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方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古代篇)

南京地方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古代篇)

一、关于南京地方史(古代部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泓[1](2021)在《个体人物志编修蠡思——以《冼夫人志》编修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提出相对于"群体人物志"的"个体人物志"的概念。分析个体人物志的渊源演变和体裁特征。个体人物志滥觞于明代,民国时期《韩愈志》为最早成型之作,在新方志编修中崭露头角。结合《冼夫人志》的编纂实践,就涉及史志区别、篇目设计、材料取舍、史料考证等个体人物志编纂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

王碧颖[2](2021)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文中认为

黎荣昇[3](2021)在《明清时期广东太平关及其商品流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禹[4](2021)在《继往开来的志业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0年代初期,上海市通志馆启动编修《上海市通志》,完成部分志书文稿以及文献汇编,后因抗战而中断。战后承续前业,撰成初稿,又因时局纷乱未得刊印出版,原稿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志稿原貌方为世人所知。志稿二十五编,涉及沿革、租界、地文、法制、政治、党务、外交、军备、教育、财政、交通、金融、商业、工业、农林牧渔、宗教、学艺、社会事业、风土、人物、大事记、沿革写真、历史地图等,包罗古代上海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市情地貌,可谓“百科全书”类集大成的上海史志巨着。《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注重历史的记述,运用原始档案、报纸期刊以及中外论着,以科学的方法考订史料和史事,借助图表和附录等形式,用白话语体讲述上海发展的大事件和大议题,在租界、近代化等方面反映出上海的底色。志稿保存的大量上海史志文献,对于上海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在上海史志事业以及在方志学的现代转型中也有典型意义,可谓“继往开来的志业”。

王妙[5](2021)在《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崇古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名臣,历任陕西三边总督、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对明代后期朝政有重要影响。明清时期编修完成的《明史》《山西通志》等传世文献或列有王崇古专传,或有关于王崇古生平、任职经历等方面的记载。王崇古个人着述《王督抚集》《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王鉴川文集》《公余漫稿》的搜集及近年出土的墓志等文献,为王崇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研究视角。论文通过使用诗文集、奏议、书信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王崇古家族人员谱系、任职经历、婚配状况等进行了考证,编制了王崇古家族世系图。出土文献的使用,不仅弥补了传世文献关于王崇古记载之不足,还为梳理王崇古抗击倭寇、巡抚宁夏、加强边防建设等经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不仅如此,以上资料的综合运用,为研究王崇古边务思想及其担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与方逢时、高拱、张居正等人促成“隆庆和议”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提供了材料。“隆庆和议”的达成,维护了明朝与蒙古部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论文以《公余漫稿》五卷本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所收录隆庆年间冯惟讷、栗永禄刻本为底本,以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所辑《王督抚集》一卷本为参校本,以正史、明清时期地方志、明清文人文集、存世碑记等文献为参校材料,对《公余漫稿》进行了整理和注释。通过王崇古与张居正、高拱、张四维、杨博、李春芳等人的诗文唱和及书信往来可以看出,王崇古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姻亲、同年、同僚、交游等关系,这些关系在“隆庆和议”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若婵[6](2021)在《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金峰[7](2021)在《抄本《两广行水歌》及其文献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番禺郭氏私藏抄本《两广行水歌》,成书于晚清,是以两广各地地名和行程指引,反映沿途塘汛等地名的珠江水系水陆交通指引、相关行船或商务指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献抄本。此文献与明清以来大量出现的《天下水陆行程》《商贾便览》等商务指引用书极为相似,但主要在民间传播,更类似口口相传的口碑文献,惟其所反映相关交通和社会经济信息等更为细致,对于研究清代珠江航运交通史、珠江流域的物资交流和贸易状况以及清季珠江史地、两广地方和社会史等都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此类虽属俗俚,但能反映地方特殊历史文化或社会活动面貌的历史文献,也应当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

冀莎菲[8](2020)在《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研究》文中提出广州是中国近代开放最早、受西方影响最大的省会城市,广州近代建筑是岭南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相融合的产物。近代以来,楼房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楼梯因此成为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式、尺度、材料、装饰等特色以及设计法规、保存现状和保护利用等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广州建筑楼梯的相关法规,详实记录了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的基本情况,其集交通、疏散、交流、装饰、展示功能于一体;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新型结构;出现了弧形、双分、双合等平面形式;疏散设计大都较为合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五个特点:多样性、装饰性、科学性、先进性及地域性,进而揭示现存近代建筑楼梯的使用问题,并尝试总结其解决措施,为保护修缮实践提供借鉴。论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标,并梳理了相关现状研究。通过限定研究对象和时间,确定了后续展开实地调研的范围。第二章主要是广州民国时期建筑楼梯的相关法规研究,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管理机构及其颁布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对涉及楼梯的七部建筑法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建筑法规对楼梯设计的规定,包括尺度、材料、数量及平面形式等。其次,以近代上海、南京和现行建筑法规中的楼梯条款进行对比,探讨广州近代建筑楼梯条款的先进性与局限性。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查询,第三、四章从楼梯的功能、平面形式、平面布局、造型、结构、尺度、空间以及细部装饰八个方面对广州近代楼梯展开分析研究并总结特点。第五章基于对楼梯价值的分析,从安全疏散和一般损坏情况两个角度,揭示楼梯的现状问题,包括楼梯数量不足、栏杆高度不够、栏杆立柱间距过大、梯段靠窗的防护以及踏步、栏杆等磨损、开裂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尝试给出解决措施。

李小龙[9](2020)在《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营城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本土实践探索积淀形成了博大深厚的历史营建基因,这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然而,优秀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核心价值尚未得到应有揭示,并因与地区规划实践的长期脱节而几近断裂,致使现代城市缺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挖掘和揭示渐遭遗忘的本土历史营建基因,使之具有恒久价值的部分传承于今、弘扬于世,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营建理论与方法体系、促进城市文化复兴与人居提质皆具重大意义。对此,本文立足中国营城的地区性发展规律,聚焦数量多、影响大、覆盖面广且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矛盾问题较为突出的传统基层人居单元“县城”,以陕西关中地区的31座传统县城为对象,研究探索关中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基因,以期为中国城市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继承与创新积累一定的地区成果。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文化基因理论为指导,基于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基因”是特定地域环境作用影响下城市格局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结构组织、深层营建法则“多层次价值有机统一体”的概念认知,遵循从外在性状识别到内在结构组织揭示、深层遗传法则凝炼的基因研究逻辑链,搭建“地区影响→格局形式→结构要素→观念方法”的层进式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新史学、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文献比较与实地调研、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依次围绕关中地区山水人文环境特质及其作用影响下的县城营建基因要旨辨析、县城历史格局及其形式特征识别、县城本土结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揭示、地域性营城观念与方法凝炼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基因生成与所在环境的交互关系入手,梳理提炼关中山水人文环境的地区特质,归纳总结关中县城的十种定址环境类型及其定址后的营建沿革特点,揭示了特有城址环境影响下关中县城长期致力于创造地域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基因要旨。其次,立足关中不同典型县城,探寻其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分析揭示了历史格局在“空间组织的层次性”、“内外环境的关联性”、“人文结构的凸显性”、“新老秩序的承续性”和“城市格局的协同性”五个方面的本土形式特征;并提炼出县城历史格局演化进程中长期发挥关键结构支撑与基因遗传作用的“自然山水、历史胜迹、城市设施、关联网络”四类本土营建要素,阐释了不同要素的差异化人居内涵、子项构成、本土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整体格局建构中的交互关系。再次,回归空间因“人”的主体实践行为而生的基本逻辑,通过对地域特色营城经验的系统挖掘梳理和科学阐释,初步总结构建了以“生用保障、人文优先、山水关联、整体融合”四项观念意识和“以文相地、山川定位、因势赋形、内外成景、因时立形”五方面实践要点为核心的关中县城本土营建经验体系框架。最后,本文尝试将“历史营建基因”的研究成果同现代地区实践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包括“回归传统营城视野,建立总体保护与传承管控边界”,“维育区域自然格局,编织结合山川形胜的秩序网络”,“保护老城特色肌理,塑造契合场地结构的城区形态”,“激活郊野名胜古迹,建构城郊一体式人居空间格局”,“精筑整体艺术构架,提振城市的山水人文格局意境”五方面要点的关中县城规划设计传承策略构想。本文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适宜方法,全面挖掘和再现了“被遗忘的”关中县城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图景,创建了本土县城历史格局形态样本数据库;融合量化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内在结构组织规律;基于历史经验科学化的成果和地区原创营城体系的视角,初步构建了关中本土县城营建经验体系框架及其现代规划设计传承策略,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莫雪萍[10](2020)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后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显着地变革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紧密结合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对外贸易与商业发展、财政与金融等诸多方面,挖掘史料,进行理论阐述,对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与比较,提出许多创见。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全国大一统格局之下,其地方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变革之势,重点体现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地区民营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区际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开创了地区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商品货币权利逐步增大;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劳动力投入、土地开发、技术创新使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带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导致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农业雇工经营,进而引起农业新发展;第二,农业发展衍生出手工业。要素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的兴起,带动建筑工业的兴盛,引导矿冶业的创新,进而推动了制盐、纺织工业发展,助力了日用品手工业、金属制品及食品加工业的前进,形成‘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的互补性生产’发展格局,从而引起工业历史性变革;第三,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又衍生出商业。商贸与对外开放条件的具备,带动对外贸易繁荣,加速商品货币经济兴起,与内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进而开创了商业发展的新阶段;第四,商业的兴盛,推动了财政金融创新,形成异与全国的财政消费态势,助力地区财政支出问题研究。反之,又促进手工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发展,最终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经济,全面考察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为更好地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为深化区域经济史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关于南京地方史(古代部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南京地方史(古代部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人物志编修蠡思——以《冼夫人志》编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个体人物志概念之提出
二 个体人物志体例渊源
三 《冼夫人志》资料取舍
四 《冼夫人志》编纂思考

(4)继往开来的志业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绪论
第一章 上海通志馆与《上海市通志稿》
第二章 《上海市通志稿》的编纂群体
第三章 《上海市通志稿》的编修特点
    第一节 志书史韵:历史的记述
    第二节 “通志文字,悉用白话”
    第三节 上海的底色:租界与近代化
第四章 《上海市通志稿》的社会传播
第五章 《上海市通志稿》的学术价值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资料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资料
第二章 王崇古家世与生平研究
    第一节 王崇古家世研究
        一、王崇古家族墓地概况及墓志出土情况
        二、王崇古家族成员考证
    第二节 王崇古墓志疏证与生平考述
        一、王崇古墓志撰写者及撰写背景
        二、王崇古生平经历
        三、墓志记载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之处
第三章 王崇古处理边务的措施与思想研究
    第一节 嘉靖至万历时期的明朝政局
        一、内阁权力斗争激烈
        二、财政危机严重
        三、边防形势严峻
    第二节 王崇古与“隆庆和议”
        一、“隆庆和议”前的明蒙关系
        二、把汉那吉归明
        三、王崇古在促进和议中的作用
    第三节 王崇古边务思想与实践
        一、勘定功罪,规范官员任用
        二、加固边防,完善边地防守
        三、整顿兵马,提升军队实力
        四、整顿内务,优待归附民众
    第四节 王崇古与张居正等官场同僚关系研究
        一、王崇古与张居正的关系
        二、王崇古与高拱的关系
        三、王崇古与张四维的关系
        四、王崇古与其他官场同僚的交往研究
第四章 王崇古着述研究
    第一节 王崇古诗文集版本研究
        一、《公余漫稿》
        二、《王督抚集》
        三、王崇古诗文集的价值
    第二节 王崇古奏议集版本研究
        一、《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
        二、《王鉴川文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録一:王崇古年谱简编
附録二:《公余漫稿》整理
    《公余漫稿》整理説明
    《公余漫稿》目録
    《公余漫稿》前序
    《公余漫稿》序
    卷一·五言古诗
        送吴霁寰归江南二首
        中秋十九夜同纪山曹侍御省寮张弘斋王敬所造松庵上人慈仁寺松下对月分得“露”字
        送李谏议赴南都四首有序
        拟古二首送王敬所寅丈督学桂林
        初渡淮
        赠雁荡山人归永嘉
        蓼花有序
        送横泉雷丈还衡州二首
        淮海吟题号图赠淮海孙寅丈君先世自如皋宦贵阳振宗奕业笃念首丘别号淮海职秦臬文宗与予笃尝河中宗人大名爲淮海图赋赠四首
        伏日同张元洲方伯孙龙峰宪使饮太华何公池亭观莲分得“赏池”二字..
        田父叹乙丑秋夏镇巡边作
        大河吟西夏作
        寄怀泸山张学宪四首有序
        磻溪宫期周吴峰年丈不至诗以识别
        题圯桥进履图爲潘双渠翁寿
    卷二·七言古诗
        长安行送孟小溪赴秦臬
        金陵客行送陈玉泉赴江臬
        秋风行送刘带川分宪榆林
        宝玉篇送张玉亭録囚淮扬
        采兰歌通济河亭送陶同野徐近斋龙川三友録囚两畿
        襄阳太守行送社长卢连城出守
        别离难有序
        乙卯九日出师黄浦舟中读吴峻伯湖上寄言
        刘仙歌寿徐定国
        松庵行寿梦松上人
        拟古行路难留别吴子实因寄王新甫二文宗有序
        长歌行送杨钟山年丈北上
        关山月送东河赵年丈擢宪东海
        吴山謡
        游崆峒山行
        玄鹤行闻鉴川王子登崆峒山见玄鹤余心慕焉爲赋此篇
        椿萱并秀歌寿霍中丞父母八礼有序
        长安别歌送两城靳先生考绩便道归省
        梦鹤行赠梦鹤田寅丈入贺
        北风行送淮海孙寅丈晋蜀藩参便道归省
        赋得昆明池赠张济川宪便还滇南
        灵椿五桂歌爲同门祝尊师一泉孙翁七礼寿有序
        题朔方图爲方伯潘双渠翁寿
        拟古北风行别夏城吴西台元戎
        太华吟寿何太华先生八礼
        言山行祝钟山杨翁寿
    卷三·五言律诗
        八沟寺遇北津汪一甲辰季春同诸友游西山纪事六首二见七言
        玉泉山亭怀玉泉陈羽伯
        望湖亭
        登香山寺来青轩
        得友人琼州书
        夏日同霁寰中江少洲四溟登毗卢阁
        中元十四夜同诸友都门宴月
        将赴皖城再别吴峻伯
        别同乡诸同年
        冯汝言昆玉偕谢茂秦山人饯予慈仁寺分韵识别得“城”字
        卫河泛舟
        漳泉苔陈抑亭年丈忧旱之作
        孟津怀古
        洛阳道中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二首一见七言庚戌岁作
        郑城怀旧有序
        庚戌九月将赴金陵夜泊庐阳邮亭闻虏犯近边识感
        壬子初度避居山寺识感三首
        答杨中丞李明甫见过
        清水谷
        谒汾阴祠
        忆昔吟四首奉别环溪狄寅丈赴南都司马
        壬子腊月将赴河津追饯仰山尚侍御夜宿荣河旅舍
        乙卯小春之朔出师黄浦闻报散馆寄贺伯甥张子维编修
        乙卯除日青村军中识感
        丙辰元日闻报出师识感
        九日同诸公登万固寺塔即事
        丁巳初度避居山寺识感
        家兄司训对川将赴新乐携诸兄弟亲友同过山房爲寿再赋识别
        秋日宿裴介谷山庄闻雷
        秋日宿友人邻山书屋
        听雨
        夏夜饮山阴王邸第赋登楼见晚山得“登”字
        行山道中期伯甥张大史不至寄怀二首丙午冬北上作
        次太行寄谢海庄周侍御
        过太行寄怀孟小溪藩参时君自蜀藩在告
        望高平寄怀往川赵谏议
        入关喜雨丁未夏赴陕西作
        初度过蓬莱宫故址观仙人秘列旋登老子説经台识感
        将至鄜川途中喜雨
        山行冒雨即事
        秋葵有序
        秋日延川晓发
        己未九日邀董嘉岭中丞萧南峰总戎登延州嘉岭台二首
        至日冯汝言藩参期会原州寻报羁秦州不赴诗以见怀
        再过径川期柏泉胡大参不遇晨发安定驿望回山宫即事见怀
        原州识感有序
        初谒黄帝陵
        清明雨中书怀戊申在鄜延作
        北郡城楼再别槐溪王乡丈还西夏
        吊姜女祠有序
        庚申初度北郡城楼赋谢王槐溪李乾斋二乡丈
        春日同李藩参来登灵武台
        初度示二子
        暮春灵武见杏花
        庚申九日再邀董中丞萧总戎登嘉岭雨不克赴时骄虏内侵早霜殒禾诗以识感
        庚申午日再寓北地忧旱
        送孟东洲寅丈人贺
        华亭山行遇雨见六盘积雪关山晚照即事
        磻溪雷雨
        岐山怀古
        丁卯中秋侍军门霍翁长城关对月
        铁柱泉晓发见塞东日出
        七日抵塞
        莫子良冯汝言转官浙江别予原州相期访吴俊伯於天目识别寄怀四首
        别子良
        别汝言
        寄怀峻伯二首时峻伯谢抚贵阳归卧天目万竹山楼
        九日前雪
        秋杪念六日再雪
        雪山晓行
        回军原署仲儿夜话寄怀长儿家居
    五言排律
        秋日诸公再吊河中书院故址识感十韵
        中秋十七夜再渡横城
    卷四·七言律诗
        宿碧云寺西山纪兴二首
        山行遇风晚宿湖村张一山庄
        甲辰重阳同陈羽伯刘伯邻吴峻伯俞树德王新甫登宣武城楼分得“筵”字
        九日送齐鹰山归金陵
        是日送友再集顾氏山亭有感
        九日得俞树德姑苏书寄怀吴峻伯
        秋日送马孟河乞养南归
        季秋倍祀长陵恭纪二首
        九龙池
        端阳日送朱镇山终制南归寄讯陈羽伯
        将赴皖城夜宿慈仁寺留别西曹诸友
        赵州初度
        惠泉别馆侍宴黄四泉侍御即事
        闻巩县守臣祀宋陵有感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
        题寻源刘翁迎养逢恩卷
        泛湖
        癸卯初度次寿阳别从兄逊甫
        慈仁寺梦王新甫有序
        附録敬所寄答二絶
        甲寅重阳寓大梁偕地部张寿卿登西亭宗人山亭识感
        许三海都阃副守兴都诗以赠别兼讯纪山曹侍御年丈
        题凤诰重封卷寿苏母
        再赋往事留别平泉
        乙卯重阳出师黄浦雨中识感
        丙辰上九日青村雨中即事
        春日清江舟行闻报上赐金币识感寄上江村沈寅文
        丙辰夏日予奉妣亲避暑黎阳冯少洲将赴关中期卢浮丘谢四溟二山人来会诗以迓之
        冬夜宴山阴藩王元峰寿峰昆玉别馆时地变次年
        春日再集即事
        赠贾月峰赴萧藩左史贾君昔令黄邑二丽江有声
        地变後初度憩宿楼岩寺识感
        秋日闻浙东惊报寄怀霁寰吴丈君家浙之湖阳时任东省文宗
        秋日过裴介峪太守孟盟桥庄即事
        雪夜侍宴周海庄鹾台次韵
        冬日景明李氏山庄即事
        邈姑射山水亭
        过平遥吊故友沧州幕李东溪
        平阳龙门王郡伯期宴公署池亭同游姑射山不遇诗以见怀
        次高平挽张望峰侍御
        己未春将赴秦臬都门晓发
        次新乐再别伯兄对川外翰
        挽歌三章哭金陵陈羽伯有序
        中秋寓宿温泉邮亭杨钟山原倡
        七夕阻雨羁温泉邮亭观涨次钟山前韵
        即日登钟山戍楼
        秋日萧南峰都督邀过杨钟山别圃宴菊即席赋谢兼赠萧仲子春元
        秋日中丞嘉岭董翁召过草堂宴菊即席赋谢
        谒黄帝陵庙读仙人张三丰留题旋登汉武望仙台纪事
        庚申元日鄜川即事
        庚申至日次凉州安国镇咏易识感
        三川谷口读杜工部题凝识感
        王子三岁中秋寓延防胡未申连逢月蚀酉岁大比月明虏遁喜赋
        辛酉九日邀萧南峰李西庵参戎杨两川地曹登嘉岭范公台时董中丞新逝予适转官追念今昔感赋识别
        送东海行庵陈大参自秦藩入贺便道归省
        再祀吴山读旧题识感
        宁州别定原芹谷一律有序
        将赴大梁次扶风两饮张大微宪使别墅周至赵寻斋中丞不至识别寿二母..
        夏台九日纪典
        秋日寄淮海孙寅丈时孙自秦文宗陟蜀藩参
        夏台葺故花亭爲宾馆扁曰广忠轩落成喜赋
        乙丑至日得张元洲长安寄言时张自秦抚台迁大廷尉复贺一首
        秋日巡边次花马池营得军门陈行庵翁人传徼戒师即事赋赠
        与陈翁话旧识感
        九月六日归渡灵武感时喜赋
        丁卯初度思翁军门以希范学陆爲寿深愧匪伦赋谢一律
        即日延门人萧春元索中丞杨钟山翁言远驰爲寿赋谢见怀
        将登夏城留别父亲识感
        赠别杨举子文伯见过原州兼讯尊翁钟山中丞年丈
        戊辰中秋长城关偕萧地部张兵宪对月识感
        塞上秋夜纪梦识感
        戊辰九日偕萧地部方张二宪使登长城关戍楼即事
        戊辰十月七日塞上班师纪行
        自叹
        己巳中秋再同萧地部曹右辖方宪使长城对月
        中秋夜闻南海庞惺庵台长弭节铁柱泉城时海寇报平诗以代庆迓
        九日再同萧地部张宪使偕吕雷二总戎宴长城关次日重登朔方书院文星台时早雪殒菊虏窥河防兼闻蓟门大练车师识感
        九日寄怀庞惺庵沈对泉二中丞
        九月十二日出师长城关二百里至白城虏营斩级百七十六献捷拟凯二首..
        次夜师旋月围风晕命占者依古法压之适虏衆纵火烧营须曳风旋火熄衆感神佑识庆二首
        送朔方督饷岳峰萧地部擢宪中州岁暮东旋及春归省二首
        庚午夏将赴朔云阻雨城晋驿识感以下朔云稿
        辛未六月十日北虏封贡礼成是日雷雨大作喜赋二首
        壬申岁九月提师驻岔道护葬昭陵识感二首
    卷五·五言絶句
        春山晓行
        泮池桃花延州作
    七言絶句
        延州閲武五首
        中部道中春雪四絶
        景明李庄即事四絶
        白云洞
        桃源
        观音阁
        白石楼
        绦雪亭即事赠别主人芹谷吕丈
    《公余漫稿》後序
附録三:王崇古墓志、墓表、赠谥诰1録
    一、《国朝献徵録》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二、《许文穆公集》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三、《赐闲堂集》所收録王崇古神道碑铭
    四、《王文肃公文草》所收録王崇古墓表
    五、《明神宗太保尚书王崇古赠谥诰》
附録四:王崇古家族成员资料1録
    一、王崇古伯父王现墓志铭
        《明故王文显墓志铭》
    二、王崇古生父王瑶墓志铭
        《封刑部河南司主事王公墓志铭》
    三、王崇古生母孙氏墓志铭
        《王安人墓志铭》
    四、王崇古叔父王珂墓志铭
        《徵仕郎中书舍人止一王公墓志铭》
    五、王崇古长子王谦墓表
        《少卿平溪王公碑铭》
    六、王崇古孙媳许氏墓志铭
        《明王冢妇许氏合葬墓志铭》
    七、王崇古长女墓志铭
        《明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母王氏墓志铭》
    八、王崇古长女婿杨俊卿墓志铭
        《杨介庵墓志铭》
    九、王崇古外孙杨元祥墓志铭
        《杨奎垣墓志铭》
附録五:王崇古撰写碑记、墓志1録
    一、《国朝献徵録》收録王崇古所撰墓志[4 篇]
        《顺天府府丞景公溱墓志铭》
        《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延安钟山杨公宗器墓表》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思斋霍公冀墓表》
        《通议大夫资治尹兵部右侍郎畹溪谢公兰墓志铭》
    二、《赵时春文集校笺》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浚谷赵公墓表》
    三、《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四、《永济县志》收録王崇古所撰记文[2 篇]
        《创建药圣庙记》
        《重修黄河石堤记》
附録六:王崇古《王鉴川文集》四卷目録
致谢
个人简介

(7)抄本《两广行水歌》及其文献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两广行水歌》概略
2 《两广行水歌》的文献价值
    2.1 对于研究清代珠江航运交通史的价值
    2.2 对于研究清代珠江流域交通贸易状况的价值
    2.3 对于研究珠江史地、两广地方史等的价值
    2.4 对于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史研究的价值
3 关于《两广行水歌》等口碑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利用
    3.1 从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特色着手,拓展历史文献开发利用视野
    3.2 重视地方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发掘口碑文献等“俗文献”
4 结 语

(8)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时间界定
        1.2.3. 研究空间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广州近代建筑史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楼梯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工作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民国时期广州建筑楼梯的法规
    2.1. 市政建设管理体制
    2.2. 广州八部建筑法规与现行法规的对比
        2.2.1. 概况
        2.2.2. 对楼梯数量的规定
        2.2.3. 对楼梯尺度的规定
        2.2.4. 对楼梯材料的规定
        2.2.5. 对楼梯平面形式的规定
    2.3. 近代其他城市建筑法规
        2.3.1. 上海
        2.3.2. 南京
    2.4. 民国时期广州法规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2.4.1. 先进性
        2.4.2. 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的设计内容
    3.1. 功能与平面形式
        3.1.1. 功能多样化
        3.1.2. 平面形式
    3.2. 平面布局
        3.2.1. 楼梯布局影响因素
        3.2.2. 不同建筑类型中楼梯布局特点
        3.2.3. 小结
    3.3. 造型
        3.3.1. 楼梯间体块处理
        3.3.2. 楼梯间外墙饰面
        3.3.3. 楼梯间窗洞
        3.3.4. 开敞楼梯造型
    3.4. 结构、材料与尺度
        3.4.1. 结构类型
        3.4.2. 结构材料
        3.4.3. 尺度
        3.4.4. 小结
    3.5. 空间组织与利用
        3.5.1. 楼梯组织建筑空间
        3.5.2. 楼梯的空间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的细部装饰
    4.1. 踏步饰面
        4.1.1. 水泥砂浆饰面
        4.1.2. 水磨石饰面
        4.1.3. 花阶砖饰面
        4.1.4. 其他饰面
    4.2. 栏杆
        4.2.1. 材质
        4.2.2. 栏杆起始处形式
        4.2.3. 扶手转角连接方式
        4.2.4. 铁艺栏杆装饰形式
        4.2.5. 木栏杆装饰形式
        4.2.6. 其他特点
    4.3. 楼梯特征总结
        4.3.1. 多样性
        4.3.2. 装饰性
        4.3.3. 科学性
        4.3.4. 先进性
        4.3.5. 地域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的现状问题与保护利用
    5.1. 疏散问题与解决措施
        5.1.1. 楼梯数量不足
        5.1.2. 栏杆高度不足
        5.1.3. 栏杆立柱间距过大
        5.1.4. 梯段靠窗洞时的防护问题
        5.1.5. 其他问题
    5.2. 一般损坏情况与修缮措施
        5.2.1. 结构问题
        5.2.2. 楼梯饰面问题
        5.2.3. 踏步问题
        5.2.4. 栏杆问题
    5.3. 若干保护思考
        5.3.1. 定期监测机制
        5.3.2. 修缮措施的可识别性与可逆性
        5.3.3. 工程期间的楼梯防护
    5.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近代资料
    学术着作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其他资料
附录
    附录1:近代建筑法规中楼梯相关内容的摘录
        广州
        上海
        南京
    附录2:铁艺栏杆样式
    附录3:木质栏杆样式
    附录4:“中国古典复兴”部分建筑平面分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城市空间格局
        1.2.2 城市空间格局营建基因
        1.2.3 关中地区县城
    1.3 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历史营建基因的认识与挖掘不足
        1.3.2 基因载体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严重
        1.3.3 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保护存在局限
        1.3.4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脱离历史营建基因
        1.3.5 城市特色与文化认同感日渐衰微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城市空间格局形态与结构理论研究
        1.4.2 城市空间组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4.3 中国城市空间营建传统的发掘与阐释研究
        1.4.4 研究进展综述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地区影响—格局形式—结构要素—观念方法”层进式框架与内容
        1.5.3 研究的时空范围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中的地区山水人文环境特质及其影响下县城的历史营建基因要旨
    2.1 城市营建与地区环境交互影响的理论认识
        2.1.1 基于“时段理论”的地区环境影响认识
        2.1.2 城市营建与地区山水人文环境交互影响的基本逻辑
    2.2 关中的自然山水环境特质及其对城市营建的主要影响
        2.2.1 地形地貌:“中部平原-两岸台塬-南北山地”式整体格局
        2.2.2 河流水系:贯联全域的渭河“叶脉”状干支流结构
        2.2.3 塬隰地势:“高平与低湿”密集交织的用地形势
        2.2.4 山川形胜:以秦岭名山为标识的风景名胜体系
        2.2.5 关中自然山水环境格局对区内城市历史营建的主要影响
    2.3 关中的历史人文环境特质及其对城市营建的主要影响
        2.3.1 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脉络简述
        2.3.2 西周至隋唐“都城时代”的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概况
        2.3.3 唐末至民国“后都城时代”的关中历史人文环境演进概况
        2.3.4 关中历史人文环境脉络对区内城市历史营建的主要影响
    2.4 关中县城的历史定址环境与定址后的营建沿革
        2.4.1 关中县城的历史形成原因概况
        2.4.2 关中县城的历史定址环境特征与类型
        2.4.3 关中县城定址后的历史营建沿革特点
    2.5 地区山水人文环境影响下的关中县城历史营建基因要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地域山水人文环境的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形式及特征
    3.1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的挖掘与分析方法
        3.1.1 “典型个案研究—多案例比较归纳”式研究思路
        3.1.2 “脉络梳理—信息提炼—格局识别—特征分析”式案例研究主线
        3.1.3 “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历史格局适宜性挖掘方法
        3.1.4 历史格局形态的量化分析方法
    3.2 渭河平原区典型案例研究
        3.2.1 武功老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2.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2.3 武功老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3 西部渭河平原与渭北黄土台塬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3.1 扶风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3.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3.3 扶风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4 东部渭河平原与渭北黄土台塬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4.1 富平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4.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4.3 富平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5 渭北黄土台塬向北山过渡区典型案例研究
        3.5.1 澄城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5.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5.3 澄城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6 北山山区典型案例研究
        3.6.1 永寿老县城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6.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6.3 永寿老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7 秦岭北麓典型案例研究
        3.7.1 华阴城市空间演进脉络梳理与关键营建信息提炼
        3.7.2 历史空间要素信息的关联秩序分析与格局识别
        3.7.3 华阴城市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形式的主要特征
    3.8 从不同案例看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共性特征
        3.8.1 空间组织的层次性
        3.8.2 内外环境的关联性
        3.8.3 人文结构的凸显性
        3.8.4 新老秩序的承续性
        3.8.5 城市格局的协同性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营建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4.1 关中县城历史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本土关键营建要素类型
        4.1.1 基于典型案例格局解析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2 基于历史方志城图分析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3 基于古城空间意象调查的关键要素类型提炼
        4.1.4 关中县城历史格局本土营建要素的关键类型总结
    4.2 自然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天然界域和坐标
        4.2.1 自然山水的人居内涵
        4.2.2 自然界域:人对所在环境的感知范围和格局营建的总体视野
        4.2.3 山川形胜:自然界域中的精选天然参照物
        4.2.4 自然山水的空间作用层次
    4.3 历史胜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历史坐标
        4.3.1 历史胜迹的人居内涵
        4.3.2 既设类胜迹与伴生类胜迹
        4.3.3 历史胜迹的空间作用层次
    4.4 城市设施: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人文坐标
        4.4.1 城市设施的人居内涵
        4.4.2 城市边界:内外领域的分界线
        4.4.3 节点空间:领域的标识和凝聚之处
        4.4.4 标志建筑:领域乃至总体格局的中心
    4.5 关联网络:不同要素间的组构秩序与实体性连接
        4.5.1 关联网络的人居内涵
        4.5.2 交通骨架:不同要素间的实体性连接
        4.5.3 秩序基线:不同要素间具有特定意义的组构秩序
    4.6 四类要素在城市历史格局营建中的交互作用关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观念与方法
    5.1 中国城市历史空间营建经验体系的基本认识
    5.2 关中县城历史空间格局营建的基本观念意识
        5.2.1 生用保障意识
        5.2.2 人文优先意识
        5.2.3 山水关联意识
        5.2.4 整体融合意识
    5.3 以文相地:山水人文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的考量与选择
        5.3.1 所在环境的体察与在地“四望”
        5.3.2 所在环境的山水人文“寻胜”
        5.3.3 城市建设用地的“人文+风景”评价与选择
    5.4 山川定位:结合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格局秩序定基
        5.4.1 朝对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轴线骨架定向
        5.4.2 关联大尺度山川形胜的城市标志建筑定位
        5.4.3 巧营城内空间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
    5.5 因势赋形:因循场地环境形势的城市格局形态建构
        5.5.1 适应城址场地条件的城内格局形态建构
        5.5.2 融合郊野环境资源的城郊一体格局建构
    5.6 内外成景: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艺术构架的整体营建
        5.6.1 “规划—建筑—风景”三位一体的整体营建方略
        5.6.2 回归人尺度的城市艺术构架经营与景观序列塑造
    5.7 因时立形: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动态接续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中县城空间格局历史营建基因的现代传承构想
    6.1 “历史营建基因”的现实传承条件辨析
        6.1.1 貌似“无物可传”的现实境况
        6.1.2 实具“富矿可采”的实践前景
    6.2 “历史营建基因”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1 “要素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2 “格局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2.3 “法则层”的现代传承价值与意义
    6.3 融合现代规划设计的“历史营建基因”传承策略
        6.3.1 回归传统营城视野,建立总体保护与传承管控边界
        6.3.2 维育区域自然格局,编织结合山川形胜的秩序网络
        6.3.3 保护老城特色肌理,塑造契合场地结构的城区形态
        6.3.4 激活郊野名胜古迹,建构城郊相得益彰的人居格局
        6.3.5 精筑整体艺术构架,提振城市的山水人文格局意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
        1.4.2 明后期
第2章 明后期经济发展概述
    2.1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线索
        2.1.1 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2.1.2 社会转型与经济史研究的逻辑关系
    2.2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检验
        2.2.1 明后期全国社会经济发展
        2.2.2 明后期云南社会经济发展
        2.2.3 明后期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2.4 小结
第3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
    3.1 人口与劳动力
        3.1.1 制度变迁与人口数据
        3.1.2 人口状况
        3.1.3 小结
    3.2 土地开发
        3.2.1 明后期政府垦耕政策与成效
        3.2.2 明后期云南地区垦耕深化
        3.2.3 明后期大理地区土地开垦与耕地面积
        3.2.4 小结
    3.3 技术资源
        3.3.1 农业
        3.3.2 工业
        3.3.3 小结
第4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4.1 农业
        4.1.1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4.1.2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4.1.3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
        4.1.4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4.1.5 农业雇工经营
        4.1.6 小结
    4.2 工业与手工业
        4.2.1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
        4.2.2 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
        4.2.3 建筑工业的主要类别及建材质料
        4.2.4 矿冶工业的工艺技术与组织制度方式
        4.2.5 制盐工业
        4.2.6 纺织工业
        4.2.7 日用手工业品及金属制品加工
        4.2.8 食品加工业
        4.2.9 小结
第5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对外贸易
    5.1.1 对外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5.1.2 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5.1.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1.4 小结
第6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商业
    6.1.1 大理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
    6.1.2 与内地各个朝代政权的贸易往来
    6.1.3 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贸易
    6.1.4 与国外的贸易
    6.1.5 大理地区的商人与马帮
    6.1.6 小结
第7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财政与金融
    7.1 财政收入与支出
        7.1.1 财政收入
        7.1.2 财政支出
    7.2 居民消费
        7.2.1 基本生存消费
        7.2.2 文化消费
        7.2.3 社会生活消费
        7.2.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1 明后期全国经济发展
    8.1.2 明后期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8.1.3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
    8.1.4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关于南京地方史(古代部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人物志编修蠡思——以《冼夫人志》编修为中心[J]. 陈泽泓. 中国地方志, 2021(05)
  • [2]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D]. 王碧颖. 青岛大学, 2021
  • [3]明清时期广东太平关及其商品流通研究[D]. 黎荣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4]继往开来的志业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研究[D]. 赵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D]. 王妙.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6]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D]. 陈若婵. 浙江大学, 2021
  • [7]抄本《两广行水歌》及其文献价值[J]. 金峰. 图书馆界, 2021(02)
  • [8]广州近代建筑楼梯研究[D]. 冀莎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D].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10]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莫雪萍. 大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南京地方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古代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