分析各工种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整吸烟的影响后,与辅助工种工人相比,配砂、清理、熔化、造型、制芯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048倍(RR=2.048,95%CI=1.203~3.486)、1.395倍(RR=2.395,95%CI=1.444~3.973)、70.4%(RR=1.704,95%CI=1.040~2.792)、97.0%(RR=I.970,95%CI=1.151~3.370)、1.270倍(RR=2.270,95%CI=1.229~4.196)。匹配病例组和对照组后,控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进入队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仍是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接触组发病风险比对照组增加74.5%(OR=1.745,95%CI=1.211~2.515)。其中,与辅助工种相比,配砂、清理、造型、制芯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43倍(OR=2.343,95%CI=1.364~4.023)、1.062倍(OR=2.062,95%CI=1.233~3.448)、99.0%(OR=1.990,95%CI=1.153~3.433)、1.507倍(OR=2.507,95%CI=1.332~4.719)。结论1铸造作业工人接触多种共存的粉尘、化学性、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粉尘浓度高,分布广泛,存在于多个车间和工种,但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化学因素包括氨、酚、硫化氢、金属烟雾等,种类复杂,大多浓度较低;噪声危害严重,分布于多个车间和工种,既来源于铸造工序,又来源于零件碰撞及及其运转;高温分布固定,主要存在于浇注、熔化、天车工种,危害较重。2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组是铸造作业工人缺血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对照组工人。不同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不同,其中,配砂、清理、造型、制芯工种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显着高于辅助工种工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进入队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后,矽尘累计接触量是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每增加1 mg/m3·年,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建筑工人高空作业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工人高空作业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2 有限空间环境及疲劳研究现状
    2.1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研究现状
        2.1.1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2.1.2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影响研究现状
    2.2 作业姿势评估的研究现状
        2.2.1 作业姿势分析研究现状
        2.2.2 作业姿势评价方法研究
    2.3 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3.1 人体疲劳产生机理
        2.3.2 人体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4 外骨骼研究现状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研究
    3.1 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设计
        3.1.1 实验人员及器材
        3.1.2 实验环境设置
        3.1.3 工作任务及流程设计
    3.2 基于瞳孔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影响分析
        3.2.1 瞳孔直径预处理
        3.2.2 瞳孔直径随照度变化
        3.2.3 作业时间对瞳孔直径影响分析
    3.3 基于眨眼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分析
        3.3.1 眨眼频率与照度关系
        3.3.2 闭眼时长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与生物力学模拟
    4.1 基于Jack的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
        4.1.1 人体模型
        4.1.2 检修作业姿势设定
        4.1.3 OWAS分析
        4.1.4 Low back分析
    4.2 基于Anybody的颈部侧曲生物力学分析
        4.2.1 颈部骨骼肌肉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肌肉受力与激活程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环境设计及对象选择
        5.1.2 实验过程
    5.2 数据预处理
    5.3 不同因素对颈椎疲劳影响研究
        5.3.1 侧曲角度对于颈部肌肉疲劳特性的影响
        5.3.2 侧低头作业时长对颈部疲劳影响分析
        5.3.3 不同肌肉疲劳疲劳程度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外骨骼的颈部疲劳缓解装置设计研究
    6.1 颈椎保护外骨骼装置需求分析
        6.1.1 颈肩生理结构分析
        6.1.2 颈部受力分析
    6.2 颈部保护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
        6.2.1 颈部保护外骨骼系统构成
        6.2.2 带自锁功能的驱动装置设计
        6.2.3 耦合模型及工作原理
        6.2.4 机械结构组装
    6.3 保护底座以及附件的设计
        6.3.1 肩部底座设计
        6.3.2 面部贴合底座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2018年平南县“120”院前急救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疾病谱情况
    2.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3 患者身份特征分布情况
    2.4 院前急救出警时间分布情况
3 讨论

(3)某建筑公司电焊工种职业暴露对电焊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职业暴露理论分析
        2.1.1 职业暴露定义及应激理论
        2.1.2 职业暴露源分类
        2.1.3 建筑行业电焊工职业暴露因素分析
        2.1.4 电焊尘肺病理分析
    2.2 职业暴露对心理的影响
        2.2.1 职业暴露产生的不良情绪
        2.2.2 职业暴露产生的职业压力
    2.3 心理健康理论分析
        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3.2 心理健康评估
第3章 问卷选择和数据收集
    3.1 问卷选择
        3.1.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介绍
        3.1.2 抑郁自评量表(SDS)介绍
        3.1.3 焦虑自评量表(SAS)介绍
        3.1.4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介绍
    3.2 样本选择
    3.3 问卷发放处理
    3.4 异常数据处理
第4章 职业暴露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4.1 建筑行业职业暴露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4.1.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分析结果
        4.1.2 抑郁自评量表(SDS)数据分析结果
        4.1.3 焦虑自评量表(SAS)数据分析结果
    4.2 制造行业电焊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4.2.1 制造行业电焊工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及析结果
        4.2.2 制造行业电焊工人抑郁自评量表(SDS)数据分析结果
        4.2.3 制造行业电焊工人焦虑自评量表(SAS)数据分析结果
        4.2.4 制造行业电焊工人焦虑症状—特质问卷(STAI)数据分析结果
    4.3 建筑行业电焊工人和制造行业电焊工人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4.3.1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高、体重的比较
        4.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历的比较
第5章 结果分析与管理意见
    5.1 评估暴露因素对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5.2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意见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附件D
致谢

(4)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2.2 致伤原因
    2.3 损伤平面
    2.4 损伤严重程度
    2.5 合并伤
    2.6 治疗方法与花费
    2.7 并发症
    2.8 病死率与死因
3 讨论
    3.1 人口学资料分析
    3.2 损伤原因与地域、年龄关系分析
    3.3 损伤平面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3.4 损伤严重程度与地域、致伤原因及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3.5 合并伤与致伤原因关系分析
    3.6 治疗方法分析
    3.7 并发症与损伤平面关系分析
    3.8 病死率与死因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围手术期管理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转换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风险管理文献分析
        2.1.1 国内外风险因素的识别文献分析
        2.1.2 国内外风险因素评价文献分析
        2.1.3 风险管理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文献分析
    2.2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分析
        2.2.1 国外事故致因理论文献分析
        2.2.2 国内事故致因理论文献分析
    2.3 国内外风险耦合研究及其应用的文献分析
        2.3.1 风险耦合的定义和种类
        2.3.2 风险耦合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3.3 风险耦合在安全工程领域的文献分析
    2.4 突变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文献分析
        2.4.1 初等突变理论文献分析
        2.4.2 突变理论在安全工程领域文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建筑施工系统风险因素的分析
    3.1 影响建筑施工系统风险因素的识别
        3.1.1 建筑施工的特点
        3.1.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比选
        3.1.3 基于“4M”事故致因理论识别常见事故类型致因
    3.2 影响建筑施工系统风险因素的整理
        3.2.1 作业人员因素影响事故发生
        3.2.2 机械设备和材料因素影响事故发生
        3.2.3 施工环境因素影响事故发生
        3.2.4 管理因素影响事故发生
    3.3 影响建筑施工系统主要风险因素的遴选
        3.3.1 专家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3.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施工系统风险耦合研究
    4.1 常用风险耦合度计算方法的比选
    4.2 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的原理
    4.3 基于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的建筑施工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
        4.3.1 建筑施工风险耦合度概念的界定
        4.3.2 建筑施工系统风险耦合度模型的构建
        4.3.3 建筑施工风险耦合度的计算
    4.4 忻府区某住宅工程风险耦合的计算
        4.4.1 忻府区算例研究对象的综合情况介绍
        4.4.2 算例的风险耦合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施工系统的分析
    5.1 突变理论
        5.1.1 突变理论的特点
        5.1.2 突变理论的势函数类型
        5.1.3 突变模型的特征
    5.2 基于突变理论的建筑施工系统分析
        5.2.1 建筑施工系统模型的构建
        5.2.2 建筑施工系统演化机理分析
        5.2.3 建筑施工系统的“安全-风险-事故”转换边界分析
    5.3 基于突变理论的建筑安全事故的控制措施
        5.3.1 预防措施
        5.3.2 靶向干预策略
        5.3.3 补救途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一 影响建筑施工系统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参数表

(7)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及有氧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亚健康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亚健康的概念
        2.2 亚健康的症状
        2.3 亚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户外体力劳动者概述及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3.1 户外体力劳动者的人群界定
        3.2 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统计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3.1.1 亚健康总体发生比例
        3.1.2 不同性别亚健康发生比例
        3.1.3 不同年龄段亚健康发生比例
        3.1.4 不同职业亚健康发生比例
        3.2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2.1 总体亚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2.2 社会亚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2.3 心理亚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2.4 生理亚健康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发生特征分析
        4.1.1 不同性别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
        4.1.2 不同年龄段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
        4.1.3 不同职业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
        4.2 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三部分 有氧运动干预对亚健康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实测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运动干预方案
        2.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3.2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3.3 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户外体力劳动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4.2 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户外体力劳动者身体素质的影响
        4.2.1 有氧运动对灵敏度的影响
        4.2.2 有氧运动对平衡力的影响
        4.2.3 有氧运动对柔韧性的影响
        4.2.4 有氧运动对爆发力的影响
        4.2.5 有氧运动对力量的影响
        4.3 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户外体力劳动者身体机能的影响
        4.3.1 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4.3.2 有氧运动血脂四项的影响
        4.4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件

(8)2010-2014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9)院前猝死流行病学研究与心肺复苏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特点
    2.2 猝死病例流行病学特点
    2.3 诱因
    2.4 事件发生场所
    2.5 人员分布
    2.6 猝死昼夜分布特点
    2.7 猝死的季节特点
    2.8 院前救治
        2.8.1 出诊时间:
        2.8.2 现场表现及心电图检查情况或心电监护所见:
        2.8.3 现场复苏及效果:
3 讨论
    3.1 猝死病因分析
    3.2 影响复苏原因

(10)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名词解释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
        1.2.2 影响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职业因素
    1.3 未解决的问题
    1.4 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3.1 研究队列
        3.3.2 观察期限
        3.3.3 病例组和对照组
    3.4 数据收集方法
        3.4.1 工厂情况
        3.4.2 工人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4.3 工人情况
    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5.1 数据库的建立
        3.5.2 数据整理
        3.5.3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4.1 设计阶段
    4.2 实施阶段
    4.3 分析阶段
5 结果
    5.1 铸造作业工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结果
        5.1.1 粉尘
        5.1.2 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
        5.1.3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
    5.2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队列研究结果
        5.2.1 基本情况
        5.2.2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5.2.3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5.3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5.3.1 病例组和对照组
        5.3.2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讨论
    6.1 资料的可靠性
    6.2 铸造作业工人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6.2.1 粉尘
        6.2.2 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
        6.2.3 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
        6.2.4 小结
    6.3 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研究
        6.3.1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与传统因素
        6.3.2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与职业性有害因素
        6.3.3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与工种
        6.3.4 小结
    6.4 队列研究结果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的比较
    6.5 研究的意义
    6.6 研究的局限性
    6.7 进一步的研究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综述
    附录2 个人简历
    附录3 调查问卷

四、建筑工人高空作业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D]. 徐明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2018年平南县“120”院前急救特征分析[J]. 廖湘斌,韦雄文,傅泽辉.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02)
  • [3]某建筑公司电焊工种职业暴露对电焊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D]. 张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区域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蔡志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D]. 唐尚文. 皖南医学院, 2019(11)
  • [6]建筑施工系统“安全—风险—事故”转换边界研究[D]. 武晓燕. 天津理工大学, 2018(04)
  • [7]户外体力劳动者亚健康特征分析及有氧运动干预研究[D]. 伍文娟.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8]2010-2014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王兴蕾. 山东大学, 2015(04)
  • [9]院前猝死流行病学研究与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 张权孝,周勇,侯春风. 黑龙江医学, 2013(07)
  • [10]铸造作业工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鲁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4)

标签:;  ;  ;  ;  ;  

高空作业施工人员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