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分析

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分析

一、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宏,叶得金,齐瑞荣,贾志磊,王海琦[1](2021)在《甘肃省地矿局“十三五”期间地质勘查进展与成果》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地矿局地勘工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地质工作全过程实施绿色勘查,同时也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矿业市场低迷、投资环境不利等严峻考验。文章反映了甘肃省地矿局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显着成果。通过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等工作,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升。在重要成矿带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发现一批新的矿产地。西秦岭金矿勘查继续推进,新发现天子坪金矿、饮马河金矿;玛曲县格尔珂金矿、合作市早子沟金矿、西和县大桥金矿、夏河县加甘滩金矿持续勘查,矿山实现增储。在甘肃北山相继发现五一山、塔水井、甜水井西、红柳沟北等钒矿,杨岭为铁钒异体共生矿。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找矿取得了显着找矿前景。在阿尔金东段新发现晶质石墨富集区3个,先后发现大型晶质石墨矿床7处、中型矿床2处,探获晶质石墨矿物资源量累计达到1 200万吨以上。地热、氦气、砂岩型铀矿等矿产勘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萤石、蓝晶石、硅灰石、饰面石材等地优质非金属找矿工作持续推进。地质科研有力指导了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文章还展望了"十四五"期间地质工作,提出了部署思路,对新时代地质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赵佳琪[2](2020)在《甘肃花牛山矿集区高光谱蚀变矿物分析及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花牛山矿集区产于北山多金属成矿区,区内有花牛山铅锌矿床(中型)、花牛山金矿床(小型)、花西山金矿床(小型)、花黑滩钼矿床(中型)及若干金、银、钨、钼矿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金、钼矿床(点)的成因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地面样品光谱测量分析和高光谱遥感解译两种手段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点)的蚀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机载高光谱蚀变矿物信息,并圈定了找矿预测区,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查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典型矿床蚀变矿物种类与矿化关系发现:花牛山金矿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针铁矿、石膏、绿脱石、黄钾铁矾、赤铁矿、角闪石,其中铁的氧化物(赤铁矿、针铁矿)和硫酸盐矿物(石膏、黄钾铁矾)与金矿(化)体关系最密切。花西山金矿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白云母、针铁矿、蒙脱石、赤铁矿、黄钾铁矾、钠云母,其中绢云母矿物(白云母/伊利石、钠云母、多硅白云母)、铁的氧化物(赤铁矿、针铁矿)和铁的硫化物(黄钾铁矾)金矿(化)体关系最密切。花黑滩钼矿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针铁矿、白云母、黑云母、赤铁矿、金云母、多硅白云母,其中角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与钼钨矿(化)体的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典型矿床蚀变矿物组合,结合矿床地质背景发现:花牛山金矿可能是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矽卡岩化改造的复合型金矿,花西山金矿可能是蚀变岩型金矿,花黑滩钼矿可能是热液脉型矿床。利用CASI-SASI-TASI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矿集区蚀变信息、岩性、构造等成矿有利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花牛山矿集区发育较多的断裂、褶皱、岩性接触带、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成矿有利信息,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形成了区内典型矿床的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并在矿集区西南方向圈定了一个寻找金矿的预测区。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高光谱遥感数据可在花牛山矿集区外围找矿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区也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3](2020)在《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文中研究指明天山是全球第二大金矿富集区,世界级和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东西成带横贯中国新疆中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成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天山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和重要金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的控制要素、找矿勘查的标志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的重大地质和找矿问题。通过广泛、深入地文献调研和境内外天山较全面野外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本文认为中-哈-吉-乌天山大规模金成矿主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块拼贴变形过程,部分形成于中-晚二叠世陆内走滑变形过程。中天山南、北缘古缝合带及其附近的大型脆性/韧-脆性变形带是巨量金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多期叠加复合成矿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显着特征。地壳初始富集、构造变形活化、岩浆热液叠加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主控因素。"碳质细碎屑岩+脆韧性变形带+海西末期岩体"是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大型-超大型金矿的找矿标志组合。

霍永豪,吕新彪,尚世超,曹晓峰,毛晨,王金荣[4](2018)在《新疆北山红十井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红十井金矿床热液期各阶段含矿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学研究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探讨其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热液期第Ⅰ、Ⅱ、Ⅲ阶段包裹体液相和气相成分均主要为H2O,第Ⅰ、Ⅱ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可检测到较多CO2,第Ⅱ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可检测到极少量的CH4、SO2;第Ⅱ阶段包裹体中可见极少量NaCl子晶.红十井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第Ⅰ阶段温度中等偏高、盐度中等、为含有少量CO2气相成分的H2O-CO2-NaCl流体体系;第Ⅱ阶段中温、盐度从低到高均有分布、为含有较多CO2气液相成分的H2O-CO2-NaCl流体体系;第Ⅲ阶段温度中等偏低、盐度中等偏低、为无CO2气液相成分的H2O-NaCl流体体系.红十井金矿成矿流体普遍经历了流体不混溶过程,最终导致矿质沉淀.

张善明,贺中银,胡二红,王亚楠,范立新,郝海江[5](2018)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疙瘩井金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文中指出北山中南带分布着众多受韧-脆性构造蚀变带控制的金矿床(点),此类矿化的显着特征是石英微细脉或构造蚀变岩含矿且富,而围岩几乎不含矿,短距离内金品位变化剧烈,传统方法很难发现微矿化线索。运用成矿构造学分析、构造蚀变带填图和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对产于北山中南带东段的疙瘩井金矿区进行了综合方法找矿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全区可划分为4个构造蚀变分区,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为有利控矿构造,其韧-脆性构造带内的构造突变或应力转换位置是矿体潜在地段。绢云母化、钠长石化是一种特征的蚀变找矿标志。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显示,Au是该区最主要的成矿元素,各元素异常空间分布与划分的4个构造蚀变分区配套,其中成矿元素异常呈北西向带状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成矿构造分析着眼于矿区构造格架和控矿构造,构造蚀变分析着眼于地质过程中矿物岩石发生的变化及找矿标志,构造地球化学分析着眼于地质过程中流体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找矿对象,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是成矿时间-物理-化学空间的直观反映。根据本次工作,认为在北山地区通过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寻找金微矿化线索是行之有效的。

李斌[6](2018)在《秦岭凤县北部庞家河—马蹄沟一带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凤县北部庞家河-马蹄沟一带金矿处于秦岭造山带的核心部位,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商丹加里东结合带,唐藏-商丹构造混杂带内。庞家河金矿现已进入深部寻找盲矿和外围找矿阶段,马蹄沟金矿现已进入详查阶段。通过对庞家河深部与外围找矿和马蹄沟金矿的详查研究对比,提出找矿方向。通过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矿硐、岩芯等调查研究,室内测试和综合研究,对西秦岭东段凤县北部马蹄沟-庞家河一带金矿的矿区地质构造、矿床相关的岩石学、矿物学等手段入手,深入研究该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探索其控矿构造特征。结合研究区与本次控矿构造专题研究进行取得的调研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总结控矿构造特征、矿床特征、探讨成矿模式,指出找矿方向。通过多方面综合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马蹄沟金矿含矿层位为目前认为的早古生代罗汉寺岩群(Pz1L),庞家河金矿含矿层位为泥盆系舒家坝组(Dsh),虽然二者时代不一致,但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糜棱岩,蚀变糜棱岩化千枚岩,主体颜色为灰绿色,矿石结构构造相似,蚀变类型一致,S同位素显示均为地层硫来源。初步将二者划为同一成矿类型。2、以糜棱岩化发育、千枚理揉皱变形强、出现大量同斜紧闭褶皱为特征,在马蹄沟金矿区划出了两条与F9变形特征相似的两条脆-韧性剪切带(RF1、RF2),基本控制马蹄沟金矿的平面展布。总体展布方向为NWW向,产状未知。剪切带内主要岩性为早古生代罗汉寺岩群c段。可见强烈构造变形,如糜棱岩化、膝折、旋转碎斑系、层间揉皱等。3、一般认为含金剪切带分为三个阶段(据吴美德等,1989)。研究区内的剪切带主要为区域上印支期的近EW向罗汉寺-瓦窑上(F9)脆-韧性复合断裂及其派生脆-韧性剪切带。矿化带内岩石均不同程度发育蚀变与糜棱岩化,局部地段可达到糜棱岩,对应为含金剪切带第二阶段。马蹄沟金矿TC47-1,BT24-3处均发现含金石英脉,出现后期脆性叠加富集。沿近EW向脆-韧性剪切运动在构造片理化带中形成各式张性裂隙,成矿热液沿这类裂隙运移沉淀成矿,使得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一致。庞家河-马蹄沟金矿为脆-韧性剪切带叠加后期热液型金矿。4、在控矿因素综合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庞家河-马蹄沟一带金矿区找矿模型,并可将矿区内的预测找矿靶区基本确定为沿矿区内出露的各个脆-韧性剪切带以及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发育地段。并依据矿体分布规律,脆-韧性剪切带及断裂发育程度、岩石片理化强度、岩石变形强度,蚀变发育强度以及蚀变的叠加情况等,在矿区深部和外围圈定出找矿靶区。

王小江[7](2014)在《地震方法在成矿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以东天山沙泉子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深部找矿新形势迫切需要新技术新方法的有力支撑,而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仅仅对浅表矿具有较多认识和丰富的经验,重、磁、电等非震物探方法在隐伏矿的勘查和研究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有效探测深度浅、分辨率仍然较低。而矿床学家研究认为,矿床的形成、就位过程普遍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制约,研究成矿构造系统不仅可以完善我们对成矿过程的理论认识,更可以指导和推进找矿工作的发展。地震探测技术以其大测深、高分辨率以及对构造的描述最为直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矿床学家和勘查地球物理学家的青睐。新疆东天山沙泉子地区是重要的铜、铁、镍多金属成矿区,目前已发现了白石泉铜镍矿、天宇铜镍矿、天香铜镍矿、沙泉子铜矿和沙泉子铜铁矿以及沙泉子铅锌矿等多个矿床,该区出露大面积的元古宙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致密的结晶岩,受加里东期、海西期等多期次的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岩浆岩发育齐全,规模巨大,构造形迹复杂而多不易识别,沙泉子深大断裂为该区重要的构造单元分界面和导矿断裂,深入了解和研究该区的成矿构造(断裂、岩体等)在深部的展布情况以及探寻矿床与成矿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受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深部多参数金属矿地震方法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资助,项目研究人员在新疆沙泉子地区(以天宇铜镍矿为重心)开展了地震方法试验,一方面为该区的深部构造的厘定提供地球物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探寻地震方法在结晶岩区的有效性,总结找矿模式,推动地震方法找矿的发展。论文研究采用了反射地震和初至层析成像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研究区的浅、中、深构造:以反射地震探测中深部的大尺度的构造形态,以层析成像控制浅表的地质结构。本论文针对研究目标和任务主要开展以下部分的研究: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结晶岩区的地震数据采集应对策略、资料处理方案和基于地震相的解释技术。第一部分在对以往开展的地震试验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地表条件、干扰因素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并详细制定了相应的采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原始数据:陡立的地质构造、低速带以及起伏地表的影响,都给数据的采集工作带了诸多的困难,制定好小道距、大排列的采集方案后,通过井深、药量试验,采用了l0m井深、8kg药量的激发参数,并确定1495-0-5-0-2500的观测系统。第二部分进行了原始数据特征的详细研究。通过初至折射静校正量的计算与应用发现该区的岩石高速特征使得静校正问题并不突出,但是也造成了高速的面波覆盖了整个记录,这对有效反射波识别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通过多频带的窄带滤波后,确定了反射波和干扰波的频带,并由此确定了频率滤波和速度滤波结合的串联滤波方案;子波自相关谱的分析发现,该区多次波不发育,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对子波进行了整形使其相位、振幅、波形趋于一致,利于CDP道集叠加;CVS高精度速度分析以及波场解释配合应用提高了速度拾取的准确性。层析成像采用初至波速度成像技术,并通过不同偏移距试验、网格试验、迭代次数试验确定了最终的反演参数:偏移距20-7000m,网格为5m×2.5m,迭代次数为10次。在采用了合理的资料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后,得到了高质量的反射地震剖面和速度结构剖面,构造形态清晰、信息丰富。第三部分为基于地震相的构造解释。以该区成矿模式为指导,地质图为参考,采用线与区块的地震波场分析法勾勒断层延展情况、岩体、岩浆房形态等,并通过投影矿床、岩体位置分析构造的控矿作用以及该区的找矿潜力。经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1)小道距、小炮距、大排列、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与大药量、基岩中激发的放炮方式是结晶岩金属矿区地震数据质量保障的关键技术要素。(2)受观测系统的排列长度的限制,该区的层析成像能反映深约200m以内的浅部地质结构的速度变化。浅部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在层析成像剖面上表现为局部高速异常。与断裂毗邻的其他几个局部高速异常体推测有含矿可能,为新的找矿方向。(3)沙泉子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为正花状构造样式。沙泉子断裂控制多级岩浆房的形成,并起着导矿作用,其次级断裂连通岩浆房,起着配矿、容矿的作用,并形成了矿床的不同岩相组合。也证实了前人对该区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推测的正确性。(4)测线范围内沙泉子断裂北侧中酸性岩浆岩发育,且与已发现的沙泉子铜铁矿、沙泉子铜矿毗邻,该类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具备较好的成矿条件。(5)本次的地震方法试验经验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到其他地区的成矿构造探测。

曹小兵[8](2013)在《胶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文中提出金青顶金矿床位于山东牟平—乳山成矿带的中部,将军石—曲河庄NNE向断裂的南段。矿床的围岩为昆嵛山二长花岗岩,矿床类型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目前黄金储量已近枯竭,深部找矿迫在眉睫,其核心问题是深部构造控矿规律不清楚。本论文依托山东黄金公司项目“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1000m以下矿体赋存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深部找矿意义。论文主要对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期次,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进展:1、通过实测,划分了矿体的控矿构造形式主要有:1)剪节理控矿;2)追踪节理控矿;3)叉状裂隙控矿;4)“入”字构造控矿;5)共轭节理控矿。矿体在空间上呈雁列分布,受追踪节理控制。2、在构造测量的基础上,查明了矿区的构造应力场。根据成岩和成矿时代,矿体与断裂的先后切割关系,将金青顶矿区的应力场分为3期6个阶段。成矿前期的片麻理是由于挤压形成的,推测成矿前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E(50°80°)向。成矿期第一阶段的最大主压应力σ1的方向是163°190°,成矿期第二阶段的最大主压应力σ1的方向是NE41°78°,在这两期作用下使Ⅱ号矿体在平面上呈斜列和空间上向NE侧伏的空间展布。成矿后第一阶段为NE-SW至NEE-SWW向挤压应力,为煌斑岩侵入提供张性空间。在成矿后第二阶段NWW-SE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育F1、F2、F3、F4等大型NWNNW向左行断裂和一些规模小的NWNNW向断层。成矿后第三阶段为NEE-SWW向挤压应力,形成NNE向的右行断层错断NW和NNW向断层的现象。3、通过对蚀变岩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与Au元素相关性较大的是SiO2、Fe2O3,Ag、As、Sb、Zn、Bi、Mo和Co,它们可作为金成矿预测标志。与Au相关性较小的是Al2O3、TiO2、Na2O和P2O5。4、对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等的研究,查明了流体属于属于CO2-H2O-NaCl体系,确定了矿床属于中低温石英脉型热液矿床。5、综合分析认为金青顶矿区的外围和深部还存在相当可观的资源量。

张达玉[9](2012)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文中认为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是指位于中天山地块和吐哈盆地之间、出露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地层的构造条带,地理位置上处于东经89000’-96000’、北纬41040’-42040’之间。觉罗塔格地区在构造位置上隶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聚合部位,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热泉子-镜儿泉火山岩带(北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中带)和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南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由东西向展布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觉罗塔格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区之一,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前人成果基础上,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辨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区域成矿潜力。取得成果如下:觉罗塔格地区十里坡自然铜矿化玄武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期,玄武岩浆源自90~100千米之间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以石榴子石橄榄岩相为主,并受到了早期岛弧俯冲的改造作用。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地壳混染作用较弱。玄武岩是后碰撞拉张构造背景下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与岛弧、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差异显着。玄武岩有关自然铜矿化是成岩后热液作用的产物,Cu主要来自于玄武岩层,成矿流体是由盆地卤水、大气降水和有机质共同组成,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还原性质等特征,其中有机质是流体中Cu的迁移和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铜成矿作用与岩浆型矿床无成因联系。觉罗塔格地区内分布的中酸性侵入体从早到晚可分为: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相关中酸性岩带、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5个中酸性岩带。晚泥盆世镜儿泉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花岗岩浆源于亏损的交代地幔,形成于俯冲岛弧体系;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岩浆起源于埃达克质岩的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靠近洋壳一侧的岛弧-弧后盆地系统;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位于南带,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靠近陆壳一侧的弧后盆地系统;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中酸性岩带位于中带及其两侧部位,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位于中带,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源区,岩浆形成于后碰撞-板内过渡环境。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有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的Fe矿床、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VMS型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浅层侵入体相关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韧性剪切带型Au矿床和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矿床有北带Cu、南带Fe、中带Au-Ni-Cu-Mo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具有沿着中带对称分布的特点。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相关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石炭世岛弧体制下火山岩-侵入岩成矿系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伸展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和中三叠世挤压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其中斑岩型矿床在三个成矿系统中均有发育。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北部的卡拉麦里大洋向南部的中天山地块俯冲的“增生造山”过程。依照晚泥盆世-中三叠世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分为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和中三叠世板内阶段。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北带,无明显矿化作用;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在北带形成了岛弧俯冲相关的埃达克质花岗斑岩及Cu矿床、在南带形成了弧后盆地软流圈上涌的中酸性岩体及Fe矿床,在南带和北带都形成了弧后盆地拉张背景的火山岩-浅层侵入体及Cu-Pb-Zn多金属矿床;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尚未有成岩成矿作用报道;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形成了玄武岩浆作用及其相关Cu矿床;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在中带形成了基性岩及其相关Cu-Ni矿床、花岗岩及其相关的金矿床,在靠近中带的南北两带形成了浅层中酸性侵入体及其相关的Cu多金属矿床;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晚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中带,并形成了剪切带活动相关的Au矿床;中三叠世板内阶段受到特提斯俯冲的远程挤压影响,在中带形成了花岗岩及其相关Mo矿床。本文研究工作较为清晰的勾勒出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和成岩成矿作用的耦合模式。提出早石炭世觉罗塔格地区处于弧后盆地背景;康古尔韧性剪切带(中带)是该弧后盆地背景下由北带和南带的结合部位逐步拉张的产物。提出早二叠世晚期觉罗塔格地区受到塔里木地幔柱“平流”作用影响,使得该区不仅发生了沿着岩石圈薄弱带发生了强烈的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延缓了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依据,也对“后碰撞”和“地幔柱”等地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佐证。

张晓龙[10](2011)在《新疆西凤山金矿田控矿构造与原生晕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西凤山金矿田位于塔里木板块北部,处在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南侧边缘,赋存于阿奇山-雅满苏岛弧环境的北侧,在康古尔塔格金矿带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该金矿带有Au、Ag、As、Sb、Hg等元素的地球化学高背景区。该矿田赋存于下石炭统地层中,赋矿围岩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华力西期花岗岩。区域上,该区带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二叠纪后碰撞阶段秋格明塔什-黄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形成的右行走滑剪切系统,在这一区带上,所有类型的金矿资源是在同一构造环境下相同区域成矿时间的产物,在不同构造部位产出的金矿床类型可以组成一个连续的金矿化系列。区域一级剪切构造带控制金矿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二级剪切构造控制金矿床的发育,三级剪切裂隙系统控制金矿脉的产出,从而构成三级构造控矿系统。西凤山金矿田属于与中浅成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液来源为上地幔和下地壳。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西凤山金矿田主要受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体的断裂裂隙控制。矿田内85%以上的含金石英脉充填于花岗岩体内及其边部裂隙中。华力西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是该矿田内的主要成矿作用。通过对矿田内4个矿区的节理裂隙的统计得出其走向优势方位分别为:Ⅰ矿区285°,Ⅱ矿区270°,Ⅲ矿区310°,Ⅳ矿区32°。综合统计分析得出矿田内的节理裂隙走向优势方位NW向270°~310°。通过对西凤山矿田典型矿脉Ⅲ矿区q6矿脉地表、1036m中段、钻孔的岩石地球化学采样,通过原生晕特征分析对比,从地表到深部原生晕强度依次减弱。确定了西凤山金矿田的地表原生晕纵向分带(轴向分带)Bi-Sb-Hg-Mo-Ag-As-Cu-Au-Zn,得出该脉体的地表剥蚀程度可能已达到中下部。横向分带处于前三位的为Au、Bi、Cu,处于末位的是Pb、Zn, As元素原生晕略具向北偏的趋势,反映了矿体向北陡倾斜的特点。为研究区内寻找和勘查隐伏矿体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应用控矿构造与原生晕地球化学结合的方法对该矿田进行评价,为该矿田找矿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二、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地矿局“十三五”期间地质勘查进展与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进展
    1.1 区域地质调查
    1.2 矿产远景调查
    1.3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2 固体矿产勘查新突破
    2.1 清洁能源调查
    2.2 黑色金属矿勘查
    2.3 有色金属矿勘查
    2.4 金矿勘查
    2.5 非金属矿勘查
    2.6 水气矿产勘查
3 地质科技研究成果
    3.1 地质科研项目进展
    3.2 科技论文发表、成果专着出版
    3.3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申报及奖励
4“十四五”地质勘查设想
    4.1 指导思想
    4.2 基本原则
        (1)严守生态红线,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突出重点,统筹安排
        (3)科学部署,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3 主要目标任务
    4.4 工作部署
        (1)夯实基础地质调查、扩大地质服务领域。
        (2)优选找矿靶区,聚焦重要矿产勘查。
5 结论

(2)甘肃花牛山矿集区高光谱蚀变矿物分析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
        1.3.1 花牛山矿集区研究现状
        1.3.2 高光谱遥感矿物分析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
        2.1.2 中元古界
        2.1.3 新元古界
        2.1.4 古生界
        2.1.5 中、新生界
    2.2 区域大地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褶皱构造
        2.2.3 深大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集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成矿相关的变质作用
    3.2 矿体及矿石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3 围岩蚀变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四章 地面高光谱分析与蚀变分带研究
    4.1 地面样品光谱测量分析技术简介
    4.2 工作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测试
        4.2.3 数据处理
    4.3 蚀变矿物种类
    4.4 蚀变矿物与矿化关系
        4.4.1 花牛山金矿
        4.4.2 花西山金矿
        4.4.3 花黑滩钼矿
    4.5 矿床蚀变带划分
        4.5.1 花牛山金矿
        4.5.2 花西山金矿
        4.5.3 花黑滩钼矿
    4.6 小结
第五章 高光谱遥感特征分析与找矿预测
    5.1 数据简介
    5.2 高光谱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5.3 高光谱遥感地质解译
        5.3.1 岩性特征
        5.3.2 构造特征
    5.4 高光谱遥感找矿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疆北山红十井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流体包裹体
    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1.1 i型包裹体
        3.1.2 ⅱ型包裹体
        3.1.3 ⅲ型包裹体
        3.1.4 ⅳ型包裹体
        3.1.5 V型包裹体
        3.1.6 ⅵ型包裹体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2.1 第Ⅰ阶段
        3.2.2 第Ⅱ阶段
        3.2.3 第Ⅲ阶段
    3.3 流体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性质
    4.2 流体不混溶作用
    4.3 流体来源
    4.4 成矿压力及深度
5 结论

(5)内蒙古额济纳旗疙瘩井金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层
    1.2 矿区侵入岩
    1.3 矿区构造
2 矿化蚀变特征
3 控矿构造分析
    3.1 构造控矿的分级性
    3.2 构造突变或应力转换与成矿
    3.3 派生构造与成矿
    3.4 构造复合与成矿
4 构造?蚀变填图
    4.1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4.2 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4.3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
    4.4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5 构造地球化学测量
    5.1 工作方法
    5.2 元素含量参数统计
    5.3 元素的分布型式
    5.4 元素组合分析
    5.5 石英脉规模、产出频率与金矿化的关系
    5.6 各构造蚀变分区内的异常特征
6 讨论和认识

(6)秦岭凤县北部庞家河—马蹄沟一带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以往研究区工作程度
        1.3.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
        1.3.2 以往区域矿产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野外调研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变质作用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2.2.4 矿区变质作用
第三章 马蹄沟金矿床与庞家河金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3.1 马蹄沟-庙沟金矿床
        3.1.1 矿体地质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围岩及蚀变特征
        3.1.4 矿床成矿特征
    3.2 庞家河金矿床
        3.2.1 矿体地质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及蚀变特征
        3.2.4 矿床成矿特征
第四章 控矿构造特征
    4.1 构造格架
    4.2 断裂特征
        4.2.1 不同级别的断裂
        4.2.2 不同展布方向的断裂
    4.3 褶皱特征
    4.4 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第五章 找矿预测模型及找矿方向
    5.1 找矿模型的建立
    5.2 找矿方向
        5.2.1 找矿标志分析
        5.2.2 找矿预测靶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7)地震方法在成矿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以东天山沙泉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属矿地震方法研究现状简述
        1.2.2 沙泉子地区地质、物化探研究历史
    1.3 存在的问题
    1.4 目标任务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完成的工作量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交通地理概况
    3.2 地质概况
        3.2.1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3.2.2 地层
        3.2.3 构造
        3.2.4 岩浆岩
        3.2.5 矿床
    3.3 地震地质条件
第4章 研究区地震探测技术
    4.1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
    4.2 资料处理研究
        4.2.1 反射波地震处理研究
        4.2.2 层析成像处理研究
第5章 地震构造解析
    5.1 地震法构造解析原理
    5.2 研究区构造的地震波场特征
        5.2.1 浅表结构速度特征
        5.2.2 构造反射特征
    5.3 成矿构造分析
        5.3.1 研究区断裂系统特征
        5.3.2 成矿过程简述和找矿潜力分析
    5.4 地震找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胶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岩浆岩
    3.2 矿床断裂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3.4.2 矿石的矿物组成
第4章 控矿构造特征
    4.1 Ⅱ号矿体构造控矿特征
    4.2 次级矿体构造控矿方式
        4.2.1 剪节理控矿
        4.2.2 追踪节理控矿
        4.2.3 叉状裂隙控矿
        4.2.4 “入”字构造控矿
        4.2.5 雁列式构造控矿
        4.2.6 共轭节理控矿
第5章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化阶段
    5.2 围岩蚀变类型
    5.3 构造带矿化元素分布特征
        5.3.1 常量元素
        5.3.2 构造蚀变岩带岩石化学成分与金矿化相关性分析
        5.3.3 微量元素
        5.3.4 稀土元素
        5.3.5 构造蚀变带微量元素与金矿化相关性分析
第6章 构造流体特征
    6.1 样品采集及测试条件
    6.2 流体包裹体类型
    6.3 均一温度
    6.4 流体的盐度和压力
    6.5 流体成分
    6.6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第7章 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构造演化
    7.1 成矿前构造
    7.2 成矿期构造
    7.3 成矿后构造
    7.4 矿区构造期次与阶段划分
第8章 成矿预测
    8.1 找矿标志
        8.1.1 宏观找矿标志
        8.1.2 微观找矿标志
    8.2 靶区预测
        8.2.1 外围预测
        8.2.2 深部预测
第9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东天山地区研究现状
        1.2.2 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2.4 地球动力学研究热点
    1.3 论文实施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3.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格局
        2.2.1 构造位置
        2.2.2 构造演化历史
        2.2.3 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
        2.3.1 元古代
        2.3.2 早古生代
        2.3.3 晚古生代
        2.3.4 中、新生代
    2.4 构造
        2.4.1 断裂
        2.4.2 剪切变形
        2.4.3 褶皱和火山机构
    2.5 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6 金属矿产
    2.7 地球物理场特征
        2.7.1 重力
        2.7.2 航磁
第三章 自然铜矿化玄武岩的成岩作用
    3.1 地质背景
        3.1.1 地质特征
        3.1.2 岩相学特征
    3.2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锆石U-Pb定年
        3.2.2 岩石地球化学
        3.2.3 同位素特征
    3.3 岩石成因
        3.3.1 成岩年代
        3.3.2 Nb异常
        3.3.3 岩浆演化
        3.3.4 岩浆源区
        3.3.5 成岩地质背景
    3.4 成岩对比分析
        3.4.1 与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对比
        3.4.2 与区内基性侵入体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岩作用
    4.1 地质特征
        4.1.1 空间分布
        4.1.2 典型岩体特征
    4.2 成岩年代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花岗岩带划分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稀土元素
        4.3.3 锶钕铅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
        4.4.1 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
        4.4.2 早石炭世土屋-延东花岗岩带
        4.4.3 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花岗岩
        4.4.4 早二叠世康古尔-黄山花岗岩带
        4.4.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
    4.5 花岗岩浆演化过程
        4.5.1 时空演化
        4.5.2 岩浆源区演化
        4.5.3 成岩背景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成矿作用
    5.1 地质特征
        5.1.1 矿化带特征
        5.1.2 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学特征
        5.2.1 自然铜
        5.2.2 造岩矿物
        5.2.3 粘土矿物
    5.3 成矿流体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C-O同位素
    5.4 有机质特征
        5.4.1 氯仿沥青“A”及其组分
        5.4.2 有机质生物标志物
    5.5 矿床成因
        5.5.1 成矿物质来源
        5.5.2 成矿流体
        5.5.3 成矿过程
        5.5.4 成矿模式
    5.6 成矿对比
        5.6.1 与典型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对比
        5.6.2 与区内岩浆型铜镍矿床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6.1 矿床类型及其划分
    6.2 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床
        6.2.1 地质背景
        6.2.2 典型矿床
        6.2.3 成因分析
    6.3 早石炭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
        6.3.1 地质背景
        6.3.2 典型矿床
        6.3.3 成因分析
    6.4 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的VMS型铜矿床
        6.4.1 地质背景
        6.4.2 典型矿床
        6.4.3 成因分析
    6.5 早二叠世花岗(斑)岩相关的铜矿床
        6.5.1 地质背景
        6.5.2 典型矿床
        6.5.3 成因分析
    6.6 早二叠世花岗岩相关的金矿床
        6.6.1 地质背景
        6.6.2 典型矿床
        6.6.3 成因分析
    6.7 中三叠世斑岩型钼矿床
        6.7.1 地质背景
        6.7.2 典型矿床
        6.7.3 成因分析
    6.8 成矿规律
        6.8.1 时空分布
        6.8.2 成矿流体
        6.8.3 成矿环境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7.1 增生造山
    7.2 地球动力学过程
        7.2.1 晚泥盆世
        7.2.2 早石炭世
        7.2.3 晚石炭世
        7.2.4 早二叠世
        7.2.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8.1 区域成矿规律
        8.1.1 成矿元素分布
        8.1.2 成矿系统
    8.2 成矿潜力分析
        8.2.1 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
        8.2.2 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Fe矿床
        8.2.3 早石炭世VMS型Cu多金属矿床
        8.2.4 晚石炭世热液型Cu-Fe矿床
        8.2.5 早二叠世斑岩(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
        8.2.6 早二叠世基性岩型Cu-Ni矿床
        8.2.7 早二叠-早中三叠世Au矿床
        8.2.8 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1 本文涉及的辅助测试方法介绍
    1.1 岩石样品的处理技术
        1.1.1 光薄片的制备
        1.1.2 单矿物分析
        1.1.3 锆石样品制靶
        1.1.4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1.2 单矿物分析技术
        1.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I.2.2 锆石SHRIMP U-Pb定年
        1.2.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2.4 辉钼矿Re-Os定年
        1.2.5 造岩矿物和金属矿物的EPMA原位分析
        1.2.6 粘土矿物XRD测试分析
    1.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1.3.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1.3.2 Rb-Sr、Sm-Nd和Pb同位素分析
        1.3.3 铂族元素(PGE)分析
        1.3.4 有机质分析
    1.4 矿床与成矿流体研究技术
        1.4.1 流体包裹体温压测试
        1.4.2 稳定同位素测试
附录2 本文涉及的矿物代号

(10)新疆西凤山金矿田控矿构造与原生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交通位置自然经济及地理
    1.3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工作方法
    1.5 与本论文有关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本次研究进展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和物化探异常特征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火山岩
    2.4 侵入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
    2.6 区域地球化学
第三章 矿田和矿区地质特征
    3.1 Ⅰ号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质概况
        3.1.2 矿脉体基本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金的赋存状态
        3.1.5 矿床成因分析
    3.2 Ⅱ号金矿区有关金矿床特征
        3.2.1 地质概况
        3.2.2 矿脉体基本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金的赋存状态
        3.2.5 矿床成因分析
    3.3 Ⅲ号矿区有关金矿床特征
        3.3.1 地质概况
        3.3.2 矿脉体基本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3.5 矿床成因分析
    3.4 Ⅳ号矿床
        3.4.1 地质概况
        3.4.2 矿脉体基本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金的赋存状态
        3.4.5 矿床成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控矿构造与成矿
    4.1 区域构造与成矿
    4.2 矿区构造与成矿
        4.2.1 矿区内断裂
        4.2.2 节理
    4.3 侵入体的控矿作用与成矿
    4.4 小结
第五章 原生晕化探异常分析
    5.1 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简述
    5.2 矿体原生晕组合特征
        5.2.1. 指示元素含量概率分布与地球化学参数
        5.2.2 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5.3 Ⅲ矿区q6含金石英脉地球化学特征
        5.3.1 指示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分配(地表)
        5.3.2 地表指示元素原生晕
    5.4 钻孔剖面原生晕
        5.4.1 Au原生晕
        5.4.2 Hg原生晕
        5.4.3 其它指示元素
        5.4.4 Ⅲ矿区q6矿脉钻孔剖面指示元素分配与地层岩石含矿性分析
    5.5 q6矿脉1036m中段原生晕
        5.5.1 Au元素原生晕
        5.5.2 Ag原生晕
        5.5.3 As、Hg、Sb元素原生晕
        5.5.4 Cu元素原生晕
        5.5.5 Bi、Mo元素原生晕
        5.5.6 q6主矿脉地表与1036m中段Au原生晕对比分析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四、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地矿局“十三五”期间地质勘查进展与成果[J]. 刘建宏,叶得金,齐瑞荣,贾志磊,王海琦. 甘肃地质, 2021(02)
  • [2]甘肃花牛山矿集区高光谱蚀变矿物分析及找矿预测[D]. 赵佳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J].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20(02)
  • [4]新疆北山红十井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J]. 霍永豪,吕新彪,尚世超,曹晓峰,毛晨,王金荣.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5]内蒙古额济纳旗疙瘩井金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J]. 张善明,贺中银,胡二红,王亚楠,范立新,郝海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2)
  • [6]秦岭凤县北部庞家河—马蹄沟一带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D]. 李斌. 长安大学, 2018(01)
  • [7]地震方法在成矿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以东天山沙泉子地区为例[D]. 王小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 [8]胶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D]. 曹小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2)
  • [9]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D]. 张达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10]新疆西凤山金矿田控矿构造与原生晕特征研究[D]. 张晓龙. 长安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