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1](2018)在《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思茅盆地位于东特提斯域,其内的勐野井钾盐矿是我国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长期以来对此钾盐矿与呵叻巨型钾盐盆地的资源量差异和成因存在着有较大争议。特别是如下几个问题:其钾盐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还是侏罗纪的争议;其物质来源还存在陆源,海源和多源的不同认识;矿床成因机理模式也悬而未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项目组的最新进展,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进行梳理与评述认为:勐野井组地层为晚白垩世Albian-Cenomanian期,同沉积的原生钾盐也是在此时期富集成矿;钾盐成矿后期特别是约14Ma以来,受到多期次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次生脉状钾盐:钾盐成矿物质可能以中特提斯洋侵入的海水为主,辅以陆源水体和深部流体。总结认为,思茅与呵叻等盆地在晚白垩世都是干旱沙漠环境中彼此隔绝的小湖盆,随着中特提斯洋海水自西向东的入侵,海水由思茅流向了呵叻,形成了统一的思茅-呵叻海,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有关成钾物源及思茅与呵叻盆地的成钾关系。思茅盆地钾盐矿的形成和后期变化始终受到了构造活动的控制,经历了最初断陷阶段,到沉积后期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挤压和走滑运动影响。
郑绵平,张震,尹宏伟,谭筱虹,于常青,施林峰,张雪飞,杨尖絮,焦建,武国朋[2](2014)在《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成矿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滇西南以往地质调查研究资料,而从中发现存在的疑点,从新特提斯形成局限海的成盐背景和滇西南特定的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出发,通过大量地面地质调查、沉积相、盐构造及水化学研究,推断勐野井地区勐野井组中马尾丝状钾盐矿体可能是沿断层由深部侏罗纪含钾岩系挤压塑流到表层来的。因财制宜,选用低频大地电磁法(EH4)、高精度电磁频谱探测法(MES)轻便适用的物探手段,同时结合以往重力勘查(1/10万),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深部有多组盐层存在。为验证上述找钾新思路,部署了2口钾盐中深钻,其钻探成果与该认识相一致。其中第1钻井(MK-1)已完钻,在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中部钻遇厚70 m含钾岩盐层;第2钻井(MK-2)已钻遇花开左组上部含膏岩系。与此同时,还进行了Sr同位素和包体测温以及盐体构造和沉积特征等分析。综上所述,论证了勐野井钾盐成矿机制,提出了深部侏罗系盐底辟浅部贯入的"二层楼成矿模式"。以此为指导,部署了区域性高精度重力测量(1/5万)、MES探测和浅钻工程,拓展了兰坪—思茅成盐带深、浅部找钾前景。
秦占杰[3](2019)在《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呵叻高原钾盐资源远景储量达260多亿吨(折K2O),是世界大型钾盐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泰国东北部及老挝中南部,北部与我国云南思茅勐野井钾盐矿床属于同一构造带。前人对该矿床的沉积环境、成盐年代和矿物学等开展了大量有益研究。但关于该矿床的物源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海相、陆相、深部物源、海源陆相等);在成盐物质迁移路径方面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从高原西部、东部或东北部进入);同时对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过程中的空间变形特征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成盐物源判定-迁移路径识别-沉积过程刻画”三位一体的核心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矿规律对丰富成盐聚钾理论和寻找国内大型钾盐矿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质来源方面:基于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和南部呵叻盆地采集的2个蒸发岩序列(硫酸盐和氯化物)岩心钻孔和5件钾盐矿井的钾镁盐矿层卤水,探讨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物源属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通过岩相学观察,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定矿床中硫酸盐矿物(硬石膏和石膏)为原生或准原生沉积矿物;(2)通过“物相转换和化学分离”建立了(硬)石膏矿物中硼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准确测定方法,并结合元素分析、XRD分析、SED分析和不同蒸发岩矿物中硼的赋存形式对比研究,得出(硬)石膏中硼元素主要以共沉淀进入矿物晶体的晶格;(3)两个盆地中基底硬石膏和石盐层中硬石膏的δ11B(+8.20‰+27.34‰,均值+16.08‰),(硬)石膏沉积同期母液的δ11B(+38.20‰+57.34‰,均值+46.08‰),(硬)石膏87Sr/86Sr(0.707480.70770)、δ34S(+14.39‰+15.94‰,均值+15.40‰)和石盐的87Sr/86Sr(0.707430.70846)同位素组成均与白垩纪海水的B-Sr-S同位素组成相似(δ11B=+39‰+70‰,0.707200.70805,δ34S=+13.3‰+20‰),另外石盐δ37Cl值特征和石盐与硬石膏的稀土元素(REE)分布特征可与白垩纪海水相当;(4)钾镁盐矿层卤水元素和H-O-B同位素表明其主要由地表水通过裂隙下渗,并溶解蒸发岩矿物形成。因此,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该矿床的主要成矿物源是海水;迁移路径方面:本文综合对比思茅与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矿物、基底石盐的元素和B-S-Cl同位素,发现海水呈由北向南再向东的演化趋势;系统对比印支地块和周边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及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发现早白垩世(120Ma)期间,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发生碰撞缝合,其间的班公怒江洋向西退却,而西缅地块与滇缅泰马地块之间的掸邦洋(中特提斯洋南支)仍存在,并向西向南俯冲;思茅盆地西部的腾冲-保山地块在早白垩世仍处于滨海环境,其附近的瑞丽一带发现早白垩世海相沉积地层,而其他区域呈构造隆升或陆相沉积区;因此思茅地块西部可能是海水入口,海水从腾冲进入思茅,继而南下进入呵叻,最后扩展到老挝东部。沉积变形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呵叻高原南北两个盆地中129个钻孔下盐段的盐层和矿层沉积厚度、K和Mg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呵叻高原钾盐矿床呈现“北部盐薄矿厚、南部盐厚矿厚、东部盐厚矿薄,盐-钾沉积比例异常”和“埋藏浅沉积厚、埋藏深沉积浅、盐-钾同背斜”的空间形态特征。结合蒸发岩成矿控制因素、沉积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判定该空间形态特征主要由盆地形态(主、次级)、钾镁盐沉积阶段发生的高原东部构造抬升以及盆地内部沉积差异载荷所造成。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主要与中晚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相关,其由北向南从思茅地块迁移进入呵叻高原。在高原内部的不同盆地内发生差异性演化,当卤水演化至钾镁盐沉积阶段时,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高原东部抬升,含钾卤水向西迁移。钾镁盐沉积后期埋藏作用导致矿层发生形变,最终形成了高原内部钾镁盐矿层东薄西厚与盐背斜广布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为中南半岛钾盐矿床的科学合理投资与开采以及在国内类似地区圈定钾盐富集区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高翔,方勤方,姚薇,彭强,董娟,秦红,邸迎伟[4](2013)在《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物质组分对成因的指示》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古代固体钾盐矿床。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该矿床为海源陆相成因,也有人提出成矿物质还有其他来源,但并未给出确凿的证据。为了查明该矿床的物源及成因,本文采用XRD、ICP-MS、电子探针(EPMA)和显微镜等方法对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床物质组分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进行剖析,指出成矿物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海水。微量元素Br在勐野井组盐层中的均值为578×10-6,远大于200×10-6,指示海源;同时在底板扒沙河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少量海相矿物——海绿石。二为深部热液。勐野井组灰绿色泥岩中存在大量富含钴镍的黄铁矿;其次,盐层裂隙的充填物出现含钴镍的羟碳钴镍石;同时在扒沙河组砂岩中普遍见到含铜矿物——蓝铜矿和孔雀石等。由于该矿床地处强烈构造活动带,这些富含Cu、Co、Ni的矿物指示,Cu、Co、Ni等金属元素来源于深部热液。因此,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除海水提供成矿物质外,深部热液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
李善平,马海州,陈有顺,王生祖,李五福,王钦元[5](2010)在《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文中认为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段膏盐中,主要由石盐岩、光卤石、钾石盐、含光卤石钾石盐及少量溢晶石等组成,属单层结构类型。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Rb和氯化物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万象盆地内找钾的直接标志,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发展过程。而Sr、B地球化学性质稳定,随卤水浓度的增高而富集在卤液中,可间接指示含钾的层位。证实了万象盆地的卤水来源于南部呵叻盆地,并有地表水体及深部卤水补给的可能性。研究万象盆地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指导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研究及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时林,高东林,张从伟,张玉淑[6](2012)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钾盐找矿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盐是我国的紧缺矿产资源之一,寻找钾盐资源尤其是古钾盐矿床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钾盐易溶,在地表很少有成矿标志,所以加大了找矿的难度。通过论述地球化学方法在蒸发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在寻找钾盐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其应用可以概括为:可以判断成盐古卤水的蒸发浓缩阶段和矿床的成矿阶段、揭示盐类矿床的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划分蒸发岩的沉积旋回和重现古盐湖的演化过程以及分析成盐盆地的封闭蒸发条件和氧化还原性等。云南兰坪—思茅盆地是我国最具有找钾希望的区域,研究盆地内蒸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在盆地内寻找钾盐矿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杨尖絮,尹宏伟,张震,郑绵平[7](2013)在《滇西兰坪-思茅盆地成钾地质条件分析》文中提出滇西兰坪-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钾盆地。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特征、古气候环境特征、以及盆地含盐沉积分布、微量元素Br及Sr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条件,以期探讨盆地的成盐潜力和成盐时代,认为盆地具有良好的海相成钾环境和成钾潜力,Br和Sr同位素特征反映成盐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水。根据盆地地质条件和含盐显示的对比,提出晚三叠世与侏罗纪是盆地重要的成盐时代,可能在盆地底部或深部沉积有巨厚的源盐层,甚至是钾盐层。通过典型的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床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勐野井钾盐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中生代侏罗纪源盐层,建议滇西南找钾工作应该加强对深部海相盐层的探索。
马海州,李永寿,程怀德,秦西伟,张西营,苗卫良,许建新,李斌凯,海擎宇[8](2019)在《昌都—兰坪—呵叻成盐带白垩纪成盐成钾过程》文中研究说明以昌都—兰坪—思茅盆地及呵叻盆地含盐带盐类沉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大地构造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总结和研究了该区含钾蒸发岩矿床的矿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兰坪—思茅盆地和呵叻盆地的含钾蒸发岩矿床为"海源陆相"成因,即在陆相环境下与海水的变异有关。该矿床缺失正常海水蒸发浓缩而形成的硫酸盐沉积,同时,矿床中少量菱镁矿等自生矿物的出现无法用正常海水蒸发理论解释。矿床中少量溢晶石等矿物的出现预示着该矿床富钙。兰坪—思茅盆地内广泛发育了白垩纪蒸发岩系(勐野井组或云龙组),江城地区甚至沉积了小型钾盐矿床。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该区蒸发岩矿床为海相成因,Rb和Br的含量变化指示海水从北部兰坪侵入到呵叻。昌都及兰坪地区的白垩纪石膏硫、锶同位素研究表明,该区大套的硫酸盐沉积为海相成因,物源研究成果揭示思茅盆地的物源可能来自东羌塘地区,预示着昌都地区的硫酸盐沉积跟兰坪—思茅盆地的蒸发岩沉积具有同源性。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
焦建[9](2013)在《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文中指出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盆地,区内钾盐、石盐资源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钾盐钻孔编录以及水化学调查等手段,建立了研究区侏罗纪地层格架,总结了思茅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查明了含盐地层特征及主要的含盐建造,编制了研究区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着重分析了研究区成盐成钾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勐野井钾盐矿的盐构造变形作用、盐类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盐包裹体特征、地球物理解释资料以及最新的钻探成果,集中讨论了勐野井钾盐矿的成矿模式、盐类物质来源及成盐时代,证实了思茅盆地侏罗纪发育石盐的新认识。初步分析本区的成钾可能性及找钾方向,试图为下一步海相地层钾盐勘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孙淑蕊,李明慧,颜茂都,刘晓明,方小敏[10](2016)在《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中Br和I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文中认为为探究盐类矿床中Br和I元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钾盐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采集思茅盆地勐野井的石盐、钾盐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了其盐类矿物组成,用ICP-OES和离子色谱仪测试了阳离子(K+、Ca2+、Na+、Mg2+)和阴离子(Cl-、Br-、I-、SO42-)组成。结果显示,样品的Br含量为89.08×10-6555.45×10-6,高于海水含量,Br×103/Cl的质量比值为0.130.86,Br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溶液的主要成分(SO42-,K+,Ca2+和Mg2+)和蒸发作用;I含量为0.07×10-60.27×10-6,I×106/Cl的摩尔比值为0.030.11,略高于海水值,I含量随I×106/Cl摩尔比值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蒸发作用是影响卤水I含量的因素之一。但Br和I呈负相关,表明有机质的含量是I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蒸发作用可能是次要影响因素,I和I×106/Cl摩尔比值可能是判断海陆相的潜在指标之一。
二、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背景 |
2 勐野井钾盐成矿时代 |
3 钾盐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模式 |
4 勐野井钾盐的后期改造与次生钾盐形成 |
5 结论 |
(2)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成矿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含盐地层特征及含钾建造 |
1.1上三叠统歪古村组 |
1.2下侏罗统漾江组(张科寨组) |
1.3中侏罗统花开左组(和平乡组) |
1.4上白垩统勐野井组 |
2侏罗纪成盐成钾环境 |
2.1古构造 |
2.2古地理、古纬度环境 |
3钾盐成矿新认识 |
3.1钾盐体变形现象 |
3.2钾盐体沉积相突变 |
3.3钾盐体贯入构造 |
3.4地球物理特征显示 |
(1)重力异常显示 |
(2)MES(高精度电磁频谱探测)显示 |
(3)EH-4(低频大地电磁法)探测响应特征 |
3.5 Sr同位素示踪 |
3.6包裹体测温 |
3.7钻探工程验证 |
4钾盐成矿机制初步分析 |
5结论 |
(3)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蒸发岩成因研究现状 |
1.4 硼锶硫氯同位素与元素示踪蒸发岩物源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
1.5.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呵叻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
2.2 呵叻高原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3.1 老挝甘蒙他曲地质概况 |
2.3.2 泰国呵叻府暖颂地质概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老挝甘蒙他曲样品采集 |
3.1.2 泰国呵叻暖颂样品采集 |
3.1.3 云南地区样品采集 |
3.1.4 老挝与泰国样品准备 |
3.2 测试方法 |
3.2.1 矿物常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3.2.2 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
3.2.3 硼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4 锶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5 硫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6 氯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
3.2.7 水体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
第4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与石盐矿物学特征 |
4.1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矿物学特征 |
4.1.1 老挝他曲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
4.1.2 泰国暖颂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
4.2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2.1 硬石膏XRD分析 |
4.2.2 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成因 |
4.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氯化物盐类矿物学特征 |
4.3.1 老挝他曲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
4.3.2 泰国暖颂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
4.4 小结 |
第5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示踪 |
5.1 硬石膏与石盐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5.1.1 硬石膏中硼的赋存形式 |
5.1.2 (硬)石膏硼同位素分馏机理 |
5.1.3 呵叻高原(硬)石膏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1.4 石盐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2 硬石膏与石盐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5.3 硬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5.4 石盐氯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5.5 硬石膏与石盐稀土元素物源示踪研究 |
5.5.1 石盐和硬石膏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
5.5.2 蒸发岩与白垩纪海水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
5.6 甘蒙他曲钾盐矿层水来源及成因 |
5.6.1 矿层水水化学特征 |
5.6.2 矿层水氢氧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
5.7 小结 |
第6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盐物质迁移模式 |
6.1 区域蒸发岩矿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1.1 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1.2 区域蒸发岩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 |
6.1.3 区域蒸发岩矿物类型对比 |
6.1.4 区域蒸发岩矿物沉积年代学对比 |
6.2 中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
6.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6.2.2 区域构造单元早白垩纪古地理位置重建 |
6.2.3 区域构造单元演化缝合史 |
6.3 中生代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对比 |
6.3.1 区域中生代沉积地层对比 |
6.3.2 白垩纪海平面特征 |
6.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海侵模式探讨 |
6.5 小结 |
第7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演化特征 |
7.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空间展布特征 |
7.1.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勘探工作 |
7.1.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空间形态展布特征 |
7.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7.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赋存形态研究 |
7.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展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
7.4.1 呵叻高原钾盐空间展布成因 |
7.4.2 找矿指导意义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后期工作展望 |
8.2.1 存在问题 |
8.2.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物质组分对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2 成矿物质来源的证据 |
2.1 海水 |
2.1.1 微量元素Br值特征 |
2.1.2 海绿石 |
2.2 深部热液 |
2.2.1 勐野井组富钴镍矿物 |
(1)富钴镍黄铁矿 |
(2)羟碳钴镍石(Ni6Co2(CO3)(OH)16#4H2O) |
2.2.2 扒沙河组石英砂岩中的孔雀石和蓝铜矿 |
3 结论 |
(5)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钾盐矿床的地质矿产特征 |
2.1 地层 |
2.2 钾镁盐矿的特征 |
3 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溴 (Br) |
3.2 铷 (Rb) |
3.3 锶 (Sr) |
3.4 硼 (B) |
4 钾盐矿床的成因 |
5 兰坪-思茅盆地找钾对比研究 |
6 结语 |
(6)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钾盐找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蒸发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1.1 钾 (K) |
1.2 镁 (Mg) |
2 蒸发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2.1 溴 (Br) |
2.2 硼 (B) 和锶 (Sr) |
2.3 锂 (Li) 和铷 (Rb) |
3 蒸发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3.1 硼同位素 |
3.2 硫同位素 |
3.3 氯同位素 |
4 结语与展望 |
(7)滇西兰坪-思茅盆地成钾地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兰坪-思茅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1.2 区域地层 |
1.3 岩相古地理特征 |
2 古气候环境特征 |
3 含盐沉积特征与成矿潜力 |
3.1 盆地含盐沉积分布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3.3 含盐层位对比与成矿潜力 |
4 几点认识 |
(8)昌都—兰坪—呵叻成盐带白垩纪成盐成钾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含盐系地层年代学 |
1.1 兰坪—思茅盆地 |
1.2 呵叻盆地 |
2 含盐带地质背景 |
2.1 兰坪—思茅及呵叻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
2.2 含盐带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
3 成盐期古地理特征 |
4 含盐系地层矿物学特征 |
5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 讨 论 |
7 结 论 |
(9)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钾盐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钾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概论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1.1 断裂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
2.1.2 思茅盆地的演化历史 |
2.2 地层特征 |
2.2.1 三叠系 |
2.2.2 侏罗纪 |
2.2.3 白垩系 |
2.3.4 古近系 |
3 区域含盐特征及侏罗纪岩相古地理 |
3.1 滇西南特提斯成盐区概述 |
3.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
3.1.2 滇西特提斯成盐区 |
3.2 思茅盆地及邻区主要含盐地层特征 |
3.2.1 上三叠统歪古村组(T3w) |
3.2.2 侏罗系 |
3.2.3 古新统勐野井组(E1m) |
3.3 侏罗系岩相古地理 |
3.3.1 早侏罗世漾江期 |
3.3.2 中侏罗世和平乡期 |
3.3.3 晚侏罗世坝注路期 |
4 成盐成钾条件分析 |
4.1 古构造条件 |
4.1.1 漾江期古构造状况 |
4.1.2 和平乡期古构造状况 |
4.2 古地理条件 |
4.3 古气候条件 |
4.3.1 全球侏罗纪古气候演化 |
4.3.2 岩性、化石指示标志 |
4.3.3 ωFe2O3/ωFeO 比值 |
4.4 古纬度条件 |
5 勐野井钾盐矿矿床特征及成盐时代探讨 |
5.1 勐野井组含盐层研究概况及地层特征 |
5.1.1 勐野井组含盐层研究概况 |
5.1.2 勐野井组储盐地层特征 |
5.2 勐野井矿区区域地质特征 |
5.3 盐层构造特征 |
5.3.1 盐体变形现象 |
5.3.2 盐构造作用 |
5.4 勐野井钾盐矿矿物组合 |
5.4.1 矿物组合 |
5.4.2 钾石盐的组合特征 |
5.5 地球化学特征 |
5.5.1 微量元素 |
5.5.2 重金属元素 |
5.5.3 Sr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5.4 包裹体测温 |
5.6 地球物理特征 |
5.6.1 重力异常特征 |
5.6.2 MES(高精度电磁频谱探测)探测响应特征 |
6 侏罗纪盐泉水化学特征 |
6.1 盐泉成因类型 |
6.2 盐泉水质类型及成因浅析 |
6.3 水化学异常评价方法 |
6.4 盐泉分布特点及分区水化学特征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中Br和I的影响因素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样品与方法 |
3 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 1 Br和Br×103/ Cl值 |
4. 2 I和I×106/ Cl值 |
5 结论 |
四、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J].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 地质学报, 2018(08)
- [2]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成矿新认识[J]. 郑绵平,张震,尹宏伟,谭筱虹,于常青,施林峰,张雪飞,杨尖絮,焦建,武国朋. 地球学报, 2014(01)
- [3]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D]. 秦占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
- [4]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物质组分对成因的指示[J]. 高翔,方勤方,姚薇,彭强,董娟,秦红,邸迎伟. 地球学报, 2013(05)
- [5]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J]. 李善平,马海州,陈有顺,王生祖,李五福,王钦元. 地质通报, 2010(05)
- [6]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钾盐找矿中的应用[J]. 时林,高东林,张从伟,张玉淑. 盐湖研究, 2012(01)
- [7]滇西兰坪-思茅盆地成钾地质条件分析[J]. 杨尖絮,尹宏伟,张震,郑绵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3(04)
- [8]昌都—兰坪—呵叻成盐带白垩纪成盐成钾过程[J]. 马海州,李永寿,程怀德,秦西伟,张西营,苗卫良,许建新,李斌凯,海擎宇. 盐湖研究, 2019(01)
- [9]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D]. 焦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10]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中Br和I的影响因素及意义[J]. 孙淑蕊,李明慧,颜茂都,刘晓明,方小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