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勃龙的低剂量和短期治疗可降低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替勃龙的低剂量和短期治疗可降低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Low dose and short-term therapy of tibolone reduces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论文文献综述)

谢小倩,谢梅青[1](2022)在《重视绝经激素治疗的个体化》文中研究指明绝经是所有老年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生理过程。从绝经过渡期开始,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可能导致一系列包括血管舒缩症状(vasomotor symptoms,VMS)、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生殖泌尿道症状(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GSM)在内的绝经综合征。绝经后,低雌激素内环境使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卵巢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郁琦,崔小娟[2](2022)在《绝经激素治疗临床应用争议及展望》文中认为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危害患者生命质量的健康事件。根据目前的平均寿命,女性有将近30年的时间处在雌激素缺乏的绝经状态,而绝经激素治疗是唯一能够一揽子全面解决绝经相关各种问题的方案。由于传统观念、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广大绝经女性对于绝经的各种问题不够重视,并且排斥一切使用尤其是长期使用激素的治疗方法,从而使绝经激素治疗的进展困难。目前绝经激素治疗的难点一是大众对绝经概念的理解不清;二是大众对绝经激素治疗相关肿瘤的担心,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三是大众对绝经激素治疗发胖的担心。今后,我们应从回顾绝经相关绝经激素治疗的历史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以循证医学为证据,使绝经激素治疗逐步完善。

袁晶[3](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向倩[4](2021)在《绝经激素治疗与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围绝经期是所有女性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绝经后因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中以心血管系统事件最为严重。绝经激素治疗(MHT)是预防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但MHT也存在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栓塞、肺栓塞、卒中的风险。不同种类、不同途径应用MHT对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综述旨在阐明绝经期女性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对不同凝血因子以及纤溶蛋白的影响及对该问题相关研究进展。

许咏思[5](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蒋素素[6](2020)在《绝经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不同绝经状态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风险的相关因素,研究替勃龙对绝经后女性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更年期门诊40-65岁的不同绝经状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横断面研究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颈动脉超声及血栓弹力图等检查项目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替勃龙对绝经后女性进行临床干预并随访1年,统计方法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结果:(1)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33.5%,颈动脉斑块21.4%,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21;OR=1.074)和HDL-C(P=0.028;OR=0.412)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HDL-C(P=0.005;OR=0.257)和绝经状态(P=0.016;OR=0.374)是斑块的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01;β=0.203)和体重指数(BMI)(P=0.016;β=0.153)是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P=0.020;β=0.150)是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2)在基于血栓弹力图的横断面研究中,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FSH在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均是R的相关因素(β=0.208;P=0.019);(β=0.178;P=0.027);KMI在绝经过渡期是K的相关因素(β=-0.245;P=0.019),E2在绝经后期是K的相关因素(β=0.175;P=0.046);KMI在绝经过渡期是ɑ的相关因素(β=0.288;P=0.002),甘油三酯在绝经后期是ɑ的相关因素(β=0.171;P=0.047);甘油三酯在绝经后期是CI的相关因素(β=0.186;P=0.034)。(3)与基线水平相比,替勃龙后第3个月,R的值降低(-0.712);MA的值降低(-3.581),;EPL的值降低(-2.035)。替勃龙后第12个月,仅有MA的值降低(-6.188)。结论:对于年龄高、BMI过高、低HDL-C的绝经后期女性建议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绝经综合征影响体内的凝血状态,绝经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改善绝经症状,但是带来的血栓风险也需注意。

裴文静[7](2020)在《绝经后健康妇女激素补充治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绝经是女性生命进程中一项重要的生物学事件,伴随着性激素的降低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及诸多疾病的发生均有明显变化,而激素补充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的问世改善了很多绝经后近期及远期不良事件的结局。伴随着HRT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在接受治疗的绝经后人群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似乎有所改变,Hcy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似乎也与激素补充疗法相关,但是纵览国内外众多研究,绝经后HRT对于血浆Hcy的影响结论很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颇具争论。目的通过Meta分析在绝经后健康妇女中评价激素补充治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RCT),探讨激素补充治疗对同型半胱氨酸的效应以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应用激素补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性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加上手工检索图书馆文献,查找发表于1990年1月至2020年3月之间,关于绝经激素补充治疗与同型半胱氨酸之间关系的中英文RCT研究,使用EndNote软件及依据标准筛查,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量表,在RevMan 5.3软件中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结果纳入16篇英文RCT研究分析,其中激素补充治疗组共655人,安慰剂/空白对照组共31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绝经后妇女使用激素补充治疗,比起无治疗组,可明显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MD=﹣1.69,95%CI:[﹣2.35,﹣1.0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激素治疗的口服给药途径(MD=﹣1.91,95%CI:[﹣2.73,﹣1.10],P<0.00001)与非口服给药途径(MD=﹣0.88,95%CI:[﹣1.75,﹣0.00],P=0.05)均可降低Hcy水平,且两者效果大致相同(MD=﹣0.09,95%CI:[﹣0.74,0.55],P=0.77>0.05);单雌激素组(MD=﹣1.84,95%CI:[﹣2.88,﹣0.81],P=0.0005)和雌孕联合组(MD=﹣1.59,95%CI:[﹣2.48,﹣0.71],P=0.0004)也均可降低血Hcy水平,添加孕激素对于雌激素降低Hcy代谢似乎没有显着不利影响(MD=﹣0.21,95%CI:[﹣0.71,0.29],P=0.41>0.05),但仍需要大样本观察;HRT治疗似乎不受制于地域限制,给药后不同地区人群中Hcy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效应由强到弱为北美洲组,亚洲组,南美洲组,欧洲组(MD依次为﹣3.15,﹣2.80,﹣1.59,﹣0.89),可能与饮食习惯及常用激素类型等有关。结论对于绝经后无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施行激素补充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液循环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这是HRT对代谢有益作用的新的表现,提示HRT可能通过降低Hcy水平在相关疾病的发生中提供保护作用。

张玉琪[8](2020)在《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文中认为骨代谢疾病是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是老年人高骨折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给世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当其人体空腹血浆浓度>15μmol/L时即可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骨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HHcy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综述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其后期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Hcy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主要通过破坏血管内皮中促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引起内膜损伤及促进氧化应激状态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破坏弹性蛋白纤维、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和/或刺激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增加动脉硬度而诱导心脑血管疾病;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等诱发阿尔兹海默症;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进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Hcy诱导以上慢性疾病的发生会增加骨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防治。由于骨质疏松症是患者群体更广且发病率更高的骨代谢疾病,因此对Hcy诱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通过以下几方面作用诱发骨代谢疾病:一方面,Hcy能够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并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介导线粒体途径及内质网应激诱导成骨细胞凋亡而抑制骨生成,另一方面,Hcy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增加RANKL/OPG比例以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从而促进骨吸收,两方面结合使得骨重建过程向骨吸收方向偏移。Hcy还可以通过影响Lox的表达及活性抑制酶促胶原蛋白交联并增加非酶促有害交联如戊糖苷等的产生而诱发骨代谢疾病。目前对于Hcy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酶促胶原交联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从动物水平及细胞水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后期针对性逆转其负面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药物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常规药物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没有效果(钙剂、替勃龙、锶盐、特立帕肽)或无报道(维生素D、降钙素、Abaloparatide、Romosozumab、DKK1单克隆抗体),或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有明显的副作用(双膦酸盐)或者应用限制于性别(SERMs),其他物质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安全性无法保证(六味地黄、他汀类及Na HS),因此营养学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可以有效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且安全低毒的植物化学物。叶酸、维生素B6及B12的联用是临床上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常用措施,但其并无较好效果且长期使用会诱导患者骨折率和患癌率升高。白藜芦醇、姜黄素、大蒜素能够有效维持正常骨代谢并预防Hcy诱导的血管毒性及神经毒性,然而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效果尚无报道。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T3)对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预防及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HHcy并有效逆转氧化应激。本课题组研究表明3μmol/Lγ-T3可以有效降低100μmol/L Hcy单独作用诱导升高的MC3T3-E1细胞活性至对照水平,与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结合推测γ-T3可以有效改善Hcy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而有关α-、β-及δ-T3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T3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其对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强抗氧化性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T3改善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作用机制对于开发其为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防治的功能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张巧瑞[9](2020)在《三种不同药物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药物(安今益、替勃龙、坤泰胶囊)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宁医大总院妇科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轻中度绝经综合征患者共12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安今益组、替勃龙组、坤泰胶囊组,每组40例。观察三组药物临床疗效指标[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mKMI)、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殖激素、血脂、血压]及药物安全指标[血尿素(BU)、血肌酐(S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妇科B超、乳腺B超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各临床观察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临床疗效比较:(1)改良kupperman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6个月后,3组患者改良kupperma总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3组患者治疗1、3月后组间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月后组间mKMI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981>0.05);(2)HAMA、MENQOL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6个月后3组药物HAMA、MENQOL总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同一治疗时间3组药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殖激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6月后,3组患者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均显着下降,雌二醇(E2)均显着上升(P<0.01)。治疗1月后3组患者组间比较血清E2、LH、FS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3组患者组间血清FSH有统计学差异(P=0.049<0.05),组间LH、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3组药物血清FSH、LH、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比较:治疗6月后3组药物的甘油三脂组间比较及与用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月后安今益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勃龙、坤泰胶囊组药物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较用药前无明显差异(P>0.05);(5)血压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6月后安今益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着下降(P<0.05),替勃龙、坤泰胶囊组均无明显的改变(P>0.05);2.安全性比较:(1)肝功、肾功比较:3组药物AST、ALT、BU、SCr在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6月后3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无显着改变(P>0.05);(3)乳腺B超:治疗前后三组药物乳腺B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6>0.05);(4)不良反应:坤泰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安今益、替勃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1)安今益、替勃龙、坤泰胶囊三种药物对绝经综合征患者相关症状疗效确切。(2)安今益具有保护心血管作用。(3)安今益、替勃龙、坤泰胶囊三种药物短期服用安全性均较好,坤泰胶囊的不良反应较少。

朱婵,张强[10](2020)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获益与风险》文中研究说明Ⅰ型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妇女绝经后15~20年内,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加快,最终导致骨量丢失。肌骨关节的疼痛以及骨折风险的增加是Ⅰ型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这也是大量Ⅰ型骨质疏松患者到达骨科门诊就诊的原因。骨质疏松相关

二、Low dose and short-term therapy of tibolone reduces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w dose and short-term therapy of tibolone reduces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论文提纲范文)

(1)重视绝经激素治疗的个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绝经激素治疗方案的个体化
    1.1 子宫未切除的女性的用药方案
    1.2 子宫已切除的女性的用药方案
    1.3 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的用药方案
2 绝经激素治疗药物种类和用药途径的个体化
    2.1 雌激素
    2.2 孕激素
    2.3 替勃龙
3 绝经激素治疗剂量个体化
4 用药时间的个体化

(2)绝经激素治疗临床应用争议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绝经的概念和危害
2 绝经激素治疗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2.1 大众对绝经概念的理解不清
    2.2 大众对绝经激素治疗相关肿瘤的担心和争议
        2.2.1 绝经激素治疗与乳腺癌
        2.2.2 绝经激素治疗与子宫内膜癌
    2.3 大众对绝经激素治疗发胖的担心
3 绝经激素治疗未来展望

(3)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测
        3.8 敏感性分析
        3.9 亚组分析
        3.10 试验序贯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6 讨论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绝经激素治疗与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
2 MHT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3 MHT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4 MHT相关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二、绝经期的分期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十三、小结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六、小结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一、头针研究概况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三、纳入研究特点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五、有效率比较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十、结果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四、病例选择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七、疗效评定标准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九、统计学处理
    十、结果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九)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一、 Meta文献分析
    二、 临床疗效分析
    三、 穴位作用分析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附录:(二) 症状评估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致谢
附件

(6)绝经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围)绝经期女性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生化检查
        2.3 人体测量
        2.4 血压测量
        2.5 超声检查
        2.6 绝经状态分组
        2.7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6.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绝经女性凝血功能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基本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
        2.3 血栓弹力图的测量
        2.4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2.5 绝经状态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6.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替勃龙对绝经后女性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3 干预方式
        2.4 静脉血采集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6.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绝经后健康妇女激素补充治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资料收集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数据提取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数据提取
    3.4 文献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
        3.5.1 激素补充治疗组与安慰剂/空白组
        3.5.2 口服HRT组与非口服HRT组
        3.5.3 单雌激素组与雌孕激素合用组
    3.6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绝经后妇女行HRT与血浆中Hcy水平之间的关系
        4.1.1 不同给药途径
        4.1.2 HRT方案
        4.1.3 不同地区及营养因素
        4.1.4 其他因素
    4.2 HRT降低Hcy的机制
    4.3 本文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综述
    参考文献

(8)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Hcy代谢及相关疾病简述
    1.1 .Hcy代谢及影响因素
    1.2 .Hcy代谢相关疾病
        1.2.1 .Hcy与心脑血管疾病
        1.2.2 .Hcy与阿尔兹海默症
        1.2.3 .Hcy与慢性肾病
        1.2.4 .Hcy与恶性肿瘤
        1.2.5 .Hcy与骨代谢疾病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诱发骨代谢疾病研究进展
    2.1 .骨代谢疾病
        2.1.1 .佝偻病
        2.1.2 .内分泌骨病
        2.1.3 .变形性骨炎
        2.1.4 .遗传性骨病
        2.1.5 .骨质疏松症
    2.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
        2.2.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2.2.2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2.3 .Hcy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2.3.1 .Hcy与骨质变化及骨密度
        2.3.2 .Hcy与成骨细胞
        2.3.3 .Hcy与破骨细胞
        2.3.4 .Hcy与胶原交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进展
    3.1 .改善生活方式
    3.2 .正常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3.2.1 .钙剂
        3.2.2 .维生素D
    3.3 .骨吸收抑制剂
        3.3.1 .双膦酸盐类
        3.3.2 .降钙素
        3.3.3 .雌激素类
        3.3.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3.3.5 .锶盐
    3.4 .骨形成促进剂
        3.4.1 .甲状旁腺激素
        3.4.2 .Abaloparatide
        3.4.3 .Romosozumab
        3.4.4 .DKK1单克隆抗体
    3.5 .植物化学物
        3.5.1 .维生素K类
        3.5.2 .生育三烯酚
        3.5.3叶酸、维生素B6及B12
        3.5.4 白藜芦醇
        3.5.5 姜黄素
        3.5.6 大蒜素
    3.6 其他
    3.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三种不同药物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激素替代疗法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获益与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 激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1.1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1.2 雄激素与骨质疏松
    1.3 孕激素与骨质疏松
2 激素替代疗法(HRT)
    2.1 HRT的适宜人群与启动时机
    2.2 激素替代治疗的方案
        2.2.1 单纯雌激素疗法
        2.2.2 雌孕激素联合疗法
        2.2.3 其他药物
    2.3 剂量选择
    2.4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2.5 用药时限
3 激素替代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的获益
4 激素替代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的风险
    4.1 子宫内膜癌
    4.2 乳腺癌
    4.3 心血管事件
    4.4 静脉血栓
5 小结:获益与风险的权衡

四、Low dose and short-term therapy of tibolone reduces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绝经激素治疗的个体化[J]. 谢小倩,谢梅青.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2(01)
  • [2]绝经激素治疗临床应用争议及展望[J]. 郁琦,崔小娟.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2(01)
  • [3]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绝经激素治疗与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D]. 向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绝经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蒋素素.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绝经后健康妇女激素补充治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Meta分析[D]. 裴文静. 南昌大学, 2020(08)
  • [8]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D]. 张玉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三种不同药物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张巧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激素替代疗法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获益与风险[J]. 朱婵,张强. 四川医学, 2020(02)

标签:;  ;  ;  ;  ;  

替勃龙的低剂量和短期治疗可降低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